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册8《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册8《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9 21:3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体味准确生动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绘制思维导图,理清文脉,理解本文严谨的结构风格。
3.激发对建筑艺术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审美水平。
教学重点
1、体味准确而生动的语言;
2、绘制思维导图,理清文脉。
教学难点
分享绘制思维导图,要求能用流利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教学方法
绘制思维导图、学生成果展示、小组讨论探究、教师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展示几幅能体现中国建筑特点的图片,让同学们用学过的诗文来形容图片建筑的特点。
图 1、钩心斗角檐牙高啄
图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图 3、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这些图文相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建筑艺术而言,简直就是冰山一角,而这节课我们就深入系统地走进中国建筑艺术的殿堂,去感受它的魅力。
二、展示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三、思维导图——理文脉
(一)根据预习情况,绘制完善思维导图,并尝试用流畅的语言予以解说。
(二)学生展示,教师点评(构图、思路、色彩、表达方面)。
(三)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屋顶”属于“装饰”还是“结构”?
如果出现,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绘制出思维导图,本文文脉和结构特点就已经显而易见了。此处只需要对结构特点进行板书即可。
四、精读文段——释词义
(一)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 17自然段,解释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明确:明确: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二)这种“可译性”只存在建筑艺术方敏?其他领域有没有这种“可译性”?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文学诗歌、饮食文化、语言文字、风俗习惯......)
五、研读文段——赏语言
(一)研读本文 1-2自然段,试赏析其语言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严谨性(“至迟”“证明”......)、生动性(比喻修辞的使用......)
(二)教师小结:梁思成是中国建筑的灵魂,而作为建筑学的泰斗级人物,能用严谨的结构和准确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打造一座中国建筑艺术的宫殿,我们不禁又要被他的文学造诣所折服,这才是大家风范。
六、讨论探究——寻根源
梁思成先生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中国建筑的特征,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中国的建筑为什么会呈现出这些特征呢?
小组讨论交流:中国的建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征?(可选取一种特征进行追本溯源)
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朱红色,权利的象征、喜庆、大气磅礴的气势;木质,亲近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对称,中庸之道,端庄大气;
面向南,取得阳光,坐北朝南,以南为尊;
屋檐形状,中式审美......
小结:民族观念、民族思想的表现
七、关注现实——连古今中国的建筑理念绵延至今,在现代的许多现代建筑中仍有体现。看看下面的现代建筑,体现了中国建筑的哪些特征?(图片为上海世博馆)学生回答:
朱红色、对称、举折、斗拱、花纹装饰......(图片为济阳区文体中心)学生回答:对称、天圆地方......
八、身临其境——谈感悟
(一)(展示各地建筑图片)流连于中国建筑艺术走廊,我们看到北方雪后雍容华贵的紫禁城,看到江南水乡一步一景的苏州园林,看到凝结人民智慧的吊脚竹楼,还可以看到雪山之巅佛光普照的布达拉宫......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学生展示:是民族观念的外化,想去看看,民族的瑰宝,从古至今,不断完善的结果,有责任传承下去......
(二)小结:历史的长河,肆恣汪洋恢弘的文化,历久弥彰千年的积淀,文明滥觞岂能任他人,信口雌黄吾辈儿郎,当自信,当自强,当挺起脊梁
九、作业:
寻找济南的建筑,拍照记录,图文并茂,200字左右
十、附板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