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陈太丘与友期行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课文运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培养学生有礼有信、方正为人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导入
一个年轻人想问路,碰到一个老爷爷,就问:“老头,乡政府怎么走?”老爷爷说:“向东500拐杖。”年轻人就说“路程都是用里哪有用拐杖的?”老爷爷说:“论理,你要叫我一声大爷。”
老爷爷斥责无礼的年轻人,让我们知道为人处世要有“礼”。今天我们来看看七岁的小孩子是怎么驳斥无礼之人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
二、 出示目标
1.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课文运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培养学生有礼有信、方正为人的品质。
三、 我来读
听读课文录音,强调节奏。
学生活动:再读课文。
四、 我来译
疏通文意,学生活动,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放开声音翻译全文。
师强调重点解词释义:期行、日中、不、相委、引、顾
学生小组试译并展示。
五、我来说
师点拨关键词,学生梳理情节。
师:根据友人的行为试着把文章的情节梳理一下,抓住“期”“问”“怒’“引”。
学生思考并讨论,逐组展示情节。
明确:
起因→陈太丘与友期行,友人失信未至
发展→友人后至问元方,元方以礼相答
高潮→友人无礼骂太丘,元方以理相驳
结局→友人惭愧拉元方,元方入门不顾
六、 我来品
师:文章人物描写都有哪些方法?抓住描写方法来品析人物。示例:“待君久不至,已去”是对元方的语言描写。作用:展现陈元方回答客人问话时的彬彬有礼、落落大方。“待君久不至”点明父亲没有等候客人的原因。学生活动:
生: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神态和语言描写。作用:客人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说明他不但无信,而且无礼。客人不守信又无礼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生:“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是语言描写,作用:首先是言简意赅,内容凝练。“期日中”是前提,“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这些都写得很清楚;其次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先说前提,再指出言而无信和无礼的表现,有根据,有结论;最后用词讲究分寸,“无信”“无礼”义正词严,不失身份,也不过火。表现出元方的聪慧过人、明白事理
生:友人惭,下车引之。是神态和动作描写。作用:表明友人认识到错误而感到惭愧。表明友人想向元方表示友好。友人虽然不守信用、不懂礼貌,但知错能改。
师问:元方、友人、陈太丘分别是怎样的人?结合其言行简要分析。
元方:对父亲的友人始终使用敬辞“君”,可见懂礼貌;
认为期行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守信重礼;
面对父亲的友人粗鲁无礼的言辞,元方大胆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可见方正机敏;
鄙视失信无礼之人,入门不顾。可见率性倔强。
友人:期日中,过中不至。可见言而无信;
怒责陈太丘。可见粗鲁无礼;
被驳斥后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可见知错能改。
陈太丘:友人失约,太丘舍去。可见崇尚诚信、坚持原则。
七、我来悟
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学生回答,师整理:
①为人处世要言而有信(讲信用);
②为人处世要守时;
③为人处世要知礼、有礼;
④为人处世要知错善改。
八、主旨归纳
文章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驳斥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的聪慧明理、落落大方,告诫人们做人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九、我来集
拓展积累“诚信故事”“诚信成语”
故事示例:商鞅立木----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推行新法令。为了树立威信,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立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宣布: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十金。百姓都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尝试。于是商鞅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终于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以此表明自己令出必行。
成语示例:
一诺千金、一言九鼎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十、课堂小结
一篇135字的小文,讲了一个关于信和礼的故事,塑造了元方正直的形象,告诉我们:只要有礼有信,就能方正做人。
十一、板书
十二、作业推荐
A.背诵课文;完成课后二题。
B.完成课后二题。
教后反思
本次教学比较顺利地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很好的落实了三个教学目标,在小组合作中完成文意的疏通,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味人物内心、品格,把握人物形象,都是正直的人,符合刘义庆把这个故事收入“方正门”的意图。在品析部分,还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引导他们更多元化地理解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