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单元综合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单元综合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9 18:0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单元综合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工程浩大的都江堰,不仅奠定了两千年的防洪基础,而且使灌溉面积逐步扩大到约七十万公顷,成都平原自此成为良田万顷的“天府之国”。这表明都江堰的修建(  )
A.为秦朝完成统一奠定基础
B.代表当时科技的最高成就
C.成功解决黄河流域的水患
D.促进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
2.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体现出了仁义、礼仪、诚信等各方面素养,一直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交际的准则。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文明”等内容恰好与其对应。这表明(  )
A.儒家思想内容丰富 B.独尊儒术促进传承
C.儒家文化影响深远 D.诸子百家争奇斗艳
3.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巨型器物。下列青铜器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司母戊鼎 B.利簋
C.四羊方尊 D.三星堆青铜面具
4.河南安阳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关于下列图片的表述(图三是今天安阳市的商朝都城宫殿复原),不正确的是(  )
A.图一反映了商朝的冶铁业十分发达
B.图二说明商朝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C.图三表明安阳曾经是商朝统治的中心
D.三幅图均可证明安阳是我国著名古都
5.《史记 周本纪》中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材料中的诸侯国中最先称霸的是(  )
A.秦穆公 B.楚庄王 C.齐桓公 D.晋文公
6.绘制历史示意图有助于从整体上理解历史。如图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学习(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集 D.红旗渠
7.“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是对古代一项杰出工程的赞美,它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白渠 D.万里长城
8.“离堆何岩岩,瓶口纳澎湃。投鞭分江流,一堰如统帅。伟哉李父子,功勋孰可盖?”上述诗句描述的古代工程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郑国渠 D.长城
9.青铜铸造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
A.利簋 B.司母戊鼎
C.四羊方尊 D.三星堆青铜面具
10.关于如图图片所示两件文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一所示文物对研究汉字起源有重要意义
B.图二所示文物说明商朝的生铁冶炼技术高超
C.两件文物都是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
D.两件文物都是研究西周历史的实物资料
11.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医学文献,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这部医学文献是(  )
A.《本草纲目》 B.《千金方》
C.《黄帝内经》 D.《医学集成》
12.对秦国来讲,商鞅变法起到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
A.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
B.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
C.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加强了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13.中国社科院专家指出,三星堆商代遗址新发现的遗迹和遗物推进了三星堆遗址及古蜀文明的祭祀礼仪和祭祀体系研究。据此可知(  )
A.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B.祭祀文化只出现在三星堆遗址
C.三星堆遗址的文物是以铁器为主
D.三星堆文化遗址在今河南安阳
14.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处的立场和看法。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
B.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D.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15.为中国古代史时间轴(部分),其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
A.商朝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16.据《战国策 秦策》载:秦“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此策最重要的历史影响是(  )
A.增强秦国的战斗力
B.发展了秦国的农业
C.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D.秦国确立土地私有制
17.“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2022年春晚节目中,以“三星堆”文化为背景的舞蹈《金面》惊艳四方,节目中还原青铜神树、青铜面具等出土文物造型,部分文物与河南安阳殷墟、山西陶寺遗址、江西新干遗址等地出土的青铜器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这些考古发现(  )
A.确定了中华文化的新起源
B.动摇了中原传统文化的地位
C.印证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D.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18.如图是保存在中国各地博物馆的青铜器,这些信息表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
A.造型优美 B.体积庞大 C.用途广泛 D.铭文众多
19.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巨鼎是(  )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铜冰鉴 D.利簋
20.“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段话的思想主张来自(  )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韩非子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   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2.都江堰水利工程是    主持修建的。
23.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其功能主要有    、   和水运。
24.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最终使秦国实现了    。
25.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其学说集中在《   》一书中。
三.材料题(共2小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
﹣﹣《史记 周本纪》
请回答:
(1)“平王立,东迁于洛邑”,我国进入什么时期?
(2)上述材料中出现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的现象。诸侯国的出现与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有关?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哪四等?
