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4】中考语文一轮 分析标题的作用 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4】中考语文一轮 分析标题的作用 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9 14:33:09

文档简介

初三一轮复习:跟着教材学阅读
【记叙文阅读】——分析标题的作用
内容解读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主要揭示文章的重点内容,暗示文章主旨,启迪考生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标题的作用要立足于读懂全文,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进行。
中考链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2023·湖北十堰·统考中考真题)
开花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①萋萋毛,又名小蓟。这种野菜极常见极普通,它的叶子满身全是刺,嫩时刺软,可以做菜。叶子的汁还可以止血。它开出的小花,也蛮漂亮。
②说起萋萋毛,我情不自禁想起一些往事。
③1954年,我10岁,和邻居女孩一块报名上一年级。那时我父亲已病逝,母亲独自拉扯三个孩子,还能支持我上学,真是不简单。16岁我参加初中考试,只考语文数学。分数考得挺好,可惜按当年规定,年龄超了,没能录取。
④我20岁那年,村里办教育,缺教师,让我教孩子们学文化。我跟孩子们一块学习汉语拼音,一些字词也得到熟悉和巩固。24岁结婚后,整天忙着干农活,把孩子们养大,供他们上学,教书和读书也就没再继续下去。
⑤多年后,孙女出生了,我到北京帮忙照看。我和孙女一起看书,由此又开始提笔写字。这时候已经是字认识我,我不认识字了。孙女上小学后,每天她回家写完作业,我就和孙女一起抄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抄了好多遍,有的都能背下来,还能默写出来。这让我很高兴、很充实,觉得生活更有意义了。
⑥近些年,儿子鼓励我写回忆录,说将来给孙辈们看,有意义。我说一个农村老太太,没什么成绩,也没什么功劳,有什么可写的?儿子说,种地养家糊口就是成绩,把孩子培养成材就是功劳,就写小事小人物,慢慢来,写一点是一点。我偷偷写了一些,自己藏着。后来儿子偶然看到了,很高兴,说太好了,虽然看着像白开水,可是挺真实挺有味道。他拣出一些成篇的发到网上,没想到这些自言自语的白开水小文章,得到了网友们的喜爱和支持。
⑦那之后,我写得越来越勤了。写事、写人、写物、写吃、写玩,庄稼、蔬菜、家畜、炊食、用具等这些我熟悉的东西,都写到文章里。几十年里,眼见的、耳听的、亲历的,用笔记下来,还不少哩。
⑧张嘴说容易,写在纸上对我来说可就难了。要么字不会写,要么句子不通。我自己查字典,老伴在网上给我查成语、查谚语。一篇文章一两千字,草稿写两遍,最后再誊清一遍,基本一个礼拜完成一两篇。除去做饭、吃饭、刷碗、打扫卫生,每个星期抽出一天去公园,其余的时间,我都花在笔头上。
⑨有事忙挺好。在写的过程中,我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快80岁的老人,忘记了我已腰弯背驼,全身心投入。过去的事浮现在眼前,挺有画面感。不少事几十年后再端详,苦的淡了,好的存了。写出来是放下,说出来是安慰。我写的文章,是最简单、最实在的那种,一眼看到底。能保证的,是自己真实的记录,是真诚的念想。
⑩写字作文锻炼了大脑,还锻炼了手指灵活度。自己生活自理,活得有质量,不给孩子们添负担,也是福气。写的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快,仿佛又回到了儿时上学的日子。
儿子给我当编辑,录入、配图、发文,给我买了大字本词典,还准备了好多本子,嘱咐我不要为了节约写得太满,方便以后修改。老伴每次用毛笔书写标题,还拍了誊清的稿子,通过微信发给儿子录入修改。我常想,如果当年娘不让我去上学,如果村里不让我当老师,如果不和孙女一起读书写字,如果不是儿子鼓励我继续写,如果不是大家鼓励指点我,就不会有这些文字。
一次,孙女玩耍时管家门口的小花叫“生命花”,我发现这名字取得好,于是我的小书就取名叫《生命花》了。这本小书印出来了,让我在如今这个好时代里活得更有趣味。牡丹花是花,萋萋毛也有花。经历了生命的苦,才体会日子的甜。草木用生命开花,我们用生命生活。不怕千辛万苦,只要希望在,美好就在,开花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作者:高秀花)
【题目】分析文章标题“开花的日子一定会到来”的作用。
考点分析
1、审清题干,明确题干要求,考察标题作用。
2、联系文本,对标题修辞、内容、结构等方面具体分析。
标题内容的不同,标题的作用也就会有不同,因此分析标题作用一般需从标题涵盖的具体内容来进行:
(1)以人物为题的作用:①突出人物形象;②展开故事情节;③紧扣中心,突出主题。(2)以形象特征为题的作用:①铺陈情节,呼应细节;②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3)以物象为题的作用:①表层含义,深层含义(隐含比喻象征意义);②线索,贯穿全文;③概括故事情节;④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⑤寄托某种情感,突出文章主题。
(4)以事件为题的作用:①突出主要故事情节;②紧扣中心、突出主旨。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5)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的作用: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②渲染环境氛围;③具有隐喻象征含义。3、条理清楚,精准表达,按照分析结果,分点做答。
常见问法
1.请分析本文以……为题目的作用。【如2022·齐齐哈尔/贺州/营口】
2.文章为什么以……为标题 【如2022·河北/包头/徐州】
3.试分析文章的标题有什么妙处 【如2023·绥化/成都/金华/滨州/眉山;2022·达州/鄂州】
4.将文章题目改为……好不好 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如2023·自贡/永州;2022·吉林】
答题格式
标题的含义是……,它概括(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内容、线索等),引起读者对……的深思(阅读兴趣),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注: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有时一起考查,标题的作用通常不是单一的,需要结合标题特点和文章内容多角度进行分析与理解。【如2023·怀化】
教材示例
示例一
【教材】七年级(下)第15课《驿路梨花》“思考探究”第三题
【问题】想一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解答】
示例二
【教材】部编版七年级(下)第16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问题】本文原题为《悬崖上的一课》,选入课本后改为《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更喜欢哪个标题 说说你的理由。
