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3.3寄情山水备课套餐(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3.3寄情山水备课套餐(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5-05-15 09:27:15

文档简介

《寄情山水》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寄情山水》。
第三单元《笔墨丹青》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绘画的学习。在这一单元中,包括《诗书画印》、《借物寓意》、《寄情山水》三课,其中第一课让学生从中国传统绘画与诗词、书法、篆刻之间的密切关联,深入了解中国画独特的创作方法,审美理念和笔墨情趣;第二课通过对花卉、蔬果写意画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画,通过笔墨表达情感的方法,进一步体会中国画基本的造型理念;本课则通过对意境、处理空间关系的“三远法”和山石、云水,加深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追求和表现方法的理解。本课既是前两课内容的延伸,也是为第四单元《自己办画展》做铺垫。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和处理空间关系的“三远法”;
2、学习山水画构图创作的方法;
3、尝试创作一幅山水画,概括地表达出山水画的意境,并配上几句诗,表达对山川自然的审美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与感悟,总结与练习的方法,让学生加深对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追求和表现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魅力,学会观察自然,用画笔抒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1、山水画的意境的理解;2、“三远法”在山水画的运用。
教学难点:
在山水画创作中意境的表现。
二、教法: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课,只有让学生充分体验并感受中国山水画作品中那份独特的情趣及意境,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山水画的训练和创作。山水画的体验可以借助多种辅助手段,与诗词音乐等相联系,欣赏祖国大好河山。如提供黄山云海等图片资料,让学生事先体验山川的自然之美,使学生产生对山川风景的热爱情感,进而结合山水画基本的技法练习,体会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及空间处理的“三远法”,学习山水画的构图练习,达到用画来寄托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的目的。通过相互欣赏、对比等方法,展示作品中的不同美感,指导学生更加正确地把握中山水画的精神内涵。
三、学法:
本课设计了“比较-感悟”“总结-练习”两块,让学生理解中国山水画用笔墨表达祖国山河的热爱的表现方法。前一部分通过黄山的照片作比较,初步感受真实山水的意境和留白的作用。欣赏和评述不同画家运用不同笔墨风格表现黄山山水画,分析作品中的造型、构图、用笔用墨等不同并做描述,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造型及构图、布局的特点,了解山水画透视的“三远法”,体会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后一部分从分析总结“三远法”入手,逐步进行山水画山石、树木、云水的学习,观摩山水画构图创作的步骤。通过构图的安排、手法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体会山水画的学习情趣,并根据所学创作一幅心目中的山水画构图习作,尝试将意趣融入画中。
教学用具:
多媒体、幻灯片、实物投影。
五、说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古琴音乐、扇面、铅笔、导学案、范画。
学生准备:课本、导学案、铅笔。
教室里响着中国古琴曲声。
1、预习导学:
⑴引言:“中国山水画不仅描绘了自然山水,还寄托了艺术家对大地大美的无限热爱之情。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山水画的世界,一起寄情山水。”板书:《寄情山水》
⑵播放黄山的风景照片(没有云雾和有云雾的)和画家黄山的山水画。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真实的景物与艺术作品,初步体会山水画的意境。
⑶出示问题“什么是意境?”学生快速浏览本课内容回答问题。
2、精讲点拨:
⑴出示宋马远《寒江独钓图》,提问“作者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作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大面积的留白表示什么意思呢?”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作品描绘了柳宗元《江雪》一诗的境界。
⑵播放背景音乐古琴曲,出示《江雪》,朗诵《江雪》。设计意图:充分营造视听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以及山水画展现的情景交融的独特审美内涵。
⑶说说陆俨少的《黄山图》和黄永玉《黄山图》的不同感受?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画家的作品,理解同一景物不同画家不同的艺术感受,表现不同的意境。
⑷“怎样在画面中表现一组山水呢?”并介绍山水画的构图离不开“三远法”,让学生找到“三远法”的介绍,结合古代《雪景寒林图》、《富春山居图》、《渔庄秋霁图》“三远法”的山水画进行讲解,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构图形式。
⑸出示山石、树木、云水的基本画法。
⑹出示学生们刚学习的语文课本中清代文学家张岱《湖心亭看雪》的写景词句,示范创作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小品的步骤和方法,展示水墨山水画小品,体会一幅完整的山水画团扇小品。设计意图:给学生直观感受,使学生对山水画小品创作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特别是意境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3、 当堂训练:
⑴ 出示问题:尝试选用(或创作)一首你所喜欢小诗或散文中的山水画意境,完成一幅山水画小品。
⑵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表现自己心目中的山水画意境。
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练习,鼓励他们大胆创新。
4、总结评价:
⑴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谈谈在绘画实践中的收获,并对自己的作品做出解读。
设计意图:展示和评价可以进一步内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加深化学生对山水画的理解和山水画基本表现方法的掌握。
⑵小结:“秋水一抹碧,残霞几缕红。水穷云尽处,隐隐两山峰。”山水画让人于幽情美趣中,体察人生,安顿心灵,寻找到生命的本质,只有自然和谐,才有我们心理得和谐,让我们一起携手留住这青山绿水。这些都是先人给我们遗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起码要学会欣赏它们。今天用一堂课的时间学习了一些山水画的基础知识,但大家
发现只是看了一小部分,剩下的大家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继续深入学习。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评价方案:
能否感受中国画的意境,并理解处理空间关系的“三远法”;
2、能否掌握山水画小构图中山石、树木、云水的基本画法;
3、能否尝试创作一幅山水画小品,概括地表达出山水画的意境,并配上几句诗文表达对山川自然的审美情趣。
八、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学习中,采用了对比感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地学习,特别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特别形象具体地辅助了教师课堂教学教学,尤其是在《寒江独钓》的意境营造和《富春山居图》的视线移动的动画效果,让学生们记忆犹新。在示范展示环节也很好地展示了绘画的细节,便于学生们学习。总之本节课的课堂效果比较满意,但是学生的造型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课件37张PPT。黄山 中国传统山水画,强调面对大自然的想象活动,追求诗的意境,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历代画家以笔情墨趣营造可游、可居的图画,追寻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理想。他们寄情于山林云水之间,抒发对生活的真切感悟。什 么 是 意 境?
情与景的结合过程,实现主观之意和客观之景的交融,将人引入一个想象的空间。1、通过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2、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的情感?
3、大面积的留白表示什么?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名称】马远 《寒江独钓图》
【类别】中国山水画
【年代】南宋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
【文物现状】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简介】绢本,水墨淡彩,纵26.7厘米,横50.6厘米
比较与感悟看看不同画家对同一景物的表现有何不同?陆俨少 现代 《黄山图》黄永玉 现代 《黄山图》 三远法:
山水 清代 弘仁元 黄公望《九峰雪霁图》潇湘奇观图 南宋 米友仁 极目远望为平远,画面开阔,浩渺无际。(近而望远)
仰望山巅为高远,峰峦之势,高耸突兀。(山下仰望)

