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主题训练---------正视错误,直面人生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②子曰:“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则远怨矣!”
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更也,人皆仰之。”
④孟子曰:“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⑤老子曰:“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很难避免犯错误,但犯了错误之后,对待错误的态度、认识、行动会有很大的差别。以上先贤圣哲的话让你在对待、处理自己的错误上怎样的启发感悟?请以张明哲同学名义,给班主任赵老师写一封信。自拟标题,自选角度;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认识错误就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然而当代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又说:“如果我们过于爽快的承认错误,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
3.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著名的科学家罗伯特说:“不必害怕犯任何错误,因为错误往往是学习新知识的最好契机。科学实验也是这样,即使实验失败了,我还是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东西。”其实,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也常常会犯许多错误,改正错误,总结错误,我们就慢慢走向成熟了。
请结合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问马克·吐温,小错误与大错误有什么区别。马克·吐温说:“如果你从餐厅里出来,把自己的雨伞留在那里,而拿走了别人的雨伞,这叫小错。但如果你拿走了别人的雨伞,而把自己的雨伞留在那里,这就叫大错。”
要求:整体把握材料,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注意卷面整洁美观。
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1)雨果在《悲惨世界》里写道:“尽量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
(2)杨绛在《走在人生边上》说:“我们的一生是个犯错误与改错误的过程,在人生路上,向后看看,再向前看看,才能走得更远。”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的范围。③明确文体。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例文:
正视错误,直面人生
赵老师:
你好!人的差别往往体现在细节,体现在我们的内心是否足够强大来面对错误。如果一个人无法直面内心,即最真实的自己,就无法超越永远活在虚幻中。而承认自己的错误体现的不单单是这件事还有为人处事的胸襟,从先哲身上我们看到了认真直视问题的勇敢。每一个人都应该正视错误,直面人生。
面对错误,不同人因不同的态度选择了不同的解决方式,或无视,或低调解决,或坦然直言。其实错误就像是一块大石头,走路不小心,被绊一下在所难免,但只要你大步迈过去,就能重新回到大路主干道。错误在某些方面看也是好事,意味着你有了更高的提升空间丰田汽车的召回门曾一度很热,丰田公司生产出一批不合格车辆,在车辆售出后,陆陆续续返回来类似的问题,于是丰田公司毅然决定召回同批量的轿车公开道歉,虽然丢了面子,但解决了后患还使得丰田认真负责的态度深入人心,成了企业的“活广告”。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这种淡定和超脱尘世是建立在会改过自新的基础上的,真正能使人赞叹的名士,绝不是洁白无瑕一尘不染,超凡脱俗,而是恰恰就生活在这个时代里,同我们一同见证他们的传奇,即使是有李白这般如谪仙的出尘人物,也有狂妄自大,自信过头的毛病。错误,是人人都会有的,但不同的是对待他的态度。
吴下阿蒙摆脱了不学习的习惯,士别三日让孙权刮目相看。唐太宗作为历史上以贤德闻名的皇帝也因擅于采取别人的意见流芳百世。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知错而改。同样是帝王,商纣王就因荒淫无道,专政独裁而使商朝走向灭亡。
人人都不可能完美,但是改正自己听取别人的意见能使人一步步无限接近于完美。是的,有时承认自己错了要下很大勇气来面对随之而来的质疑和不屑,这是你只不过是暂时在真理与谬论之间徘徊,人之常情。可是如果你因懦弱胆小不承认你的错误,就会发展成更为严重的道德问题。
哲人阿尔伯特 哈伯德说过,“人的一生中可能犯的最大错误,就是经常担心犯错误。”面对别人指出的错误,如果是亲人和诤友,那么我需要反思,因为真的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指出我的错误的。当然世上就有这样一种人,他们专门挑别人的毛病,那么我对待这样的人就可以一笑而过。同时也可以这样想,如果有人挑剔的看待我,那他其实是为我带来了成功的阶梯,让我更加完美,更加有价值。
