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12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传说中“虎啸能生飓风”。下图是后母戊鼎耳廓纹饰——虎噬人头纹,以表达商王与虎通灵,彰显权威,威吓民众。虎纹在西周的兵器、礼器中题广泛存在。这种文化现象可以佐证商周时期( )
A. 礼乐制度下等级森严 B. 已经形成了专制王权
C. 王权借助于神权力量 D. 血缘奠定政治的基础
2. 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
A. 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 B. 行政制度比较系统
C. 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 D. 法律制度非常严密
3. 财政年度是人为制定的收支结算的起讫时间。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唐代的财政年度计算则是“岁终为断”,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 B. 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C. 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 D. 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4. 唐朝后期,兴起了许多农村定期集市,有墟、集、草市等称谓。史书记载,“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以张桥行市为县”;穆宗长庆年间,“沧州置归化县于福寿草市”。这说明( )
A. 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B. 商业发展影响城镇布局
C. 城市的经济功能显著增强 D. 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5. 下图为唐中后期到北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税收数量折线图。其变化趋势说明( )
A. 唐宋土地政策渐趋宽松 B. 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C. 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 社会动荡影响农业发展
6. 明朝官员顾起元认为:“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从明末开始,河南省已有太康、汝阳、正阳、新蔡、信阳等州县,先后实行丁随地派。明朝这一做法( )
A. 使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B. 导致农民赋税负担沉重
C 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 不利于工商业健康发展
7. 给事中本来是言谏官,掌侍从规谏,无弹劾监察之职。宋朝之后,给事中开始拥有监察功能。明朝六科给事中职能进一步变化,转为监察官员,成为钳制六部的独立机构。给事中职能的变化
A. 推动了权力中枢的异化 B. 保证了中央决策的正确
C. 促进了监察程序的规范 D. 抑制了宰相权力的膨胀
8. 下图为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每两黄金合白银数)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清朝( )
A. 海外贸易促进白银流入中国 B. 政治安定保证经济高度繁荣
C. 海禁政策导致贸易出现顺差 D. 摊丁入亩确立了白银货币化
9. 康熙皇帝曾谕令在乡试、会试将.浮饰八股文章永行停止",改试策、论、表、判。五年后,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又.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乾隆皇帝时,朝臣中也有废除八股文的声浪,却也最终作罢。这表明当时( )
A. 选官制度变革势在必行 B. 西学思想的影响日益广泛
C. 八股文不利于人才选拔 D. 八股取士有深厚社会基础
10. 20世纪初,晚清地方自治运动进一步发展,上海绅商“仿行文明各国地方自治之制”,实行立法、行政两权分离,行使部分地方行政权。1909 年,地方自治进入政府试办阶段,各省成立了各级自治公所。清末地方自治运动( )
A. 促进资产阶级宪政意识发展 B. 使清政府失去对地方的控制
C. 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D. 表明清朝已经放弃专制统治
11.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干部必须阅读的12本马列主义著作,其中包含《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B.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 加强对民众的马列主义教育
D. 积极为新政权建设培养人才
12. 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话的目的在于
A. 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 B. 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 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 D. 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
1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多年来,地区经济总量增长了160倍,维吾尔族人口从220万增长到约1200万,人均寿命从30岁提高到74.7岁。新疆的繁荣发展主要得益于( )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最早确立 B. 高度自治的治疆政策的推行
C. 党的民族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 D. “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
14. 福建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据此可知,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共同文化特性是( )
A. 中心突出且自由活泼 B. 讲究对称和主次分明
C. 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 D. 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
15. 习近平主席在某国际组织上提出主张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力求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着力发展务实合作、加强人文交流和民间交往等主张。这反映了当代我国( )
A. 打破了美国对我国长期孤立局面 B. 开始步入国际舞台体现大国担当
C. 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积极稳步推进新型国际关系建设