【解答】
思维导图
散文 标题 ①交代文章内容;②点明或突出文章主旨;③交代行文线索;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小说 标题 ①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②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③设置悬念;④贯穿全文的线索;⑤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练习巩固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2页,共2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试卷第4页,共4页
(2023·湖北黄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龙豁口
刘洪文
①这天早晨,天刚蒙蒙亮,老赵头就带领五个人的“爬犁帮”出发了。这次他们的任务特殊,不是送货,也不是运皮张,而是给北山里的抗日游击队送粮食。
②这几天,松花江上游的抗日游击队把小鬼子打惨了,也把他们打急了,所以小鬼子不断进山“讨伐”,进山的路巡查得非常严。这个时候,要把粮食送进去,谈何容易?可是,游击队已经断粮几天了,老赵头心急如焚,最终还是决定冒险。
③“爬犁帮”最怕遇见松花江上的三九天。那时西北风呼啸,冷风如刀,彻骨的寒冷让人忍不住打战,貉皮帽子羊皮大氅都抵挡不住,没人敢在这寒冷的冰面上过多地停留。拉爬犁的牲口,鼻孔往外喷着白汽,眼睫毛上全都挂满了霜花,汗水顺着毛往下淌,在肚皮下凝结成冰,哗啦哗啦地响。赶爬犁的小伙子们跟着爬犁跑,跑得全身透汗。
④一路上还算顺利,眼瞅着就要进入游击区了,可老赵头却一点也不松懈。一双鹰一样的眼睛不停扫视着苍茫的江面。
⑤突然,远处出现了一片黄褐色的身影,还伴随着隐隐约约的马达声。不好,是鬼子的巡逻队!老赵头的神情变得紧张起来,心想,这可咋办?自己安危事小,粮食进不了山事大。老赵头赶紧吆喝大家加快速度。双方的距离还是越来越近了,爬犁再快也快不过鬼子的汽车和摩托车。老赵头心里明白,咬牙,说:“干脆,走‘龙豁口’。”
⑥一听“龙豁口”三个字,大家头皮就发麻,精神更加紧张了。
⑦所谓“龙豁口”,就是爬犁正在这冰面上行进时,脚下三尺多厚的冰面骤然裂开,裹挟着呼啸声一直向岸边延伸。人只能瞪眼看着冰面不断裂开,从一尺、两尺、三尺再到无法丈量。幽暗的湖水翻涌着从裂口冒出,像是有一条恶龙会随时从湖底蹿出来。传说是湖中的独角龙耐不住严寒,一怒之下用独角豁开冰面,所以称之为“龙豁口”。
⑧“龙豁口”不是常有,但只要遇到一次,就足以让人终生难忘。“爬犁帮”的人谈“龙”色变,因为不管什么车辆或者爬犁,若是掉进了“龙豁口”,那是九死一生的事。
⑨可是今天情况特殊,如果被小鬼子撞到了,同样没有好下场,老赵头只好铤而走险。于是,老赵头赶着爬犁向右侧疾驰,偏离了原来的路线,朝湖心奔去。小伙子们知道,湖心区冰薄,且有一处活水,最易形成“龙豁口”。平时大家总是尽量避开,即使路近一些也从不敢贸然前往。
⑩老赵头今天是要豁出去了。抗联的战士们牵动着大家的心,为了把粮食运到战士们的手里,他们顾不了那么多了。
鬼子越来越近,老赵头拼命地打马飞驰。枣红马的鬃毛飞扬着,像一道红色的闪电穿梭在白茫茫的江雾和雪色之间。小鬼子叫喊着让老赵头停下来,可老赵头全当听不见。小鬼子开枪了,子弹贴着头皮呼啸而过。忽听咔嚓一阵雷鸣炸响,江面的冰排豁然裂开,并且迅速向两边漾开。
老赵头把眼睛瞪得如铜铃一般,大声喊道:“‘龙豁口’现身,大家小心了,跟住我!”
伴随着喊声,老赵头的爬犁左躲右闪,飞一般窜向侧面的斜坡。其他人也不敢怠慢,一个跟着一个从“龙豁口”边缘掠过。后面的小鬼子一个个躲闪不及,绝望地喊叫着,无从应对,眼睁睁地看着汽车和摩托车如同乌龟一般慢慢地沉向江底……
终于把粮食送到战士们手里,大家这才像散了架似的,瘫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往回走时,他们远远地看向“龙豁口”,只见黑幽幽的江面上,漂着一片黄乎乎的尸体。有的尸体已经冻在了“龙豁口”的冰凌上。
老赵头沉默了好一会儿,说:“这不是你们的地方,你们根本就不该来!”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3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刻画老赵头细致而传神,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B.小说叙述张弛有度,送粮过程一波三折,颇有紧张感和戏剧性。
C.文中风雪的描写虽只有寥寥数笔,但都有力地升华了小说主题。
D.“爬犁帮”冒险为游击队送粮食,彰显了老百姓保家卫国的决心。
2.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下列语句。
(1)枣红马的鬃毛飞扬着,像一道红色的闪电穿梭在白茫茫的江雾和雪色之间。(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2)这不是你们的地方,你们根本就不该来!(请结合语境分析其含义与蕴含的情感)
3.小说中有多处伏笔与照应。请找出一对并简析其作用。
4.有人建议将小说的标题“龙豁口”改为“老赵头”,你认为可以吗?请做出选择并结合文本阐明理由。
(2023·辽宁阜新·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第一支钢笔
梁晓声
①它是黑色的,笔身粗大,外观笨拙。全裸的笔尖、旋拧的笔帽。胶皮笔囊内没有夹管,吸墨水时,需要捏一下,才会缓慢鼓起。墨水吸得太足,写字时笔尖常常“呕吐”,弄脏纸和手。我使用它,已经二十多年了。我已不能再用它写作,只能写便笺或信封。
②它是我使用的第一支钢笔,是母亲给我买的。那一年,我升入小学五年级,学校规定每星期有两堂钢笔写字课。某些作业,老师要求必须用钢笔完成。全班每个同学都有钢笔,我却没有,做梦都想得到一支崭新的钢笔。
③一天,我哭闹起来,逼着母亲非立刻给我买一支吸水钢笔不可。母亲为难地说:“你这孩子,真是不懂事,家里生活用的钱都已经向别人借了,我怎么好意思再张口呢?”我哭闹得更凶了,母亲心烦了,打了我两巴掌。我赌气哭着跑出了家门……
④那天下雨,我没有回家,在雨中游荡了大半日,衣服淋湿了,头脑也被淋得清醒了,心中不免后悔自责起来。是啊,家里生活困难,仅靠在外地工作的父亲每月寄回的几十元过日子,母亲不得不经常向邻居开口借钱。我怎么能为了买一支吸水钢笔,就那样为难母亲呢?我觉得自己真是太对不起母亲了。
⑤于是,我决定要靠自己挣钱买一支钢笔。这个念头一产生,我就冒雨朝火车站走去。火车站附近有座坡度很陡的桥,一些大孩子常等在坡下,帮拉货的车夫们把手推车推上坡,可讨得五分钱或一角钱。
⑥我走到那座桥下,站在一棵树下躲雨。等待许久,不见有手推车来。风越刮越大,雨越下越急,雨点噼噼啪啪地抽打着肥大的杨树叶,雨水冲刷着马路。马路上不见一个行人,只有公共汽车偶尔经过。远处除了几根电线杆子,就迷迷蒙蒙地看不清楚什么了。
⑦我感到沮丧,想离开,雨又太大,可等下去肚子又饿。忽然我发现了一辆手推车,装载着几层高高的木箱子,遮盖着雨布。拉车人在大雨中缓慢地、一步步地朝这里拉来。看得出,那人拉得非常吃力,腰弯得很低,上身几乎俯得与地面平行了,两条裤腿都挽到膝盖以上,双臂拼力压住车把,每迈一步,似乎都使出了浑身的劲儿。那人没穿雨衣,头上戴顶草帽。由于他上身俯得太低,我无法看见他的脸,分不出是老头儿还是小伙儿。
⑧他刚将车拉到大桥坡下,我便从树下一跃而出,大声地问:“要帮一把吗?”
