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与研究方法测试题
一、单选题(共12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互为手性异构体的分子组成相同,官能团不同
B.利用手性催化剂合成可以只得到一种或主要得到一种手性分子
C.原子中的电子在跃迁时会发生能量的变化,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光辐射,这也是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
D.霓虹灯光、激光、焰火都与电子跃迁释放能量有关
2.壳聚糖是一种可食性“人工果蜡”的主要成分,具有抑菌和保持果蔬光泽度的作用。壳聚糖是以氨基葡萄糖为单体的聚合物,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壳聚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单体的分子式为
B.分子中手性碳原子数目为5个
C.不溶于酸溶液,具有生物可降解性
D.分子中的氨基氮原子可与配位来增强抑菌作用
3.乙炔(HC≡CH)能在Hg2+催化下与水反应生成CH3CHO,反应历程及相对能垒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HC≡CH转化为CH3CHO的过程涉及消去反应
B.过程①中,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向Hg2+的空轨道提供孤对电子
C.本反应历程涉及的物质中,CH2=CHOH最稳定
D.上述转化关系中涉及的三种非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小关系为:C>O>H
4.某化合物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其红外光谱图只有C-H键、O-H键、C-O键的振动吸收,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0,则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是
A.CH3CH2OCH3 B.CH3COOH C.CH3CH(OH)CH3
D.CH3CH2CH2CH2OH
5.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是重要的营养素。其分子结构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式为:C6H8O6 B.含有4种官能团
C.易溶于水的可能原因是含有多元羟基 D.可使碘和淀粉的混合液褪色
6.纳米分子机器日益受到关注,机器常用的“车轮”组件结构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均属于烃
B.①③均属于苯的同系物
C.①②③均能发生取代反应
D.②④的二氯代物分别有3种和6种
7.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聚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CH2
B.丙烷分子的比例模型:
C.乙烷的结构式:CH3CH3
D.2-乙基-1,3-丁二烯分子的键线式:
8.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羟基的电子式: B.聚丙烯的结构简式:
C.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 D.苯甲酸的结构简式:
9.ag某常见有机物,X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不可能是甲烷
B.若X含有三种元素,则a可能为3.2
C.X完全燃烧时,消耗的
D.X最多存在两种同分异构体
10.下列有关物质的表达式正确的是
A.乙烯的分子式 B.羟基的电子式:
C.2—氯丙烷的结构简式: D.丙烯的键线式:
11.有机物A完全燃烧只生成CO2和H2O,将12 g该有机物完全燃烧,所得的产物依次通过足量浓硫酸和足量碱石灰,浓硫酸增重14.4 g,碱石灰增重26.4 g,该有机物的分子式是
A.C4H10 B.C3H8O C.C2H6O D.C2H4O2
12.分子式为C3H4Cl2的链状有机物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A.4种 B.5种 C.6种 D.7种
二、非选择题(共10题)
13.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常见药物有奥司他韦、扎那米韦、金刚乙胺及金刚烷胺以及预防药物如中药材金银花、大青叶等。其中金刚烷胺可按下列路线合成:
