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劝学》
【学习目标】
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掌握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了解荀子对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学习重点】
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三更灯火五更鸣,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4.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6.孔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8.庄子曰:“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二、知人论世
1.作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时人尊称他为“荀卿”。
荀子主张人性有恶。他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逐步培养出来的,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强调教育的作用,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多是天下贤士,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作为学宫的最高长官,学生的受业求学是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荀子写下了传世之作——《劝学》。
2.《荀子》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荀子自己所写。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说理文(议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3.文体知识
《劝学》——议论文
议论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认真概括,有实际意义,恰当地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论据基本要求是:真实可靠,充分典型;
论证的基本要求是:推理必须符合逻辑。
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观点,能够把道理讲得浅显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对比论证:通过对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分辨差异,解释本质。正反对比鲜明,给人以深刻印象,使论证更有力。
三、问题导学
1.解题:“劝”就是劝勉,鼓励的意思。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2.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
四、师生探究
1.研读第二段,找出论述的事物、论证的方法是什么?通过论证,论述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论证的事物 论证方法 所隐含的道理 结论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 比 喻 论 证 客观事物可以经过变化,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学习这种后天行为可以改变固有的、天生的属性)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直木为轮 客观事物经过改造改变原来的状态(学习使人成为君子)
木受绳则直 表明事物经过检验,可以得到完善
金就砺则利
总结:
①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人每日博学参省则知明而性无过。
②运用五个比喻论证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2.研读第三段,找出论述的事物、论证的方法是什么?通过论证,论述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话通过论证,论述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事例 论证方法 道理
终日而思 对比论证 强调空想不如学习
须臾之所学
拓展:“学”:这里的“学”,指利用外界事物,从生活实践中学习,从而改变人性中的“恶”。
(2)研读第三段,找出论述的事物、论证的方法是什么?通过论证,论述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论述的事物 论证方法 阐述的道理 结论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对比论证 一般的人通过一般的自然条件来弥补不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登高而招,见者远 比喻论证
顺风而呼,闻者彰
假舆马者,致千里 君子在利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改进创造达到目标
假舟楫者,绝江河
总结:
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一般人通过学习(一般的自然条件)可以弥补不足;君子善假于学(在利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创造)可以达到目标。
以五个生活中的例子为喻,事物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只是因为善于利用外界条件,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论述学习的作用在于能够弥补不足。
3.研读第四段,找出论述的事物、论证的方法是什么?通过论证,论述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论述的事物 论证方法 阐述的道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比喻论证(正面) 学习重在积累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比喻论证(反面)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总结:
“积”与“不积”的结果完全不同,从而证明人们掌握智慧、培养品德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的过程。
正反对照:说明积少成多→人积累可以见识广博——学习方法
论述的事物 论证方法 阐述的道理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比喻、对比论证 自身好坏不是决定因素,关键在于“不舍”。学习贵在坚持,要有恒心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比喻、对比论证 自身好坏不是决定因素,关键在于“不舍”。学习贵在坚持,要有恒心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学习成在专心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总结:学习态度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决定能否成功的唯一条件→人坚持才可以学有所成。
金石可镂、朽木不折对比说明:态度不同导致结果不同→人坚持才可以学有所成。
蚓、蟹对比→人专一才可以学有所成。
第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强调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4.主体归纳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展开论述,指出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阐述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不足,助力自己做得更好,而要做到这些,就要有贵在积累、重在坚持、用心专一等好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五、拓展训练(见理解性默写小卷)
六、体系构建
【课后反思】
【知识点梳理】
1.通假字
以为轮,其曲中规(“揉”同“燥揉”,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虽有橋暴,不复挺者(“有”同“又”,再)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见识)
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性)
2.古今异义
金就砺则利(古义:指金属制的刀斧等。今义:专指黄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古义:鸟兽的的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含贬义。)
下饮黄泉(古义:地下的泉水。今义:借指人死后埋葬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蟹六跪而二螯(古义:蟹腿。今义:动词,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托身,安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种事物上)。]
3.一词多义
①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听见)
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名词,见闻,见识)
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闻名,著称)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动词,传播,传布)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动用法,使……听到)
[高考链接﹣2021·全国I卷第13题翻译]
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取材于《通鉴经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②疾
顺风耳呼,声非加疾也(形容词,劲疾)
寡人无疾(名词,疾病)
人有疾,寡人好色(名词,毛病,缺点)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动词,憎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形容词,快,急速)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动词,妒忌)
[高考链接﹣2020·全国III卷第13.(2)题翻译]