(3)上述材料中现象的出现你怎么看待?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选自《中国历史》教材33页
材料二: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语为重万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2)材料二中王安石对商鞅变法的态度是什么?
(3)这次变法是何时进行的?是在谁的支持下进行的?商鞅属于哪家学派?
(4)这次变法在军事上的内容是什么?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单元综合测试卷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工程浩大的都江堰,不仅奠定了两千年的防洪基础,而且使灌溉面积逐步扩大到约七十万公顷,成都平原自此成为良田万顷的“天府之国”。这表明都江堰的修建(  )
A.为秦朝完成统一奠定基础
B.代表当时科技的最高成就
C.成功解决黄河流域的水患
D.促进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都江堰的修建的意义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工程浩大的都江堰,不仅奠定了两千年的防洪基础,而且使灌溉面积逐步扩大到约七十万公顷,成都平原自此成为良田万顷的‘天府之国’。”可知,这表明都江堰的修建促进了成都平原这一区域内社会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A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B在题干材料中未有体现,排除C项;都江堰修建在长江支流岷江流域,C项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都江堰的修建的意义的相关史实。
2.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体现出了仁义、礼仪、诚信等各方面素养,一直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交际的准则。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文明”等内容恰好与其对应。这表明(  )
A.儒家思想内容丰富 B.独尊儒术促进传承
C.儒家文化影响深远 D.诸子百家争奇斗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文化的影响,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题干“儒家思想……一直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交际的准则。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文明’等内容恰好与其对应”可知,材料说明儒家文化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和当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明儒家文化影响深远,C项正确;儒家思想内容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独尊儒术促进传承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诸子百家争奇斗艳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儒家文化的影响。
3.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巨型器物。下列青铜器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司母戊鼎 B.利簋
C.四羊方尊 D.三星堆青铜面具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司母戊鼎的相关史实,“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巨型器物”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大型的青铜器逐渐增多,如: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A项最能体现题干这一特点,A项正确;BCD项不是最能体现“巨型器物”这一特点,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司母戊鼎的相关史实。
4.河南安阳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关于下列图片的表述(图三是今天安阳市的商朝都城宫殿复原),不正确的是(  )
A.图一反映了商朝的冶铁业十分发达
B.图二说明商朝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C.图三表明安阳曾经是商朝统治的中心
D.三幅图均可证明安阳是我国著名古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朝的青铜器制造业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我国才出现了人工冶铁,题干图一是司母戊鼎,体现了商代青铜铸造业十分发达,故A说法不正确,但符合题;BCD项均符合史实,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朝的青铜器制造业的相关史实。
5.《史记 周本纪》中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材料中的诸侯国中最先称霸的是(  )
A.秦穆公 B.楚庄王 C.齐桓公 D.晋文公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诸侯国中最先称霸的人物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齐国是春秋时期的东方的一个大国,齐桓公在位时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变革军事,同时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号令其它的诸侯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据“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中的诸侯国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C项正确;秦穆公、楚庄王、晋文公称霸晚于齐桓公,排除AB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诸侯国中最先称霸的人物的相关史实。
6.绘制历史示意图有助于从整体上理解历史。如图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学习(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集 D.红旗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都江堰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根据图片中的关键词“岷江”“内江”“外江”“飞沙堰”“宝瓶口”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都江堰。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于江中,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宝瓶口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飞沙堰是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泄洪,并减少泥沙淤积。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A项正确;郑国渠位于陕西关中地区,排除B项;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排除C项;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有“人工天河”之称,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都江堰的相关史实。
7.“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是对古代一项杰出工程的赞美,它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白渠 D.万里长城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都江堰的相关史实。“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四川成都平原常遭水患,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筑了集防洪、灌溉于一体的工程——都江堰。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据“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可知,这是对古代都江堰这一杰出工程的赞美。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都江堰的相关史实。
8.“离堆何岩岩,瓶口纳澎湃。投鞭分江流,一堰如统帅。伟哉李父子,功勋孰可盖?”上述诗句描述的古代工程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郑国渠 D.长城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都江堰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筑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诗句描述的古代工程是都江堰,B项正确;灵渠、郑国渠和“离堆何岩岩,瓶口纳澎湃。投鞭分江流,一堰如统帅。伟哉李父子”无关,排除AC项;长城是防御工程,不是水利工程,与题干内容也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都江堰的相关史实。
9.青铜铸造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
A.利簋 B.司母戊鼎
