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创新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创高杯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创新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创高杯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0 00:22:26

文档简介

邵东创新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创高杯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小到两三家合住的院子,公共的走廊上照例是尘灰堆积,满院生了荒草,谁也不想去拔拔清楚,更难以插足的自然是厕所。没有一家愿意去管“闲事”。如果我们要讨论私的问题,就得考虑一下社会结构的格局了。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产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形成的波纹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在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在周围画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就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对世态炎凉也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
以“已”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一旦明白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就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差序格局》)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而言,五服[注]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一定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注]五服,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至自身五代。
1.下列对“差序格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种现象反映出“私”的问题,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密不可分。
B.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家庭可以小到包括一家三口,大到包括所有亲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
C.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一圈一圈推及和自己有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它愈推愈薄,关系越来越疏远。
D.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这个团体界限分明,就家族关系来说,与自身的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社会团体格局意识很强,他们对谁是团体内外的人,分得很清楚,所以西方孩子成年后住在家里给父母交膳宿费是正常的。
B.朋友说要带全家来看望你,如果这个人是西方人,你很容易知道客人数目;如果这个人是中国人,你就可能不确定会来几个人。
C.差序格局是对中国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文化特点的高度概括,它的关系范畴一方面包括血缘关系,有时还包括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
D.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为了让自己利益最大化,当资源稀缺时,和自己关系越近的个人,就能得到越多的资源。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B.井水河水两相分,凡事讲理不讲亲。
C.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D.表亲三千里,常亲五百年。
4.材料一为阐明“西洋社会”特征用到了“比喻”的方式来说理,即利用不同事物间存在的相似点进行比较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其相似点及效果。(4分)
5.在西方,所有姐妹都可以统称为“sister”,而在中国,却分为亲姐妹、表姐妹、堂姐妹,请结合材料分析中西方称谓不同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条路
尹向东
一条宽敞的油沙路沿山体盘旋上升,在半山腰进入隧洞,从山的另一面出去。半山腰有一个村庄,叫拔桑村,十几幢错落有致的藏房建在一片平坦的草地上。这些藏房有数百年的时间,与周边的自然已融为一体。只是藏房没人住,虽然初建时的色彩很艳丽,但人去楼空,也显出一些凋敞。
罗布将车停在即将进入隧洞的路边,转过头,在公路对面的山坡上寻找,很容易就发现了紧邻公路的坡地上那块黑色大理石墓碑。他走过公路,攀上山坡,站到墓碑前。墓碑上用金黄的颜料写着:布楚之墓。没有多余的东西。
到了县公路局办公室,罗布问:“你见过布楚没有?”
办公室主任扶扶眼镜,抽口烟,回忆了一会儿说:“他脸很瘦,一脸皱纹,也很黑,还有点脏,双眼通红,不时掉着眼泪,这是长期被风吹的结果。他总在公路上走来走去,扛着一个铁铲。你知道,这条路以前是柏油路,常会形成一些坑,需要填补。现在的路是油沙路,就算路面受损,也有养路工人用专业的技术修补,所以布楚对于这条路来说,已经完全没有用了。但他仍然在路上走来走去,就像离开路就没办法再做其他的事。”
罗布拍了拍脑袋,自言自语说:“单位让我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得把他的事迹写出来。”
罗布去过政府,也去过县公安局寻找布楚的线索,只是他们都不清楚拔桑村的人去了什么地方。这个村子十多年前就像一条溪流淌向山外,只剩布楚仍在坚守,如今,连他也去世了,拔桑村成为一段尘封的历史。
罗布走进一家商店,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坐在柜台边玩手机。
罗布四下看看,问:“你认识拔桑村的人不?”
小伙子这才抬起头来,说:“我们家就是从拔桑村迁到城里的,你找谁?”
罗布仿佛看见希望,急迫地问:“你知道布楚不?”
小伙子看着罗布说:“知道,前段时间死了。”
罗布继续问:“他是怎样一个人?”
小伙子回答很干脆,说:“一个疯子,整天在大马路上逛来逛去。”
这个回答让罗布有点意外,他想,不就是一个神经短路的人才可能干出这样的事?
罗布又问:“你记得清他的样子不?”
小伙子说:“我们迁出拔桑村有十年时间了,那时候我还小,印象中就是个疯疯癫癫的老头儿,一头乱发,穿得又烂又脏,虽然他不打人,但我从小就怕他,看见他就躲得远远的。”
罗布说:“你家里还有谁知道布楚不?”
