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伯牙鼓琴》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伯牙鼓琴》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9 19:22:4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文言文二则的第一则,主要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文章篇幅短小,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阅读,是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佳作。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本文虽篇幅短小,但是语言凝练隽永,寓意深刻。学生在理解文意,读懂文本揭示的道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高年级学生能讲述故事大概内容,但是把文言文转换成白话文,口语化讲述故事,具有一定难度。同时,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通过想象走进文本,加深理解,但是如何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展开合理想象,深入情境,让故事内容更丰富,更生动,并不容易。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结合资料袋,理解知音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
一、疑
1.七单元导语和语文要素介绍,走进单元任务一听古琴,品读音乐中的友情。
2.欣赏一段音乐。(播放乐曲《高山流水》)你有什么感受呢
3.板书课题,并解读课题。
二、学
(一)我会读(自主读文,过关检测)
1.读准字音
锺子期 善哉乎 少选 汤汤乎 魏巍乎
断琴绝弦 复为鼓琴者
展示:请2、4、6、8组的6号同学读词语,其他同学纠错正音。
2.读通句子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展示:指名读句子,相机强调断句。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读出节奏
(1)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将它读准字音,还要通过停顿,划分节奏感受它的语言美。我们把难读的句子都解决了,同学们试着再来读一读 (指名读,其他同学补充质疑)
(2)请同学们一起来读出节奏和韵味。
4.出示金钥匙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想快速了解文言文的含义,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
(2)学生自主发言后,出示金钥匙:
a.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借助注释理解。
b.借助插图来理解古文。
c.有画面感的诗句,可以通过想象来体会。
(二)任务一:理解古文,初识知音
1.借助课文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方法:读 思 讲 方式:对学——展示
要求:1人读古文,1人说译文,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1)开火车,学生交流字词和译文,其他同学补充质疑。
(2)谁能连起来讲一讲这个故事?
展示要求:参考五星标准,可以2人合作讲,也可以1人讲,其他同学评价。
(3)理解了古文大意,这是一则关于什么主题的故事?(知音 友谊)
(三)任务二 想象画面 感悟知音
1.遇知音之喜
(1)默读课文,画出伯牙鼓琴,锺子期听琴的句子,展开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钟子期死后,伯牙做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方法:读 画 思 悟
方式:自主学习 ——小组交流——代表展示
①交流展示:读锺子期的话,展开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一个小组2个同学展示,1人读句子,1人说想象的画面。
②伯牙的琴弹得真好啊,听着听着,高大巍峨、气势雄伟的泰山彷佛就在我们的面前,于是,我们异口同声地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小结:像这样通过想象画面,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③伯牙的琴声转换了调子,这一次伯牙他的心里想的又是什么 (生:流水)师读: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听着伯牙弹奏的乐曲,你彷佛看到了怎样的江河
生:浩浩荡荡的江水,师:于是,你脱口而出: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波涛汹涌的黄河,浩浩荡荡的江水,从我们眼前流过,我们不由惊叹道——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④感悟一-“方”“少选”。伯牙边想边弹琴,而子期很快就能听出伯牙琴声中的含义,这真是(知音)呐。
⑤出示资料袋,介绍锺子期和伯牙简介。
锺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伯牙的琴声。伯牙的心情如何 (激动惊喜)把这份激动惊喜送到课文里面去,黑色字体女生读,红色字体男生读,读出他们的默契。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⑥想象画面说句子。仿写: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伯牙志在杨柳,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依依乎若杨柳。)
⑦伯牙被人们称为“琴仙”。从他的琴声还会出现哪些景物?展开想象,仿写句子:伯牙志在( )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
⑧课文中为什么只写了伯牙“志在太山”“志在流水”
借助注释我们了解到,子期听到的不仅仅是大自然的(高山流水),不仅仅是(美妙的琴声),他还听出了伯牙作为上大夫那(远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所以说,这不是一般的朋友,这还是他的“知志之人”!
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此时的伯牙内心无比的欣喜。老师来当伯牙,同学们当锺子期,一起来感受知音相识相知的欢乐。
(四)失知音之悲
1.钟子期死后,伯牙做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请小组代表展示并出示句子: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那个能从乐曲中听出他高远心志的人再也见不到了,伯牙的心情怎样?
带着痛失知音的悲痛,再来试着读一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畅所欲言——有人认为:“伯牙作为一代琴仙,为了子期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不值得。”你认为呢?联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的观点。
学生分享,师总结:伯牙视琴如命,可现在却将它摔碎了。可见在伯牙的心中,什么更重要 (生:知音)出示资料袋: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4.世上唯一的知音就这样离开了他,当我们理解了伯牙此时的悲痛之情,带着情感一起再读读这句话: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三、用
(一)中华诗文觅知音
1.关于伯牙、锺子期二人间的故事,不仅感动了你我,还感动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一起来读一读:
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孟浩然《示孟郊》;
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王安石《伯牙》)。
(二)齐诵课文,致敬知音
千古知音最难觅,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难觅”或形容“乐曲高妙”的象征。让我们伴着这首《高山流水》一起齐诵课文,再来回味这一则感人至深的故事。
四、疑
1.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感想或收获?
2.教师总结,提出希望。
3.作业超市
(1)积累有关赞美友情的经典古诗词。
(2)搜集有关其他知音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遇知音之喜 高山流水
失知音之悲 破琴绝弦
【教学反思】
1.学习文言文的敲门砖是:读。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和难读的句子同桌对学。接着利用多媒体检查易错字词和难读句子朗读情况。其他同学质疑补充,这样在讨论交流中也让学生发现了朗读的问题,为后面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的环节打下了需求。最后让学生先听范读,根据范读,划分节奏,读好停顿,读出韵味。
2.出示学习文言文方法的金钥匙,让同桌对学并展示,学生通过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含义;然后出示讲故事挑战,学生借助五星 评价表进行《伯牙鼓琴》的故事讲解,其余同学借助表格进行评价,并明确这是一则关于知音主题的小故事。
3.聚焦课文关键语句,把课文分为两层:遇知音之喜和失知音之悲。学生借助想象画面和仿写练习先体会遇知音之喜,并引导有感情读古文;然后钟子期死后,结合资料袋,让学生合作讨论: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是否值得?进而揭示出知音可贵的主题。
4.拓展知音古诗,明确知音含义,让学生体会知音难觅,以及总结收获本节课自己的收获。通过作业超市,积累有关赞美友情的经典古诗词,搜集有关其他知音的故事,巩固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