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第四部分写作专题一守得云开见月明-三类热点作文的审题与立意课件 +学案( 含答案)(8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第四部分写作专题一守得云开见月明-三类热点作文的审题与立意课件 +学案( 含答案)(8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9 15:50:34

文档简介

专题二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考场作文的四大出彩技巧
考场作文不同于平时作文,时间有限只能“急就章”,却又要求作文条理清晰,内容充实。那么,主旨观点的落实就是考场作文基础中的基础。这一点贯串于写作的全过程:标题、开头、主体、结尾。保证了观点明确,脉络清晰,再寻求出彩。
第一印象是标题,标题让阅卷者获得最初判断。因此,切题准确是根本。开头是文章的起点,如高楼地基,需稳固而明朗。主体,在阅卷中,阅卷老师往往观其大要,取其结构。故而,主体之结构必直观畅达。结尾,收束全篇,当有力度,或呼应开头标题,或重申观点意见。各部分气脉贯通,连缀如潮水,有起有伏,始终可感可知,易见易判。处处当加注意,不可忽略。日常多加训练,提高写作水平。
出彩技巧一 标题秀——拟题求切
标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标题的拟写,却非易事。之所以难,不在于拟写标题本身难,而在于考场上思绪乱,或为求标新立异,立场不清;或不明所指,笔法混乱。拟题问题,由此出现。那么,如何拟题呢?“拟题求切”,拟写标题,关键在准确、切实、简单、明确、清晰地表达自身观点。在此基础上,可以作文采的升格。但无论如何升格变化,都应让阅卷者一眼就能基本明白所要表达的意思。若追求文采会影响“切”实,则可放弃文采。
以《人民日报》好新闻评选小组评选出的好标题为例。
一等奖:《废水少,才能少费水》
言简意赅,表达清晰。产生的废水少了,才能少浪费水。废水少和少费水,同音句语序的转变,令人耳目一新,同时观点又非常明确。
一等奖:《“问责”也要“负责”》
问责和负责,组成了一种关系。标题强调了“问责”,更强调了“负责”。没有太多的手法,却有力地表明了观点,将文章内容准确精到地概括出来。
二等奖:《父母在,共远游》
很明显,标题化用了名言“父母在,不远游”。这样的标题意思同样明确:趁着父母尚在,一同出行远游。这种标题彰显了文学底蕴,易借鉴。
取题目,实际上是定中心。定中心,即选定即将创作的作文的基本内容、核心要旨。这一点必须时刻铭记。
下面结合实例,具体论述。
方法1 选取关键词,单刀直入
分析历年高考,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作文题中的要求并不是最重要的,考生在下笔前,需反复阅读作文材料和写作任务,利用“关键词定位法”,确定命题方向,从而确定文章主旨。
如2020年全国Ⅱ卷作文的写作任务: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这段话已明确考生应写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演讲稿,据此,考生可以直接拟定标题。如①《携手一世界,青年创未来》《携手同一,青年共创》。
又或者做一些语序变更,如②《世界携手,青年共创》《世界同一,共创未来》。
又或者选用部分内容,增加部分内容,如③《同一个世界,创一种未来》《青年意气,世界大同》。
【技法分析】 ①类标题,直接选用主题(若无明确主题,则选用其他明显的表主题类的关键词句)。如此,绝无主题偏移之忧、中心偏移之虞。但略显粗暴,不能显示考生素养。故当为草稿。②类标题在①类标题的基础上,进行词语语序的变更。变更是让主题更明显,让自己的思路更清晰。如②中的《世界携手,青年共创》明确是世界携手,则必然要写到国际合作;青年共创,则主体人物必然是青年。这一标题下的作文必然需围绕“青年助力国际合作,国际合作在青年中进行”来完成。③类标题则是在①②类标题的基础上的再次发挥。如《同一个世界,创一种未来》,同样明确世界合作,但不同的是创一种未来,什么未来,谁来创造,都形成问题。而这个问题应该在首段得到解答,在结构上得到呼应。如此文章中心分明,结构明朗。
方法2 化用诗词句,巧对民俗语
单刀直入法,是基础用法。无论何时何题,在拟标题时都必须先用此法,明确基本内容。但是,明确之后,若能合理化用诗词句、俗语俚词,则无疑能够让标题更具意味。以2020年全国Ⅲ卷为例,指示性句子: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此段明确了主题“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当然,此处用了比喻的手法,我们需要找出本体、喻体。再仔细读指示性句子,知道所谓画像(名词)是指“完整的自己”,绘制画像则代表了解自己,认清自己,明确自己。“画好像”,即如何更好地了解、认清、明确自己。到这里,想一想类似的诗词,则自然有灵感涌上心头。可拟题:
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当然,这种直接选用,如上文所述,太过粗糙。可用上文的“变序”“增删”加以修改。既让标题更清丽,也让自己的主题更明晰,结构更疏落有致。如可拟题:
②《不识庐山面,跳出此山中》《浮云遮望眼,独立最高层》《莫管山重水复,自有柳暗花明》《源头活水汩汩,本来面目清清》。
【技法分析】 ①较粗疏,②见分明。先明方向,再回忆诗词。这种技法,可参考理解性默写。分析指示性的语句,回顾相关的诗歌,一般诗歌不会完全符合题意,则将之作为草稿。在草稿上做修正,则是明观点、定秩序之用。此方法非独创之法、忽然之策,而是扎根于同学们的日常积累、平常练习,因此此为可行之策、活用之法。
方法3 善用修辞技巧,妙使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使用,在标题的拟定中也非常重要。使用时,第一步仍然是单刀直入,先明确基本主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做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提升。常用的手法有比喻、对偶、设问、对比、反衬等。下面为个别媒体新闻报道中的好标题:
①《读博士的苦与乐:黄连在口or心自甘甜?》
②《听!来自宇宙的心跳~》
③《保安老张,很难过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你》
④《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五年来青联组织开展青少年民族团结工作综述》
⑤《上海书展不能错过的译文好书有哪些?不多不多,三十而已!》
【技法分析】 标题①明确指出文章的基本内容是讨论“读博士的苦与乐”,接下来用了一个比喻,一个通感:苦比黄连,比喻;快乐在心,是感觉,甘甜在舌,是味觉,这是通感。标题②“宇宙的心跳”,巧用拟人以吸引读者注意力。标题③“这样的方式”,什么方式?设置悬念。“保安老张”,一个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物,为什么要认识他?引人深思。“很难过”,表达情感倾向,伤心、遗憾、可惜,效果已出。标题④“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将五十六个民族的团结比作石榴籽的拥抱,用了比喻。标题⑤“好书有哪些?”“三十而已!”设问,自问自答。此外,巧妙使用热播影视剧《三十而已》的剧名。
【特别提醒】
所有技巧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正如今人写格律诗,当符合平仄粘连;但若格律确实束缚乃至影响了内容的表达,则破格亦是趋势。技巧亦如是。不应让阅卷者有较多疑惑,应该读题而知其观点、主题、意念、倾向。文章标题明确,则主题明确。主题明确,则不会偏题离题。
出彩技巧二 凤头亮——入题求彩
开头段落,必然点题。与题目形成呼应,构造强有力的冲击波,让阅卷者再次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个人倾向。若是题目有些隐晦,也可以依靠开头补救以明确立意。因此,开头段落的第一要求,也是主题明确。在明确的基础上,应该努力追求一定程度的出彩。让阅卷者初步感受作者的写作水平,从而进行档次(几类卷)判定。
以《厉害了!牧民妈妈和儿子一同参加高考,都被录取了》为例。通过题目,读者即知一对母子一同参加高考,又一同考上。观其首段:
今年,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43岁的牧民娜日娜和儿子一起参加了2020年高考。双双过了本科线!
本段只有两句。第一句介绍了母子二人情况,并呼应标题“一同参加高考”;第二句强调“双双入本”,既重申标题“录取”,又明确“录取”的层次。而标题中的“厉害了”,初读似有标题党之嫌,在这时却形成强大冲击,令人不得不信:43岁的母亲,参加高考,过了本科线。如何不厉害?前后两句逻辑清晰,整个段落又是对标题的细密解释。同时埋下伏笔:母子二人皆过本科,情况具体如何?到底如何考上?既点明了文章主旨,又引发了阅读兴趣。入题快,切题准,释题畅。
下面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三种技巧,以为参考。
方法1 铺陈彰心意,类比显文采
开篇往往需要联系材料,表明观点。联系材料,不是复制材料,而是概述材料。概述用铺陈手法,往往令人情绪激荡。引述材料结束后,在首段的结尾当亮出观点或强调观点。
湛蓝星空,璀璨迷人,星空的美丽,得益于每一颗星星的闪耀;北斗系统,服务全球,“天网”的织成,得益于55颗卫星每一颗都发挥功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得益于每一个成员的辛勤付出。这就告诉世人,一个人无论身处何境,都不应妄自菲薄,而要努力去发现自身的重要性。
——北京卷优秀作文
《星星渺小也可散发光芒》
【技法分析】 《陋室铭》中刘禹锡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形成起兴类比,强调“惟吾德馨”;《爱莲说》中周敦颐用“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形成类比,强调“予独爱莲”。本文作者同样如此,用“自然界的星星”“北斗卫星”与“社会个体”形成类比,开头一段即表明观点。铺陈之法,不仅在排比,更在类似句子的使用。如《陋室铭》句式相同,《爱莲说》句式有变,但整体方向一致,句子即使有参差也不妨其势。本文同样如此,句式整齐,且铺陈气势,自得其妙。此处作者是说人类要像自然界的星星、北斗卫星那般发现、发挥自己的作用。由此达成呼应文题“星星渺小也可散发光芒”的目的。
方法2 比较助联想,数字见精神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比较往往能够让人更深刻、更切身地感受到作者论述的内容。有对比,有类比。而列数字的方法,也是一种让读者更直观、更明白感受作者情绪的技巧。开篇用作比较和列数字的方法,能给人以紧急、饱满的情绪冲击。
①匠之大者,入则独善其身,出则技惊四座,为往圣继绝学,为世人缮一城。游人交织,其乐融融之际,他们隐匿故宫一隅,勤勉练习技艺。然,但凡残破损裂,他们定重出江湖,有损必修,逢伤必补。待一次修缮工程完成之后,他们器具收鞘,掸尘拂衣而去,再一次骑着单车,遁入人海。
——《一位故宫大匠的7000天》
【技法分析】 此一段开头,善用对比之法。匠之大者,当如何?入与出的对比,入无名独善其身,出做事技惊四座。游人与大匠的对比,游人热闹玩耍参观,大匠隐匿勤练技艺。做事状态的对比,若出江湖,光芒万丈。损能修,伤必补。功成事了,掸尘拂衣。单车行,人不见。工作的光芒与低调的态度对比。对比之下,大匠之风采跃然纸上。大匠如何生活,如何工作,更引人猜想。自然引出下文。
②2020年9月10日从湖北省发改委获悉,今年前8个月,我省共向国家发改委申报企业债券32只,获批及注册企业债券22只,规模分别共计601.838亿元、393.49亿元;实际发行企业债券23只,规模共计303.79亿元,同比增长35%,占全国发行额的12.69%,居全国第一位。
——《前8个月湖北企业债券融资规模
全国第一 同比增长35%》
【技法分析】 此一段开头,善用列数字之法。开头对申报和获批及注册的企业债券的数量、规模,实际发行情况和增长比等进行具体数字列举,让读者充分感受到湖北的经济潜力和国家对湖北的关注力度;同时,也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大量数字的使用,充满力量,又使人一目了然。
方法3 有问有答淡淡,有来有往款款
开篇不一定情绪充盈如烈火,也可淡淡款款如流水。一问一答之间,显作者之从容,文华之气韵。在作文开篇之中运用设问手法也是亮点。若内容非激越,或作者本人性情平直,不妨选用这种手法。
尊敬的各国朋友:
大家好。我很荣幸代表中国青年参加本次论坛。那么论坛谈什么?世界青年和社会发展。世界青年和社会发展又有什么关系呢?世界青年携手合作,共谋社会持续发展。这也是本次演讲我想要和大家分享的观点。世界谁属?重在青年。发展何由?携手共创。
——高考全国Ⅱ卷优秀作文
【技法分析】 除开套话,本文直接进入主题。入题甚快。入题的技巧则是设问。自问自答之际,也是在问他人。既然是演讲,自然要有互动。设问之法,互动之效已在开头出现。前两个设问如闲谈,从本次大会主题出发,也点明本文主题。后两个设问是强调,落实青年,着力共创。再一次明确主题。前设问淡泊若云,后设问沉稳似铁。娓娓道来,又刚劲有力。
【特别提醒】
本部分介绍三个“凤头亮”的方法,但不是全部方法。如引用、韵句、对偶等方法,同学们早有见闻,在此不做过多论述,但仍然可用。各种方法不断尝试,掌握至少三种方法,应时应地,随机而动。需要再次强调的是,首段的基础作用仍然是明确主旨:或呼应标题,重复论述而明;或标题不显,解释标题而明。乱花若然迷人眼,不如平原万顷田,基础作用不可失。
出彩技巧三 点穴准——析题求巧
完成首段后,开始正式进入文本写作。题目和首段,已经展示了要写的内容,接下来的段落,应当保持中心明确,不偏题、无漏洞。点穴准,定位明。段落之间,错落有致。以《哪管你什么博士硕士,上了一线都是抗洪抢险的战士!》为例。
首段明确观点:学霸博士硕士,战场上都是战士。
中间几段:分别写了一位博士三年级的战士、硕士小郭的故事,而在故事中又不断强调“在洪水面前,哪有什么博士硕士,我们上了堤坝,都是保卫人民的战士”。
结尾:不论在哪个“战场”,当代青年军人的身影永不缺席!
这是一则新闻,但却也可以作为高考作文来供考生参考。开头结尾言“战士”,中间举例说“战士”。结构明确,内容充实。解析题目内容,排布文章结构,巧妙生动,准确直观。下面结合具体文例,介绍三种方法。
方法1 首句提要,布局全篇
一篇文章由多个段落构成,而每段的开头能否吸引阅卷人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考生在布局全篇时,若能在重要段落的开头做到首句提要,用观点句、相似的标题句、哲理句等来统领全段,产生“首句引领”“美句导航”的表达效果,则可以使文章更清晰、直观、有序地展现在阅卷人的眼前。
【佳作示范1】
孤独的发声者
在我们这个世界,不少人偏爱“共鸣”,追求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们津津乐道于“英雄所见略同”,对异声相抗者则乜斜双眼,鼻孔喷出冷气加以鄙视。然而,世界不全然取决于“共鸣”,恰恰相反,许多独特个体的真知灼见引起了世界的重大转变,我愿意称这些人为“孤独的发声者”。
“孤独的发声者”不一定离群索居,不一定被人群环绕。众所周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联系之中,“孤独的发声者”极难割断与他人的联系。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环绕、塑造。那么问题就随之产生了:在“同化”影响如此大的情况下,“孤独的发声者”如何产生真知灼见?
我想,首先,他们能慎重地对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一古老命题。虽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能让他们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但他们更注重思想上的锤炼,更追求真理。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人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辛弃疾自身的写照。当时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无比惆怅,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私以为这几句词恰可以形容“孤独的发声者”的心理状态:不与他人一争高下,而是怀着真知灼见成就大事业。
其次,“孤独的发声者”珍惜并遵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不轻言放弃。这让我想起美国前总统林肯。南北战争爆发后,有一个法案需要他和几个幕僚商议,最后做决定时,幕僚们一致反对他的意见,但他还是遵从自己的想法,说:“虽然只有我一个人赞成,但我仍要宣布:这个法案通过了。”这个法案就是著名的《宅地法》,它对美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影响最深的是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
最后,“孤独的发声者”是有专注的品质。他们置身在人群中,“你一言,我一语”并不能干扰他们。一百多年前,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在热闹的大街上散步,正在思考一道数学题,想将它计算出来,街道旁正好竖着一块黑板,于是他在上面写了起来。不料这块黑板是动的,他跟着黑板走,聚精会神地演算着,等到跟不上时才发现错把马车车厢后壁当黑板了。安培生动地诠释了“孤独的发声者”的专注。
在智能信息化时代,我们在便捷获取信息的同时,也更容易被信息环绕、塑造。因此,“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可能是温柔的陷阱,你该小心每一次随心所欲的浏览,每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每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努力做一个“孤独的发声者”。
想想伏尔泰的话吧:“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技法分析】 作者反向思考“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对人与社会的影响,提出“孤独的发声者”这一论题,进而阐述拒绝“被环绕”“被塑造”。在“孤独的发声者”产生真知灼见的路上,作者亮出了“慎待‘共鸣’”“遵从‘己见’”“保持‘专注’”三招,招招有论有据,用例典型大气,论证给力服人。三招分别用“首先”“其次”“最后”三句话引领,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捕捉到关键观点,更难能可贵的是,第三、四、五段紧跟第二段末句的提问,与之形成对照和回应,将行文思路清晰地摆在了面上。
【佳作示范2】
对镜窥己,向内生长
亲爱的学弟学妹:
你们好!
时间如流水般从指间滑落,悄无声息。犹记得三年前,我像你们一样刚步入高中的大门,那时的我,有时斗志昂扬,对明天充满着期待,有时也会迷茫、彷徨。如何才能用一笔一墨画好自己的画像,在点点滴滴间成长成才?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唯有认真审视自我,方能向内生长。
以他为镜,在批评中审视自我。尼采言:“眼睛太靠近,我看不清自己。”当你的眼睛聚焦在自己的身旁时,会模糊、窄化你的视野。我们的眼睛总是接收太多身边的信息,而忽视了向内反省自己,因此,有了诸多的不知不觉,有了无数的熟视无睹,对自己的问题闭口不谈,对别人的意见置之不理。《论语·颜渊》中言:“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由此可见,我们要认真审视自我,向内生长,从别人的眼中主动探寻,不断发现自己的缺点并改正。
以己为镜,在孤独中审视自我。正如蒋勋所言:“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若是一味地跟随他人与社会而动,而忽视面向自我的内向挖掘,就很容易丧失自我,茫然而无方向,内心渐渐空虚乃至空洞。北宋名臣范仲淹每晚睡觉前都会进行“自计”,算算一天所做的事情与自己所拿的俸禄是否相称;明朝大臣杨鼎以“十思”为座右铭,常常检视自己的德行。古往今来,坚持反躬自省,持续进德修业,才能成就自我,抵达人生的高境。只有认真审视自我,向内生长,在前行的过程中才能不迷失在广袤纷繁的世界里。
以世为镜,在时代中审视自我。林则徐曾经说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虽经历了历史变迁和时代更迭,但始终不改。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勇于担当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甘愿做一砖一瓦,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己之力。我们要认真审视自我,向内生长,将个人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审视自己,是立身成才、立德做人的根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生路途漫漫,唯有永无止境地自我追问,坚持不懈地自我审视,永不停歇地自我革命,保持不离本心的自省、不忘初心的清醒,人生的坐标才不会出现偏差,人生的航向才不会出现偏离,人生才能行稳致远。
高三学长:×××
2023年7月7日
【技法分析】 这篇书信体裁的考场作文,其正文主体分别以“以他为镜,在批评中审视自我”“以己为镜,在孤独中审视自我”“以世为镜,在时代中审视自我”为分论点。一一加以阐述,不仅逻辑清楚,层次井然,而且句式整齐,给人带来阅读上的视觉美感。这也反映了作者在写作时思路清晰,也因此能够写出文脉如此流畅的佳作。
方法2 正反相应,内外联结
正面与反面对应,材料内与材料外联结。这是最基本的考场作文结构。总体而言,可正正反、反反正、正反正、反正反。而主体为反,反中有正;主体为正,正中有反,又将更高一层。正反交接,内外联结,构筑篇章。但无论何种结构,都不应脱离材料。
典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有家长向媒体反映,北京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被要求用筷子吃饭,宝宝的压力很大,有的孩子学习用筷子吃饭手都磨红了。而有的孩子因为用不好筷子,竟然畏惧在幼儿园吃饭。一些80后父母心疼孩子在幼儿园饿肚子。
材料二 与这些父母心疼孩子的温情相比,武汉有一个父亲则显得很“冷血”。新闻上说,为训练自己4岁的儿子(正好上幼儿园中班),他让孩子每天跑步3000米。日复一日从不耽搁,并且经常洗冷水澡,时不时还参加一下18公里的徒步。而且,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读了上述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佳作示范】
不经琢磨,何来美玉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换言之,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而对于可塑性强的儿童、少年,欲要其成才,更要细加琢磨,好生锻炼。打好底子,方能笑傲人间。
武汉父亲,训练儿子,日跑三千米,不时冷水浴;北京父母,观子用餐,筷子用不惯,心疼饿肚子。如果说前者是虎爸,后者恐怕就是猫妈了。因为前者至少锻炼了孩子的耐力和韧性,而后者只能助长孩子的无理和任性。虎爸难道不爱自己的孩子吗?正因为太爱,所以不溺爱;正因为深爱,所以不放开。抓住最可塑的时期,用合适的方式去锻炼,去培养,去琢磨。(引用材料,正反对比)
爱护,是让孩子学会生存、生活的本领;真正的爱护,“则为之计深远”。君不见,孟母三迁,多次令孟轲舟车劳顿、转学。其岂不想让孟轲过上安稳平静的生活?君不见,岳母刺字,令岳飞脊背流血、留疤。其岂不想让岳飞无痛无伤慨然出征?君不见,汉武帝杀钩弋夫人,令儿子昭帝生而丧母,长而少亲。其岂不想让儿子幸福快乐承欢母前?舟车劳顿,终于安定,孟子学能有成;脊背刺字,精忠报国,岳飞永记忠心;孤独出生,少爱成长,昭帝不惧外戚,忍人之难忍,方成人之难成。(正面论证)
爱护,不一定把所有风雨挡住;无限的爱护,却可能让孩子误入歧途。李天一,少年得意,家长娇惯,铸成大错,身陷囹圄。李刚之子,撞人潇洒,恬不知耻,伤人后大喊:我爸是李刚。李刚父子,终于沉沦。至于影星成龙、张国立,固一世之雄也。却忙于事业,荒废对孩子的管教。房祖名、张默,铁窗留名。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女对父母的孝,不能止步于能养;给钱;父母对子女的爱,就能止步于能养、给钱吗?能养、给钱,与养牛喂马有何异哉?(反面论证)
毋庸置疑,普通的父母定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当下快乐、未来幸福。可智慧的父母必然知道:从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天生的本事。普通人更需要比高阶层人努力,要想脱颖而出,必得如锥冒头。不如锥,则变锥。锻炼孩子,不是看低孩子;恰恰相反,是看重孩子。相信他们是人才,通过努力,能力可获得提升;相信他们是璞玉,经过琢磨,美玉可呈现人间。因为相信,所以努力;因为努力,必须坚持。笃行不辍,百炼成钢。
“我只要一个孩子,我爱TA爱到骨子里。”诚哉斯言。当下孩子,不缺爱,多溺爱;如果爱,请深爱;如深爱,别慢待。不经琢磨,何来美玉?(形成观点)
【技法分析】 文章引用孟子名句,言说接大任先受苦;继而说玉不琢,不成器。随后段落构成正反对比。虎爸的锻炼与猫妈的心疼,一正一反。提出“抓住机会,合理锻炼,方能成才”的观点。其后正面论述,举孟母、岳母、汉武帝让孩子受苦,而使其成大业的例子。继而反面论述,举李双江、李刚、张国立等溺爱或不管教孩子而让孩子未受锻炼,误入歧途的例子。最后提出观点:希望孩子幸福,就琢磨、锻炼孩子,引用材料,正反;联结外事,正反;最后作结。正反之用,可谓清晰明朗。
方法3 段首引用,统摄全段
在作文主体部分的每一段的段首引用一些名言警句或通常情况下大家比较熟悉或常见的句子,继而将其与所要论述的材料内容结合起来论述,往往取得先入为主、先声夺人的效果,这本身也是对文章标题的呼应,对文章主旨的确认。如:
“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做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强调要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早在2013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出重要指示,强调“浪费之风务必狠刹”,号召“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去我们党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断成就伟业,现在我们仍然要用这样的思想来指导工作。”党和政府一边加快发展经济,一边注重节约、反对浪费,带头过“紧日子”,目的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节选)》,《人民日报》
【技法分析】 开篇即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奠定理论高度,呼应文章标题,表现文章主旨;其后用《左传》中的名句“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再次强调节俭的重要性;随后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这一党报期刊中常用句作为开头。节选部分总共三段,三段都是段首引用,定鼎乾坤。名言领头,论述承续,事实联结;文章充实,结构有序。
【特别提醒】
结构之说,清晰为主。基本要求:尽量让阅卷者能够较快、较准理清文章脉络,从而可以跳跃性阅读,继而可自由选择细节品读。如此高分可得,满分亦可期。
出彩技巧四 豹尾彩——结题求响
古人云:“一篇之妙,在乎落句。”结尾作为完成一篇作文的最后一道“工序”,处理得当就能锦上添花。结一个精彩的“豹尾”,或简洁明快、干净利落,或响亮有力、底蕴丰厚,很容易引起阅卷老师心灵上的共鸣。故此,结尾首先要“精”,即精练有力、结得响亮;其次要“应”,即照应标题和材料核心;最后要“扣”,即总结全篇、回扣标题。
方法1 照应开头,呼应标题
一篇佳作,一般既重视思想与文采,又重视结构的匀称与和谐。在议论文中,结尾处若能巧妙地照应开头,一呼一应,首尾圆合,便能使文章读来气韵流畅。首尾呼应的文章,既能体现视觉上的和谐对称,又能体现思维上的起承转合、严密周全。以北京卷优秀作文《星星渺小也可散发光芒》为例,其结尾可如此:
每一颗星星,都可以散发光芒;每一颗卫星,都可以有自己的功用;每一个凡人,都可以为社会做出一份贡献。“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每个人都应该去追求积极的人生,始终坚信,星星渺小也可散发光芒!
