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周周测(4.1-4.4)(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周周测(4.1-4.4)(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2-20 16:0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周测(4.1-4.4)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4 个小题; 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下列现象不能成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证据的是( )。
A.在房间里放一瓶打开瓶盖的香水, 不久房间内充满了香水的气味
B.打扫房间时,太阳光柱里能看到大量做无规则运动的尘埃
C.把一块方糖放入热水中,一会儿热水就变甜了
D.长期放置煤的墙角处,可以发现墙壁里面都变黑了
2.一只乒乓球略有凹陷,将它放入热水中,恢复了原状。对于球内气体来说,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
A.质量 B.密度 C.温度 D.体积
3.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 5 千克 B.教室课桌的高度约为 80 厘米
C.一瓶矿泉水的体积约为 1.25 米 3 D.夏天教室的温度可达 80℃
4.生产、生活中, 我们常利用水的比热大这一特征, 下列事例中与这一特征无关的是( )
A.福岛核电站受损后灌注海水降温
B.汽车发动机中用水循环冷却
C.晚间, 在春播秧田里灌水保温
D.三峡水电站建水坝储水发电
5.PM2.5 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粒径小, 直径还不到头发丝粗细的二十分之一,易吸入肺部影响
人体健康。PM2.5 中的“2.5”是指颗粒直径的数值。关于它的单位,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分米 B.厘米 C.毫米 D.微米
第 1 页(共 17 页)
6.我们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种食用油密度时, 以下操作步骤中,不必要的是( )
A.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B.取适量的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油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的部分油倒入量筒中,测出倒入量筒中的油的体积
D.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
7.密度知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塑料泡沫做成表演场景中滚落的石块
B.当河面结冰时, 与冰面接触的河水温度是 4℃
C.为减轻质量,比赛用自行车采用密度大的材料制造
D.放飞的气球随着高度的上升温度降低, 球内部气体的密度减小
8.某兴趣小组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液体的密度, 他们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了如图所示图像 ,则
第 2 页(共 17 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甲的密度小于液体乙的密度
B.液体乙的密度是 1.0×103 千克/米 3
C.当体积为 60 厘米 3 时, 液体甲的质量为 80 克
D.当质量相同时, 液体甲与液体乙的体积比是 4∶5
9.下列现象, 不能用分子运动理论解释的是( )
A.气体扩散
B.铅块紧压后粘在一起
C.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D.用放大镜观察蜗牛
第 3 页(共 17 页)
10.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下列情况会造成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小的( )
A.使用的砝码已磨损
B.称量时测量者的头部偏向分度盘的右侧,造成视线与标尺不垂直
C.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便停止调节
D.称量时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
11.为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 小科同学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了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 m 及液体的体
积 V,得到了几组数据并绘出了 m-V 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量杯的质量为 40g B.该液体的密度为 1.25g/cm3
C.量杯的质量为 20g D.80cm3 该液体的质量为 100g
12.如图所示, 天平恰好处于水平平稳, 经过一段时间后,杠杆将( )
A.杠杆左端上升, 右端下降
B.杠杆右端上升, 左端下降
C.杠杆还是处于水平平稳
D.无法判断
13.在测定某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小馨将多次测得的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与相对应的液体体积
(V)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关系图,则该液体的密度为( )
A.2.50 g/cm3 B.1.33 g/cm3 C.0.40 g/cm3 D.0.75 g/cm3
14.甲、乙两金属的密度分别为 ρ 甲、 ρ 乙 ,将等质量的甲、乙两金属熔合制成合金(忽略熔合
前后总体积变化),则合金密度为( )