已知狄尔斯 阿德耳反应(也称双烯合成反应)如图所示:
试回答下列问题:
(1)B的键线式为 。
(2)上述物质中,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 (填字母)。
(3)上述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填数字)。
(4)金刚烷核磁共振氢谱有 组峰。
14.立方烷”是一种新合成的烃,其分子为正方体结构,其碳架结构如图所示:
(1)“立方烷”的分子式为
(2)该立方烷的二氯代物具有同分异构体的数目是
(3)下列结构的有机物属于立方烷同分异构体的是
A、 B、
C、 D、
(4)已知化合物A(C4Si4H8)与立方烷的分子结构相似,如图所示,则C4Si4H8的二氯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为 (填字母)。
A、3 B、4 C、5 D、6
15.有机化合物A常用于配制香水、精油,为测定A的结构,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13.6g有机物A置于氧气流中充分燃烧,生成17.92L(标准状况)和7.2g,通过质谱仪测得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36,则A的分子式为 。有机物A的红外光谱如图所示,则A可能的结构简式为 、 。
(2)请设计简单实验,确定A的结构简式 。(可选用的试剂:银氨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稀硫酸,限选一种试剂)
(3)探究制备A的最佳反应条件:
①该小组成员通过核磁共振仪测定A的核磁共振氢谱如图所示。在实验室中,利用有机酸B和醇C,通过酯化反应制备A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结束后,可用 (填序号)洗涤粗产品A。
A.稀硫酸 B.饱和碳酸钠溶液 C.乙醇 D.水
②该小组通过监测混合物中有机酸B的含量,探究制备A的最佳反应温度。已知:A、B、C的熔沸点如表-1所示,有机酸B的含量如图3。该反应的最佳温度为 (填序号)。温度超过106℃后,B的含量逐渐增大的原因为 。
物质 熔点 沸点
A -12.3 199.6
B 122.4 249
C - 97 64.3
A.100℃ B.106℃ C.116℃
16.咖啡因是一种生物碱(易溶于水及乙醇,熔点234.5℃,100℃以上开始升华),有兴奋大脑神经和利尿等作用。茶叶中含咖啡因约1%~5%、单宁酸(Ka约为10 4,易溶于水及乙醇)约3%~10%,还含有色素、纤维素等。实验室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索氏提取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烧瓶中溶剂受热蒸发,蒸汽沿蒸汽导管2上升至球形冷凝管,冷凝后滴入滤纸套筒1中,与茶叶末接触,进行萃取。萃取液液面达到虹吸管3顶端时,经虹吸管3返回烧瓶,从而实现对茶叶末的连续萃取。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需将茶叶研细,放入滤纸套筒1中,研细的目的是 ,圆底烧瓶中加入95%乙醇为溶剂,加热前还要加几粒 。
(2)可采用如图所示的简易装置分离提纯咖啡因。将粉状物放入蒸发皿中并小火加热,咖啡因在扎有小孔的滤纸上凝结,该分离提纯方法的名称是 。
17.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定量分析最早是由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的。某化学兴趣小组按如图所示,在电炉加热时用纯氧氧化管内样品I,根据产物的质量确定有机物的组成。回答下列问题:
(1)B装置的作用是 ,燃烧管C中CuO的作用是 。
(2)产生氧气按从左向右流向,根据气流方向进行装置连接顺序判断,燃烧管C不能先与装置D连接而是先与装置E连接的原因是 。
(3)若准确称取1.38g样品I(只含C、H、O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经充分燃烧后,D管质量增加2. 64 g,E管质量增加1.62 g,则该有机物I的实验式是 。
(4)有人提出装置D和空气相通,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应在D后再增加一个装置D,其主要目的是 。
(5)①取另一物质M进行燃烧法测定,发现燃烧后只生成CO2和H2O,某次燃烧后,经换算得到了0.25molCO2和0.30molH2O。据此得出的结论是 。
②另一实验中,取6.8 g蜡状有机物M在6.72L(标准状况下,下同)氧气中完全燃烧,两者均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6 L CO2和液态水。由此得出M的实验式是 。