16. 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学者认为,罗马人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们采取了一种“混合政体”。 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相混合,三者相互牵制,处于平衡的状态。关于古罗马的政体,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A. 古罗马先后经历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
B. 此政体与近代欧美国家的政治制度性质相同
C. 它适应并且推动了古代罗马国家的发展壮大
D. 其机构设置和制衡理念被美国联邦政府沿用
17. 15世纪末,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美洲时,将水稻等作物带到美洲的海地、波多黎各等地。在随后的一两个世纪内,水稻种植逐渐扩展到美洲的其他地区。18世纪以后,北美的水稻种植业进入到黄金时期,稻米成为纯粹的经济作物。由此可见,水稻在北美的播种( )
A. 为北美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B. 提高了北美农业的集约化水平
C. 拓展了北美居民的饮食习惯 D.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8. 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革命者宣称,无论血统、信仰、出身,只要认可《人权宣言》人,都是法兰西民族的一分子。邻近的德意志地区,格林兄弟依据北欧神话与德意志史诗编写出《儿童和家庭童话集》以保存德意志的精神。这说明西欧这一时期
A. 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 B. 工业革命推动民族觉醒
C. 思想启蒙助长民族意识 D. 宗教改革建立民族国家
19. 《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中提到: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要增长70%。……粮食不应当作为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材料的主旨是
A. 提高技术增加粮食产量 B. 加强国际的合作和团结
C. 立法规范食品安全生产 D. 消除了人类共同的饥饿
20. 1854年,英国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维廉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著名的《诺斯科特—杜维廉报告》: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此种做法( )
A. 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B. 冲击了稳定的经济秩序
C. 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阻力重重 D. 适应了工业社会的需要
21. 有西方学者把美、英两国1979—1982年的经济转变称为"从社会主义者向资本主义者的转变”,因为这一时期的美英( )
A. 逐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B. 对华外交政策逐渐向好
C 大力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D. 社会保障制度开始解体
22. 传统上,世界被划分为人的世界和物理世界,人的一切活动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信息技术出现后,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发展,使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三元世界观”,即在人的世界和物理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数字世界”。这说明信息技术的发展( )
A.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B. 拓展了人们的认知方式
C. 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D. 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基础
23. 从1995年1月至2001年1月,世贸组织共收到202次贸易纠纷投诉,其中由发达国家起诉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三倍,美国和欧盟共起诉110次,占总量的55.4%。这种差别说明
A. 多数发展中国家尚未加入世贸组织
B. 外贸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中比重较小
C. 发达国家的经济更易受到外部冲击
D. 国际贸易规则对发达国家更为有利
24. 1995年,美国三家银行在因特网上联合成立了全球第一家网上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它仅占半层楼面,但其业务遍布美国各州,包括电子钞票兑付、在线交易登记、支票转账等,使其客户可以足不出户的办理各种银行服务。这一现象表明金融发展的趋势是( )
A. 金融电子化 B. 金融机构规模化
C 金融全球化 D. 金融市场一体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25题15分,26题25分,33题12分,共计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经济大萧条,美国政府秉持美国优先的原则,开始抬高关税,保护国内市场,英国等欧洲主要国家也开始提高关税。这一做法很快波及世界,国际贸易几乎成为一潭死水……在美国的倡导下,1947年4月,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进行关税减让的谈判,双边关税谈判共进行了123项,涉及大约5万种商品。10月,23国签订了《关贸总协定》。关贸总协定除每年召开大会外,主要活动是主持减税谈判……有力地推动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进程。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下表整理了近代以来部分时段中国平均关税的变迁
南京 国民 政府 统治 时期 时间/文件 平均进口关税税率
1929年前 约4%
1929年《海关进口税则》 约8.5%
1931年《进口税则》 约10%
1934年《进出口税则》 约25%
改革 开放 的新 时期 1980年 (执行1951年《海关进出口税则》) 52.90%
1985年《海关进出口税则》 38%
1996年《海关进出口税则》 23%
2001年《海关进出口税则》 15.30%
2011年《海关进出口税则》 9.80%
2022年《海关进出口税则》 7.40%