小伙子说:“我阿爸大概知道,你下午三四点钟来吧,下午我阿爸会到店里来坐坐。”
下午三点,罗布准时来到店上,店子里坐着一个和自己差不多大的中年人。
小伙子一见罗布,忙介绍说:“这就是我阿爸,叫阿松。阿爸,这是康定来的记者。”
阿松说:“你想问布楚的事?”
罗布说:“聊聊布楚吧。”
阿松说:“其实他没什么可聊的,几十年来,一直在这条路上修修补补,我一直觉得他精神出了问题,我们村的人也都这么认为。”
罗布叹口气,说:“唉,就连本村人,也不清楚他。”
阿松难堪地笑笑,说:“原本对记者,更不能说的,不过见你是个实诚人,说说也没什么。我们村里早有人猜测他这样干的目的,那年月,当公家人,也就是拿工资的,比农牧民轻松,估计布楚就是不愿再当农牧民,所以每天去修路,希望能去公路局。”
罗布说:“我当时也这样想过,但后来在公路局了解到,早些年,参加工作没现在这样麻烦,局里的确想把他招成养路工人,只是他自己不愿意。”
阿松有些惊讶,说:“他自己不愿意?这可让人想不到。那时候,我也有点怀疑,在我小时候,这条路是泥巴路,一场雨下来,路上就到处是坑,只要下雨,布楚必然立即往路上去,我那时想,他这样干,比农牧民还辛苦,图个什么啊。”
罗布再一次叹起气来,说:“他这一辈子,难道真没人清楚是为了什么?”
阿松的眼睛忽然亮了一下,说:“我想起点什么了,布楚的事和四季村有关系。”
四季村离县城有七十多公里,罗布一早驱车前往。他在一家民居门前停下车,一个中年妇女正在院里忙碌,他从车窗里伸出头问:“大姐,请问你认不认识布楚?听说他的事和四季村有点关系。”
那女人说:“他不是和四季村有关系,而是和拥忠大娘家有点关系,具体怎么回事我也不清楚,那是上一代人的事了。”
罗布启动车辆,不知为什么,他心跳得激烈。
河边有两幢楼,一新一旧,院子也特别大,院中央有烧篝火的痕迹。罗布将车停到院中,有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迎出门来,罗布下了车,问:“拥忠大娘是不是住在这里?”
小伙子说:“是啊,她是我奶奶,有什么事吗?”
罗布说:“我是报社的记者,想采访一下她。”
他们进了老楼,攀到第二层。罗布看见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坐在临窗的藏床上,太阳透过宽大的玻璃照亮她微笑的脸庞。
小伙子说:“那就是我奶奶拥忠,阿奶,有记者采访你。”
拥忠摊开双手,说:“快请坐。”
罗布坐到拥忠对面,说:“拥忠大娘,今天来找你,是想了解一些布楚的事。”
拥忠说:“老布楚啊,他是我家的仇人。”
罗布心里一颤,拥忠短暂地陷入回忆,说:“这事说起来也简单,四十多年前,媒人说亲,把我姐姐说给了布楚,两家人就订了亲事。接亲那天,天不亮布楚就开着他们村唯一的手扶拖拉机来了,将我姐姐接上拖拉机,当时我哥哥和舅舅去送亲。那天正下大雨,在快到拔桑村的一个坡路上,拖拉机前轮辗进一个大坑里,车身一斜,就翻到悬崖下,他自己被甩到路上,一点事没有,我姐姐和舅舅当即摔死,哥哥摔成重伤,你说他是不是我们家的仇人啊?”
