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5
6
目录 CONTENTS
说课标
1
说学情
3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4
说教法学法
5
说教材
2
说教学过程
6
说作业设计
8
说板书设计
7
说课标
一、
{2D5ABB26-0587-4C30-8999-92F81FD0307C}内容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建立认识物质的宏观和微观视角之间的关联;
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间的联系;
说教材
二、
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越到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第四单元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说学情
三、
学情分析
分子和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并不是完全陌生,在小学的科学、初中的生物和物理中都有接触过,但是分子和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要想建立起明晰的概念就较为困难。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四、
科学态度与责任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化学观念
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宏观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微观粒子运动和变化的体现”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认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了解其性质,并能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日常现象。
通过对分子性质的探究,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学会在观察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四、
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物质的微粒观,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说教法学法
五、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分析归纳、多媒体辅助教学、
类比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分组讨论、分类小结。
六
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1:情境引入
{968F48CB-B3E4-4AC4-B9B0-83364689537C}教学环节
实施过程
知识构建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
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物质的构成。
物质是什么?
物质由什么构成?
物质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
认为宇宙万物皆由大量极微小的、硬的、不可穿透的、不可分割的粒子构成。
古希腊哲学家
德谟克利特
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的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英国科学家
道尔顿
发现宏观物质颗粒在做无规则运动,该实验可以间接显示微观粒子的存在。
英国植物学家
布朗
教学过程2: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968F48CB-B3E4-4AC4-B9B0-83364689537C}教学环节
实施过程
知识构建
进行新课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硅表面的原子图像
一氧化碳分子排成的人形图
通过移动铁原子构成的文字
{968F48CB-B3E4-4AC4-B9B0-83364689537C}教学环节
实施过程
知识构建
任务一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教学过程3:分子的特性
教学过程3:分子的特性
{968F48CB-B3E4-4AC4-B9B0-83364689537C}教学环节
实施过程
知识构建
任务二
分子在不断运动。
教学过程3:分子的特性
{968F48CB-B3E4-4AC4-B9B0-83364689537C}教学环节
实施过程
知识构建
任务三
分子之间有间隔。
教学过程3:分子的特性
{968F48CB-B3E4-4AC4-B9B0-83364689537C}教学环节
实施过程
知识构建
微观角度看物态变化
分子之间有间隔:固体最小,气体最大。
教学过程4:总结归纳
{968F48CB-B3E4-4AC4-B9B0-83364689537C}教学环节
实施过程
知识构建
总结
分子的三个性质。
七、
说板书设计
八、
说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
(1)物质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 )
A.微粒大小发生变化 B. 微粒质量发生变化
C.变成了新微粒 D. 微粒间的空隙发生改变
(2)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品红中水中扩散——分子在不断运动
B.物体的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发生变化
C.和水相比,氧气更易被压缩——氧气分子间间隔较大
D.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2、提升作业:
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纯净物是( )
谢谢您的观看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