——摘编自姚永超、王晓刚《中国海关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关贸总协定》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进口关税税率,指出两者的变化趋势有何不同,并分析各自的变化原因。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洲际贸易更多沿袭了旧有模式,只是在17世纪,特别是18世纪贸易模式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胡椒粉在16世纪初属于奢侈品,慢慢的它就变成了普通的大宗商品。随着贵金属的地位在17世纪的下降,以及部分国家在新大陆建立了殖民地,糖、烟草、兽皮,甚至木材逐步成为欧洲进口的主要商品。而欧洲向殖民地出口的商品多数为制成品,后者所占体积不大,但留出来的空间就可载上前往新大陆的移民。与东方的贸易情形大为不同,从与这地区直接接触的一开始,欧洲人就苦于拿不出任何商品来交换香料和其他理想的商品。因此,所谓的欧洲“贸易”实际上大多是掠夺。如果掠夺不成,就跟亚洲人交换大炮和军需品。亚洲人更多的是要求交换金和银,然后储存起来或做成珠宝首饰。总而言之,亚洲大量吸收了欧洲金属货币。直到 18世纪,随着英国征服印度,这种贸易平衡才被打破。
——摘编自(美)龙多卡梅伦、拉里尼尔《世界经济简史:从旧石器时代到 20世纪末》
材料二 厦门是中国近代最早开放通商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9世纪90年代以前,厦门的进口贸易一般比较稳定。鸦片长期是最大宗的进口货物,棉花和棉织品次之。19世纪90年代以后,作为奢侈品的鶆片进口大量减少,杂货类进口价值快速增加,其中增加值主要来自大米和新兴的煤油、火柴、面粉等洋货……甲午战争以后,各类商品进口类别得到大幅度的增加,棉布类比战前增加了一倍,达到40余种,杂货类比战前增长了将近三倍。……开埠以后的厦门一直是一个商业城市,城市工业不发达,所以很少进口生产资料。在西方工业制成品杂货类中增加的主要是各种消费资料,品种繁多、五花八门。……随着厦门商业的日益发展兴旺,厦门的商人组织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到 19世纪末,已经形成了“十途郊”的行业公会的组织形式。(“途郊”中的“途”是行业的意思,“郊”则专指顶盘商,即直接从生产商购货的批发商)。 1904年厦门商会的正式成立才成功地对传统商人组织进行了近代化的整合。
——摘编自刘良山《近代厦门对外贸易发展研究(1862-191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17世纪以前相比,17~18世纪洲际贸易变化的新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世纪90年代以后(甲午战争以后)厦门商贸发展的新变化,并分析这种新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27. 天安门广场与近现代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紧密相连,折射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明清至今天安门广场的历史变迁(部分)
明清 天安门广场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封建王朝的礼法之地,也是衙署林立、府部对列的皇家禁地,庶民百姓严禁入内。
1914年 广场南端的大清门改称中华门。拆除了天安门前千步廊,使得原本封闭的宫廷广场变成可自由穿行和逗留的开放空间。同时,社稷坛从皇家禁苑改建为北京的第一座现代城市公园——中山公园。天安门广场初具雏形。
1949年 9月30日,毛主席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10月1日,在整修一新的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开国大典,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
1980年 代至今 举办的国家庆典、外事迎宾、纪念活动越来越多,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50、60、70周年大会以及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活动,广场地区实施环境景观提升工程、城楼及城楼台修缮工程。
——整理自费宝岐《天安门广场的历史变迁》
从材料中至少提取两个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实进行阐述。(要求:步骤完整(①提取信息②自拟论题③简要阐述④得出结论),论题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成都石室阳安学校高二年级12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传说中“虎啸能生飓风”。下图是后母戊鼎的耳廓纹饰——虎噬人头纹,以表达商王与虎通灵,彰显权威,威吓民众。虎纹在西周的兵器、礼器中题广泛存在。这种文化现象可以佐证商周时期( )
A. 礼乐制度下等级森严 B. 已经形成了专制王权
C. 王权借助于神权力量 D. 血缘奠定政治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的“虎噬人头纹,以表达商王与虎通灵,彰显权威”可知,王权借助于神权力量来提高自身威望,C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王权与传说中的虎神之间的关系,没有体现等级森严,排除A项;商周时期尚未形成专制王权,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血缘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2. 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
A. 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 B. 行政制度比较系统
C. 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 D. 法律制度非常严密
【答案】B
【解析】
【详解】这些秦代的竹简涉及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由此可知,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有比较系统的行政制度,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方宗族势力,故A错误;材料没有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的信息,故C错误;材料涉及法律制度,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错误。
3. 财政年度是人为制定的收支结算的起讫时间。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唐代的财政年度计算则是“岁终为断”,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 B. 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C. 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 D. 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中国古代,粟主要种植在北方,水稻种植在南方,材料中唐朝财政计算的变化就说明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粟和水稻在财政计算中地位的变化,从中无法看出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AB项;精耕细作指精心细致地耕作,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 唐朝后期,兴起了许多农村定期集市,有墟、集、草市等称谓。史书记载,“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以张桥行市为县”;穆宗长庆年间,“沧州置归化县于福寿草市”。这说明( )