C.四羊方尊 D.三星堆青铜面具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司母戊鼎的相关史实。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解答】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工艺高超。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到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如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铸造这样硕大的器物,工艺十分复杂,需要很多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司母戊鼎的相关史实。
10.关于如图图片所示两件文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一所示文物对研究汉字起源有重要意义
B.图二所示文物说明商朝的生铁冶炼技术高超
C.两件文物都是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
D.两件文物都是研究西周历史的实物资料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司母戊鼎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观察题干图片可知,图一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图一所示文物对研究汉字起源有重要意义”说法正确,A项正确;图二是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迄今已知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反映了商朝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故“图二所示文物说明商朝的生铁冶炼技术高超”说法错误,排除B项;甲骨文和司母戊鼎都与“对外贸易发展”无关,排除C项;甲骨文和司母戊鼎都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实物资料,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朝时期的文明的相关史实。
11.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医学文献,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这部医学文献是(  )
A.《本草纲目》 B.《千金方》
C.《黄帝内经》 D.《医学集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黄帝内经》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所学可知,《黄帝内经》是战国时期问世、西汉时期编定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我国医学的理论基础,C项正确;《本草纲目》是明朝时期的医药学著作,排除A项;《千金方》是唐朝时期的医学著作,排除B项;《医学集成》是清朝时期的医学著作,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黄帝内经》的相关史实。
12.对秦国来讲,商鞅变法起到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
A.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
B.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
C.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加强了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分析】本题以对秦国封建制度起决定性作用为依托,考查商鞅变法。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商鞅变法内容中,对秦国封建制度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战国时期,秦孝公为了增强秦国的实力,在争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商鞅变法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有利于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从而废除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了封建制度,改变了社会性质,这对后世的封建土地制度影响最为深远。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商鞅变法的情况、内容和历史意义。
13.中国社科院专家指出,三星堆商代遗址新发现的遗迹和遗物推进了三星堆遗址及古蜀文明的祭祀礼仪和祭祀体系研究。据此可知(  )
A.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B.祭祀文化只出现在三星堆遗址
C.三星堆遗址的文物是以铁器为主
D.三星堆文化遗址在今河南安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星堆商代遗址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三星堆商代遗址新发现的遗迹和遗物推进了三星堆遗址及古蜀文明的祭祀礼仪和祭祀体系研究”可知,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三星堆遗址的文物是以青铜器为主,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铁器,排除C项;三星堆文化遗址在今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不是在今河南安阳,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星堆商代遗址的相关史实。
14.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处的立场和看法。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
B.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D.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什么是历史事实,什么是历史观点的相关史实。注意掌握区别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的方法。
【解答】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彩;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处的立场和看法,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题干选项中选项ABC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事实;选项D不是描述某个历史事件,而是表达了一种观点和看法,属于历史观点。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事实,什么是历史观点的相关史实。
15.为中国古代史时间轴(部分),其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
A.商朝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朝的相关史实,“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商朝灭亡。故①对应的朝代是商朝,A项正确;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是春秋时期,排除B项;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是战国时期,排除C项;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朝的相关史实。
16.据《战国策 秦策》载:秦“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此策最重要的历史影响是(  )
A.增强秦国的战斗力
B.发展了秦国的农业
C.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D.秦国确立土地私有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商鞅变法的相关史实。秦“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确定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加,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据“秦‘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及所学知识可知,此策最重要的历史影响是通过秦国的国力的增加,提高军队战斗力,促使秦国能灭掉其余六国,而建立强大的秦朝,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的相关史实。
17.“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2022年春晚节目中,以“三星堆”文化为背景的舞蹈《金面》惊艳四方,节目中还原青铜神树、青铜面具等出土文物造型,部分文物与河南安阳殷墟、山西陶寺遗址、江西新干遗址等地出土的青铜器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这些考古发现(  )
A.确定了中华文化的新起源
B.动摇了中原传统文化的地位
C.印证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D.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相关史实。“三星堆”“青铜神树、青铜面具”“青铜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2022年春晚节目中,以‘三星堆’文化为背景的舞蹈《金面》惊艳四方,节目中还原青铜神树、青铜面具等出土文物造型,部分文物与河南安阳殷墟、山西陶寺遗址、江西新干遗址等地出土的青铜器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可知,这些考古发现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相关史实。
