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名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期中试卷
一、单选题(2'×38=76')
(2023高一上·锡山期中)下图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自动交会对接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运行在太空中的“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不属于(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河外星系 D.银河系
2.对“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正确的认识是( )
A.都不属于天体
B.“神舟十号”是天体,“天宫一号”不是天体
C.“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未构成天体系统
D.都是行星
【答案】1.C
2.C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
【解析】【点评】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它们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如下所示的天体系统。
1.运行中在太空中的“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它们是绕着地球公转的人造天体,它们属于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不属于河外星系。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2.运行中的“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都属于天体,其绕着地球公转,属于地球的卫星;“神舟十号”和“天宫一号”不具有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的特点,因此,“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未构成天体系统。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2023高一上·锡山期中) 2021年5月15日,我国天问一号着陆器成功降落火星。火星表面有稀薄的大气,密度为地球的百分之一,以二氧化碳为主。火星上遍布数以万计、大小不一的陨石撞击坑,较大的陨石坑是大流星体穿过大气层后撞击而成的环形凹坑。截至目前,探测器在火星上暂未发现有生命存在。据此完下面小题。
3.天问一号在前往火星的过程中( )
A.不属于天体 B.需要穿越小行星带
C.远离太阳 D.一直在地月系
4.与地球相比,火星上的陨石坑更多、更大,其主要原因是火星的( )
A.运行轨道位于地球运行轨道外侧
B.位置比地球更加远离小行星带
C.大气密度和厚度比地球小
D.质量、体积比地球小
5.目前火星上暂未发现有生命存在,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火星( )
A.大气稀薄,水汽少
B.无法获得稳定的太阳光照
C.附近天体运行杂乱,碰撞剧烈
D.自转、公转周期长,温度变化大
【答案】3.C
4.C
5.A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解析】【点评】天体的判读方法
一看位置:它是不是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进入大气层或落回地面的物体不属于天体。
二看实质: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你能区别流星和流星体吗?)
三看运转:它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转。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如在火星上考察的火星车就不是天体。
3.据材料可知,天问一号是由地球飞往火星的,其在飞行的过程中,属于天体,起初距离地球较近,属于地月系;距离火星较近时,就不属于地月系了,由于火星的轨道在地球的外侧,故天问一号在前往火星的过程中逐渐远离太阳,但没有穿越小行星带,原因是小行星带介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4.据材料可知, 火星表面有稀薄的大气,说明火星大气密度和厚度较地球薄,故陨石陨落到火星前,火星大气对火星的保护作用较弱,造成火星表面的陨石坑较多。而行星轨道距离太阳的远近,行星的质量、体积的大小对陨石坑的多少不大,小行星带距离火星较地球近。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5.据材料可知,火星大气层较薄,水汽少,不适宜生命生存。火星位于太阳系中,且与太阳距离适中,可以获得稳定的太阳光照,太阳系中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运行环境较为安全;火星自转周期与地球相近。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2023高一上·锡山期中)下图示意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6.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 )
A.由赤道向极地递减 B.依据纬度间距等量变化
C.低纬度地区辐射弱 D.由极地向赤道递减
7.影响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大气厚度 B.太阳活动 C.距日远近 D.纬度差异
8.进入地球的太阳辐射可能( )
A.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 B.形成多姿多彩的地表地貌形态
C.引起大气电离层中的电磁扰动 D.影响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答案】6.A
7.D
8.A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青藏高原太阳辐射丰富的原因:
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多;海拔高,水汽杂质少,天气多以晴天为主,获得太阳辐射多。
四川盆地太阳辐射贫乏的原因:
盆地地形不利于水汽发散,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6.由图可知,图中信息显示,北半球各纬度随着纬度的增加,太阳辐射年总量逐渐减少,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7.大气上界太阳辐射没有经过大气层,影响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的影响因素与大气厚度无关,A错误;
太阳活动、距日距离远近对太阳辐射有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BC错误;
据上题的分析,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递减,故可以推测影响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主导影响因素是纬度的差异。D正确。
故正确的答案为:D。
8.进入地球的太阳辐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引起大气电离层中的电磁扰动的是太阳活动;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受太阳辐射影响。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2023高一上·锡山期中)江苏省天一中学天文社与斯坦福大学太阳中心合作开展了“太阳耀斑与地球电离层突变监测”研究。图2为某年7月8日监测到的一个M6.5级耀斑爆发引发的电离层突变效应(图中黑圈处)。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耀斑爆发可能中断有线电视信号传输
B.耀斑是色球层中激烈的能量爆发
C.耀斑发生的周期大约十几秒
D.使地球形成特大暴雨
10.以下选项中,受太阳活动影响较小的部门是( )
A.通信部门 B.航天部门 C.纺织工业 D.气象部门
11.这种现象强烈时,人类有效的防范措施是( )
A.增加户外活动 B.做好应急准备
C.扩大电信网络建设 D.保护宇宙环境
【答案】9.B
10.C
11.B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 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 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珥
日冕 太阳风
9.耀斑爆发可能中断无线电短波信号受影响,对有线电视信号的传输没有影响;耀斑是发生在色球层上突然增亮的斑块,是激烈的能量爆发;耀斑发生的周期为11年;影响地球上气候的太阳活动主要是太阳黑子,但不一定会使地球形成特大暴雨。B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B。
10.太阳活动会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对航天器及通讯也具有较大影响,还会影响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因此通信、航天、气象等部门受太阳活动影响相对较大;太阳活动对纺织工业无直接影响,因此受太阳活动影响较小的部门是纺织工业。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11.在太阳活动高峰年,要减少户外活动;太阳活动高峰年,自然灾害等会增加,要加强监测和预报,做好应急准备;耀斑爆发时释放出的带电粒子到达地球,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影响网络通畅,不应扩大电信网络建设;太阳活动的影响与保护宇宙环境无关。B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B。
(2023高一上·锡山期中)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正确的是( )
A.大型哺乳动物化石——中生代 B.恐龙化石——前寒武纪
C.甲化石——新生代 D.三叶虫化石——古生代
13.图中甲化石的名称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是( )
A.藻类化石——重要的成矿时期
B.鱼类等脊椎动物化石——形成联合古陆
C.鸟类化石——联合古陆彻底解体
D.小型哺乳动物化石——剧烈的地壳运动
14.研究化石,可以( )
①了解岩浆岩的形成过程②了解地球生命历史③还原地貌形成过程④推测古地理环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12.D
13.B
14.B
【知识点】化石与地层;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地质年代表及演化过程