这篇作文的题目是“星星渺小也可散发光芒”,与开头的星星、卫星、个体再次呼应,实际上拆分了标题中的“星星、渺小、光芒”。
又或者,更明显一些,可做如此安排:
星星再小,也在发光;卫星再小,也在翱翔;个人再小,也不必迷茫。走在路上,发星点之光,振羽翅飞翔,脚踏实地,奔向远方。
或许还可以再明显一些:
人人如星星,星星有光芒,人人有光芒。
方法2 斩钉截铁,强势点题
结尾当简练,但也要做到观点明确,结尾强势点题可以说是作文主体内容几乎游离飘散后的定海神针。如:
①风雨同舟、万众一心,正是我们不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文化基因、精神密码。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军民同心、干群协力铸就的强大合力,有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伟大精神,我们就有足够的底气、能力、智慧战胜各种风险考验。
——《防汛救灾见证风雨同舟的力量》
【技法分析】 “风雨同舟、万众一心”八字,呼应文题。“正是”一句强势点题,“不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斩钉截铁,气势如虹。其后又用“军民同心、干群协力”“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再次点题,并用“有足够的底气、能力、智慧战胜各种风险考验”升华主旨。
②知识改变命运。通过学习,大山深处的学生也能考上顶尖高校。
——《上一站大凉山,下一站清华北大!》
【技法分析】 结尾只有两句。第一句引用名言,已具权威效力。第二句用词语“也能”表现了坚定的态度“考上顶尖高校”,自信刚强、骄傲担当之气油然而生。“大山深处”与“顶尖高校”呼应文题“上一站大凉山,下一站清华北大”。言语不惊人,蕴含的力量却足够动人;语句未呼喊,却有着斩钉截铁的刚劲与强大无比的气势。
方法3 韵句排比,流畅上口
韵句,有韵律的文句,形如诗歌。其文韵律和谐,读来流畅;排比成段,气势自成,朗朗上口。如:
①她们的青春不迷茫;中国女兵强。
——《百万粉丝女主播?乖巧萌妹子?
现在是女兵!》
【技法分析】 本文结尾的核心意思是“青春不迷茫,中国女兵强”。首先,看标题:“百万粉丝女主播”,指向娱乐;“乖巧萌妹子”,指向外貌;“现在是女兵”,暗示英姿。结尾中的“青春”与“女主播、萌妹子”形成呼应,“不迷茫”且“强”与“现在是女兵”形成呼应。韵句一出,又有呼应。朗朗上口,有力收束。
②施恩可忘报,但受恩当铭记。涌泉或不能,但滴水亦相还。沧海又桑田,但精神永流传。
——全国卷优秀作文结尾
【技法分析】 本文结尾共三句话,形成“但”字结构的排比。三句内部又有递进,施恩受恩,涌泉滴水,变幻不变。未成气势雄浑的句子,却成情感丰沛的意境。后两句更成韵句格局,再添滋味。
③万星如梦,星辰大海。卫星如歌,各逞其才。众生如火,璀璨花开。上可饮宴瑶池鸾台,下可陪伴山松翠柏。各得其用,尽展吾才。气须慷慨,自有未来。
——北京卷优秀作文结尾
【技法分析】 本段气势浩瀚,韵句如流。前三句圆融贴切,逻辑贯通,且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更显文采。其后顺势引申出“上可……”“下可……”两句,结尾两句“各得其用,尽展吾才。气须慷慨,自有未来”,紧承前文韵句节奏,更添光彩。志气必须有慷慨,人人都能有未来,据此可以推测作者的心情随着自己的行文而越发激越,有此强烈情感的流露,自然更能感动阅卷者。
方法4 言语有尽,余韵无穷
留白,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经典技法。在文学创作中,也常用此法。阅卷者在快速的阅览试卷的过程中,处于极度敏感又极度疲惫的状态。因为极度敏感,若见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句子时,便能让阅卷者停下来。停下来,客观上就实现了帮助阅卷者休息的功效,进而促使阅卷者不自觉咀嚼句中意味,从而判断出作者思路清晰,情感丰富,表达流畅,高分由此而出。如:
①爱你所爱。加油,姑娘!
——《樊锦诗先生给她写信了,北大也撑她!
留守女孩报北大考古,后续剧情也太宠了》
②“希望钟芳蓉能够一如既往读书、快快乐乐生活,我期盼在北大迎接她”,顾春芳说。
——《这是传承!考古女孩给偶像樊锦诗
回信,并立了一个flag》
【技法分析】 这两个例子写的是同一件事的不同阶段。留守孩子钟芳蓉考上了北大,却毅然报考考古专业。人多不解。考古既无“钱途”,自然无“前途”,留守孩子更应觅挣钱之道。随后钟芳蓉回应,这是她的自主选择。她受“敦煌女儿”樊锦诗的影响,爱好考古,因而选择考古。之后,樊锦诗和北大教授顾春芳给钟芳蓉写信,鼓励她学习。而钟芳蓉也敬以回信。
①中学时代最美好的一天,莫过于那位教语文的长辫子女教师胳膊下夹着一摞书,手指上沾着粉笔灰走在去食堂的路上。美于初中那三个花枝招展的春季。我们都飞起来了,比春天高着三尺。
——于坚《我们都飞起来了,比春天高着三尺》
②时代的荣耀属于创新者。放开“思维缰绳”,打破思维定式,以宽广的眼光看待新生事物,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新生事物,以进取的精神培育新生事物,那些“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就能得到滋养、向阳生长,终成“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美景象。
——《锐意进取拥抱创新》
【技法分析】 这两个例子的共同特点是善于使用诗歌。第一个例子的结尾属于现代诗歌的句式。第二个例子则化用杨万里的《小池》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诗句,自然形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历来公认的优秀诗作,都自然地有“话语蕴藉”,即“意在象外”的滋味,使用或化用诗歌作为结尾,既显得作者的文学底蕴深厚,又让文本的意蕴更加丰富。文字落于笔墨,意义却在言外。回味无穷,隽永深刻。
【特别提醒】
结尾之法,务在有方。方者,方向,观点也。在此基础上,争取有力有味。观点明确,是为根本;有力有味,深入探索,则见其精益求精之功夫。考生在阅读本文之后,可结合课文内容,参研本文中介绍的技法,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化文为己,化文章内容为自己的内容,进而化己为文,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以文字表现出来。
《沁园春·长沙》的结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运用方法2)以反问结尾,无疑而问,自有斩钉截铁的气势和情怀,正好回应本词上阕结尾“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烛之武退秦师》的结尾: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运用方法3)“三不”,形成自然韵文排比,朗朗上口,气韵自成。(共57张PPT)
专题二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
——考场作文的四大出彩技巧
考场作文不同于平时作文,时间有限只能“急就章”,却又要求作文条理清晰,内容充实。那么,主旨观点的落实就是考场作文基础中的基础。这一点贯串于写作的全过程:标题、开头、主体、结尾。保证了观点明确,脉络清晰,再寻求出彩。
第一印象是标题,标题让阅卷者获得最初判断。因此,切题准确是根本。开头是文章的起点,如高楼地基,需稳固而明朗。主体,在阅卷中,阅卷老师往往观其大要,取其结构。故而,主体之结构必直观畅达。结尾,收束全篇,当有力度,或呼应开头标题,或重申观点意见。各部分气脉贯通,连缀如潮水,有起有伏,始终可感可知,易见易判。处处当加注意,不可忽略。日常多加训练,提高写作水平。
出彩技巧一 标题秀——拟题求切
标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标题的拟写,却非易事。之所以难,不在于拟写标题本身难,而在于考场上思绪乱,或为求标新立异,立场不清;或不明所指,笔法混乱。拟题问题,由此出现。那么,如何拟题呢?“拟题求切”,拟写标题,关键在准确、切实、简单、明确、清晰地表达自身观点。在此基础上,可以作文采的升格。但无论如何升格变化,都应让阅卷者一眼就能基本明白所要表达的意思。若追求文采会影响“切”实,则可放弃文采。
以《人民日报》好新闻评选小组评选出的好标题为例。
一等奖:《废水少,才能少费水》
言简意赅,表达清晰。产生的废水少了,才能少浪费水。废水少和少费水,同音句语序的转变,令人耳目一新,同时观点又非常明确。
一等奖:《“问责”也要“负责”》
问责和负责,组成了一种关系。标题强调了“问责”,更强调了“负责”。没有太多的手法,却有力地表明了观点,将文章内容准确精到地概括出来。
二等奖:《父母在,共远游》
很明显,标题化用了名言“父母在,不远游”。这样的标题意思同样明确:趁着父母尚在,一同出行远游。这种标题彰显了文学底蕴,易借鉴。
取题目,实际上是定中心。定中心,即选定即将创作的作文的基本内容、核心要旨。这一点必须时刻铭记。
下面结合实例,具体论述。
方法1 选取关键词,单刀直入
分析历年高考,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作文题中的要求并不是最重要的,考生在下笔前,需反复阅读作文材料和写作任务,利用“关键词定位法”,确定命题方向,从而确定文章主旨。
如2020年全国Ⅱ卷作文的写作任务: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这段话已明确考生应写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演讲稿,据此,考生可以直接拟定标题。如①《携手一世界,青年创未来》《携手同一,青年共创》。
又或者做一些语序变更,如②《世界携手,青年共创》《世界同一,共创未来》。
又或者选用部分内容,增加部分内容,如③《同一个世界,创一种未来》《青年意气,世界大同》。
【技法分析】 ①类标题,直接选用主题(若无明确主题,则选用其他明显的表主题类的关键词句)。如此,绝无主题偏移之忧、中心偏移之虞。但略显粗暴,不能显示考生素养。故当为草稿。②类标题在①类标题的基础上,进行词语语序的变更。变更是让主题更明显,让自己的思路更清晰。如②中的《世界携手,青年共创》明确是世界携手,则必然要写到国际合作;青年共创,则主体人物必然是青年。这一标题下的作文必然需围绕“青年助力国际合作,国际合作在青年中进行”来完成。③类标题则是在①②类标题的基础上的再次发挥。如《同一个世界,创一种未来》,同样明确世界合作,但不同的是创一种未来,什么未来,谁来创造,都形成问题。而这个问题应该在首段得到解答,在结构上得到呼应。如此文章中心分明,结构明朗。
方法2 化用诗词句,巧对民俗语
单刀直入法,是基础用法。无论何时何题,在拟标题时都必须先用此法,明确基本内容。但是,明确之后,若能合理化用诗词句、俗语俚词,则无疑能够让标题更具意味。以2020年全国Ⅲ卷为例,指示性句子: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此段明确了主题“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当然,此处用了比喻的手法,我们需要找出本体、喻体。再仔细读指示性句子,知道所谓画像(名词)是指“完整的自己”,绘制画像则代表了解自己,认清自己,明确自己。“画好像”,即如何更好地了解、认清、明确自己。到这里,想一想类似的诗词,则自然有灵感涌上心头。可拟题:
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当然,这种直接选用,如上文所述,太过粗糙。可用上文的“变序”“增删”加以修改。既让标题更清丽,也让自己的主题更明晰,结构更疏落有致。如可拟题:
②《不识庐山面,跳出此山中》《浮云遮望眼,独立最高层》《莫管山重水复,自有柳暗花明》《源头活水汩汩,本来面目清清》。
【技法分析】 ①较粗疏,②见分明。先明方向,再回忆诗词。这种技法,可参考理解性默写。分析指示性的语句,回顾相关的诗歌,一般诗歌不会完全符合题意,则将之作为草稿。在草稿上做修正,则是明观点、定秩序之用。此方法非独创之法、忽然之策,而是扎根于同学们的日常积累、平常练习,因此此为可行之策、活用之法。
方法3 善用修辞技巧,妙使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使用,在标题的拟定中也非常重要。使用时,第一步仍然是单刀直入,先明确基本主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做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提升。常用的手法有比喻、对偶、设问、对比、反衬等。下面为个别媒体新闻报道中的好标题:
①《读博士的苦与乐:黄连在口or心自甘甜?》
②《听!来自宇宙的心跳~》
③《保安老张,很难过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你》
④《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五年来青联组织开展青少年民族团结工作综述》
⑤《上海书展不能错过的译文好书有哪些?不多不多,三十而已!》
【技法分析】 标题①明确指出文章的基本内容是讨论“读博士的苦与乐”,接下来用了一个比喻,一个通感:苦比黄连,比喻;快乐在心,是感觉,甘甜在舌,是味觉,这是通感。标题②“宇宙的心跳”,巧用拟人以吸引读者注意力。标题③“这样的方式”,什么方式?设置悬念。“保安老张”,一个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物,为什么要认识他?引人深思。“很难过”,表达情感倾向,伤心、遗憾、可惜,效果已出。标题④“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将五十六个民族的团结比作石榴籽的拥抱,用了比喻。标题⑤“好书有哪些?”“三十而已!”设问,自问自答。此外,巧妙使用热播影视剧《三十而已》的剧名。
【特别提醒】
所有技巧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正如今人写格律诗,当符合平仄粘连;但若格律确实束缚乃至影响了内容的表达,则破格亦是趋势。技巧亦如是。不应让阅卷者有较多疑惑,应该读题而知其观点、主题、意念、倾向。文章标题明确,则主题明确。主题明确,则不会偏题离题。
出彩技巧二 凤头亮——入题求彩
开头段落,必然点题。与题目形成呼应,构造强有力的冲击波,让阅卷者再次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个人倾向。若是题目有些隐晦,也可以依靠开头补救以明确立意。因此,开头段落的第一要求,也是主题明确。在明确的基础上,应该努力追求一定程度的出彩。让阅卷者初步感受作者的写作水平,从而进行档次(几类卷)判定。
以《厉害了!牧民妈妈和儿子一同参加高考,都被录取了》为例。通过题目,读者即知一对母子一同参加高考,又一同考上。观其首段:
今年,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43岁的牧民娜日娜和儿子一起参加了2020年高考。双双过了本科线!
本段只有两句。第一句介绍了母子二人情况,并呼应标题“一同参加高考”;第二句强调“双双入本”,既重申标题“录取”,又明确“录取”的层次。而标题中的“厉害了”,初读似有标题党之嫌,在这时却形成强大冲击,令人不得不信:43岁的母亲,参加高考,过了本科线。如何不厉害?前后两句逻辑清晰,整个段落又是对标题的细密解释。同时埋下伏笔:母子二人皆过本科,情况具体如何?到底如何考上?既点明了文章主旨,又引发了阅读兴趣。入题快,切题准,释题畅。
下面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三种技巧,以为参考。
方法1 铺陈彰心意,类比显文采
开篇往往需要联系材料,表明观点。联系材料,不是复制材料,而是概述材料。概述用铺陈手法,往往令人情绪激荡。引述材料结束后,在首段的结尾当亮出观点或强调观点。
湛蓝星空,璀璨迷人,星空的美丽,得益于每一颗星星的闪耀;北斗系统,服务全球,“天网”的织成,得益于55颗卫星每一颗都发挥功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得益于每一个成员的辛勤付出。这就告诉世人,一个人无论身处何境,都不应妄自菲薄,而要努力去发现自身的重要性。
——北京卷优秀作文
《星星渺小也可散发光芒》
【技法分析】 《陋室铭》中刘禹锡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形成起兴类比,强调“惟吾德馨”;《爱莲说》中周敦颐用“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形成类比,强调“予独爱莲”。本文作者同样如此,用“自然界的星星”“北斗卫星”与“社会个体”形成类比,开头一段即表明观点。铺陈之法,不仅在排比,更在类似句子的使用。如《陋室铭》句式相同,《爱莲说》句式有变,但整体方向一致,句子即使有参差也不妨其势。本文同样如此,句式整齐,且铺陈气势,自得其妙。此处作者是说人类要像自然界的星星、北斗卫星那般发现、发挥自己的作用。由此达成呼应文题“星星渺小也可散发光芒”的目的。
方法2 比较助联想,数字见精神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比较往往能够让人更深刻、更切身地感受到作者论述的内容。有对比,有类比。而列数字的方法,也是一种让读者更直观、更明白感受作者情绪的技巧。开篇用作比较和列数字的方法,能给人以紧急、饱满的情绪冲击。
①匠之大者,入则独善其身,出则技惊四座,为往圣继绝学,为世人缮一城。游人交织,其乐融融之际,他们隐匿故宫一隅,勤勉练习技艺。然,但凡残破损裂,他们定重出江湖,有损必修,逢伤必补。待一次修缮工程完成之后,他们器具收鞘,掸尘拂衣而去,再一次骑着单车,遁入人海。
——《一位故宫大匠的7000天》
【技法分析】 此一段开头,善用对比之法。匠之大者,当如何?入与出的对比,入无名独善其身,出做事技惊四座。游人与大匠的对比,游人热闹玩耍参观,大匠隐匿勤练技艺。做事状态的对比,若出江湖,光芒万丈。损能修,伤必补。功成事了,掸尘拂衣。单车行,人不见。工作的光芒与低调的态度对比。对比之下,大匠之风采跃然纸上。大匠如何生活,如何工作,更引人猜想。自然引出下文。
②2020年9月10日从湖北省发改委获悉,今年前8个月,我省共向国家发改委申报企业债券32只,获批及注册企业债券22只,规模分别共计601.838亿元、393.49亿元;实际发行企业债券23只,规模共计303.79亿元,同比增长35%,占全国发行额的12.69%,居全国第一位。
——《前8个月湖北企业债券融资规模
全国第一 同比增长35%》
【技法分析】 此一段开头,善用列数字之法。开头对申报和获批及注册的企业债券的数量、规模,实际发行情况和增长比等进行具体数字列举,让读者充分感受到湖北的经济潜力和国家对湖北的关注力度;同时,也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大量数字的使用,充满力量,又使人一目了然。
方法3 有问有答淡淡,有来有往款款
开篇不一定情绪充盈如烈火,也可淡淡款款如流水。一问一答之间,显作者之从容,文华之气韵。在作文开篇之中运用设问手法也是亮点。若内容非激越,或作者本人性情平直,不妨选用这种手法。
尊敬的各国朋友:
大家好。我很荣幸代表中国青年参加本次论坛。那么论坛谈什么?世界青年和社会发展。世界青年和社会发展又有什么关系呢?世界青年携手合作,共谋社会持续发展。这也是本次演讲我想要和大家分享的观点。世界谁属?重在青年。发展何由?携手共创。
——高考全国Ⅱ卷优秀作文
【技法分析】 除开套话,本文直接进入主题。入题甚快。入题的技巧则是设问。自问自答之际,也是在问他人。既然是演讲,自然要有互动。设问之法,互动之效已在开头出现。前两个设问如闲谈,从本次大会主题出发,也点明本文主题。后两个设问是强调,落实青年,着力共创。再一次明确主题。前设问淡泊若云,后设问沉稳似铁。娓娓道来,又刚劲有力。
【特别提醒】
本部分介绍三个“凤头亮”的方法,但不是全部方法。如引用、韵句、对偶等方法,同学们早有见闻,在此不做过多论述,但仍然可用。各种方法不断尝试,掌握至少三种方法,应时应地,随机而动。需要再次强调的是,首段的基础作用仍然是明确主旨:或呼应标题,重复论述而明;或标题不显,解释标题而明。乱花若然迷人眼,不如平原万顷田,基础作用不可失。
出彩技巧三 点穴准——析题求巧
完成首段后,开始正式进入文本写作。题目和首段,已经展示了要写的内容,接下来的段落,应当保持中心明确,不偏题、无漏洞。点穴准,定位明。段落之间,错落有致。以《哪管你什么博士硕士,上了一线都是抗洪抢险的战士!》为例。
首段明确观点:学霸博士硕士,战场上都是战士。
中间几段:分别写了一位博士三年级的战士、硕士小郭的故事,而在故事中又不断强调“在洪水面前,哪有什么博士硕士,我们上了堤坝,都是保卫人民的战士”。
结尾:不论在哪个“战场”,当代青年军人的身影永不缺席!
这是一则新闻,但却也可以作为高考作文来供考生参考。开头结尾言“战士”,中间举例说“战士”。结构明确,内容充实。解析题目内容,排布文章结构,巧妙生动,准确直观。下面结合具体文例,介绍三种方法。
方法1 首句提要,布局全篇
一篇文章由多个段落构成,而每段的开头能否吸引阅卷人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考生在布局全篇时,若能在重要段落的开头做到首句提要,用观点句、相似的标题句、哲理句等来统领全段,产生“首句引领”“美句导航”的表达效果,则可以使文章更清晰、直观、有序地展现在阅卷人的眼前。
【佳作示范1】
孤独的发声者
在我们这个世界,不少人偏爱“共鸣”,追求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们津津乐道于“英雄所见略同”,对异声相抗者则乜斜双眼,鼻孔喷出冷气加以鄙视。然而,世界不全然取决于“共鸣”,恰恰相反,许多独特个体的真知灼见引起了世界的重大转变,我愿意称这些人为“孤独的发声者”。
“孤独的发声者”不一定离群索居,不一定被人群环绕。众所周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联系之中,“孤独的发声者”极难割断与他人的联系。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环绕、塑造。那么问题就随之产生了:在“同化”影响如此大的情况下,“孤独的发声者”如何产生真知灼见?
