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启用前
2023-2024年五年级上册科学 期末模拟试卷(一)
考试范围:第一单元-第六单元;考试时间:5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4分)
1.(本题2分)下列物体不是光源的是( )。
A.月亮 B.太阳 C.萤火虫
2.(本题2分)我国北方人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要包顿饺子吃。煮饺子时,会看到锅的上方有一些“白气”,这些“白气”是( )。
A.水蒸气 B.小水滴 C.热空气
3.(本题2分)在模拟雾的形成实验中,第一小组的同学首先在烧杯中倒入半杯不冒“白气”的温水,然后用镊子夹取一块冰块反复接近和离开烧杯口,他们发现( )。
A.把冰块接近烧杯口,烧杯口有“白气”出现;把冰块移开,则“白气”逐渐消失
B.把冰块接近烧杯口,无“白气”出现;把冰块移开,烧杯口出现“白气”
C.把冰块接近烧杯口和把冰块移开,烧杯口都有“白气”出现
4.(本题2分)小红发现妈妈在用燃气灶热稀饭的时候,经常用勺子不断的搅拌,她这样做的原因是( )。
A.防止糊锅底 B.加快粥内的热对流 C.习惯性动作
5.(本题2分)如图:小军在一铜管上每隔相同的距离处用凡士林固定好火柴,将铜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在铜管另一端加热,他发现火柴掉下来的顺序是( )。
A.1 2 3 4 B.4 3 2 1 C.没有规律
6.(本题2分)风化会影响地球的( )。
A.地表形态 B.地表温度 C.内部特征
7.(本题2分)下列人类活动中,不会对地表产生影响的是( )。
A.建水坝 B.散步 C.开采矿石
8.(本题2分)历史上“曹冲称象”的故事是利用了( )的原理。
A.浮力 B.重力 C.热胀冷缩
9.(本题2分)一块泡沫塑料板在水中是浮在水面上的,将几块泡沫塑料板绑在一起入水中,泡沫塑料板会( ) 。
A.悬浮在水中 B.沉入水底 C.浮在水面上
10.(本题2分)制作简易VR眼镜需要用到( )。
A.平面镜 B.放大镜 C.凸面镜
11.(本题2分)以下不是VR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是( )。
A.模拟驾驶 B.观看虚拟电影
C.模拟手术 D.观看3D电影
12.(本题2分)下图是小科设计制作的照明拖鞋,制作一双照明拖鞋,需要经过的流程顺序是( )。
画设计图——制作——测试改进
B.制作——画图——测试改进
C.测试改进——制作——画图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共12分)
13.(本题2分)根据( )和( ),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做出一种( )论断或假定性解释,就是在假设。
14.(本题2分)不同的漂浮材料漂浮能力 。(选填:相同;不同)
15.(本题2分)地球结构由厚到薄依次是 、地幔、 。
16.(本题2分)热是一种能量,传递热的方式主要有( )、( )、( )。
17.(本题2分)空气中的( )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漂浮在空中。离地面较近的是( ),在高空的是( )。
18.(本题2分)两个平面镜可以让光转( )次弯。
三、判断题(共12分)
19.(本题2分)我们制作潜望镜要尽量选择废旧材料。( )
20.(本题2分)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霜就不会出现了。( )
21.(本题2分)热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而直接向周围传递。( )
22.(本题2分)树上的苹果在下落过程中会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落到地面静止后就不会受到地球引力作用了。( )
23.(本题2分)用在水中下沉的材料不能制作在水中漂浮的物品。( )
24.(本题2分)蝙蝠是利用超声波来判断障碍物距离的远近。( )
四、综合题(共52分)
25.(本题2分)资料分析:
夏天,各种蚊虫在空中飞来飞去,青蛙怎么能极其准确地捉住它们想要的食物呢?难道青蛙的眼睛非常尖锐,能看清楚在空中飞行的东西?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利用做了很多实验。发现青蛙在迅速飞动的各种形状的小动物里,青蛙可立即识别出它最喜欢吃的苍蝇和飞蛾,而对其他飞动着的东西和静止不动景物都毫无反应。
科学家们从青蛙的眼睛得到了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一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把“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这种雷达系统能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飞机,舰船和导弹等。特别能够区别出真假导弹,防止以假乱真。“电子蛙眼”还广泛应用在机场及交通要道上。在机场,它能监视飞机的起飞与降落,若发现飞机将要发生碰撞,能及时发生警报。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挥车辆的行驶,防止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
(1)上述材料中,科学家运用了怎样的科学方法?你能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具体介绍一下这种科学方法的研究过程吗?