A. 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B. 商业发展影响城镇布局
C. 城市的经济功能显著增强 D. 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唐朝后期农村集市的发展带来人口聚集,城镇兴起,政府为加强管理、征税等而设置县级行政机构,反映商业发展影响城镇布局,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政府对市的管理,排除A项;材料讲商业发展促进城镇兴起,而不是讲城市的商业发展,经济功能增强,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项。故选B项。
5. 下图为唐中后期到北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税收数量折线图。其变化趋势说明( )
A. 唐宋土地政策渐趋宽松 B. 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C. 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 社会动荡影响农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图示可以看出唐中后期到北宋时期,政府的财政收入征收,货币征收在逐步增长,实物征收相对减少,说明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土地政策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征收内容,不能得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得益于社会的稳定,排除D项。故选B项。
6. 明朝官员顾起元认为:“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从明末开始,河南省已有太康、汝阳、正阳、新蔡、信阳等州县,先后实行丁随地派。明朝这一做法( )
A. 使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B. 导致农民赋税负担沉重
C. 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 不利于工商业健康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朝赋税征收的依据越来越倚重于土地,因而政府加强了对土地的控制而放松了对人丁的控制,这有利于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农民要缴纳多少税,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明代赋税制度的变革,无法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C项;材料中的现象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7. 给事中本来是言谏官,掌侍从规谏,无弹劾监察之职。宋朝之后,给事中开始拥有监察功能。明朝六科给事中职能进一步变化,转为监察官员,成为钳制六部的独立机构。给事中职能的变化
A. 推动了权力中枢的异化 B. 保证了中央决策的正确
C. 促进了监察程序的规范 D. 抑制了宰相权力的膨胀
【答案】A
【解析】
【详解】给事中原本是负责言谏官,掌侍从规谏,负责规劝皇帝,但是宋代之后逐渐成为监察官员,明代专门钳制六部,这种职能上的转变体现了皇权的强化,推动了中枢权力的异化,A正确;给事中不负责决策,其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但是不能保证决策正确,排除B;材料未涉及监察程序,排除C;明代废除了宰相,排除D。
8. 下图为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每两黄金合白银数)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清朝( )
A. 海外贸易促进白银流入中国 B. 政治安定保证经济高度繁荣
C. 海禁政策导致贸易出现顺差 D. 摊丁入亩确立了白银货币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750年之前中国金银比价长期低于欧洲,1750年后中国与欧洲金银比价基本持平。这一时期清朝在海外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白银大量流入,银价降低,故金银比价提升,A项正确;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海禁政策下,严禁私人出海贸易,故海禁政策不是贸易顺差的原因,排除C项;我国早在明朝就实现了白银货币化,并不是通过清朝摊丁入亩这一赋税改革确立的,排除D项。故选A项。
9. 康熙皇帝曾谕令在乡试、会试将.浮饰八股文章永行停止",改试策、论、表、判。五年后,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又.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乾隆皇帝时,朝臣中也有废除八股文的声浪,却也最终作罢。这表明当时( )
A. 选官制度变革势在必行 B. 西学思想的影响日益广泛
C. 八股文不利于人才选拔 D. 八股取士有深厚社会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康熙、乾隆年间都有关于科举制下八股文的存废争议及实践,但最终都只能恢复八股取士。据“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可知八股取士有深厚的社会基础,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选官制度变革势在必行,排除A项;西学此时在中国影响力有限,排除B项;八股文具有一定的选拔功能,排除C项。故选D项。
10. 20世纪初,晚清地方自治运动进一步发展,上海绅商“仿行文明各国地方自治之制”,实行立法、行政两权分离,行使部分地方行政权。1909 年,地方自治进入政府试办阶段,各省成立了各级自治公所。清末地方自治运动( )
A. 促进资产阶级宪政意识发展 B. 使清政府失去对地方的控制
C. 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D. 表明清朝已经放弃专制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地方自治体现了一定的民主分权思想,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宪政意识发展,故选A项;清末地方自治运动,没有使清政府失去对地方的控制,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所述“上海绅商”不是军阀,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清末“预备立宪”的本质还是封建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
11.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干部必须阅读的12本马列主义著作,其中包含《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 确立毛泽东思想指导思想
B.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 加强对民众的马列主义教育
