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写好文学短评
Part
one
什么是文学短评
1.什么是短评
顾名思义,“短”是指它篇幅短小,“评”是指在文体上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它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社会评论、文学评论、艺术评论。
文学短评是一种精短的、以作家作品等作为评论对象的议论性文章。这种文体的重心就是评论,评论的内容主要是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两个方面。在分析和评价中,往往要将“赞美”与“指瑕”结合起来,反对“伪圣化”,倡导“不虚美,不隐恶”的评论传统,以展现真正的评论风格。当然,评论也要有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能将评论变成恶意的讽刺、挖苦甚至攻击。它既有议论性,又有文学性,是理、情、文的统一。
Part
two
写作方法
一
谨慎选题
二
把握角度
三
叙议结合
四
观点明确
文学短评是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进行评论而篇幅相对短小的一类文章,主要是评论作家创作的得失,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写作文学短评,大致有“阅读—定题—评论—写作”四个步骤。其中,“阅读”须细,“定题”宜小,“评论”贵透。
要想写好文学短评,一定要选择好角度,切题要小。写文学短评可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构思技巧、语言特色等方面入手,选择作品内容或者作品形式的某一个特点进行评论。
选题也被称为“定题”,所选题,就是在读书、搜集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并确定评论的题旨(中心),我们写作时,选题需要满足一定的标准和要求:
①作品的价值。文学评论要评的是文学作品,作品本身的价值才是我们确定评论的重要依据。一篇作品拿到手,要掂一掂分量,权衡一下,问问自己。
②现实的需要。指的是国家事业的需要、人民生活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凡是现实需要评论的作品,我们作为评论者,就应该负起评论的责任。
③个人的专长。所选作品要根据自己的爱好、专长来定。也就是说,评论者要选自己有所研究的、有把握的、有心得的、能评论的作品来评。尤其是初学评论写作的,更要扬长避短,否则评起来困难,也不容易评好。
一、谨慎选题
要确定评论的中心,有两个原则要遵守:
第一,不同体裁,区别对待。体裁不同,确立评论中心的角度也应有所不同。如叙事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度应偏重于人物塑造、矛盾冲突等方面。抒情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度应偏重于艺术意境、感情抒发等方面。
第二,应有真知,责在创新。评论的中心,必须从作者对作品的独到见解、真知灼见出发来确立。由于是作者的真知灼见,评论就可避免雷同,就能创新,评出新水平。对一篇作品,是评人物形象,还是评情节安排;是评某一细节,还是评全篇结构;是评思想意义,还是评语言风格:这都需要评论者具有一双慧眼。
初学写作文学评论的人在定题时常犯以下几种错误:
①为评而评,无的放矢。评论者随便拿一篇作品,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未经过认真的思考,就去评论)
②贪大求全,面面俱到。一开始就写《论×××的小说创作》这样大的题目,往往无从下笔而流于一般、平庸、肤浅)
③缺乏新意,老生常谈。步别人的后尘,拾人牙慧。
写文学短评,要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最好不要写全面性的评论,而倡导写“以小见大”的文学短评,即精心选择论述范围较小的一个方面,集中笔墨,深入挖掘。可以评析思想内容的某一方面,可以评析艺术技巧上的某一特点,也可以对作家作品进行全面的评析。
如评论本单元的诗词,可评价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园田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白居易《琵琶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
二、把握角度
文学短评的主要写作角度有(写作时一般任选其中一个角度展开即可):
(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这类主要是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可以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二分析表现了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
(2)分析作品的形象。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感情的生活图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
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②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③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④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
⑤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⑥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⑦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
(4)谈谈作品的构思技巧。作品的构思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面等;
②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空间为线索,等等;
③层次结构,如总一分一总、总一分、分—总、分一分;
④结构方式,如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钳式结构等;
⑤选材特点,如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
⑥行文布局,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等。赏析作品的构思技巧,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5)鉴赏作品的语言。
一是要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