我想,首先,他们能慎重地对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一古老命题。虽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能让他们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但他们更注重思想上的锤炼,更追求真理。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人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辛弃疾自身的写照。当时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无比惆怅,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私以为这几句词恰可以形容“孤独的发声者”的心理状态:不与他人一争高下,而是怀着真知灼见成就大事业。
其次,“孤独的发声者”珍惜并遵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不轻言放弃。这让我想起美国前总统林肯。南北战争爆发后,有一个法案需要他和几个幕僚商议,最后做决定时,幕僚们一致反对他的意见,但他还是遵从自己的想法,说:“虽然只有我一个人赞成,但我仍要宣布:这个法案通过了。”这个法案就是著名的《宅地法》,它对美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影响最深的是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
最后,“孤独的发声者”是有专注的品质。他们置身在人群中,“你一言,我一语”并不能干扰他们。一百多年前,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在热闹的大街上散步,正在思考一道数学题,想将它计算出来,街道旁正好竖着一块黑板,于是他在上面写了起来。不料这块黑板是动的,他跟着黑板走,聚精会神地演算着,等到跟不上时才发现错把马车车厢后壁当黑板了。安培生动地诠释了“孤独的发声者”的专注。
在智能信息化时代,我们在便捷获取信息的同时,也更容易被信息环绕、塑造。因此,“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可能是温柔的陷阱,你该小心每一次随心所欲的浏览,每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每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努力做一个“孤独的发声者”。
想想伏尔泰的话吧:“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技法分析】 作者反向思考“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对人与社会的影响,提出“孤独的发声者”这一论题,进而阐述拒绝“被环绕”“被塑造”。在“孤独的发声者”产生真知灼见的路上,作者亮出了“慎待‘共鸣’”“遵从‘己见’”“保持‘专注’”三招,招招有论有据,用例典型大气,论证给力服人。三招分别用“首先”“其次”“最后”三句话引领,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捕捉到关键观点,更难能可贵的是,第三、四、五段紧跟第二段末句的提问,与之形成对照和回应,将行文思路清晰地摆在了面上。
【佳作示范2】
对镜窥己,向内生长
亲爱的学弟学妹:
你们好!
时间如流水般从指间滑落,悄无声息。犹记得三年前,我像你们一样刚步入高中的大门,那时的我,有时斗志昂扬,对明天充满着期待,有时也会迷茫、彷徨。如何才能用一笔一墨画好自己的画像,在点点滴滴间成长成才?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唯有认真审视自我,方能向内生长。
以他为镜,在批评中审视自我。尼采言:“眼睛太靠近,我看不清自己。”当你的眼睛聚焦在自己的身旁时,会模糊、窄化你的视野。我们的眼睛总是接收太多身边的信息,而忽视了向内反省自己,因此,有了诸多的不知不觉,有了无数的熟视无睹,对自己的问题闭口不谈,对别人的意见置之不理。《论语·颜渊》中言:“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由此可见,我们要认真审视自我,向内生长,从别人的眼中主动探寻,不断发现自己的缺点并改正。
以己为镜,在孤独中审视自我。正如蒋勋所言:“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若是一味地跟随他人与社会而动,而忽视面向自我的内向挖掘,就很容易丧失自我,茫然而无方向,内心渐渐空虚乃至空洞。北宋名臣范仲淹每晚睡觉前都会进行“自计”,算算一天所做的事情与自己所拿的俸禄是否相称;明朝大臣杨鼎以“十思”为座右铭,常常检视自己的德行。古往今来,坚持反躬自省,持续进德修业,才能成就自我,抵达人生的高境。只有认真审视自我,向内生长,在前行的过程中才能不迷失在广袤纷繁的世界里。
以世为镜,在时代中审视自我。林则徐曾经说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虽经历了历史变迁和时代更迭,但始终不改。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勇于担当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甘愿做一砖一瓦,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己之力。我们要认真审视自我,向内生长,将个人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审视自己,是立身成才、立德做人的根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生路途漫漫,唯有永无止境地自我追问,坚持不懈地自我审视,永不停歇地自我革命,保持不离本心的自省、不忘初心的清醒,人生的坐标才不会出现偏差,人生的航向才不会出现偏离,人生才能行稳致远。
高三学长:×××
2023年7月7日
【技法分析】 这篇书信体裁的考场作文,其正文主体分别以“以他为镜,在批评中审视自我”“以己为镜,在孤独中审视自我”“以世为镜,在时代中审视自我”为分论点。一一加以阐述,不仅逻辑清楚,层次井然,而且句式整齐,给人带来阅读上的视觉美感。这也反映了作者在写作时思路清晰,也因此能够写出文脉如此流畅的佳作。
方法2 正反相应,内外联结
正面与反面对应,材料内与材料外联结。这是最基本的考场作文结构。总体而言,可正正反、反反正、正反正、反正反。而主体为反,反中有正;主体为正,正中有反,又将更高一层。正反交接,内外联结,构筑篇章。但无论何种结构,都不应脱离材料。
典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有家长向媒体反映,北京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被要求用筷子吃饭,宝宝的压力很大,有的孩子学习用筷子吃饭手都磨红了。而有的孩子因为用不好筷子,竟然畏惧在幼儿园吃饭。一些80后父母心疼孩子在幼儿园饿肚子。
材料二 与这些父母心疼孩子的温情相比,武汉有一个父亲则显得很“冷血”。新闻上说,为训练自己4岁的儿子(正好上幼儿园中班),他让孩子每天跑步3000米。日复一日从不耽搁,并且经常洗冷水澡,时不时还参加一下18公里的徒步。而且,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读了上述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佳作示范】
不经琢磨,何来美玉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换言之,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而对于可塑性强的儿童、少年,欲要其成才,更要细加琢磨,好生锻炼。打好底子,方能笑傲人间。
武汉父亲,训练儿子,日跑三千米,不时冷水浴;北京父母,观子用餐,筷子用不惯,心疼饿肚子。如果说前者是虎爸,后者恐怕就是猫妈了。因为前者至少锻炼了孩子的耐力和韧性,而后者只能助长孩子的无理和任性。虎爸难道不爱自己的孩子吗?正因为太爱,所以不溺爱;正因为深爱,所以不放开。抓住最可塑的时期,用合适的方式去锻炼,去培养,去琢磨。(引用材料,正反对比)
爱护,是让孩子学会生存、生活的本领;真正的爱护,“则为之计深远”。君不见,孟母三迁,多次令孟轲舟车劳顿、转学。其岂不想让孟轲过上安稳平静的生活?君不见,岳母刺字,令岳飞脊背流血、留疤。其岂不想让岳飞无痛无伤慨然出征?君不见,汉武帝杀钩弋夫人,令儿子昭帝生而丧母,长而少亲。其岂不想让儿子幸福快乐承欢母前?舟车劳顿,终于安定,孟子学能有成;脊背刺字,精忠报国,岳飞永记忠心;孤独出生,少爱成长,昭帝不惧外戚,忍人之难忍,方成人之难成。(正面论证)
爱护,不一定把所有风雨挡住;无限的爱护,却可能让孩子误入歧途。李天一,少年得意,家长娇惯,铸成大错,身陷囹圄。李刚之子,撞人潇洒,恬不知耻,伤人后大喊:我爸是李刚。李刚父子,终于沉沦。至于影星成龙、张国立,固一世之雄也。却忙于事业,荒废对孩子的管教。房祖名、张默,铁窗留名。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女对父母的孝,不能止步于能养;给钱;父母对子女的爱,就能止步于能养、给钱吗?能养、给钱,与养牛喂马有何异哉?(反面论证)
毋庸置疑,普通的父母定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当下快乐、未来幸福。可智慧的父母必然知道:从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天生的本事。普通人更需要比高阶层人努力,要想脱颖而出,必得如锥冒头。不如锥,则变锥。锻炼孩子,不是看低孩子;恰恰相反,是看重孩子。相信他们是人才,通过努力,能力可获得提升;相信他们是璞玉,经过琢磨,美玉可呈现人间。因为相信,所以努力;因为努力,必须坚持。笃行不辍,百炼成钢。
“我只要一个孩子,我爱TA爱到骨子里。”诚哉斯言。当下孩子,不缺爱,多溺爱;如果爱,请深爱;如深爱,别慢待。不经琢磨,何来美玉?(形成观点)
【技法分析】 文章引用孟子名句,言说接大任先受苦;继而说玉不琢,不成器。随后段落构成正反对比。虎爸的锻炼与猫妈的心疼,一正一反。提出“抓住机会,合理锻炼,方能成才”的观点。其后正面论述,举孟母、岳母、汉武帝让孩子受苦,而使其成大业的例子。继而反面论述,举李双江、李刚、张国立等溺爱或不管教孩子而让孩子未受锻炼,误入歧途的例子。最后提出观点:希望孩子幸福,就琢磨、锻炼孩子,引用材料,正反;联结外事,正反;最后作结。正反之用,可谓清晰明朗。
方法3 段首引用,统摄全段
在作文主体部分的每一段的段首引用一些名言警句或通常情况下大家比较熟悉或常见的句子,继而将其与所要论述的材料内容结合起来论述,往往取得先入为主、先声夺人的效果,这本身也是对文章标题的呼应,对文章主旨的确认。如:
“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做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强调要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早在2013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出重要指示,强调“浪费之风务必狠刹”,号召“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去我们党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断成就伟业,现在我们仍然要用这样的思想来指导工作。”党和政府一边加快发展经济,一边注重节约、反对浪费,带头过“紧日子”,目的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节选)》,《人民日报》
【技法分析】 开篇即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奠定理论高度,呼应文章标题,表现文章主旨;其后用《左传》中的名句“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再次强调节俭的重要性;随后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这一党报期刊中常用句作为开头。节选部分总共三段,三段都是段首引用,定鼎乾坤。名言领头,论述承续,事实联结;文章充实,结构有序。
【特别提醒】
结构之说,清晰为主。基本要求:尽量让阅卷者能够较快、较准理清文章脉络,从而可以跳跃性阅读,继而可自由选择细节品读。如此高分可得,满分亦可期。
出彩技巧四 豹尾彩——结题求响
古人云:“一篇之妙,在乎落句。”结尾作为完成一篇作文的最后一道“工序”,处理得当就能锦上添花。结一个精彩的“豹尾”,或简洁明快、干净利落,或响亮有力、底蕴丰厚,很容易引起阅卷老师心灵上的共鸣。故此,结尾首先要“精”,即精练有力、结得响亮;其次要“应”,即照应标题和材料核心;最后要“扣”,即总结全篇、回扣标题。
方法1 照应开头,呼应标题
一篇佳作,一般既重视思想与文采,又重视结构的匀称与和谐。在议论文中,结尾处若能巧妙地照应开头,一呼一应,首尾圆合,便能使文章读来气韵流畅。首尾呼应的文章,既能体现视觉上的和谐对称,又能体现思维上的起承转合、严密周全。以北京卷优秀作文《星星渺小也可散发光芒》为例,其结尾可如此:
每一颗星星,都可以散发光芒;每一颗卫星,都可以有自己的功用;每一个凡人,都可以为社会做出一份贡献。“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每个人都应该去追求积极的人生,始终坚信,星星渺小也可散发光芒!
这篇作文的题目是“星星渺小也可散发光芒”,与开头的星星、卫星、个体再次呼应,实际上拆分了标题中的“星星、渺小、光芒”。
又或者,更明显一些,可做如此安排:
星星再小,也在发光;卫星再小,也在翱翔;个人再小,也不必迷茫。走在路上,发星点之光,振羽翅飞翔,脚踏实地,奔向远方。
或许还可以再明显一些:
人人如星星,星星有光芒,人人有光芒。
方法2 斩钉截铁,强势点题
结尾当简练,但也要做到观点明确,结尾强势点题可以说是作文主体内容几乎游离飘散后的定海神针。如:
①风雨同舟、万众一心,正是我们不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文化基因、精神密码。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军民同心、干群协力铸就的强大合力,有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伟大精神,我们就有足够的底气、能力、智慧战胜各种风险考验。
——《防汛救灾见证风雨同舟的力量》
【技法分析】 “风雨同舟、万众一心”八字,呼应文题。“正是”一句强势点题,“不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斩钉截铁,气势如虹。其后又用“军民同心、干群协力”“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再次点题,并用“有足够的底气、能力、智慧战胜各种风险考验”升华主旨。
②知识改变命运。通过学习,大山深处的学生也能考上顶尖高校。
——《上一站大凉山,下一站清华北大!》
【技法分析】 结尾只有两句。第一句引用名言,已具权威效力。第二句用词语“也能”表现了坚定的态度“考上顶尖高校”,自信刚强、骄傲担当之气油然而生。“大山深处”与“顶尖高校”呼应文题“上一站大凉山,下一站清华北大”。言语不惊人,蕴含的力量却足够动人;语句未呼喊,却有着斩钉截铁的刚劲与强大无比的气势。
方法3 韵句排比,流畅上口
韵句,有韵律的文句,形如诗歌。其文韵律和谐,读来流畅;排比成段,气势自成,朗朗上口。如:
①她们的青春不迷茫;中国女兵强。
——《百万粉丝女主播?乖巧萌妹子?
现在是女兵!》
【技法分析】 本文结尾的核心意思是“青春不迷茫,中国女兵强”。首先,看标题:“百万粉丝女主播”,指向娱乐;“乖巧萌妹子”,指向外貌;“现在是女兵”,暗示英姿。结尾中的“青春”与“女主播、萌妹子”形成呼应,“不迷茫”且“强”与“现在是女兵”形成呼应。韵句一出,又有呼应。朗朗上口,有力收束。
②施恩可忘报,但受恩当铭记。涌泉或不能,但滴水亦相还。沧海又桑田,但精神永流传。
——全国卷优秀作文结尾
【技法分析】 本文结尾共三句话,形成“但”字结构的排比。三句内部又有递进,施恩受恩,涌泉滴水,变幻不变。未成气势雄浑的句子,却成情感丰沛的意境。后两句更成韵句格局,再添滋味。
③万星如梦,星辰大海。卫星如歌,各逞其才。众生如火,璀璨花开。上可饮宴瑶池鸾台,下可陪伴山松翠柏。各得其用,尽展吾才。气须慷慨,自有未来。
——北京卷优秀作文结尾
【技法分析】 本段气势浩瀚,韵句如流。前三句圆融贴切,逻辑贯通,且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更显文采。其后顺势引申出“上可……”“下可……”两句,结尾两句“各得其用,尽展吾才。气须慷慨,自有未来”,紧承前文韵句节奏,更添光彩。志气必须有慷慨,人人都能有未来,据此可以推测作者的心情随着自己的行文而越发激越,有此强烈情感的流露,自然更能感动阅卷者。
方法4 言语有尽,余韵无穷
留白,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经典技法。在文学创作中,也常用此法。阅卷者在快速的阅览试卷的过程中,处于极度敏感又极度疲惫的状态。因为极度敏感,若见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句子时,便能让阅卷者停下来。停下来,客观上就实现了帮助阅卷者休息的功效,进而促使阅卷者不自觉咀嚼句中意味,从而判断出作者思路清晰,情感丰富,表达流畅,高分由此而出。如:
①爱你所爱。加油,姑娘!
——《樊锦诗先生给她写信了,北大也撑她!
留守女孩报北大考古,后续剧情也太宠了》
②“希望钟芳蓉能够一如既往读书、快快乐乐生活,我期盼在北大迎接她”,顾春芳说。
——《这是传承!考古女孩给偶像樊锦诗
回信,并立了一个flag》
【技法分析】 这两个例子写的是同一件事的不同阶段。留守孩子钟芳蓉考上了北大,却毅然报考考古专业。人多不解。考古既无“钱途”,自然无“前途”,留守孩子更应觅挣钱之道。随后钟芳蓉回应,这是她的自主选择。她受“敦煌女儿”樊锦诗的影响,爱好考古,因而选择考古。之后,樊锦诗和北大教授顾春芳给钟芳蓉写信,鼓励她学习。而钟芳蓉也敬以回信。
①中学时代最美好的一天,莫过于那位教语文的长辫子女教师胳膊下夹着一摞书,手指上沾着粉笔灰走在去食堂的路上。美于初中那三个花枝招展的春季。我们都飞起来了,比春天高着三尺。
——于坚《我们都飞起来了,比春天高着三尺》
②时代的荣耀属于创新者。放开“思维缰绳”,打破思维定式,以宽广的眼光看待新生事物,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新生事物,以进取的精神培育新生事物,那些“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就能得到滋养、向阳生长,终成“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美景象。
——《锐意进取拥抱创新》
【技法分析】 这两个例子的共同特点是善于使用诗歌。第一个例子的结尾属于现代诗歌的句式。第二个例子则化用杨万里的《小池》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诗句,自然形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历来公认的优秀诗作,都自然地有“话语蕴藉”,即“意在象外”的滋味,使用或化用诗歌作为结尾,既显得作者的文学底蕴深厚,又让文本的意蕴更加丰富。文字落于笔墨,意义却在言外。回味无穷,隽永深刻。
【特别提醒】
结尾之法,务在有方。方者,方向,观点也。在此基础上,争取有力有味。观点明确,是为根本;有力有味,深入探索,则见其精益求精之功夫。考生在阅读本文之后,可结合课文内容,参研本文中介绍的技法,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化文为己,化文章内容为自己的内容,进而化己为文,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以文字表现出来。
《沁园春·长沙》的结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运用方法2)以反问结尾,无疑而问,自有斩钉截铁的气势和情怀,正好回应本词上阕结尾“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烛之武退秦师》的结尾: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运用方法3)“三不”,形成自然韵文排比,朗朗上口,气韵自成。热点二 多项组合型材料作文
组合型材料作文不同于多则材料作文,二者的区别在于多则材料作文一般要求考生要从整体上把握材料,不需要考生自由选择、组合材料。组合型材料作文是通过对所供材料的恰当选择、有机组合,然后提炼观点进行写作的一种形式。组合型材料作文的任务指令依然明确,但是考生的取舍多样化了,因此立意的选择就更多了,发挥的空间就更大了。然而,要使得选定的组合具有有机联系,文章就要有一个一脉相承的主线,将选定的组合贯串起来。另外,组合型材料作文给定的内容往往与考生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这也是为了让大多数考生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一、读懂组合项,明确指令要求,形成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组合
组合型材料作文题干往往提供了若干关键词句,考生在写作时要读懂选项,全面准确地阐释其内涵和外延,从某种角度适当加以组合。这种作文题旨在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多元选择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组合。具体组合方法有求同法和合异法。求同法指针对内容指向相同的材料,可以从它们的相同点出发提炼观点。合异法指同向互补叠加,异向整合并归。有些材料从表面看它们的意思大相径庭,其实是互为补充的,只有将它们叠加起来,才能提炼出更为全面深刻的观点。在审题立意时,有效运用这两种方法,可以快速找到切入点。
典例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网课期间,陪伴我们的除了老师、同学,还有书本里的人物。班级计划举行以“书本内外,青春成长”为主题的读书会。
第一组:庄子、诸葛亮、杜甫、郭橐驼
第二组:鲁迅、巴金、海明威、卡西莫多
请你从上面两组人物中各选一个人物,并使之形成有机联系,并以“我读‘某某与某某’”为副标题,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读书会主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审读】 从内容上看,要扣住读书会主题,将“书本内外”与“青春成长”关联起来;宜扣住“书本内外”,对人物及人物关联本身要挖掘充分,还要进行书外拓展。人物的选择,要从所给的两组中各选一个(不能在同一组内选两人),在写作时,既要指出两人的共性,又要指出两人的个性。要将二者融合起来,合二为一。
从体裁上看,要求写发言稿,要注意发言者的身份、对象(听众)的身份。还要注意自拟标题,正标题与副标题缺一不可,二者在语意上要统一。
【思路解析】 本题属于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重点考查考生的价值观及平时阅读面的开阔程度,也考查考生的思维深度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考生要从自身出发,联系平时的阅读积累及时代精神,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既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一体四翼的要求,也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
写好这篇文章,首先,要理解这两组人物的主要形象特征和性格特点,考生应尽量选择自己比较熟悉或了解的人物。这两组人物中,有的是考生熟悉的文学家,有的是考生熟悉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如第一组中,郭橐驼是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人物,他相貌异于常人,因高超的种树本领而闻名乡里;第二组中,卡西莫多是小说《巴黎圣母院》里的人物,他长相丑陋,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是“真善美”的代表。
写作时,可以采用“求同法”进行组合,如把郭橐驼和卡西莫多组合在一起,他们丑陋的外表下都有一颗美丽的心灵。也可以采用“合异法”进行组合,如把庄子和海明威组合在一起,庄子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海明威奋斗拼搏、不甘失败的人生态度,然后讲述自己的人生观。组合之后,再联系社会生活展开论述,写成发言稿即可。
【立意参考】
1.读杜甫与巴金,启发青年增强忧患意识、群体意识,涵养家国情怀、奉献精神等;
2.读郭橐驼与卡西莫多,启发青年树立正确的美丑观,倡导自然美、道德美、人性美等;
3.读庄子与鲁迅,启发青年思考社会人生,行所当行,止乎当止,廓清青春困惑等等。
其他如下。
1.用良知担起家国责任。(联系杜甫和巴金)
2.不屈的灵魂,自由的追求。(联系庄子和海明威)
3.仰先哲精神之高山,行青年担当之景行。(联系鲁迅和杜甫)
【范文示例】
用良知担起家国责任
——我读“杜甫”与“巴金”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用良知担起家国责任”。
在疫情肆虐的日子里,我们不仅有老师、同学的陪伴,更有书籍的陪伴。在书海徜徉,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读杜甫,我明白了他悲天悯人情怀的伟大;读巴金,我明白了一个人在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应有的良知和使命。如今我们更应用吾辈之肩膀担起国家建设的重任,用我们的精神树国人之魂魄。
“位卑未敢忘忧国”。杜甫在优裕的生活中能“猛志逸四方”,在潦倒的困境中仍忧国忧民、心怀天下,试图用自己的双肩担起国之重任。“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是他忠君的意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是他忧国的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他博爱的心胸;“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他舍己为人的慈悲。身处涸辙却能够心忧天下,这是何等的胸怀!
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也不乏这样的人:君不见马旭脚穿15元的胶鞋,却为家乡学校捐出1000万元;君不见地震时衣衫褴褛的老奶奶为灾区捐赠;君不见疫情期间满头白发的老大爷捐赠口罩;君不见张定宇院长拖着渐冻症的身躯和病魔作战。常人如果能做到“富能安富,克己度人;贫能安贫,乐天无怨”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可他们即使自己身处困窘仍能忧国忧民、为国担当,这不正是一种内心的良知吗?