p 甲+p乙 p 甲 p乙 2p 甲 p乙 p 甲 p乙
A. B . C D .
2 p 甲+p乙 .p 甲+p乙 2(p 甲+p乙)
二 、填空题(30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5.水与酒精混合, 总体积会变小, 是因为分子间有 。分别在冷水杯和热水杯中滴一
滴墨水,热水中的墨水扩散快, 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 有关。
16.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 会因某些因素的变化造成测量结果偏大或偏小。请分析以下
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1)使用生锈了的砝码,结果会 。
(2)使用已磨损的砝码,结果会 。
17.质量为 0.5 千克的空瓶, 装满水后的总质量为 2.0 千克, 装满某种液体后的总质量为 1.7 千
克,此液体密度为 千克/米 3 。 (ρ 水 =1.0×103 千克/米 3)
18.某同学分别用图甲所示的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给 A.B 两杯中的液体加热,绘制它们的温
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
(1)如果 A.B 两杯中的液体的质量相同,那么 杯中液体的比热较大。
(2)如果 A.B 两杯中是同种液体, 那么 杯中液体的质量较大。
第 4 页(共 17 页)
19.在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中。
(1)小花先将盐水倒入量筒,如图甲所示,则盐水是体积为 cm3 ;接着她用天平测出 空烧杯的质量为 30g,然后将量筒中的盐水倒入烧杯,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盐水是总质量,天平平
衡时的情景如图乙所示。则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 g。
(2)根据以上实验数据计算出盐水的密度为 kg/m3 ,用该方法测得的密度比真实
值偏 。
三 、实验题(16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0.小强利用如图 1 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沙子和水的吸热能力”。
操作如下:
(1)在两烧杯中分别装入初温相同且 相等的沙子和水。
(2)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火焰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每隔相同的时间记录一次温度。实
验中, 是通过比较 来间接反映沙子和水吸收的热量。
(3)实验结束后,小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 通过分析图像他发现加热相
同的时间沙子的温度比水升高得多, 请你在图 2 中画出沙子温度升高的大致图像。
(4)小强得到实验结论后与小英交流,他们猜想“暖手宝”中装的储热液和水一样比热容 。
第 5 页(共 17 页)
(选填“较大”“较小”)
21.一种由贵阳味莼园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味莼园 ”酱油, 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杨浩同 学观察到这种酱油的瓶壁上标有“净含量:500 毫升 ”字样。于是他想:如果这种标注是准确的,
则只需用一架天平和一个能够装得下酱油的空瓶即可测出酱油的密度:
(1)他的实验步骤是: (用相关字母表示出所测的物理量)
① ;
② ; ③ 。
(2)如果用砜表示一瓶原装酱油的体积, 则计算酱油密度的表达式是 。 (3)实验后杨浩同学分析:即使瓶上标注的体积非常准确,以上方法由于 的原因仍会给 实验带来较大的误差。如果要进一步减小测量误差,则只需将空瓶换成
即可。
四 、解答题(12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 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2.某同学在“探究影响物质吸热多少的因素”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物质 实验次数 质量/kg 升高的温度/℃ 吸收的热量/J
水 1 0.05 10 2100
2 0.10 10 4200
煤油 3 0.05 10 1050
4 0.10 10 2100
(1)分析第 1、3 次或 2、4 次实验数据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 相等的不同物质,在
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2)分析第 1、2 次或 3、4 次实验数据,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同种物质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
收的热量的多少还与物质的 有关。