⑨他应了一声。我没听清他应的是什么,但明白是他正需要我“帮一把”的意思,就赶快绕到车后,一点儿也不隐藏力气地推起来。木箱子里装的不知是何物,非常沉。还未推到半坡,我便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双腿发软,气喘吁吁。那时我才知道,对有些人来说,钱不是容易挣到的。即使一角钱,也不是容易挣到的。我还空着肚子呢。我又推着走了几步,实在推不动,便产生了“偷劲”的念头,反正拉车人是看不见我的。我刚刚松懈了一下,就感觉到车轮顺坡倒转。不行,这车不容我“偷劲”。那拉车人,也肯定是凭着最后一点力气在坚持,在顽强地向坡上拉。我不忍心“偷劲”了,咬紧牙关,憋足一股力气,发出一个孩子用力时的声音,一步接一步,机械地向前迈动步子。
⑩车子开始下坡了,手推车飞快地朝坡下冲,那拉车人身子太轻,压不住车把,反被车把挑得悬起来,脚离开了地面,控制不住车的方向。
我一直跟在车后跑,车一直滑到坡底才缓缓停下。车停了,我也站住了。那拉车人刚转过身,我便大声说:“给钱。”那拉车人呆呆地望着我,一动不动,既不掏钱,也不说话。我仰起脸看他,不由得愣住了。“他”……原来是母亲。雨水,混合着汗水,从母亲憔悴的脸上直往下淌。母亲的衣服完全被淋透了,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湿漉漉地贴在身上,显出她那瘦削的两肩的轮廓。她的胸口剧烈地起伏着,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气。我完全怔住了。
那一天,我得到了那支梦寐以求的钢笔,母亲将它放在我手中时,满怀期待地说:“孩子,你要用功读书啊,要不然就太对不起妈妈了……”在我的学生时代,我一刻都没有忘记母亲满怀期望对我说的这番话。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是个成年人,母亲也已变成了老太婆。那支笔,可以说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但我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
(选自《读者》,有改动)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6.请结合语境,品析第 段加点词“怔住”的表达效果。
我完全怔住了。
7.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风越刮越大,雨越下越急,雨点噼噼啪啪地抽打着肥大的杨树叶,雨水冲刷着马路。
请结合选文内容,概括母亲的美好品格。(至少两点)
选文标题“第一支钢笔”有什么作用?
10.请结合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2023·湖南湘潭·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文章,完成题目。
北极熊如盛开的白莲花
毕淑敏
①原以为到了北极,以北极冠名的北极熊应该不少,虽不能像早年间的荒山野兔遍地跑来跑去,但每天见上几头应该不成问题。真到了北极圈内,我才发现那里生存环境的恶劣,真不是我等生活在温带地区的人能轻易想象的。除了北极圈附近的岛屿上有些许苔藓类植物苦苦挣扎,其余皆无边冰海。
②北极熊常年驻守北纬80度到85度之间的广阔冰城。说它们常驻,是指一年到头,无论极昼还是极夜,无论觅食还是繁衍,都不离这苦寒之地。不像一些候鸟,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拣着北极仅有的好时光在这里休想与繁殖,一旦天气转劣,立刻起飞,成群结队向南逃逸,寻找更舒服的地方。这固然不失为一种活法,但北极熊的孤独与矢志不渝让人更生喟叹。
③这是我第一次亲见北极熊。
④它并不算很大,身体灵活,毛色雪白,估计肚子里的油水有限,不曾被环斑海豹的脂肪染黄。它在冰面上迅疾奔跑,如同银箔打造而成的精灵,四只大掌犹如白色蒲扇在冰雪中有序地扑打,姿态优雅。
⑤虽说它的听觉并不发达,但游客们吸取教训,完全噤声,加之破冰船不散发任何味道,它不曾受到惊吓,仍保持着怡然自得的心境。奔跑中遇到海冰错落处,面对海水的阻隔,它想也不想,并不放慢脚步,也没有丝毫踌躇。它凭借跑动惯性纵身一跃,在空中划出一道白光,稳稳降至另一块浮冰上。
⑥在它的前方,冰上多裂缝,它便一个箭步接一个箭步地飞腾而起,好像跨越无形的栏杆,步幅可达5米。多数时刻,它判断准确,安然着陆,紧接着又开始马不停蹄地奔跑。
⑦有时运气不佳,不知是判断有误还是体力不支,它未能抵达另一个冰面,而是坠落冰隙,被蔚蓝色的海水淹没。北极熊镇定自若,并不觉得有何不妥,马上昂起头,不慌不忙地开始自在划水……北冰洋的水多刺骨啊!坠落的那一刻,北极熊瞬间被冰水浸透,会不会冷得打一个寒战?
⑧刹那,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叹息北极熊生存之艰难,更感动于它舒展的泳姿。
⑨清澈的海洋如蓝色水晶,北极熊浮动时,优雅如盛开的白莲花。我知道如此形容一只重达几百千克的凶猛动物有些不妥,但当目睹这雪白的动物在幽蓝的海水中轻盈地舞动四肢,如特大水母般随波荡漾之时,你只能发出如此不可思议的喟叹。
(节选自《破冰北极点》有删改)
【链接材料】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节选自宗璞《紫藤萝瀑布》)
11.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品析文中第⑤段画线的语句。
12.文章的写作对象是北极熊,第②段为什么还要写候鸟?
13.标点符号不仅表明向读,还能产生丰富的表达效果,请你说说第⑦段画线句中的问号有什么表达效果。
14.“题好一半文”,联系全文,谈谈“北极熊如盛开的白莲花”这一标题好在哪里。
15.选文和链接材料都运用了拟人,请任找一句写在下面,并赏析该句这样写的妙处。
16.恶劣环境中,如白莲花一般的北极熊,让毕淑敏喟叹;紫藤萝前,生机盎然的花瀑,让宗璞驻足。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谈一谈你对生命的感悟。
试卷第5页,共7页(共18张PPT)
分析标题的作用
(2024中考第一轮复习)
【记叙文阅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标题的作用。
2. 能多角度分析并总结概括标题的作用。
内容解读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主要揭示文章的重点内容,暗示文章主旨,启迪考生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标题的作用要立足于读懂全文,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进行。
中考链接
(2023·湖北十堰·统考中考真题)《开花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题目】分析文章标题“开花的日子一定会到来”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作答。
中考链接
内容上,根据第①段“萋萋毛,又名小蓟。这种野菜极常见极普通,它的叶子满身全是刺,嫩时刺软,可以做菜。叶子的汁还可以止血。它开出的小花,也蛮漂亮”、第 段“牡丹花是花,萋萋毛也有花”可知,“开花的日子一定会到来”表层含义指萋萋毛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根据本文所写的“我”的读书写作经历可知,标题“开花的日子一定会到来”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标题“开花的日子一定会到来”是指勤奋努力就会创造出美好的人生,借物喻人,形象地揭示文章主旨:人生不要害怕千辛万苦,只要希望在,美好就在。在表达效果上:“开花的日子一定会到来”新颖别致,富有内涵,会让读者产生“谁开花的日子一定会到来”的疑问,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中考链接
(2023·湖北十堰·统考中考真题)《开花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题目】分析文章标题“开花的日子一定会到来”的作用。
【答案】借物喻人,表面指萋萋毛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深层含义是指勤奋努力就会创造出美好的人生;含蓄形象地揭示了文章中心;形象生动,画龙点睛,新颖别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分析
1、审清题干,明确题干要求,考察标题作用。
2、联系文本,对标题修辞、内容、结构等方面具体分析。
3、条理清楚,精准表达,按照分析结果,分点做答。
考点分析
以人物为题的作用:
①突出人物形象;
②展开故事情节;
③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考点分析
以形象特征为题的作用:
①铺陈情节,呼应细节;
②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考点分析
以物象为题的作用:
①表层含义,深层含义(隐含比喻象征意义);
②线索,贯穿全文;
③概括故事情节;
④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
