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2014版)6.1数与代数教案(共4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2014版)6.1数与代数教案(共4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5-05-15 10:53:02

文档简介

比和比例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85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掌握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迅速地求出比值和化简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用比的意义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并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 重点是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难点是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方法 引导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 PPT课件、学生预先知识整理。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比比例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分数除法【举例】 1、做一做: 5:6=( )÷( )2、化简比。 = = 0.12:2 = 三、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般方法结果求比值化简比四、解比例: 【说一说思路和方法】五、比例尺: 1、什么叫做比例尺 2、说出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①比例尺1:3000000表示_____________ ②比例尺20:1表示 ___ ③比例尺表示 3、求比例尺: 【 一条绿化带长350米,在平面图上用7厘米的线段表示。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4、求实际距离:【在比例尺是的地图上,量得A到B的距离是5厘米。求AB两地的实际距离?】5、求图上距离:【甲乙两地相距200千米,在比例尺是的地图上,甲乙两地用多少厘米表示?】六、知识应用:1、独立完成P89例题4; 2、完成P90练习十七第1、2题。七、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本课作业 1、填空。①把20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与盐水的比是( )。
②我校图书室里故事书比科技书多25%,故事书与科技书的比是( )。
③如果A×3=B×5,那么A:B=( ):( )
④如果a:4=3:12,那么a=( )
⑤甲数的的与乙数的相等,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⑥2.1 : 0.6 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 )⑦4.5与它的倒数比是( ):( )。⑧( )÷24 = =24 : ( )= ( )% ⑼已知小圆半径是2cm ,大圆和小圆周长的比是( ):( ),大圆和小圆的面积的比是( ):(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⑴圆柱的体积一定,它的底面积和高。( )
⑵每天生产的服装件数一定,生产的天数和总件数。( )
⑶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 )
⑷每公顷的施肥量一定,公顷数和施肥总量。( )
⑸车轮的直径一定,行使的路程和转动的圈数。( )
⑹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 )
⑺用同样规格的方砖铺地,每块砖的大小和需要的数量。( )(8)圆的周长、直径( ) 3、化简比。2cm : 5m 1 : 0.75 4、解比例。 = : = : x 5、解决问题。(用比例知识解答)(1)修一条水渠每天修3.5千米,20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0.5千米,实际用多少天完成任务?(2)从儿童节那天开始,明明前5天看了90页书,照这样计算,这个月明明一共看了多少也书。(3)一种苍蝇药,用药液和水按照1::1500配制而成,要配制这种药水750.5千克,需要药液与水各多少千克?
板书设计 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分数除法
PAGE式与方程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81-83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方法,能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掌握“ax±b=c”、“ax×b=c”、“ax÷b=c”、“ax±bx=c”等形式的方程解法,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数量关系的能力,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便性。
教学重点 重点是能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理解方程的含义。
教学难点 难点是较熟练地解简易方程,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学生复习要点
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用字母表示数1.你能举出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先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2.教师指出:在具体情境中,用字母表示数总是有一定范围的。3.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4、你还知道哪些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或计算公式?如:【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法结合律:___________________ 乘法交换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乘法结合律:___________________ 乘法分配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公式】长方形面积公式:_________________ 正方形面积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方体体积公式:_________________ 正方体体积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圆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圆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圆柱体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圆锥体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做一做:独立完成P84 “做一做”,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二)方程与等式1.举例说说什么是方程?方程与等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填一填:在下面的集合圈里填入“等式”和“方程”。3.举例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你怎样理解“同时”、“同一个数”、“0除外”这些词的?利用等式的性质可以干什么?4.说一说“方程的解”与“解方程”有什么区别?5、解方程: (交流讨论,上台板演,注意书写格式。)三、用方程解决问题。