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这个单元围绕“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这一人文主题共编排了3篇课文,出现了王戎、西门豹、扁鹊、纪昌4个人物,都是历史上富有智慧的人物,在单元开启时可以先让孩子简单了解一下这几个人物,对整个单元有整体的把握,并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本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本课的选择与单元学习目标紧紧贴合,小古文的简洁和现代文的洋洋洒洒形成对比,让学生体验复述的简要。
本文原文出自《世说新语·雅量》。《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练含蓄,简短几十字,就将人物形象生动刻画出来,跃然纸上。
统编版教材所选的《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众小儿游”——点明故事的起因。“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突然发现路边李子树果实累累,都把树枝压弯了,于是他们驻足停下,打算品尝果实。这里“折”读“zhe”,二声,意为弯曲。“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孩子们都争着抢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这就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面对这么诱人的果子,别的小孩儿都争先恐后,只有王戎不动呢?这样的对比就引发了读者的思考。然后故事进行解密,“人问之,答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里有两个代词,一个是人称代词“之”,另一个为近指代词“此”。前一个代指王戎,后一个则指李子树。故事读到这里,读者才恍然大悟。但是王戎才七岁啊,他的话可信吗?路人也有所怀疑,于是便又有了文章最后的环节,“取之,信然”。代词“之”代指李子,“然”指“认为……是对的。”故事的结局是人们认同了王戎的看法。
故事环环相扣,不断引发读者兴趣,也让读者在读完故事后对“王戎”这个孩童刮目相看。
【学情分析】
本文学习难度不大,学生可以结合之前学过的《守株待兔》《司马光》等3篇小古文的学习,巩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总结学习方法。但是学生刚开始学习第八单元,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对这个单元先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后文的学习做铺垫,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每篇课文之间的联系。
【学习目标】
1.认识“戎、诸”等4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学习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学习难点】
1.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单元开启,熟读课文
1.单元开启
“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
选自《浪淘沙》,作者宋代欧阳修。说的是时光一去不复返,就像水流,大浪淘沙,就像时代也能造就英雄。这个单元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这些青史留名的俊杰们。
这个单元有哪些人物王戎、西门豹、扁鹊、纪昌,引导学生思考他们为什么会青史留名?
带着这些预测一起走进这个单元。
点明本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
设计意图:单元开启是每个单元不可缺少的内容,课堂上引导学生从单元篇章页开始,对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有所了解,引起学习期待,并为每篇课文的学习做铺垫。
2.读课文,检查预习
3.找1个学生个别读生字,每个字组2个词。
4.听师范读,再读,读对停顿。
重点: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板块二 回顾方法,理解课文
1.回忆学过的理解小古文的方法
借助注释、组词、联系上下文......
设计意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守株待兔》《司马光》等3篇小古文,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在理解新课文之前,先回顾学习方法,为后面学习做好支撑。
2.小组讨论句意,做批注,全班分享。
3.师强调重点,并补充理解小古文的方法。
4.总结“之”的用法。
找到文中的“之”,三个“之”分别什么意思?
诸儿竞走取之:李子
人问之:王戎
取之,信然:李子
设计意图:文言文学习的难点之一在于代词,而“之”就是一个常用的多义的代词。初学小古文的学生很容易被千变万化的之绕晕,所以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加以点拨。
5.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
板块三 借助漫画,背诵课文
1.观看几幅漫画,根据故事内容为它们进行排序
2.正确排序后,尝试看图说出课文内容(原句)。
①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②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③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④ 取之,信然。
3.看图读文,反复读文,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漫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漫画的使用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给漫画排序、根据漫画讲故事,代替了传统的“背诵”说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落实本课目标。
板块四 品读内容,课外拓展
1.回顾课前自己的问题单,梳理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没解决?
2.师生共同解决重难点问题:
①为什么大家都去摘李子了,只有王戎不动?
因为在车水马龙的街道旁,如果有这么香甜的李子早就被人摘光了,怎么会还剩下这么多呢?王戎先是观察了情况,在动脑筋进行思考,最后得出了结论。告诉我们观察、思考的重要性。
3.带着理解给大家有情有趣地讲述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本课的目标之一是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也是本课的重难点。在学生的课前问题单中,肯定也有学生提出。所以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和学习经验,通过课堂讨论,学习王戎会观察、会思考的品质。
4.课外拓展
像王戎这样聪明的人还有很多。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文章,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注释:(1)惠:通“慧”,聪慧。(2)诣:拜访。(3)乃:于是,就。(4)示:给......看。(5)夫子:古时对年长且有学问的人的尊称,这里指孔君平。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才是真的有所获得。《杨氏之子》是五年级的一篇文言文,在四年级可以让学生先根据所学,尝试理解文本意思,巩固学习方法。
5.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完成课堂评价单自评和互评。
设计意图:以评价促发展,注意评价的具体性和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