18.青蒿素为无色针状晶体,熔点为156~157℃,易溶于丙酮、氯仿和苯,在水中几乎不溶。
Ⅰ.实验室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在操作i前要对青蒿进行粉碎,其目的是 。
(2)操作ii的名称是 。
(3)操作iii涉及重结晶,则操作iii的步骤为加热溶解、 、过滤、洗涤、干燥。
Ⅱ.已知青蒿素是一种烃的含氧衍生物,某同学为确定其化学式,进行如图实验:
实验步骤:
①按图所示连接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称量装置E、F中仪器及试剂的质量;
③取14.10g青蒿素放入硬质玻璃管C中,点燃装置C、D处的酒精灯;
④实验结束后冷却至室温,称量装置E、F中仪器及试剂的质量。
(4)装置E、F应装入的试剂分别为 、 。
(5)实验测得数据如表:
装置 实验前 实验后
E 24.00g 33.90g
F 100.00g 133.00g
通过质谱仪测得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2,结合上述数据,得出青蒿素的分子式为 。
(6)某同学认为使用上述方法会产生较大实验误差,你的改进方法是 。
19.在4000C,101.3k Pa时,3 L某烃A在m L氧气中完全燃烧,燃烧后测得气体体积(m+6)L(气体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试回答下列问题:
(1)烃A的组成中应满足的条件 ;
(2)当m=27时,烃A可能的分子式(只要求写出三种可能的分子式)。三种可能的分子式是: , , ;
(3)若烃A在常温常压下为气态物质时,m的取值范围 。
20.有机物A可由葡萄糖发酵得到,也可从酸牛奶中提取。纯净的A为无色粘稠液体,易溶于水。
(1)为研究A的组成与结构,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①称取9.0 g A,升温使其汽化,测其密度是相同条件下H2的45倍 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②将此9.0 g A在足量纯O2中充分燃烧,并使其产物依次缓缓通过浓硫酸、碱石灰,发现两者分别增重5.4 g和13.2 g A的分子式为 。
③另取9.0 g A,与足量的NaHCO3粉末反应,生成2.24 LCO2(标准状况);若与足量金属钠反应则生成2.24 LH2 (标准状况) 用结构简式表示A中含有的官能团 。
④A的核磁共振氢谱如图: A中含有 种氢原子。
(2)综上所述,A的结构简式为 。
(3)两分子A可反应生成一个六元环状化合物,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1.将12.9g某有机物在过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的产物分为两等分,一份通入足量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中,经过滤、洗涤、干燥后称量,得到14.35g白色沉淀。另一份通过足量干燥氯化钙,再通过足量碱石灰。其中氯化钙增重3.6g,碱石灰增重12.45g。试计算:
(1)由产生14.35g白色沉淀,可确定有机物中含 元素(写出元素符号)。
(2)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写出计算过程)。
22.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定量分析最早是由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的,装置如下图,他用CuO作氧化剂,在750℃左右使有机物在氧气流中全部转化为和,用盛有NaOH固体和无水的吸收管分别吸收和。
试回答下列问题:
(1)甲装置中盛放的是 (填化学式)。
(2)将7.4g有机物A进行实验,测得生成和,则A的实验式(最简式)为 。
(3)已知A的最简式能否确定A的分子式(填“能”或“不能”) 。也可以通过 法快速、精确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进而确定分子式。
(4)①若A为醇,且A的核磁共振氢谱图中有两组峰,则A的结构简式为 。
②若A的红外光谱如图所示,则其官能团的名称为 。
参考答案:
1.A
A.互为手性异构体的分子组成元素相同,官能团相同,只是旋光性不同,A不正确;
B.手性催化剂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合成有机物时,可以只得到一种或主要得到一种手性分子,B正确;
C.原子中的电子在跃迁时,将能量以光的形式辐射出来,从而产生原子光谱,C不正确;
D.利用电子跃迁释放的能量,可以产生霓虹灯光、激光、焰火,D正确;
故选A。
2.D
A.由壳聚糖结构可知其单体为 ,单体分子式为:,故A错误;
B.一个链节中含5个手性碳,则分子中手性碳原子数目为5n个,故B错误;