D. 积极为新政权建设培养人才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不仅对迎接中国革命的胜利,而且对新中国建设具有重大作用,要求干部阅读马列主义著作就是为新中国的成立培养人才的表现,故D正确。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是1945年的中共七大,故A错。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故B错。材料是提到要求干部阅读书籍而非民众,故C错。
12. 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话的目的在于
A. 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 B. 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 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 D. 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要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D项正确;据题意可知,毛泽东是要加强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并不是惩治贪污腐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多年来,地区经济总量增长了160倍,维吾尔族人口从220万增长到约1200万,人均寿命从30岁提高到74.7岁。新疆的繁荣发展主要得益于( )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最早确立 B. 高度自治的治疆政策的推行
C. 党的民族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 D. “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成立以来,地区经济、人口数量、人均寿命都有极大的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C项正确;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不是最早确立的,排除A项;“高度自治”说法错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需要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行使自治权,排除B项;D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4. 福建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据此可知,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共同文化特性是( )
A. 中心突出且自由活泼 B. 讲究对称和主次分明
C. 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 D. 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福建土楼“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微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都体现了宗法伦理观念对民居建筑的影响,C项正确;“自由活泼”“讲究对称”“等级制度”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故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5. 习近平主席在某国际组织上提出主张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力求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着力发展务实合作、加强人文交流和民间交往等主张。这反映了当代我国( )
A. 打破了美国对我国长期孤立局面 B. 开始步入国际舞台体现大国担当
C. 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积极稳步推进新型国际关系建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上海精神”可知,当代我国积极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不断努力,D项正确;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就已打破美国对中国的孤立局面,排除A项;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时新中国就已迈入国际舞台,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联合国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6. 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学者认为,罗马人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们采取了一种“混合政体”。 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相混合,三者相互牵制,处于平衡的状态。关于古罗马的政体,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A. 古罗马先后经历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
B. 此政体与近代欧美国家的政治制度性质相同
C. 它适应并且推动了古代罗马国家的发展壮大
D. 其机构设置和制衡理念被美国联邦政府沿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罗马人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们采取了一种‘混合政体’”“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相混合,三者相互牵制,处于平衡的状态”可知,罗马人的“混合政体”有效协调了各方利益,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适应并推动了古罗马国家的发展壮大,C项正确;古罗马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相混合,并不是先后经历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排除A项;古罗马是奴隶制国家,近代欧美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性质不同,排除B项;古罗马的机构设置没有被美国联邦政府沿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7. 15世纪末,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美洲时,将水稻等作物带到美洲的海地、波多黎各等地。在随后的一两个世纪内,水稻种植逐渐扩展到美洲的其他地区。18世纪以后,北美的水稻种植业进入到黄金时期,稻米成为纯粹的经济作物。由此可见,水稻在北美的播种( )
A. 为北美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B. 提高了北美农业的集约化水平