1、阅读P85例题1,弄清题意;2、结合例题说一说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3、数量关系式:(路程不变) 原速度×原时间=实际速度×实际时间4、列方程解决问题:四、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85“做一做”,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五、层级训练:1、巩固训练:完成P86练习十五第1、2、3题。 2、拓展提高:P86练习十五第4、5题。六、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本课作业 Yyi一、在( )里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1)3个x相加的和( ),3个x相乘的积( )。(2)一批煤有a吨,烧了8天,平均每天烧m吨,还剩( )吨。(3)一个圆柱底面半径为r,高为h,它的体积v=( )。(4)松树高y米,杨树比松树的少5米,杨树高( )米。(5)小明今年a岁,小华今年b岁,经过x年后,两人相差( )岁。二、解方程。1.25x÷0.25=4 8.5+65%x=15 x - x=三、判断。(1)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 )(2)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方程。( )(3)畜牧场养了600头肉牛,比奶牛的2倍多80头,求奶牛有多少头 可以列式为600÷2+80。( )
板书设计 式与方程(一) 未知数 方程的两个要求 等式
PAGE第六单元:单元备课
第( 六 )单元
教材分析 整理和复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学生学完了小学数学的全部内容之后,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增进持久记忆。这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非常有益的。
教学目标 11、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负数、比和比例、方程的基础知识。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能进行整数、小数加、减、乘、除的估算,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学过的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巩固常用计量单位的表象,掌握所学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改写。 3、掌握所学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并能应用;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巩固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会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巩固图形的平移、旋转的认识;能用数对或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掌握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并能应用。 4、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够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会求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能够解决一些计算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1)对所学知识的梳理与回忆。(2)对所学知识的重新建构。(3)对所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认识。本单元的教学难点:(1)对所学知识的重新建构。(2)知识的再认识与综合运用。
课时安排 数与代数4课时图形与几何3课时统计与概率3课时数学思考2课时综合与实践4课时
课题:数的认识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72-75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2. 通过整理和复习,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初步学会知识的整理。对数的整除的有关概念进行系统整理,能区分易混易错(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因数、倍数、倒数、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使学生初步形成认知结构。 3.能熟练地进行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
过程与方法:加强知识的灵活性、综合性的运用,提高学生对数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体会转化、函数、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方法 建构知识网络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一)回顾知识1.课件出示P72情境图学生提取信息:总计人数10500名运动员花费4.96亿英镑约占总人数的3.77%金牌数约占总数302枚的八分之一第29届奥运会出现了25.5%的负增长提问:这些都是什么数?每个数有什么含义?完成73页做一做:2.同学们课下都收集了一些数据,请你汇报生活中用这些数的例子,并说说每个数的具体含义。(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提问:有什么感受?3.请你给这些数进行分类。好,我们来看这些数,如果把这些数分类,可以怎样分?教师监控 1 ①学生按照整、小、分、百、分类。 ②这些数叫整数还可以叫什么?(自然数) ③什么叫自然数? ④自然数和整数有什么关系? ⑤小学阶段我们研究的自然数就是整数,但以我们现在学习的知识来看整数还不只这些,我们还研究了负整数。 ⑥想一想,整数和自然数的范围哪个更大?二、小组合作,整理概念(一)小组合作,进行数的整理 出示整理提示:1.根据数的特点找到数之间的联系,并用树形图的形式进行整理。2.先小组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分工合作,汇报时要说清整理的理由。3.如果不能够面面俱到,可以选取一部分数进行整理。(二)汇报整理:1.汇报,说说自己的理由。2.边回顾整理过程,边完善知识整理的步骤。 (1)回忆知识点 (2)熟悉这些知识的概念 (3)抓住知识点间的关系。(将黑板上的知识进行分类) (4)整理知识(将每一大类进行整理,梳理成知识网络图)(板书)(三)复习基本概念,并进行简单应用1.正数、0、负数、小数、分数都可以用数轴清楚地表示出来,出示例题:请在数轴上把蓝点的位置表示的数写出来(2)你在数轴上表示出、2.5、-、-2.5 (3)观察数轴你发现了什么?数轴上的点都以0为对称点是相互对应的没有最大的整数也没有最小的整数,也就是说整数个数是无限的正数和负数中都存在着整数、分数、小数2.小数和整数是十进制计数。而分数是计数单位。(1)数位顺序表从数为顺序表中你知道了什么?教师说明:整数和小数都是按十进制计数法写出的数,其中个、十、百……以及十分之一、百分之一……都是计数单位。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数位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2)提问:分数单位指的是什么?和计数单位有什么不同?3.根据a÷b=c(a、b、c均为整数,且b≠0)说明因数与倍数的含义?(1)提问: 结合算式说一说因数、倍数的概念(2)小结: ①一个数的因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②结合集合图,说一说整除与除尽的关系4.分数和百分数 百分数是分数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5.借助算式整理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1)借助算式整理特征 结合“30÷5=6”说一说能被2、3、5整除,能被2和5整除,能被2和3整除,能被3和5整除的特征。(2)回忆奇数、偶数的概念。 问:能被2整除的数又叫什么数? 不能被2整除的数又叫什么数? 6.借助情境,整理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概念。 练习:①学号是奇数的同学请起立;②学号是偶数的同学请起立; ③问:同学们都站起来了,说明什么?④学号是质数的同学请坐;⑤学号是合数的同学请坐;⑥问:你怎么还站着?(1号)说明什么?7.整理公倍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互质。三、结合板书,整理概念,形成网络图。(完成板书)四、全课总结。 对数的读法和写法进行巩固。利用生活中的数,感受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非常重要,初步感知数的意义以及内在联系。为学生提供整理知识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并在合作过程中复习知识,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学生的整理还可能不够完善,这是允许的,要在回报过程中进行指导与完善。
