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探界者”钟扬》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3《“探界者”钟扬》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9 20:3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探界者”钟扬
教材分析
《“探界者”钟扬》是一篇人物通讯,报道了复旦大学教授、植物学家钟扬的事迹。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子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钟扬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多年来,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内蒙古工作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
素养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把握人物通讯特点。
2.体会本文表现人物的方法和通过事例、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手法以及衬托的写作手法。
3.体会钟扬在科学上的探索精神以及在工作上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所表现出的崇高美。
4.学习钟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高尚无私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1.人物介绍
钟扬,我国著名植物学家、援藏学者,生前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钟扬长期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他胸怀科技报国理想,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他曾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穆朗玛峰北坡,攀登到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高度;他艰苦援藏16年,16年间行程超过50万公里,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长期的高原工作使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他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用心尽力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连续17年参与科普志愿服务,是深受欢迎的“科普明星”。
  2017年9月25日,一场车祸让钟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53岁。2018年4月,中宣部授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钟扬曾说:“不是杰出者才做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他的梦就是收集种子,培育人才;他的梦就是启迪梦想,播种未来。他的一生是追梦的一生、拼搏的一生、奉献的一生。
2. 新闻报道中人物通讯写作方法
好的人物通讯,刻画人物群像虽然千姿百态,但是不难发现其共有的规律,这些报道无一不是感情真挚、细节丰满,以事实说话,用人物的思想和行动打动人心。做到这些,需要的是记者在采访中下功夫,只有深挖细节,“走进”人物,自己被人物的事迹、精神所打动,然后才能做到下笔有情,进而感动读者。
  一、有感而发,动人心者莫过于情
  优秀的人物通讯,读者在读完以后会感到生动、真实、感人,并可信、可亲,这主要是作者对所采写的人物具有真实情感并且有深刻感触,是有感而发。一篇新闻稿件想要拨动读者情感上的那根弦,赢得读者的心,使读者能够随着报道中人物的命运而亦喜亦忧,就需要作者像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的:“作者情生文,斯读者文生情。”
  二、细节闪光,人物灵魂跃然纸上
  在对先进人物的集体访问中,各家记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是一致的,获得新闻资源的机会也是均等的。而独具慧眼的记者则会仔细观察,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这些细节写在文中,有时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下子就让人物有血有肉起来。
   三、心理描写,探寻内心世界之钥
  通过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下心理活动情况的描写,不仅能向读者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及复杂心理,更可以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人物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下的特定心理。人是一个具有思维意识的实体,人的行为正是受思想、观念、意识、动机等导向驱使。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渗透到外在活动去描写,可以使人的心理活动形象化,让读者对人物的行为更能理解,从而使得人物更加血肉丰满、富有立体感,增强人物的可信度。这是新闻媒体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复活” “再现”的有效手段。
 四、文采飞扬,令人回味无穷
  《左传》有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意思是说,文章没有文采,就不会流传很远。记者是杂家,各行各业的知识都要知晓,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做到在描写人物、勾画场景、叙事抒情时,游刃有余。同时在行文时要有丰富、优秀、生动的语言,如果语言贫乏、单调、干瘪,就谈不上文采了。要使人物通讯具有文采,还离不开描写、议论、抒情等各种表达方式,以及夸张、拟人、对比、铺垫、悬念、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段的运用。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 导读:走进人物
1.201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分别是哪些人?
明确:钟扬、杜富国、吕保民、马旭、刘传健、其美多吉、王仕花、张渠伟、张玉滚、程开甲。
播放《钟扬:播种未来的先行者》视频短片,了解人物事迹。
2.补充:钟扬——新宁人的骄傲
钟扬(1964年5月—2017年9月25日),湖南邵阳新宁人。生前系复旦大学党委委员、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组织部第六、七、八批援藏干部,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2017年9月25日,钟扬同志在去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为民族地区干部讲课的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2018年3,中央宣传部追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6月,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9年2月,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
钟扬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30多年,勤奋钻研,锐意进取,在生物信息学、进化生物学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有较长期的积累和独创性成果;在交叉学科领域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培育了许多学科专业人才,多次获国家和上海市嘉奖;情系社会生态,坚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把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雪域高原和上海海滨,为国家与社会的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3.《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对他的介绍:
【人物事迹】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钟扬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多年来,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颁奖辞】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屑于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学习活动二 略读: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画出重要字词,概括文章写了钟扬的的哪些事,并从每一部分中选择一个文中的词语概括他的优秀品质。
2.字词检测过关。
【戛然而止】戛:象声词。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鼎鼎大名】形容名气很大。
【雷厉风行】厉:猛烈。像雷那样猛烈,像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跌宕起伏】跌宕:富于变化,有顿挫波折。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勾通:暗中串通 沟通:指使彼此通连;相通。沟通是褒义词,勾通是贬义词。)
【悲怆】悲伤凄惨;非常悲伤的意思。
【奇葩】本意是指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常用来比喻珍贵奇特的盛貌或非常出众的事物。也比喻人或事行为独特,与众不同。
3.这篇文章选择钟扬的哪些事件?分别表现了他什么样的优秀品质?