12.大型哺乳动物繁盛于新生代,恐龙繁盛于中生代。由图可知,图中甲化石所在岩层位于恐龙化石所在岩层下方,应早于中生代侏罗纪,新生代晚于中生代,三叶虫是古生代的典型动物,D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13.重要的成矿时期是前寒武纪,形成时间早于三叶虫化石所在的古生代,岩层位置应位于三叶虫化石所在岩层的下方,鱼类等脊椎动物生存于古生代,在此时代,联合古陆形成;鸟类繁盛于中生代,联合古陆彻底解体发生在新生代。小型哺乳动物繁盛于新生代,所在岩层应位于恐龙化石所在岩层之上。B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B
14.只有沉积岩中才可能含有化石,研究化石对了解岩浆岩的形成没有影响。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演化规律,进而了解地球生命历史。地貌的形成与化石无关。不同的生物化石对应不同的古地理环境,研究化石有助于推测古地理环境。B②④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B。
(2023高一上·锡山期中)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发生在岩石圈内。为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无锡市于2023年初制定出台了《有感地震应急方案》。右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岩石圈是指( )
①包含地壳及上地幔②位于软流层以上③由坚硬的岩石组成④包括水圈的全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6.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一湖中帆船上的同学只感受到左右摇晃
B.地震发生后,纵波先到达地面
C.横波能够通过固态、液态、气态物质,传播速度比纵波快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17.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18.当天一中学组织学生开展紧急疏散演练时,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
A.听说紧急,夺路逃命 B.遵守纪律,坚持上课
C.下楼不及,纵身跳楼 D.双手抱头,有序撤离
【答案】15.C
16.B
17.A
18.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地震的防避
【解析】【点评】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圈层名称 位置 厚度 特点
地壳 莫霍界面以上 平均厚度17千米 由岩石组成,大陆厚,大洋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地壳分上层的硅铝层(在大洋底部罕见)和下层的硅镁层。
地幔 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 2800多千米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核 古登堡界面以下 3400多千米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穿过
15.岩石圈包含地壳及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不包括水圈,②③正确,①④错误。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16.横波不能在水中传播,游轮上的游客只感受到纵波带来的上下颠簸;纵波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地面;纵波能够通过固态、液态、气态物质,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能产生海啸等次生灾害,会对人类产生危害。B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B。
17.纵波使物体上下颠簸,横波使物体左右摇晃,横波是建筑物倒塌的主要能量,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是因为横波传播速度慢于纵波;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建筑物的抗震系数都不是“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18.在教室里当地震发生时,夺路逃命容易引发踩踏,不是正确避险方法;地震时保护生命安全最重要,不应坚持上课;纵身跳楼容易伤害身体;地震时,双手抱头,或用书、书包护住头部,躲在课桌下或墙角,稳定后有序撤离,D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2023高一上·锡山期中)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雾凇景观以吉林雾凇最为有名,右图为吉林雾凇景观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9.雾凇的形成,体现的地球圈层数量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0.找到构成雾凇景观的核心要素,其所属地球圈层的主体是( )
A.海洋 B.空气 C.岩石 D.植物
【答案】19.C
20.A
【知识点】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由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越往高空空气越稀薄,气压越低
水圈 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
生物圈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19.雾凇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树木等物体上形成,体现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共3个圈层。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20.雾凇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树木等物体上形成,其核心要素是冰晶,即水,属于水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2023高一上·锡山期中)现代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氮气和氧气,但地球早期大气的成分却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现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臭氧含量很少,但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21.现代大气中的氧气,其主要来源一般认为是(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原始地球形成时保留至今
C.二氧化碳被微生物分解 D.火山喷发
22.下列有关二氧化碳和臭氧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二氧化碳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起到保温作用
②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③臭氧可以大量吸收红外线而增温
④臭氧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3.下列城市中对流层厚度最大的是( )
A.广州(23°N) B.新加坡(1°N)
C.北京(40°N) D.莫斯科(55°N)
【答案】21.A
22.C
23.B
【知识点】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大气的组成
组成 作用
干洁空气 氮 地球上生物体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氧 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干洁空气 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臭氧 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水汽 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杂质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1.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原始地球时期的氧气不可能保留至今;微生物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无法被分解;火山喷发释放二氧化碳。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22.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较强,吸收地面辐射后,释放大气逆辐射,对地面保温;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臭氧吸收紫外线,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减少,保护地球生物。C①②④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23.对流层的厚度取决于对流运动的强度,太阳辐射在地球各纬度分布不均,低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对流运动强,对流层厚度大,高纬度获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对流运动弱,对流层厚度小。在广州(23°N)、新加坡(1°N)、北京(40°N)、莫斯科(55°N)四个城市中,新加坡纬度最低,平均气温最高,对流层运动最强,对流层厚度最大,B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B。
(2023高一上·锡山期中)乘坐飞机出行是人们常见的行为,保证安全平稳飞行是航空公司的职责,气压相对较高,有利飞行。民航客机起飞和降落阶段处于对流层,在平流层都是巡航阶段,也是飞机平飞阶段。民航客机一般巡航在一万米左右高空。孟晚舟女士2021年9月25日乘坐中国航空包机,从加拿大温哥华出发,途径北极上空到达中国深圳。右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对流层气温存在垂直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
A.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
B.太阳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C.大气大量吸收短波辐射
D.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5.孟晚舟女士回国乘坐的客机,其飞行所在大气层的变化是( )
A.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 B.平流层、对流层、平流层
C.一直在平流层飞行 D.一直在对流层飞行
【答案】24.D
25.A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大气圈的分层