由前窥其后为深远,山重水复,层层叠叠。(山前窥后)名 称 《渔庄秋霁图》
年 代 元
作 者 倪瓒
材 质 纸本水墨
规 格 纵96厘米 横47厘米
收 藏 上海博物馆藏
平 远名 称《溪山行旅图》
作 者 范宽
年 代 北宋
材 质 绢本墨笔
规 格 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
收 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高 远《九峰雪霁图》 元 黄公望
绢本水墨 纵116.4厘米 横54.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深 远《雪景寒林图》
北宋 范宽
绢本水墨
立轴
纵193.5cm、横160.3cm
天津博物馆藏● 纵观画面全篇,画家的视角是静止的还是游动的?
《富春山居图 》 元代 黄公望
绢本 纵33cm,横1036.5cm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散 点 透 视宾主呼应 确定一幅画中山脉峰峦的宾主和远近关系,或相对呼应,或环抱其中,形成变化统一的整体。 画山先定外形轮廓,然后皴出山体结构,点染而成。山的造型要注意脉络贯通,山势起伏,层次分明。● 石的组合要大小相间、错落有致。● 用皴法表现石头的表面纹理,使之厚重并富有体积感。 披麻皴斧劈皴折带皴 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舟船、屋宇、桥梁、栈道等,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宣示作品主题,并在构图中起着重要作用。画点景的人、物结构要简洁、用笔与整体协调一致,山水景物浑然一体。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
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湖心亭看雪》 清 张岱学习活动 尝试选用(或创作)一首你所喜欢小诗或散文中的山水画意境,完成一幅山水画小品。《沙汀丛树图》北宋 惠崇宋 朱锐朱锐-宋宋 朱锐www.xkb1.com宋 朱锐《春山图》宋 燕肃《秋窗读书图》宋 刘松年北宋 赵令穰 《柳亭行旅图》《赤壁后游图》宋 马和之《风雨牧归图》 宋 李迪《关山密雪图》宋 许道宁马远-宋马远-《江亭望雁图》 宋 马 远《绿柳白帆图 》 现代 齐白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