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目 标 素 养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知 识 概 览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
(1)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 中原华夏族 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 多元一体 中华文化的形成。
微点拨 旧、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与中国文献记述的远古神话传说相互印证,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和多元特点,并且具有新石器时代以来由多元向一体发展的特点。
2.先秦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1)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 文化认同 。
(2)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 儒家文化 的思想核心形成。
(3)战国时期,出现“ 百家争鸣 ”的局面。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微思考1材料 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新篇章。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册)
材料中“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指的是什么 这一“文化气象”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
提示:“文化气象”:百家争鸣。影响:学术思想大放异彩,为后世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秦汉、魏晋时期——中华文化的初步形成与发展
(1)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 法家 学说。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 正统 地位。
(3)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
儒、佛、道 交汇融通的景象。
(4)魏晋 玄学 盛行。
4.隋唐、宋元时期——中华文化的成熟与繁荣
(1)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2)宋代,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 理学 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3)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5.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转折时期
(1)明清之际,提倡 个性自由 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 经世致用 。
(2)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 文字狱 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微思考2材料 清初之儒……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对传统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影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不是对传统儒学的完全否定,而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发展,它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主张,如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等都具有进步意义,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6.近代——中华文化的进步
(1)鸦片战争爆发后,向西方学习以 救亡图存 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 科学与民主 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3)五四运动以后, 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内涵 代表 影响
1.重视 以人为本 (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作礼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2)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内涵 代表 影响
2.政治理论上的 民本思想 (1)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2)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3)孟子:提出“ 仁政 ”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内涵 代表 影响
3.崇尚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 (2)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3)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制天命而用之” 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内涵 代表 影响
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2)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以天下为己任,强调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内涵 代表 影响
5.崇德尚贤,推崇 天下为公 (1)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 “敬德” (2)孔子:提出“ 为政以德 ”, 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3)墨子:主张“贤者举而上 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4)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
用人制度 产生了深远影响
内涵 代表 影响
6.崇尚 自强不息 , 厚德载物 (1)《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内涵 代表 影响
7.主张 和而不同 (1)西周太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2)孔子:“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
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微思考3材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根据材料,分析从屈原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哪些中华传统美德。
提示:传统美德:忧国忧民,对人民的深切同情;百折不挠、坚持真理,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疾恶如仇、刚正不阿、洁身自好的浩然正气。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1)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 本土性 。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2)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 包容性 。
(3)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 凝聚性 。
(4)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 连续性 。
2.价值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微思考4材料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 565周年
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
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并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提示:区分的标准:尊重科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树立群众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经由实践的检验。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继承性与变革性相结合;连续性与包容性相结合;保守性与开放性并存。
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材料一 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
际,提倡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普通高中