你的学生:张明哲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意思使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意指劝导人改过。“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则远怨矣”,意思是严厉地责备自己而宽容地对待别人,就可以远离别人的怨恨了。“君子之过也,……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君子的过错……更改了,人们都仰望他。“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意思是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意思是自以为是的人则是非不明,自我夸耀的人没有功绩。提示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很难避免犯错误,但犯了错误之后,对待错误的态度、认识、行动会有很大的差别”,自己面对错误,处理自己的错误上应该怎么做?人们对待错误的态度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逃避、掩饰、惧怕等消极态度;二是无畏犯错,勇于尝试,最终拥抱成功的积极态度;三是对错误的深刻认识,表明错误对于成长的意义。围绕“错误”来写。
【立意】不怕犯错;勇于尝试才能成功;正视错误;改错,是智者的脚步。
【素材】1.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我在赞美爱迪生成功的同时,也在欣赏他在发明过程中的一次又一次的错误。因为有了这无数次的错误,爱迪生最后带给人类的灯光才显得更加耀眼夺目。大海都有潮汐,人生又怎能没有起伏呢?我现在觉得,人生中的错误是可以原谅的,而且有时还觉得它们很可爱。因为有了它们,这人生才不会变的死气沉沉,完全“正确”。
2.一次错误就是一次教训,改过自新,才能持续成熟起来。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写过的《忏悔录》,他要做的是“把一个人真实的面目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所以在《属性录》中,他直面自己的隐私,痛责自己的过错。他曾写道,自己少年当仆人,偷过主人家一条用旧的丝带,主人发现后,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将此嫁祸于诚实的女仆玛丽,破坏了她纯洁、善良的名声。那时的卢梭是可恶的,自己偷东西还嫁祸于人,但后来他仍受人敬重,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他能勇于承认错误,并能即时改正错误,而不是掩饰自己的错误。
3.古往今来知错能改的事例有许多许多,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也早已家喻户晓。战国时期,赵国有蔺相如和廉颇两名大将。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两个人最终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结构】标题切合题意,《正视错误,直面人生》,首段联系材料,得出观点“每一个人都应该正视错误,直面人生”。第二段围绕“面对错误,不同人因不同的态度选择了不同的解决方式,或无视,或低调解决,或坦然直言”论述;第三段围绕“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论述;第四段举事例;第五段围绕“人人都不可能完美,但是改正自己听取别人的意见能使人一步步无限接近于完美”论述。最后一段强调“如果有人挑剔的看待我,那他其实是为我带来了成功的阶梯,让我更加完美,更加有价值”。
2.例文:
认识错误,走向成功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而我们的智慧的古人,也给出了第二步——《左传》中写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两句名言相当于这个世界的公理。知错就改,这是在我们小时候,父母经常教育我们的一点,因为这能够使我们改善自己的行为、思想,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在这个社会上生存。
最近有一则新闻非常火:医院竟然也被黄牛,也就是号贩子,给“占领”了。这些号贩子们在火车站被严打了之后,虽然依旧猖狂,但是也转移目标所在地,去了医院。尽管挂号都实行了实名制,但号贩子们依旧猖獗:帮人排队,倒卖挂号条。这些都能牟取暴利。而由于这种形式的违法程度较轻,一般最多也就拘留7天。而通常都是号贩子们前一天刚被抓,今天早上放了出来,又去倒卖挂号条了。这使许多人产生了不便,但是他们却不改正自己的错误,依旧我行我素。表面上是触犯了法律,深层次却是丢失了道德素养。知错不改,会使人变成过街老鼠。
因此,如何“拯救”自己,如何才不会在这个社会上被人人唾弃,知错就改,是最好的选择。
然而,当代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又说:“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错误,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难道我们意识到错误了之后应该死不承认?不是,卡尔波普尔的意思是,我们不能“无脑”的认错——我们需要一个认识到错误、发现自己的漏洞、改正自己的错误的过程。过于爽快地承认错误仅仅只是说明了你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还为了自己的名声,或是面子假装认错道歉,之后又依旧我行我素。这也是一种无道德的表现。
其实伊壁鸠鲁和卡尔波普尔所说的话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我们需要反省自身的错误,而不是自甘堕落。首先,我们要自发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缺点的存在。不能非常“洒脱”地说“我知道我有错,我会改的”来敷衍自己。其次,我们需要知道,我们的失误、缺点其实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我们以自身的不足引以为戒,才能完善自己,只有先反思了,改正了,才“善莫大焉”。