C.该结构中含有氨基能与酸反应生成盐,且含多个羟基,具有亲水性,因此溶于酸溶液,故C错误;
D.分子中氨基氮原子含孤对电子,存在空轨道,两者可形成配位键,而具有杀菌消毒能力,故D正确;
故选:D。
3.B
A.由本反应历程图示知,转化的过程中碳碳三键转化为碳碳双键,乙炔与H2O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烯醇,后乙烯醇不稳定,其结构重整转化为乙醛,在反应过程中没有涉及消去反应,A错误;
B.由图可知:过程①中H2O与Hg2+形成配合物,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具有孤对电子,可向Hg2+的空轨道上提供孤对电子而形成配位键,B正确;
C.物质含有的能量越高,物质的稳定性就越小。根据图示可知:CH2=CHOH的能量最高,故其稳定性最弱,C错误;
D.一般情况下,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第一电离能就越大。由于元素的非金属性:C>O>H,故三种非金属元素第一电离能大小关系:C>O>H,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4.C
A.CH3CH2OCH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分子中只有C-H键、C-O键,不含O-H键,故A错误;
B.CH3CO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分子中有C-H键、C-O键、O-H键和C=O键,故B错误;
C.CH3CH(OH)CH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分子中有C-H键、C-O键,O-H键,故C正确;
D.CH3CH2CH2CH2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0,分子中有C-H键、C-O键,O-H键,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5.B
A.结构简式可知,维生素C的分子式为C6H8O6,A正确;
B.含有的官能团是羟基、酯基、碳糖双键,共3种官能团,B错误;
C.羟基为亲水基团,根据维生素C的结构简式,维生素C中含有多个羟基,且羟基能与水形成分子间氢键,因此维生素C易溶于水的可能原因是含有多元羟基,C正确;
D.碘单质和淀粉混合溶液显蓝色,碘单质显氧化性,能将维生素C氧化,混合溶液颜色变浅,甚至溶液变为无色,D正确;
选B。
6.D
【解析】D项为本题的难点,可采用“定一移一”的思想利用基团位移法分类讨论,如金刚烷的二氯代物判断方法为先定一个氯原子的位置,然后顺次在金刚烷的环上移动另一个氯原子,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考虑金刚烷特殊的对称性,避免重复。
A.烃是只含碳元素和氢元素的有机物,而③富勒烯只含碳元素,属于单质,不属于烃,A错误;
B.苯的同系物只含1个苯环,B错误;
C.③富勒烯只含碳元素,不能发生取代反应,C错误;
D.②立方烷的二氯代物有、、3种,④金刚烷的二氯代物有、、、、、6种,D正确;
故选D。
7.D
A.聚丙烯的结构简式应为,A错误;
B. 不是丙烷的比例模型,而是其球棍模型,B错误;
C.CH3CH3是乙烷的结构简式,其结构式为:,C错误;
D.2-乙基-1,3-丁二烯分子的键线式:,D正确;
故答案为:D。
8.D
A.羟基中存在一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羟基的电子式为:,故A错误;
B.聚丙烯为丙烯通过加聚反应生成的,聚丙烯的结构简式为:,故B错误;
C.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故C错误;
D.苯甲酸的结构简式:,故D正确;
故选D。
9.B
A.由、的质量可求出有机物中,若X是烃,则为甲烷,A错误;
B.产物、中碳、氢元素质量之和为,若X含有三种元素,则另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分子中至少有一个氧原子,分子式为,此时,,B正确;
C.甲烷完全燃烧与甲醇完全燃烧时消耗的不同,故无法确定消耗的与的比值,C错误;
D.由上述分析知X不存在同分异构体,D错误;
故选B。
10.C
A.乙烯的分子式为C2H4,其结构简式为,A错误;
B.羟基的电子式:,B错误;
C.2—氯丙烷的结构简式为:,C正确;
D.丙烯的键线式为:,是2-丁烯的键线式,D错误;
故答案为:C。