疫情期间,静心思考,才发现自己虽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却少了一份家国情怀。
在艰难的处境中能心忧天下,在危难的时刻有人挺身而出,为重塑国民的灵魂而“随想”。巴金在《小狗包弟》里把自己放上手术台,拷问自己的灵魂,直面自己曾经扭曲的人格,在那善良缺失、人性几近泯灭的时代,他深刻地反思历史。八年四十二万字的巨著,这位八旬老人用拷问灵魂的方式,履行了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用良知匡正了“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精神荒芜,让每一个敢说真话的人看到了春的希望。
世界上没有比说真话更困难的事了,巴金先生之前,鲁迅先生做到了,他的《狂人日记》,写出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巴金先生之后,莫言也做到了,他在《蛙》中用匪夷所思的黑色幽默,让人们去反思20世纪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今李文亮也做到了,他第一个吹起了疫情的哨子。他们用良知唤起人类的苏醒,为人类的前行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疫情期间,我从他们身上汲取了成长的养分,知道了青春的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同学们,我们脚下的土地就是我们的祖国。你阳光,中国便光明。我们虽不能如英雄一样去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们可以在家多听网课,努力学习,做一个志存高远的人,让我们成为这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也让世界因我们而更喜欢中国。
我的分享完毕。
谢谢大家。
对人民的热爱
——我读“庄子”和“鲁迅”
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在这个“书本内外,青春成长”主题读书会上,我的发言题目是“对人民的热爱”,副标题是“我读‘庄子’和‘鲁迅’”。
在中国的历史上,涌现出许多为百姓着想的人:从法治天下的商鞅,到息世兴邦的文景帝;从变法革新的王安石,到为民请愿的苏东坡。从中无疑可以看出他们对世间芸芸众生的关切和热爱。商鞅变法,让秦制的春风抚遍大江南北,吹散了蛮荒和落后;文景之治,打开了直通繁荣昌盛的大门;王安石变法,让许多新政在随后的1000多年里还闪烁在中华大地上;而苏轼修建的苏堤,至今仍然横亘在西湖的粼粼碧波之上。
庄子也有一颗炽热的为国为民之心,他也想将自己的才华献给脚下的这方热土。可他面对的是怎样的世界呢?春秋战国还是铁器牛耕的时代,并不发达的生产力却需要维系旷日持久的战争。将士们或为权,或为财,或为势,或为利,挥舞着手中的武器,劳师奔袭。鲜血染红了滔滔长河和广袤的大地。思想界虽是百家争鸣,但无一不是为了开疆拓土,赢得战争,于是庄子的思想便被遗弃在了角落里。
以庄子眼光之犀利,势必已经看穿了这个世界黑暗的本质,但他的心中,仍然燃烧着对这个世界、对世间百姓之热爱。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像后来的陶渊明一样心游红尘外,身息山水间;二是像后来的屈原一样只身试图阻挡越轨的车轮,却被辗死于车轮之下。可是庄子却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对人民的爱,那就是反其道而行之,自己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这个世界是“逍遥”的,无所依傍,故也无所畏惧。这个世界里,没有战争,没有功伐;有着近乎荒诞的平静与欢乐。这个世界与现实中的世界截然不同,现实中恐惧的黑暗每进一步,想象中荒唐的光明便高一分。
在现代的中国,另一位把人民放在心上的思想家、革命家是鲁迅。鲁迅的一生是处在乱世中的一生,国家的动荡,民族的败落,深深地影响着鲁迅。为了追寻人生的价值,鲁迅到日本留学,民族的耻辱改变了他的人生观,他决定弃医从文。从文的鲁迅找到了改变人们灵魂的武器,也使自己的才华和思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无论是《阿Q正传》《祝福》,还是《伤逝》,无不充满了对普通劳苦大众的爱与关怀。在保护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他拿起了笔,当作匕首,当作长枪,义无反顾地刺向反动派的心脏。庄子的思想无比博大,他想象中的世界越荒唐,说明庄子对百姓的爱越深沉。他在用他手中玄乎其神、大开大阖的笔锋,来与这个世界战斗。鲁迅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与实际行动,诠释着对人民的忠诚与热爱。
纵览中国历史,如庄子、鲁迅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无论我们在读庄子或鲁迅的文章时,感到多么艰涩,我们都应该读出,他们那跃然纸上的对世间芸芸众生的热爱之情。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肩负着民族振兴的使命,我们要像庄子和鲁迅那样,热爱人民,服务人民。
谢谢大家。
【点评】 根据立意,选择好两个人物,再给文章拟写标题,例文的正标题是对人民的热爱,副标题是我读“庄子”和“鲁迅”。文章开头,用中国历史上一组为人民着想的人,引出庄子,突出庄子爱人民这一品质。之后,再说鲁迅,同样结合鲁迅一生的贡献,从爱人民的角度进行论述。两人的共同点是“对人民的热爱”,不同点是生活的环境不同,所用的方法不同。最后,总结全文,照应标题。
典例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华盛顿邮报》评选出的最新世界10大奢侈品:①生命的觉醒和开悟;②一颗自由、喜悦、充满爱的心;③走遍天下的气魄;④回归自然;⑤安稳平和的睡眠;⑥享受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⑦彼此深爱的灵魂伴侣;⑧任何时候都真正懂你的人;⑨身体健康和内心富足;⑩感染并点燃他人的希望。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个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运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解析】
材料分析 求同法组合 立意
这里的“奢侈品”显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物质,而是指独特、稀缺、珍奇,与物质金钱无关的东西。 ①②⑨:指向人的内心世界,重要的是身心健康,内心富足,充满爱心。③④:指向人要走出去,走向自然,增长见识。⑤⑥:要有自己的时空,能够安排好自己的生活。⑦⑧⑩:指向与别人的关系,要互相理解,互相影响,点燃他人。 立意一:人要拥有强大而富足的内心。 立意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勇敢地走出去。 立意三:如何高质量地运用和享受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立意四:人与人应该互相尊重和理解,呼唤人际关系的和谐。
【范文示例】
内心的富有
五柳先生躬耕陇亩,采菊东篱,仕官们耻笑他的低贱,但又有谁能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内心富有?嵇康挥汗如雨,铸铁为犁,司马集团嘲笑他的贫穷,谁又曾听懂《广陵散》深厚的蕴藉?开普勒饥寒交迫,饿死于路边,教士们讥讽他的贫贱,震古烁今的开普勒第三定律的提出,又有谁质疑他内心的富有?因此,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富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内心富有的人从不向命运妥协,即使杰克身处三等舱,但他仍勇敢地走向一等舱,因为他内心是富有的,他内心的富有使他散发出独特的气质,面对权贵的生死诘问不慌不忙,“我活在当下,很富有,同样,你们也很富有,但那只是华丽的面具,你们才是真的贫穷”。虽然绅士们并未因此而停止讥笑他,但他用他的行动,用他的生命证明了他内心的富有,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不仅如此,内心富有的人还敢于与命运抗争,正如帕斯卡尔所说:“在绝望的山上砍下一棵希望的树。”对此,孟佩杰给我们做了一个最好的注脚,出生被狠心的亲生父母抛弃,养母瘫痪后,养父又离家出走,虽然身处绝境但她的内心仍是富有的,正是因为她内心的富有,才能十年如一日悉心照料养母,正是因为她内心的富有,才能笑看生活,正是因为她的富有,才能收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一荣耀,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实,内心富有的人擅长扼住命运的喉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曹雪芹,纵身无长物,依旧奋笔疾书,撰写《红楼梦》,他内心的富有,传世不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割粥而食,冰碴洗漱,在贫穷的环境中让自己的内心富有,终流芳千古;同样还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但丁,他决绝的特立独行使他的生命一贫如洗,但作为文艺复兴的引导者,他内心的富有,毋庸置疑。
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物质的富有,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朋友,请你坚持内心的富有,你的人生将绚丽辉煌。
二、恰当选择,有机关联,勾连素材
在多个材料组合中,挑选最富“有机关联”的组合,并且勾连自己的素材库,选择自己擅长的、有内容可写的组合下笔行文。
典例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秋季,又有新的高一学生使用新的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在新的高中语文课本的编写过程中,设定哪些单元主题、选择哪些作品才能使语文学习更符合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要求,曾引起广泛讨论。有网友列出以下主题,供大家探讨:
生命赞歌 家国情怀 审美鉴赏 科学之趣
文化传承 英雄情结 思辨创新 自然之美
请从中选择两个主题,并结合学过的课文,以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的身份给高中语文教材主编写一封信,表达你对语文教材与高中生良好品格养成关系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解析】
1.材料分析:①要求从材料列出的八个主题中选择两个,两个主题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联性;②需要结合学过的课文;③需要阐释自己对语文学习与立德树人的关系、语文教材与高中生良好品格养成的关系的认识与思考。
2.关联分析:①所选两个主题之间的有机关联;②所选两个主题与新时代立德树人要求、高中生良好品格养成之间的有机关联。
3.勾连素材:①文化传承和思辨创新,如《中国建筑的特征》和《拿来主义》都反映了作者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思考,考生可以表达对国家传统文化精华和糟粕的态度,培养文化认同感和理性精神;②家国情怀和英雄情结,如《沁园春·长沙》《苏武传》等都说明爱国精神离不开对英雄的致敬和学习,对英雄的致敬和学习反过来可以激发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感;③审美鉴赏和自然之美,如《荷塘月色》《赤壁赋》等说明人格的熏陶离不开美育,教材中很多涉及自然的诗词散文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日月山川、虫鱼鸟兽等的丰富与美丽,学习美,欣赏美,进一步培育美好的情操。
【范文示例】
传古溯源,创新启智
尊敬的高中语文教材主编:
您好!
听闻2023年秋季采用新编语文教材,但编写中单元主题与作品选用仍未定案,作为即将毕业的高三学子,我认为,结合旧版课文与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要求,选择“文化传承”与“思辨创新”不失为明智之举。传古以溯源,创新以启智,正是发挥教材熏陶性灵的目标的落脚之处。
语文教材,是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折射,是教育任务、家国期许的载体。优秀的语文教材,对高中生养成良好品格,具有深浸意远、影响悠长的作用。新时代立德树人,无论是对人才的内组还是实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高中生厚植于悠远文化传统,启智实践于科技生产、文艺创造之巅,是语文教材的核心任务,应在其中鲜明表达。
作为新教材,不变的核心任务之一仍应是延续文脉,丰富内蕴,陶冶性灵。旧时的语文教材,为我们高中学子带来了岳阳楼之壮美、小石潭之清冽乃至天姥山之瑰奇。正如钱穆先生所言,国之史乃是国家存在之生命,新教材也应延续这一风格,让新的高中学生得以在文史的长河中溯源,在鲜活的文脉上与中华文化一同呼吸。承古之文化精髓,以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君子,以优秀教材延伸华夏之文脉,云胡不喜?
响应新时代的立德树人要求,还应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以其培育学生品格的突出作用,作为培育学生创新理念的一大助力。在旧版教材中,詹天佑设计“人”字形铁路的大胆创新,庄子与其友临溪观鱼之思辨,都使我对思辨创新深深着迷。
相应的,新设“思辨创新”单元,在课堂讲解、师生互动与优化练习中为高中学子培养思辨之德、创新之智,正是对立德树人的新诠释。当今的中国,是玉兔踏月,是天宫辉熠,是长桥卧波,更是登巉岩、小天下之国际新极。屠呦呦名传海外,林鸣提振国家自信,外交部言辞犀利思维敏锐……值得选入的优秀文章事例太多,但都传递着培养思辨能力、呼唤创新人才的时代心愿。新教材欲立德树人思辨创新不可或缺,这即是核心之二。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厚植文化传承,宣传思辨创新,培君子,育人才,是新教材不可抛弃的两大重要任务。翱翔于古代瑰丽文史传统,立足于思辨创新之巅,相信新教材于新时代立德树人,将会有突出效果!
“我们一手执着科技的利刃开辟世界,一手提着传承的药箱为自己疗伤”。正如中国智能研究院院长所言,传古与创新,于新时代语文教材是重要核心,对高中生良好品格养成无可替代。愿新的高中教材能引领学子传古溯源,创新启智,成新时代亟需之栋材。
此致
敬礼
辛昇
2023.7
【点评】 本文作者眼界阔远,笔力雄健。从传承到创新,从旧教材到新教材,从人才培养到教材目标,立足时代,表达了青年对语文教材的深入思考。从写信角度看,此文语气略显生硬。发展等级打在“丰富”和“深刻”上。拟评59分。
【误区警示】
组合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3大误区
1.主题把握不准,胡乱组合。组合型材料作文中的每一则材料所表达的主题都不一样。一般来说,考生可根据作文要求选择相近的主题立意,但绝不是随便将几个材料进行组合,从而造成文章主题不明确的毛病。
2.思路堵塞,另起炉灶。由于思路堵塞,在行文过程中放弃自己原来所选组合表达的主题,另起炉灶,另外选用其他的材料,导致“中心”易位。
3.行文失重,题意偏颇。确定材料组合后,立意或行文时只侧重其中一个主题,而忽略了其他主题,造成题意偏颇的问题。(共31张PPT)
热点二 多项组合型材料作文
组合型材料作文不同于多则材料作文,二者的区别在于多则材料作文一般要求考生要从整体上把握材料,不需要考生自由选择、组合材料。组合型材料作文是通过对所供材料的恰当选择、有机组合,然后提炼观点进行写作的一种形式。组合型材料作文的任务指令依然明确,但是考生的取舍多样化了,因此立意的选择就更多了,发挥的空间就更大了。然而,要使得选定的组合具有有机联系,文章就要有一个一脉相承的主线,将选定的组合贯串起来。另外,组合型材料作文给定的内容往往与考生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这也是为了让大多数考生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一、读懂组合项,明确指令要求,形成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组合
组合型材料作文题干往往提供了若干关键词句,考生在写作时要读懂选项,全面准确地阐释其内涵和外延,从某种角度适当加以组合。这种作文题旨在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多元选择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组合。具体组合方法有求同法和合异法。求同法指针对内容指向相同的材料,可以从它们的相同点出发提炼观点。合异法指同向互补叠加,异向整合并归。有些材料从表面看它们的意思大相径庭,其实是互为补充的,只有将它们叠加起来,才能提炼出更为全面深刻的观点。在审题立意时,有效运用这两种方法,可以快速找到切入点。
典例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网课期间,陪伴我们的除了老师、同学,还有书本里的人物。班级计划举行以“书本内外,青春成长”为主题的读书会。
第一组:庄子、诸葛亮、杜甫、郭橐驼
第二组:鲁迅、巴金、海明威、卡西莫多
请你从上面两组人物中各选一个人物,并使之形成有机联系,并以“我读‘某某与某某’”为副标题,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读书会主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审读】 从内容上看,要扣住读书会主题,将“书本内外”与“青春成长”关联起来;宜扣住“书本内外”,对人物及人物关联本身要挖掘充分,还要进行书外拓展。人物的选择,要从所给的两组中各选一个(不能在同一组内选两人),在写作时,既要指出两人的共性,又要指出两人的个性。要将二者融合起来,合二为一。
从体裁上看,要求写发言稿,要注意发言者的身份、对象(听众)的身份。还要注意自拟标题,正标题与副标题缺一不可,二者在语意上要统一。
【思路解析】 本题属于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重点考查考生的价值观及平时阅读面的开阔程度,也考查考生的思维深度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考生要从自身出发,联系平时的阅读积累及时代精神,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既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一体四翼的要求,也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
写好这篇文章,首先,要理解这两组人物的主要形象特征和性格特点,考生应尽量选择自己比较熟悉或了解的人物。这两组人物中,有的是考生熟悉的文学家,有的是考生熟悉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如第一组中,郭橐驼是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人物,他相貌异于常人,因高超的种树本领而闻名乡里;第二组中,卡西莫多是小说《巴黎圣母院》里的人物,他长相丑陋,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是“真善美”的代表。
写作时,可以采用“求同法”进行组合,如把郭橐驼和卡西莫多组合在一起,他们丑陋的外表下都有一颗美丽的心灵。也可以采用“合异法”进行组合,如把庄子和海明威组合在一起,庄子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海明威奋斗拼搏、不甘失败的人生态度,然后讲述自己的人生观。组合之后,再联系社会生活展开论述,写成发言稿即可。
【立意参考】
1.读杜甫与巴金,启发青年增强忧患意识、群体意识,涵养家国情怀、奉献精神等;
2.读郭橐驼与卡西莫多,启发青年树立正确的美丑观,倡导自然美、道德美、人性美等;
3.读庄子与鲁迅,启发青年思考社会人生,行所当行,止乎当止,廓清青春困惑等等。
其他如下。
1.用良知担起家国责任。(联系杜甫和巴金)
2.不屈的灵魂,自由的追求。(联系庄子和海明威)
3.仰先哲精神之高山,行青年担当之景行。(联系鲁迅和杜甫)
【范文示例】
用良知担起家国责任
——我读“杜甫”与“巴金”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用良知担起家国责任”。
在疫情肆虐的日子里,我们不仅有老师、同学的陪伴,更有书籍的陪伴。在书海徜徉,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读杜甫,我明白了他悲天悯人情怀的伟大;读巴金,我明白了一个人在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应有的良知和使命。如今我们更应用吾辈之肩膀担起国家建设的重任,用我们的精神树国人之魂魄。
“位卑未敢忘忧国”。杜甫在优裕的生活中能“猛志逸四方”,在潦倒的困境中仍忧国忧民、心怀天下,试图用自己的双肩担起国之重任。“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是他忠君的意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是他忧国的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他博爱的心胸;“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他舍己为人的慈悲。身处涸辙却能够心忧天下,这是何等的胸怀!
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也不乏这样的人:君不见马旭脚穿15元的胶鞋,却为家乡学校捐出1000万元;君不见地震时衣衫褴褛的老奶奶为灾区捐赠;君不见疫情期间满头白发的老大爷捐赠口罩;君不见张定宇院长拖着渐冻症的身躯和病魔作战。常人如果能做到“富能安富,克己度人;贫能安贫,乐天无怨”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可他们即使自己身处困窘仍能忧国忧民、为国担当,这不正是一种内心的良知吗?
疫情期间,静心思考,才发现自己虽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却少了一份家国情怀。
在艰难的处境中能心忧天下,在危难的时刻有人挺身而出,为重塑国民的灵魂而“随想”。巴金在《小狗包弟》里把自己放上手术台,拷问自己的灵魂,直面自己曾经扭曲的人格,在那善良缺失、人性几近泯灭的时代,他深刻地反思历史。八年四十二万字的巨著,这位八旬老人用拷问灵魂的方式,履行了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用良知匡正了“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精神荒芜,让每一个敢说真话的人看到了春的希望。
世界上没有比说真话更困难的事了,巴金先生之前,鲁迅先生做到了,他的《狂人日记》,写出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巴金先生之后,莫言也做到了,他在《蛙》中用匪夷所思的黑色幽默,让人们去反思20世纪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今李文亮也做到了,他第一个吹起了疫情的哨子。他们用良知唤起人类的苏醒,为人类的前行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疫情期间,我从他们身上汲取了成长的养分,知道了青春的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同学们,我们脚下的土地就是我们的祖国。你阳光,中国便光明。我们虽不能如英雄一样去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们可以在家多听网课,努力学习,做一个志存高远的人,让我们成为这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也让世界因我们而更喜欢中国。
我的分享完毕。
谢谢大家。
对人民的热爱
——我读“庄子”和“鲁迅”
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在这个“书本内外,青春成长”主题读书会上,我的发言题目是“对人民的热爱”,副标题是“我读‘庄子’和‘鲁迅’”。
在中国的历史上,涌现出许多为百姓着想的人:从法治天下的商鞅,到息世兴邦的文景帝;从变法革新的王安石,到为民请愿的苏东坡。从中无疑可以看出他们对世间芸芸众生的关切和热爱。商鞅变法,让秦制的春风抚遍大江南北,吹散了蛮荒和落后;文景之治,打开了直通繁荣昌盛的大门;王安石变法,让许多新政在随后的1000多年里还闪烁在中华大地上;而苏轼修建的苏堤,至今仍然横亘在西湖的粼粼碧波之上。
庄子也有一颗炽热的为国为民之心,他也想将自己的才华献给脚下的这方热土。可他面对的是怎样的世界呢?春秋战国还是铁器牛耕的时代,并不发达的生产力却需要维系旷日持久的战争。将士们或为权,或为财,或为势,或为利,挥舞着手中的武器,劳师奔袭。鲜血染红了滔滔长河和广袤的大地。思想界虽是百家争鸣,但无一不是为了开疆拓土,赢得战争,于是庄子的思想便被遗弃在了角落里。
以庄子眼光之犀利,势必已经看穿了这个世界黑暗的本质,但他的心中,仍然燃烧着对这个世界、对世间百姓之热爱。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像后来的陶渊明一样心游红尘外,身息山水间;二是像后来的屈原一样只身试图阻挡越轨的车轮,却被辗死于车轮之下。可是庄子却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对人民的爱,那就是反其道而行之,自己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这个世界是“逍遥”的,无所依傍,故也无所畏惧。这个世界里,没有战争,没有功伐;有着近乎荒诞的平静与欢乐。这个世界与现实中的世界截然不同,现实中恐惧的黑暗每进一步,想象中荒唐的光明便高一分。
在现代的中国,另一位把人民放在心上的思想家、革命家是鲁迅。鲁迅的一生是处在乱世中的一生,国家的动荡,民族的败落,深深地影响着鲁迅。为了追寻人生的价值,鲁迅到日本留学,民族的耻辱改变了他的人生观,他决定弃医从文。从文的鲁迅找到了改变人们灵魂的武器,也使自己的才华和思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无论是《阿Q正传》《祝福》,还是《伤逝》,无不充满了对普通劳苦大众的爱与关怀。在保护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他拿起了笔,当作匕首,当作长枪,义无反顾地刺向反动派的心脏。庄子的思想无比博大,他想象中的世界越荒唐,说明庄子对百姓的爱越深沉。他在用他手中玄乎其神、大开大阖的笔锋,来与这个世界战斗。鲁迅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与实际行动,诠释着对人民的忠诚与热爱。
纵览中国历史,如庄子、鲁迅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无论我们在读庄子或鲁迅的文章时,感到多么艰涩,我们都应该读出,他们那跃然纸上的对世间芸芸众生的热爱之情。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肩负着民族振兴的使命,我们要像庄子和鲁迅那样,热爱人民,服务人民。
谢谢大家。
【点评】 根据立意,选择好两个人物,再给文章拟写标题,例文的正标题是对人民的热爱,副标题是我读“庄子”和“鲁迅”。文章开头,用中国历史上一组为人民着想的人,引出庄子,突出庄子爱人民这一品质。之后,再说鲁迅,同样结合鲁迅一生的贡献,从爱人民的角度进行论述。两人的共同点是“对人民的热爱”,不同点是生活的环境不同,所用的方法不同。最后,总结全文,照应标题。
典例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华盛顿邮报》评选出的最新世界10大奢侈品:①生命的觉醒和开悟;②一颗自由、喜悦、充满爱的心;③走遍天下的气魄;④回归自然;⑤安稳平和的睡眠;⑥享受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⑦彼此深爱的灵魂伴侣;⑧任何时候都真正懂你的人;⑨身体健康和内心富足;⑩感染并点燃他人的希望。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个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运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解析】
材料分析 求同法组合 立意
这里的“奢侈品”显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物质,而是指独特、稀缺、珍奇,与物质金钱无关的东西。 ①②⑨:指向人的内心世界,重要的是身心健康,内心富足,充满爱心。③④:指向人要走出去,走向自然,增长见识。⑤⑥:要有自己的时空,能够安排好自己的生活。⑦⑧⑩:指向与别人的关系,要互相理解,互相影响,点燃他人。 立意一:人要拥有强大而富足的内心。
立意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勇敢地走出去。
立意三:如何高质量地运用和享受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立意四:人与人应该互相尊重和理解,呼唤人际关系的和谐。
【范文示例】
内心的富有
五柳先生躬耕陇亩,采菊东篱,仕官们耻笑他的低贱,但又有谁能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内心富有?嵇康挥汗如雨,铸铁为犁,司马集团嘲笑他的贫穷,谁又曾听懂《广陵散》深厚的蕴藉?开普勒饥寒交迫,饿死于路边,教士们讥讽他的贫贱,震古烁今的开普勒第三定律的提出,又有谁质疑他内心的富有?因此,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富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内心富有的人从不向命运妥协,即使杰克身处三等舱,但他仍勇敢地走向一等舱,因为他内心是富有的,他内心的富有使他散发出独特的气质,面对权贵的生死诘问不慌不忙,“我活在当下,很富有,同样,你们也很富有,但那只是华丽的面具,你们才是真的贫穷”。虽然绅士们并未因此而停止讥笑他,但他用他的行动,用他的生命证明了他内心的富有,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不仅如此,内心富有的人还敢于与命运抗争,正如帕斯卡尔所说:“在绝望的山上砍下一棵希望的树。”对此,孟佩杰给我们做了一个最好的注脚,出生被狠心的亲生父母抛弃,养母瘫痪后,养父又离家出走,虽然身处绝境但她的内心仍是富有的,正是因为她内心的富有,才能十年如一日悉心照料养母,正是因为她内心的富有,才能笑看生活,正是因为她的富有,才能收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一荣耀,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实,内心富有的人擅长扼住命运的喉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曹雪芹,纵身无长物,依旧奋笔疾书,撰写《红楼梦》,他内心的富有,传世不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割粥而食,冰碴洗漱,在贫穷的环境中让自己的内心富有,终流芳千古;同样还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但丁,他决绝的特立独行使他的生命一贫如洗,但作为文艺复兴的引导者,他内心的富有,毋庸置疑。
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物质的富有,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朋友,请你坚持内心的富有,你的人生将绚丽辉煌。
二、恰当选择,有机关联,勾连素材
在多个材料组合中,挑选最富“有机关联”的组合,并且勾连自己的素材库,选择自己擅长的、有内容可写的组合下笔行文。
典例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秋季,又有新的高一学生使用新的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在新的高中语文课本的编写过程中,设定哪些单元主题、选择哪些作品才能使语文学习更符合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要求,曾引起广泛讨论。有网友列出以下主题,供大家探讨:
生命赞歌 家国情怀 审美鉴赏 科学之趣
文化传承 英雄情结 思辨创新 自然之美
请从中选择两个主题,并结合学过的课文,以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的身份给高中语文教材主编写一封信,表达你对语文教材与高中生良好品格养成关系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解析】
1.材料分析:①要求从材料列出的八个主题中选择两个,两个主题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联性;②需要结合学过的课文;③需要阐释自己对语文学习与立德树人的关系、语文教材与高中生良好品格养成的关系的认识与思考。
2.关联分析:①所选两个主题之间的有机关联;②所选两个主题与新时代立德树人要求、高中生良好品格养成之间的有机关联。
3.勾连素材:①文化传承和思辨创新,如《中国建筑的特征》和《拿来主义》都反映了作者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思考,考生可以表达对国家传统文化精华和糟粕的态度,培养文化认同感和理性精神;②家国情怀和英雄情结,如《沁园春·长沙》《苏武传》等都说明爱国精神离不开对英雄的致敬和学习,对英雄的致敬和学习反过来可以激发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感;③审美鉴赏和自然之美,如《荷塘月色》《赤壁赋》等说明人格的熏陶离不开美育,教材中很多涉及自然的诗词散文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日月山川、虫鱼鸟兽等的丰富与美丽,学习美,欣赏美,进一步培育美好的情操。
【范文示例】
传古溯源,创新启智
尊敬的高中语文教材主编:
您好!