18.如图是保存在中国各地博物馆的青铜器,这些信息表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
A.造型优美 B.体积庞大 C.用途广泛 D.铭文众多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观察题干图片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有的作为烹饪食器使用,有的作为乐器使用,有的作为兵器使用,还有的作为农具使用,这说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用途广泛,C项正确,造型优美、体积庞大、铭文众多在题干图片中未有共同体现,排除AB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相关史实。
19.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巨鼎是(  )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铜冰鉴 D.利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司母戊鼎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巨鼎的相关史实。
【解答】依据课本所学,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大型的青铜器逐渐增多,如: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也是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巨鼎。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司母戊鼎的相关史实。
20.“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段话的思想主张来自(  )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韩非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墨子的思想主张的相关史实,“兼相爱”“不相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据题干信息“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了墨子的主张“兼爱”“非攻”,B项正确;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排除A项;孟子宣扬实行“仁政”,排除C项;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墨子的思想主张的相关史实。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 商鞅变法 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的作用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孝公为了增强秦国的实力,在争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商鞅变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措施以及历史意义。
22.都江堰水利工程是  李冰 主持修建的。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都江堰的修建等知识,重点掌握都江堰的修建者。
【解答】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然发挥着分洪、灌溉和运输的作用。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民。都江堰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故答案为:
李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都江堰的修建者。
23.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其功能主要有  防洪 、 灌溉 和水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都江堰修建的时期、位置、人物及其作用。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故答案为:
防洪、灌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都江堰的史实,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24.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最终使秦国实现了  富国强兵 。
【分析】本题只有考查了商鞅变法的意义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秦国变法的目的。因此,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最终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故答案为:
富国强兵。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意义等知识。
25.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其学说集中在《 老子 》一书中。
【分析】考查老子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故答案为:
《老子》(又称《道德经》)。
【点评】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老子的相关知识。
三.材料题(共2小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
﹣﹣《史记 周本纪》
请回答:
(1)“平王立,东迁于洛邑”,我国进入什么时期?
(2)上述材料中出现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的现象。诸侯国的出现与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有关?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哪四等?
(3)上述材料中现象的出现你怎么看待?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东周的建立、分封制、春秋争霸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解答】(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至洛阳,建立东周,我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2)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的出现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有关。西周初期,周天子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宗亲和有功之臣,封他们为诸侯。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故答案为:
(1)东周时期。
(2)分封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点评】关于西周的分封制,还需要重点掌握分封制的原因、目的、内容、作用等知识,属于考试的高频考点。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选自《中国历史》教材33页
材料二: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语为重万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2)材料二中王安石对商鞅变法的态度是什么?
(3)这次变法是何时进行的?是在谁的支持下进行的?商鞅属于哪家学派?
(4)这次变法在军事上的内容是什么?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知识点。
(2)本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对商鞅变法评价的知识点。
(3)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知识点。
(4)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内容的知识点。
【解答】(1)由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在商鞅变法中,商鞅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2)由材料二“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语为重万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可知材料二中,王安石对商鞅变法持赞扬态度。
(3)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实行变法。法家的思想是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商鞅主张变法,属于法家。
(4)商鞅变法在军事上,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故答案为:
(1)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2)赞扬变法。
(3)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法家。
(4)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点评】本题以商鞅变法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