2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洗手液成为了抗疫必需品,洗手液中酒精含量一般保持在 60%至 90%之间, 若洗手液中酒精含量低于 60%,就不能有效杀灭病毒和细菌。由于酒精具有挥发性,因此在使用
过程中经常闻到浓浓的酒精味。小明利用电子秤称出该洗手液瓶子倒出洗手液前后的质量如图甲
第 6 页(共 17 页)
所示,量出倒出洗手液的体积如图乙所示,计算该洗手液的密度并与表格中的数据对比,判定该
洗手液是否合格。
酒精含量(%) 密度(克/厘米 3)
50 0.93
60 0.91
70 0.89
(1)在使用该洗手液对手进行消毒时闻到浓浓酒精味,这是因为酒精分子在 。
(2)洗手液若长期放置在敞口容器中,它的密度会 (填“变小”、“不变”或“变大”)。
(3)请通过计算说明该洗手液是否合格。
第 7 页(共 17 页)
周周测(4.1-4.4)答案解析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4 个小题; 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B
【解析】分子很小, 用肉眼不能看到,因此只要是肉眼看得到的运动肯定不是分子运动。
A.在房间里放一瓶打开瓶盖的香水, 不久房间内充满了香水的气味,是香水分子在空气里发生
扩散, 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 故 A 正确不合题意;
B.打扫房间时,太阳光柱里能看到大量做无规则运动的尘埃, 这些尘
埃不是分子,它们的运动也不是分子运动,故 B 错误符合题意;
C.把一块方糖放入热水中,一会儿热水就变甜了, 是糖分子在水中发生扩散形成的,说明分子
在不停运动,故 C 正确不合题意;
D.长期放置煤的墙角处,可以发现墙壁里面都变黑了,是煤分子向墙
壁里扩散了,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 故 D 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 B。
2.A
【解析】根据质量和密度的特性分析判断。
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乒乓球恢复原状,
只是气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但质量不变, 故 A 符合题意;
乒乓球由凹陷恢复原状, 里面气体的体积变大,根据公式p = 可知,球内空气的密度变小, 故
B、D 不合题意;
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吸热, 里面空气温度升高, 故 C 不合题意。
故选 A.
第 8 页(共 17 页)
3.B
【解析】根据生活经验对常见物体的进行估算。
A.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 200 克;故 A 错误;
B.教室课桌的高度约为 80 厘米;故 B 正确;
C.一瓶矿泉水的质量为 500g 左右, 矿泉水瓶的体积约为 V= = 1g (5)cm (0g)3 = 500cm3 左右;故 C 错
误;
D.夏天教室的温度可达 30℃左右; 故 D 错误;
故答案为:B。
4.D
【解析】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水吸收或放出
的热量多; 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 水升高或降低的温度少, 据此分析。
A.灌注海水降温, 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升高相同的温度, 水
吸收的热量多, 不符合题意;
B、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 所
以汽车发动机用循环水冷却,不符合题意;
C、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降低相同的温度,水放出的热量多, 所
以晚上向秧苗田里放水, 水可以放出更多的热量以防冻坏秧苗,不符合题意;
D、在较大的河流上建水电站,用水发电, 是将水的动能转化为电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5.
解:
头发丝的直径大约是 50μm,PM2.5 的直径大约是头发丝直径的,
所以 PM2.5 的直径为×50μm=2.5μm。
故选: D。
6.
第 9 页(共 17 页)
解:测液体密度,若先测空烧杯的质量,再测烧杯和液体总质量,最后将液体倒入量筒来测体积,
这种做法会因烧杯壁粘液体而使测出的体积偏小, 导致算出的液体密度偏大。
为防止容器壁粘液体带来实验误差,应先测烧杯和液体总质量,再将液体倒入量筒测出体积,最
后测出剩余液体和烧杯的质量, 用密度公式 ρ = 算出液体的密度。所以本题中选项 A 用天平
测出空烧杯的质量是不必要的。
故选: A.
7.
解: A.塑料泡沫的密度比石头的密度小得多,体积相同的塑料泡沫质量比石头小得多,因此用
塑料泡沫做电影场景中滚落的“石头”不会对人造成伤害,故 A 正确;
B、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0℃,因此, 当河面结冰时,与冰面接触的河水温度是 0℃, 故 B 错误; C、自行车的体积一定,由 m= ρV 可知, 材料的密度越小,自行车的质量越小,比赛用自行车采
用强度高、密度小的材料制造, 故 C 错误;
D、放飞的气球随着高度的上升,外部大气压减小,所以球体会膨胀,体积增大,球内部气体的
密度减小, 而不是因为温度降低才密度减小, 故 D 错误。
故选: A.