无论如何,人无完人,只有在生活中不断进步,才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对于名言警句、诗句、歌词等材料,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材料第一句话告诉我们应当充分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改正错误,拯救自己;第二句话告诉我们应当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重新估量错误的价值,不要急于承认错误,因为错误往往孕育正确和成功。因此,面对错误,应当敢于尝试。
【立意】①重估错误。错误也许已经非常接近正确了,所以对于错误的价值要重新评估,要学着去观察错误,明辨错误;
②认识错误,走向成功。认识错误是为了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迈出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再一步步地达到成功,这是对待错误的明智做法;
③勇于尝试,勇于试错。不管是非常接近于正确的错误,还是正确反面的错误,错误都是和正确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所以不要害怕犯错,勇于尝试,在试错中逐步走向正确,这种面对错误的态度,应是题中之义。
【结构】紧扣材料中心拟定题目《认识错误,走向成功》,然后引用材料和《左传》名言,指出我们应当认识错误,然后改正错误。借助列举“黄牛”事例,反面论述知错不改,导致变为“过街老鼠”。过渡后,进一步分析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名言的含义,指出伊壁鸠鲁和卡尔波普尔所说的话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我们需要反省自身的错误,而不是自甘堕落。最后,明确观点——无论如何,人无完人,只有在生活中不断进步,才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
【素材】名言:
1、最好的好人,都是犯过错误的过来人;一个人往往因为有一点小小的缺点,将来会变得更好。——莎士比亚
2、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钱学森
3、有错误要逢人便讲,既可取得同志的监督帮助,又可以给同志们以借鉴。——周恩来
4、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爱因斯坦
5、我能想象到的人的最高尚行为,除了传播真理外,就是公开放弃错误。——利斯特
6、一个人知道了自己的短处,能够改过自新,就是有福的。——莎士比亚
7.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左传 宣公二年》
原句是: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译文: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 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能不犯错 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
8、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西汉学者伏生口述《尚书·伊训》
译文:对人不求全责备,检查身体如果不到。
9、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宋·朱熹《论语集注·学而篇第一》
译文:指对于别人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加以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好让自己以后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10、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代宋祁、欧阳修《旧唐书·魏征列传》
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正衣冠;以历史为镜,可以知兴衰;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
11、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北宋·李觏《易论第九》
译文:经过而不知道,这是不明智的;知道了而不能改,这是不勇敢的。
名人素材:
负荆请罪: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
仁义胡同:
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贞观之治:
有一次,李世民在后宫玩鸟(部下刚刚送来的一只很名贵的鸟),刚好魏征来了,看到皇帝在玩鸟不高兴了,就与他说了很多话。而李世民见魏征来了赶紧把鸟塞进衣袖里,导致最后鸟被憋死了。魏征就说“皇上呀,现在是困难时期,我们应该艰苦奋斗,而不是享乐的时候!”李世民以后也就在也没弄过名花异草了,而专心政事,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
【点睛】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3.例文:
学会在错误中成长
每个人,都有可能会犯错,人的一生,便是在一次又-次的错误中叠起来,从而达到事业的顶峰。
