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列宁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
“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
1、时空观念:十月革命的背景、经过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时代背景
2、史料实证:通过史料认识列宁主义的内涵及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3、历史解释:列宁主义、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内涵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4、唯物史观: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历史意义,认识无产阶级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认识到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客观规律,明确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观;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原理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认识经济体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5、家国情怀:感悟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和实事求是、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通过对中俄道路选择的比较学习,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坚信我们自己道路的选择和自信。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一定发展,但远落后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
2.政治基础: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
4.组织基础: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
5.思想基础:在欧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影响下,19C80年代,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俄国传播;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6.个人:列宁不断的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
列宁主义的形成
(一)背景
(二)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俄语“多数派”的音译)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帝国主义最薄弱环节
多国同时
一国胜利
(三)内容和意义
20世纪初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拐点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战是一个历史拐点。在这个拐点,历史上出现了一个与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立的、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消灭阶级剥削为特征的社会主义世界。
这个世界的起点是_________________
俄国十月革命
“列宁已经成为二十世纪的政治试金石。” ——英国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夫·里
列宁用纸和笔在满目疮痍的俄国土地上勾勒出一个全新的理想国,而这之后他更身体力行,披荆斩棘地为无产阶级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
—叶卫平:《西方列宁学研究》
列宁之所以能成为二十世纪的政治试金石,究其原因,最主要还是因为他的理论和实践开创了现实社会主义。
一、十月革命
材料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俄国工人总人数为1500万,少数的大企业集中了俄国大约54%的工人,这些企业又大都集中在几个大城市中,彼得格勒和莫斯科两个地区产业工人约占全国工人总数的64%。 ——江流等《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
材料二:俄国作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不仅有垄断资本的无情剥削,而且有专制制度和封建地主的残酷压榨。由于外国资本在俄国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俄国对外国资本有某种依赖性,备受西方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制约。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3)政治:沙皇专制统治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1)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阶级:工人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1.背景
材料三:1900年12月,列宁在国外创办了《火星报》,通过秘密方式运回国内,在工人群众中散发,它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火星报》为纽带,列宁将俄国各地的马克思主义者团结到自己同围,为建立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一、十月革命
材料四: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的拥护者在中央委员会中占多数,被称作“布尔什维克”。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也宣告了列宁主义的诞生。
——《世界历史》
(4)组织: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
1.背景
①历史地位: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②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③思想武器: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②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③“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
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④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学习聚焦】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一、十月革命
(5)思想: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年)
俄国国家债务从1913年的 88亿卢布猛增到1917年的500亿卢布;
1916年底,俄军前线有20多万士兵没有步枪,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
1916年俄国爆发了1500次罢工,参加人数达到100万人;
1917年1月,首都彼得格勒只剩下10天的面粉储备;
……
一、十月革命
材料七: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列宁
(6)国际:一战激化矛盾,加速革命爆发
1.背景
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权)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退出一战。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占领冬宫,推翻临时政府,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二月革命
七月流血
四月提纲
十月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
1917年3月
(俄历2月)
1917年4月
1917年7月
1917年11月
(俄历10月)
四月提纲
指方向
七月流血
抛幻想
十月革命
现曙光
二月革命
倒沙皇
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
胜利过程较为顺利
一、十月革命
2.进程
特点?
材料一: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亲历者,通过对十月革命的直接观察,他对布尔什维克党取得胜利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新制度的框架。
——[美]约翰· 里德著,李娜等译《震撼世界的十天》
材料二:十月革命有着巨大的国际意义。它在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打开了第一个缺口,开拓了一个社会主义基地,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处和竞争的世界新格局。这种格局不仅使不同制度的国家共处和斗争,也提供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相互吸取经验,促进各自的繁荣。十月革命的胜利也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提供了一个榜样,可以不通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3.历史意义
(1)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一、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
马克思的构想: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列宁的困惑: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
——《苏联的共产主义》
苏俄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呢?