二是要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
三是要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间、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
1.以下文字是围绕《声声慢》中的哪一点进行评论的
光阴荏苒,原以为前方会有设想过千万遍的细水长流,却不曾想,那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丈夫的离去,引起了词人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词人用的十四叠字,虽无一“愁”字,却无不言“愁”。绵长的叠字,将她的“愁”不断延伸。岁月蹉跎,故人已长逝,早已是几年踪迹几年心,而红颜白发,刹那芳华,独留一人,情何以堪。若词人舍去这叠词的用法,变成“寻觅,冷清,凄惨戚”的话,哪里还会有“期待是最漫长的绝望”之说。爱不可说,忆不可说,愁不可说,痛不可说,只能让这不断重复的字表达心中所感: 烟波渺渺梦几度,良辰美景虚无数。 待到春时花开尽,暮雨相思离人误。
《词苑丛谈》云:“李清照《声声慢·秋闺》词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辞亦不甚了了,若论其音韵,似稍有所会矣;若论其字之重叠,错落如珠,则只是皮相观耳,未尝搔到痒处也。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 。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
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设使其征人为女,居者为男,吾知其破题儿便已确信伊人之不在迩也,当无寻寻觅觅之事,男儿之心粗故也。能词之士,多昂藏丈夫勉学莺莺燕燕者,故不能下如此之十四迭字耳。
写文学短评,还要做到“叙”和“议”的有机结合。文学短评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叙议结合、以议为主。
“叙”指根据评论中心用自己的话有针对性地概述、简介、引用作品内容;
“议”包括分析和评价;
“分析”是对作品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的有关特色逐步揭示的过程;
“评价”则是分析后得到的结论,是文学短评的中心论点。文学短评在“叙”和“议”之间应做到先叙后议,以叙带议,精叙详议。有些同学在文学短评写作时,往往重叙轻议,甚至以叙代议,把文学短评写成文学作品的内容提要,这就颠倒了“叙”“议”的关系。
三、叙议结合
写文学短评,要注意“评”(评论)和“感”(读后感)的区别。前者重“评”,属于评论体,侧重于分析评价作品思想艺术的优劣高下,带有客观评价的色彩;后者重“感”,属于引申体,需要在写作时结合本人实际,联系社会现实,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收获,主观感发的色彩更为鲜明。
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和白居易《琵琶行》为例,写《评《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隐逸情怀》和写《有感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隐逸情怀》自是不同,而写《评“琵琶女”的自诉身世》和写《有感于“琵琶女”的自诉身世》也大有区别。
一
二
三
四
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论点),建议用总分总结构。
要有准确、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论据。
要运用科学的、符合逻辑推理的论证方法。
要具有文学批评的当代意识
观点明确四要求
Part
Three
范文分析
作为豪放词的开山鼻祖,苏轼在这首词中的描写依然是恢弘雄放、汪洋恣肆的,他在本文通过描绘壮丽之景、刻画豪迈之人,抒发壮志豪情。把“豪放”二字体现得淋漓尽致。(开门见山,引出本文中心观点)
虽是被贬,眼里尽是壮丽之景。开头二句,是词人登高眺远,面对长江的感受。江水不停地东流,波涛汹涌,气势奔放。第五句以下,正面描摹赤壁风景。“乱石”一句,山之奇峭高峻;“惊涛”两句,水之澎湃。江、山合写,而以江为主,照应起结。“石”而曰“乱”,“空”而可“穿”,“涛”而目“惊”,“岸”而可“拍”,“雪”而可“卷”,极其生动而又精确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山河,可见诗人心胸之广大开放。(分论点一)
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的豪放
这千古常新的壮丽江山,想起九百年前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表演过非常威武雄壮的戏剧的许多豪杰来。说“多少豪杰”,是兼曹、孙、刘三方而言。在这场大战中,得胜者固然是豪杰,失败了的也不是窝囊废。“江山”两句,仍是江山、人物合写,与起头两句相同,但前者包括“千古风流人物”,从“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豪杰”,再到“公瑾”,一层层缩小描写的范围,从远到近,从多到少,从概括到具体,从一般到个别,于是,周瑜作为一个典型的“风流人物”和“豪杰”而登场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更是借助周瑜的豪迈形象展现 了作者的无限称赞和羡慕敬仰之情,也可看出其豪放。(分论点二)
江山依旧,人事已非,沦落无聊,徒伤老大,于是引起“人生如梦”的感慨,认为既是如此,还不如借酒浇愁吧。“酹”本是将酒倒在地上,表示祭奠的意思,但末句却是指对月敬酒,即李白《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之意。所邀乃江中月影,在地不在天,所以称为“酹”。作者在无可奈何的心情之下,内心进行自我调节,转作达观积极。所以它在赞赏江山、人物之余,最后又体现了豪迈精神。(分论点三)
政治上的失意,虽然不免滋长了苏轼怀才不遇和逃避现实的情绪,但由于胸襟豁达,他在祖国雄伟的山河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展现了自己的豪放乐观。(总结)
着意点染,尽得风流
——《琵琶行并序》之琵琶女人物塑造技法
《琵琶行并序》在塑造琵琶女时颇有特色,令人称道。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诗人没有直接介绍琵琶女的情况,而是先从琵琶声写起,就像《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的出场,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主人忘归客不发”简单的一句诗,就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琵琶演奏技艺,为琵琶女的出场做了浓厚的渲染。
