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目标设置依据
(一)课程标准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欣赏文学作品,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课标分解:
△ 解读: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诵读、积累、体会。在诵读中积累字词,在积累中体会文意,在体会中感受生活、生命,也感受自己的成长。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 地朗读,所指很丰富,因为“感情”本身就是一个抽象而丰富的概念,可以分解为:读出心理的变化,读出态度的变化,读出心情的变化,读出精神的变化,读出认识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都落实到语气的变化,即读准语气。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品味”可以分解为“用自己的话解释”等行为动词;“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指语言的意、情、理、趣,即蕴涵于语言文字之中的作者实际想传达的意思。
“条理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能够用普通话准确表达自己的看法,思路清晰,语言准确流畅。
(二)学情分析
经过近两个学期目标主导式学习,进入八年级下期,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进一步提高,独立学习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进一步加强,课堂上表现出更加强烈的自主学习的愿望。但他们在提取信息、概括信息及整体把握文本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领,因此,放手让学生大胆去做的同时,教师必须适时引导。
(三)文本分析
《壶口瀑布》是“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的一篇游记散文。在该单元的导语中这样提示: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写景的方法,并揣摩语言,欣赏、积累精彩的语句。
梁衡的这一篇写景散文描绘了壶口瀑布汹涌澎湃之景,营造了壮丽开阔之境。在文本语言形式上,作者采用长短句、叠词、动词等语言形式的穿插使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合理编排,极尽造势之能事,使语言显出大气、磅礴、汹涌之姿,从而表现出壶口瀑布的奔腾之势。非常值得学习、品味、朗读。
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通过对典型语句的分析 ,至少归纳本文两种语言特点;
2.独立思考,仿照《壶口瀑布》语言写一段话,不少于100字。
课堂评价:
目标1属认知性目标,通过课堂发言展示评价;
目标2属表现性目标,评价标准为:
1.突出所写场景的特点;
2.语言特点鲜明;
3.语言准确流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文本解读课我们欣赏了势若万马奔腾,声如洪钟巨雷,柔中带刚的壶口瀑布,壶口瀑布的气势就是靠作者生动传神的语言描摹出来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这节语言赏析课一起来品一品梁衡先生语言的气势,怎么品呢?请同学们看导学案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小组合作,完成目标1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再次从文本的角度感受壶口瀑布柔中带刚的特点。同时选取直接描写河水的句子进行旁批并细细品味。
在刚才的巡视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旁批的句子有很多。老师也选取了三句,想请同学们品析品析。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2.“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3.“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了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角度品析以上三句。
回答问题要求:
(一)先概括:我们组选取的是第 句,呈现出 的语言特点;
(二)后分析:哪些词语呈现出这样的语言特点。(时间:8-10分钟左右)请开始。
三、交流展示,碰撞生慧
刚才巡视时参与同学们的讨论,我发现大家对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掌握较好。
大家分析到的有:
第一句的“势如千军万马”“堆堆白雪”用了比喻的修辞,“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壶口瀑布湍急汹涌的特点和令人震撼的气势,表现了其奔放的一面。
第二句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将壶口瀑布水流的各种情状描绘的生动传神,展现了它的柔美。
第三句同样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黄河水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河水从畅快驰骋到危机四伏的变化多端。
所以本课语言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善用修辞,生动形象。(板书)
除此之外,还有的小组分析到了作者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用词。 (板书)
比如第一句的“挤着”“撞着”突出波浪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密度”很大。“推推搡搡”和“前呼后拥”则分别描写了河水横向和纵向的动态,这样就把“撞”的情态写得非常生动细致。