(1)背景
① 政治: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进攻
② 经济:粮食短缺、经济困难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材料:无产阶级政权陷于危急之中。它所控制的地区只占全国面积的1/4,主要是莫斯科周围的地方。它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由于原料缺乏,铁路瘫痪,40%的工厂停了工。劳动大众生活困苦,长期忍受着饥饿的折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的工人每人每天只能领到一两面包,有时连这一点食品也得不到。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上卷》第73页
材料: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路径。”——《苏联史》
(3)目的(补充):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2)目的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工业 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分配 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
(4)内容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实质: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利用行政和军事手段控制经济。
【学思之窗】
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苏]列宁《论粮食税》
利用材料和图片分析,为什么这“功劳”是有限度的?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年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
材料:
1921年春,全国普遍发生了饥荒。忍饥挨饿的和生活无着落的农民自发地组织了一些暴乱,将暴乱的目标指向苏维埃政权……1921年2月28日,15000名水兵参加暴乱,参加暴乱者多数是刚刚穿上军装的农民。 ——张建华《俄国史》
积极作用: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局限性: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应战时需要的非常措施,但生产关系不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评价: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学习实行新经济政策”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苏]列宁《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
(1) 背景:1920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2) 内容与实质
领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 企业国有化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
分配 实物配给制、义务劳动 按劳分配的工资制
特点/手段 行政手段,单一公有制,排斥市场、商品关系,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思考新经济政策各项措施的作用,归纳政策重心和特点?该政策的实质目的?
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提高经济效益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巩固工农联盟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2.新经济政策
1913年—1926年苏俄的工业生产情况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6年
总产值 (亿卢布) 102.51 14.10 77.39 110.83
产值指数 100 13.8 75.5 108.1
(3)作用
①经济: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
②政治: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2.新经济政策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918年,位于莫斯科扎莫斯科列茨基区的米海尔松工厂举行工人集会,苏维埃政权的领袖列宁在会上发表讲演。会后,就在这家工厂的大门口列宁遇刺,杀手将三颗子弹射进了列宁的身体。1924年,列宁逝世。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24
①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②苏联依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3.苏联模式
材料: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张伯伦提出要“和共产国际做斗争”。十月革命之后,西方国家对苏维埃采取敌视的态度,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不到美国的八分之一,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全球文明史》
(1)背景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时候,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某西方史学家的描述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实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把苏联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我们必须推进我国工业。我们必须以尽快地速度扩大我国工业,把工人数量增加一两倍,我们必须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而且愈快愈好。
——《斯大林全集》
思考:苏联的“独特实验”指什么?根据斯大林所说分析这一实验的目的?
(2) 目的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3.苏联模式
26
①社会主义工业化
《工厂的烟雾是苏维埃祖国的呼吸》
《把面包交给政府》
加强国防以维护民族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技术基础。
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条件,但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②农业集体化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
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3.苏联模式
(3) 过程
苏联模式 表现
经济
政治
(4)内容
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调节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
材料:斯大林模式是为实施一种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赶超战略服务的制度。
——梁孝:《斯大林模式、工业化和边缘国家的社会主义》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①权力高度集中
②滋生个人崇拜
材料三: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
——罗·亚·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3.苏联模式
材料:20 世纪30—50年代,苏联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成了以“斯大林模式”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
——吴恩远:《关于“苏联解体教训”一些流行观点的反思》
(4)影响
材料: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全球通史》
材料: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评价斯大林
材料:在很长时期内,斯大林模式被很多落后国家的人民当做振兴国家和民族的样板。 ——陈怡《斯大林模式与执政党的现代化》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3.苏联模式
(4)影响
④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影响苏联的发展。
坡脚的巨人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3.苏联模式
①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②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③开创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为其他国家和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借鉴
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1) 新经济政策 (1921-1928) 苏联模式
(1924-1991)
农业 余粮征集制 固定粮食税 农业集体化
工业 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中小企业允许私人经营 社会主义工业化
商业 取消商品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 排斥市场、国家指令
经济体制 特殊时期以共产主义的原则调整生产和分配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 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肩负的
责任
历史的追问:苏联的探索之路,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有
哪些启示?
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学案P6
条件、形成
内容、意义
列宁主义的形成
过程
意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体制
背景
经
验
教
训
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
本课小结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纪伯伦
1936年,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宣布苏联“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
1957年,赫鲁晓夫说:“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有了。”
余音:究竟社会主义在何方?
1953年3月5日,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逝世。关于对斯大林的评价,丘吉尔说:“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也有的人说:“他是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本课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