(共31张PPT)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人的经历,知人论世;
2. 明确诗歌的意象及意象的独特意蕴;
3 . 感受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强劲生命力的赞美。
导 入 课 题
《峨日朵雪峰之侧》:将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立场、情感,倾注、融贯到精心选择的生命意象中,雕铸成一幅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诗人的的情感神经,都会勾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各种情感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或凄婉或深沉或怅惘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那无尽的感慨。
写作背景
中国的1962年是一个渐趋冷寂和沉闷的时段。写下过早期长诗《凶年逸稿》的昌耀因为已经提前冷寂和沉闷了,所以此时此刻得以在其中掺入理智和清醒,用以观照和揣度这一时段的冷寂和沉闷: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
作者简介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诗人。
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
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了宏大的诗歌个性。
“峨日朵”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诗人拿来作为诗中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
文章结构
文章分为二部分
一、写了太阳、雪峰、山海、石砾等意象,表现出自然之美;
二、写出了小蜘蛛的出现使作者认识到了众生平等,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赞颂。
这首诗抒写了登山勇士在登峰途中的体验与感怀,峨日朵和岩壁的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强大生命力的赞美。
中心思想
初读感知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写勇士登山时见到的壮观景象及战胜险情的生命体验。
初读感知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借这个高度上的蜘蛛表达对生命力的赞颂。
品读赏析·思维碰撞
1.“我小心地探出前额”,看到了什么?联系诗人的境遇,分析写这样场景的原因?
2.联系上文,思考诗人写蜘蛛的用意是什么?
3.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藏着怎样的独特意蕴?
品读赏析·精彩展示
1.“我小心地探出前额”,看到了什么?联系诗人的境遇,分析写这样场景的原因?
“惊异”地看到了一幅“太阳跃入山海”的雪峰落日场景。诗人早年曾经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理想和热情,但是生活却给了他最严厉的答复,他对生活的内涵体验更深刻,对生活保持着审慎与清醒。选择落日来写,与攀登者的心境相吻合。
品读赏析·精彩展示
2.联系上文,思考诗人写蜘蛛的用意是什么?
小的可怜的蜘蛛,与太阳、山海、巨石、雄鹰、雪豹等,不管形体、力量、风格,都相差巨大,但就是它,也登上了高山,说明真正的强大与坚韧不在于外在形象,而在于精神、意志和心灵。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体现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品读赏析·精彩展示
3.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藏着怎样的独特意蕴?
运用了雪峰、太阳、山海、石砾、登山者、蜘蛛等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几组对比:
①雪峰、太阳、山海从形态上来说是巨大而壮美的,与之相对的是渺小的人(登山的我)和与渺小的人一同默享征服的快慰的蜘蛛。诗人提醒我们,在更宏阔的视域关照下,渺小与巨大并没有不同。渺小与巨大同出于大自然的孕育,因此拥有同等的存在价值。
品读赏析·精彩展示
3.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藏着怎样的独特意蕴?
运用了雪峰、太阳、山海、石砾、登山者、蜘蛛等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几组对比:
②“不时滑坡”的石砾的“嚣鸣”与登山者和蜘蛛的“默”构成对比,诗人似乎是要告诉我们,征服一定的“高度”并不靠浮华与喧嚣,靠的是内心的坚韧不拔,靠的是冷静与理智。
主题归纳
这首诗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描绘了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太阳、山海和蜘蛛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抒写了登山勇士在登途中的体验与感怀,表达了诗人对心灵的攀登与坚守的探索。
结构图解
峨日朵雪峰之侧
背景
形象
太阳
雪峰
山海
石砾
蜘蛛——渺小——众生平等
“我”——高大——坚韧不拔
———宏阔——自然之美
课内对比鉴赏
作为抒情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与《红烛》的抒情方式有哪些异同?
同:二者都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①《峨日朵雪峰之侧》的雪峰,象征着生命与人生,是诗人生命的缩影与投射;锈蚀的岩壁、滑坡的石砾、棕色的深渊,象征着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雄鹰、雪豹,象征强大勇猛的生命力量或生命的辉煌;小的可怜的蜘蛛,象征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
课内对比鉴赏
作为抒情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与《红烛》的抒情方式有哪些异同?
同:二者都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②《红烛》通篇托物言志,借流泪的红烛赞扬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
课内对比鉴赏
作为抒情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与《红烛》的抒情方式有哪些异同?
异:①《峨日朵雪峰之侧》感情的表达隐晦而曲折,诗人表达的是“我”尽力攀登,心中渴望有辉煌壮丽相伴,最终却发现只有小的可怜的蜘蛛与自己分享成功,而小小的蜘蛛代表着微不足道却不断奋斗的生命。这样的生命同样值得人们去赞美,去热爱。诗人借助意象来抒情,含蓄又深沉。
课内对比鉴赏
作为抒情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与《红烛》的抒情方式有哪些异同?