⑤寄托某种情感,突出文章主题。
考点分析
以事件为题的作用:
①突出主要故事情节;
②紧扣中心、突出主旨。
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分析
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的作用:
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
②渲染环境氛围;
③具有隐喻象征含义。
常见问法
1.请分析本文以……为题目的作用。【如2022·齐齐哈尔/贺州/营口】
2.文章为什么以……为标题 【如2022·河北/包头/徐州】
3.试分析文章的标题有什么妙处 【如2023·绥化/成都/金华/滨州/眉山;2022·达州/鄂州】
4.将文章题目改为……好不好 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如2023·自贡/永州;2022·吉林】
答题格式
标题的含义是……,它概括(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内容、线索等),引起读者对……的深思(阅读兴趣),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注: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有时一起考查,标题的作用通常不是单一的,需要结合标题特点和文章内容多角度进行分析与理解。【如2023·怀化】
教材示例
【教材】七年级(下)第15课《驿路梨花》“思考探究”第三题
【问题】想一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点拨】本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品味标题的作用。修辞角度分析:“驿路梨花”出自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以此为标题,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结构角度分析:梨花贯穿全文始终,是文章行文的线索;主题角度分析:此标题一语双关,将梨花的自然美与梨花姑娘的人格美结合在一起。内容角度分析: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教材示例
【教材】七年级(下)第15课《驿路梨花》“思考探究”第三题
【问题】想一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解答】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又是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盛开无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也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思维导图
散文标题
①交代文章内容;②点明或突出文章主旨;③交代行文线索;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小说标题 ①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②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③设置悬念;④贯穿全文的线索;⑤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谢谢观看初三一轮复习:跟着教材学阅读
【记叙文阅读】——分析标题的作用
内容解读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主要揭示文章的重点内容,暗示文章主旨,启迪考生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标题的作用要立足于读懂全文,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进行。
中考链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2023·湖北十堰·统考中考真题)
开花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①萋萋毛,又名小蓟。这种野菜极常见极普通,它的叶子满身全是刺,嫩时刺软,可以做菜。叶子的汁还可以止血。它开出的小花,也蛮漂亮。
②说起萋萋毛,我情不自禁想起一些往事。
③1954年,我10岁,和邻居女孩一块报名上一年级。那时我父亲已病逝,母亲独自拉扯三个孩子,还能支持我上学,真是不简单。16岁我参加初中考试,只考语文数学。分数考得挺好,可惜按当年规定,年龄超了,没能录取。
④我20岁那年,村里办教育,缺教师,让我教孩子们学文化。我跟孩子们一块学习汉语拼音,一些字词也得到熟悉和巩固。24岁结婚后,整天忙着干农活,把孩子们养大,供他们上学,教书和读书也就没再继续下去。
⑤多年后,孙女出生了,我到北京帮忙照看。我和孙女一起看书,由此又开始提笔写字。这时候已经是字认识我,我不认识字了。孙女上小学后,每天她回家写完作业,我就和孙女一起抄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抄了好多遍,有的都能背下来,还能默写出来。这让我很高兴、很充实,觉得生活更有意义了。
⑥近些年,儿子鼓励我写回忆录,说将来给孙辈们看,有意义。我说一个农村老太太,没什么成绩,也没什么功劳,有什么可写的?儿子说,种地养家糊口就是成绩,把孩子培养成材就是功劳,就写小事小人物,慢慢来,写一点是一点。我偷偷写了一些,自己藏着。后来儿子偶然看到了,很高兴,说太好了,虽然看着像白开水,可是挺真实挺有味道。他拣出一些成篇的发到网上,没想到这些自言自语的白开水小文章,得到了网友们的喜爱和支持。
⑦那之后,我写得越来越勤了。写事、写人、写物、写吃、写玩,庄稼、蔬菜、家畜、炊食、用具等这些我熟悉的东西,都写到文章里。几十年里,眼见的、耳听的、亲历的,用笔记下来,还不少哩。
⑧张嘴说容易,写在纸上对我来说可就难了。要么字不会写,要么句子不通。我自己查字典,老伴在网上给我查成语、查谚语。一篇文章一两千字,草稿写两遍,最后再誊清一遍,基本一个礼拜完成一两篇。除去做饭、吃饭、刷碗、打扫卫生,每个星期抽出一天去公园,其余的时间,我都花在笔头上。
⑨有事忙挺好。在写的过程中,我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快80岁的老人,忘记了我已腰弯背驼,全身心投入。过去的事浮现在眼前,挺有画面感。不少事几十年后再端详,苦的淡了,好的存了。写出来是放下,说出来是安慰。我写的文章,是最简单、最实在的那种,一眼看到底。能保证的,是自己真实的记录,是真诚的念想。
⑩写字作文锻炼了大脑,还锻炼了手指灵活度。自己生活自理,活得有质量,不给孩子们添负担,也是福气。写的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快,仿佛又回到了儿时上学的日子。
儿子给我当编辑,录入、配图、发文,给我买了大字本词典,还准备了好多本子,嘱咐我不要为了节约写得太满,方便以后修改。老伴每次用毛笔书写标题,还拍了誊清的稿子,通过微信发给儿子录入修改。我常想,如果当年娘不让我去上学,如果村里不让我当老师,如果不和孙女一起读书写字,如果不是儿子鼓励我继续写,如果不是大家鼓励指点我,就不会有这些文字。
一次,孙女玩耍时管家门口的小花叫“生命花”,我发现这名字取得好,于是我的小书就取名叫《生命花》了。这本小书印出来了,让我在如今这个好时代里活得更有趣味。牡丹花是花,萋萋毛也有花。经历了生命的苦,才体会日子的甜。草木用生命开花,我们用生命生活。不怕千辛万苦,只要希望在,美好就在,开花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作者:高秀花)
【题目】分析文章标题“开花的日子一定会到来”的作用。
【答案】借物喻人,表面指萋萋毛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深层含义是指勤奋努力就会创造出美好的人生;含蓄形象地揭示了文章中心;形象生动,画龙点睛,新颖别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作答。
内容上,根据第①段“萋萋毛,又名小蓟。这种野菜极常见极普通,它的叶子满身全是刺,嫩时刺软,可以做菜。叶子的汁还可以止血。它开出的小花,也蛮漂亮”、第 段“牡丹花是花,萋萋毛也有花”可知,“开花的日子一定会到来”表层含义指萋萋毛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根据本文所写的“我”的读书写作经历可知,标题“开花的日子一定会到来”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标题“开花的日子一定会到来”是指勤奋努力就会创造出美好的人生,借物喻人,形象地揭示文章主旨:人生不要害怕千辛万苦,只要希望在,美好就在。在表达效果上:“开花的日子一定会到来”新颖别致,富有内涵,会让读者产生“谁开花的日子一定会到来”的疑问,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考点分析