垂直分层 气温变化 大气运动 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显著 多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平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平流运动为主 A臭氧层吸收紫外线;而增温是航空的理想空域
高层大气 随高度增加先下降后上升 B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2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递减,形成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该层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量很少,让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增温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热量,对流层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离地面越远的大气,到达的地面辐射越少,因此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是平流层大气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原因;对流层大气主要吸收长波辐射。D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25.孟晚舟女士乘坐飞机,起飞和降落阶段在处于对流以内。从加拿大温哥华出发途径北极上空到达中国深圳,保持一万米左右高空巡航,对流层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在低纬度为17—18千米,中纬度为10—12千米,高纬度为8—9千米,因此孟晚舟女士乘坐的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由对流层到平流层最后进入到对流层,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2023高一上·锡山期中)“雾霾”天气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飘浮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浑浊现象。近年来,全国多地“雾霾频发,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空气质量问题备受关注,右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当“雾霾”笼罩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气垂直对流运动更加旺盛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C.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减少
D.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
27.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28.人类活动引起温室效应增强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实质是( )
A.大气逆辐射的增强 B.太阳辐射的增强
C.地面辐射的增强 D.大气辐射的增强
【答案】26.A
27.D
28.A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太阳照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距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
大气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无选择性,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不断升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升温后释放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6.雾霾笼罩时,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较少,地面增温较慢,对流运动不明显。由于雾霾较重,导致大气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变少,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减少,夜晚时雾霾能够有效的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得夜晚的保温作用增强。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27.从图中可以看出,④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①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③为大气逆辐射。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和大气逆辐射,D①③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28.大气的保温作用主要是指由于温室气体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多,产生的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加强,并非太阳辐射或地面辐射的增强。大气辐射的增强可能导致大气辐射散失到宇宙空间的增加。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2023高一上·锡山期中)电视纪录片《从许村到青田》介绍了我国乡村振兴“模范广东顺德青田村。这里仍旧保留着清代古建筑群,有着130户人家,房屋整齐排列,形成九条巷道,均为麻石铺路,北高南低直达村前荷花塘,寓意“九龙戏珠”。如图左为顺德青田村景观图、如图右为等压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白天,荷花塘表面气压高低对应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30.图中形成了大气热力环流,其运动方向是( )
A.甲→乙 B.甲→丁 C.丙→乙 D.丁→丙
【答案】29.A
30.A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太阳辐射在地表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地面均匀受热时等压面平行地面。当地面某地受热较多时,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其高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另一地受热较少时,冷却下沉在高空形成低压,在近地面形成高压,等压面出现弯曲;在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并造成空气水平运动(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热力环流。上升气流的地方,由于空气上升,气温下降,易形成阴雨天气;空气下沉的地方,气温升高,不易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在局部地区存在热力差异就可能形成热力环流。常见的热力环流有:海陆风、山谷风、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等。
29.根据等压线的判断相关知识点,可得甲地等压面上凸,故甲处为高压,乙处为低压;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白天荷花塘温度低,形成高压,故对应图中的甲,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30.图中甲地等压面上凸,故甲处为高压,乙处为低压;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相反,故丙处为高压,丁处为低压;同一水平面气流的运动方向为高压向低压,故热力环流中甲→乙,丙→丁;垂直方向上高压气流下沉,低压气流上升,即丁→甲、乙→丙,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2023高一上·锡山期中)燃放孔明灯是我国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冉冉升起的孔明灯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下图为我国某地等压线分布图。读右图完成下面小题。
3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所燃放的孔明灯水平方向移动速度最快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32.如在图中丙地燃放孔明灯,其在近地面可能的飞行方向是( )
A.向东 B.向南 C.向北 D.向西
【答案】31.D
32.B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判断风向。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不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31.根据所学知识,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就越大。由图可知,丁地的等压线最密集,风速最大,受风速影响,孔明灯水平方向移动速度最快,D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32.由图可知,丙地位于高压中心的东南侧,根据所学知识,丙地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即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东南,由于我国地处北半球,因此风向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再结合摩擦力的作用下,丙地近地面吹北风,孔明灯受北风的影响有可能向南飞行,B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B。
我国气候干旱区,农民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厘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形成砂田农业,图左中数字代表水循环环节,图右为宁夏砂田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3.图中( )
A.①代表下渗 B.②代表蒸发
C.③代表地表径流 D.⑤代表水汽输送
34.砂田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 )
A.①减弱· B.②增加 C.④减少 D.⑤减少
35.砂田能够提高作物产量的主要原因就在于( )