错误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不懂得去尝试去犯错,便与成功无缘,难以尝到胜利的滋味。学会在错误中汲取教训,是强者的表现,犯错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挑战自身的缺陷,发挥自身的潜力,上天总是会垂青于敢于犯错,挑战自我的人。有这么一些人,在面对错误的时候,依然挺直腰板,傲气凌人地为自己的错误作辩解,或是尽一切可能规避自己的错误,这又是何必呢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们再去逃避,再蛮横无理地自欺欺人,都躲不过铁一般的事实。更为他们一直深陷于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不可小视错误,他无论大小,都有可能造成我们误入歧途,最终祸及全身。
正确看待错误,唐太宗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错误铺成成功的路,让我们明白自身的缺陷,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唐太宗重用能为自己挑出错误,真面指出错误的魏征,开创贞观之治,为大唐王朝奠定雄厚的国力。像唐太宗这样贤明的君主,正是能够正确看待缺点,纠正错误使国家富强,吃一堑长一智。让错误转化为我们不断发展的动力,如果我们能够坦然地接受旁观者的观点,我们就能进步。
认识错误,需要深刻的自我反省,虚心的态度。巴金老人在晚年时写成《随想录》, 在字里行间进行痛定思痛的反省和忏悔,解剖自己,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敢于面对错误的勇气与诚心,令人敬仰。在一尊纪念二战犹太人遭受血腥屠杀的纪念碑前,跪着一名双目紧闭的老者,充满忏愧与悔意,他就是前德国总理勃兰特。在错误面前,他们没有任何辩解,而是诚心纠正。
专家学者们,都凭着自己有专业的知识,在一些问题上,大撒谎言,想误导公众,这只能让他们在质疑中蒙羞。
错误,让我们成长,对与错之间泾渭分明,不让错误造成严重后果,请正确面对错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本题所给材料由一段名言和对名言的感悟组成,主要内容谈的是对待错误应采取的态度问题,审题难度不大。材料的关键句为“错误往往是学习新知识的最好契机”“改正错误,总结错误,我们就慢慢走向成熟了”,意思是错误并不可怕,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错误,改正错误,及时总结教训,汲取教训就能够获得新的认知,取得进步。因此考生可以围绕正确对待错误来写。
立意角度参考:
①总结错误,走向成熟;
②正确对待错误使人成长;
③错误提供进步的契机;
④不怕犯错,才能进步。
参考素材:
1.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星星般的光芒,学会在错误中成长,本能的散发出比钻石还要耀眼的绚丽光芒。
2.也许无缘是最大的痛,我们总是在悲伤中沉睡,在无情中苏醒,在错误中成长,在迷失中沉沦;也许我和你曾经擦肩而过无数次,只是我不知道而已。但是,无论你受过多大的伤,感过无数的痛,我都想你记住,跌跌撞撞才是人生。
3.无论乌云的遮挡还是高山的阻隔,你都不曾轻言放弃。相信你会在错误中不断成长,变得更加坚强;以梦为桨,驶向彼岸别忘了,我们的期望,是看见你骄傲的绽放。
4.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在不断的挫折与磨难中不断成长的,人之所以成长,只是背后的努力与积累数倍于普通人。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远,走下去,定能到达。面对现实,我们微如蝼蚁,但不要惊慌,更不必沮丧。做努力爬行的蜗牛或坚持先飞的笨鸟,虽然一路跌跌撞撞,遍体鳞伤。但是相信自己,熬过去,你所有的努力,都会在未来回报你。
5.人生拥有太多的挫折,我们在挫折中历练,在挫折中成长,这一时的辉煌也许是明日的落寞,这一时的挫败也许会让我们拥抱辉煌的明天,今天的挫败是在启示一个道理,我们也正就在这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道理里成长!当你面对挫败时别灰心,在你经历这一个个挫败的同时也正在收集一个个人生的道理,同时也在为你脚下多铺下一块平坦的鹅卵石!
行文结构:
行文时可从材料分析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可以结合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正面的事件如廉颇负荆请罪,反面事例如日本右翼势力不承认侵华罪行等,让文章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要点 :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 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 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 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 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题目明确提示我们要选择其一来写,要体现权衡与选择,因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笼统写交际的艺术、细节决定交际等;也不能均衡笔力论述每一个细节道理而不体现权衡后的选择。
4.例文:
孰能无过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流传了五千年的警示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过,就是错误。因此,在默认的想法中,错误仿佛就成了一个彻底的不能再彻底的贬义词。可如今,我想单独将“孰能无过”这一句拿出来,在思想潮流的不断变化之下,错误这个词也应该具有新的意义。个人认为,假如这个错误是无心之失而非故意为之,那么这就是小错,只要能反思并及时的纠正错误,都可以求得原谅;但如果这个错误是有心之过,又不知悔改,那么这就是大错,我们就不可以原谅。正所谓:无心之失,可以谅也;有心之过,不可谅也。