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疾,疾病。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③假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动词,借助)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动词,借)
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动词,宽容)
假寡人五年,寡人得其志矣(动词,给,给予)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动词,假装,装作)
④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动词,横渡)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形容词,与人世隔绝的)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动词,间断)
博见强志,过绝于人(动词,超过)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形容词,独一无二的,绝妙的)
湖中人鸟声俱绝(动词,停止消失)
佛印绝类弥勒(副词,极,非常)
湖中人鸟声俱绝(动词,停止,消失)
[高考链接﹣2020·北京卷第6题选择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D.晋绝不祀 绝:灭亡(取材于《史记》)
⑤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形容词,强健)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名词,强劲而有力的弓)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形容词,有余)
不知强以为知(形容词,强盛)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形容词,勉强、竭力)
[高考链接﹣2019.全国II卷第13题翻译]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强盛。取材于《史记·商君列传》)
⑥焉
风雨兴焉/蛟龙生焉 (兼词,相当于"于此",从这里,在这里)
圣心备焉(语气助词,了)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⑦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连词,表转折,但,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递进,并且,而且)
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顺承,就)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连词,表假设,如果)
玉在山而草木润(连词,表因果,因而,所以)
余知而无罪也(人称代词,你)
4.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日)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2)动词的活用
木直中绳,揉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3)形容词的活用
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直)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
积善成德(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
(4)数词的活用
用心一也(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5.其他重要实词虚词
劝学(动词,鼓励)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动词,停止)
木直中绳(动词,合乎)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动词,晒)
金就砺则利(动词,接近、靠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动词,检验)吾尝跛而望矣(动词,踮起脚后跟)
而闻者彰(形容词,清楚)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动词,借助;动词,到达)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动词,刻;动词,雕刻)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者,……也”表判断)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第一个“于”引出对象,即“于蓝取之”;第二个“于”表示比较,即“于蓝青”)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宾短语“于水”作“寒”的状语,
后置,即"于水寒")
(3)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均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4)省略句
揉(之)以(之)为轮(省略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之”)
蟹(有)六跪而二螯(省略谓语动词“有”)
(5)固定句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
7.文化知识
古汉语中与“走路"有关的词语
行:行走。《论语·述而》: “三人~,必有我师焉。”
步:走路,特指慢走。《记承天寺夜游》: “相与~于中庭。”
量词,跨出两脚为“步”。《孟子·万章下》: “由射于百~之外也,其至,尔力也。”
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
走:跑,疾行。《石壕吏》: “老翁逾墙~,老妇出门看。”
奔:急走,跑。《聊斋志异·狼三则》: “屠乃~倚其下。”
涉:徒步渡水,蹲水。《吕氏春秋·察今》: “循表而夜~。”
跑:奔跑。唐·马戴《边将》: “红缰~骏马,金镞掣秋鹰。”
徒:步行。《周易·贲卦》: “舍车而~。”
趋:小步疾走,表示恭敬。《触龙说赵太后》: “入而徐~,至而自谢。”
8.古代学校相关文学知识
【校】夏代学院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庠】周代学校的名称。
【序】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院。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而得名。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国子监】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学正、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当代的大学校长。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如今的副校长,协助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院均设教授,主管学院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正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
9. 古代对老师的14种称谓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古代对老师的称谓还有以下这些:
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意,是古时对老师的尊称之一。
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山长: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
师傅:古时老师的通称。“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的人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
师父: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
西席:也称西宾,是对老师的一种尊称。源于汉明帝。汉明帝登上皇位后,对老师桓荣仍十分尊敬,室内就座时仍然给他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汉代室内座次的尊位)。此后,“西席”或“西宾”就成了对老师的尊称。
师保:原为古代辅佐帝王和教导贵族子弟的官员,有师和保,统称“师保”。
师:原为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后逐渐演变为众人所崇仰、堪称师表的人。
教授:古代太学中讲学的博士。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学以及明、清两代的府学也都设有教授。
助教:在国子监任教的教师。西晋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助国子祭酒、博士传授儒家经学。此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子监中都设经学助教,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四门助教等。
学博:原为唐代府郡的学官。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学官为学博。
讲郎:原为讲授经书的官员。
教谕:原为宋代京师小学和武学中的学官名。明、清时期,县设“县儒学”,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训导是辅助教谕的助手。
先生:最初的含义是先出生的人,引申指长辈、知识丰富的人,后来指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10.全文翻译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蓝草颜色深;冰由水凝冻而成,但比水寒冷。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烘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变直,这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就直了,金属刀在磨刀白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疾劲,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远达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在这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非凡的智慧,具备圣人的心怀。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还没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拿刀刻东西如果中途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