A.降水增多 B.蒸发加剧
C.土壤含水量增多 D.地表径流增多
36.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修建水库可以减少②环节的水量—
B.跨流域调水可以增加环节①的水量
C.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环节③的水量
D.目前人类对环节④施加的影响最大
【答案】33.B
34.D
35.C
36.C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点评】水循环过程及意义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A蒸发,B降水,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F植物蒸腾,G地下径流,H下渗,I蒸发。
2.水循环类型:
类型 主要环节 特点 例证
海上内循环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热量输送有重要意义 海洋上的狂风暴雨;未登陆的台风
海陆间循环 最重要的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长江参与了海陆间循环的地表径流输送,夏季风参与了水汽输送
陆地内循环 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
3.水循环的意义:
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33.根据水循环的相关知识,①从大气水变为地表水,故①为降水,②从地表水变为大气水,②为蒸发,③从地表水变化为地下水,③为下渗,⑤从地表水变为海洋水,⑤为地表径流。B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B。
34.据生态的分析,①为降水,降水受当地气候条件影响,铺设砂石不会对其产生影响,②为蒸发,由于地表铺设砂石,太阳辐射无法直接被底下土壤吸收,砂石下面土壤温度较低,蒸发减少;砂石相较一般土壤颗粒较粗,颗粒之间缝隙较大,利于地表水下渗,下渗增加,随着下渗增加,地下径流(④)也会增加,而地表径流(⑤)减少。D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35.降水受当地气候条件影响,铺设砂石不会对其产生影响;由于地表铺设砂石,太阳辐射无法直接被底下土壤吸收,砂石下面土壤温度较低,蒸发减少;砂石相较一般土壤颗粒较粗,颗粒之间缝隙较大,利于地表水下渗,土壤含水量增多,有利于气候干旱区农作物的生长;下渗增加,随着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36.修建水库可以增加②(蒸发)环节的水量; 跨流域调水影响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与对降水无影响,故不可以增加环节①(降水)的水量;植树造林可以增加植物蒸腾作用与下渗环节,故可增加环节③(下渗)的水量;目前人类对环节⑤(地表径流)施加的影响最大。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近年来,北京市在一些人行道改造过程中,采用瞻水砖代替釉面砖、水泥等不透水的材质铺设“可呼吸地面”。结合右图完成下面小题。
37.采用“可呼吸地面”后,图中各环节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
A.a增加 B.b增加 C.c减少 D.d减少
38.铺设“可呼吸地面”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
①有利于大气降水下渗,形成地下水②防止路面结冰影响通行③美化环境,减弱噪声④增加城市地面和空气的湿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37.B
38.D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点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海造陆、围湖造田等
(2)影响地下径流: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坎儿井就是把地下水引出地表灌溉的实例,城市地铁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
(3)影响局地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
(4)影响蒸发和下渗,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也增加下渗。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减少蒸发,保护土壤墒情(土壤水份)。
37.根据水循环图可知,图中a为地表径流,b为下渗,c为地下径流,d为蒸发。在城镇建设中,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可使下渗增加,从而也可造成地下径流增加,地表径流减少。由于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使城市的蒸发量增加。B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B。
38.采用“可呼吸地面”增加了下渗和地下径流,增加了地下水的数量,①正确;
采用“可呼吸地面”对路面结冰作用不大,②错误;
采用“可呼吸地面”对减弱噪音、美化环境作用不大,③错误;
采用“可呼吸地面”增加了当地水资源数量,增加蒸发量增加了地面和空气湿度,④正确。
D①④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二、综合题
39.(2023高一上·锡山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肃省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但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率偏低,目前该省正在加大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力度。下图为甘肃省太阳辐射[单位:分布示意图。
(1)简述甘肃省太阳能资源分布特征。
(2)分析甘肃省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答案】(1)分布不均;西北部太阳能资源丰富;东部、东南部太阳能资源相对匮乏。
(2)该省位于中纬度地区,夏季太阳高度较大,白昼时间长;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分析】(1)甘肃省太阳能资源分布特征可以从图中直接读取,注意从整体分析及特殊分布点分析两大方面回答。整体分布不均;局部特点表现在西北部丰富,东部、东南部相对匮乏。
(2)甘肃省太阳能资源丰富原因要从影响太阳能分布的纬度、下垫面、天气等方面分析太阳能状况,具体而言:甘肃省位于中纬度地区,夏季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能集中;白昼时间较长,接受太阳辐射的时间长。甘肃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日照时间长;甘肃省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综上所述,甘肃省太阳能资源丰富。
【点评】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40.(2023高一上·锡山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绿地对气温产生的影响,专家称为“绿岛效应”。“绿岛效应”是指在一定面积绿地里气温比周边建筑聚集处下降0.5℃以上的现象。目前,广州基本形成“森林圈城、绿道穿城、绿意满城、四季花城”的城市景观。下图示意城市市区与郊区的气温差异。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城市市区比郊区气温高的原因。
(2)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说明城郊之间大气运动的特点,并指出它和海陆风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3)指出除增加绿地面积外,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措施。
【答案】(1)市区建筑物密集,地面多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向大气传递的热量多;市区绿地少,吸收的二氧化碳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多,吸收的地面辐射多。
(2)特点:城市市区与郊区的温度差异,导致空气在市区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市区,形成热力环流。不同:海陆风风向存在着昼夜差异,而城市凤的风向不存在这种差异,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风总是从郊区吹向市区。
(3)合理规划,留出通风廊道;控制城市规模。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从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人类活动排放的废热等方面进行分析。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区建筑物密度大,沥青和水泥等硬化地面多,与郊区大面积绿地及水面相比,市区能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使得市区气温较高;市区绿地少,吸收的二氧化碳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多导致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多,气温高;再加上市区人口、产业密集,各种交通工具密集,排放的人为热量多,进一步使城市市区气温高于郊区。
(2)根据题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城市市区的气温高于周围郊区,导致市区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市区,形成热力环流。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白天陆地增温快,气温高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低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而城市风的风向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是由郊区吹向市区,即城市风的风向不存在昼夜差异。
(3)除增加绿地面积外,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措施可以从增加通风、减少热排放等角度进行分析。合理规划,留出通风廊道可以有效增加通风;减少热排放的措施较多,如控制城市规模;提倡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出行、减少废热排放等。
【点评】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②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