1、审清题干,明确题干要求,考察标题作用。
2、联系文本,对标题修辞、内容、结构等方面具体分析。
标题内容的不同,标题的作用也就会有不同,因此分析标题作用一般需从标题涵盖的具体内容来进行:
(1)以人物为题的作用:①突出人物形象;②展开故事情节;③紧扣中心,突出主题。(2)以形象特征为题的作用:①铺陈情节,呼应细节;②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3)以物象为题的作用:①表层含义,深层含义(隐含比喻象征意义);②线索,贯穿全文;③概括故事情节;④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⑤寄托某种情感,突出文章主题。
(4)以事件为题的作用:①突出主要故事情节;②紧扣中心、突出主旨。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5)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的作用: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②渲染环境氛围;③具有隐喻象征含义。3、条理清楚,精准表达,按照分析结果,分点做答。
常见问法
1.请分析本文以……为题目的作用。【如2022·齐齐哈尔/贺州/营口】
2.文章为什么以……为标题 【如2022·河北/包头/徐州】
3.试分析文章的标题有什么妙处 【如2023·绥化/成都/金华/滨州/眉山;2022·达州/鄂州】
4.将文章题目改为……好不好 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如2023·自贡/永州;2022·吉林】
答题格式
标题的含义是……,它概括(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内容、线索等),引起读者对……的深思(阅读兴趣),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注: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有时一起考查,标题的作用通常不是单一的,需要结合标题特点和文章内容多角度进行分析与理解。【如2023·怀化】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2页,共2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试卷第1页,共4页
教材示例
示例一
【教材】七年级(下)第15课《驿路梨花》“思考探究”第三题
【问题】想一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点拨】本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品味标题的作用。修辞角度分析:“驿路梨花”出自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以此为标题,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结构角度分析:梨花贯穿全文始终,是文章行文的线索;主题角度分析:此标题一语双关,将梨花的自然美与梨花姑娘的人格美结合在一起。内容角度分析: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解答】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又是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盛开无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也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示例二
【教材】部编版七年级(下)第16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问题】本文原题为《悬崖上的一课》,选入课本后改为《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更喜欢哪个标题 说说你的理由。
【点拨】本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品味标题的作用。哪一个好?选择标准是标题作用。
【解答】我更喜欢原标题“悬崖上的一课”。这一标题指出故事发生的地点,概括了故事的核心内容,语言朴实却暗含深意--悬崖上发生的故事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课,给“我”的人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正是对这一标题的照应。
思维导图
散文 标题 ①交代文章内容;②点明或突出文章主旨;③交代行文线索;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小说 标题 ①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②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③设置悬念;④贯穿全文的线索;⑤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练习巩固
(2023·湖北黄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龙豁口
刘洪文
①这天早晨,天刚蒙蒙亮,老赵头就带领五个人的“爬犁帮”出发了。这次他们的任务特殊,不是送货,也不是运皮张,而是给北山里的抗日游击队送粮食。
②这几天,松花江上游的抗日游击队把小鬼子打惨了,也把他们打急了,所以小鬼子不断进山“讨伐”,进山的路巡查得非常严。这个时候,要把粮食送进去,谈何容易?可是,游击队已经断粮几天了,老赵头心急如焚,最终还是决定冒险。
③“爬犁帮”最怕遇见松花江上的三九天。那时西北风呼啸,冷风如刀,彻骨的寒冷让人忍不住打战,貉皮帽子羊皮大氅都抵挡不住,没人敢在这寒冷的冰面上过多地停留。拉爬犁的牲口,鼻孔往外喷着白汽,眼睫毛上全都挂满了霜花,汗水顺着毛往下淌,在肚皮下凝结成冰,哗啦哗啦地响。赶爬犁的小伙子们跟着爬犁跑,跑得全身透汗。
④一路上还算顺利,眼瞅着就要进入游击区了,可老赵头却一点也不松懈。一双鹰一样的眼睛不停扫视着苍茫的江面。
⑤突然,远处出现了一片黄褐色的身影,还伴随着隐隐约约的马达声。不好,是鬼子的巡逻队!老赵头的神情变得紧张起来,心想,这可咋办?自己安危事小,粮食进不了山事大。老赵头赶紧吆喝大家加快速度。双方的距离还是越来越近了,爬犁再快也快不过鬼子的汽车和摩托车。老赵头心里明白,咬牙,说:“干脆,走‘龙豁口’。”
⑥一听“龙豁口”三个字,大家头皮就发麻,精神更加紧张了。
⑦所谓“龙豁口”,就是爬犁正在这冰面上行进时,脚下三尺多厚的冰面骤然裂开,裹挟着呼啸声一直向岸边延伸。人只能瞪眼看着冰面不断裂开,从一尺、两尺、三尺再到无法丈量。幽暗的湖水翻涌着从裂口冒出,像是有一条恶龙会随时从湖底蹿出来。传说是湖中的独角龙耐不住严寒,一怒之下用独角豁开冰面,所以称之为“龙豁口”。
⑧“龙豁口”不是常有,但只要遇到一次,就足以让人终生难忘。“爬犁帮”的人谈“龙”色变,因为不管什么车辆或者爬犁,若是掉进了“龙豁口”,那是九死一生的事。
⑨可是今天情况特殊,如果被小鬼子撞到了,同样没有好下场,老赵头只好铤而走险。于是,老赵头赶着爬犁向右侧疾驰,偏离了原来的路线,朝湖心奔去。小伙子们知道,湖心区冰薄,且有一处活水,最易形成“龙豁口”。平时大家总是尽量避开,即使路近一些也从不敢贸然前往。
⑩老赵头今天是要豁出去了。抗联的战士们牵动着大家的心,为了把粮食运到战士们的手里,他们顾不了那么多了。
鬼子越来越近,老赵头拼命地打马飞驰。枣红马的鬃毛飞扬着,像一道红色的闪电穿梭在白茫茫的江雾和雪色之间。小鬼子叫喊着让老赵头停下来,可老赵头全当听不见。小鬼子开枪了,子弹贴着头皮呼啸而过。忽听咔嚓一阵雷鸣炸响,江面的冰排豁然裂开,并且迅速向两边漾开。
老赵头把眼睛瞪得如铜铃一般,大声喊道:“‘龙豁口’现身,大家小心了,跟住我!”
伴随着喊声,老赵头的爬犁左躲右闪,飞一般窜向侧面的斜坡。其他人也不敢怠慢,一个跟着一个从“龙豁口”边缘掠过。后面的小鬼子一个个躲闪不及,绝望地喊叫着,无从应对,眼睁睁地看着汽车和摩托车如同乌龟一般慢慢地沉向江底……
终于把粮食送到战士们手里,大家这才像散了架似的,瘫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往回走时,他们远远地看向“龙豁口”,只见黑幽幽的江面上,漂着一片黄乎乎的尸体。有的尸体已经冻在了“龙豁口”的冰凌上。
老赵头沉默了好一会儿,说:“这不是你们的地方,你们根本就不该来!”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3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刻画老赵头细致而传神,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B.小说叙述张弛有度,送粮过程一波三折,颇有紧张感和戏剧性。
C.文中风雪的描写虽只有寥寥数笔,但都有力地升华了小说主题。
D.“爬犁帮”冒险为游击队送粮食,彰显了老百姓保家卫国的决心。