本课作业 P74-75练习十四 2题、3题、4题
板书设计 数的认识
整除
除尽

正数
0
负数
小数
循环小数
不循环小数
纯循环小数
混循环小数
纯小数
带小数
有限小数
无限小数
按小数部分的位数是否有限
按小数部分是否为0
整数
正整数
0
负整数
自然数
因数
倍数
质数与合数
奇数与偶数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3、5的倍数特征
百分数
真分数
带分数
假分数
分数
用分子除以分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添上%
写成分数形式并约分
先写成小数再写成百分数
去掉%,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百分数整数
PAGE课题:数的运算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76-80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教学难点 感受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教学方法 自主梳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每一种运算都有其自己的含义,也有其自己的计算法则。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整理这一部分的知识。回顾复习方法:(幻灯片出示)请你按照复习方法试着整理这一部分知识,计算法则要根据具体实例说清楚。二、整理复习(一)学生汇报,适时补充(二)教师需要知道的相关知识:1.四则运算的意义: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或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1)整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2)小数乘法的意义: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纯小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就是求这数的混小数倍是多少。(3)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个数和乘假分数或带分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假分数(或带分数)倍是多少。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4)提问:说说整数、小数、分数的哪些运算的意义相同?哪些意义有扩展?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意义相同,减法意义相同,除法意义相同,只有乘法意义在小数和分数中有所扩展。(5)人能用图示的形式表示出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吗? 2.整理四则运算的法则。(1)加法和减法的法则。①出示三道题,请分析错误原因并改正。    ②三条法则分别是怎样的?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十再减。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把小数点对齐,从末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把小数点对齐,从末位减起,如果被减数的小数末尾倍数不够,可以添“0”再减。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十再减。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注意:计算的结果要写成最简分数。③三条法则的要求有一条什么样的共同规律?(相同点)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计算的相同点:都是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想加减。(2)乘法和除法的法则。①口述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末位算起,依次用第二个因数每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到哪一位,乘得的积的末尾就和哪一位对齐,然后把每次所乘得的积相加。 (整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各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从被除数的最高位商起,除的时候,除数有几位,就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前几位不够除,再多看一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上商; 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②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计算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末位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法则: 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补零,再继续除。 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法则: 先看除数中有几位小数,就把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数位不够的用零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除。相同点: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计算法则计算,小数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也按整数除法法则计算。不同点:小数乘、除法还要在计算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3)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法则①出示:×=  ÷=×=说一说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分数乘法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数的分子相乘的积作为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乘。分数的除法法则: 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乘乙数的倒数。②分数乘法和除法在计算方法上又有什么相似点和不同点?相似点:分数除法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不同点:分数除法转化后乘的是除数的倒数。3.整理0和1在运算中的特性。4.验算加法可用减法或加法验算;减法可以用加法或减法验算;乘法可以用乘法或除法验算;除法可以用乘法或除法验算。三、课堂总结:梳理中你又掌握了哪些知识?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复习能够根据知识点,进行有序复习,使学生回忆出具体的过程。
本课作业 P80 第10、11、12、14题。
板书设计 数的运算 
1.回忆知识点
2.熟悉这些知识的概念
3.抓住知识点间的关系。
4.整理知识
3083    30.83
+ 602 + 6.2 1/2+13=1/5
9103    31.45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