1 / 1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名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期中试卷
一、单选题(2'×38=76')
(2023高一上·锡山期中)下图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自动交会对接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运行在太空中的“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不属于(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河外星系 D.银河系
2.对“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正确的认识是( )
A.都不属于天体
B.“神舟十号”是天体,“天宫一号”不是天体
C.“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未构成天体系统
D.都是行星
(2023高一上·锡山期中) 2021年5月15日,我国天问一号着陆器成功降落火星。火星表面有稀薄的大气,密度为地球的百分之一,以二氧化碳为主。火星上遍布数以万计、大小不一的陨石撞击坑,较大的陨石坑是大流星体穿过大气层后撞击而成的环形凹坑。截至目前,探测器在火星上暂未发现有生命存在。据此完下面小题。
3.天问一号在前往火星的过程中( )
A.不属于天体 B.需要穿越小行星带
C.远离太阳 D.一直在地月系
4.与地球相比,火星上的陨石坑更多、更大,其主要原因是火星的( )
A.运行轨道位于地球运行轨道外侧
B.位置比地球更加远离小行星带
C.大气密度和厚度比地球小
D.质量、体积比地球小
5.目前火星上暂未发现有生命存在,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火星( )
A.大气稀薄,水汽少
B.无法获得稳定的太阳光照
C.附近天体运行杂乱,碰撞剧烈
D.自转、公转周期长,温度变化大
(2023高一上·锡山期中)下图示意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6.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 )
A.由赤道向极地递减 B.依据纬度间距等量变化
C.低纬度地区辐射弱 D.由极地向赤道递减
7.影响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大气厚度 B.太阳活动 C.距日远近 D.纬度差异
8.进入地球的太阳辐射可能( )
A.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 B.形成多姿多彩的地表地貌形态
C.引起大气电离层中的电磁扰动 D.影响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2023高一上·锡山期中)江苏省天一中学天文社与斯坦福大学太阳中心合作开展了“太阳耀斑与地球电离层突变监测”研究。图2为某年7月8日监测到的一个M6.5级耀斑爆发引发的电离层突变效应(图中黑圈处)。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耀斑爆发可能中断有线电视信号传输
B.耀斑是色球层中激烈的能量爆发
C.耀斑发生的周期大约十几秒
D.使地球形成特大暴雨
10.以下选项中,受太阳活动影响较小的部门是( )
A.通信部门 B.航天部门 C.纺织工业 D.气象部门
11.这种现象强烈时,人类有效的防范措施是( )
A.增加户外活动 B.做好应急准备
C.扩大电信网络建设 D.保护宇宙环境
(2023高一上·锡山期中)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正确的是( )
A.大型哺乳动物化石——中生代 B.恐龙化石——前寒武纪
C.甲化石——新生代 D.三叶虫化石——古生代
13.图中甲化石的名称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是( )
A.藻类化石——重要的成矿时期
B.鱼类等脊椎动物化石——形成联合古陆
C.鸟类化石——联合古陆彻底解体
D.小型哺乳动物化石——剧烈的地壳运动
14.研究化石,可以( )
①了解岩浆岩的形成过程②了解地球生命历史③还原地貌形成过程④推测古地理环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023高一上·锡山期中)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发生在岩石圈内。为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无锡市于2023年初制定出台了《有感地震应急方案》。右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岩石圈是指( )
①包含地壳及上地幔②位于软流层以上③由坚硬的岩石组成④包括水圈的全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6.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一湖中帆船上的同学只感受到左右摇晃
B.地震发生后,纵波先到达地面
C.横波能够通过固态、液态、气态物质,传播速度比纵波快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17.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18.当天一中学组织学生开展紧急疏散演练时,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
A.听说紧急,夺路逃命 B.遵守纪律,坚持上课
C.下楼不及,纵身跳楼 D.双手抱头,有序撤离
(2023高一上·锡山期中)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雾凇景观以吉林雾凇最为有名,右图为吉林雾凇景观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9.雾凇的形成,体现的地球圈层数量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0.找到构成雾凇景观的核心要素,其所属地球圈层的主体是( )
A.海洋 B.空气 C.岩石 D.植物
(2023高一上·锡山期中)现代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氮气和氧气,但地球早期大气的成分却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现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臭氧含量很少,但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21.现代大气中的氧气,其主要来源一般认为是(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原始地球形成时保留至今
C.二氧化碳被微生物分解 D.火山喷发
22.下列有关二氧化碳和臭氧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二氧化碳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起到保温作用
②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③臭氧可以大量吸收红外线而增温
④臭氧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3.下列城市中对流层厚度最大的是( )
A.广州(23°N) B.新加坡(1°N)
C.北京(40°N) D.莫斯科(55°N)
(2023高一上·锡山期中)乘坐飞机出行是人们常见的行为,保证安全平稳飞行是航空公司的职责,气压相对较高,有利飞行。民航客机起飞和降落阶段处于对流层,在平流层都是巡航阶段,也是飞机平飞阶段。民航客机一般巡航在一万米左右高空。孟晚舟女士2021年9月25日乘坐中国航空包机,从加拿大温哥华出发,途径北极上空到达中国深圳。右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对流层气温存在垂直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
A.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
B.太阳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C.大气大量吸收短波辐射
D.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5.孟晚舟女士回国乘坐的客机,其飞行所在大气层的变化是( )
A.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 B.平流层、对流层、平流层
C.一直在平流层飞行 D.一直在对流层飞行
(2023高一上·锡山期中)“雾霾”天气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飘浮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浑浊现象。近年来,全国多地“雾霾频发,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空气质量问题备受关注,右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当“雾霾”笼罩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气垂直对流运动更加旺盛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C.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减少
D.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
27.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28.人类活动引起温室效应增强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实质是( )
A.大气逆辐射的增强 B.太阳辐射的增强
C.地面辐射的增强 D.大气辐射的增强
(2023高一上·锡山期中)电视纪录片《从许村到青田》介绍了我国乡村振兴“模范广东顺德青田村。这里仍旧保留着清代古建筑群,有着130户人家,房屋整齐排列,形成九条巷道,均为麻石铺路,北高南低直达村前荷花塘,寓意“九龙戏珠”。如图左为顺德青田村景观图、如图右为等压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白天,荷花塘表面气压高低对应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30.图中形成了大气热力环流,其运动方向是( )
A.甲→乙 B.甲→丁 C.丙→乙 D.丁→丙
(2023高一上·锡山期中)燃放孔明灯是我国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冉冉升起的孔明灯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下图为我国某地等压线分布图。读右图完成下面小题。
3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所燃放的孔明灯水平方向移动速度最快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32.如在图中丙地燃放孔明灯,其在近地面可能的飞行方向是( )
A.向东 B.向南 C.向北 D.向西