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二 在构建世界文明新秩序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必定能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它蕴含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理念,倡导了合理的人生价值观,培育了积极的人格境界论,体现了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精神。具有这样优秀品质的文化,必会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被当今各国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会大众作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国人认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还可为中华文明融入世界、走向世界
提供强大有力的精神支撑。
——摘编自张造群《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
走向世界的重要根基》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提示:特点:连续性(传承性),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贯穿始终;多样性,中华传统文化领域广阔,包含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包容性,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本土性,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凝聚性,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素养阐释
材料一阐明了中华传统文化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发展的情况,意在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包容性等特点。解答本题首先应该注意材料一中的时间信息,然后根据不同时间段概括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特点。本题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看法。
提示:看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国人培育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认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有利于推动中华文明融入世界、走向世界。
素养阐释
材料二阐明了中华传统文化在构建世界文明新秩序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材料二首先讲述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理念和健康向上的文化精神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然后强调了对中华文明融入世界、走向世界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本题考查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
核心归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维系民族团结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把握并协调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调节天人关系的行为准则。在当今工业文明时代,必须重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处理天人关系方面的时代价值。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来源,对今天的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借鉴。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发挥着重建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突出作用。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义利观和诚实守信的价值观有助于加强市场主体的道德修养,培养良性的市场经济契约精神。
学以致用
习近平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下列与之相契合的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主张是( )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C.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可知习近平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这句话体现的是要关注民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百家争鸣时期儒家思想主张关注民生、注重和谐发展的理念相吻合,B项正确;A、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
一、选择题
1.下列是新石器时代不同地区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龙或双龙连体环形玉佩。据此可知中华文化( )
A.起源最早
B.多元一体
C.分布广泛
D.延绵不断
答案:B
解析:不同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玉龙或双龙连体环形玉佩,说明这些地区的文化具有相似性,不同地区存在相似的文化元素,充分说明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B项;A、C、D三项与题干主旨不符,均排除。
2.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下列主张与其相近的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无为而治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礼治
答案:C
3.朱熹认为通过格物致知,人们可以找到道德之善;王阳明认为通过知行合一可以致良知。由此可知( )
A.通过格物致知才能发现天理
B.知行合一可实现人生理想
C.两者都强调人性之善
D.朱熹与王阳明的思想完全不同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朱熹提出道德之善,王阳明提出致良知,两者都强调人性的善,C项正确;题干材料涉及的是道德层面,而不是强调发现天理,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实现人生理想,排除B项;朱熹和王阳明的思想都属于理学范畴,具有相同之处,排除D项。
4.中国古代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民族文化性格。下列认识符合这一性格的是( )
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张载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特点,C项正确;“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义利观与“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不符,A项错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的是民本思想,B项错误;“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体现的是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D项错误。
5.《中庸》载:“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古今贤文》载:“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些论述的主旨强调的是应该尊重( )
A.文明的互补性 B.文明的同一性
C.文明的排他性 D.文明的多样性
答案:D
解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体现了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繁荣,故选D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文明的互补性,排除A项;“万物并育”“百花齐放”,无法体现文明的同一性,排除B项;“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与文明的排他性不符,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政治之所以腐败,人民之所以受难,最大的祸根就是专制君主。为此他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恢复宰相制度,使宰相有职有权,能与天子“同议可否”;重视学校的作用,认为学校不但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应当成为“公其非是”的议政机关,并且要求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进一步把学校发展成具有近代意义的议会机关,要求将决定是非的最高权力从天子手中转移到学校;他还主张将郡县制和分封制
结合起来,加强地方的独立性和自立性。
——摘编自武树臣《中国法律思想史》
材料二 根据黄宗羲的学说和后来传入的西学民主理念,谭嗣同提出当前的改革不是要“反清”、只和今天的统治者过不去,而是要根本改变几千年以来的专制政治。在黄宗羲、谭嗣同看来,君民本是“平等”的,“君亦一民也”,民本君末,“非君择民,而民择君”,民可“共举之”,当然也可“共废之”。
——摘编自秦晖《从黄宗羲到谭嗣同:
民本思想到民主思想的一脉相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主要主张及对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与谭嗣同的思想对孔孟儒学的传承之处,并说明两人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参考答案:(1)主要主张:抨击封建专制,主张限制君权;重视民意;中央和地方适度分权。影响:黄宗羲抨击封建专制,主张限制君权,重视民意;他的思想是维新派的理论源泉之一,促进了19世纪末维新派要求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的形成;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所继承,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对辛亥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传承之处:都具有民本思想;积极入世。不同之处:黄宗羲的思想仍是传统民本思想;谭嗣同的思想则上升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原因:黄宗羲的思想形成于明末清初,此时新的经营方式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尚未形成。谭嗣同的思想形成于甲午中日战争后,此时民族危机加深;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有所壮大。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下表为《尚书》不同篇章的记载。这反映出当时( )
记载 篇章
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 《召诰》
惟天不畀不明厥德 《多士》
惟我周王灵承于旅,克堪用德,惟典神天 《多方》
天亦惟用勤毖我民,若有疾,予曷敢不于前宁人攸受休毕 《大诰》
A.等级意识逐渐弱化
B.已有敬天保民观念
C.强化神权统治思想
D.阶级矛盾渐趋激化
2.“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下列思想与上述材料具有相似性的是( )
A.儒家的“仁政”“德治”
B.墨家的“兼爱”“尚贤”
C.儒家的“礼治”
D.法家的“法治”“变革”
3.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个观点体现了( )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4.汉初,《诗》《春秋》等五经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齐、鲁两地。到西汉中后期,天下的年轻人都以读(五)经为务,因此私学盛行、学校林立。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统一国家的巩固
B.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C.太学教育的衰落
D.主流意识形态的转变
5.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6.“汉朝以下,就集体而言,士大夫代表了社会力量,与君权之间形成既有合作又相互制衡的辩证关系。”此间,士大夫借以制衡君权的是( )
A.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观念
B.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行政管理模式
C.以选贤任能为支撑的官员选拔体制
D.以屈君伸天为内容的“天人感应”思想
7.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这主要表明清政府中的部分官员( )
A.已经认识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B.强调学习西学应循序渐进
C.反对清廷固守传统的做法
D.对西方的认识仍较为肤浅
8.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这说明董仲舒( )
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出谋划策
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
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9.下列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句名言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伴随着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许国彬《中国文化精要》
材料二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三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材料一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作者又是如何评价墨家与法家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百家争鸣”局面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1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为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引文。
材料来源 引文内容
《贞观政要》卷一《君道》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道德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孟子》卷七《离娄上》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论语·子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材料二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
材料三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习近平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
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2014年5月30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法国作家司汤达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由此可以看出( )
A.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征
B.尊老爱幼是人类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
C.法国文化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D.文化具有跨越民族和地域的相通性
2.宋朝理学家朱熹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采。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 )
A.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B.自我克制,廉洁奉公
C.格物致知,自我修行
D.有所为有所不为
3.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
A.对环境破坏的伤感
B.热爱和平的态度
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爱国忧民的情怀
4.朱熹认为“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黄宗羲认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他们意在( )
A.提倡节俭思想
B.批判君主专制
C.主张依法治国
D.强调民本思想
5.从1943年以后,特别是从1945年起,他的思想就十分清楚地被看成是使马克思列宁主义适应中国情况的最权威的范例,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文化的总结和顶峰。这说明“他的思想”是( )
A.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B.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总结
C.中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老子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自然法观点。他认为,统治者只有顺应自然,按照自然法则办事,才符合“道”的精神。与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法律思想相适应的是老子的理想国。在老子看来,理想的社会应是实行“无为而治”的一种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在这种理想国里,虽有圣人、侯王、贵族等统治阶级和平民百姓等被统治阶级,但却没有矛盾和斗争;虽有军队和法令,但都不发生实际作用。这是一种否定一切人定法的复古倒退的社会历史观和价值取向。
材料二 古希腊斯多葛学派阐述了他们的“顺从自然而生活”的伦理学观点,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自然法思想。斯多葛学派的重要贡献在于,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基于人的不平等的正义的法律观发展为 “人类基本平等”的正义的法律观,认为自然法的实质就是宇宙的理性,这种宇宙的理性乃是法律和正义的基础。……古罗马自然法学家西塞罗明确指出不符合自然法的人定法是无效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尹良海《“道”与“自然法”
——中西古代自然法思想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东西方自然法的含义并分析导致其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东西方自然法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2020年厦门(同安)孔子文化节在同安孔庙举行。海峡两岸嘉宾聚首同安,共同见证了一场庄严古朴的祭孔大典。本次文化节以“儒行两岸·鉴照未来”为主题,通过线上直播、线下活动的方式,推动两岸交流、共同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约有12万名观众在线收看了活动。据悉,孔子文化节以弘扬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为主旨,彰显儒家思想生生不息的魅力,呼唤中华儿女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归属感,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共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摘编自《经济日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思想诞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中四幅图片的顺序,说明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四个阶段。
