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课件(共35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课件(共35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9 16:5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古人对音乐的描写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列子)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唐崔珏《和人听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贝多芬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清 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李凭箜篌引
李贺
李凭: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引: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与歌、行一样,是乐府诗。
《李凭箜篌引》精品课件
《李凭箜篌引》精品课件
《李凭箜篌引》
箜篌:又名“坎侯”、“空侯”,古代西域传来的一种弦乐器。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四种。李凭善弹的是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三弦,弹时如琵琶竖抱在怀,用两手齐奏。
古代西域传来的一种弦乐器,体制不一,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数种。饰有凤首的箜篌酷似一只顾盼生姿的大凤凰。
箜篌
李贺简介
李贺 ,字长吉,中唐诗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唐诸王孙”。家居昌谷(在今河南宜阳),世称“李长吉、李昌谷、李奉礼”。
与诗仙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被誉为“诗鬼”。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著有《昌谷集》。
李贺人生简介
1、宗室王孙+家道衰落+骑驴觅句
李贺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大唐宗室的远支,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家道中落,隐沦昌谷。
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一生多病,故自认丑陋,被称为“苦闷诗人”。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年纪稍长,李贺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晷,十分刻苦。母亲郑氏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
李贺人生简介
2、诗名远播,科举无路,门荫入仕
十八岁左右,写《雁门太守行》拜谒韩愈,诗名远播。年未弱冠,即遭父丧。服丧期满,参加河南府试,一举获隽( jùn会试得中),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可是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极力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回到昌谷。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他曾写了不少抒愤之诗。
22岁左右,又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
李贺人生简介
3、职位卑微,忧郁病笃,英年而逝
因职位卑微,功名无成,李贺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24岁左右,先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又不甘沉沦,举足南游,希望到南方一展才华。25岁左右,他辞去奉礼郎之职,在潞州朋友张彻举荐下,为昭义军节度使郗(chī)士美做了三年幕僚。
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因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了解“长吉体”
长吉体:指唐元和年间诗人李贺的诗作所独有的风格意境。
“长吉体”诗在构思、意象、遣辞、设色等方面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具独创性,他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和怪诞、华美的语汇,创造出异想天开、从未有过的意象。在遣辞与设色方面,多用“泣”“腥”“冷”“血”“死”之类字眼,形成“凄艳诡谲”的风格,使诗歌扑朔迷离,所以他的诗歌被称为“鬼诗”。
长吉诗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较多地写古体诗、写乐府,很少写当时流行的近体诗,现存诗作无一首七律。李贺在乐府诗的继承和创新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借古寓今,或讽或叹,灵活多变,涣然有新意。
初读诗歌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九品。
知晓诗意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秋夜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江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传说舜南巡,死于苍梧山,二妃娥皇、女英得到消息,挥泪于竹,竹尽生斑。江娥指娥皇、女英。
传说中与黄帝同时期的神女,善于弹瑟歌唱。
知晓诗意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指女神成夫人。据说她喜好音乐,善弹箜篌,听见有人依琴瑟咏歌就翩翩起舞。
即传说中月宫中的仙人吴刚,其字为质。
速读全诗,找出这场演奏会的演奏者、乐器、时间、地点。
演奏者 李凭
乐器 箜篌
时间 深秋九月
地点 国都长安城
思考问题
赏析文本
大明星的演奏会一定有很多粉丝参加,参加李凭箜篌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这些“听众”有什么特点?
云、江娥、素女、芙蓉、香兰、长安、紫皇、
女娲、石、天、秋雨、神妪、老鱼、瘦蛟、
吴质、寒兔
不仅有凡人,还有动物和天上的神仙,更有没有生命力的云、石、天。
听众
特点
奇幻神秘
天空流云
湘妃素女
至上紫皇
补天女娲
山中神妪
老鱼瘦蛟
伐树吴刚
月宫玉兔
停步聆听
愁啼哀思
闻声而出
如痴如醉
折服求教
翻跃起舞
通宵不眠
聚精会神
侧面烘托
嘉宾们听李凭演奏时的反应,作者主要用什么手法来描摹音乐?