我国气候干旱区,农民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厘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形成砂田农业,图左中数字代表水循环环节,图右为宁夏砂田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3.图中( )
A.①代表下渗 B.②代表蒸发
C.③代表地表径流 D.⑤代表水汽输送
34.砂田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 )
A.①减弱· B.②增加 C.④减少 D.⑤减少
35.砂田能够提高作物产量的主要原因就在于( )
A.降水增多 B.蒸发加剧
C.土壤含水量增多 D.地表径流增多
36.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修建水库可以减少②环节的水量—
B.跨流域调水可以增加环节①的水量
C.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环节③的水量
D.目前人类对环节④施加的影响最大
近年来,北京市在一些人行道改造过程中,采用瞻水砖代替釉面砖、水泥等不透水的材质铺设“可呼吸地面”。结合右图完成下面小题。
37.采用“可呼吸地面”后,图中各环节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
A.a增加 B.b增加 C.c减少 D.d减少
38.铺设“可呼吸地面”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
①有利于大气降水下渗,形成地下水②防止路面结冰影响通行③美化环境,减弱噪声④增加城市地面和空气的湿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综合题
39.(2023高一上·锡山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肃省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但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率偏低,目前该省正在加大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力度。下图为甘肃省太阳辐射[单位:分布示意图。
(1)简述甘肃省太阳能资源分布特征。
(2)分析甘肃省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40.(2023高一上·锡山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绿地对气温产生的影响,专家称为“绿岛效应”。“绿岛效应”是指在一定面积绿地里气温比周边建筑聚集处下降0.5℃以上的现象。目前,广州基本形成“森林圈城、绿道穿城、绿意满城、四季花城”的城市景观。下图示意城市市区与郊区的气温差异。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城市市区比郊区气温高的原因。
(2)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说明城郊之间大气运动的特点,并指出它和海陆风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3)指出除增加绿地面积外,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措施。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C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
【解析】【点评】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它们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如下所示的天体系统。
1.运行中在太空中的“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它们是绕着地球公转的人造天体,它们属于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不属于河外星系。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2.运行中的“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都属于天体,其绕着地球公转,属于地球的卫星;“神舟十号”和“天宫一号”不具有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的特点,因此,“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未构成天体系统。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答案】3.C
4.C
5.A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解析】【点评】天体的判读方法
一看位置:它是不是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进入大气层或落回地面的物体不属于天体。
二看实质: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你能区别流星和流星体吗?)
三看运转:它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转。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如在火星上考察的火星车就不是天体。
3.据材料可知,天问一号是由地球飞往火星的,其在飞行的过程中,属于天体,起初距离地球较近,属于地月系;距离火星较近时,就不属于地月系了,由于火星的轨道在地球的外侧,故天问一号在前往火星的过程中逐渐远离太阳,但没有穿越小行星带,原因是小行星带介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4.据材料可知, 火星表面有稀薄的大气,说明火星大气密度和厚度较地球薄,故陨石陨落到火星前,火星大气对火星的保护作用较弱,造成火星表面的陨石坑较多。而行星轨道距离太阳的远近,行星的质量、体积的大小对陨石坑的多少不大,小行星带距离火星较地球近。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5.据材料可知,火星大气层较薄,水汽少,不适宜生命生存。火星位于太阳系中,且与太阳距离适中,可以获得稳定的太阳光照,太阳系中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运行环境较为安全;火星自转周期与地球相近。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答案】6.A
7.D
8.A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青藏高原太阳辐射丰富的原因:
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多;海拔高,水汽杂质少,天气多以晴天为主,获得太阳辐射多。
四川盆地太阳辐射贫乏的原因:
盆地地形不利于水汽发散,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6.由图可知,图中信息显示,北半球各纬度随着纬度的增加,太阳辐射年总量逐渐减少,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7.大气上界太阳辐射没有经过大气层,影响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的影响因素与大气厚度无关,A错误;
太阳活动、距日距离远近对太阳辐射有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BC错误;
据上题的分析,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递减,故可以推测影响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主导影响因素是纬度的差异。D正确。
故正确的答案为:D。
8.进入地球的太阳辐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引起大气电离层中的电磁扰动的是太阳活动;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受太阳辐射影响。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答案】9.B
10.C
11.B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 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 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珥
日冕 太阳风
9.耀斑爆发可能中断无线电短波信号受影响,对有线电视信号的传输没有影响;耀斑是发生在色球层上突然增亮的斑块,是激烈的能量爆发;耀斑发生的周期为11年;影响地球上气候的太阳活动主要是太阳黑子,但不一定会使地球形成特大暴雨。B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B。
10.太阳活动会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对航天器及通讯也具有较大影响,还会影响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因此通信、航天、气象等部门受太阳活动影响相对较大;太阳活动对纺织工业无直接影响,因此受太阳活动影响较小的部门是纺织工业。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11.在太阳活动高峰年,要减少户外活动;太阳活动高峰年,自然灾害等会增加,要加强监测和预报,做好应急准备;耀斑爆发时释放出的带电粒子到达地球,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影响网络通畅,不应扩大电信网络建设;太阳活动的影响与保护宇宙环境无关。B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B。
【答案】12.D
13.B
14.B
【知识点】化石与地层;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地质年代表及演化过程
12.大型哺乳动物繁盛于新生代,恐龙繁盛于中生代。由图可知,图中甲化石所在岩层位于恐龙化石所在岩层下方,应早于中生代侏罗纪,新生代晚于中生代,三叶虫是古生代的典型动物,D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13.重要的成矿时期是前寒武纪,形成时间早于三叶虫化石所在的古生代,岩层位置应位于三叶虫化石所在岩层的下方,鱼类等脊椎动物生存于古生代,在此时代,联合古陆形成;鸟类繁盛于中生代,联合古陆彻底解体发生在新生代。小型哺乳动物繁盛于新生代,所在岩层应位于恐龙化石所在岩层之上。B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B
14.只有沉积岩中才可能含有化石,研究化石对了解岩浆岩的形成没有影响。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演化规律,进而了解地球生命历史。地貌的形成与化石无关。不同的生物化石对应不同的古地理环境,研究化石有助于推测古地理环境。B②④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B。
【答案】15.C
16.B
17.A
