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黄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A B C A C C A B C D C A B D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满分52分。
17. 【答案】(1)表现: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赋予总统极大的行政权;构建“分权制衡”机制。
(2)优势:选举使政权更迭以和平方式进行,有利于政局稳定;选举是选民行使民主权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保证人民的权利;选举是一次对美国内外政策的大讨论,有利于人民了解参与国家的政策选择等。弊端:费用高昂,富人的游戏;驴象之争,两党垄断政坛。
18.【答案】(1)苏区背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独立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边区背景: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重新合作,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以及巩固抗日根据地的现实需要。
(2)不同之处:苏区政权代表工农及劳苦民众的利益,取消富农等阶层人员的民主权利具有革命色彩;陕甘宁边区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广泛参与的民主协商政权(或各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
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注重民主政权建设;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或社会矛盾)的变化不断调整方针政策,政权建设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
19.【答案】示例1:第一章 从中西之别讲起。阐述:希腊文明与中华文明各成体系。从政治制度方面,希腊城邦多元自治,始终没有一个超越各邦之上的共同核心。中国先秦时期则是由周代的分封制,转为战国时期的中央集权郡县制,大一统观念始终是中国的最高价值。古希腊始终存在希腊人与蛮族的界限。先秦时期,华夏民族和周边民族相互融合,华夏认同观念浓厚。由此可见,西方的特点是“分”,中国的主流是“合”。中华文明之所以数千年屹立世界,靠的就是大一统体制。
示例2:第二章 殷周之变:从尊神到敬德。阐述:殷商时期,鬼神观念极端浓厚,从上帝观念、祖先祭祀到占卜获得,商人建构起一个相对稳定的天命观。周取代商以后,对天命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命靡常”的观念,把政权的正统性建立在“合德性”上面。周人确立的“改朝”依据,使“以德治天下”“为政以德”成为中国政治的主流。这种德治观念成为古代民本思想的滥觞,奠定大一统体制的道义基础。
示例3:第三章 周秦之变:从封建到郡县。阐述:平王东迁后,周天子权威衰微,宗法分封制渐次瓦解,礼乐文明逐渐崩溃。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诸子百家力图重建统一的政治秩序。在法家指导下,秦国迅速实现富国强兵,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推广郡县制,实现政治大一统;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实现经济大一统,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实现文字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外儒内法、济之以道成为统治思想,实现了文化的大一统。秦汉确定的大一统体制,奠定古代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础。
示例4:第四章 唐宋之变:从豪族到平民。阐述:汉唐时期,豪族势力兴盛,对大一统国家政权构成巨大挑战。到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开始实行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而不是门第出身为标准选拔人才,士大夫成为瓦解豪族权力格局的重要力量。到宋代,科举制度更加完善,在其他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平民社会。面对社会结构的变动,理学家把儒家伦理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宣扬存天理灭人欲,重建了儒家社会信仰。同时理学培养的士绅阶层,在平民社会成为连接国家和个人的中介,通过构建具有平民色彩的民间宗族组织和乡里组织,推动平民社会的再组织。唐宋时期豪族问题的解决,使大一统体制进一步成熟。
示例5:第五章 由元而清:迈向“大中国”时代。阐述:中华文明包含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两大区域。长期以来中国大一统体制的整合主要局限于农耕文明地区,对游牧文明地区的整合程度有限。辽金元为代表的农牧结合的游牧文明,最终实现了两大文明区域的整合,在空间上大大扩充了中国的版图,中国进入“大中国”时代。从元到清,中央政府在农耕地区推行行省制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制度,对边疆地区则设立宣政院、理藩院等机构管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丰富了大一统政治治理体系。到清朝时期,中华文明成为囊括中原、草原、雪域、西域、海洋等众多文化版块的庞大政治共同体,中国现代的疆域版图基本确定下来。
20.【答案】(1)态度和阐释:材料一否定王安石变法,理由是新法危害百姓;材料二否定王安石变法,理由是王安石变法冲击了传统秩序;材料三赞成王安石变法,理由是梁启超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合理依据。
(2)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做到客观公正,一分为二的方法;标准是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黄山市黄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2.下表为战国时期部分国家改革变法的概况。据此表可知,该时期( )
国家(改革者) 部分内容
魏国(李悝) 颁行《法经》,严厉惩罚侵犯私有权、反抗君主统治的行为。
楚国(吴起) 封君子孙传三世者即收其爵禄,优待为国报效的“战斗之士”。
韩国(申不害) 加强对臣下的控制,实行以“术”为核心内容的君主集权统治。
秦国(商鞅) 奖励军功,严禁私斗;废井田,开阡陌;普遍推行县制等。
A.社会转型成为时代潮流 B.专制集权制度正式建立
C.土地制度成为变革核心 D.宗法分封制度彻底解体
3. 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省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历史上,我国地方行政建制曾多次进行改革。下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 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 从秦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4. 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讨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该言论反映出宋代( )
A. 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强化 B. 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削弱
C. 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 D. 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
5.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6.欧贝尔曾说:“雅典政治精英的每一项建议,都必须经过公民群体的讨论和投票决策,因此要保持政治领导的地位,就必须不断提出符合公民群体利益的、能被其接受的政策建议。这就意味着,雅典的政治精英是受制于公民大众的,而不是相反。”这表明当时雅典( )
A.能有效防止官员滥用权力 B.始终推崇公民利益高于一切
C.隐藏着集体不理性的风险 D.确立了公正平等的参政机制