11.B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硫酸增重14.4 g,即有机物A完全燃烧产生水的质量为14.4 g,即n(H2O)=,n(H)=2n(H2O)=1.6 mol,m(H)=1.6 mol×1 g/mol=1.6 g,碱石灰吸收CO2气体,碱石灰增重26.4 g,即有机物A完全燃烧产生CO2的质量为26.4 g,n(CO2)=,则n(C)=0.6 mol,m(C)=0.6 mol×12 g/mol=7.2 g。根据反应过程中各种元素守恒,可知有机物中m(C)+m(H)=7.2 g+1.6 g=8.8 g<12 g,说明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12 g有机物中含有的氧元素的质量为m(O)=12 g-8.8 g=3.2 g,n(O)==0.2 mol,n(C):n(H):n(O)=0.6 mol:1.6 mol:0.2 mol=3:8:1,即该有机物的实验式为C3H8O,由于C3H8O中碳原子已经饱和,所以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3H8O,故合理选项是B。
12.B
C3H6链状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此有机物属于烯烃,其结构简式为:CH2=CH-CH3,两个氯原子取代氢原子,其结构简式为:、、、、,故选项B正确。
13. CD ①② 2
(1)结合信息中双烯合成反应,对比A、C的结构可推知B为;
(2)C、D的分子式均为C10H16,结构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答案为CD;
(3)加成反应指不饱和键断裂,不饱和的碳原子与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对比反应前后物质结构,可知反应①是二烯烃发生加成反应,反应②是碳碳双键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反应③属于开环加成(与加成反应不同),反应④属于取代反应,反应⑤属于取代反应,答案为①②;
(4)根据金刚烷的结构简式可知,其核磁共振氢谱有2组峰。
14. C8H8 3 BD B
(1) 立方烷为对称结构,有8个角,每一个角为一个碳原子,这个碳原子和相邻的3个角上的碳原子以共价键结合,碳原子有4个价电子,所以每个碳原子只能和一个氢原子结合,故分子式为C8H8;
(2)立方烷二氯代物的氯原子可以是占据同一边上的两个顶点、面对角线的两个顶点、体对角线的两个顶点,共3种情况;
(3)选项中的分子式分别是A为C4H4,B为C8H8,C为C10H8,D为C8H8,故B、D与立方烷互为同分异构体;
(4)化合物A的二氯代物在面对角线上有2种同分异构体,在立方体的同一边上有1种同分异构体,在体对角线上有1种同分异构体,共有4种同分异构体,故选B。
15.(1)
(2)取少量A于洁净试管中,加入银氨溶液并水浴加热,若试管内壁出现银镜,则A为,若未出现银镜,则为;
(3) +CH3OH+H2O B B 温度超过106℃,甲醇蒸发速率加快,消耗B的量减少
(1)13.6g有机物A置于氧气流中充分燃烧,生成17.92L(标准状况)和7.2g,碳原子的物质的量为,质量为,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质量为0.8g,氧原子的质量为13.6g-9.6g-0.8g=3.2g,物质的量为,该有机物的实验式为C8H8O2,通过质谱仪测得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36,则A的分子式为C8H8O2;根据红外光谱图可知A的可能结构简式为:、;
(2)可通过检验醛基确定A的结构简式,实验为:取少量A于洁净试管中,加入银氨溶液并水浴加热,若试管内壁出现银镜,则A为,若未出现银镜,则为;
(3)A的核磁共振氢谱中含四组峰,故A的结构简式为,制备A的化学方程式为:+CH3OH+H2O;反应结束后可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A,饱和碳酸钠能溶解甲醇,中和苯甲酸,降低A的溶解度,故选B;有机酸B的含量最低时,转化为产物的产率最高,故最佳温度为106oC,故选B;温度超过106℃后,B的含量逐渐增大,根据表格可知甲醇的沸点低,故温度超过106℃,甲醇蒸发速率加快,消耗B的量减少。
16.(1) 增加固液接触面积,提取充分 几粒沸石
(2)升华
(1)萃取时将茶叶研细可以增加固液接触面积,从而使提取更充分;由于需要加热,为防止液体暴沸,加热前还要加入几粒沸石;
(2)根据已知信息可知咖啡因在100℃以上时开始升华,因此该分离提纯方法的名称是升华。
17.(1) 干燥氧气 防止影响实验结果使有 机物充分氧化生成CO2和H2O
(2)装置D装的碱石灰既能吸收H2O又能吸收CO2
(3)C2H6O
(4)防止空气中的CO2和H2O进入装置D中,影响实验结果
(5) 分子中N(C):N(H)=5:12,分子式为C5H12Ox (x=0,1,2 ……) C5H12O4
有机物燃烧变为CO2和H2O,若燃烧不完全会有CO。A装置为制备O2,B干燥氧气。C将有机燃烧,D、E为吸收产物。
(1)反应后续测定水,所以O2应该干燥。CO无法被吸收测定,所以CuO与CO反应。答案为干燥O2,将CO转化为CO2便于吸收测定;