罗布连声感叹,说:“原来这样,难怪他一辈子都在补路上的坑。”
拥忠说:“可不是,出事后,他就变了个人,整天在路上修修补补,几十年来,他一直这样做。见他这样,我们所有的恨也都化了,只是年轻人不明白这些事情,还当他是个神经病。”
驱车往康定赶的路上,罗布一直很激动。只是罗布仍不清楚该怎样写这些事,一个人因一场车祸,然后一辈子修路?这事太简单了,简单得像布楚的墓碑,除了名字,没一点多余的东西。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楚的墓碑上除了用金黄的颜料写着“布楚之墓”四个字之外,就没有其他东西,象征着布楚碌碌无为、无人知晓的一生。
B.开篇描写的宽敞的油沙路,人去楼空的藏房,展现了拔桑村的风貌,同时也暗示了传统藏族乡村日渐哀落的社会现实。
C.文本出现的众多人物,并非都与布楚有直接联系,但有些人物也至关重要,如写商店的小伙子、阿松为拥忠的出场作了铺垫。
D.在了解布楚事迹的过程中,罗布的心情也跌宕起伏,如开始调查时的毫无头绪、迷茫,遇见小伙子、阿松时的急迫、疑惑等。
7.关于文中拥忠谈论布楚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布感叹布楚“一辈子都在补路上的坑”,其实,布楚在补的不仅是现实生活中马路上的坑,更是布楚内心充满悲伤与愧疚的“坑”。
B.这一部分与前文相照应,交代了布楚不愿做养路工人却一直坚守在马路上修修补补的原因,补充了文本的内容,使故事更加完整。
C.拥忠的姐姐和舅舅的死、哥哥摔成重伤,都和布楚有关,因此拥忠及其家人至今都不能原谅布楚,认为布楚是拥忠家的仇人。
D.年轻人认为布楚是一个神经病,有年轻人不清楚布楚的人生经历的原因,也有年轻人不能体悟布楚的坚守及其精神的原因。
8.文本是如何刻画布楚的形象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
请简要分析文本以“一条路”为题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①,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②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注】①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②靧(huì):洗脸。
10、文中画框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3分)
释A辟为B参谋C未几D辞职E李阳冰为当涂令F白依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名字。对人称字,以表尊敬。
B.“因以命之”与“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C.“与吴筠善”与“曲罢曾教善才服”(《琵琶行》)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D.“饮徒”中的“徒”,表示“一类人”,与成语“徒有其名”的“徒”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白年轻时就才华出众,益州长史苏颋见到他惊为“天才英特”,认为“少益以学”完全能赶上汉代的司马相如。
B.李白才思敏捷,写文章一气呵成。他醉酒稍醒时,为玄宗撰制乐章,挥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
C.李白为人傲慢,放荡不羁。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多次宴请他。李白侍奉玄宗,经常喝醉酒,并多次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
D.安史之乱时李白曾在永王李璘幕下当僚佐,李璘失败李白论罪当斩。李白曾救过郭子仪,这时得郭子仪全力营救,最终免于被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2)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14、文中评价李白“骜放不自修”,请结合文章列举三处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
客至①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②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注]①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天,杜甫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草堂,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②盘飧:盘盛食物的统称
15.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群鸥”起兴,以问可否邀邻陪酒作结,兼顾了空间与时间顺序,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
B.颈联选取彰显宾主情谊的场景着意描画,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有勉励客人安贫乐道之意。
C.首联写“春水”“群鸥”等意象,渲染居处之景的秀丽幽静,“但见”透露出诗人些许寂寞之情。
D.诗人把门前情景、家常话语、身边人情编织成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16.《客至》《登高》都写到了酒,各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每空1分)
(1)《荀子 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思考,却“   ”,踮起脚尖远望,也“   ”。
(2)古诗词中的“猿猴”意象并非信手而用,大都寄寓了某种情怀。比如杜甫的《登高》中“   ”借猿啼营造悲苦凄清气氛;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借猿啼表达凄凉之情。
(3)自古以来,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常常吟味不已的季节。借助秋景表达内心悲伤的诗句不胜枚举,如“ , ”就写出了秋天的凄清。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3分)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衿(jīn) 樊笼(fán) 譬如(bì) 弄巧成拙(zhuō) 迤逦(lǐ)
B.筵席(yàn) 鼓瑟(sè) 吐哺(pǔ) 着恼(zháo) 嘲哳(zhāo)
C.巷道(xiàng) 暧暧(ài) 赠遗(yí) 下乘作品(chéng) 掇将(duō)
D.机杼(zhù) 羁鸟(jī) 三匝(zā ) 暴殄天物(tiǎn) 讷讷(nè)
19.(3分)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说》中的“说”和《琵琶行》中的“行”属同种文体,这种文体偏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较为灵活。
B.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等,《琵琶行》小序中的“元和十年”就属于干支纪年。
C.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篇幅长短不限,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一首古体诗。
D. 古人的名和字之间,大多是有联系的,如杜甫,字子美,“甫”与“子美”的意思十分相近;而有的却毫无联系,如苏轼,字子瞻。
20.(3分)下列对联分别对应不同的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②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③明月皓无边,安排铁板铜琶,我亦唱大江东去,迢递珠崖儋耳,谁更怜孤鹤南飞。
④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A.①范仲淹 ②苏轼 ③辛弃疾 ④李清照
B.①范仲淹 ②辛弃疾 ③苏轼 ④李清照
C.①苏轼 ②辛弃疾 ③岳飞 ④李煜
D.①苏轼 ②范仲淹 ③辛弃疾 ④李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工匠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工匠精神并不是西方工业文明的“舶来品”。中国自古虽是农业大国,但从不缺少① ,鲁班、李春、李冰、沈括等世界级工匠大师成长,工作于此;也不缺少精美的中国制造产品,如琢如磨”,还有庖丁解牛,百炼成钢……这些② 的诗句、成语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匠人们所秉持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发挥积极行动起来,工匠精神将引领人们书写精彩的更多故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要求人们要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精神,要有“③ ,金石可镂”的执着精神,要有“苟日新,日日新
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可以凭借高超的技艺、坚守初心的专注、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卓越的创新为国家担当,为事业守望,用一生的长度执着于一项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大力传承弘扬工匠精神。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4分)
23.请给“工匠精神”下一个简要定义,不超过40个字。(4分)
五、写作(60分)
24.(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在世,有人忧生离死别,有人忧学业艰苦,有人忧家贫,有人忧貌丑……何以解忧?曹操有“杜康”,苏轼有“豁达”,李白有“傲岸不羁”……生活中的你又有什么样的忧愁?又凭借什么来解忧的呢?