(2)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及生活经验,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发明?请详细说明至少2种。
26.(本题2分)比较漂浮材料木板和泡沫板的漂浮能力。
漂浮材料 方 法 发 现
木 板 ( ) ( )
泡沫板 ( ) ( )
27.(本题2分)我知道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人类活动 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本题24分)如图所示,在一段铁棒上每隔一段距离套一个蜡环(用①、②、③、④表示),将铁棒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酒精灯在如图位置加热。
28.(4分)验探究的问题是( )。
A.金属的热胀冷缩
B.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C.金属和蜡环哪个传热本领大
29.(4分)过程中,蜡环融化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②→③→④→①D.②→①→③→④
30.(4分)铁棒上的传递方式是 。
31.(4分)现象中的热传递方式与本实验相同的是( )。
A.冬日在院子里晒太阳,感觉暖洋洋的 B.打开空调,房间里一会儿就热了
C.围坐在火炉旁,感觉很暖和 D.着一杯热水,手马上变热了
32.(4分)棒换成同样粗细的铜棒,其他条件不变,那么从开始加热到最后一个蜡环掉落,所需的时间比原来 (填长或短),这是因为铜比铁的导热性 (填强或弱)。
33.(4分)发现实验结果与原来的猜测不符合,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记录下来,重新实验 B.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索 C.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猜测相符
34.(本题10分)下图中的图片是 和 ,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 ,这就是 。
在温度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 ,这就是 。
35.(本题12分)判断下列现象是“√”否“×”是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1. 2.
在台灯下看书( ) 阳光下的树影( )
3. 4.
地下车库的反光镜( ) 彩虹的形成( )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通电的日光灯、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等都是光源。月亮不是光源,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故选A。
2.B
【详解】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我国北方人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要包顿饺子吃。煮饺子时,会看到锅的上方有一些“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
3.A
【详解】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在模拟雾的形成实验中,第一小组的同学首先在烧杯中倒入半杯不冒“白气”的温水,然后用镊子夹取一块冰块反复接近和离开烧杯口,他们发现把冰块接近烧杯口,烧杯口有“白气”出现,这是因为杯中跑出来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块凝结形成水;把冰块移开,则“白气”逐渐消失,是因为水蒸气没有遇冷跑到了空气中,所以我们看不见。
4.B
【详解】热传递是物理学上的一个物理现象,是指由于温度差引起的热能传递现象。热传递中用热量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热传递主要存在三种基本形式: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热稀饭时,用勺子不断的搅动,是为了加快粥内的热对流。
5.B
【详解】热总是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由图可知,用铁架台固定好铜管,在铜管上每隔相同的距离处,用凡士林固定好火柴,用酒精灯在铜管另一端加热,仔细观可以发现距离酒精灯最近的火柴4最先掉落,然后由近到远火柴3、2、1依次先后掉落。故B选项正确。
6.A
【详解】由于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等外力的作用和影响,给地表或近地表的岩石造成的破坏,称为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主要影响的是地表形态。
7.B
【详解】人类各种活动对地表的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利于保护地表的有:开采矿石、挖河修渠、建水坝、平整土地;散步不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8.A
【详解】历史上“曹冲称象”的故事是利用了浮力原理,成功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大象的重力等于大象所受的浮力,同理石头所在的船平衡时,石头的重力等于石头所受的浮力。故A正确。
9.C
【详解】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一块泡沫塑料在水中是浮,把几块泡沫塑料板绑在一起入水中,放入水中还是浮的,所以C符合题意。
10.B
【详解】“VR”的中文意思是虚拟现实。它是利用计算机程序生成的一种完全虚拟的三维环境,需要佩戴专业VR眼镜来感受。VR眼镜的镜片是放大镜。
11.D
【详解】A、B、C三项是让人进入一个虚拟环境并在其中得到近乎真实的感受,而D项只是电影镜头给观众带来的真实观影感受,不是VR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故选:D。
12.A
【详解】我们参照设计的一般流程来设计制作照明拖鞋,需要经过的流程顺序是明确要求——画设计图——制作——测试改进,注意它们之间的顺序不能颠倒。
13. 事实 科学理论 推测性
【详解】假设是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的假定的说明,假设要“根据事实提出”。根据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一种推测性论断或假定性解释,就是在假设。假设是有依据的猜测,其依据往往来自已有的经验,但经验并不完全可靠。
14.不同
【详解】不同的漂浮材料,它们的漂浮能力不一样。比如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泡沫板比木板漂浮能力强。
15. 地壳 地核
【详解】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球结构由薄到厚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16. 传导 对流 辐射
【详解】热是一种能量,热传递的方式主要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作传导。加热容器底部时,底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周围及上方较冷的水会流过来补充,然后被加热再上升……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使水逐渐变热,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作对流。太阳的热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而直接向周围发射,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作辐射。