8.D
【解析】(1)(2)由图可知,当量杯内液体体积为 0 时,量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可求量杯的质量; 当量杯内盛 80cm3 甲液体时,量杯和甲液体的总质量,减去量杯的质量,可得甲液体的质量,利 用密度公式求甲液体的密度;当量杯内盛 100cm3 乙液体时,量杯和乙液体的总质量,减去量杯 的质量,可得乙液体的质量,利用密度公式求乙液体的密度;进而可得甲乙液体的密度大小关系;
(3)由 m=ρV 可得,当体积为 60cm3 时,液体甲的质量。
(4)由 = 计算两组液体的体积之比。由图可知, 当量杯内液体体积为 0(液体质量为 0)时,
量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 20g,则量杯的质量 m 杯=20g;
当甲液体体积为 V 甲=80cm3 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 m 总 1=m 甲+m 杯=100g,
则 m 甲=m 总 1-m 杯=100g-20g=80g,
第 10 页(共 17 页)
甲液体的密度:p 甲 = v (m)甲 (甲) = 80cm (80g)3 = 1g/cm3;
当乙液体体积为 V 乙=100cm3 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 m 总 2=m 乙+m 杯=100g,
则 m 乙=m 总 2-m 杯=100g-20g=80g,
乙液体的密度:p乙 = v (m)乙 (乙) = = 0.8g/cm3;
所以甲液体的密度大于乙液体的密度,故 A.B 错误;
当体积为 60cm3 时,液体甲的质量 m 甲 ′=ρ 甲 V′=1g/cm3 ×60cm3=60g,故 C 错误;
由v = 可知, 当质量相同时,液体甲与液体乙的体积之比:
v (v)乙 (甲) = p甲 (m): p乙 (m) = p乙:p甲 = 0.8g/cm3 :1g/cm3 = 4:5,故 D 正确。
故选 D。
9.
解:
A.气体扩散, 是因为气体中含有的分子不断运动, 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故 A 错误;
B、铅块紧压后粘在一起,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 故 B 错误;
C、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是分子间存在空隙,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 故 C 错误;
D、放大镜观察蜗牛,分子内眼是看不见的,这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 故 D 正确。
故选: D。
10.C
【解析】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分析判断。
A.使用的砝码已磨损, 则砝码的质量偏小,那么就需要更多的砝码与物体质量相平衡, 即测量
结果偏大, 故 A 不合题意;
B.称量时测量者的头部偏向分度盘的右侧,造成视线与标尺不垂直,会造成测量结果偏大,故 B
不合题意;
C.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便停止调节,此时说明右盘重。在 左盘放入砝码后,砝码的部分质量先用于平衡左右托盘的质量差,剩余的才能被测量出来,即测
量结果偏小,故 C 符合题意;
第 11 页(共 17 页)
D.称量时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此时物体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减去游码质量,对质量的测量没有
影响, 故 D 不合题意。
故选 C。
11.C
【解析】(1)(2)(3)从图像中提取两组数据,根据 m 总=m+m 杯列出两个方程,计算出烧杯的质
量和液体密度;
(4)根据图像提取信息判断。
根据图像可知, 当液体体积为 20cm3 时,总质量为 40g;
当液体体积为 80cm3 时,总质量为 100g;
根据 m 总=m+m 杯得到: 40g=m 杯+ρ×20cm3;
100g=m 杯+ρ×80cm3;
联立解得: m 杯=20g, ρ=1g/cm3;
故 C 正确, 而 A.B、D 错误。
故选 C。
12.