2.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下列语句。
(1)枣红马的鬃毛飞扬着,像一道红色的闪电穿梭在白茫茫的江雾和雪色之间。(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2)这不是你们的地方,你们根本就不该来!(请结合语境分析其含义与蕴含的情感)
3.小说中有多处伏笔与照应。请找出一对并简析其作用。
4.有人建议将小说的标题“龙豁口”改为“老赵头”,你认为可以吗?请做出选择并结合文本阐明理由。
【答案】1.C 2.(1)把枣红马比作“一道红色的闪电”,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马奔跑的速度之快,突出了老赵头策马疾驰的勇武,表现了老赵头给游击队送粮的急切心情和无所畏惧、不怕牺牲的精神。
(2)老赵头带领五个人的"爬犁帮"出发给北山里的抗日游击队送粮食时,遇到鬼子的巡逻队,冒险走“龙豁口”,胜利完成任务;敌人追赶他们,掉进“龙豁口”丧命。这句话表达了老赵头对敌人的痛恨之情和保家卫国的决心。 3.示例:开头“这几天,松花江上游的抗日游击队把小鬼子打惨了,也把他们打急了,所以小鬼子不断进山‘讨伐’,进山的路巡查得非常严”与下文“突然,远处出现了一片黄褐色的身影,还伴随着隐隐约约的马达声。不好,是鬼子的巡逻队”相照应,突出了为游击队送粮的危险,表现了老赵头等人爱护子弟兵、保家卫国的决心。 4.示例:可以。本文记叙了老赵头带领五个人的“爬犁帮”出发给北山里的抗日游击队送粮食时,遇到鬼子的巡逻队,冒险走“龙豁口”,最终胜利完成任务的故事。赞美了老赵头等人热爱子弟兵、不怕牺牲、机智勇敢的宝贵品质。以“老赵头”突出了主要人物,简洁醒目。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
C.有误,结合第③段“那时西北风呼啸,冷风如刀,彻骨的寒冷让人忍不住打战,貉皮帽子羊皮大氅都抵挡不住,没人敢在这寒冷的冰面上过多地停留”等内容可知,文中风雪的描写虽只有寥寥数笔,但都有力地渲染了环境的恶劣,突出了人物的品质,“升华了小说主题”表述不当;
故选C。
2.本题考查句子理解赏析。
①根据 段“鬼子越来越近,老赵头拼命地打马飞驰”和下文“小鬼子叫喊着让老赵头停下来,可老赵头全当听不见”可知,“枣红马的鬃毛飞扬着,像一道红色的闪电穿梭在白茫茫的江雾和雪色之间”一句把枣红马比作“一道红色的闪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马奔跑的速度之快,突出了老赵头策马疾驰的勇武,表现了老赵头给游击队送粮的急切心情和无所畏惧、不怕牺牲革命主义情怀。
②根据 段“伴随着喊声,老赵头的爬犁左躲右闪,飞一般窜向侧面的斜坡。其他人也不敢怠慢,一个跟着一个从‘龙豁口’边缘掠过。后面的小鬼子一个个躲闪不及,绝望地喊叫着,无时心从应对,眼睁睁地看着汽车和摩托车如同乌龟一般慢慢地沉向江底”、 段“第二天往回走时,他们远远地看向‘龙豁口’,只见黑幽幽的江面上,漂着一片黄乎乎的尸体。有的尸体已经冻在了‘龙豁口’的冰凌上”可知,“这不是你们的地方,你们根本就不该来”一句表达了老赵头对敌人的痛恨之情和誓死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和信仰。
3.本题考查写作方法及作用。
本文多处运用伏笔与照应的写作方法,如②段“这几天,松花江上游的抗日游击队把小鬼子打惨了,也把他们打急了,所以小鬼子不断进山‘讨伐’,进山的路巡查得非常严”与⑤段“突然,远处出现了一片黄褐色的身影,还伴随着隐隐约约的马达声。不好,是鬼子的巡逻队”相照应,突出了为游击队送粮的危险,表现了老赵头等人爱护子弟兵、保家卫国的决心。
再如⑧段“‘爬犁帮’的人谈‘龙’色变,因为不管什么车辆或者爬犁,若是掉进了‘龙豁口’,那是九死一生的事”与 段“第二天往回走时,他们远远地看向‘龙豁口’,只见黑幽幽的江面上,漂着一片黄乎乎的尸体。有的尸体已经冻在了‘龙豁口’的冰凌上”相照应,表现了“龙豁口”的凶险,反衬出老赵头等人爱护子弟兵、保家卫国的决心和不怕牺牲、机智勇敢的宝贵品质。可据此作答。
4.本题考查标题选用。主观类试题,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示例:不可以。本文记叙了老赵头带领五个人的“爬犁帮”出发给北山里的抗日游击队送粮食时,遇到鬼子的巡逻队,冒险走“龙豁口”,最终胜利完成任务的故事。赞美了老赵头等人热爱子弟兵、不怕牺牲、机智勇敢的宝贵品质。“龙豁口”是突出人物形象的主要情景;另外,“龙豁口”这个标题新颖生动,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023·辽宁阜新·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第一支钢笔
梁晓声
①它是黑色的,笔身粗大,外观笨拙。全裸的笔尖、旋拧的笔帽。胶皮笔囊内没有夹管,吸墨水时,需要捏一下,才会缓慢鼓起。墨水吸得太足,写字时笔尖常常“呕吐”,弄脏纸和手。我使用它,已经二十多年了。我已不能再用它写作,只能写便笺或信封。
②它是我使用的第一支钢笔,是母亲给我买的。那一年,我升入小学五年级,学校规定每星期有两堂钢笔写字课。某些作业,老师要求必须用钢笔完成。全班每个同学都有钢笔,我却没有,做梦都想得到一支崭新的钢笔。
③一天,我哭闹起来,逼着母亲非立刻给我买一支吸水钢笔不可。母亲为难地说:“你这孩子,真是不懂事,家里生活用的钱都已经向别人借了,我怎么好意思再张口呢?”我哭闹得更凶了,母亲心烦了,打了我两巴掌。我赌气哭着跑出了家门……
④那天下雨,我没有回家,在雨中游荡了大半日,衣服淋湿了,头脑也被淋得清醒了,心中不免后悔自责起来。是啊,家里生活困难,仅靠在外地工作的父亲每月寄回的几十元过日子,母亲不得不经常向邻居开口借钱。我怎么能为了买一支吸水钢笔,就那样为难母亲呢?我觉得自己真是太对不起母亲了。
⑤于是,我决定要靠自己挣钱买一支钢笔。这个念头一产生,我就冒雨朝火车站走去。火车站附近有座坡度很陡的桥,一些大孩子常等在坡下,帮拉货的车夫们把手推车推上坡,可讨得五分钱或一角钱。
⑥我走到那座桥下,站在一棵树下躲雨。等待许久,不见有手推车来。风越刮越大,雨越下越急,雨点噼噼啪啪地抽打着肥大的杨树叶,雨水冲刷着马路。马路上不见一个行人,只有公共汽车偶尔经过。远处除了几根电线杆子,就迷迷蒙蒙地看不清楚什么了。
⑦我感到沮丧,想离开,雨又太大,可等下去肚子又饿。忽然我发现了一辆手推车,装载着几层高高的木箱子,遮盖着雨布。拉车人在大雨中缓慢地、一步步地朝这里拉来。看得出,那人拉得非常吃力,腰弯得很低,上身几乎俯得与地面平行了,两条裤腿都挽到膝盖以上,双臂拼力压住车把,每迈一步,似乎都使出了浑身的劲儿。那人没穿雨衣,头上戴顶草帽。由于他上身俯得太低,我无法看见他的脸,分不出是老头儿还是小伙儿。
⑧他刚将车拉到大桥坡下,我便从树下一跃而出,大声地问:“要帮一把吗?”
⑨他应了一声。我没听清他应的是什么,但明白是他正需要我“帮一把”的意思,就赶快绕到车后,一点儿也不隐藏力气地推起来。木箱子里装的不知是何物,非常沉。还未推到半坡,我便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双腿发软,气喘吁吁。那时我才知道,对有些人来说,钱不是容易挣到的。即使一角钱,也不是容易挣到的。我还空着肚子呢。我又推着走了几步,实在推不动,便产生了“偷劲”的念头,反正拉车人是看不见我的。我刚刚松懈了一下,就感觉到车轮顺坡倒转。不行,这车不容我“偷劲”。那拉车人,也肯定是凭着最后一点力气在坚持,在顽强地向坡上拉。我不忍心“偷劲”了,咬紧牙关,憋足一股力气,发出一个孩子用力时的声音,一步接一步,机械地向前迈动步子。
⑩车子开始下坡了,手推车飞快地朝坡下冲,那拉车人身子太轻,压不住车把,反被车把挑得悬起来,脚离开了地面,控制不住车的方向。
我一直跟在车后跑,车一直滑到坡底才缓缓停下。车停了,我也站住了。那拉车人刚转过身,我便大声说:“给钱。”那拉车人呆呆地望着我,一动不动,既不掏钱,也不说话。我仰起脸看他,不由得愣住了。“他”……原来是母亲。雨水,混合着汗水,从母亲憔悴的脸上直往下淌。母亲的衣服完全被淋透了,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湿漉漉地贴在身上,显出她那瘦削的两肩的轮廓。她的胸口剧烈地起伏着,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气。我完全怔住了。
那一天,我得到了那支梦寐以求的钢笔,母亲将它放在我手中时,满怀期待地说:“孩子,你要用功读书啊,要不然就太对不起妈妈了……”在我的学生时代,我一刻都没有忘记母亲满怀期望对我说的这番话。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是个成年人,母亲也已变成了老太婆。那支笔,可以说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但我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
(选自《读者》,有改动)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6.请结合语境,品析第 段加点词“怔住”的表达效果。
我完全怔住了。
7.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风越刮越大,雨越下越急,雨点噼噼啪啪地抽打着肥大的杨树叶,雨水冲刷着马路。
8.请结合选文内容,概括母亲的美好品格。(至少两点)
9.选文标题“第一支钢笔”有什么作用?