异:②《红烛》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感情的表达激越直接,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多用短句。每节都以“红烛啊”作为首句,整首诗使用反复与呼告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出自己对红烛奉献精神的高度赞美。
拓展阅读
鹰·雪·牧人
鹰,鼓着铅色的风
从冰山的峰顶起飞,
寒冷
自翼鼓上抖落。
在灰白的雾霭
飞鹰消失,
大草原上裸臂的牧人
横身探出马刀,
品尝了初雪的滋味。
赏析
十多年前,年轻而孤独的诗人昌耀,在初冬广漠孤寂的阿曲乎草原写下这首轻盈凝练却气势磅礴的短诗。此诗只有六十余字,如同精心打磨的刀剑,字字皆是锋刃。高寒缺氧的抒情雪域,无法容纳任何赘余的呼吸。每个词语都如铅坠一般内蕴着重量,掷地有声。在词语坠落又溅起的回声中,青海雪原之上开阔沉寂却又具有动感的画面呈现在眼前。
赏析
诗的第一小节中,鹰从天而至,仿若冬天的化身,从冰山的峰顶裹挟着铅色的风打破雪原之寂,又从张起的羽翼之上抖落寒冷。鹰的雄伟与勇猛,同自然的险恶与壮烈相得益彰——正是神秘的高原塑造着鹰的神力。冰山的银白,夹杂些许天空的澄蓝便成了铅色,而鹰起飞时鼓起的铅色的风,使高原愈加澄澈明朗。但这种带着寒意的晴朗是短暂的。
赏析
在第二小节开头,飞鹰便消失在一片灰白雾霭之中,辽阔澄明的高原似乎也沉寂萧索起来。但画面一转,诗人以英勇的不畏严寒的牧人接替了鹰的形象。在冰天雪地、茫茫雾霭之中,大草原上的牧人裸露着臂膀,横身用马刀削下一抹初雪递至唇边,品尝着初雪的滋味。
赏析
在辽阔的雪原中,苍茫的天地间,人是渺小的;在极寒的冰山下,清冷的雪花上,孤独是有温度的。诗人昌耀在这首短诗中省去了耗费氧气的叹词,但他所精心构造的诗歌空间,又何尝不是一声孤独的长叹。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
城 市
昌 耀
颤动的城市。
颤动着的
是它同时闪亮的百万张向阳的玻璃窗叶。
是它同时熄灭的百万张背阴的玻璃窗叶。
从群楼巍耸的街谷,
依次地叠印出了
黎明与黄昏的颤动。
就这么颤动。
而且不只是那些石英的六方晶体。
城市:草原的一个壮观的结构。
一个大胆的欲念。
未曾有过教堂十字架或喇嘛寺金顶的新的城市,
不知道什么叫精神的创伤。
不知道什么叫旧的烙印。
不知道什么叫复活。
新的城市是昂奋的。
昂奋中,它的被机械摩擦得呻唤的体积在颤动。
它的云层和电磁波在颤动。
它的日渐扩大的垃圾停放场在颤动。
——从未有过这许多令人发愁的排泄物了。
但是,新的文明和新的财富在颤动。
就这么颤动。颤动着的还有回转的木马。
——在圆形广场,
在广场的同一个平面二度空间,
儿童的回转木马与正午的车流以同一的转速在颤动。
就这么颤动。牧羊人的角笛愈来愈远去了。
而新的城市站在值得骄傲的纬度
用钢筋和混凝土确定自己的位置。
每晚,它的风暴般颤动在空际的光之丛林
是抒情的,比羊角号更动人,更热烈,
也更有永久的魅力!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草原的一个/壮观的结构。一个大胆的欲念”用比喻和夸张手法,表现了城市是勤劳的人们的伟大创造。
B.诗人写“牧羊人的角笛”表现城市远离了自然。
C.“钢筋和混凝土”的用意是突出城市的现代化特征。
D.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中国的改革开放,讴歌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们的伟大创造。
【答案】A
【解析】A项,“夸张”应该是“拟人”。
2.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诗眼:“颤动”。
原因:作者在诗歌中写到了“颤动”着的城市,“颤动”着的玻璃窗叶,“颤动”着的黎明与黄昏,“颤动”着的云层和电磁波……诗人说“颤动”着的“不只是那些石英的六方晶体”(镶着玻璃幕墙的城市群楼),“颤动”着的不只是一种外在的景象,更是人心中的“欲念”。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主旨的鉴赏能力。“诗眼”,顾名思义,诗歌的眼睛,也就是最能传达诗歌神韵和情感的词语,这类题目需要准确把握诗歌的精神内核,然后关照诗歌的内容层次,才能准确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