解:浓硫酸具有强烈的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因此质量增加, 而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因此质量减小。
故选: B。
13.D
【解析】根据图像确定烧杯的质量,根据 m=m 总-m 杯计算液体的质量,最后根据公式p = 计算出
液体的密度。
根据图片可知, 当液体体积为 0 时, 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 70g,即烧杯的质量为 40g;
当液体体积为40cm3 时,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 100g,那么液体质量为:m=m总-m杯=100g-70g=30g;
那么该液体的密度为:p = v (m) = 40cm (30g)3 = 0.75g/cm3。
故选 D。
14.C
第 12 页(共 17 页)
【解析】将两种金属的质量相加得到总质量, 体积相加得到总体积,最后根据p合金 = Ⅴ (m)总 (总)计算出
合金的密度。
设两种金属的质量都是 m,
则合金的体积: V总 = V甲+ V乙 = p 甲 (m)+ p乙 (m);
(


p

+
p

p

+p


)则合金的密度为:p合金 = m总 = m2mm = 2p 甲p乙
故选 C。
二 、填空题(30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5.间隙; 温度
【解析】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当水和酒精混合时,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彼此进入对方分子的空 隙中,所以总体积会减小。在热水中墨水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
度越高,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故答案为: 间隙 温度
16.(1)偏小
(2)偏大
【解析】当天平平衡时, 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质量, 据此分析判断。
(1)如果使用生锈的砝码,那么天平平衡时, 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铁锈的质量。由于只用
砝码标注的质量表示物体的质量,所以测量结果会偏小;
(2)如果物体的质量为 10g,那么天平平衡时,只需在右盘放上一个 10g 的砝码即可平衡。但 是如果砝码磨损了,质量减小了,那么就还需要增加一个小砝码或移动游码,天平才会再次平衡,
那么此时物体的质量就会等于 10g+小砝码的质量,或 10g+游码的质量,即测量结果偏大。
17.0.8×103
【解析】解决本题的要注意隐含的条件:瓶子的容积与水的体积、某液体的体积相等;利用密度
公式, 先计算出空瓶的容积,然后再利用密度公式计算该液体密度。
已知: m 瓶=0.5kg,m 瓶+水=2.0kg,m 总=1.7kg;水的质量为 m1=m 瓶+水-m 瓶=2.0kg-0.5kg=1.5kg,液体
第 13 页(共 17 页)
的体积 V2=V1=p (m)1=1.0×103 kg (1.5kg)/m3=1.5×10-3m3 ;液体的质量为 m2=m 总-m 瓶=1.7kg-0.5kg=1.2kg,液体
密度为 ρ 液===0.8×103kg/m3。
18.(1)B
(2)B
【解析】(1)根据公式 Q=cm△t 可知,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比热容越大,吸
收的热量越多;
(2)根据公式 Q=cm△t 可知,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 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
(1)根据乙图可知,A 和 B 都从 20℃升高到 80℃时, B 需要加热 20min,A 需要加热 10min,因
此 B 吸收的热量多。根据公式 Q=cm△t 可知, 当二者质量相同时, B 的比热容大;
(2)根据乙图可知,A 和 B 都从 20℃升高到 80℃时, B 需要加热 20min,A 需要加热 10min,因
此 B 吸收的热量多。根据公式 Q=cm△t 可知, 当二者比热容相同时,B 的质量更大。
19.(1)30;63
(2)1.1×103 ;小
【解析】(1)首先弄清量筒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量筒的示数;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2)首先根据盐水质量=总质量-烧杯质量计算出盐水质量,然后根据公式p = 计算密度;因为 将盐水倒入从量筒倒入烧杯时,会有部分附着在量筒内壁上,因此测出盐水质量偏小,那么计算
出的密度就会偏小。
(1)量筒的分度值为 1mL,那么盐水的体积为:30mL=30cm3;
砝码质量为:50g+10g=60g,游码质量为 3g,那么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60g+3g=63g;
(2)盐水的质量为:63g-30g=33g;
那么盐水的密度为: p = = = 1.1g/cm3 = 1.1 × 103 kg/m3。
用该方法测得的密度比真实值偏小。
三 、实验题(16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0.