(2)碱石灰既能吸收水又能吸收CO2,这样就无法确定CO2和H2O单独质量,所以先用CaCl2吸收水,再连接D吸收CO2。答案为将H2O和CO2分开吸收测定质量;
(3)D管的质量为CO2,则n(C)=n(CO2)= ,有机物中C原子质量为0.06×12g=0.72g。而E管为H2O的质量,则n(H)=2n(H2O)= ,有机物中氢原子质量为0.18g。则有机物中O的质量为m(O)=m(有机物)-m(H)-m(C)=1.38-0.18-0.72=0.48g,则n(O)=0.03mol。则C、H、O的比值为0.06:0.18:0.03=2:6:1,则该物质的实验式为C2H6O;
(4)空气中水和CO2也会被装置D、E吸收造成测定不准确,所以加入D装置吸收空气中的水和CO2以免引起测定误差。答案为防止空气中水和CO2进入D,以免影响测定结构;
(5)n(C): n(H)=0.25:0.6=5:12,但物质中是否含氧无法确定所以化学式为C5H12Ox(x=0、1、2、3等)。6.8g有机物中n(C)=n(CO2)= ,有机物中C原子质量为0.25×12g=3g。由于n(C): n(H)=0.25:0.6=5:12,则n(H)=0.6mol,有机物中氢原子质量为0.6g。m(O)=m(有机物)-m(H)-m(C)=6.8-3-0.6=3.2g,则n(O)= 。则C、H、O的比值为0.25:0.6:0.2=5:12:4,则该物质的实验式为C5H12O4。
18.(1)增大青蒿与乙醚的接触面积,提高青蒿素的浸出率
(2)蒸馏
(3)趁热过滤、冷却结晶
(4) 无水氯化钙(或五氧化二磷等) 碱石灰
(5)C15H22O5
(6)在装置C左侧增加除去空气中二氧化碳、水蒸气的除杂装置,同时在装置F右侧增加防止空气中二氧化碳、水蒸气进入F的装置
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时,先将青蒿粉碎,用乙醚萃取,然后过滤;将提取液进行蒸馏,收集乙醚,并得到青蒿素粗品;将粗品进行重结晶,从而获得精品。
(1)为增大青蒿中有效成分与有机溶剂的接触面积,常需将青蒿粉碎,则在操作i前要对青蒿进行粉碎,其目的是:增大青蒿与乙醚的接触面积,提高青蒿素的浸出率。答案为:增大青蒿与乙醚的接触面积,提高青蒿素的浸出率;
(2)由分析可知,操作ii的名称是蒸馏。答案为:蒸馏;
(3)操作iii涉及重结晶,需要分离出粗品中的杂质,并让青蒿素结晶析出,则操作iii的步骤为:加热溶解、趁热过滤、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答案为:趁热过滤、冷却结晶;
(4)青蒿素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通常用碱石灰吸收,水用无水氯化钙等吸收,且应先吸收水,后吸收二氧化碳,则装置E、F应装入的试剂分别为无水氯化钙(或五氧化二磷等)、碱石灰。答案为:无水氯化钙(或五氧化二磷等);碱石灰;
(5)m(H2O)=33.90g-24.00g=9.9g,m(CO2)=133.00g -100.00g =33.00g,n(H2O)==0.55mol,n(CO2)==0.75mol,则青蒿素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m(O)=14.10g-0.55mol×2×1g/mol-0.75mol×12g/mol=4.00g,n(O)==0.25mol,C:H:O=0.75mol:1.1mol:0.25mol=15:22:5,青蒿素的最简式为C15H22O5,其式量刚好为282,所以青蒿素的分子式为C15H22O5。答案为:C15H22O5;
(6)由于通入的空气中含有CO2和水蒸气,会干扰测定结果,空气也会从F装置右侧的导管进入E、F装置,所以使用上述方法会产生较大实验误差,改进方法是:在装置C左侧增加除去空气中二氧化碳、水蒸气的除杂装置,同时在装置F右侧增加防止空气中二氧化碳、水蒸气进入F的装置。答案为:在装置C左侧增加除去空气中二氧化碳、水蒸气的除杂装置,同时在装置F右侧增加防止空气中二氧化碳、水蒸气进入F的装置。
【点睛】利用空气提供O2或排尽装置内的气体时,需防止空气中某些成分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19.(1)每个分子中含8个氢原子
(2) C3H8 C4H8 C5H8 C6H8 C7H8(任三种)
(3)m≥18
(1)由烃的燃烧通式可得,体积增加了,解得y=8,烃A的组成应满足条件是每个分子中含8个氢原子。
(2)当m=27时,3L烃A完全燃烧消耗了27L氧气,则,则,则x=3、4、5、6、7等,分子式可能为C3H8、C4H8、C5H8、C6H8、C7H8中任三种。
(3)烃A为常温常压下气态物质,则碳原子数小于4,则可能为C3H8或C4H8,3升C3H8耗氧为,3升 C4H8耗氧为,所以 m≥18。
20.(1) 90 C3H6O3 -COOH、-OH 4
(2)
(3)2+2H2O
(1)①A蒸气的密度是相同条件下H2的45倍,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M=2×45=90;