泰戈尔说:“如果你对一切错误都关上了门,那么真理也会将你关在门外。”哲学上真理的定义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客观事实是不为人的意志改变的,但是人的认识确实在不断的发展之中的。错误就成了不可避免地存在,爱迪生也说过:“失败是成功之母。”人类能够从失败中吸取经验,一个个错误就成为了成功的构成模块。
没有什么是一蹴而就的,有时候一些美丽的错误我们可以称之为巧合。可乐在开始上架的时候并不是作为一种饮品上架的,而是在药店里,售货员机缘巧合地将可乐与白糖一同售出,本以为是个错误,却没想到第二天得到的消息竟然是夸赞,自此可乐渐渐成为大众喜爱的主流饮料。
培根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历史是前人做的事,有功也有过,人们能够以古鉴今,让错误对于人类的发展阶段起着不可代替的促进作用。
其实对于错误这个词,词典上给出的解释是不正确,与客观实际不符合的观念。事物都有两面性,那么错误自然也分积极和消极两面。我国古语云:无意是小错、有意是大错。确实如果这个错误是有意为之的话,则是大错,不可原谅。
例如一些司机在违反了交通规则受到了教育交了罚款后,仍然执迷不悟,最后因交通事故酿成惨剧的比比皆是;还有一些高官,依仗着自己的权利,贪污受贿,最后晚节不保,后悔莫及;一些娱乐明星,偷税漏税,深陷囹圄。由此可见,有意为之的大错,应该悬崖勒马,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新的时代,新的气象,年轻的人们就该“躁”起来,一点小错误算不得什么,反正有足够的耐性,足够的精力去改正,变完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但如果是有意为之的大错误,请悬崖勒马,及时改正。
错误,也是一位特殊的老师。孰能无过。一问,怎么能不发生错误;二问,怎么能缺少错误。你我都非圣贤,因此,孰能无过呢?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抓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或者由果溯因等方法,来确定材料的最佳立意。本材料中的这两句话看起来是一样的,但是他们的叙述顺序不同,却反映了不同的错误。小错中,先说把自己的雨伞留在那儿,再说拿走了别人的雨伞,表示你是无心的是一个疏忽;大错中,先说你拿走了别人的雨伞,再说把自己的雨伞留在那里,表示你事先已经有预谋,或者是自己的伞不好,或者是羡慕别人的东西想窃为己有,还掩饰自己的错误。二者中,小错表示一种无意识的疏忽;大错表示有心的预谋,并且还极力掩饰自己的错误。故此确定本次作文的立意可以围绕“无意是小错、有意是大错”来展开论述即可。
最佳立意:无意是小错、有意是大错
无心之失、有心之过
无心之失与故意为之
论错误
写作素材:
某地举办珍品画展,一位男孩在探身观赏时,不慎跌倒,损害了一幅珍贵的名画。主办方认为男孩只有12岁,又不是故意的,因此仅备案而未报案,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响。主办方的体谅和宽容,驱散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暴躁和冷漠。温暖了男孩幼小的心灵。
中国女子佩剑队以一剑惜败,而网民却将指责的标枪冰冷地向她们掷去,一时间,包盈盈因为在决赛中发挥不佳而成了中国队的罪人,国民的敌人。可谁又记得,半决赛中正是因为包盈盈的出色才战胜法国队,进入了决赛。忘记她的失误吧,比比赛更重要的是奥林匹克坚持和包容的精神!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一个犯了错的人就像一只在黑暗中迷路而触犯你的飞虫,我们不必只想着惩罚和消灭,只要设法给它一个光明的方向,给它一个投奔光明的机会就好了。我想,对待每一个有缺点错误的人都应如此。对于别人的错,不仅要勇于忘记,更应该给予他们关怀,让他们迷途知返,引导他们走向光明。
只如惊鸿照影来恰如平静的湖心里误投的一枚石子,恰如幽蓝的天幕中惊飞的一只鸿雁,恰如荒僻的草丛中偏巧开出的一朵娇花——人生的有些际遇,即使错了,也错得那么美丽。情感的青藤就在那美丽的错误中蠕蠕而生。
着一袭纱衣,撑一把纸伞,从郑愁予的江南里缓缓走来。他笔下的三月,那三月里达达的马蹄声,是个秀美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轻轻地,悠长而略带惆怅的情感从他口中吟咏而出。人的一生,永远都在寻找心灵的归属。漫漫长途,一脚踏进路旁小屋,想要停下,可是,远方才是你真正的家。感谢错误,因为忧伤之余,你发现,再远的征程都挡不住自己归家的脚步。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间精神小屋是完全属于你的。它等了好久,等你把它当成温暖的家。那个在沈园,在《钗头凤》里演绎了千年的错误,直到今天还可以将泪水唤回我们的眼睛。
掬一捧江水,寻一份豪气,从苏东坡的大江东去里缓缓走来。他眼中的赤壁,是个壮美的错误。东坡的一生,本来就受到许多错误的对待。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弃雕梁之美,而居松茅之椽。在不公的命运里,他尚且吟啸徐行,这小小的赤鼻矶,又何足挂齿?错误的地点遇上不错的人,错误的地点引发不错的诗情。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为情感找一个载体。不必太在意载体的对错,只要能让你向着天地高昂起灵魂的旗帜,便已足够。你还在为小小错误纠缠不清吗?且看东坡壮怀激烈,歌大江东去。在这个过分讲究是非对错的时代,有些不伤原则也不伤大雅的小错误,恰恰成就了人生的美丽。美丽的错误,让你拥有砰然心动的巧合,让你珍惜生命里的点点滴滴,让你包容命运中深深浅浅的缘分。