第 14 页(共 17 页)
解:(1)根据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要控制不同物质的能力相同,故在两烧杯中分别装入初
温度相同且质量相等的沙子和水;
(2)根据转换法, 实验中,是通过比较加热时间来间接反映沙子和水吸收的热量;
(3)加热相同的时间水和沙子吸收的热量相同,沙子的温度比水升高得多, 如下图所示:
;
(4)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选用比热容大的物质吸热多, 因此“暖手宝”中装
的储热液具有的比热容较大。
故答案为:(1)质量;(2)加热时间;(3)见上图;(4)较大。
21.(1)用天平测出一瓶原装酱油的质量 m1;将瓶中酱油倒入空瓶中, 用天平测出空酱油瓶的质
量 m2 ;算出酱油的密度
(2)=(m1 一 m2)/V0
(3)酱油倒不干净(或测质量有读数误差等, 合理均可给分);量筒
【解析】 (1)先用天平测出一瓶原装酱油的质量,再将瓶中酱油倒入空瓶中,用天平测出空
酱油瓶的质量, 知道瓶子的容积(酱油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 ρ= m/V 求酱油的密度;
(2)利用密度公式 ρ=m/V 写出酱油密度的表达式;
(3)将杯中酱油倒出时,会有一些酱油残留在酱油瓶中, 测出的质量不准确,计算出的密度也
就出现了误差。
为减小测量误差,可需将空瓶换成量筒,向量筒中倒入适量酱油后,再测剩余酱油与烧杯的质量,
这样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和它的质量就准确了。
(1)他的实验步骤是:
①用天平测出一瓶原装酱油的质量 m1;
第 15 页(共 17 页)
②将瓶中酱油倒入空瓶中,用天平测出空酱油瓶的质量 m2;
③算出酱油的密度;
(2)酱油的质量 m=m1-m2,
酱油的密度: ρ=m/V=(m1-m2)/V0;
(3)将杯中酱油倒出时,会有一些酱油残留在酱油瓶中, 测出的质量不准确,计算出的密度也
就出现了误差。
为减小测量误差,可需将空瓶换成量筒,向量筒中倒入适量酱油后,再测剩余酱油与烧杯的质量,
这样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和它的质量就准确了。故答案为:
(1)①用天平测出一瓶原装酱油的质量 m1;
②将瓶中酱油倒入空瓶中,用天平测出空酱油瓶的质量 m2;
③算出酱油的密度;
(2) ρ= (m1-m2)/V0
(3)酱油倒不干净;量筒。
四 、解答题(12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 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2.(1)质量;升高的温度
(2)质量
【解析】(1)分析表格中 1、3 或 2、4 中哪个因素相同, 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2)分析表格中 1、2 或 3、4 中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1)分析第 1、3 次或 2、4 次实验数据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 在升高的
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2)分析第 1、2 次或 3、4 次实验数据,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 同种物质升高的温度相同时,
吸收的热量的多少还与物质的质量有关。
23.
解:(1)在使用该洗手液对手进行消毒时闻到浓浓酒精味,根据分子动理论可知这是因为酒精分
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第 16 页(共 17 页)
(2)洗手液中酒精相较于水更易挥发,挥发后洗手液中含有的酒精量减少,而水的密度大于酒
精密度,则最后混合液的密度相较于原来会变大;
(3)根据电子秤两次的读数可以得出倒入量筒中洗手液的质量 m=72.4g﹣18.4g=54g,量筒中
读出对应的体积 V=60mL=60cm3,
根据密度公式 ρ = 计算出该洗手液的密度: ρ = = =0.90g/cm3,对照表格中数据可
知 0.89g/cm3<0.90g/cm3<0.91g/cm3 ,可知洗手液酒精含量在 60%至 70%之间,即满足洗手液中
酒精含量在 60%至 90%之间的要求,则该洗手液合格。
故答案为:(1)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变大;(3)合格。
第 17 页(共 1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