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高适
作者简介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仲武,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高渤海。去世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边塞诗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也为诗人们提供了很多灵感。
边塞诗
代表: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边塞诗常见的意象
自然景物:秋月、雪山、塞草、大漠、孤城、落日、边关、黄河、长云、
雨雪、风沙、碎石
征战事物:铁骑、将军、征人、金鼓、旌旗、羽书、烽火、戈矛、剑戟、
斧钺、鹰雁、飞箭、流矢
人名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轮台、夜郎、金山、天山、阴山、
长城、玉门关、瀚海、雪海、蓟北、边城、沙场、关山、萧关、
凉州、楼兰、居延、单于
常见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号角、战鼓
扩展知识
雄壮豪迈 苍凉悲慨 凄凉悲愤 豪放旷达 慷慨悲壮 委婉清丽
边塞诗
(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 。
(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
(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或对战争的厌恶,归家无门的悲哀。
(4)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解题
这里的“行”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吟”,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引”一样,只是表示古诗的一种体裁。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地战争之事和征夫思妇相思之情。
①军事元帅。此处指张守珪。开元二十六年 (738),张守珪裨将赵堪、白真陁罗假以守珪之命,逼平卢将军乌知义击叛奚余党。知义不从,白真陁罗又假称诏命以迫之。知义不得已出兵,初胜后败。守珪隐其败状,妄奏克获之功。事有泄漏,玄宗派牛仙童前往调查。守珪又屡赂仙童。二十七年事发,牛仙童被杖杀,张守珪贬括州刺史。《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及《旧唐书·张守珪传》。
这时有个从边塞回来的人到高适家做客,和高适谈起边塞的事情,并给高适看了自己写的一首《燕歌行》,高适感触颇深,就写了这首和诗。
②其实这首诗并非仅据传闻所写的唱和之作,也不只局限于写张守珪军中之事,而是概括一般的边塞战争。在此之前,高适于开元20年至22年 (732-734)曾亲历东北边塞生活,对军中内幕颇多了解,故能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反映军中矛盾、边塞弊端,写出这样思想深刻、感情挚烈的诗篇。
析小序·明背景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出师之壮
失利之惨
被围之愁
死斗之烈
思考: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诗人怎样(用哪些手法)写的?
( )
文本研读
苦
征战
诗意分析
一、辞家出征
诗意分析
1.鉴赏“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交代了战争的紧迫激越。一个“飞”字写出了军情危急。“照”,战火把山都照红了,写出敌方人数众多,志在必得,气势汹汹,预示着战斗的激烈。(炼字)
2.“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这中间有个什么顺序,写了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由近到远,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渲染紧张气氛。
诗意分析
二、失利被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概括。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
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斗力强;
③杂风雨:天气恶劣,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与美人的对比。士卒在前线阵地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将帅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战前如此轻敌,焉能不败?作者怀着极大的愤慨唱出了军中的不平,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诗意分析
三、守边思乡
1.这一部分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
2.这一部分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①借代。铁衣代士兵,玉箸代家中的思妇。
②对比。把征人和思妇放在一起写,更能突出征人思乡、思妇断肠的分离之苦。
①士兵的痛苦:辛勤久,空回首。
②边疆的荒凉:飘飖那可度,苍茫更何有!
③战争的酷烈: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思考问题
3.“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涕别离后”句中哪个字最为关键?请简要分析。
①“久”字最为关键。“久”字说明了戍边战士驻守边疆之久,辛苦劳累之痛,家中妻子的泪如玉箸时时感伤,传达出思念亲人之悲。
②相思之怨并不在于出征,而在于久戍不归,强烈讽刺了边将无能、决策失当。表达了强烈的抨击和批判,深化了主题。
诗意分析
四、死斗之苦
1.“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对比。贪功轻敌的将军,战士们保家卫国质朴、善良、勇敢,实在可悲、可泣、可歌。
2、引李将军的典故有何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以古代的名将来隐比现实中的将帅。
补充资料:
(李)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匈奴畏李广之略,……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厚遇战士。……李牧多为奇陈,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
——《史记》
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将军: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思考问题
通过用典和对比,讽刺了当时将领的无能。
本诗描写了唐军士卒慷慨赴边、转战绝域的情景,
高度赞扬了士卒为国立功、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
深切同情士卒久战不归、两地相思的苦闷,
揭露了军中官兵对立、苦乐悬殊的事实,
抨击了将帅的腐败无能。
诗歌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