C. 拓展了北美居民的饮食习惯 D.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等,与题干“18世纪以后,北美的水稻种植业进入到黄金时期,稻米成为纯粹的经济作物”等相合,A项正确;集约化可理解为“集合要素优势、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单位效益的方式,题干未提及集约化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北美居民在水稻传入前后饮食结构的变化等信息,排除C项;“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是工业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
18. 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革命者宣称,无论血统、信仰、出身,只要认可《人权宣言》的人,都是法兰西民族的一分子。邻近的德意志地区,格林兄弟依据北欧神话与德意志史诗编写出《儿童和家庭童话集》以保存德意志的精神。这说明西欧这一时期
A. 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 B. 工业革命推动民族觉醒
C. 思想启蒙助长民族意识 D. 宗教改革建立民族国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是启蒙运动及以后的时期,而材料“无论血统、信仰、出身,只要认可《人权宣言》的人,都是法兰西民族的一分子”“保存德意志的精神”则体现了法国和德国民族意识的发展,综上可知,思想启蒙助长了民族意识的发展,故C项正确;德国在1871年才实现统一,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思想对民族意识的发展作用,没有体现工业革命,排除B项;宗教改革的时间是16世纪晚期,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C项。
19. 《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中提到: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要增长70%。……粮食不应当作为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材料的主旨是
A. 提高技术增加粮食产量 B. 加强国际的合作和团结
C. 立法规范食品安全生产 D. 消除了人类共同的饥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粮食不应当作为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手段。……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可知,粮食不应当作为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世界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促进粮食增长,养活世界人口,B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强调加强合作,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食品安全生产,排除C项;目前还没有消除人类共同的饥饿,排除D项。故选B项。
20. 1854年,英国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维廉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著名的《诺斯科特—杜维廉报告》: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此种做法( )
A. 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B. 冲击了稳定的经济秩序
C. 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阻力重重 D. 适应了工业社会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854年,英国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维廉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著名的《诺斯科特—杜维廉报告》……”,可以看出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对人才的需求较高,D项正确;垄断资产阶级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产生的,排除A项;该做法是有利于稳定经济秩序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排除C项。故选D项。
21. 有西方学者把美、英两国1979—1982年的经济转变称为"从社会主义者向资本主义者的转变”,因为这一时期的美英( )
A. 逐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B. 对华外交政策逐渐向好
C. 大力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D. 社会保障制度开始解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资本主义国家符合社会主义的表现是指二战后欧美建立福利国家,给予低收入阶层全面的社会保障,但带来了政府开支过大的弊端,故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美英等国缩减国家的福利开支,减少了国家对于低收入阶层的社会保障,符合材料“从社会主义者向资本主义者的转变”,C项正确;美英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历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从社会主义者向资本主义者的转变”,且材料强调经济转变而不是外交转变,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削减社会福利开支不等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
22. 传统上,世界被划分为人的世界和物理世界,人的一切活动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信息技术出现后,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发展,使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三元世界观”,即在人的世界和物理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数字世界”。这说明信息技术的发展( )
A.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B. 拓展了人们的认知方式
C. 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D. 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技术出现后,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等发展,使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三元世界观’”可知,二战后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人们认识世界的观念,拓展了人们的认知方式,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信息技术对人们世界观的影响,未涉及信息技术推动科技进步或世界经济的发展,排除AC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