请把以下题目《何以解忧,我有______》补充完整,并以此为题,不得抄袭,不得套作。邵东创新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创高杯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
1.D(“界限分明”说法有误。“界限分明”是西洋社会的特征,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界限并不分明。)
2.D(“就”太绝对,原文是可能)
3.B(差序格局所具有的伸缩性是指其“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A、C、D 三项分别说的是地缘、友缘、亲缘,都体现差序格局的伸缩性,B项强调的是帮理不帮亲,与差序格局的伸缩性无关。)
4.①论者指出西洋社会像捆柴,利用分扎清楚的柴与西洋社会归属分明的团体界限之间相似性来阐述团体格局的特征。②论者借助比喻说理,把关于西方社会团体格局所蕴含的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相似点2分,效果2分,大意相近即可)
5.①因为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所以西方社会将所有姐妹当成一个团体,可以不用区分亲缘关系的远近,将她们统称为“sister”。②中国传统社会是差序格局,亲属关系以“己”为中心,如同心圆波纹向外扩散,但是越向外,与“己”的关系越远,因此中国对姐妹的称呼会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进行细致地划分。(每点3分,共6分,其它能结合材料分析合理者亦可给分)
6.A(“象征着布楚碌碌无为、无人知晓的一生”错误,由原文拥忠等人对布楚的回忆、文本最后一段“罗布一直很激动”可知,布楚并不是碌碌无为、无人知晓的。)
7.C(“全今都不能原谅布楚”错误,根据原文“我们所有的恨也都化了”可知,拥忠一家已经原谅了布楚。)
8.①运用外貌描写:“他脸很瘦,一脸皱纹,也很黑,还有点脏,双眼通红,不时掉着眼泪,这是长期被风吹的结果”,直观地展现布楚瘦削、沧桑的外貌特征。②以侧面描写为主:文章的中心人物是布楚,但大多通过他人对布楚的印象、回忆来塑造布楚的形象,如拥忠对布楚的回忆,体现布楚重情重义、甘愿奉献的形象。③运用对比手法:将村里人认为布楚是为拿工资、当工人才去修路,与布楚自已不愿意做养路工人进行对比,烘托布楚默默付出、不爱张扬的性格特征。(每点2分,答满两点即可,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①用“一条路”串联起全文的中心人物和事件,使文章情节更集中。②意蕴丰富,“一条路”既是那条宽敞的油沙路,也是布楚坚守在马路上不断修修补补以弥补自己内心的愧疚和遗憾的心路历程。③设置悬念,“一条路”并未具体交代有关人物和情节,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0.CEF
11、答案:D
解析:D.错误。含义不同。“徒有其名”的“徒”意为“空;白白地”。句意:李白仍和饮酒之徒在集市上喝醉。故选D。
12、答案:C
解析:C.“并多次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错误。根据原文“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可知,李白曾侍奉玄宗饮酒,喝醉后,叫高力士替他脱鞋靴,并不是“多次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故选C。
13、答案:(1)高力士素来贵重,因而以此为耻,便指摘他的诗来激怒杨贵妃。玄宗要给李白官做,杨贵妃总是阻止。
(2)这时郭子仪请求解除自己的官职来给李白赎罪,于是皇帝下诏将李白长期流放夜郎。适值大赦,李白又回到寻阳,因事获罪下狱。
解析:参考译文:
李白,字太白,是兴圣皇帝第九代孙。他的祖先在隋末因犯罪被迫迁到西域,神龙初年,从西域逃回来,客居在巴西。李白出生时,母亲梦见太白星,因此用来给他命名。李白十岁通晓诗书,长大后,隐居在岷山。州里推举有道科,他不应举。苏题任益州长史,见到李白,对他感到奇异,说:“这人天才英特,如果稍加努力增长学问,就可和司马相如相比。”然而他喜欢纵横家那一套术数,学习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后来又客居任城,和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住在祖徕山,每天沉醉于醋饮之中,当时号称“竹溪六逸”。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和吴筠友好。