惊天地泣鬼神
小结
第一层:(1~4句)李凭出场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侧面烘托音乐的神奇动听,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高超
诗人故意避开了叙事性的交代和直说,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鉴赏诗歌
玉碎,状其声之清脆;
凤叫,状其声之和缓。
蓉泣,状其声之惨淡;
兰笑,状其声之冶丽。
(王琦《李贺诗歌集注》)
知识补充:
“通感”又叫“移觉”,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产生新奇的效果。
常见有两种类型:形容通感(甜甜的笑声)和比喻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夸张、比喻、拟人、通感
第二层(5~6句):描写音乐
昆山玉碎: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
      ----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
      -----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
      -----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
      -----乐声的欢快愉悦。
以形类声(通感)
【知识补充】
描写音乐的常见方法
1.以声摹声法 2.以形喻声法
3.动作描绘法 4.联想典故法
5.环境渲染法 6.议论抒情法
7.听者反应法
【合作探讨】
《琵琶行》音乐描写手法: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环境渲染法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动作描绘法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以声摹声法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听者反应法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
紫皇: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箜篌弹奏出的妙音,连天上的玉皇大帝和人间的皇帝都为之感动。
十二门、二十三丝:借代。代指长安城和箜篌。作者运用借代,描绘了清冷乐声致使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且乐声打动皇帝的场景,表现音乐具有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渗透力。
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音乐由人间传到仙界,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间扩大到仙府。
第三层(7~14句):音乐效果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作者运用典故和夸张等手法,描绘了女娲所补石头为箜篌声破裂、天界为之震惊的场景,表现箜篌声音之高亢和乐声的和缓忧伤。想象大胆新奇,出人意表,又感人肺腑。
秋雨密密匝匝的坠落声,可以摹状乐声的急促,也可以唤起连绵不绝的忧郁形象。“以声类声” “以形类声” ,通感手法,听觉中有视觉感受,视觉感受中有动感。
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自由的想像力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
石破天惊:原形容演奏箜篌(古乐器)的声音忽而激越忽而低沉,意境奇特,难以描述。现比喻诗文、议论不同凡响或事件发展出奇而惊人。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教:对乐师的高度评价,更是对乐曲的无比赞赏,就是誉之为仙乐了。
老、瘦:匪夷所思,极平常的字用得极生动。
鱼之愈老,活动意识愈淡,而今这沉稳的老鱼居然跳起波来,可见音乐感染力之大。
蛟乃龙之健者,而今瘦了,想见是大病之中或者之后,如此瘦蛟而能翩然起舞,可见音乐己使之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侧面描写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老鱼和瘦蛟被音乐感染的场景,表现箜篌声音之感染力。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舞蹈完成,乐曲结束。但是,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还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浸湿,也不肯离去。
  听众听得入了迷,曲已终而意犹未尽。
——侧面描写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现实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天上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神山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月宫
虚笔描摹
侧面烘托
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⑵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和巧妙的夸张
⑶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
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⑴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
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诗歌总结
这是一首描写箜篌演奏的诗作。诗人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再现了演奏者所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赞美了李凭高超的演奏技艺。
同:
①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
②都表现了音乐的感染力和弹奏者高超技艺。
对比阅读
思考:对比《琵琶行》和本诗,谈谈两者的异同之处。
①手法不同。《李》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侧重侧面描写;《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侧重正面描写。
②内容不同。《李》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琵》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
③风格不同。《李》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属于浪漫主义; 《琵》风格平易感伤,属于现实主义。
对比阅读
不同:
比较阅读:清人方扶南把它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比较这两首诗内容和表达技巧两个方面的异同。
听 颖 师 弹 琴
韩 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译文
琴声犹如一对亲昵的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互诉衷肠,又夹杂着嗔怪之声。
忽地一下琴声变得高亢雄壮,好似勇士骑马奔赴战场杀敌擒王。
一会又又由刚转柔,好似浮云、柳絮漂浮不定,在这广阔天地之间悠悠扬扬。
蓦地,又像百鸟齐鸣,啁啾不已,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
登攀时一寸一分也不能再上升,失势后一落千丈还有余。
惭愧呀我空有耳朵一双,还是无法理解琴声真正的意境。
自从颖师开始弹琴,就被其琴声所深深感动,起坐不安。
眼泪扑扑簌簌滴个不止,浸湿了衣襟,只能伸手制止,不愿再听。
颖师确实是有才能的人,可是别再把冰与火填入我肝肠。
开头即紧扣“听弹琴”展现音乐境界。前两句写琴声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切切私语,互诉衷肠。 三、四句写琴声骤变昂扬,有如勇士冲锋陷阵,杀声震宇。五、六句又由刚转柔,宛转悠扬,呈起伏回荡之姿。 琴声飘忽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七、八句形容在一片和声泛音中主调高扬,怡似百鸟喧啾声中忽有凤凰引吭长鸣。 九、十句摹写声调由高滑低,戛然而止,就像攀登险峰,在再也无法升高分寸的时候突然失足跌落,直跌到谷底。
以上十句,连用贴切生动的比喻,把飘忽多变的乐声转化为绘神绘色的视觉形象,并且准确地表现了乐曲蕴含的情境。诗人在运用不同比喻时还善于配合相适应的语音,更强化了摹声传情的效果。
以下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既对复杂多变的琴声起侧面烘托作用,又含蓄地传达了自己的某种情感共呜,加强了全诗的抒情性。
听琴而“起坐在一旁”——忽而站起,忽而坐下——顾不得对“一旁”的弹琴者有无干扰;仅五个字,便以形传神,通过听琴者情感波涛的剧烈变化,烘托了琴声的波澜叠起、变态百出。前面写琴声由高滑低而用“跻攀分寸不得上,失势一落千丈强”的比喻,此时诗人“推手遽止之”,不让颖师再弹下去,而自己的反应却是“湿衣泪滂滂”,表明正是这种情境触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
此诗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因受谗言被降为右庶子以后。仕途“跻攀”,“分寸”之升,已极艰辛,而一旦“失势”,即“一落千丈”。由琴声而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是很自然的。
此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各有独创性而异曲同工,都是摹声传情的杰作。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本诗在音乐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①侧面描写。通过描写诗人听琴时的感受,衬托琴师技艺的高超、音乐的魅力。②比喻。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比喻琴声之清越宏远;把乐声比喻成流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③用典。运用“高山流水”的典故,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余响入霜钟”也是用典,写琴音与钟声交响,兼寓知音之意。
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