23. 从1995年1月至2001年1月,世贸组织共收到202次贸易纠纷投诉,其中由发达国家起诉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三倍,美国和欧盟共起诉110次,占总量的55.4%。这种差别说明
A. 多数发展中国家尚未加入世贸组织
B. 外贸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中比重较小
C. 发达国家的经济更易受到外部冲击
D. 国际贸易规则对发达国家更为有利
【答案】D
【解析】
【详解】世贸组织中美国和欧盟起诉次数占据总量一半之多,说明国际贸易规则对于发达国家十分有利,对于发展中国家极为不利,故D正确;发展中国家也大多加入世贸组织,故A错误;外贸在发展中国家比重仍然很大,故B错误;发展中国家容易受到外部经济冲击,故C错误。
24. 1995年,美国三家银行在因特网上联合成立了全球第一家网上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它仅占半层楼面,但其业务遍布美国各州,包括电子钞票兑付、在线交易登记、支票转账等,使其客户可以足不出户的办理各种银行服务。这一现象表明金融发展的趋势是( )
A. 金融电子化 B. 金融机构规模化
C. 金融全球化 D. 金融市场一体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仅占半层楼面,但其业务遍布美国各州,包括电子钞票兑付、在线交易登记、支票转账等,使其客户可以足不出户的办理各种银行服务”可知,网络银行占地小,业务范围广,方便人们网上办理,体现了金融电子化,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金融机构规模大小,排除B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市场的一体化,排除D项。故选A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25题15分,26题25分,33题12分,共计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经济大萧条,美国政府秉持美国优先的原则,开始抬高关税,保护国内市场,英国等欧洲主要国家也开始提高关税。这一做法很快波及世界,国际贸易几乎成为一潭死水……在美国的倡导下,1947年4月,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进行关税减让的谈判,双边关税谈判共进行了123项,涉及大约5万种商品。10月,23国签订了《关贸总协定》。关贸总协定除每年召开大会外,主要活动是主持减税谈判……有力地推动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进程。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下表整理了近代以来部分时段中国平均关税的变迁
南京 国民 政府 统治 时期 时间/文件 平均进口关税税率
1929年前 约4%
1929年《海关进口税则》 约8.5%
1931年《进口税则》 约10%
1934年《进出口税则》 约25%
改革 开放 的新 时期 1980年 (执行1951年《海关进出口税则》) 52.90%
1985年《海关进出口税则》 38%
1996年《海关进出口税则》 23%
2001年《海关进出口税则》 15.30%
2011年《海关进出口税则》 9.80%
2022年《海关进出口税则》 7.40%
——摘编自姚永超、王晓刚《中国海关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关贸总协定》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进口关税税率,指出两者的变化趋势有何不同,并分析各自的变化原因。
【答案】(1)背景:经济大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提高关税,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战后恢复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逐步升高。原因:抵御外国经济侵略、保护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中国部分实现了关税自主。改革开放以来:逐渐降低。原因:经过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出于扩大对外开放,营造公平市场环境的需要;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推动。
【解析】
【小问1详解】
背景:根据“面对经济大萧条……英国等欧洲主要国家也开始提高关税……国际贸易几乎成为一潭死水”得出经济大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提高关税,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根据“推动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进程”得出战后恢复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所学,还可从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等角度进行总结。
【小问2详解】
根据表格数据看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进口关税税率逐步升高。原因:根据所学,可从抵御外国经济侵略、保护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中国部分实现了关税自主等进行总结。根据表格数据看出,改革开放以来进口关税税率逐渐降低。原因:根据所学,可从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推动等方面进行总结。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洲际贸易更多沿袭了旧有模式,只是在17世纪,特别是18世纪贸易模式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胡椒粉在16世纪初属于奢侈品,慢慢的它就变成了普通的大宗商品。随着贵金属的地位在17世纪的下降,以及部分国家在新大陆建立了殖民地,糖、烟草、兽皮,甚至木材逐步成为欧洲进口的主要商品。而欧洲向殖民地出口的商品多数为制成品,后者所占体积不大,但留出来的空间就可载上前往新大陆的移民。与东方的贸易情形大为不同,从与这地区直接接触的一开始,欧洲人就苦于拿不出任何商品来交换香料和其他理想的商品。因此,所谓的欧洲“贸易”实际上大多是掠夺。如果掠夺不成,就跟亚洲人交换大炮和军需品。亚洲人更多的是要求交换金和银,然后储存起来或做成珠宝首饰。总而言之,亚洲大量吸收了欧洲金属货币。直到 18世纪,随着英国征服印度,这种贸易平衡才被打破。
——摘编自(美)龙多卡梅伦、拉里尼尔《世界经济简史:从旧石器时代到 20世纪末》
