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21 杨氏之子
课型 新授课
目标 确立 依据 课标分析 课标摘录 1.有较强的的独立识字能力。 2.语文教学应致力于提高以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而要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当以诵读、积累范文语言为前提,以熟悉范文语言形式为基础,以言语实践操练为途径。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课标分析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学生学的第一篇文言文,根据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本节课教学意在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初步读懂文言文,体会语言的艺术,为学生以后学习文言文奠定基础。 通过课前预习单的注音练习,检测学生是否认识“诣、禽”等2个生字。会书写“梁、诣”等3个字。 2.根据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借助词典阅读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在解题时,杨氏之子,告诉学生子的意思是古代的男孩子,这里指儿子。再讲未闻孔雀是是夫子家禽时,让生查字典,理解,生明白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3.根据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让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积累,理解句意。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在理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时,教学生联系上下文,指着杨梅,这里面指后面省略了杨梅,但是生能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句子的意思。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是部编版教材五下第七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专题:语言的艺术。 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把握以下几方面的重点: 1.“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读”即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通课文,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2.“解”: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要词词落实,句句落实。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解”即在读中解意,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课文句子的意思,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并为深入学习作好铺垫。 3.“议”即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围绕“杨氏之子是个怎样的孩子”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句子展开讨论,体会人物的机敏聪慧。 《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现代文的阅读理解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对于文言文却是头一次遇到。学生一看到文言文,首先在心理上就会生产畏怯心理,所以教材在选编过程中,选择了《杨氏之子》这篇浅显易懂的文章。 本课的重点意在通过此文的学习,让学生对文言文有所认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对于字词的理解,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加以理解,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与现代文之间的差异。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基本上可以理解基本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点拨,会对学生认知文言文会起到更好的帮助。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习 目标 1. 认识“诣、禽”等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了个宇。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 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
信息技术 应用 课前:课前通过网络搜索,了解《世说新语》。熟读课文,预习生字词。 课中:投屏展示学生预习效果;图片、视频;ppt提示自学要求、学习提示、作业。 课后:上网查阅、了解阅读《世说新语》,并介绍其中的一两则小故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诣、禽”等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了个宇。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背诵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 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
课前预学
21 杨氏之子 学生预学案设计 课题杨氏之子时间建议15~20分钟预学目标1.学会生字,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初步了解课文句子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尽量将课文的节奏读正确。 3.搜集并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预学内容熟读课文1.朗诵课文多遍,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同桌之间互读,并探讨课文停顿,相互评价一下朗读情况。预习字词1.读准下列生字,采用熟悉的方法识记字形并抄写一遍。 诣 禽 2.阅读课文注释,理解下列字词。 甚( ) 聪惠( ) 诣( ) 乃( ) 示( ) 未闻( ) 3.想一想,下列两个加点字该读什么音? 为设果( ) 应声( )内容感知1.本文主要写的是发生在( )国的事情,( )家的孩子很聪明,他有一句很巧妙的答语是( )。 2.说说杨氏之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资料搜集搜集并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阅读质疑通过预习,你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在下面写一写吧。
课中展学
活动一:谈话入题,简介体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任务
1.出示并引导学生朗读几条文言文的名言警句。 2.明确这几条名言警句出自文言文,并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指导学生在理解课题的基础上,学着课题的样子说说自己或同桌。 4.介绍文章的体裁,了解作者及作品出处。 1.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名言警句。 2.齐读课题,说出课题的意思。 3.学着课题的样子说说自己或同桌,如“刘氏之子、王氏之女”等。 4.学生阅读课件上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世说新语》这本书。 1.读、讲、听明白学习内容。 2.资料的准确性、语言表达清晰、严谨、言简意赅。 3.回顾课文内容时,根据句子意思,学生是否可以说出对应的课文句子。
活动二:初读课文,了解文言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任务
1.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2.课件出示课文(标出停顿线),引导学生自由朗读。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将课文读正确。 1.生自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重点学习两个多音字:“为、应”。 3.学生思考并交流这篇课文与我们平时学的文章比,有什么特别之处。 4.针对课件出示的带有停顿线的课文进行朗读。 1.根据学生坐姿,教师用肢体语言和神态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2.交流同学声音响亮,听的同学用手势做出自己的判断,适时补充、纠正。 3.朗读得是否有趣,绘声绘色,引起他人共鸣。
活动三:读懂故事,理解意思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任务
1.介绍读懂文言文的方法:看注释、查工具书。 2.引导学生采用以上方法学习课文,理解句子意思,有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 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1)指导交流句子意思。 (2)指导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1.交流并了解读懂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学生自学。 3.师生互动,交流汇报。 (1)小组交流文中每一句话的意思。 (2)提出疑难问题,相互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句子意思,重点帮助学生理解“甚、惠、诣、乃、曰”等字的意思。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他们谈了什么?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 1.交流汇报时的语言是否简洁,能够简要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内容。 探究问题的过程是否完整,思路清晰。 交流的学生语言表达是否真正理解重点字的意义,听的学生是否能做出相应的评价,给予回应。
活动四:细读课文,体会聪慧,书写生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任务
1.组织学生讨论,解读孩子的聪明之处。 (1)文中的杨氏之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2.组织二次讨论,对孔君平进行评价。 3.引导学生想象与表达: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有怎样的反应? 4.指导学生书写课后生字。 5.组织学生谈学习收获。 1.读课文,探究孩子的聪慧与礼貌。 (1)抓住“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一句,谈谈自己读懂了什么并交流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2)自由汇报:他的聪慧是从哪儿表现出来的? (3)小组讨论:这个孩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 (4)再读再议:这个孩子除了聪明,还有哪些好品质?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5)学生在认真观察生字的基础上书写生字并相互交流反馈。 (6)自由谈收获:可以是有关文言文知识的,也可以是学习文言文方法的,还可以是有关课文内容的。 细读课文时,语言是否流畅,有感情的感知文章。 学生想象孔君平的神态、语言、动作等,在想象与表达中是否能进一步体会孩子的聪慧、机敏。 课文中要求写的字有三个比较容易出错,巡视学生是否熟练掌握,要格外注意,根据书写的实际情况提醒学生注意:“曰”不能写成“日”,“惠”和“禽”不仅要把结构写匀称,还要注意把笔画写正确。 交流的学生语言表达是否真正理解文言文的体裁,听的学生是否能做出相应的评价,给予回应。
课后延学
1.基础型: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 2.进阶型:了解到更多像杨氏子这样聪明智慧的故事,推荐阅读《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3.创新型:根据文章内容,表演课本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目标——问题——归因——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