另外,第三句用“跌”字来形容河水的急坠,用“闹”“挤”“急”这三个字分别从声音、密度、速度三个方面描绘河水急坠的画面,准确而全面。
在用词准确,具有表现力这一点上,我们刚才分析的都是动词或形容词(板书),那么问题来了,在用词具有表现力这一点上大家还有新的发现吗?嗯,我听见了,有的同学说到了“叠词”。对,你目光很敏锐!我们来看,这三句有哪些叠词用的好?(板书)
对,第一句的“排排”“堆堆”和“推推搡搡”,“排排”和“推推搡搡”都写出了河水涌来的横向的动态和密度。而“堆堆”则是写出水沫喷溅的范围。这几个叠词的使用将壶口瀑布磅礴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写出了黄河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了它勇往直前的精神。
第二句的“汩汩”“潺潺”都是写水声的,因为它们的形态是“泉”、是“溪”,所以这里写的是细小的声音。而 “哀哀”呢?写的是河水被夹在石间无法前行,原地打转的愁情!同学们分析的太好了!我们来集体齐读一下这一句话,注意要读出水声之小,水情之愁。
所以我们看,叠词的运用增加了文章的音律美,读起来更有节奏感,也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刚才我们从修辞和炼字角度对这三句进行了赏析,大家的品析细致到位,说明同学们对这两个角度掌握的不错。我想问问除此以外,还有其它的角度吗?好,我给大家一点提示,请观察一下句式。
对了!我听见有同学小声说“短句”?别怀疑,就是它!(板书“短句”)
其实对于短句我们并不陌生,在课文《老王》和《安塞腰鼓》中我们都见过。所谓短句就是结构简单,词语较少的句子(板书)。想要更好地体会短句的妙处,我们不妨先来比较一下这组句子:
原文:“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修改:“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的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推推搡搡,前呼后拥地排排涌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品读、赏析。
通过刚才的朗读品味及小组讨论,我们发现课文中短句的使用使黄河水有一种奔腾汹涌,不可阻挡的气势,其奔腾的动作和态势是连贯的,更有利于表现黄河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精神气质。而修改后的长句,虽然字词意思不变,但是河水奔腾的动作和态势被削弱了,感觉那一“撞”,力度都被分散了。
再看另外两句,第三句中的“更闹,更挤,更急”(板书),语句短促有力,步步递进,显得水势愈发湍急,突出了画面的动态。
而第二句三个短句的运用(板书“汩汩如泉…”)不但使句子充满节奏感,而且分别描写出泉、溪、漩涡三种细小的水的形态,非常精准,与文章中宏大的“钢板出轧”似的水相映成趣。写出黄河的刚柔并济。
所以在这里短句的使用使句子节奏短促,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更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而长短句的结合使用,比如第一句,更可以使文章错落有致,语言变化多姿,读起来朗朗上口。
总结:总的看来大家分析的都非常好!语言风格是作者的招牌。梁衡先生通过生动形象的修辞、节奏感强的短句,精准的用词,极富表现力地为我们呈现出壶口瀑布激荡壮阔的景象,描摹出黄河刚柔并济,勇往直前的个性(板书)。下面就让我们和作者一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一个场景。
四、独立思考,完成目标2
(师)请选择你记忆里的一场雨,一阵风,一次焰火,一场落雪……,仿照作者善用修辞,生动形象;善用短句,节奏感强;用词准确,极具表现力的语言,写一段描写性文字,不少于100字。写在导学案相应位置。
评价标准:
1.突出所写场景的特点;
2.语言特点鲜明(仿照作者的语言特点);
3.语言准确流畅。
请开始你的创作。
写好后,选择部分学生读一读品一品。我们来看一下李丹同学的这段雪景描写。
(学生作品展示:下雪了,那一片片雪花在空中舞动着各种姿势,或飞翔,或盘旋,或直直地飘落。接着小雪花慢慢变大,变厚,变得密密麻麻。最后,雪越下越大。雪花们在半空中你拉我扯,你抱住我,我紧拥你,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无数扯碎了的棉絮从天空翻滚而下。)
请同学们用2分钟时间对照评价标准来品评一下这段描写。
根据同学们的展示,我来总结一下大家的意见:
同学们都认为这段描写修辞、用词(包括叠词)、短句都兼顾到了。其中比喻、拟人的运用,生动形象写出大雪密而厚的特点以及铺天盖地、翻滚而下的态势。“大”“厚”“密密麻麻”等词则写出雪势逐渐变大的过程。最漂亮的是几处短句的使用,如“或飞翔,或盘旋,或直直地飘落”写出小雪的不同姿态,突出它轻盈、悠闲,甚至有些顽皮的特点;最后一句长短句结合使用,还兼有叠词,既生动明快,又富有节奏感,写出变厚的雪片在空中的不同姿态。同时长短句结合使用又使语言变幻多姿,读起来朗朗上口。对照评价标准和作者的语言特点,李丹同学的这段雪景描写可以说是全五星作品,让我们给她点个赞!
五、课堂小结,回顾所学
(师)同学们能用富有特点的语言抒发自己的所见所思,写的非常动人。今天这节课之前,同学们接触到的更多的对写景类散文的语言鉴赏,是从修辞、炼字方面入手,那对于我们今天的这篇写景抒情的游记而言,在炼字的基础上,我们还学会了从句式的角度,主要是短句的表达效果上去考量、分析语言的妙处。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能不断积累灵活运用。
六、布置作业,巩固所学
1.对照本文语言特点,从不同角度分条赏析以下两句话,完成在语文作业本上。
①“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漕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②“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
2.请同学们从课本99页第五题的三篇文章中任选一篇研读,将最有感触的景物描写抄写在摘抄本上,并分条赏析。
结语:陶渊明有诗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就让我们在切蹉琢磨中共同进步吧。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