7.1295年英王召开议会,为国库筹措经费,奉诏出席此次会议的人士,代表了英国当时社会的三个阶层,即教士、贵族、市民。由于这次议会的人员构成和职能成为后世仿效的一种模式,故称为“模范议会”。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
A.贵族政治逐渐形成 B.国王丧失了征税权
C.议会权力逐步加强 D.议会君主制已形成
8.“民本”语出《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谓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国家才能安宁。“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它由“人民”和“权利”两个词组合而成,其字面意思就是“人民的权利”、“人民主权”和“多数人的统治”。下列关于“民本”与“民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两者都具有限制和约束统治者行为的作用
B.两者的区别在于“民”是否是国家的基础
C.两者都利于从根本上改变百姓的社会地位
D.两者都鼓励百姓为实现自己的追求而奋斗
9.有学者认为,“在美国,有权做出决定的只是总统而不是内阁,美国的内阁仅是一个非正式的总统的咨询机构,即使参加内阁会议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总统相左,总统亦可不必采纳”。这一论点( )
A.反映出美国的内阁没有实际作用 B.符合宪法对总统职权的规定
C.表明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D.说明总统权力缺乏有效制衡
10.1898年,光绪帝下诏“兼采中西各法”振兴农学。清政府在直隶等地建立农事试验场,并进口多种新式农机具。但是这些新式农机具使用的仍是人力和畜力,而且并未推广。这表明当时( )
A.清政府固守传统的经济政策 B.生存危机倒逼政府调整经济模式
C.近代化变革缺乏经济基础 D.西学东渐推动洋务运动深入发展
11.讼师是宋代以来官方特许经营的行业,政府严格限制其参与诉讼的频次;1912年9月,中国颁布第一部由中央政府制定的律师法《律师暂行章程》,从此律师才在法律上获得了执业的正当性和身份的合法性。这反映出在中国( )
A.古代社会生活中法制观念淡薄 B.司法权始终是一种重要的政府权力
C.近代法治建设起步于辛亥革命 D.政治民主化是律师制度确立的前提
12.相当熟悉国民党执政当局决策内情的魏德迈,根据个人的观察得出的结论是,训政时期作为最高实力人物的蒋介石一直在四种战线上作战,“对付日本;因对付苏联而要对付中共;对付中国内部分裂的趋势……还要对付西方帝国主义”。由此可知,魏德迈认为国民党训政失败的客观原因是( )
A.国民政府政治制度屡遭破坏 B.国民党训政实质为独裁统治
C.民族国家尚未实现独立统一 D.国民党内派系林立组织松散
13.1902年2月1日,清政府颁布“懿旨”,革除“旧例不通婚姻”的禁令,“开除此禁,所有满汉官民人等,著准其彼此结婚”。此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应对革命排满风潮挽救统治危机 B.推进满汉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
C.顺应婚姻关系民主平等的趋势 D.推动婚姻主婚权向当事人转移
14.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制定方针要求加大宣传“解放区军队是人民的军队
”。随后。中共报刊的报道中共军队收复失地时注重强调“解放者”概念。1946年,中共军队改名为“中共人民解放军”。这些做法旨在( )
A.调动民众参战积极性 B.契合新的政治斗争需要
C.扭转解放战争不利局面 D.宣传民主革命的双重性
15.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1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被写入中共十九大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其意义在于( )
A. 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B. 推动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C. 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 D. 赋予了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使命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满分52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二 “三权分立”、“议会制”、“多党制”是西方民主制度的主要特色,但它们在各个国家的具体表现形式都不一样,事实上,西方政治制度纷繁复杂、形态各异,没有哪个国家与另一国家的制度是完全一样的。在美国,选举是获得国家权力的唯一合法渠道,通过其它方式如政变即使控制了权力机关,也不会被公众承认。这就基本排除了因争夺国家权力而引起政治动荡的可能。……美国人的民主权力有许多实现途径,但选举是最重要的途径。……两党之间、候选人之间就美国现行及将来实行的政策展开激烈的辩论,并展示给公众,而投票就是选民对各方政策的表态。……美国的竞选费用不断上升。美国总统选举是典型的金钱政治。……民主党和共和党已垄断美国政坛近一个半世纪,两党的价值观和政治纲领在许多方面接近。而美国是一个多元社会,许多利益群体没有自己的政治代表,而现有的政治又很难使第三党崛起。
——《从美国大选分析西方的民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6分)
(2)依据材料,概括美国选举制度的优势和弊端有哪些?(8分)
18.[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12分 )
材料一 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色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色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间、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4年)
材料二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中国共产党苏区与边区政权建设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共产党苏区与边区政权建设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政权建设的认识。(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大一统”是贯穿中国历史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一条主线,是造就中国这个超大规模文明型国家的内在动力,更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下列是某学者的著作目录:
目录 第一章 从中西之别讲起 第二章 殷周之变:从尊神到敬德 第三章 周秦之变:从封建到郡县 第四章 唐宋之变:从豪族到平民 第五章 由元而清:迈向“大中国”时代
——据李勇刚《天下归心:大一统国家的历史脉络》
从目录中任选一个章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明确指出章节,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历史上对王安石的认识和评价存在不同意见,甚至严重分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材料二 宋理宗在淳祐元年下诏,以周濂溪、二程、张载、朱熹五人从祀孔庙的同时,撤销了王安石的从祀地位,并指责“王安石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此三语最为万世之罪人,岂宜从祀孔子庙庭,合与削去,于正人心,息邪说关系不小,令国子监日下施行。
——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材料三 梁启超给王安石及其新法以全新的评价:“呜呼,皋夔伊周,遐哉邈乎,其详不可得闻,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一言以蔽之,“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
——梁启超《王荆公》
(1)指出三则材料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6分)
(2)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应该采用什么方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