10.请结合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答案】5.想挣钱买钢笔的“我”,帮助在风雨中艰难行进的“陌生人”(母亲)推车,之后,母亲给“我”买了第一支钢笔,“我”将永远保存(珍视)它。(意近即可) 6.怔住,形容发愣、发呆的样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发现拉车人是母亲时感到意外(震惊、惊讶)的样子,表现了“我”的愧疚、自责和感动。(意近即可) 7.自然环境(景物)描写,交待风大雨急的天气特征(突出环境的恶劣),烘托母亲吃苦耐劳的品格,为下文“我”发现拉车人(母亲)在雨中艰难行进做铺垫。 8.吃苦耐劳:瘦削的母亲在雨中艰难地拉装满重物的手推车。关爱孩子:母亲克服各种困难为“我”买第一支钢笔。善于教育:母亲能够抓住买钢笔的契机来激励孩子。(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9.充当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含蓄地揭示主旨,第一支钢笔对“我”意义重大,承载了母亲对“我”的爱;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0.示例一:选文讲述了母亲冒雨辛苦拉车后,为“我”买第一支钢笔,激励“我”成长的事。这让我感到母爱的伟大,生活中我的父母也在辛苦劳作、无私付出,我应该像作者一样努力成长为优秀的自己,用行动回报父母。
示例二:选文中的母亲冒雨辛苦拉车后,为“我”买第一支钢笔,能够直面生活中的苦难,这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坚强。每个人的一生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不应该被苦难打倒,应该像文中的母亲一样积极面对,让自己尽快成长。
【解析】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由第②段“那一年,我升入小学五年级,学校规定每星期有两堂钢笔写字课。某些作业,老师要求必须用钢笔完成。全班每个同学都有钢笔,我却没有,做梦都想得到一支崭新的钢笔”可知, 事件的起因是:读小学的“我”很想得到一支崭新的钢笔。
由第⑤段“于是,我决定要靠自己挣钱买一支钢笔”“帮拉货的车夫们把手推车推上坡,可讨得五分钱或一角钱”,第⑦段“忽然我发现了一辆手推车,装载着几层高高的木箱子,遮盖着雨布。拉车人在大雨中缓慢地、一步步地朝这里拉来”,第 段“我一直跟在车后跑,车一直滑到坡底才缓缓停下。车停了,我也站住了。那拉车人刚转过身,我便大声说:“给钱。”那拉车人呆呆地望着我,一动不动,既不掏钱,也不说话。我仰起脸看他,不由得愣了。‘他’……原来是母亲”可知,事件的经过:为了挣钱买钢笔,“我”帮一个拉货的“陌生人”推车,推完才发现,那个人原来是母亲。
由第 段“那一天,我得到了那支梦寐以求的钢笔,母亲将它放在我手中”“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是个成年人,母亲也已变成了老太婆。那支笔,可以说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但我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可知,事件的结果是:母亲给“我”买了那支梦寐以求的钢笔,时至今天,“我”仍保存完好,并将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
据此概括即可。
6.本题考查重要词语的表达效果。
“怔住”的本义是指发愣,惊呆了。结合上文第 段“‘他’……原来是母亲。雨水,混合着汗水,从母亲憔悴的脸上直往下淌。母亲的衣服完全被淋透了,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湿漉漉地贴在身上,显出她那瘦削的两肩的轮廓。她的胸口剧烈地起伏着,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可知,“我”之所以怔住,主要是因为“我”发现这个“陌生人”原来是母亲,表现了“我”的惊讶、意外;同时,在风雨交加的恶劣环境中,瘦削的母亲仍坚持拉装满重物的手推车,让“我”既感动又内疚。
7.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作用分析。“风越刮越大,雨越下越急”是自然环境描写,一是交代那天天气的恶劣情况,“雨点劈劈啪啪地抽打着肥大的杨树叶”说明雨很大,“冲刷着马路”说明积水很多,环境恶劣;二是情节上作用,“雨点劈劈啪啪地抽打着肥大的杨树叶”,让人难以睁开眼的恶劣环境,为下文写我看不清拉车的是母亲做铺垫;三是烘托人物品质,风雨交加的环境,冷清的街道,烘托了母亲不怕吃苦的美好品质。
8.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由第 段“雨水,混合着汗水,从母亲憔悴的脸上直往下淌。母亲的衣服完全被淋透了,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湿漉漉地贴在身上,显出她那瘦削的两肩的轮廓。她的胸口剧烈地起伏着,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可知,瘦削而憔悴的母亲在风雨交加的时候,仍坚持拉装满重物的手推车,可见她是一个不怕吃苦的人;
由第③段“你这孩子,真是不懂事,家里生活用的钱都已经向别人借了,我怎么好意思再张口呢”可知,当时家境并不好,由第 段“那一天,我得到了那支梦寐以求的钢笔,母亲将它放在我手中”可知,在家庭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母亲克服各种困难给“我”买钢笔,可见母亲关爱孩子,充满母爱;
由第 段“母亲将它放在我手中时,满怀期待地说:‘孩子,你要用功读书啊,要不然就太对不起妈妈了……’在我的学生时代,我一刻都没有忘记母亲满怀期望对我说的这番话”可知,母亲能够抓住买钢笔的契机来激励“我”,让“我”深受启发,可见母亲教子有方。
9.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通读全文可知,文章围绕“第一支钢笔”的线索展开,叙写了“我”与母亲之间的事情。由结尾“在我的学生时代,我一刻都没有忘记母亲满怀期望对我说的这番话。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是个成年人,母亲也已变成了老太婆。那支笔,可以说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但我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可知,第一支钢笔是“母亲”克服各种困难为“我”买的,承载着浓浓的母爱,因此,标题“第一支钢笔”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另外,标题“第一支钢笔”设置悬念:为什么是第一支钢笔,从何而来,有什么故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看法。
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围绕“第一支钢笔”体现浓浓的母爱及教育意义展开回答。
示例:文章讲述了母亲克服各种困难为“我”买来第一支钢笔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文中母亲的吃苦耐劳与浓浓的母爱,可怜天下父母心,现实中我们的父母也是无私付出、默默奉献,我们应该像作者一样不断成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感恩父母!