18.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地震的防避
【解析】【点评】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圈层名称 位置 厚度 特点
地壳 莫霍界面以上 平均厚度17千米 由岩石组成,大陆厚,大洋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地壳分上层的硅铝层(在大洋底部罕见)和下层的硅镁层。
地幔 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 2800多千米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核 古登堡界面以下 3400多千米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穿过
15.岩石圈包含地壳及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不包括水圈,②③正确,①④错误。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16.横波不能在水中传播,游轮上的游客只感受到纵波带来的上下颠簸;纵波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地面;纵波能够通过固态、液态、气态物质,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能产生海啸等次生灾害,会对人类产生危害。B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B。
17.纵波使物体上下颠簸,横波使物体左右摇晃,横波是建筑物倒塌的主要能量,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是因为横波传播速度慢于纵波;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建筑物的抗震系数都不是“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18.在教室里当地震发生时,夺路逃命容易引发踩踏,不是正确避险方法;地震时保护生命安全最重要,不应坚持上课;纵身跳楼容易伤害身体;地震时,双手抱头,或用书、书包护住头部,躲在课桌下或墙角,稳定后有序撤离,D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答案】19.C
20.A
【知识点】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由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越往高空空气越稀薄,气压越低
水圈 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
生物圈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19.雾凇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树木等物体上形成,体现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共3个圈层。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20.雾凇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树木等物体上形成,其核心要素是冰晶,即水,属于水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答案】21.A
22.C
23.B
【知识点】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大气的组成
组成 作用
干洁空气 氮 地球上生物体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氧 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干洁空气 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臭氧 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水汽 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杂质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1.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原始地球时期的氧气不可能保留至今;微生物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无法被分解;火山喷发释放二氧化碳。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22.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较强,吸收地面辐射后,释放大气逆辐射,对地面保温;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臭氧吸收紫外线,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减少,保护地球生物。C①②④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23.对流层的厚度取决于对流运动的强度,太阳辐射在地球各纬度分布不均,低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对流运动强,对流层厚度大,高纬度获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对流运动弱,对流层厚度小。在广州(23°N)、新加坡(1°N)、北京(40°N)、莫斯科(55°N)四个城市中,新加坡纬度最低,平均气温最高,对流层运动最强,对流层厚度最大,B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B。
【答案】24.D
25.A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大气圈的分层
垂直分层 气温变化 大气运动 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显著 多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平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平流运动为主 A臭氧层吸收紫外线;而增温是航空的理想空域
高层大气 随高度增加先下降后上升 B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2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递减,形成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该层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量很少,让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增温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热量,对流层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离地面越远的大气,到达的地面辐射越少,因此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是平流层大气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原因;对流层大气主要吸收长波辐射。D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25.孟晚舟女士乘坐飞机,起飞和降落阶段在处于对流以内。从加拿大温哥华出发途径北极上空到达中国深圳,保持一万米左右高空巡航,对流层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在低纬度为17—18千米,中纬度为10—12千米,高纬度为8—9千米,因此孟晚舟女士乘坐的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由对流层到平流层最后进入到对流层,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答案】26.A
27.D
28.A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太阳照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距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
大气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无选择性,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不断升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升温后释放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6.雾霾笼罩时,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较少,地面增温较慢,对流运动不明显。由于雾霾较重,导致大气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变少,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减少,夜晚时雾霾能够有效的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得夜晚的保温作用增强。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27.从图中可以看出,④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①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③为大气逆辐射。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和大气逆辐射,D①③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28.大气的保温作用主要是指由于温室气体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多,产生的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加强,并非太阳辐射或地面辐射的增强。大气辐射的增强可能导致大气辐射散失到宇宙空间的增加。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答案】29.A
