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半屏山 课时安排 1课时
1.教学内容分析 《半屏山》是一首根据我国福建沿海的半屏山为背景而创作的歌曲,优美抒情的旋律,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声。
2.学情分析 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应当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进入六年级的孩子,大部分是比较喜欢上音乐课的,但是不喜欢学习乐理知识,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不懂得欣赏,聆听音乐习惯较差。因而我们六年级学生基础不好,所以音乐兴趣,音乐潜能,音乐生活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在新的一学期里,针对不同情况对教材进行筛选,增减,使本学期的音乐教学搞得更好。
3.课时学习目标 1.能用自然优美的歌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半屏山》,并和同学合作,用多种演唱形式来表现歌曲。 2.能按编创节奏的要求做编创练习,并能在教师琴声的带领下做视唱练习。
4.课堂评价任务 1.完整演唱《半屏山》。检测目标1. 评价标准:音准、节奏准确 2..通过课堂展示和课堂观察评价。检测目标1. 评价标准:大胆编创,积极展示。
5.本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导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评价任务教师活动 一、导入: 1.问题:1、请问谁去过台湾?2、请你给我们大家描述一下台湾的景色或者风土人情。 师:台湾省位于中国大陆东南的海域,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包括本岛、临近属岛和澎湖列岛等80多个岛屿,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台湾被称为我国的“宝岛”,拥有丰富多彩的资源和文化。 师:台湾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分,所以台湾很多的风俗民情跟我们的都一样哦,比如台湾的元宵节也吃汤圆,端午节也吃粽子,还有放天灯祈求愿望等。 2.师:我们来看一张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山吗? 师:你们知道半屏山的由来吗?我们来找个同学朗读一下PPT的内容。 师:下面我们学习歌曲《半屏山》。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对台湾的印象。 学生自由回答。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环节二:新知教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评价任务1.欣赏歌曲《半屏山》, 边听边思考:歌曲的节奏、速度、情绪是怎么样的? 2听完后学生回答问题……。 3.询问同学们是否知道倚音是什么?给同学们讲述倚音的分类,前倚音,后倚音,单倚音,复倚音。 4.让同学们找到歌曲中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大切分节奏型,找到后开始练习节奏。 5.节奏练习以后开始复听歌曲,让孩子们边拍打节奏边小声哼唱歌曲。学生跟琴视唱旋律,错处老师指导改正,在熟悉乐谱的基础上,跟琴演唱歌词。 6.代入情绪进行演唱:声音柔和,想象自己是久久不能回到祖国怀抱的游子,强烈期望回到祖国的怀抱与家人团聚。 7.发声练习 这是一条下行跳音的练声曲。跳音要唱得短促、跳跃,富有力度和弹性’母音 ha 的发声要注意保持 喉头下移,软腭抬起 的兴奋状态(做惊讶状),开口音 ya 声音不要散’ 下行时要做到 音高下行而感觉向上 ,始终保持声音的高位臵。此发声练习练好了,则有利于解决歌曲《半屏山》从高音下行仍保持高位臵的演唱技术问题。 练声的音域:上行可在1=c至1=E之间练习,下行可练至1=A。 学生聆听 举手回答问题 老师教,学生演唱 跟随老师一起练习分小组、分男女生演唱歌曲,声音要柔和,表现强烈的爱国之情。 环节三:拓展延伸…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评价任务1.朗读《乡愁》 2.创编4-8节的节奏谱自由合作练习
6.板书设计 半屏山 节奏: 速度: 情绪:
7.作业设计:为家人演唱这首歌曲
8.教学反思与改进 《半屏山》借一山两分、山水相连的自然景观,寄托了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本节课的设计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情感这一主题,通过让学生了解台湾的历史、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相关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感受、理解台湾与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历史事实和海峡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坚定祖国一定要统一的信念与决心,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节课我体会最深的是在教学中必须抓住教材的特点,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情景,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营造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愉悦中学到知识、增强学生的自学、创新、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