细节描写,生动传神。琵琶女出场之时,诗人没有像《孔雀东南飞》里对刘兰芝那样进行工笔细描,避免了具象过多之嫌,但为了配合情节的发展,诗人在恰当之处对人物加以点画,虽着墨不多,但在轻描淡写之中,却能细致传神。“犹抱琵琶半遮面”,简洁的一句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琵琶女出场时的羞涩,也暗示了她孤独、失意的内心世界。而“整顿衣裳起敛容”,这一句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传达了琵琶女复杂、落寞的内心情感。除此之外,诗人在最后一段中,也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琵琶女悲怆的内心世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在这里,诗人通过“良久立”“却坐促弦”“凄凄”等细节描写,细腻传神地传达了琵琶女悲凉的内心。
借助音乐,心理透视。“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在这里,诗人借助音乐描写,对琵琶女的心理进行了深刻的透视,将其凄凉、悲痛的内心情感表露无遗。
不着雕饰,美丽全出。作为京城名伎,琵琶女的容貌自然如出水之芙蓉,令人艳羡。但是纵观整首诗歌,诗人基本上没有从正面对琵琶女的肖像进行描绘,但诗人通过“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这四句话,从侧面描绘了琵琶女高超的琵琶演奏技艺和众星捧月的美丽容姿。
叙述身世,展示悲凉。从“自言本是京城女”到“梦啼妆泪红阑干”,诗人以含泪的笔触,大肆铺陈,叙述了琵琶女从一举成名到沦落乡间的悲惨命运;诗人通过对琵琶女生命轨迹的叙述,将琵琶女一生的命运清晰地展示给读者,琵琶女的形象特点一览无余地表现出来,寄寓了诗人对下层人民不幸命运的关切与同情,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的仕途失意之情。
Part
Four
精准练习
【高考链接】2023年新高考I卷现代文阅读——《给儿子》陈村 第9题: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6分)
题目解析:题干中给出的甲、乙两组不同的关键词,也正契合了这样的指导方向。甲组关键词中,“未来”和“回忆”提示考生抓住阅读中令人印象最深刻之处,即所写内容既是“未来”的想象、又是往事的“回忆”这一点展开思考,延伸至对“成长”主题的认识。乙组关键词“河流”作为文中最重要的意象,也是一个很好的小切口,由此深入,发现文中“河流”的无处不在,体会它的重要性,进而思考它的意义。这是一道可以视作“微写作”的试题。短评写作,文字一定要“短”不要长,但一定要有亮明观点的“评”。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考生的短评思路可以是个性化的。因而参考答案没有给出固定单一的答案,而只是给出了两个示例。考生所答只要思路清晰、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参考答案[甲组]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 ③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参考答案[乙组]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 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
【高考链接】2023年新高考I卷现代文阅读——《给儿子》陈村
第9题: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6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学短评。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示例一: 这首词描写了一家人的形象,夫妻二人都上了年纪,不能劳作了,只能喝点酒,谈谈心。而大儿、中儿十分勤劳,一个在锄豆,一个在编织鸡笼。小儿子还不懂事,在溪边玩耍。技巧感悟:这样读来,这首词就寡淡无味了,你认为造成这“淡”味的原因是什么 示例一: 这首词有环境描写,“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了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场安排了广阔的背景。这首词人物形象鲜明,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两个大孩子勤劳而朴实,而小儿子却天真可爱。这首词语言简洁,没有浓墨重彩,只是用白描手法,写农村某人家的环境和一家老小五口人的生活画面。这首词还表达了作者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审美观点。技巧感悟:文学短评写作要注意精要,你认为上面的片段应如何改进
【明确】蜻蜓点水——浅评。只抓住表面的印象,浅表性地进行评论。只有深入体会,我们才能感受到词中的妙趣——“醉里吴音相媚好”,体现出老年夫妻之间的和谐、温暖、惬意;“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小儿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一个“卧”字,使全词生辉。
【明确】面面俱到——散评。文学短评在很短的篇幅中,不可能涉及很多头绪,只能集中于某一个侧面。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能泛泛而谈。可以就上文的某一方面,精雕细琢。
【回扣课,本精准联系】请根据要求写作。 请写一篇文学短评,鉴赏《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一诗中作者是如何运用白描手法来表现乡村日常生活图景的。(不少于300字)
【范文】 外枯内膏,似淡实美 ---《归园田居》(其一)白描手法短评 《归园田居》中描写安逸闲适之田园图景时,运用的白描手法十分有代表性,令人回味无穷。 意象别致,自然澄莹。“方宅”“草屋”点明作者所居之所简单古朴,颇具自由田园风格;“榆柳”“桃李”两个意象突出了居所四周绿树环绕,桃李满园之特点,如此轻松凉爽之地,更突出作者之悠闲自得与闲适恬淡之情;“远人村”“墟里烟”使所写田园更加宁静,远离世俗;“狗吠”“鸡鸣”选取田园中常见的声音,使所绘图景更自然,也更具烟火气息。选取最具特色之意象,寥寥数笔,不加繁饰,正如现代文学家朱光潜所言:“如秋潭月影,彻底澄莹。”
不事雕琢,更见实感。“十余亩”“八九间”“榆柳”“桃李”虽运用了对仗,却不加雕饰,不施用任何华丽辞藻去描绘所述物象外形,极简地述说,诗人以自己的视角,自己的经历,将自己所见所感原原本本地呈出。先将视角拉远至整个村落,又落在了狗吠鸡鸣的微处,错落有致,简简单单,却令读者似随诗人游于安适古朴的田园中。 苏子评陶诗“外枯而内膏,似淡而实美”。将陶潜此诗品析得甚是精髓,读过之后,深感精妙,深感欣喜。梁启超所言“《归园田居》只是把他的实历感受写出来,便成为最亲切有味之文”,一语道明了这天然去雕饰的的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