②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90,则9.0 g A的物质的量是0.1 mol,其完全燃烧后产物被浓硫酸吸收,浓硫酸增重5.4 g,则生成水的质量是5.4 g,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为n(H2O)=,n(H)=0.6 mol;燃烧产物被碱石灰吸收,碱石灰增重13.2 g,所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13. 2 g,则生成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是n(CO2)=,故n(C)=0.3 mol,所以有机物中碳个数是3,氢个数是6,根据其相对分子质量是90,可知其分子中含有的氧原子个数是=3,则该物质的分子式为:C3H6O3;
③只有羧基可以和NaHCO3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O2,生成2.24 LCO2(标准状况),其物质的量是0.1 mol,则说明A分子中含有1个羧基;羧基、醇羟基都可以和金属钠发生反应生成氢气,与足量金属钠反应则生成2.24 LH2(标准状况),其物质的量是0.1 mol,则A物质分子中含有1个羟基;故A物质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是-COOH、-OH;
④根据核磁共振氢谱图看出有机物中有4个峰值,则说明其分子含有4种类型的等效氢原子;
(2)由于A分子中含有4种H原子,氢原子的个数比是3:l:1:1,所以A结构简式为: ;
(3)A分子中含有1个-COOH、1个-OH,2个分子的A在浓硫酸催化下加热,发生酯化反应产生环状酯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H2O。
21.(1)Cl
(2)C2H5Cl
(1)将该有机物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通入足量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中,得到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是氯化银,可确定该有机物中含Cl元素;
(2)根据题给信息可知,白色沉淀AgCl质量14.35g,则一半产物中Cl原子的物质的量为,燃烧产物中有0.1molHCl;氯化钙吸H2O增重,得知产物中H2O的质量3.6g,则一半产物中H原子的物质的量为;碱石灰吸收CO2和HCl增重,得知产物中CO2和HCl的质量12.45g,其中HCl的质量为3.65g,则一半产物中C原子的物质的量为;故该完全燃烧后的一半产物中含0.2molC、0.5molH、0.1molCl,该有机物的摩尔质量为,则该有机物不含O元素,其分子式为C2H5Cl。
22.(1)CaCl2
(2)C4H10O
(3) 能 质谱
(4) (CH3)3C-OH 醚键
用CuO作氧化剂,在750℃左右使有机物在氧气流中全部转化为CO2和H2O,通过测定生成的CO2、H2O的量确定实验式,用氯化钙吸收水蒸气,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会吸收水蒸气,故先用氯化钙吸收水蒸气,再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由于装置内有空气,会影响水蒸气、二氧化碳质量测定,实验开始时,要先通入氧气排尽装置内空气。
(1)因为氢氧化钠能同时吸收CO2和H2O,从而无法确定生成H2O和CO2的质量,故先用氯化钙吸收水蒸气,再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甲装置中盛放的是CaCl2;
故答案为:CaCl2。
(2)生成水物质的量为=0.5mol,H原子物质的量为0.5mol×2=1.0mol,生成二氧化碳为=0.4mol,碳原子物质的量为0.4mol,氧原子物质的量为=0.1mol,故有机物A中n(C):n(H):n(O)=0.4:1.0:0.1=4:10:1,A的实验式(最简式)为C4H10O;
故答案为:C4H10O。
(3)该有机物的最简式为C4H10O,H原子已经饱和C原子的四价结构,最简式即为分子式,也可以通过质谱法快速、精确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进而确定分子式;
故答案为:能;质谱。
(4)①A的分子式为C4H10O,若A为醇,且A的核磁共振氢谱图中有两组峰,则A的结构简式为(CH3)3C-OH;
②若A的红外光谱如图所示,含有对称的CH3-、对称的-CH2-以及C-O-C,则其结构简式为CH3CH2OCH2CH3,官能团的名称为醚键;
故答案为:(CH3)3C-OH;醚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