材料二 厦门是中国近代最早开放通商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9世纪90年代以前,厦门的进口贸易一般比较稳定。鸦片长期是最大宗的进口货物,棉花和棉织品次之。19世纪90年代以后,作为奢侈品的鶆片进口大量减少,杂货类进口价值快速增加,其中增加值主要来自大米和新兴的煤油、火柴、面粉等洋货……甲午战争以后,各类商品进口类别得到大幅度的增加,棉布类比战前增加了一倍,达到40余种,杂货类比战前增长了将近三倍。……开埠以后的厦门一直是一个商业城市,城市工业不发达,所以很少进口生产资料。在西方工业制成品杂货类中增加的主要是各种消费资料,品种繁多、五花八门。……随着厦门商业的日益发展兴旺,厦门的商人组织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到 19世纪末,已经形成了“十途郊”的行业公会的组织形式。(“途郊”中的“途”是行业的意思,“郊”则专指顶盘商,即直接从生产商购货的批发商)。 1904年厦门商会的正式成立才成功地对传统商人组织进行了近代化的整合。
——摘编自刘良山《近代厦门对外贸易发展研究(1862-191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17世纪以前相比,17~18世纪洲际贸易变化的新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世纪90年代以后(甲午战争以后)厦门商贸发展的新变化,并分析这种新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1)香料从奢侈品变成普通商品;欧洲从美洲输入原料,再向美洲输出制成品和移民(或奴隶贸易);贵金属逐渐成为欧亚贸易的主要商品;欧洲与亚洲的贸易平衡逐渐被打破;逐步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答出四点即可)
(2)变化: 进口大宗商品种类之间所占进口总值的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资料的进口大于生产资料的进口;进口商品日益多元化(多样化);厦门的商人组织发生了变化。(答出三点即可)
影响: 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内外贸易发展;有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厦门近代化和城市化(社会习俗的近代化) 的进程;进一步使中国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一“胡椒粉在16世纪初属于奢侈品,慢慢它就变成了普通的大宗商品”可知,香料从奢侈品变成普通商品;根据材料一“部分国家在新大陆建立了殖民地,糖、烟草、兽皮,甚至木材逐步成为欧洲进口的主要商品。而欧洲向殖民地出口的商品多数为制成品”可知,欧洲从美洲输入原料,再向美洲输出制成品和移民(或奴隶贸易);根据材料一“亚洲人更多的是要求交换金和银,然后储存起来或做成珠宝首饰”可知,贵金属逐渐成为欧亚贸易的主要商品;根据材料一“直到 18世纪,随着英国征服印度,这种贸易平衡才被打破”可知,欧洲与亚洲的贸易平衡逐渐被打破;结合所学可知,逐步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甲午战争以后,各类商品进口类别得到大幅度的增加,棉布类比战前增加了一倍,达到40余种,杂货类比战前增长了将近三倍”可知,进口大宗商品种类之间所占进口总值的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材料二“城市工业不发达,所以很少进口生产资料。在西方工业制成品杂货类中增加的主要是各种消费资料,品种繁多、五花八门”可知,消费资料的进口大于生产资料的进口,进口商品日益多元化(多样化);根据材料二“随着厦门商业的日益发展兴旺,厦门的商人组织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可知,厦门的商人组织发生了变化。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厦门是中国近代最早开放通商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二“各类商品进口类别得到大幅度的增加”并结合所学可知,进一步带动了内外贸易发展;有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有力地推动了厦门近代化和城市化(社会习俗的近代化) 的进程;结合所学可知,进一步使中国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7. 天安门广场与近现代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紧密相连,折射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明清至今天安门广场的历史变迁(部分)
明清 天安门广场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封建王朝的礼法之地,也是衙署林立、府部对列的皇家禁地,庶民百姓严禁入内。
1914年 广场南端的大清门改称中华门。拆除了天安门前千步廊,使得原本封闭的宫廷广场变成可自由穿行和逗留的开放空间。同时,社稷坛从皇家禁苑改建为北京的第一座现代城市公园——中山公园。天安门广场初具雏形。
1949年 9月30日,毛主席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10月1日,在整修一新的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开国大典,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
1980年 代至今 举办的国家庆典、外事迎宾、纪念活动越来越多,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50、60、70周年大会以及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活动,广场地区实施环境景观提升工程、城楼及城楼台修缮工程。
——整理自费宝岐《天安门广场的历史变迁》
从材料中至少提取两个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实进行阐述。(要求:步骤完整(①提取信息②自拟论题③简要阐述④得出结论),论题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论题:天安门广场的变迁见证了中国政治的民主化。
阐述:明清时期,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上,此时的天安门广场,普通百姓无法进入。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国时期,广场对人民开放,成为群众进行政治集会的场所,五四运动等爱国运动都在这里爆发。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天安门广场成为共和国举行重大庆典、盛大集会和外事迎宾的神圣重地。总之,天安门广场的变迁见证了中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进程。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根据表格“明清至今天安门广场的历史变迁”,提取两个以上信息,例如提取“明清”“1914年”“1949年”“1980年代至今”四个时期天安门广场的历史变迁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拟定论题为“天安门广场的变迁见证了中国政治的民主化”。其次,根据表格“明清至今天安门广场的历史变迁”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角度,阐述明清时期、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等时期,天安门广场建筑、功能等方面的变迁,以此论证“天安门广场的变迁见证了中国政治的民主化”。最后,再次强调天安门广场的变迁见证了中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