听闻2023年秋季采用新编语文教材,但编写中单元主题与作品选用仍未定案,作为即将毕业的高三学子,我认为,结合旧版课文与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要求,选择“文化传承”与“思辨创新”不失为明智之举。传古以溯源,创新以启智,正是发挥教材熏陶性灵的目标的落脚之处。
语文教材,是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折射,是教育任务、家国期许的载体。优秀的语文教材,对高中生养成良好品格,具有深浸意远、影响悠长的作用。新时代立德树人,无论是对人才的内组还是实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高中生厚植于悠远文化传统,启智实践于科技生产、文艺创造之巅,是语文教材的核心任务,应在其中鲜明表达。
作为新教材,不变的核心任务之一仍应是延续文脉,丰富内蕴,陶冶性灵。旧时的语文教材,为我们高中学子带来了岳阳楼之壮美、小石潭之清冽乃至天姥山之瑰奇。正如钱穆先生所言,国之史乃是国家存在之生命,新教材也应延续这一风格,让新的高中学生得以在文史的长河中溯源,在鲜活的文脉上与中华文化一同呼吸。承古之文化精髓,以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君子,以优秀教材延伸华夏之文脉,云胡不喜?
响应新时代的立德树人要求,还应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以其培育学生品格的突出作用,作为培育学生创新理念的一大助力。在旧版教材中,詹天佑设计“人”字形铁路的大胆创新,庄子与其友临溪观鱼之思辨,都使我对思辨创新深深着迷。
相应的,新设“思辨创新”单元,在课堂讲解、师生互动与优化练习中为高中学子培养思辨之德、创新之智,正是对立德树人的新诠释。当今的中国,是玉兔踏月,是天宫辉熠,是长桥卧波,更是登巉岩、小天下之国际新极。屠呦呦名传海外,林鸣提振国家自信,外交部言辞犀利思维敏锐……值得选入的优秀文章事例太多,但都传递着培养思辨能力、呼唤创新人才的时代心愿。新教材欲立德树人思辨创新不可或缺,这即是核心之二。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厚植文化传承,宣传思辨创新,培君子,育人才,是新教材不可抛弃的两大重要任务。翱翔于古代瑰丽文史传统,立足于思辨创新之巅,相信新教材于新时代立德树人,将会有突出效果!
“我们一手执着科技的利刃开辟世界,一手提着传承的药箱为自己疗伤”。正如中国智能研究院院长所言,传古与创新,于新时代语文教材是重要核心,对高中生良好品格养成无可替代。愿新的高中教材能引领学子传古溯源,创新启智,成新时代亟需之栋材。
此致
敬礼
辛昇
2023.7
【点评】 本文作者眼界阔远,笔力雄健。从传承到创新,从旧教材到新教材,从人才培养到教材目标,立足时代,表达了青年对语文教材的深入思考。从写信角度看,此文语气略显生硬。发展等级打在“丰富”和“深刻”上。拟评59分。
【误区警示】
组合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3大误区
1.主题把握不准,胡乱组合。组合型材料作文中的每一则材料所表达的主题都不一样。一般来说,考生可根据作文要求选择相近的主题立意,但绝不是随便将几个材料进行组合,从而造成文章主题不明确的毛病。
2.思路堵塞,另起炉灶。由于思路堵塞,在行文过程中放弃自己原来所选组合表达的主题,另起炉灶,另外选用其他的材料,导致“中心”易位。
3.行文失重,题意偏颇。确定材料组合后,立意或行文时只侧重其中一个主题,而忽略了其他主题,造成题意偏颇的问题。热点三 漫画类作文
漫画类作文就是根据漫画的内容和命题的要求进行作文。漫画类作文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材料作文,只不过是用漫画材料来代替文字材料而已。漫画类作文要求考生对漫画表达的含义、目的、价值取向等做出全面分析,考生要全面审视画面,把握人物(或动物)的身份、行为动机、情节过程、结局以及画中人物(或动物)的语言、画外文字提示等。另外,还要关注画面特征及构图要素之间的关系,从特征中找“话题”,从关系中找“情节”,从而弄懂画面的显性主题。同时,还要认真观察画面,重点关注那些经过夸张、变形手法处理过的画面元素,敏锐捕捉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或具有时代意义的细节内容。考生通过关注画面中的细节部分和形象特征,感知画面蕴含的更深层次的生活内容或社会内容。
一、弄清画面构图要素及联系,整体把握画面内容
对于漫画类作文,要先仔细分析漫画中的单个元素,包括人物及其神态、动作、外貌,漫画背景,漫画标题,以及漫画表达的情感和价值导向等,抓住漫画的主要元素。主要元素往往隐含着创作者的态度倾向,进而确定人物之间、人物与背景之间的关系,以便准确地把握漫画所传达的信息,把握创作者的意图。另外,漫画的构图要素不是孤立无依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支撑的,若是多幅漫画,则要注意各幅漫画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仔细揣摩漫画文字信息及人物身份
漫画的题目,是创作者创作意图最明确的外露,而画面中的文字,有交代背景如时间、地点、环境等作用。结合漫画的文字信息来思考,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漫画的内容,揭示漫画的主旨。另一方面,漫画中人物的身份地位也隐含着创作者的观点态度,审题时不可忽略。
[2021·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唐光雨漫画作品,有改动)
【注】 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画面信息】
画面 描述 漫画元素 文字信息
毛笔“撇”的笔画 逆锋起笔,藏而不露
毛笔“长点”的笔画 中锋用笔,不偏不倚
毛笔“捺”的笔画 停滞迂回,缓缓出头
字帖“人”用笔走向 描红
【立意解读】 作文以“漫画”为材料,以书法艺术为“喻”,在2021年的所有作文题中属于别出心裁的“另类”。
虽然是漫画,但有文字作为“诠释”,“寓意”清晰了,也降低了审题的难度,要求是“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言下之意是在“肯定”的基础上,有你不同的思考。
藏而不露——不偏不倚——缓缓出头,既是书法“规则”,也是为人处世的“规则”,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
“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中,暗藏了命题者的意图。所以,不必一味地赞美、肯定,而是要辩证地分析。
【立意举例】 ①书法用笔,如“人生”;②“藏而不露”乃真君子;③含蓄、内敛,民族的品行;④藏锋、露锋,皆成大器;⑤藏而不露——对,但不全对。
三、立足画面,充分展开联想、想象和引申
漫画大多以夸张、变形为主要创作手段,委婉含蓄地把要表达的意思显示出来。因此,在分析漫画时,不能只停留在漫画的表面,要充分调动自己的观察、思考能力,借助想象、联想,仔细推敲,挖掘出漫画的深层含义。如上面【典例】中,漫画各元素表述很清晰,考生要写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文,关键在于分析画面及提示语言所揭示的深刻内涵。
【范文示例】
藏锋、露锋,皆成大器
李强
字如其人,人如其字——的确,“书法用笔”亦如“人生处世”。四幅漫画,以书法艺术形象化地诠释了为人的行为准则,诠释了人生的处世之道。
逆锋起笔,藏而不露——国人崇尚含蓄、倡导内敛。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头椽子最先烂,这是民间的共识;做人低调、隐忍、克制,这是传统的理念;深藏不露,蛰伏江湖,这是哲人的亲历。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庄子的谆谆教诲告诉我们,真正的“贤者”,都不是嘴上夸夸其谈者,“藏而不露”才是君子、贤人。
如果说“藏锋”能成大器,那么“既善藏锋,又善露锋者”则可以称之为神器。
刘邦应算是个“善藏锋者”,当年率先入关,将要按约称王,谁知项羽四十万大军也已来到,邀刘邦鸿门一宴。刘邦果真是个“善藏锋者”,不仅在项伯面前恭恭敬敬,又在项羽面前大装孙子,引得项羽心生仁慈,大意轻敌。如果刘邦不这样,恐怕他早已命断鸿门,汉王朝也已经改姓“项”了。
善藏锋,才可把“根”留住。藏锋,是求稳之道,稳稳当当,才有可能“可持续发展”。
中锋用笔,不偏不倚——这是儒家文化“中庸之道”的精辟概括。人生既不激进,也不退缩,保持中正平和;不大喜、大怒、大哀、大乐,隐“忍”以行,克“己”而为。
但如果一味地“不偏不倚”,也会耽误大事。中美阿拉斯加会谈,我方“该出手时就出手”,义正词严,慷慨激昂,落地掷声:“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中国人是不吃这一套的!”
刚毅不屈,一腔正气,刚正不阿。
停滞迂回,缓缓出头——传统文化,传统审美,崇尚婉约、阴柔,也推崇粗犷美、阳刚美。但,审视整个民族两千多年的实践,毋庸置疑,婉约、阴柔无疑是被更多地重彩描绘。
我们被教诲:藏而不露——不偏不倚——缓缓出头,才能写出一个大大的“人”字。对吗?对,但,不全部对。
一个人,若是锋芒毕露,有时确会招来众多的对手,把自己逼入绝境;一个人,若是一直藏锋于内,那么原本是块好玉,最终却只是一块普通石头的价值;一个人,若是只会停滞迂回,那么迟早会被历史的潮流淘汰。
我认为:不鸣则已,但必须具有“鸣”的能力,只有这样,才会有“一鸣惊人”的瞬间。
【误区警示】
漫画类作文写作的两个误区
一是偏离题旨,考生往往观察漫画不够仔细,不能准确抓住画面的主体,同时对漫画中各元素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准确。二是联想拓展不够,仅仅停留在漫画本身,缺少联想与拓展,没有联系社会生活现象,没有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揭示出一定的人生哲理。(共14张PPT)
热点三 漫画类作文
漫画类作文就是根据漫画的内容和命题的要求进行作文。漫画类作文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材料作文,只不过是用漫画材料来代替文字材料而已。漫画类作文要求考生对漫画表达的含义、目的、价值取向等做出全面分析,考生要全面审视画面,把握人物(或动物)的身份、行为动机、情节过程、结局以及画中人物(或动物)的语言、画外文字提示等。另外,还要关注画面特征及构图要素之间的关系,从特征中找“话题”,从关系中找“情节”,从而弄懂画面的显性主题。同时,还要认真观察画面,重点关注那些经过夸张、变形手法处理过的画面元素,敏锐捕捉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或具有时代意义的细节内容。考生通过关注画面中的细节部分和形象特征,感知画面蕴含的更深层次的生活内容或社会内容。
一、弄清画面构图要素及联系,整体把握画面内容
对于漫画类作文,要先仔细分析漫画中的单个元素,包括人物及其神态、动作、外貌,漫画背景,漫画标题,以及漫画表达的情感和价值导向等,抓住漫画的主要元素。主要元素往往隐含着创作者的态度倾向,进而确定人物之间、人物与背景之间的关系,以便准确地把握漫画所传达的信息,把握创作者的意图。另外,漫画的构图要素不是孤立无依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支撑的,若是多幅漫画,则要注意各幅漫画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仔细揣摩漫画文字信息及人物身份
漫画的题目,是创作者创作意图最明确的外露,而画面中的文字,有交代背景如时间、地点、环境等作用。结合漫画的文字信息来思考,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漫画的内容,揭示漫画的主旨。另一方面,漫画中人物的身份地位也隐含着创作者的观点态度,审题时不可忽略。
典例 [2021·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唐光雨漫画作品,有改动)
【注】 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画面信息】
画面 描述 漫画元素 文字信息
毛笔“撇”的笔画 逆锋起笔,藏而不露
毛笔“长点”的笔画 中锋用笔,不偏不倚
毛笔“捺”的笔画 停滞迂回,缓缓出头
字帖“人”用笔走向 描红
【立意解读】 作文以“漫画”为材料,以书法艺术为“喻”,在2021年的所有作文题中属于别出心裁的“另类”。
虽然是漫画,但有文字作为“诠释”,“寓意”清晰了,也降低了审题的难度,要求是“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言下之意是在“肯定”的基础上,有你不同的思考。
藏而不露——不偏不倚——缓缓出头,既是书法“规则”,也是为人处世的“规则”,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
“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中,暗藏了命题者的意图。所以,不必一味地赞美、肯定,而是要辩证地分析。
【立意举例】 ①书法用笔,如“人生”;②“藏而不露”乃真君子;③含蓄、内敛,民族的品行;④藏锋、露锋,皆成大器;⑤藏而不露——对,但不全对。
三、立足画面,充分展开联想、想象和引申
漫画大多以夸张、变形为主要创作手段,委婉含蓄地把要表达的意思显示出来。因此,在分析漫画时,不能只停留在漫画的表面,要充分调动自己的观察、思考能力,借助想象、联想,仔细推敲,挖掘出漫画的深层含义。如上面【典例】中,漫画各元素表述很清晰,考生要写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文,关键在于分析画面及提示语言所揭示的深刻内涵。
【范文示例】
藏锋、露锋,皆成大器
李强
字如其人,人如其字——的确,“书法用笔”亦如“人生处世”。四幅漫画,以书法艺术形象化地诠释了为人的行为准则,诠释了人生的处世之道。
逆锋起笔,藏而不露——国人崇尚含蓄、倡导内敛。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头椽子最先烂,这是民间的共识;做人低调、隐忍、克制,这是传统的理念;深藏不露,蛰伏江湖,这是哲人的亲历。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庄子的谆谆教诲告诉我们,真正的“贤者”,都不是嘴上夸夸其谈者,“藏而不露”才是君子、贤人。
如果说“藏锋”能成大器,那么“既善藏锋,又善露锋者”则可以称之为神器。
刘邦应算是个“善藏锋者”,当年率先入关,将要按约称王,谁知项羽四十万大军也已来到,邀刘邦鸿门一宴。刘邦果真是个“善藏锋者”,不仅在项伯面前恭恭敬敬,又在项羽面前大装孙子,引得项羽心生仁慈,大意轻敌。如果刘邦不这样,恐怕他早已命断鸿门,汉王朝也已经改姓“项”了。
善藏锋,才可把“根”留住。藏锋,是求稳之道,稳稳当当,才有可能“可持续发展”。
中锋用笔,不偏不倚——这是儒家文化“中庸之道”的精辟概括。人生既不激进,也不退缩,保持中正平和;不大喜、大怒、大哀、大乐,隐“忍”以行,克“己”而为。
但如果一味地“不偏不倚”,也会耽误大事。中美阿拉斯加会谈,我方“该出手时就出手”,义正词严,慷慨激昂,落地掷声:“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中国人是不吃这一套的!”