17. 水蒸气 雾 云
【详解】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变成看得见的小水滴,这是水的凝结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漂浮在空中,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
18.两
【详解】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生活中的两块平面镜,可以让光转两次弯。
19.√
【详解】我们制作潜望镜要尽量选择废旧材料,这样可以做到废物利用,节能环保。题干表述正确。
20.√
【详解】冰、水、水蒸气就是水的三种形态,有着循环变化的关系。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环境温度低于0℃时,如果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过高,就会附着在物体表面上,发生凝华现象,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反之,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霜就不会出现了。
21.×
【详解】太阳的热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直接向周围发射。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作辐射。所以热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而直接向周围传递。题干正确。
22.×
【详解】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树上的苹果落向地面由于受到重力作用,落到地面同样也受重力的作用。
23.×
【详解】铁块在水中是下沉的,但是用钢铁制造的大船却能漂浮在水面。在水中下沉的材料也能制作在水中漂浮的物品,所以题干中说法是错误的。
24.√
【详解】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障碍物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从而判断出障碍物距离的远近。
25.(1)仿生;生物性能、建立模型、检测模型、开发产品;
(2)人们模仿鸟发明了飞机;模仿蝙蝠发明了雷达。
【详解】(1)仿生学是一门模仿生物的特殊本领,利用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原理来研制机械或各种新技术的科学。人类通过观察植物、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结构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人们根据发明了;仿生一般要经过生物性能、建立模型、检测模型、开发产品四个环节。
(2)海豚在水里能够发出一种人耳听不见的声波,声波遇到物体后会反射回来,被海豚的耳朵接收,海豚就能确定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海豚采用的这种方法叫回声定位。根据回声定位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人们模仿鸟的运动系统发明了飞机。
26. 保证木板、泡沫板的大小、形状要完全一样,在木板上缓慢放置等量的沙子 木板先没入水中 保证泡沫板、木板的大小、形状要完全一样,在泡沫板上缓慢放置等量的沙子 泡沫板仍漂浮在水面上
【分析】在探究物体的沉与浮实验中,比较木板、泡沫板在水中漂浮能力的强弱。
【详解】在做探究物体的沉与浮实验中,我们需要准备同样大小和形状的木板、泡沫板、水槽、水,沙子等。实验的方法:对比实验法。实验的步骤:保证木板、泡沫板的大小、形状要完全一样,在木板上缓慢放置等量的沙子,依次添加,看最多能承载多少沙子而不沉,并记录沙子的质量。用同样的方法依次测试泡沫板的漂浮能力。比较两种材料上沙子的质量。结果发现:木板先没入水中而泡沫板仍漂浮在水面上。
27. 砍伐树木 地表缺少植被保护,导致水土流失 围湖造田 使陆地面积扩大,海水面积减少 采矿 造成地表塌陷
【详解】除了自然力量,地球上的生物也以其独特的方式缓慢地改变着地表。人类各种活动对地表的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的利于保护地表,如:植树造林、挖河修渠、平整土地;有的不利于保护地表,如砍伐树木会导致地表缺少植被保护,导致水土流失;围湖造田会使陆地面积扩大,海水面积减少;采矿会造成地表塌陷,都是不利于保护地表的活动。
28.B 29.D 30.热传导 31.D 32. 短 强 33.A
【分析】热在传递时由热源为起点,由热的一端向冷的一端传递或由热的物体向冷的物体传递。离热源越远,热传递的时间越长。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28.在一段铁棒上每隔一段距离套一个蜡环,将铁棒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酒精灯在如图位置加热。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故选项B符合题意。
29.在加热过程中,铁棒上①、②、③、④四个蜡环熔化的先后顺序是.②→①→③→④,这个现象说明热在铁棒上的传递规律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故选项D符合题意。
30.热在铁棒上的传递方式是热传导,我知道热的传递方式还有对流、热辐射。
31.冬日在院子里晒太阳,感觉暖洋洋的是热辐射现象;打开空调,房间里一会儿就热了,是热传递方式中的热对流;围坐在火炉旁,感觉很暖和是热辐射现象;捧着一杯热水,手马上变热了是热传导现象,故选项D符合题意。
32.将铁棒换成同样粗细的铜棒,其他条件不变,那么从开始加热到最后一个蜡环掉落,所需的时间比原来短,说明铁的传热性比铜差。
33.实验操作中要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如果发现实验结果与原来的猜想不符合,先记录结果,然后仔细对照实验设计查找操作中是否有错,再重新实验,故选项A符合题意。
34. 霜 露 小水滴 露 小冰晶 霜
【详解】在温度逐渐下降(高于0℃)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在温度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聚越多、越聚越大,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会掉下来,从而产生降水。冰晶在下落过程中没有融化,就成了雪。
35. √ × √ ×
【分析】(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就是光的折射,光的折射现象有:透镜的应用、池水变浅了等。
(2)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现象;
(3)光的反射是指光线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光的反射现象有:平面镜成像、水中的倒影等。
【详解】在台灯下看书是光的反射;阳光下的树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地下车库的反光镜是光的反射;彩虹的形成是光的折射。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