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4.《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0 09:4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说故事的内容。
2.了解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学法迁移,学习新课
1.按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自学,同桌交流。
2.分享学习成果。
(二)研读探究,理解内容
1.两个小孩争辩的问题是什么?各自的观点、依据分别是什么?
预设:
争论的问题:太阳何时离我们远,何时离我们近
人物 一儿 二儿
观点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依据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2.你们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
学生按两小儿的观点分两组,帮两小儿辩一辩。
小结:像这样围绕一个问题,双方观点相反,各自用依据说明自己的观点就是辩论。
3.这场辩论孔子为什么“不能决也”?
——他诚实,实事求是。科学研究就要实事求是。
如果你在场,你能否决断呢?
——能。基于现在的科技水平、知识储备。视错觉现象。
——不能。两个孩子是根据日常生活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举例。一个是根据视觉判断,距离近则物体形状大,远则物体形状小。另一个是根据感觉推论,靠近热源就感觉热,远离热源就感觉凉。
小结:所以说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同一个问题,结论会不一样。
(三)拓展阅读,迁移运用
1.学生借助注释及译文默读《日近长安远》。
预设:
问题: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观点 日远。 日近。
依据 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2.晋明帝为什么两次回答不一样?(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不同。说远是从客观角度考虑;说近是从个人情感角度考虑——晋明帝对帝都思念却无法回归,太阳还可以看见,但帝都却无法亲近。)
(四)借助提示,引导背诵
1.出示文本结构。
孔子见小儿—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小儿笑
2.学生背诵。
三、板书设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