4.从每一部分中选择一个文中的词语概括他的优秀品质。
“英雄少年”——“不安分”(坚定乐观)
“种子达人”——“钟大胆”(爱岗敬业)
“科学队长”——“愿意救人”(热心科普)
“接盘导师”——“暖”(担当关爱)
“生命延续”——“先锋者”(牺牲忘我)
学习活动三 批读:重点突破
1.文章哪些句子或者段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哪些描写最为精彩?试用做批注的方法阅读文章,分享你的感悟。
2.示范批注开头和第一节。
【开头部分】
⑴开头用拟南芥引出钟扬的作用:结构上,从与人物一生主要贡献相关的植物入手,引出主人公;内容上,切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特点;主题上,用拟南芥象征并赞扬钟扬的普通、质朴、顽强。
⑵“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与生命的长度衬托,更显出其生命价值的意义。
【“英雄少年”】
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贬词褒用,点明他不安于现状,勇于开拓进取,也照应作者给予他的“探索者”的评价。
⑵对母亲、妻子的回忆的描写的作用:从侧面烘托钟扬勤奋好学、勇于进取的特点。
⑶穿插钟扬与妻子的婚事的描写的作用:使人物形象真实的立在读者面前,也突出了人物的雷厉风行的性格特点,又照应上文“不安分的人生”。
3.小组合作探究批注其他几节。
第一二小组:第二节。
第三四小组:第三节。
第五六小组:第四节。
第七八小组:第五节。
要求:先个人批注,然后小组讨论,再选派代表展示。
4.预设批注要点。
【种子达人】
⑴对生活品质的“不讲究”与对工作的“不将就”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其任劳任怨、无私奉献。
⑵“作为一个植物学家……”一段的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他的工作热情,又展示出他性格的幽默风趣的一面,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⑶“惊险和惊喜并存”:惊险,指工作环境,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惊喜,指工作有收获,能采集到珍贵的种子样本。
⑷采集到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的典型事例,表现了他为我国的科研事业而不畏艰辛、不懈努力。
【科学队长】
⑴一开头直接引用钟扬的语言“生命诞生以来……”,表现了他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而且语言与他的身份相符合,科学而严谨。
⑵钟扬对建自博馆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文章引用设计部主任的话,从侧面表现了钟扬对自然科学普及所做的贡献,体现了他的责任与担当。
⑶跟上海科技馆合作,有很多身份,都体现出对科普工作的火一样的热情,突出他对科普事业的热爱。
⑷从上海实验学校一位学生的介绍中可以看出,钟扬在科普工作中什么都干,什么都做得令人肃然起敬,并归结到钟扬的育人上,从侧面突出他的工作上的热情和才华以及对人的影响。
【“接盘”导师】
⑴负责接收“转导师学生”,表明他的质朴、仁爱、责任心和担当精神。
⑵引用钟扬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就像我们……”,把培养学生比喻为采集种子,表现对教育工作的强烈的责任感。
⑶博士生的回忆,表明钟扬对学生的关爱,不怕学生底子薄、基础差,努力帮助学生成长。
⑷钟扬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而且“各显神通”,再次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以学生的成功烘托钟扬教育的成功。
【生命延续】
⑴线虫的实验证明,改变基因是可以控制生命的长短的,但代价是丧失生育能力。钟扬的回答表明,如果要放弃工作来实现长寿,那对他来说,这样的长寿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由此引出钟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⑵“在一个适宜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中……”用钟扬自己的话进一步阐述了他眼中的生命的意义就是奉献自我。
⑶西藏大学老师展示的钟扬2017年6月24日的工作安排,表现了钟扬对待工作的“时不我待”的拼命精神。
⑷钟扬的愿望很多,他感觉自己的时间太短了,在他心目中,工作、愿望比生命更重要。
⑸结尾呼应文章开头,对钟扬来说,生命的意义,就是拓展生命的高度和广度。
5.在批注阅读的基础上总结。
⑴这篇通讯报道在表现人物优秀品质方面有哪些特点?