刚毅不屈,一腔正气,刚正不阿。
停滞迂回,缓缓出头——传统文化,传统审美,崇尚婉约、阴柔,也推崇粗犷美、阳刚美。但,审视整个民族两千多年的实践,毋庸置疑,婉约、阴柔无疑是被更多地重彩描绘。
我们被教诲:藏而不露——不偏不倚——缓缓出头,才能写出一个大大的“人”字。对吗?对,但,不全部对。
一个人,若是锋芒毕露,有时确会招来众多的对手,把自己逼入绝境;一个人,若是一直藏锋于内,那么原本是块好玉,最终却只是一块普通石头的价值;一个人,若是只会停滞迂回,那么迟早会被历史的潮流淘汰。
我认为:不鸣则已,但必须具有“鸣”的能力,只有这样,才会有“一鸣惊人”的瞬间。
【误区警示】
漫画类作文写作的两个误区
一是偏离题旨,考生往往观察漫画不够仔细,不能准确抓住画面的主体,同时对漫画中各元素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准确。二是联想拓展不够,仅仅停留在漫画本身,缺少联想与拓展,没有联系社会生活现象,没有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揭示出一定的人生哲理。第四部分 写作
专题一 守得云开见月明——三类热点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热点一 新材料作文——2023年高考作文试题亮点分析
新材料作文一直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要趋势,其材料类型灵活多样,但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材料,其主题虽然明确,思考角度却并非唯一。这也是为什么针对同一类型的材料,考生能写出观点不一、各具特色的文章。这也要求考生要整体分析材料、全面认识问题,避免写作视角的片面性。写好新材料作文,关键是熟练掌握其审题立意的方法技巧。
一、理解材料的含意、辨清创设情境、清楚写作任务
三要素中,“材料的含意”主要关涉材料本身,“创设的情境”主要关涉材料本身和引导语,“写作任务”则关涉材料本身、引导语和写作要求。看到作文题后,首先,要读懂材料弄清事实,抓住材料核心;其次,确定创设的情境,明确题目将“自己”带入怎样的交际环境、特定氛围、时空地点或处境中写作;最后,确定写作任务,这需要明确写作者的身份、写作对象、写作目的、文章主题、文体等。
典例1 [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 材料围绕“故事是有力量的”这个主题,列举了“好的故事”在不同情境和场合可能发挥的不同作用。
材料列举了多个事例,都强调的是故事的作用和功能,最后归结于故事是有力量的,可见,最后一句就是材料的主旨,考生在审题的时候要抓住这一主旨并不难。任务要求是:“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这表明考生可以根据材料的内容,围绕核心话题,展现个性化的想象和思考。
写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选择题材。
故事是有力量的。早在上古时期,人类就通过讲述神话和传说,团结部族,驱散恐惧,直到现在,关于文明起源的神话依然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先秦诸子的时代,故事在不同场合也发挥着举重若轻的作用,如诸子通过寓言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纵横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游说各诸侯国君王。随着历史记载的完备、小说创作的兴起,故事变得日益丰富,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和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社会,各类故事层出不穷,在社会不同领域展现故事应有的力量,比如革命英雄的事迹,不仅能增强我们对革命发展史的了解和认识,还能让我们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各类文学故事更是空前繁荣,极大地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其他民族和国家也经历过类似的过程,不同时代都有故事发挥力量的记载,如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讲述的就是女孩山鲁佐德如何通过讲故事改变自己的命运。
关于故事的力量,除了不同时代的相关记载外,我们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也能体验到故事的力量。材料限于篇幅,给出的是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方面,提示考生可以从不同角度选题。从选题范围上来看,只要是围绕“故事是有力量的”这一主题,从日常生活到国家民族等不同层面都可以写。就故事的力量而言,可以写故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的力量,如让彼此的交流变得更高效,也可以写我们从故事里得到力量,如启迪智慧等。
故事的力量不胜枚举,可写的内容十分丰富,考生可以根据材料列举的内容,积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思考,选择最有创意也最适合自己的题材写作。
写作可以从多个角度立意。
材料给出的主题是明确的,要围绕“故事是有力量的”这一中心话题写作,具体如何立意有很大的空间。如对于“什么是好的故事、故事可以发挥哪些力量、故事如何发挥力量”等问题,都可以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思考。
首先,关于什么是好的故事,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有的故事胜在情节的曲折,有的则胜在情节简单;有的故事优点在思想深刻,有的优点却在思想浅显易懂;有的故事重内容,有的故事重讲法。一般来说,从故事的内容着眼来判断优劣,是考生比较熟悉的方式,至于故事的讲法层面,是对“故事的力量”的进一步理解。因为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人来讲或用不同的方式讲述,效果往往不同。对于会讲故事的人,平凡人的故事可以讲得不平凡,虚构的故事可以讲得很逼真。
其次,故事的力量如何发挥,在何种情境下发挥,可以想象的空间非常广。考生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中,选择印象最深的部分,讲述故事如何发挥力量;也可以自行设计情境,讲述故事带给人的力量,带给社会的能量,或带给时代的影响,等等。围绕“故事是有力量的”这个话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见闻写熟悉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可以根据观察和思考写社会现象,也可以根据观察和了解写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故事。
最后,故事可以发挥的力量十分多样,往往由故事内容决定,也与具体的情境相关。具体来说,我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难发现故事的力量。生活中,故事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理解和认同。一个恰到好处的故事,可以于无形之中化解尴尬和矛盾。故事可以触动心灵,弱者的故事让我们感到同情,冒险者的故事让我们大开眼界,拼搏者的故事让我们充满斗志。故事可以拓宽视野,我们可以跟随旅行者走遍世界,跟随高明的侦探探索扑朔迷离的案情,跟随智者分析局势并作出明智的选择。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知识,让深奥的事理显得明白,让抽象的问题显得具体。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让人于冒进中省思,于迷途中知返,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作出正确的抉择。故事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民族神话和英雄史诗往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价值观。
写作文体可选择面较广。
这个话题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散文、议论文等。不同文体均有可以发挥的地方:记叙文便于故事的讲述,散文便于情感的抒发,而议论文则可以探究故事如何发挥力量、可以起到什么作用等问题,其他文体也有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具体选择哪一种文体,要根据所选题材的特点来定。
要写出好的作文,一是在选题立意上多作思考,题目不要太大,尽可能选择具有个性化的、自己熟悉的、有真情实感的,或者思考比较成熟的问题或内容,比如故事如何伴随自己成长、故事如何触动心灵等话题。二是就某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某个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对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这类写法重在思考和分析的全面和深入,比如要论述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所带来的偏见和危害,证明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进而讨论从哪些方面讲,通过哪些方式讲,讲故事的过程要注意的问题等。不能只是罗列空话套话,而是要对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三是从多个角度或不同层面讨论故事的力量。这种写法,不同部分之间的逻辑要连贯,内容要丰富,例证要多元化。无论哪种写法,都要围绕“故事是有力量的”这一主旨展开。
【试题亮点】 
一、选题立意的角度广,贴近考生生活,考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考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想象和思考选择合适的题材,既可以书写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感悟等较为微观的方面,也可以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等宏观问题,还可以围绕一个主题,综合分析、讨论微观与宏观等不同层面的现象和问题。
二、开展主题教育,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美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该题目引导考生思考如何讲好中国人民奋斗的故事,如何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参考立意】
1.讲好“中国故事”,畅享时代“好声音”
2.砥砺且前行,续写“好故事”
3.携手共奋进,同写“好故事”
4.积故事之篑,筑丹山九仞
5.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力量
6.讲好功勋故事,争做时代先锋
7.美好故事,你我创造
8.做时代奋楫者,添中国“好故事”
【范文示例】
朝花夕拾 四海共酌
故事是桥,以语言构筑,听见你我的声音,让心更近;故事如歌,共岁月相传,发现人民的智慧,居诸不息。故事见证了沧海桑田,云雨风霜,见证了穿越千年的狂奔,浓缩了这个世界的模样。故事,让我们交换思想,同频共振。从黄土地上的村支书,到泱泱大国的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保持着劳动者本色,不时走访慰问各地的劳动者,聆听他们的故事,触动心灵,与他们同频共振,这样才有了中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突破,也只有坚持聆听人民群众的声音,传播人民群众的故事,中国才可继续劈波斩浪,砥砺前行。播下故事的种子,让国家之树根深叶茂。
故事,让我们彰显千年文化,展现大国风采。
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汉武,若何之雄杰;汉唐来之文学,若何之隆盛;康乾间之武功,若何之烜赫。远至原始社会,人类就以神话传说来团结部族,凝聚力量;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以寓言哲理来思维对弈,百花齐放;自秦汉以来,故事日益丰富,成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千古传诵,延续至今……故事是庄周蝴蝶入梦,逍遥清风拂过的幻海苍穹;是李白半步青莲,走出浮云蔽日的长安繁华;是关云长一骑当千,留下四面狼烟的边角不绝;那是鲁迅,一袭长衫,目光刺破寒窗,那是李叔同,青灯古刹,苦旅中收获世外桃源,那是史铁生,驱驾轮椅,静赏北海秋景…五千年时光坍缩成的故事,浓缩了一个东方大国的模样。
故事,让我们放眼世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听见自由的风,我听见燃烧的血,我听见引擎的轰鸣。青春炽热的绽放,我们并肩奔跑着,听见了远方。不知什么时候起,“小儿辈破贼矣!”的呼喊让后世英雄钦佩不已;乔布斯白手起家,创立苹果公司闯入世界五百强…多少个“东山再起”的故事,让姜晓雪有了辍学后再重返校园并考入清华大学的勇气。“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乾坤已定,那就扭转乾坤。我们放眼世界,虚心学习,瞄定目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青山无言,星霜荏苒。记得一千多个夜晚,看万家灯火渐次熄灭,吹过凌晨凛冽的寒风,期盼着太阳燃烧着爬上山巅洒下烈烈朝晖,这是属于我们的故事。充满未知与荆棘有路途将要结束,那些晦暗难熬的时光终将过去,“千军万马踏蹄,江月何曾皱眉”,这三年,是青春最美好的故事;这一战,是长夜之后的破晓,再回首,是荣光永恒的注脚,这是你自己故事的力量。
中华之故事,当爝火不息。拾起昔日之花,与世界共斟酌。
二、整体分析命题材料
新材料作文题的命题材料的内容具有多元化特点,包括历史典故、名人名言、时政热点、社会百态等;材料呈现形式有漫画式、图表式、单则材料式、多则材料式等。面对新材料作文题,考生需要仔细阅读命题材料,整体把握命题材料的含意,切中命题材料的中心和实质,不要只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
典例2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主题演讲。本作文题的两个材料,分别出自上述两个讲话。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这并不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引用。2014年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4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及代表相聚上海,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时提及“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这原本是一句哈萨克斯坦的谚语,在这个面向亚洲各区域的会议上引用,拉近了和与会者的距离。这次使用在表述上略有不同,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并举,指出“走在前面的国家应该真心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形象地说明了在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任何国家追求现代化,都应该秉持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走共建共享共赢之路的道理。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出自明代编写的启蒙读物《古今贤文》。这本书汇集了历代的各种格言、谚语,后经明、清两代文人不断增补,故又名《增广贤文》。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一枝单独开放的花朵不能代表春天的到来,只有百花竞艳才是人间春色。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开宗明义讲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引用“百花齐放”这句古话之后,进一步探讨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问题,文明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正如“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是中国人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认识的道理。
两则材料虽然都有特定的使用场合,分别针对的是国际关系、文化互鉴等特定问题,但正如材料提示所说,揭示的道理又是普遍的。
材料一不只是针对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人与人相处时也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这是基本的价值准则。吹灭别人的灯、阻挡别人的路,看起来好像抢了一时的“先机”,实则为人所不齿,终将被排斥于社会之外。往小里说,损人不利己;往大里说,“损人”这种“非人”的做法,让人丧失掉做人的根本。朴素的文字所蕴含的为人处世之道是值得深思的。材料二借“一花”和“百花”阐述了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一花”是部分,“百花”是整体,“一花”和“百花”相互联系,“一花”自然有其独特性,但如果没有“百花”,何来万紫千红,又何来“春满园”?“一花”之美是在“百花”中得到凸显的,而“百花”之春又是建立在“一花”基础上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人与集体及社会的关系,莫不如此。
更重要的是,材料一与材料二并举,又构成了一组对话关系。“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材料一说得是不应怎样,那究竟应该怎样?材料二在材料一的基础上,提供了行动的思路。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损人利己固不可行,但只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也是不可取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部分的功能是较小的,要以整体发展带动部分发展;事物是客观的,是发展变化的,“百花齐放”是必然,“一花”最终也会汇聚到满园春色之中。
就这道写作题而言,考生在把握这两则材料的内涵、关系的基础上,可写的空间与切入的角度是相当多的。熟悉政治、了解国际大事的考生可以就一些重大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如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文明的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也可以结合当下“卡脖子”等核心技术问题的解决去探讨科技发展中的自力更生与借鉴学习。但要注意,由于高考考场特定的情境,不少考生可能都会从这个角度来切入,这是便捷甚至“省力”的应考策略,并不意味着必然能写出好文章。“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在语文卷出现这道题,与政治卷中的作答是不一样的,“认识与思考”不是在讲立意和结论本身,重点在于立意与结论的形成过程。前述对作文材料的立意阐释,在文章写作中应转化为对鲜活事例的展现、对丰富事实的分析。例如,讲共同之路的筑就,要有一系列材料作支撑,从张骞出使西域的筚路蓝缕,到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帆影,到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再到现代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这条“路”不断推动经济融通、人文交流,世界才成了紧密相连的“地球村”。议论性文章要有鲜明的针对性,无论哪个主题,考生都需要了解相关问题的背景,并有充分的事实材料作支撑;议论性文章要有强烈的感染性,筛选材料并经语言文字外化的过程,也是内在思维的碰撞过程、情感的激荡过程。少一些空泛议论,多一些典型事例,多一些真情实感,立论才有依托,文章才能真正打动人,这对考生的要求是相当高的。阅卷时,不是一句“站位高”就能成为文章得高分的理由,还要视野广、善联系、见真情。阅卷应注意从语文的表现上拉开档次,给出具有区分度的分数。
当然,这道题还有其他的写作角度。回到生活与成长,也能写出很好的议论或记叙文章。“百花齐放”这句是传统蒙学读物中的名言,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例如《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既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惠及世界。”如果将这里的“世界”换成“身边”,将“中国”换成“自我”,何尝不是在对考生说,走向世界要先从处理好个人与外界的关系做起!从材料一我们能进一步联想、思考:其实点亮别人的灯,自己也能更加光明;走携手共进之路,才能行远致深。这层意思,习近平总书记在外交场合还引用过类似的话:“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语出《老子·第八十一章》,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永远做太平洋岛国人民的真诚朋友》中曾引用)尽全力去帮助他人,自己会更加充实;给予他人的越多,自己得到的就越多。高中生面临求学压力,但不意味着“一心只读圣贤书”;高中生面临成长困惑,也不意味着“躲进小楼成一统”。考生如果能结合个人生活和求学经历,从身边具体事例谈起,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写活场景中的人与事,写透对材料的认识,这份作文答卷将是考生对中学时代提交的思想认识与生活总结,也是考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
两则材料都“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考生如果从“跟总书记学语文”这一角度切入,能否成文呢?这道题的材料与写作提示本身是有这层意蕴的。从哈萨克斯坦“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这句民间谚语到“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对外国谚语的化用显示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不同文明同放异彩、相得益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极富画面感的文字中,普遍的道理蕴含其中。当然,习近平总书记语言风格独具特色,平易近人中蕴含着大智慧。试题所选材料,外国谚语的信手拈来,正是文化交流中“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具体体现;传统名句的自如运用,正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生动范本。高中生学语文,重点在于运用,需要在语文实践中主动积累、梳理与整合,学会在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得心应手地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考生如果能从这两则材料出发,联想更多的语用典型案例,阐释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普遍规律,也可写出独辟蹊径的好文章。
语文是立德树人的独特载体,其育人价值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体现出来的。这道写作题目所涉及的考查意图与目标,既是普遍的,又是个性的;既是抽象的,又是鲜活的;既是主题教育的,又是语言文字的。所谓“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要立得住,要对两则材料各自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有充分的认识,并能有丰富的延展。寓大思政于语文之中,以语文体现思政的道理,也是本道题目的初心。
【范文示例】
以开放包容之精神 奏时代发展之凯歌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碍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披荆斩棘,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我们能够取得如此瞩目的成绩,与开放包容的品质密切相关。立足新时代,唯有保持和发扬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才能吹响新时代蓬勃发展的嘹亮号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开放包容的精神是个人取得成功的必备品质。“互相补台,好戏连台;互相拆台,大家垮台”。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不计前嫌,两人共同谱写了一段“将相和”的佳话。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陷害孙膑想要置其于死地,最终反而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蔺相如和庞涓都是非常有才能的人,但他们的结局却大相径庭。不难看出,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必须要有开放包容的精神。一个人如果能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那么他的人生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反之一个人如果嫉贤妒能,失去开放包容的心态,势必会走入人生的死胡同。
开放包容的精神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狭路相逢,共存者胜”。一个国家和民族想要取得长远的发展,也需要具备开放包容的精神。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任用贤臣,无论是汉族还是异域番邦,只要有真才实学就能得到重用,最终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晚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拒绝接纳国外先进的科技和文化,最终陷入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开放包容的精神是孕育“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繁荣景象的土壤,唯有通力合作,才能长远发展、携手共赢。
开放包容的精神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必由之路。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过去数十年,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国际贸易和投资等经贸往来,植根于各国优势互补、互通有无的需要,拓展了互利合作空间。实践充分证明,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由之路,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开放合作则是增强国际经贸活力的重要动力,是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现实要求,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只要我们顺应历史大势,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才能让经济全球化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无论是个人、国家还是国际想要长足发展,都需要有开放包容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化戾气为祥和,化恩怨结同盟,相互扶持、和谐共融,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精准立意
命题材料中的一些高频词句,如关涉影响、原因、对策等内容的提示词或限制词,关联词前后的句子,以及论述性的语句等,通常指向材料的主旨,抓住这些词句,并将其作为审题立意的突破口,往往能事半功倍。
典例3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自古有之。渴望时间永驻,毕竟只是幻想,面向现实生活,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惜时的传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说的是时间的价值;“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说的是对时间的规划;“有花堪折直须折”,则是在特定的人生阶段,努力让生命更绚烂。
然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无法让时间停止,也不能让时光逆转。“时间”作为这道写作试题的关键词,并不只是因为它在材料中出现了两次,更是因为时间的有限性、不可重复性,构成了探索人生意义的基本前提。人们做不到绝对掌控时间,只能尽可能把时间单位细化以利用得更为有效,或在有限时间里获得独特体验以提升生命的价值。人与时间的关系是永恒的主题。如何去安排时间、驾驭时间,也是自我意识的彰显。我们常说要有“时间观念”,生活中对时间的计划、安排,就是时间观念的具体表现,是考生写作时感受与思考的起点,也是入手写作最直接的切入点。
“技术”作为材料里的又一个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就像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的“学习资源”《调查的技术》,谈的是人做调查研究可以遵循一些办法,搞调研没这个“技术”是不行的。同样,人要想掌控时间,没点儿“技术”也不行。这种探索在农业时代就已经开始了:春耕秋收、寒来暑往是人类最初的时间观念,人们从观天象、察物候,到发明月历、日晷、计时器……技术的发展,在人与时间的关系中成为一个重要的变量。这是写作时要讨论的一个关键问题。
怎样通过技术更好地掌控时间?编写计划单、任务书、行程表等,我们得以更好地规划日程、安排学习,有条不紊地推进工作,胸有成竹地提升效率;利用工业革命诞生的成果,如火车、飞机,我们得以扩大交往范围,拓宽时空界限;利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如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等,我们得以享受新科技为生活带来的便利,人所经历的时间也变得更有质量。
但还是有人“成了时间的仆人”。材料中的这个比喻指向是明确的,即在时间面前人没有了自我,本想掌控时间却事与愿违,反倒被时间安排,被时间所左右,丧失掉自己的主体地位。这种情况并不鲜见。因为过度依赖技术,生活会变得机械、刻板,例如拘泥于时间计划表,忽略灵活性、自主性;被日程支配,疲于赶进度,没有自己的独处时间。这的确是不少高中生的备考学习状态,在高中的最后阶段,有必要重新审视对待时间的态度。“一张一弛”“博观约取”并不是奢侈的想法,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适度“放空”,在沉潜思考中去形成自己的思想才是学习的要义。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社会生活中,时间因为技术被刻度化、网格化,导致我们忘记了忙碌的初衷,每天都在细碎而又标准化的时间安排中去完成一项项任务。技术让知识的获取变得唾手可得,却让人难以深入专注,看似节省时间,实则浪费时间。例如上网查找材料,却陷入信息泥沼;短视频、在线购物、电子游戏则容易让一些人迷失自我,忘记时间的流逝,虚度光阴。我们在利用技术这一工具、方法、手段时,不要忘记人为万物之灵长,利用技术优势把握“快”与“慢”之间的平衡,实现人生价值,方为真正掌控时间。最近,ChatGPT 等新一代技术出现,有人认为这类技术会重新定义劳动的意义与时间的价值,把人从机械、重复、无创造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更有创造性、更富闲适意义的劳动,闲暇时间的利用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高中生的生活接触面与成人不太一样,上述情形并不是所有考生都能感受到的。如果我们不把“技术”窄化为现代技术,而是从词典意义上去把握,“技术”在生活中其实是无处不在的。作为一种“操作方面的技巧”,每个人都有掌控时间的技术路径、方法策略,也都有各自的得与失,从中择取一个现象、一个故事、一段经历写记叙文,或者考生能围绕“技术、时间与人”写出富有想象力的科幻小品,都在这个题目的立意范围之内。
因为考场作文时间紧,本题目可延展的信息又多,如果是写议论文,很可能大部分考生会列举前述各类不同的现象谈技术的两面性,这类写作是常见的行文思路,但如果缺乏明确的观点及围绕观点层层深入的论证分析,只是泛泛罗列现象,最后再来所谓的升华,恐难进入一类文的档次。本道写作题目在近十年来的高考写作题中,除去漫画作文,应该是字数最少的一次。材料只是一个引子,并未限定任务情境,让写作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技术发展在人与时间的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这样一个论述主题,但主题只是内容领域,是要讨论问题的范围,不等于要讨论的问题。考生要做的是围绕这个问题范围或内容领域,结合个人体验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或学科认知情境,观察、归纳相应的现象并凝练成一个明确要讨论的问题,经思考分析,形成认识,把这个认识抽象出来,就形成了“命题”。从逻辑学角度来说,“命题”是表达判断的一种语言形式,这个“命题”可以是真命题去论证,可以是伪命题去批驳,也可以只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认识与判断,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在论述时就要点出什么情况下“是”及什么情况下“非”。写作就是以文字来还原“命题”形成的认知过程,以及对“命题”的体会与辨析。
结合材料主题,我们会发现,生活中有一些短视频产品会以“高效利用空闲时间”的说辞让人去观看。围绕这个现象,我们可以联想到更多同类现象,形成“无处不在的技术让人丧失‘闲暇’”这一“命题”,再进一步把思考过程以文字呈现出来,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即在其中,这就比面面俱到、浅尝辄止的写作要深入。
再比如,视频的倍速播放功能看起来节省了观看的时间,却让观众难以体会角色细微的情感变化;一些读物将名著改编成梗概式的介绍,却使读者难以找回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多技术都在“加速”生活节奏,同时将便捷、效率塑造为价值准则。结合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写出很有意思的记叙文章。
这道文字简洁的作文题,结合情境,包含的“命题”是丰富的。它不同于限制了写作指向的命题式作文,不同于给定情境任务的写作,也不同于以往的材料式作文,简洁的导引文字推动考生去想象生活中的“材料”,去形成“命题”。联想与归纳、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现这些高度综合的思辨能力,在写作过程中得以考查。“解题”的过程正是思维展开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考试与教学也就这样统一起来。
【范文示例】
我的世界大于这世界
我们消磨时间,也悔恨虚度了时间。在新时代的技术潮流中,当我们学会了用充满科技感的软件感受大千世界,便开始用无限的信息充斥着所有时间——浏览新鲜事儿,刷刷直播视频,关注好友动态……直到耗尽睡前的全部精力。当我们想要获得更多,便开始想尽办法“抢先”“争先”,不断被向前驱赶。
可是,我们的世界不止有这些,我们还可以去欣赏“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的壮阔,还可以去感受“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温柔,更可以来一场“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的闲庭信步。只有当我们做了时间的主人才更能体会——我的世界,大于这世界。
时不重至,华不再阳。只有做时间的朋友,才能拥有有意义的人生,创造更有价值的事业。55岁的翟志刚,一直都和所有航天员一样,进行着日复一日的训练。13年间,他先后成为神舟十号和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备份航天员。“把结果交给时间,不虚度时间”,让他把梦想放飞在了太空。在北京冬奥会上,谷爱凌流畅的滑线感动了世界,这名18岁的姑娘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都曾讲述过在车上写作业,甚至在训练和学业同样繁忙时仍能保持很长睡眠时间的故事。“珍惜时间,合理规划时间”,让她用热爱把冰雪融化。
现如今,技术的进步,正在提高人们利用时间的效率,互联网拉进了人们彼此之间的距离。通过聊天软件,我们可以随时获取信息和交流。过去,一封信是车马慢慢,递送到亲人的手里;现在,邮件秒达在同事的邮箱;功能丰富的购物平台,让买卖的时间大大缩短,人们不再需要通过“逛街”耗费时间和精力;于我们学生来说,在线教育,使得我们可以在自己的时间和节奏下,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通过技术省力省时的现象,在我们身边不胜枚举。
然而,技术是把双刃剑,它让我们对时间的控制越来越精准、自信,同时,也让我们逐渐模糊了时间的概念,我们开始漫无目的地趴在“网”上,消耗时光。再如“节点”“抢先”,也让我们对时间的把控失了味儿。可如果只为达到“节点”,就不会拥有太空漫步的本领,最后只能与梦想擦肩;假如只为一时“抢先”,就不会有一手提着雪板,一手拿着食物走入赛场的从容。我们可以拥抱技术,用时间工具更好地为我们服务,让技术为生活增香添色。但是,我们不要让“科技”、让“时限”,无孔不入包围我们的生活,失去张弛有度的人生。
总之,在通过技术精确利用时间的同时,我们不要愈发深入地陷在时间的束缚和催促下。只有汲取科技的力量,善用时间,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延展自我的世界。正如杜牧所言:“浮生却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韶华易逝,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长度里拓宽自己无限的宽度和深度。这样,我的世界便大于这世界。
四、运用思维,仔细分析,准确立意
思维分析法包括联想分析法、因果分析法、辩证分析法、求同求异分析法、层层深入分析法等,采用这些方法,能快速从命题材料所叙述的现象、表现中分析出事物的本质,进而快速立意。
典例4 [202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 该作文题是一道读写结合类型的题目,是新题型。这类题型曾在适应性测试中出现过,考生并不陌生。读写结合是根据试卷内其他模块的材料,牵引出相关的作文话题。
该作文题关联的是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的材料。通过材料中提及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引出青少年“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的话题,让考生思考这个空间的意义。作文话题明确,选题立意较为容易,便于考生展开思考,着手写作。
该题有一定的思辨性。语言文字运用Ⅱ介绍了可以通过戴耳机达到“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目的,但使用耳机的时间过长、音量过大,会损害听力,产生健康隐患。作文材料则对青少年希望有自己的空间这一想法做了客观的叙述。二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张力,以此引导考生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实际上,作文材料本身也带有思辨性,对于青少年是否需要有一个自己的空间这个问题,不同的青少年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考生认为是必要的,也有考生认为不必要。
话题的思辨性拓展了选题立意的空间。考生可以正向立意,讲述“自己的空间”的意义,如有了自己的空间,可以得到放松,沉淀自己的情绪、思考和想法,更好地成长;可以反向立意,反思“自己的空间”的局限,比如不能沉溺于自己的空间,应该学会通过沟通解决问题,通过交流消除烦恼,等等。无论是正向立意,还是反向思考,考生并不一定要提及语言文字运用Ⅱ的材料,可以只根据作文材料写作。
该题目可以写作的内容很丰富。除了论述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是否需要自己的空间,以及空间的优点和局限等问题外,还可以从怎样打造“自己的空间”着眼。材料中所说的空间,可以指空间实体,也可以指精神上的空间。对于精神上的空间,青少年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打造。语言文字运用Ⅱ中提到的戴耳机是一种方式,起到了提示作用,考生可以由此联想到其他方式,如阅读、写日记、做剪报、跑步、收集标本等,这些方式都能为自己营造一个空间。方式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有时候哪怕是短暂的走神儿或思想“放空”,也能产生类似的效果。
行文应重点讲述“自己的空间”的具体内容。自己的空间,对于青少年来说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是倾诉心声、放松心情、积蓄力量、加油充电的地方。“自己的空间”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生活中的小挫折,也有学习中的小进步;有虚拟世界的动漫角色,也有现实中的草木鸟兽;有地上的山川河流,也有天上的璀璨星辰,等等。通过对空间内容的描述,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对成长的思考。可以与父母师长对话,告诉他们“自己的空间”并不是封闭的,而是充满着互动的友谊、对社会的关切、对未来的想象,等等。
该题贴近考生生活,鼓励考生讲真话。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常常希望有自己的空间,考生可以结合成长经历,表达个人诉求。选择小切口,讲述学习和生活中的小故事、小心情,而不必说大话、套话或空话。
对这个材料而言,要写好作文,除了常见的作文标准外,要留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有真情实感。这个材料与考生生活息息相关,考生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考来写作,真情实感特别重要。第二,要有深入思考。如果写议论文或夹叙夹议的文章,应该就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是否需要自己的空间,或自己的空间的作用等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第三,能辩证地看待自己的空间,充分叙述或论述自己的空间的优点和局限。
【试题亮点】 贴近青年生活,倾听青年声音,关注青年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这种青春天性赋予青年活力、激情、想象力和创造力,应该充分肯定。同时,青年人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难免给他们带来局限性。这是青年成长的规律,我们要尊重这个规律。”本题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有时希望有自己的空间为话题,让考生表达看法。通过材料中的“放松,沉淀,成长”,引导考生辩证地看待自己的空间,将自己的空间与广阔的社会、宏大的时代联系起来。
【参考立意】
1.留有空间,春暖花开
2.留有空间,静待花开
3.人“静”其才,为正天下
4.“静”以修身,“空”以沉淀
5.给自己空间,促心灵成长
6.放“空”自己,涵养心灵
7.给心灵放个假,让心花怒放吧
【范文示例】
安静的力量
安静,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品质。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安静是一种难得的恩赐,也是一种自我修养。安静,不是逃避,不是懦弱,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一种淡定、一种专注、一种成长。
安静,可以让我们淡定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有些人在遭遇不顺时,会慌乱、焦虑、抱怨,甚至放弃。这样的态度只会让问题更加复杂,让自己更加痛苦。而有些人在遭遇不顺时,会安静下来,冷静分析,积极应对,坚持不懈。这样的态度才能让问题得到解决,让自己更加成熟。比如,在今年的高考中,有些考生因为疫情、天气等原因而受到影响,但他们没有慌乱失措,而是安静地调整心态,全力以赴地应考。他们用安静的力量战胜了困难,赢得了未来。
安静,可以让我们专注于学习中的探索和创新。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些人在学习时,会分心、浮躁、敷衍,只求应付考试。这样的学习方式只会让知识变得枯燥无味,让自己变得肤浅无趣。而有些人在学习时,会安静下来,专心致志,主动思考。这样的学习方式才能让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自己变得深刻有趣。比如,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这个题目要求考生结合《红楼梦》中的人物和情节来写作。有些考生只是简单地摘录书中的内容或者套用范文。这样的作文缺乏创新和个性。而有些考生能够安静地沉浸在《红楼梦》的世界里,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来展开想象和创造。这样的作文才能体现出对《红楼梦》的理解和感悟。
安静,可以让我们成长于生命中的沉淀和升华。生命不仅是存在的事实,也是意义的追求。有些人在生命中,会浮躁、盲目、迷失,只求追逐名利。这样的生活方式只会让生命变得空虚无意,让自己变得平庸无趣。而有些人在生命中,会安静下来,反思、审视、超越,只求实现理想。这样的生活方式才能让生命变得丰富有意,让自己变得卓越有趣。比如,在今年的高考中,有些考生不仅关注自己的分数和志愿,也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公益做出贡献。他们用安静的力量成就了自己,也影响了他人。
安静,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美德。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安静的力量,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来专注于学习中的探索和创新,来成长于生命中的沉淀和升华。让我们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不打扰别人,用安静的力量创造美好的未来。
五、文中要有“我”,不能脱离特定的实际
作文其实不难,只要做到四个字:真、情、理、我。即,表露自我的真情,写出对生活的独到感悟,发表自我独立宣言,张扬自我语言风采。这样,就可创作出一篇与众不同的出彩作文。所以,文章要“出彩”,达到“发展等级”的高度并不难,只需文中存“我”,则魅力尽显。
(一)文中存“我”,则凸显真实。
很多大家的叙事文中都有“我”的存在,使文章显得情真事真,感染力无穷。
鲁迅先生的很多文章都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我”的独到视角,反映生活的真实,《祝福》中“我”是祥林嫂初到鲁镇一直到死的见证者,祥林嫂一生命运的波折,肖像的变化,情感的折磨都通过“我”的所见所闻一一道来,给人很强烈的真实感。《孔乙己》《一件小事》也都有“我”的存在。而我们学生在写作中,往往“我”在文外,编造一个“小A”“小B”“小强”“小明”等什么的,一读就给人一种虚假感,一种编造的痕迹,试想,同样的事情,采用第一人称来写,“我”在文中一现,则会真实感倍增,则与作文要求中的“感情真挚”相符,作文的分值不就无形中提高了吗?