写作结构:议论文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对比式的结构行文,首段根据材料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无意是小错、有意是大错”,然后围绕这个论点,从正反两个方面列举一些事例来展开论述,最后回扣中心论点,总结全文。
5.例文:
贵在知错就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出于《左传》中的话,古人的意思是说普通人都不是圣人和贤人,谁也不可能不犯错 错了能够改正这是最重要的。所以,一个人对自己曾经犯过的错事,不必耿耿于怀感到羞愧悔恨,但要自我明白犯错的根源,做到有错必纠引以为戒。
杨绛先生在《走在人生边上》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们的一生是个犯错误与改错误的过程,在人生路上,向后看看,再向前看看,才能走得更远.”余认为感悟人生旅途中的改错,就像一艘航行在航道的船发生了漏洞,改错就像一块不可缺少的“补丁”,能给你修补好人生的漏洞,谁也是离不开的。它能帮你在人生道路中可补偏救弊,可补救疏漏纠正错误,可弥补愚拙。青春期由于种种原因耽误了好好读书,成年后认识到了不读书不学习的危害性,改错去认真读书就是在为自己人生的缺憾而“打补丁”。人生就像一块种庄稼的农田,难免出苗时有缺苗断垄现象,这就需要改错去“打补丁”移苗补种,这样你的人生就会完美无憾了。
知错就改是一种真诚的态度。一般大度的人不会计较别人犯下的小错,计较的是对方犯错后认错的态度。在我们还是孩童时,也经常听到一句教诲“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孩童都懂的道理,我们岂能忘记,真诚是化解矛盾的好药方,你真诚了,对方定会被你感动,从而馈赠给你真诚和温暖,这样,小错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这样双赢的做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知错就改是君子风尚。负荆请罪的故事我们都听过,若不是廉颇能够知错就改,怎能获得原谅,从而被记载于《史记》之中,成为千古佳话,要做一个坦荡的人,我们要有一颗敢于认错的心,这是一种勇敢!勇敢了,你便是君子,若是只想逃避,何谈君子风尚?
知错就改是合作共赢的基础,俗话说“不打不相识”,那些“不打不相识”的人同样也是在互相认错后相识的。1967年欧共体成立也是有这一类事情。德国总统对法国下跪请求原谅才使法德恩怨得到了了结,才会有今天欧盟的辉煌。
是什么促使法德和解?是什么促使欧盟的辉煌?是德国对“二战”罪行的认识,是德国敢于认错的勇敢和真诚的态度。反观我们的邻国——日本,不仅不承认罪行,甚至想要磨掉罪证,颠倒黑白,洗白自己,以至于日本现在不仅得不到大部分国家的原谅,甚至失去了拥有自己的军队的权利。
知错就改是真诚的态度,是一种勇气,是君子风尚,是合作共赢的基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认识到错误后不知悔改。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写作能力。此题审题立意:这道作文题提供两则材料,第一则是雨果的名言,主要是说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要尽量少犯错误;第二则是杨绛的名言,主要是说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或者走错误,这不要紧,关键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这两则材料都与“错误”有关,考生在立意时可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从人的一生来看,有时,走错一条路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如果没有走错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而事实上,错误往往是正确之路的先导,所以,不要惧怕犯错误。我们应该给自己犯错误的机会,这样,才能够让错误为未来开拓出正确之路。考生在立意时可写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犯错误”和“改错误”的过程,也可写对“犯错误”和“改错误”的认识,可写新的道路在错误的经验积淀中被开拓,也可从正面阐述“走对路”和“走错路”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倡导积极进取,勇于面对失败的心态,鼓励自我反思。如果写议论文,则要写出对“犯错误与改错误”的深刻认识,充分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
参考立意
1.不要惧怕犯错误。
2.对“犯错误”和“改错误”的认识。
3.正面阐述“走对路”和“走错路”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倡导积极进取,勇于面对失败的心态,鼓励自我反思。
作文结构示例:
引 简洁(简引材料、提出观点、褒贬分明)
议 充分(正反对比、假设因果、点面层进)
联 紧扣(明晰原因、直指危害、阐明意义)
结 点题(寻找对策、倡议劝勉、呼吁号召)
作文素材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
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于是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终于没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审题原则
1.阅读材料并要读懂材料。
2.在材料里找到中心语。关键词。
3.多则材料,仔细分析材料间的异同。
4.就事论事,就理论理。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