(3)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历经2 000多年,虽多次经受冲击,仍流传至今。试分析其原因。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据此分析今天大力弘扬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下表为《尚书》不同篇章的记载。这反映出当时( )
记载 篇章
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 《召诰》
惟天不畀不明厥德 《多士》
惟我周王灵承于旅,克堪用德,惟典神天 《多方》
天亦惟用勤毖我民,若有疾,予曷敢不于前宁人攸受休毕 《大诰》
A.等级意识逐渐弱化
B.已有敬天保民观念
C.强化神权统治思想
D.阶级矛盾渐趋激化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尚书》中多次提到上天关心民生和统治者重视德政,反映出当时已有敬天保民观念,B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未体现等级意识的弱化,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神权统治思想的弱化而非强化,排除C项;统治者重视民生和德政,有利于缓和而非激化阶级矛盾,排除D项。
2.“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下列思想与上述材料具有相似性的是( )
A.儒家的“仁政”“德治”
B.墨家的“兼爱”“尚贤”
C.儒家的“礼治”
D.法家的“法治”“变革”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可知体现了民本思想,与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相符,故选A项。
3.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个观点体现了( )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可知这是墨家的观点,体现了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故选B项;A、C两项为儒家的观点,D项为道家的观点,故排除。
4.汉初,《诗》《春秋》等五经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齐、鲁两地。到西汉中后期,天下的年轻人都以读(五)经为务,因此私学盛行、学校林立。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统一国家的巩固
B.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C.太学教育的衰落
D.主流意识形态的转变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汉初,《诗》《春秋》等五经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齐、鲁两地”,可知汉初儒家思想的影响有限,但是到了西汉中后期,儒家思想的影响范围和规模扩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项正确;题干材料涉及的是思想层面,排除A项;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涉及太学教育的衰落,排除C项。
5.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答案:A
解析: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故A项正确;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没有脱离儒学的范畴,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故C项错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主张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继承,但还没有形成新的思想理论体系,故D项错误。
6.“汉朝以下,就集体而言,士大夫代表了社会力量,与君权之间形成既有合作又相互制衡的辩证关系。”此间,士大夫借以制衡君权的是( )
A.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观念
B.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行政管理模式
C.以选贤任能为支撑的官员选拔体制
D.以屈君伸天为内容的“天人感应”思想
答案:D
7.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这主要表明清政府中的部分官员( )
A.已经认识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B.强调学习西学应循序渐进
C.反对清廷固守传统的做法
D.对西方的认识仍较为肤浅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可知清政府中的部分官员主张学习西方器物,认为这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举措,这说明他们并未深刻认识到清政府落后的根源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西方制度和文化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A项错误;清政府中的部分官员只认识到了学习西方器物的重要性,未提及对西方制度和文化的学习,无法体现循序渐进,排除B项;题干材料并未体现反对清廷固守传统的信息,故C项错误。
8.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这说明董仲舒( )
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出谋划策
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
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答案:C
解析:董仲舒以巩固汉武帝的统治为出发点出谋划策,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通过“限民名田”的方式来抑制土地兼并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而不是强调商鞅变法与土地兼并的关系,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土地兼并导致贫富悬殊,董仲舒通过“限民名田”的方式缓和矛盾,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对商鞅变法进行反思,故C项正确;董仲舒以巩固汉武帝的统治为出发点出谋划策,并未否定帝王之制,故D项错误。
9.下列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句名言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两句名言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A项反映的是人际关系,B项反映的是研究问题的方式,D项反映的是儒家义理观。C项强调以国家为重,反映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故选C项,排除A、B、D三项。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伴随着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许国彬《中国文化精要》
材料二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三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材料一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作者又是如何评价墨家与法家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百家争鸣”局面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1)含义: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经济的发展;私学兴起,“士”阶层的崛起。
(2)认识:儒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维护君臣、长幼秩序)。评价:墨家“强本节用”,法家“严而少恩”。
(3)影响: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
1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为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引文。
材料来源 引文内容
《贞观政要》卷一《君道》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道德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孟子》卷七《离娄上》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论语·子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材料二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
材料三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习近平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