30.A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太阳辐射在地表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地面均匀受热时等压面平行地面。当地面某地受热较多时,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其高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另一地受热较少时,冷却下沉在高空形成低压,在近地面形成高压,等压面出现弯曲;在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并造成空气水平运动(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热力环流。上升气流的地方,由于空气上升,气温下降,易形成阴雨天气;空气下沉的地方,气温升高,不易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在局部地区存在热力差异就可能形成热力环流。常见的热力环流有:海陆风、山谷风、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等。
29.根据等压线的判断相关知识点,可得甲地等压面上凸,故甲处为高压,乙处为低压;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白天荷花塘温度低,形成高压,故对应图中的甲,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30.图中甲地等压面上凸,故甲处为高压,乙处为低压;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相反,故丙处为高压,丁处为低压;同一水平面气流的运动方向为高压向低压,故热力环流中甲→乙,丙→丁;垂直方向上高压气流下沉,低压气流上升,即丁→甲、乙→丙,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答案】31.D
32.B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判断风向。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不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31.根据所学知识,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就越大。由图可知,丁地的等压线最密集,风速最大,受风速影响,孔明灯水平方向移动速度最快,D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32.由图可知,丙地位于高压中心的东南侧,根据所学知识,丙地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即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东南,由于我国地处北半球,因此风向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再结合摩擦力的作用下,丙地近地面吹北风,孔明灯受北风的影响有可能向南飞行,B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B。
【答案】33.B
34.D
35.C
36.C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点评】水循环过程及意义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A蒸发,B降水,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F植物蒸腾,G地下径流,H下渗,I蒸发。
2.水循环类型:
类型 主要环节 特点 例证
海上内循环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热量输送有重要意义 海洋上的狂风暴雨;未登陆的台风
海陆间循环 最重要的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长江参与了海陆间循环的地表径流输送,夏季风参与了水汽输送
陆地内循环 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
3.水循环的意义:
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33.根据水循环的相关知识,①从大气水变为地表水,故①为降水,②从地表水变为大气水,②为蒸发,③从地表水变化为地下水,③为下渗,⑤从地表水变为海洋水,⑤为地表径流。B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B。
34.据生态的分析,①为降水,降水受当地气候条件影响,铺设砂石不会对其产生影响,②为蒸发,由于地表铺设砂石,太阳辐射无法直接被底下土壤吸收,砂石下面土壤温度较低,蒸发减少;砂石相较一般土壤颗粒较粗,颗粒之间缝隙较大,利于地表水下渗,下渗增加,随着下渗增加,地下径流(④)也会增加,而地表径流(⑤)减少。D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35.降水受当地气候条件影响,铺设砂石不会对其产生影响;由于地表铺设砂石,太阳辐射无法直接被底下土壤吸收,砂石下面土壤温度较低,蒸发减少;砂石相较一般土壤颗粒较粗,颗粒之间缝隙较大,利于地表水下渗,土壤含水量增多,有利于气候干旱区农作物的生长;下渗增加,随着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36.修建水库可以增加②(蒸发)环节的水量; 跨流域调水影响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与对降水无影响,故不可以增加环节①(降水)的水量;植树造林可以增加植物蒸腾作用与下渗环节,故可增加环节③(下渗)的水量;目前人类对环节⑤(地表径流)施加的影响最大。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答案】37.B
38.D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点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海造陆、围湖造田等
(2)影响地下径流: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坎儿井就是把地下水引出地表灌溉的实例,城市地铁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
(3)影响局地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
(4)影响蒸发和下渗,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也增加下渗。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减少蒸发,保护土壤墒情(土壤水份)。
37.根据水循环图可知,图中a为地表径流,b为下渗,c为地下径流,d为蒸发。在城镇建设中,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可使下渗增加,从而也可造成地下径流增加,地表径流减少。由于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使城市的蒸发量增加。B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B。
38.采用“可呼吸地面”增加了下渗和地下径流,增加了地下水的数量,①正确;
采用“可呼吸地面”对路面结冰作用不大,②错误;
采用“可呼吸地面”对减弱噪音、美化环境作用不大,③错误;
采用“可呼吸地面”增加了当地水资源数量,增加蒸发量增加了地面和空气湿度,④正确。
D①④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39.【答案】(1)分布不均;西北部太阳能资源丰富;东部、东南部太阳能资源相对匮乏。
(2)该省位于中纬度地区,夏季太阳高度较大,白昼时间长;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分析】(1)甘肃省太阳能资源分布特征可以从图中直接读取,注意从整体分析及特殊分布点分析两大方面回答。整体分布不均;局部特点表现在西北部丰富,东部、东南部相对匮乏。
(2)甘肃省太阳能资源丰富原因要从影响太阳能分布的纬度、下垫面、天气等方面分析太阳能状况,具体而言:甘肃省位于中纬度地区,夏季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能集中;白昼时间较长,接受太阳辐射的时间长。甘肃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日照时间长;甘肃省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综上所述,甘肃省太阳能资源丰富。
【点评】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40.【答案】(1)市区建筑物密集,地面多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向大气传递的热量多;市区绿地少,吸收的二氧化碳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多,吸收的地面辐射多。
(2)特点:城市市区与郊区的温度差异,导致空气在市区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市区,形成热力环流。不同:海陆风风向存在着昼夜差异,而城市凤的风向不存在这种差异,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风总是从郊区吹向市区。
(3)合理规划,留出通风廊道;控制城市规模。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从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人类活动排放的废热等方面进行分析。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区建筑物密度大,沥青和水泥等硬化地面多,与郊区大面积绿地及水面相比,市区能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使得市区气温较高;市区绿地少,吸收的二氧化碳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多导致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多,气温高;再加上市区人口、产业密集,各种交通工具密集,排放的人为热量多,进一步使城市市区气温高于郊区。
(2)根据题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城市市区的气温高于周围郊区,导致市区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市区,形成热力环流。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白天陆地增温快,气温高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低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而城市风的风向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是由郊区吹向市区,即城市风的风向不存在昼夜差异。
(3)除增加绿地面积外,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措施可以从增加通风、减少热排放等角度进行分析。合理规划,留出通风廊道可以有效增加通风;减少热排放的措施较多,如控制城市规模;提倡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出行、减少废热排放等。
【点评】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②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