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新课标提出以下标准:①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②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③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通过合作探讨、分析文本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小说中对人性的揭示,从而深化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人类自己的反思。
2.教材分析
这是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小说,写的是人与动物的斗争,故事虽短,但是矛盾激烈,情节紧凑,引人入胜。本文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精彩生动。教学这篇课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本单元前两篇文章,表现的都是动物的善良可爱,表现作者对生命的尊重。本文展现了人与动物的另一面。但是,三篇文章都体现了人与动物的关系亲密。在人与动物的各种形式的交往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获得思想的启迪。
本单元教学任务:学习默读,学会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把握文章思路;学会概括中心;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
3.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注意力难较长时间的集中,感觉学习文言文有点无味,甚至反感和恐惧,故要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反感、恐惧的心理。再加上这之前已经学习过几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字、词、句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对文言文的分析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演读故事,初步概括屠户和狼的形象特点。
2.品读文章,梳理屠户和狼斗“智”的过程,总结其中蕴含的道理与启示。
教学过程
学而时习,复习导入。
任务一:演读故事
(一)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分角色表演屠户和狼斗智斗勇的故事。
要求:
1.结合文章内容,不脱离文本,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
2.表演出屠户和狼的内心独白。
(二)故事中的屠户和狼给你留下了有怎样的印象?请用一个词概括。
任务二:品读斗智
抓住具体词句,分析屠户和狼“智”在何处。
要求:
1.结合具体词句,有理有据分析。
2.小组合作讨论,分享讨论结果。
预设:
狼:合作、善于利用周边环境、随机应变……
屠户:聪明、勇敢、敏锐的洞察力、当机立断……
任务三:研读主旨
郭沫若为蒲松龄故居题写一幅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对蒲松龄及其作品进行评价,请结合资料思考:郭沫若先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
1. 中国文化中的“狼”
狼狈为奸: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
狼心狗肺:凶恶狠毒,忘恩负义的人。
引狼入室:比喻自己把坏人或敌人招引进来,结果给自己带来了不可想象的麻烦。
狼子野心:比喻凶暴的人用心狠毒,野性难改。
鬼哭狼嚎: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如狼似虎:像狼和虎一样凶狠,比喻非常凶暴残忍。
狼奔豕突:形容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到处骚扰。
(狡猾 凶残,恶势力的代表)
2. 马瑞芳《马瑞芳讲聊斋》
蒲松龄最犯愁的就是怎样按时交税,不让催税的人登门。当时官吏为了催税,搞所谓“敲比”,就是把欠税人拖到公堂上打板子,有时活活打死。蒲松龄为了交税,要卖掉缸底的存粮,卖掉妻子织的布,甚至卖掉耕牛。他抱怨土地:怎么谷穗不直接长银子?
(蒲松龄生活的时代官吏凶狠残暴,百姓生活艰难)
3.蒲松龄《聊斋志异·梦狼》
异史氏曰:“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
呜呼!官自以为廉,而骂其贪者载道焉。此又纵狼而不自知者矣。世之如此类者更多,可为居官者备一鉴也。
(以虎狼喻官吏,批判其贪婪凶残)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都要失败。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任务四:拓展阅读
阅读《聊斋志异》中另一则“屠户智勇杀狼”的故事比较其与课文相似之处。
(内容相似:屠户遇狼,靠自己机智勇敢杀狼。写法相似:先叙事,后议论说理)
小结:好故事穿越时空的界限,照亮我们的生命。知行合一,让我们发扬勇于斗争的精神,用智慧和勇气,书写青春好故事!
作业设计
1.阅读课后《狼子野心》,梳理故事情节,写写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调动你的阅读积累,写一篇小随笔《我眼中的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