(二)文中存“我”,则感悟独到。
同为写“秋”的美文,如果别人“逢秋悲寂寥”,你却能“言秋日胜春朝”,写出你对“秋”的与众不同的感悟,则会让人耳目一新,爱不释手。
同为写“雨”,别人写雨的凄冷,你写雨的热情,别人写淋雨的狼狈,你写淋雨的欢畅,不也尽现独到的风彩吗?故有“我”的独到感悟,则“彩”出无穷。
(三)文中存“我”,则见解独到。
高考作文中,很多学生囿于思维定势,人云亦云,没有“我”的见解,这样很难做到与众不同,很难给人鹤立鸡群之感。要使文章有新意,需有“我”的独到见解。
议论文中有“我”存在,有“我”的独到见解,才能有“我”独特的魅力。
此外,文中存“我”,还要有“我”的独到语言,别人嚼过的馒头不香,别人用过多次的语言也丧失了新意,丧失了活力,所以,学生们在写作中要用心的组织自己的语言,创出“我”的语言,突出“我”的风格。
当然,要把“我”融入到文中,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写出真情实感,必须学会自己观察、体验、感悟,亲身经历自然界中的人、事、物、景,写出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有灵气,才能真正打动别人。
典例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 作文题中设定了“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这一写作情境,设定了考生的写作身份为该校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考生必须在这一前提下立意行文。然而,写作身份虽然被设定,但是考生立意时仍要有“我”,在围绕“如何为自己画好像”这个主题进行写作时,可以通过“画像”,正确地审视自我,正确地看待自己、认识自我,分享自己的感悟;可以写对“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问题的思考,还可以从自己的个人品质、个人生活、个人理想等角度切入,着手写作。
【范文示例】
审视自我,行稳致远
毛玉凤
亲爱的高一新同学:
你们好!
今天,我踏上人生新征程,挥手与母校深情告别;明日,你们接续我的奋斗路,与母校同行共进。在祝贺你们经过砥砺奋进开启崭新的高中旅程时,我更希望你们能早早将内心归于平静,找准人生之镜,冷静审视自我,行稳致远。
德行之镜常照,丰韵自我灵魂,为自我的画像染就温润的底色。
章炳麟曾言: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你们是新时代新青年,国之未来必将握于你们手中,你们定不会任由德行的洪流于民族的血脉中沉静消亡。你当以执获女犯而不逾矩的明代狱吏曹鼎为“镜”,慎独自律;你当以“举家食粥酒常赊”,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乃成《红楼梦》的曹雪芹为“镜”,坚忍不拔;你当以疫情在前,不恤年之将衰的钟南山为“镜”,勇毅无畏……《论语》有曰:德不孤,必有邻。我想说:邻有德,你们也可在与邻的对照中,找到道德的高标,常借有德之人审视自我,接芳邻,成大德。
才华之镜常照,厚植人生基座为自我的画像勾勒宏阔的基调。
亲爱的新同学,欲求画像好,必须才华装点。君不见,残缺如李娟,虽仅有脖子以上某些部位能动,但她硬是用嘴衔起了战斗的笔,于磨难中求学不止,提高能力,成长为带动乡亲脱贫致富的电商CEO;君不见,平凡如大妈李文荣,虽已至古稀却不甘庸碌,一边摆摊卖馒头,一边静心自学写诗和散文,用智慧熔铸成一本有生命厚度的散文集。君不见,显达如袁隆平,虽已是成就惊艳世界,荣耀满满无尽,但他仍将才华之井深掘,将“禾下乘凉”美梦续写。你们的画像也想如他们一般画面宏阔,那就要以他们为“镜”,常照常省,并请记住:最是才华能致远。请你如鹏鸟一般,借书香积蓄扶摇青天之风,方可人生基座厚实,画像自然壮美。
责任之镜常照,培植大爱情怀,为自我的画像晕染高光的亮点。
责任之镜是什么?它不正是将责任扛肩头的那一团火红,用弱小的身躯,与肆虐的火舌抢夺木里镇那一方翠绿;它不正是责任记心间的那一抹橄榄绿,用血肉之躯,为被洪水淹没的子民筑起了生命的大堤;它不正是责任融入血脉的那一片纯洁,用点滴力量的汇聚,为中华撑起了万家灯火……你们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读书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读书人,自今日起,只有明确角色、勇担己责,并且在互照互鉴中将责任意识融进血液,呈现于行动,世界才能更美丽,个体的人生画像才可画得更好。
放眼当下,有不少年轻人在“自我欣赏”中迷失于道德的下游,在“葛优躺”的舒适中忘了充电,在“人人为我”的高调中忘却了责任。而我亲爱的新同学,你们素有凌云之志,请不要跟随浊流,而要勇毅行在正途,处处“照镜”,时时自省,丰韵灵魂,提升才能,担好责任,一路高歌猛进,如此自我画像必可画好。

前程似锦!
你的校友:程君
2023年7月7日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时的4 大误区
1.混淆概念,观点不清。不能准确把握作文材料中所涉概念蕴含的基本义、引申义或比喻义等,从而对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不清,导致混淆概念。或立意时替换了作文材料原本的核心词或关键词,导致观点不清晰。
2.只看表面,立意宽泛。审题时,只看到命题材料的表面意思就盲目立意,未能深入挖掘材料的核心内涵,导致立意宽泛,没有切中命题材料的核心。
3.审题不清,偏题跑题。没有全面把握命题材料,或对命题材料分析不到位,导致文章立意偏离主题,甚至跑题。
4.主题杂糅,难以分清。由于审题不准,在写作时,一篇作文内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写作主题,让人难以分清哪个是作文的核心主题,使得文章中心不集中,主题不鲜明。(共74张PPT)
热点一 新材料作文
——2023年高考作文试题亮点分析
新材料作文一直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要趋势,其材料类型灵活多样,但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材料,其主题虽然明确,思考角度却并非唯一。这也是为什么针对同一类型的材料,考生能写出观点不一、各具特色的文章。这也要求考生要整体分析材料、全面认识问题,避免写作视角的片面性。写好新材料作文,关键是熟练掌握其审题立意的方法技巧。
一、理解材料的含意、辨清创设情境、清楚写作任务
三要素中,“材料的含意”主要关涉材料本身,“创设的情境”主要关涉材料本身和引导语,“写作任务”则关涉材料本身、引导语和写作要求。看到作文题后,首先,要读懂材料弄清事实,抓住材料核心;其次,确定创设的情境,明确题目将“自己”带入怎样的交际环境、特定氛围、时空地点或处境中写作;最后,确定写作任务,这需要明确写作者的身份、写作对象、写作目的、文章主题、文体等。
典例1 [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 材料围绕“故事是有力量的”这个主题,列举了“好的故事”在不同情境和场合可能发挥的不同作用。
材料列举了多个事例,都强调的是故事的作用和功能,最后归结于故事是有力量的,可见,最后一句就是材料的主旨,考生在审题的时候要抓住这一主旨并不难。任务要求是:“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这表明考生可以根据材料的内容,围绕核心话题,展现个性化的想象和思考。
写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选择题材。
故事是有力量的。早在上古时期,人类就通过讲述神话和传说,团结部族,驱散恐惧,直到现在,关于文明起源的神话依然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先秦诸子的时代,故事在不同场合也发挥着举重若轻的作用,如诸子通过寓言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纵横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游说各诸侯国君王。随着历史记载的完备、小说创作的兴起,故事变得日益丰富,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和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社会,各类故事层出不穷,在社会不同领域展现故事应有的力量,比如革命英雄的事迹,不仅能增强我们对革命发展史的了解和认识,还能让我们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各类文学故事更是空前繁荣,极大地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其他民族和国家也经历过类似的过程,不同时代都有故事发挥力量的记载,如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讲述的就是女孩山鲁佐德如何通过讲故事改变自己的命运。
关于故事的力量,除了不同时代的相关记载外,我们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也能体验到故事的力量。材料限于篇幅,给出的是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方面,提示考生可以从不同角度选题。从选题范围上来看,只要是围绕“故事是有力量的”这一主题,从日常生活到国家民族等不同层面都可以写。就故事的力量而言,可以写故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的力量,如让彼此的交流变得更高效,也可以写我们从故事里得到力量,如启迪智慧等。
故事的力量不胜枚举,可写的内容十分丰富,考生可以根据材料列举的内容,积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思考,选择最有创意也最适合自己的题材写作。
写作可以从多个角度立意。
材料给出的主题是明确的,要围绕“故事是有力量的”这一中心话题写作,具体如何立意有很大的空间。如对于“什么是好的故事、故事可以发挥哪些力量、故事如何发挥力量”等问题,都可以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思考。
首先,关于什么是好的故事,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有的故事胜在情节的曲折,有的则胜在情节简单;有的故事优点在思想深刻,有的优点却在思想浅显易懂;有的故事重内容,有的故事重讲法。一般来说,从故事的内容着眼来判断优劣,是考生比较熟悉的方式,至于故事的讲法层面,是对“故事的力量”的进一步理解。因为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人来讲或用不同的方式讲述,效果往往不同。对于会讲故事的人,平凡人的故事可以讲得不平凡,虚构的故事可以讲得很逼真。
其次,故事的力量如何发挥,在何种情境下发挥,可以想象的空间非常广。考生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中,选择印象最深的部分,讲述故事如何发挥力量;也可以自行设计情境,讲述故事带给人的力量,带给社会的能量,或带给时代的影响,等等。围绕“故事是有力量的”这个话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见闻写熟悉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可以根据观察和思考写社会现象,也可以根据观察和了解写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故事。
最后,故事可以发挥的力量十分多样,往往由故事内容决定,也与具体的情境相关。具体来说,我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难发现故事的力量。生活中,故事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理解和认同。一个恰到好处的故事,可以于无形之中化解尴尬和矛盾。故事可以触动心灵,弱者的故事让我们感到同情,冒险者的故事让我们大开眼界,拼搏者的故事让我们充满斗志。故事可以拓宽视野,我们可以跟随旅行者走遍世界,跟随高明的侦探探索扑朔迷离的案情,跟随智者分析局势并作出明智的选择。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知识,让深奥的事理显得明白,让抽象的问题显得具体。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让人于冒进中省思,于迷途中知返,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作出正确的抉择。故事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民族神话和英雄史诗往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价值观。
写作文体可选择面较广。
这个话题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散文、议论文等。不同文体均有可以发挥的地方:记叙文便于故事的讲述,散文便于情感的抒发,而议论文则可以探究故事如何发挥力量、可以起到什么作用等问题,其他文体也有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具体选择哪一种文体,要根据所选题材的特点来定。
要写出好的作文,一是在选题立意上多作思考,题目不要太大,尽可能选择具有个性化的、自己熟悉的、有真情实感的,或者思考比较成熟的问题或内容,比如故事如何伴随自己成长、故事如何触动心灵等话题。二是就某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某个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对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这类写法重在思考和分析的全面和深入,比如要论述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所带来的偏见和危害,证明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进而讨论从哪些方面讲,通过哪些方式讲,讲故事的过程要注意的问题等。不能只是罗列空话套话,而是要对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三是从多个角度或不同层面讨论故事的力量。这种写法,不同部分之间的逻辑要连贯,内容要丰富,例证要多元化。无论哪种写法,都要围绕“故事是有力量的”这一主旨展开。
【试题亮点】 
一、选题立意的角度广,贴近考生生活,考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考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想象和思考选择合适的题材,既可以书写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感悟等较为微观的方面,也可以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等宏观问题,还可以围绕一个主题,综合分析、讨论微观与宏观等不同层面的现象和问题。
二、开展主题教育,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美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该题目引导考生思考如何讲好中国人民奋斗的故事,如何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参考立意】
1.讲好“中国故事”,畅享时代“好声音”
2.砥砺且前行,续写“好故事”
3.携手共奋进,同写“好故事”
4.积故事之篑,筑丹山九仞
5.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力量
6.讲好功勋故事,争做时代先锋
7.美好故事,你我创造
8.做时代奋楫者,添中国“好故事”
【范文示例】
朝花夕拾 四海共酌
故事是桥,以语言构筑,听见你我的声音,让心更近;故事如歌,共岁月相传,发现人民的智慧,居诸不息。故事见证了沧海桑田,云雨风霜,见证了穿越千年的狂奔,浓缩了这个世界的模样。故事,让我们交换思想,同频共振。从黄土地上的村支书,到泱泱大国的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保持着劳动者本色,不时走访慰问各地的劳动者,聆听他们的故事,触动心灵,与他们同频共振,这样才有了中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突破,也只有坚持聆听人民群众的声音,传播人民群众的故事,中国才可继续劈波斩浪,砥砺前行。播下故事的种子,让国家之树根深叶茂。
故事,让我们彰显千年文化,展现大国风采。
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汉武,若何之雄杰;汉唐来之文学,若何之隆盛;康乾间之武功,若何之烜赫。远至原始社会,人类就以神话传说来团结部族,凝聚力量;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以寓言哲理来思维对弈,百花齐放;自秦汉以来,故事日益丰富,成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千古传诵,延续至今……故事是庄周蝴蝶入梦,逍遥清风拂过的幻海苍穹;是李白半步青莲,走出浮云蔽日的长安繁华;是关云长一骑当千,留下四面狼烟的边角不绝;那是鲁迅,一袭长衫,目光刺破寒窗,那是李叔同,青灯古刹,苦旅中收获世外桃源,那是史铁生,驱驾轮椅,静赏北海秋景…五千年时光坍缩成的故事,浓缩了一个东方大国的模样。
故事,让我们放眼世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听见自由的风,我听见燃烧的血,我听见引擎的轰鸣。青春炽热的绽放,我们并肩奔跑着,听见了远方。不知什么时候起,“小儿辈破贼矣!”的呼喊让后世英雄钦佩不已;乔布斯白手起家,创立苹果公司闯入世界五百强…多少个“东山再起”的故事,让姜晓雪有了辍学后再重返校园并考入清华大学的勇气。“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乾坤已定,那就扭转乾坤。我们放眼世界,虚心学习,瞄定目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青山无言,星霜荏苒。记得一千多个夜晚,看万家灯火渐次熄灭,吹过凌晨凛冽的寒风,期盼着太阳燃烧着爬上山巅洒下烈烈朝晖,这是属于我们的故事。充满未知与荆棘有路途将要结束,那些晦暗难熬的时光终将过去,“千军万马踏蹄,江月何曾皱眉”,这三年,是青春最美好的故事;这一战,是长夜之后的破晓,再回首,是荣光永恒的注脚,这是你自己故事的力量。
中华之故事,当爝火不息。拾起昔日之花,与世界共斟酌。
二、整体分析命题材料
新材料作文题的命题材料的内容具有多元化特点,包括历史典故、名人名言、时政热点、社会百态等;材料呈现形式有漫画式、图表式、单则材料式、多则材料式等。面对新材料作文题,考生需要仔细阅读命题材料,整体把握命题材料的含意,切中命题材料的中心和实质,不要只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
典例2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主题演讲。本作文题的两个材料,分别出自上述两个讲话。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这并不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引用。2014年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4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及代表相聚上海,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时提及“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这原本是一句哈萨克斯坦的谚语,在这个面向亚洲各区域的会议上引用,拉近了和与会者的距离。这次使用在表述上略有不同,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并举,指出“走在前面的国家应该真心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形象地说明了在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任何国家追求现代化,都应该秉持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走共建共享共赢之路的道理。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出自明代编写的启蒙读物《古今贤文》。这本书汇集了历代的各种格言、谚语,后经明、清两代文人不断增补,故又名《增广贤文》。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一枝单独开放的花朵不能代表春天的到来,只有百花竞艳才是人间春色。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开宗明义讲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引用“百花齐放”这句古话之后,进一步探讨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问题,文明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正如“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是中国人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认识的道理。
两则材料虽然都有特定的使用场合,分别针对的是国际关系、文化互鉴等特定问题,但正如材料提示所说,揭示的道理又是普遍的。
材料一不只是针对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人与人相处时也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这是基本的价值准则。吹灭别人的灯、阻挡别人的路,看起来好像抢了一时的“先机”,实则为人所不齿,终将被排斥于社会之外。往小里说,损人不利己;往大里说,“损人”这种“非人”的做法,让人丧失掉做人的根本。朴素的文字所蕴含的为人处世之道是值得深思的。材料二借“一花”和“百花”阐述了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一花”是部分,“百花”是整体,“一花”和“百花”相互联系,“一花”自然有其独特性,但如果没有“百花”,何来万紫千红,又何来“春满园”?“一花”之美是在“百花”中得到凸显的,而“百花”之春又是建立在“一花”基础上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人与集体及社会的关系,莫不如此。
更重要的是,材料一与材料二并举,又构成了一组对话关系。“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材料一说得是不应怎样,那究竟应该怎样?材料二在材料一的基础上,提供了行动的思路。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损人利己固不可行,但只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也是不可取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部分的功能是较小的,要以整体发展带动部分发展;事物是客观的,是发展变化的,“百花齐放”是必然,“一花”最终也会汇聚到满园春色之中。
就这道写作题而言,考生在把握这两则材料的内涵、关系的基础上,可写的空间与切入的角度是相当多的。熟悉政治、了解国际大事的考生可以就一些重大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如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文明的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也可以结合当下“卡脖子”等核心技术问题的解决去探讨科技发展中的自力更生与借鉴学习。但要注意,由于高考考场特定的情境,不少考生可能都会从这个角度来切入,这是便捷甚至“省力”的应考策略,并不意味着必然能写出好文章。“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在语文卷出现这道题,与政治卷中的作答是不一样的,“认识与思考”不是在讲立意和结论本身,重点在于立意与结论的形成过程。前述对作文材料的立意阐释,在文章写作中应转化为对鲜活事例的展现、对丰富事实的分析。
例如,讲共同之路的筑就,要有一系列材料作支撑,从张骞出使西域的筚路蓝缕,到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帆影,到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再到现代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这条“路”不断推动经济融通、人文交流,世界才成了紧密相连的“地球村”。议论性文章要有鲜明的针对性,无论哪个主题,考生都需要了解相关问题的背景,并有充分的事实材料作支撑;议论性文章要有强烈的感染性,筛选材料并经语言文字外化的过程,也是内在思维的碰撞过程、情感的激荡过程。少一些空泛议论,多一些典型事例,多一些真情实感,立论才有依托,文章才能真正打动人,这对考生的要求是相当高的。阅卷时,不是一句“站位高”就能成为文章得高分的理由,还要视野广、善联系、见真情。阅卷应注意从语文的表现上拉开档次,给出具有区分度的分数。
当然,这道题还有其他的写作角度。回到生活与成长,也能写出很好的议论或记叙文章。“百花齐放”这句是传统蒙学读物中的名言,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例如《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既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惠及世界。”如果将这里的“世界”换成“身边”,将“中国”换成“自我”,何尝不是在对考生说,走向世界要先从处理好个人与外界的关系做起!从材料一我们能进一步联想、思考:其实点亮别人的灯,自己也能更加光明;走携手共进之路,才能行远致深。
这层意思,习近平总书记在外交场合还引用过类似的话:“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语出《老子·第八十一章》,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永远做太平洋岛国人民的真诚朋友》中曾引用)尽全力去帮助他人,自己会更加充实;给予他人的越多,自己得到的就越多。高中生面临求学压力,但不意味着“一心只读圣贤书”;高中生面临成长困惑,也不意味着“躲进小楼成一统”。考生如果能结合个人生活和求学经历,从身边具体事例谈起,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写活场景中的人与事,写透对材料的认识,这份作文答卷将是考生对中学时代提交的思想认识与生活总结,也是考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
两则材料都“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考生如果从“跟总书记学语文”这一角度切入,能否成文呢?这道题的材料与写作提示本身是有这层意蕴的。从哈萨克斯坦“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这句民间谚语到“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对外国谚语的化用显示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不同文明同放异彩、相得益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极富画面感的文字中,普遍的道理蕴含其中。当然,习近平总书记语言风格独具特色,平易近人中蕴含着大智慧。试题所选材料,外国谚语的信手拈来,正是文化交流中“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具体体现;传统名句的自如运用,正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生动范本。
高中生学语文,重点在于运用,需要在语文实践中主动积累、梳理与整合,学会在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得心应手地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考生如果能从这两则材料出发,联想更多的语用典型案例,阐释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普遍规律,也可写出独辟蹊径的好文章。
语文是立德树人的独特载体,其育人价值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体现出来的。这道写作题目所涉及的考查意图与目标,既是普遍的,又是个性的;既是抽象的,又是鲜活的;既是主题教育的,又是语言文字的。所谓“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要立得住,要对两则材料各自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有充分的认识,并能有丰富的延展。寓大思政于语文之中,以语文体现思政的道理,也是本道题目的初心。
【范文示例】