(2023·湖南湘潭·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文章,完成题目。
北极熊如盛开的白莲花
毕淑敏
①原以为到了北极,以北极冠名的北极熊应该不少,虽不能像早年间的荒山野兔遍地跑来跑去,但每天见上几头应该不成问题。真到了北极圈内,我才发现那里生存环境的恶劣,真不是我等生活在温带地区的人能轻易想象的。除了北极圈附近的岛屿上有些许苔藓类植物苦苦挣扎,其余皆无边冰海。
②北极熊常年驻守北纬80度到85度之间的广阔冰城。说它们常驻,是指一年到头,无论极昼还是极夜,无论觅食还是繁衍,都不离这苦寒之地。不像一些候鸟,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拣着北极仅有的好时光在这里休想与繁殖,一旦天气转劣,立刻起飞,成群结队向南逃逸,寻找更舒服的地方。这固然不失为一种活法,但北极熊的孤独与矢志不渝让人更生喟叹。
③这是我第一次亲见北极熊。
④它并不算很大,身体灵活,毛色雪白,估计肚子里的油水有限,不曾被环斑海豹的脂肪染黄。它在冰面上迅疾奔跑,如同银箔打造而成的精灵,四只大掌犹如白色蒲扇在冰雪中有序地扑打,姿态优雅。
⑤虽说它的听觉并不发达,但游客们吸取教训,完全噤声,加之破冰船不散发任何味道,它不曾受到惊吓,仍保持着怡然自得的心境。奔跑中遇到海冰错落处,面对海水的阻隔,它想也不想,并不放慢脚步,也没有丝毫踌躇。它凭借跑动惯性纵身一跃,在空中划出一道白光,稳稳降至另一块浮冰上。
⑥在它的前方,冰上多裂缝,它便一个箭步接一个箭步地飞腾而起,好像跨越无形的栏杆,步幅可达5米。多数时刻,它判断准确,安然着陆,紧接着又开始马不停蹄地奔跑。
⑦有时运气不佳,不知是判断有误还是体力不支,它未能抵达另一个冰面,而是坠落冰隙,被蔚蓝色的海水淹没。北极熊镇定自若,并不觉得有何不妥,马上昂起头,不慌不忙地开始自在划水……北冰洋的水多刺骨啊!坠落的那一刻,北极熊瞬间被冰水浸透,会不会冷得打一个寒战?
⑧刹那,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叹息北极熊生存之艰难,更感动于它舒展的泳姿。
⑨清澈的海洋如蓝色水晶,北极熊浮动时,优雅如盛开的白莲花。我知道如此形容一只重达几百千克的凶猛动物有些不妥,但当目睹这雪白的动物在幽蓝的海水中轻盈地舞动四肢,如特大水母般随波荡漾之时,你只能发出如此不可思议的喟叹。
(节选自《破冰北极点》有删改)
【链接材料】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节选自宗璞《紫藤萝瀑布》)
11.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品析文中第⑤段画线的语句。
12.文章的写作对象是北极熊,第②段为什么还要写候鸟?
13.标点符号不仅表明向读,还能产生丰富的表达效果,请你说说第⑦段画线句中的问号有什么表达效果。
14.“题好一半文”,联系全文,谈谈“北极熊如盛开的白莲花”这一标题好在哪里。
15.选文和链接材料都运用了拟人,请任找一句写在下面,并赏析该句这样写的妙处。
16.恶劣环境中,如白莲花一般的北极熊,让毕淑敏喟叹;紫藤萝前,生机盎然的花瀑,让宗璞驻足。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谈一谈你对生命的感悟。
【答案】11.示例: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北极熊在冰面上跳跃时的动作的流畅,表达对北极熊的赞美之情。 12.示例: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北极熊常年驻守北纬80度到85度之间的广阔冰域与候鸟遇到天气转劣立刻向南逃逸进行对比,突出了北极熊的孤独与矢志不渝,表达作者对北极熊的赞美之情。 13.示例:问号表疑问,写出作者看到北极能落入海水时的担心,表达了作者感动、震撼、同情、心疼等复杂的感情。 14.示例:标题把北极熊比作“盛开的白莲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北极熊的圣洁美好,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标题新颖别致,富有诗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5.示例一:语句:北极熊镇定自若,并不觉得有何不妥,马上昂起头,不慌不忙地开始自在划水。
赏析: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北极熊人的性格,表现出北极熊落水后的沉着镇定,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示例二:语句: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富有紫藤萝花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紫藤萝花的顽皮可爱,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16.示例:北极熊常年驻守北纬80度到85度之间的广阔冰域,表现出的孤独与矢志不渝令人钦佩;紫藤萝经历苦难后重新绽放美丽,体现出的坚韧顽强令人赞叹。尽管生命会遭受磨难,经历痛苦,但我们要心怀希望,勇敢无畏,努力让生命展现美好,努力去实现生命的价值。
【解析】11.本题考查对词句的赏析。
根据第⑤段画线的语句“它凭借跑动惯性纵身一跃,在空中划出一道白光,稳稳降至另一块浮冰上”可知,这是是对北极熊动作的描写,连用“纵身一跃”“划出”“降至”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北极熊在冰面上跳跃时的动作的流畅,表达作者对北极熊的赞美之情。
12.本题考查对比的手法及作用。
根据第②段“北极熊常年驻守北纬80度到85度之间的广阔冰城。说它们常驻,是指一年到头,无论极昼还是极夜,无论觅食还是繁衍,都不离这苦寒之地”、“不像一些候鸟,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拣着北极仅有的好时光在这里休想与繁殖,一旦天气转劣,立刻起飞,成群结队向南逃逸,寻找更舒服的地方”可知,运用对比手法,常年驻守北纬80度到85度之间的广阔冰域的北极熊与遇到天气转劣立刻向南逃逸的候鸟,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根据第②段“这固然不失为一种活法,但北极熊的孤独与矢志不渝让人更生喟叹”可知,突出“北极熊的孤独与矢志不渝”,表达作者对北极熊的赞美之情。
1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作用。
根据第⑦段画线句“坠落的那一刻,北极熊瞬间被冰水浸透,会不会冷得打一个寒战?”可知,这是个疑问句,问号表疑问,写出作者对北极熊入水的无比担心;
根据第⑧段“刹那,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叹息北极熊生存之艰难,更感动于它舒展的泳姿”可知,这个疑问,表明作者看到北极熊落入海水时被感动、震撼;
同时,第⑦段画线句“会不会冷得打一个寒战?”这个猜想,表达作者对北极熊生存之艰难的同情、心疼。
14.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
根据标题“北极熊如盛开的白莲花”可知,把在蓝色海洋上浮动的北极熊比作“盛开的白莲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根据第⑨段“清澈的海洋如蓝色水晶,北极熊浮动时,优雅如盛开的白莲花”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北极熊在海面游动时姿态的优美舒展,如白莲花一样圣洁美好,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标题“北极熊如盛开的白莲花”,新颖别致,富有诗意,同时会令读者产生疑问:作者笔下的白莲花一样的北极熊会是什么样的?从而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5.本题考查赏析语言。解答时,先准确找出使用拟人手法的句子,再结合句子内容分析表达作用。
根据第⑦段“北极熊镇定自若,并不觉得有何不妥,马上昂起头,不慌不忙地开始自在划水”可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北极熊“镇定自若”“不慌不忙”,将北极熊人拟人化,表现出北极熊落水后的沉着镇定,表达作者对北极熊的喜爱赞美之情;
根据链接材料中“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可知,“挑逗”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紫藤萝花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紫藤萝花的顽皮、天真、可爱,表达作者对紫藤萝的喜爱、赞美之情。
16.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的表达。
根据第②段“北极熊常年驻守北纬80度到85度之间的广阔冰城。说它们常驻,是指一年到头,无论极昼还是极夜,无论觅食还是繁衍,都不离这苦寒之地”、“这固然不失为一种活法,但北极熊的孤独与矢志不渝让人更生喟叹”可知,北极熊生存艰难,但它的“孤独与矢志不渝”令人钦佩和赞叹;
根据宗璞《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可知,紫藤萝经历生命的苦难,重新焕发生机,绽放美丽,表现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体现出生命的坚韧与顽强;
由此可知,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人,生命可能会遭受磨难,经历痛苦,但生命的长河没有止境的。当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要心怀希望,勇敢无畏,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
试卷第18页,共1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