吴筠被召入京,所以李白也到了长安。他前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文章,感慨惊叹道:“你,是天上谪居世间的仙人呀!”贺知章在玄宗面前说起他,玄宗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议论当世的事情,李白奏上一篇赋颂。玄宗赐食给李白,并亲自为他调羹,下诏命他为翰林院供奉。李白仍和饮酒之徒在集市上喝醉。玄宗坐在沉香子亭里,突然之间心内有些感慨,想叫李白撰制乐章;于是召他入宫,当时李白已经醉倒,左右的人用水洒他脸,酒稍醒,他挥笔成文,辞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几次设宴召见款待他。李白曾侍奉玄宗饮酒,喝醉后,叫高力士替他脱鞋靴。高力士素来贵重,因而以此为耻,便指摘他的诗来激怒杨贵妃。玄宗要给李白官做,杨贵妃总是阻止。李白自知不被皇上亲近的人容忍,更加傲慢并放荡不羁,和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酒八仙人”。他恳切请求引退还居山林,玄宗赐给金帛放他回去。李白浮游漂泊于四方,(李白)曾经乘着月色和崔宗之从采石到金陵,他穿着皇帝所赐的锦袍坐在船中,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安禄山造反,李白辗转往来于宿松、匡庐之间,永王李璘征用他为幕府僚佐。永王李璘起兵,李白逃回彭泽;永王李璘兵败,李白应当被处死。起初,李白游并州,曾见到郭子仪,认为是个奇才。郭子仪曾经犯法,李白出面解救郭子仪使其免受处罚。这时郭子仪请求解除自己的官职来给李白赎罪,于是皇帝下诏将李白长期流放夜郎。适值大赦,李白又回到寻阳,因事获罪下狱。当时宋若思率领吴兵三千前往河南,路过寻阳,释放他并任用他为参谋,不久李白辞去参谋职。李阳冰任当涂令,李白投靠他。代宗即位,召李白入朝任左拾遗,而李白已去世,终年六十多岁。李白晚年爱好黄老之学,经牛渚矶来到姑孰,喜爱谢家青山,想在这里终老。到他死后,就埋葬在山的东麓。文宗时,下诏把李白的歌诗、裴昊的剑舞、张旭的草书合称为“三绝”。
答案:①长大后,隐居岷山,好酒任侠。②作为翰林供奉,却与酒徒在集市醉酒。③不笼络权贵,让皇帝的宠臣高力士帮他脱靴。④在宫廷以外的地方穿着宫廷锦袍,旁若无人。(任意三点即可)
B(“勉励客人安贫乐道之意”错误,无中生有,原句有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之意。)
16.《客至》:①“樽酒”“旧醅”,表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情厚谊。诗人家境贫穷,没有好酒,但是竭诚待客,主客融洽相得。②“余杯”,表现诗人、客人、邻翁性格的真率及会客场面的兴致盎然。诗人请邻翁共饮作陪,饮未饮完的残酒,足见率真自然和平日关系的和谐。(本诗之酒第六句和第八句各一处,答出一出即可。言之有理,酌情赋分。)
《登高》:新停“浊酒”更深一层表现诗人的悲怆之情。诗人因身体多病而停杯断酒,潦倒之情就只能郁积心中,更加无法排遣。(也可理解为诗人对生命的珍惜,潦倒之中不失对生活的热爱。言之有理,酌情赋分。)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鹃啼血猿哀鸣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秋景抒悲意的诗句即可)
18.D
A.“樊笼”中的“樊”应读“fán”;
B.“筵席”中的“筵”应读“yán”;
C.“巷道”中的“巷”应读“hàng”;
19.C
A.“说”和“行”属不同文体,“说”属散文,“行”属古体诗。
B.“‘元和十年’就属于干支纪年”错误,属于年号纪年。
D.“而有的却毫无联系,如苏轼,“轼”与“瞻”词义相关。
20.B
①由“忧乐关乎天下”可联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豪放词派的又一代表词人,曾作《美芹十论》,此对联说的是辛弃疾。
③由“铁板铜琶”“大江东去”“珠崖儋耳”等可推知,此对联说的是苏轼。
④由“漱玉集”“金石录”等可推知,此对联说的是李清照。
21.①能工巧匠 ②耳熟能详 ③锲而不舍(符合语境即可)
2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积极行动起来,工匠精神将引领人们书写更多精彩的故事。
23.工匠精神是一种包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实干创新等基本内涵的职业精神。
24(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