以开放包容之精神 奏时代发展之凯歌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碍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披荆斩棘,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我们能够取得如此瞩目的成绩,与开放包容的品质密切相关。立足新时代,唯有保持和发扬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才能吹响新时代蓬勃发展的嘹亮号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开放包容的精神是个人取得成功的必备品质。“互相补台,好戏连台;互相拆台,大家垮台”。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不计前嫌,两人共同谱写了一段“将相和”的佳话。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陷害孙膑想要置其于死地,最终反而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蔺相如和庞涓都是非常有才能的人,但他们的结局却大相径庭。不难看出,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必须要有开放包容的精神。一个人如果能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那么他的人生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反之一个人如果嫉贤妒能,失去开放包容的心态,势必会走入人生的死胡同。
开放包容的精神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狭路相逢,共存者胜”。一个国家和民族想要取得长远的发展,也需要具备开放包容的精神。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任用贤臣,无论是汉族还是异域番邦,只要有真才实学就能得到重用,最终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晚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拒绝接纳国外先进的科技和文化,最终陷入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开放包容的精神是孕育“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繁荣景象的土壤,唯有通力合作,才能长远发展、携手共赢。
开放包容的精神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必由之路。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过去数十年,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国际贸易和投资等经贸往来,植根于各国优势互补、互通有无的需要,拓展了互利合作空间。实践充分证明,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由之路,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开放合作则是增强国际经贸活力的重要动力,是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现实要求,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只要我们顺应历史大势,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才能让经济全球化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无论是个人、国家还是国际想要长足发展,都需要有开放包容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化戾气为祥和,化恩怨结同盟,相互扶持、和谐共融,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精准立意
命题材料中的一些高频词句,如关涉影响、原因、对策等内容的提示词或限制词,关联词前后的句子,以及论述性的语句等,通常指向材料的主旨,抓住这些词句,并将其作为审题立意的突破口,往往能事半功倍。
典例3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自古有之。渴望时间永驻,毕竟只是幻想,面向现实生活,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惜时的传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说的是时间的价值;“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说的是对时间的规划;“有花堪折直须折”,则是在特定的人生阶段,努力让生命更绚烂。
然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无法让时间停止,也不能让时光逆转。“时间”作为这道写作试题的关键词,并不只是因为它在材料中出现了两次,更是因为时间的有限性、不可重复性,构成了探索人生意义的基本前提。人们做不到绝对掌控时间,只能尽可能把时间单位细化以利用得更为有效,或在有限时间里获得独特体验以提升生命的价值。人与时间的关系是永恒的主题。如何去安排时间、驾驭时间,也是自我意识的彰显。我们常说要有“时间观念”,生活中对时间的计划、安排,就是时间观念的具体表现,是考生写作时感受与思考的起点,也是入手写作最直接的切入点。
“技术”作为材料里的又一个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就像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的“学习资源”《调查的技术》,谈的是人做调查研究可以遵循一些办法,搞调研没这个“技术”是不行的。同样,人要想掌控时间,没点儿“技术”也不行。这种探索在农业时代就已经开始了:春耕秋收、寒来暑往是人类最初的时间观念,人们从观天象、察物候,到发明月历、日晷、计时器……技术的发展,在人与时间的关系中成为一个重要的变量。这是写作时要讨论的一个关键问题。
怎样通过技术更好地掌控时间?编写计划单、任务书、行程表等,我们得以更好地规划日程、安排学习,有条不紊地推进工作,胸有成竹地提升效率;利用工业革命诞生的成果,如火车、飞机,我们得以扩大交往范围,拓宽时空界限;利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如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等,我们得以享受新科技为生活带来的便利,人所经历的时间也变得更有质量。
但还是有人“成了时间的仆人”。材料中的这个比喻指向是明确的,即在时间面前人没有了自我,本想掌控时间却事与愿违,反倒被时间安排,被时间所左右,丧失掉自己的主体地位。这种情况并不鲜见。因为过度依赖技术,生活会变得机械、刻板,例如拘泥于时间计划表,忽略灵活性、自主性;被日程支配,疲于赶进度,没有自己的独处时间。这的确是不少高中生的备考学习状态,在高中的最后阶段,有必要重新审视对待时间的态度。“一张一弛”“博观约取”并不是奢侈的想法,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适度“放空”,在沉潜思考中去形成自己的思想才是学习的要义。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社会生活中,时间因为技术被刻度化、网格化,导致我们忘记了忙碌的初衷,每天都在细碎而又标准化的时间安排中去完成一项项任务。技术让知识的获取变得唾手可得,却让人难以深入专注,看似节省时间,实则浪费时间。例如上网查找材料,却陷入信息泥沼;短视频、在线购物、电子游戏则容易让一些人迷失自我,忘记时间的流逝,虚度光阴。我们在利用技术这一工具、方法、手段时,不要忘记人为万物之灵长,利用技术优势把握“快”与“慢”之间的平衡,实现人生价值,方为真正掌控时间。最近,ChatGPT 等新一代技术出现,有人认为这类技术会重新定义劳动的意义与时间的价值,把人从机械、重复、无创造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更有创造性、更富闲适意义的劳动,闲暇时间的利用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高中生的生活接触面与成人不太一样,上述情形并不是所有考生都能感受到的。如果我们不把“技术”窄化为现代技术,而是从词典意义上去把握,“技术”在生活中其实是无处不在的。作为一种“操作方面的技巧”,每个人都有掌控时间的技术路径、方法策略,也都有各自的得与失,从中择取一个现象、一个故事、一段经历写记叙文,或者考生能围绕“技术、时间与人”写出富有想象力的科幻小品,都在这个题目的立意范围之内。
因为考场作文时间紧,本题目可延展的信息又多,如果是写议论文,很可能大部分考生会列举前述各类不同的现象谈技术的两面性,这类写作是常见的行文思路,但如果缺乏明确的观点及围绕观点层层深入的论证分析,只是泛泛罗列现象,最后再来所谓的升华,恐难进入一类文的档次。本道写作题目在近十年来的高考写作题中,除去漫画作文,应该是字数最少的一次。材料只是一个引子,并未限定任务情境,让写作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技术发展在人与时间的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这样一个论述主题,但主题只是内容领域,是要讨论问题的范围,不等于要讨论的问题。
考生要做的是围绕这个问题范围或内容领域,结合个人体验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或学科认知情境,观察、归纳相应的现象并凝练成一个明确要讨论的问题,经思考分析,形成认识,把这个认识抽象出来,就形成了“命题”。从逻辑学角度来说,“命题”是表达判断的一种语言形式,这个“命题”可以是真命题去论证,可以是伪命题去批驳,也可以只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认识与判断,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在论述时就要点出什么情况下“是”及什么情况下“非”。写作就是以文字来还原“命题”形成的认知过程,以及对“命题”的体会与辨析。
结合材料主题,我们会发现,生活中有一些短视频产品会以“高效利用空闲时间”的说辞让人去观看。围绕这个现象,我们可以联想到更多同类现象,形成“无处不在的技术让人丧失‘闲暇’”这一“命题”,再进一步把思考过程以文字呈现出来,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即在其中,这就比面面俱到、浅尝辄止的写作要深入。
再比如,视频的倍速播放功能看起来节省了观看的时间,却让观众难以体会角色细微的情感变化;一些读物将名著改编成梗概式的介绍,却使读者难以找回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多技术都在“加速”生活节奏,同时将便捷、效率塑造为价值准则。结合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写出很有意思的记叙文章。
这道文字简洁的作文题,结合情境,包含的“命题”是丰富的。它不同于限制了写作指向的命题式作文,不同于给定情境任务的写作,也不同于以往的材料式作文,简洁的导引文字推动考生去想象生活中的“材料”,去形成“命题”。联想与归纳、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现这些高度综合的思辨能力,在写作过程中得以考查。“解题”的过程正是思维展开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考试与教学也就这样统一起来。
【范文示例】
我的世界大于这世界
我们消磨时间,也悔恨虚度了时间。在新时代的技术潮流中,当我们学会了用充满科技感的软件感受大千世界,便开始用无限的信息充斥着所有时间——浏览新鲜事儿,刷刷直播视频,关注好友动态……直到耗尽睡前的全部精力。当我们想要获得更多,便开始想尽办法“抢先”“争先”,不断被向前驱赶。
可是,我们的世界不止有这些,我们还可以去欣赏“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的壮阔,还可以去感受“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温柔,更可以来一场“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的闲庭信步。只有当我们做了时间的主人才更能体会——我的世界,大于这世界。
时不重至,华不再阳。只有做时间的朋友,才能拥有有意义的人生,创造更有价值的事业。55岁的翟志刚,一直都和所有航天员一样,进行着日复一日的训练。13年间,他先后成为神舟十号和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备份航天员。“把结果交给时间,不虚度时间”,让他把梦想放飞在了太空。在北京冬奥会上,谷爱凌流畅的滑线感动了世界,这名18岁的姑娘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都曾讲述过在车上写作业,甚至在训练和学业同样繁忙时仍能保持很长睡眠时间的故事。“珍惜时间,合理规划时间”,让她用热爱把冰雪融化。
现如今,技术的进步,正在提高人们利用时间的效率,互联网拉进了人们彼此之间的距离。通过聊天软件,我们可以随时获取信息和交流。过去,一封信是车马慢慢,递送到亲人的手里;现在,邮件秒达在同事的邮箱;功能丰富的购物平台,让买卖的时间大大缩短,人们不再需要通过“逛街”耗费时间和精力;于我们学生来说,在线教育,使得我们可以在自己的时间和节奏下,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通过技术省力省时的现象,在我们身边不胜枚举。
然而,技术是把双刃剑,它让我们对时间的控制越来越精准、自信,同时,也让我们逐渐模糊了时间的概念,我们开始漫无目的地趴在“网”上,消耗时光。再如“节点”“抢先”,也让我们对时间的把控失了味儿。可如果只为达到“节点”,就不会拥有太空漫步的本领,最后只能与梦想擦肩;假如只为一时“抢先”,就不会有一手提着雪板,一手拿着食物走入赛场的从容。我们可以拥抱技术,用时间工具更好地为我们服务,让技术为生活增香添色。但是,我们不要让“科技”、让“时限”,无孔不入包围我们的生活,失去张弛有度的人生。
总之,在通过技术精确利用时间的同时,我们不要愈发深入地陷在时间的束缚和催促下。只有汲取科技的力量,善用时间,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延展自我的世界。正如杜牧所言:“浮生却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韶华易逝,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长度里拓宽自己无限的宽度和深度。这样,我的世界便大于这世界。
四、运用思维,仔细分析,准确立意
思维分析法包括联想分析法、因果分析法、辩证分析法、求同求异分析法、层层深入分析法等,采用这些方法,能快速从命题材料所叙述的现象、表现中分析出事物的本质,进而快速立意。
典例4 [202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 该作文题是一道读写结合类型的题目,是新题型。这类题型曾在适应性测试中出现过,考生并不陌生。读写结合是根据试卷内其他模块的材料,牵引出相关的作文话题。
该作文题关联的是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的材料。通过材料中提及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引出青少年“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的话题,让考生思考这个空间的意义。作文话题明确,选题立意较为容易,便于考生展开思考,着手写作。
该题有一定的思辨性。语言文字运用Ⅱ介绍了可以通过戴耳机达到“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目的,但使用耳机的时间过长、音量过大,会损害听力,产生健康隐患。作文材料则对青少年希望有自己的空间这一想法做了客观的叙述。二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张力,以此引导考生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实际上,作文材料本身也带有思辨性,对于青少年是否需要有一个自己的空间这个问题,不同的青少年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考生认为是必要的,也有考生认为不必要。
话题的思辨性拓展了选题立意的空间。考生可以正向立意,讲述“自己的空间”的意义,如有了自己的空间,可以得到放松,沉淀自己的情绪、思考和想法,更好地成长;可以反向立意,反思“自己的空间”的局限,比如不能沉溺于自己的空间,应该学会通过沟通解决问题,通过交流消除烦恼,等等。无论是正向立意,还是反向思考,考生并不一定要提及语言文字运用Ⅱ的材料,可以只根据作文材料写作。
该题目可以写作的内容很丰富。除了论述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是否需要自己的空间,以及空间的优点和局限等问题外,还可以从怎样打造“自己的空间”着眼。材料中所说的空间,可以指空间实体,也可以指精神上的空间。对于精神上的空间,青少年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打造。语言文字运用Ⅱ中提到的戴耳机是一种方式,起到了提示作用,考生可以由此联想到其他方式,如阅读、写日记、做剪报、跑步、收集标本等,这些方式都能为自己营造一个空间。方式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有时候哪怕是短暂的走神儿或思想“放空”,也能产生类似的效果。
行文应重点讲述“自己的空间”的具体内容。自己的空间,对于青少年来说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是倾诉心声、放松心情、积蓄力量、加油充电的地方。“自己的空间”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生活中的小挫折,也有学习中的小进步;有虚拟世界的动漫角色,也有现实中的草木鸟兽;有地上的山川河流,也有天上的璀璨星辰,等等。通过对空间内容的描述,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对成长的思考。可以与父母师长对话,告诉他们“自己的空间”并不是封闭的,而是充满着互动的友谊、对社会的关切、对未来的想象,等等。
该题贴近考生生活,鼓励考生讲真话。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常常希望有自己的空间,考生可以结合成长经历,表达个人诉求。选择小切口,讲述学习和生活中的小故事、小心情,而不必说大话、套话或空话。
对这个材料而言,要写好作文,除了常见的作文标准外,要留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有真情实感。这个材料与考生生活息息相关,考生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考来写作,真情实感特别重要。第二,要有深入思考。如果写议论文或夹叙夹议的文章,应该就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是否需要自己的空间,或自己的空间的作用等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第三,能辩证地看待自己的空间,充分叙述或论述自己的空间的优点和局限。
【试题亮点】 贴近青年生活,倾听青年声音,关注青年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这种青春天性赋予青年活力、激情、想象力和创造力,应该充分肯定。同时,青年人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难免给他们带来局限性。这是青年成长的规律,我们要尊重这个规律。”本题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有时希望有自己的空间为话题,让考生表达看法。通过材料中的“放松,沉淀,成长”,引导考生辩证地看待自己的空间,将自己的空间与广阔的社会、宏大的时代联系起来。
【参考立意】
1.留有空间,春暖花开
2.留有空间,静待花开
3.人“静”其才,为正天下
4.“静”以修身,“空”以沉淀
5.给自己空间,促心灵成长
6.放“空”自己,涵养心灵
7.给心灵放个假,让心花怒放吧
【范文示例】
安静的力量
安静,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品质。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安静是一种难得的恩赐,也是一种自我修养。安静,不是逃避,不是懦弱,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一种淡定、一种专注、一种成长。
安静,可以让我们淡定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有些人在遭遇不顺时,会慌乱、焦虑、抱怨,甚至放弃。这样的态度只会让问题更加复杂,让自己更加痛苦。而有些人在遭遇不顺时,会安静下来,冷静分析,积极应对,坚持不懈。这样的态度才能让问题得到解决,让自己更加成熟。比如,在今年的高考中,有些考生因为疫情、天气等原因而受到影响,但他们没有慌乱失措,而是安静地调整心态,全力以赴地应考。他们用安静的力量战胜了困难,赢得了未来。
安静,可以让我们专注于学习中的探索和创新。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些人在学习时,会分心、浮躁、敷衍,只求应付考试。这样的学习方式只会让知识变得枯燥无味,让自己变得肤浅无趣。而有些人在学习时,会安静下来,专心致志,主动思考。这样的学习方式才能让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自己变得深刻有趣。比如,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这个题目要求考生结合《红楼梦》中的人物和情节来写作。有些考生只是简单地摘录书中的内容或者套用范文。这样的作文缺乏创新和个性。而有些考生能够安静地沉浸在《红楼梦》的世界里,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来展开想象和创造。这样的作文才能体现出对《红楼梦》的理解和感悟。
安静,可以让我们成长于生命中的沉淀和升华。生命不仅是存在的事实,也是意义的追求。有些人在生命中,会浮躁、盲目、迷失,只求追逐名利。这样的生活方式只会让生命变得空虚无意,让自己变得平庸无趣。而有些人在生命中,会安静下来,反思、审视、超越,只求实现理想。这样的生活方式才能让生命变得丰富有意,让自己变得卓越有趣。比如,在今年的高考中,有些考生不仅关注自己的分数和志愿,也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公益做出贡献。他们用安静的力量成就了自己,也影响了他人。
安静,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美德。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安静的力量,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来专注于学习中的探索和创新,来成长于生命中的沉淀和升华。让我们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不打扰别人,用安静的力量创造美好的未来。
五、文中要有“我”,不能脱离特定的实际
作文其实不难,只要做到四个字:真、情、理、我。即,表露自我的真情,写出对生活的独到感悟,发表自我独立宣言,张扬自我语言风采。这样,就可创作出一篇与众不同的出彩作文。所以,文章要“出彩”,达到“发展等级”的高度并不难,只需文中存“我”,则魅力尽显。
(一)文中存“我”,则凸显真实。
很多大家的叙事文中都有“我”的存在,使文章显得情真事真,感染力无穷。
鲁迅先生的很多文章都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我”的独到视角,反映生活的真实,《祝福》中“我”是祥林嫂初到鲁镇一直到死的见证者,祥林嫂一生命运的波折,肖像的变化,情感的折磨都通过“我”的所见所闻一一道来,给人很强烈的真实感。《孔乙己》《一件小事》也都有“我”的存在。而我们学生在写作中,往往“我”在文外,编造一个“小A”“小B”“小强”“小明”等什么的,一读就给人一种虚假感,一种编造的痕迹,试想,同样的事情,采用第一人称来写,“我”在文中一现,则会真实感倍增,则与作文要求中的“感情真挚”相符,作文的分值不就无形中提高了吗?
(二)文中存“我”,则感悟独到。
同为写“秋”的美文,如果别人“逢秋悲寂寥”,你却能“言秋日胜春朝”,写出你对“秋”的与众不同的感悟,则会让人耳目一新,爱不释手。
同为写“雨”,别人写雨的凄冷,你写雨的热情,别人写淋雨的狼狈,你写淋雨的欢畅,不也尽现独到的风彩吗?故有“我”的独到感悟,则“彩”出无穷。
(三)文中存“我”,则见解独到。
高考作文中,很多学生囿于思维定势,人云亦云,没有“我”的见解,这样很难做到与众不同,很难给人鹤立鸡群之感。要使文章有新意,需有“我”的独到见解。
议论文中有“我”存在,有“我”的独到见解,才能有“我”独特的魅力。
此外,文中存“我”,还要有“我”的独到语言,别人嚼过的馒头不香,别人用过多次的语言也丧失了新意,丧失了活力,所以,学生们在写作中要用心的组织自己的语言,创出“我”的语言,突出“我”的风格。
当然,要把“我”融入到文中,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写出真情实感,必须学会自己观察、体验、感悟,亲身经历自然界中的人、事、物、景,写出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有灵气,才能真正打动别人。
典例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 作文题中设定了“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这一写作情境,设定了考生的写作身份为该校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考生必须在这一前提下立意行文。然而,写作身份虽然被设定,但是考生立意时仍要有“我”,在围绕“如何为自己画好像”这个主题进行写作时,可以通过“画像”,正确地审视自我,正确地看待自己、认识自我,分享自己的感悟;可以写对“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问题的思考,还可以从自己的个人品质、个人生活、个人理想等角度切入,着手写作。
【范文示例】
审视自我,行稳致远
毛玉凤
亲爱的高一新同学:
你们好!
今天,我踏上人生新征程,挥手与母校深情告别;明日,你们接续我的奋斗路,与母校同行共进。在祝贺你们经过砥砺奋进开启崭新的高中旅程时,我更希望你们能早早将内心归于平静,找准人生之镜,冷静审视自我,行稳致远。
德行之镜常照,丰韵自我灵魂,为自我的画像染就温润的底色。
章炳麟曾言: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你们是新时代新青年,国之未来必将握于你们手中,你们定不会任由德行的洪流于民族的血脉中沉静消亡。你当以执获女犯而不逾矩的明代狱吏曹鼎为“镜”,慎独自律;你当以“举家食粥酒常赊”,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乃成《红楼梦》的曹雪芹为“镜”,坚忍不拔;你当以疫情在前,不恤年之将衰的钟南山为“镜”,勇毅无畏……《论语》有曰:德不孤,必有邻。我想说:邻有德,你们也可在与邻的对照中,找到道德的高标,常借有德之人审视自我,接芳邻,成大德。
才华之镜常照,厚植人生基座为自我的画像勾勒宏阔的基调。
亲爱的新同学,欲求画像好,必须才华装点。君不见,残缺如李娟,虽仅有脖子以上某些部位能动,但她硬是用嘴衔起了战斗的笔,于磨难中求学不止,提高能力,成长为带动乡亲脱贫致富的电商CEO;君不见,平凡如大妈李文荣,虽已至古稀却不甘庸碌,一边摆摊卖馒头,一边静心自学写诗和散文,用智慧熔铸成一本有生命厚度的散文集。君不见,显达如袁隆平,虽已是成就惊艳世界,荣耀满满无尽,但他仍将才华之井深掘,将“禾下乘凉”美梦续写。你们的画像也想如他们一般画面宏阔,那就要以他们为“镜”,常照常省,并请记住:最是才华能致远。请你如鹏鸟一般,借书香积蓄扶摇青天之风,方可人生基座厚实,画像自然壮美。
责任之镜常照,培植大爱情怀,为自我的画像晕染高光的亮点。
责任之镜是什么?它不正是将责任扛肩头的那一团火红,用弱小的身躯,与肆虐的火舌抢夺木里镇那一方翠绿;它不正是责任记心间的那一抹橄榄绿,用血肉之躯,为被洪水淹没的子民筑起了生命的大堤;它不正是责任融入血脉的那一片纯洁,用点滴力量的汇聚,为中华撑起了万家灯火……你们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读书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读书人,自今日起,只有明确角色、勇担己责,并且在互照互鉴中将责任意识融进血液,呈现于行动,世界才能更美丽,个体的人生画像才可画得更好。
放眼当下,有不少年轻人在“自我欣赏”中迷失于道德的下游,在“葛优躺”的舒适中忘了充电,在“人人为我”的高调中忘却了责任。而我亲爱的新同学,你们素有凌云之志,请不要跟随浊流,而要勇毅行在正途,处处“照镜”,时时自省,丰韵灵魂,提升才能,担好责任,一路高歌猛进,如此自我画像必可画好。

前程似锦!
你的校友:程君
2023年7月7日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时的4 大误区
1.混淆概念,观点不清。不能准确把握作文材料中所涉概念蕴含的基本义、引申义或比喻义等,从而对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不清,导致混淆概念。或立意时替换了作文材料原本的核心词或关键词,导致观点不清晰。
2.只看表面,立意宽泛。审题时,只看到命题材料的表面意思就盲目立意,未能深入挖掘材料的核心内涵,导致立意宽泛,没有切中命题材料的核心。
3.审题不清,偏题跑题。没有全面把握命题材料,或对命题材料分析不到位,导致文章立意偏离主题,甚至跑题。
4.主题杂糅,难以分清。由于审题不准,在写作时,一篇作文内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写作主题,让人难以分清哪个是作文的核心主题,使得文章中心不集中,主题不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