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2014年5月30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参考答案:(1)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以人为本,体现民本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2)原因:汉字的发明和使用;史书典籍的编撰;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和包容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各民族长期交融;古代经济蓬勃发展。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法国作家司汤达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由此可以看出( )
A.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征
B.尊老爱幼是人类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
C.法国文化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D.文化具有跨越民族和地域的相通性
答案:D
解析:孟子和法国作家司汤达的观点都体现了“尊老”的思想,这说明尊老敬老是人类共同的意识,也说明文化具有跨越民族和地域的相通性,D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文化的相通性而非差异性,排除A项;B项中的“核心价值追求”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2.宋朝理学家朱熹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采。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 )
A.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B.自我克制,廉洁奉公
C.格物致知,自我修行
D.有所为有所不为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为官不在大小,而在于“公”,如果做到“公”,即使再小的官,也受人尊敬,反之,哪怕做到宰相,也没有好结果。题干材料强调国家公职人员应自我克制,廉洁奉公,故选B项。
3.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
A.对环境破坏的伤感
B.热爱和平的态度
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爱国忧民的情怀
答案:D
解析:杜甫在《春望》等古诗中,表达了对山河破碎、城乡萧条、人民离散的忧愤和同农民一样面对久旱降雨的欢欣等,体现了他爱国忧民的情怀,D项正确。
4.朱熹认为“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黄宗羲认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他们意在( )
A.提倡节俭思想
B.批判君主专制
C.主张依法治国
D.强调民本思想
答案:D
解析: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导致天下治乱的根源,与节俭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朱熹认为统治者要节用爱民,与批判君主专制无关,故B项错误;两人的主张都与依法治国无关,故C项错误;朱熹主张“爱民必先于节用”和黄宗羲主张“天下之治乱”“在万民之忧乐”都体现了民本思想,故D项正确。
5.从1943年以后,特别是从1945年起,他的思想就十分清楚地被看成是使马克思列宁主义适应中国情况的最权威的范例,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文化的总结和顶峰。这说明“他的思想”是( )
A.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B.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总结
C.中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他的思想就十分清楚地被看成是使马克思列宁主义适应中国情况的最权威的范例”,可知这一思想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故选D项;毛泽东思想主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毛泽东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总结,排除B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不是中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老子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自然法观点。他认为,统治者只有顺应自然,按照自然法则办事,才符合“道”的精神。与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法律思想相适应的是老子的理想国。在老子看来,理想的社会应是实行“无为而治”的一种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在这种理想国里,虽有圣人、侯王、贵族等统治阶级和平民百姓等被统治阶级,但却没有矛盾和斗争;虽有军队和法令,但都不发生实际作用。这是一种否定一切人定法的复古倒退的社会历史观和价值取向。
材料二 古希腊斯多葛学派阐述了他们的“顺从自然而生活”的伦理学观点,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自然法思想。斯多葛学派的重要贡献在于,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基于人的不平等的正义的法律观发展为 “人类基本平等”的正义的法律观,认为自然法的实质就是宇宙的理性,这种宇宙的理性乃是法律和正义的基础。……古罗马自然法学家西塞罗明确指出不符合自然法的人定法是无效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尹良海《“道”与“自然法”
——中西古代自然法思想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东西方自然法的含义并分析导致其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东西方自然法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
参考答案:(1)含义: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维护等级差别,否定人定法;古代西方思想家主张顺从自然而生活,人类彼此平等,崇尚正义,人定法要符合自然法。原因:春秋时期,农耕经济逐步发展,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割据混战,社会动荡;古希腊和古罗马处于奴隶社会,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的平等意识增强,人文精神产生并发展。
(2)影响:古代东方自然法思想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丰富了古代中国思想的内涵;其“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汉初和唐初都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但由于它否定人定法和道德的作用,在封建社会中未能成为一种主流法律思想。古代西方的自然法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西方社会的法律传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促进西方法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2020年厦门(同安)孔子文化节在同安孔庙举行。海峡两岸嘉宾聚首同安,共同见证了一场庄严古朴的祭孔大典。本次文化节以“儒行两岸·鉴照未来”为主题,通过线上直播、线下活动的方式,推动两岸交流、共同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约有12万名观众在线收看了活动。据悉,孔子文化节以弘扬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为主旨,彰显儒家思想生生不息的魅力,呼唤中华儿女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归属感,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共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摘编自《经济日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思想诞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中四幅图片的顺序,说明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四个阶段。
(3)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历经2 000多年,虽多次经受冲击,仍流传至今。试分析其原因。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据此分析今天大力弘扬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1)背景:生产力的进步(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广泛使用);诸侯割据混战,社会动荡;分封制走向崩溃。
(2)四个阶段: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到打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北宋理学兴起,儒学复兴;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3)原因:儒家思想自身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历代统治阶级的重视;历代儒学家的努力。
(4)主要内容:仁、礼、仁者爱人、大同、有教无类等。现实意义: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促进人类不同文明的理解与信任;建立和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