第一,善于用事实说话。文章除了直接评价赞美,更多的是用事实说话,彰显理性与客观。比如用他的婚事表现他的雷厉风行,用他的小纸条上的工作安排表现他的忘我精神和忙碌劳累等。
第二,引用人物自己的话来塑造人物形象。文章多处引用钟扬的演讲、文章、书籍中的文字,从不同层面表现他的品质。
第三,侧面烘托。文章多处引用钟扬母亲、妻子、同事、学生的话,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⑵这篇通讯报道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多方面、多渠道搜集材料,多角度、多层次的表现人物。文章从植物学家、科普达人等角度,选取钟扬的典型事例,既介绍他少年时的经历,有展现他工作后的多方面的付出;选择的众多人物中,有张扬的亲人、同事、朋友、学生等;描写的角度有钟扬工作方面的,有生活细节方面的。文章所记事件虽然很多,而且看起来有点“乱”,但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讴歌钟扬的爱岗敬业、牺牲奉献精神)来安排的,所以又散儿不乱,多而集中。
学习活动四 解读:写作运用
做钟扬那样的播种者
  钟扬在青藏高原跋山涉水50多万公里,数次攀登至海拔6000多米,收集了4000多万颗种子、打响了“植物保卫战”。他不顾高血压、心脏肥大,坚持16年援藏,让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他从教30余年,立志要为每个少数民族培养一位植物学博士。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的复旦教授钟扬,他要做的就是为祖国盘点青藏高原的植物“家底”。“经过测算,在‘科’这一层面上,青藏高原有我国植物物种的1/3;在‘属’这一层面上,青藏高原的植物物种超过全国1/3。然而,这一数量远远被低估了。”钟扬说。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作为对人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立誓,要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
  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他的理想,是在未来10年间,收集西藏植物的1/3以上,如果有更多人加入,也许30年就能全部收集完成。
  多维解读
  1.对比之下,钟扬做事总是充满着高远的诗意情怀,洋溢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追求。“人和树都要坚持下去”——再看钟扬的生前感言,尤其能感受到面向未来的“坚持”之可贵。钟扬走了,但精神还在。后人应该继续给孩子们心中点燃一把火,应该继续给时代的进步送去火种,当这种精神蔚然成风,我们的民族也将释放出更澎湃的创造力。
  2.今天我们太需要钟扬精神的滋养了!我们的教育,总是过于强调“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们的青年过分重视竞争,认同“出名要趁早”,把“人生赢家”当作目标;不少领导干部,也更喜歡操作马上看到成果的项目,不愿在造福后代的事情上花大力气。习近平同志曾在《摆脱贫困》一书中阐释过“滴水穿石”的时代哲理:水滴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当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我们何愁不能造就历史的成功契机?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洪流,这样的人最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最应该享受时代的荣光。
学习活动五 拓读:学有所获
1.新版语文课本中,《“探界者”钟扬》作为2018年的作品,是所有课文中最“年轻”的一篇,而且作者叶雨婷是一名90后年轻记者,也是所有课文作者中最年轻的一位,于是有人质疑:90后的作品凭啥能够选入课本?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各抒己见,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学了钟扬的优秀事迹,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你的收获。
提示:钟扬教授曾说:“坚持梦想,无畏艰险。”“只要国家需要、人类需要,再艰苦的科研也要做!”
他执着追求梦想的精神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矢志不渝,一心为公。脚踏实地奋斗,力求不凡作为。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事业为重,对工作一丝不苟,乐于助人。
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甘为人梯,无怨无争地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
教学手记:

附文本赏读
对90后记者的《“探界者”钟扬》凭啥进高中语文课本的思考
  8月27日,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语文统编教材的情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新版语文课本的第二单元,选取了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作品。
  其中,《“探界者”钟扬》作为2018年的作品,是该单元中最“年轻”的一篇。这篇稿件刊发于2018年3月26日的《中国青年报》,讲述了“探界者”、复旦大学已故教授钟扬的生平。
  在这文章的背后,这名90后的女记者在2018年1月赴上海、成都、拉萨进行实地采访多日,采访及写作历时两月,克服高原反应,采访了钟扬老师的家人、朋友、同事、学生。
  和叶雨婷同行的,是经验丰富的各大媒体的老牌记者,她不惊不畏,在轮番轰炸的激烈同题竞争中,她没有选择一味煽情,而是给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和与众不同的探索者,文风清新扑面。
  你还在为未来的阅读题头疼吗?你想分析“作者背后的思想感情”,想了解“作者表达观点的方法”吗?
  叶雨婷在2018年两会上提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
  叶雨婷讲述“在采访前期,我与部门主任堵力老师策划沟通了一周多。在采访和写作中,我发现钟扬是一个很多面的人,他是少年天才、种子达人、科学队长、接盘导师,在历时一周的实地采访中,我曾去过他的家和多处工作地点,见到并采访了60多位与他相关的人,收集到了几十万字的文字材料。在庞大的采访素材中,我筛选出这些‘小故事’,希望用它们还原出一个真实的钟扬。”
  叶雨婷说:“这样的写作方式在一般典型报道中显得有些不同,但却是中国青年报一直追求的新闻写作方式。我们不希望把典型人物捧到脱离群众,也不会用记者的话直接引导读者。报社前辈说,我们要把新闻事实呈献给读者,让他们自己去判断,要做真正能在大家心中产生触动的报道。”
  如今,有关高中语文新教材的各种话题频频登上热搜,不少网友表示,语文对于人一生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这篇文章被全国语文教材选用,必将影响一代中国青少年,成为“强国一代”耳熟能详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