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高中历史第6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课件((共50张PPT)配课后作业含答案解析2份打包)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秋高中历史第6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课件((共50张PPT)配课后作业含答案解析2份打包)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0 23:05:54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目 标 素 养
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知 识 概 览
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内涵
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 药品供应 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等。
2.西方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
(1)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西方国家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各层级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公共卫生监督工作取得很大进展。
(2)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其 药品供应 也得到了基本保障。城乡居民无论年龄、性别、职业、收入,都享有一定的医疗服务权利。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医疗保障制度在很多西方国家推广。 美国 的医疗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 福利国家 ”。这为民众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物质支持。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建立起来。国家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 法律法规 ,大力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 传染病 ,把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视为重要的工作。
(2)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国家逐步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 等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药品供应体系也不断完善,国家规范药品收费标准,加大医疗扶贫力度,有效缓解了我国老少边穷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
(3)中国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20世纪60年代,国家已经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全民病有所医。中国的卫生事业基本保障了世界上 最多人口 的健康,创造了世界医疗史上的奇迹。
微思考1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到“福利国家”制度时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怎样理解“梯子”和“安全网”的说法
提示:理解:“梯子”是指政府给人们提供发展的渠道和机会。“安全网”是指社会福利政策,它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安全的保障。
微拓展中国卫生组织系统的特点
诊疗机构与服务机构相结合;预防与治疗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民间团体与政府组织相结合;中央与地方相结合;医疗教育科研与医疗救治相结合;体系化、制度化。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1.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世界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医学突飞猛进,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广泛应用到临床中,为治疗一系列威胁人们健康的疑难杂症奠定了基础
许多国家把防疫工作视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中之重,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
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增长
中国 医疗技术发展迅速,在断肢再植手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造瓣膜、试管婴儿等领域,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
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观,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其他国家和地区。
①公共卫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净化饮用水, 科学 处理垃圾、粪便与污水等许多做法在城市中推广开来,并影响到乡村;乡村居室、厨房、厕所、禽畜圈舍的卫生条件都有所改观。
②个人卫生:刷牙、洗手、洗脸、洗澡等行为成为个人卫生习惯。
(2)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开展形式多样的清理环境、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 爱国卫生运动 。它体现出我国卫生工作的鲜明特色,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
3.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1)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传染病的预防、食品药品与公共卫生的监管,以及卫生知识的宣传取得巨大进步。讲卫生 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
(2)越来越注重精神卫生:大力普及 精神医学 知识,提倡对精神障碍早发现、早治疗,促使精神疾病患者早日康复。而普通人也能够重视心理健康,采取有效方式预防精神疾患,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工作生活,从而实现身心幸福。
微思考2人类积极应对病毒的挑战
材料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型微生物,可以在其他生物体间传播并感染生物体,带来疾病。人类已经和病毒进行了几千年的斗争,但依然面临很大挑战。即使到21世纪,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艾滋病病毒、“非典”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还在对人类构成严重威胁。中国政府在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的斗争中,采取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依靠群众,科学依法有序防控,效果显著,赢得世界尊重,为人类提供了有效防治疫病的中国经验。
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提示:认识:传染病无国界,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加强预防措施,建立预防机制;积极开展对传染病及相关预防知识的宣传工作;世界各国应凝聚力量,携手合作,加强信息、技术和防控经验共享。
一 西方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
材料一 1848年,在霍乱等流行病的侵袭下,随着公共卫生改革运动兴起,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出台,英国建立起全球最早的公共卫生制度。19世纪后半叶,面对贫困疯人数量增长以及医疗资源短缺的局面,英国各地纷纷成立郡立疯人院,使贫困疯人的收容与医治有了基本保障。20世纪上半叶,为满足国民日益增长及多元化的医疗需求,英国成立隶属于地方的市立医院,后又将其转型为承担全民免费医疗的国有医院。
——摘编自倪念念、刘金源《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博弈下的
改革道路——以1848年英国<公共卫生法>为中心》等
材料一 北美地区早期的医院是居民个人出于非营利的目的自愿筹建的。……直到1798年,美国联邦政府才真正介入卫生保健领域。19世纪中叶美国开始了工业革命,随后出现的城市化和移民浪潮,加剧了原有住房卫生条件的恶化,传染病和流行病开始蔓延。从1866年开始,纽约等许多城市和州建立了卫生委员会,担负公共卫生方面的责任。1873年,美国各种类型的医院仅有178所,1993年,这个数字增加到5 579所。
——摘编自冯文《美国医院发展史》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英国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的基本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的趋势及影响。
提示:(1)因素:疫病流行,公共卫生改革运动兴起;贫富分化加剧;医疗资源缺乏;民众需求;政府重视;工业化的推动。
(2)趋势:由私人筹建逐渐发展到由政府主导,医院数量、类型不断增多。影响:推动了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国民健康;增强了国家治理能力,缓和了社会矛盾;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核心归纳
西方国家医疗卫生改革的发展趋势
(1)各国的特点。
①英国政府直接控制和经营卫生服务机构并为其提供经费,是典型的政府导向型体制。
②美国政府对卫生服务的管理作用有限,是典型的市场导向型体制。
③德国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卫生领域的组织与管理职责,由政府间接管理与控制,但政府的主要作用是规范而不是经营,属于社会导向型体制。
(2)共同趋势:严格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通过竞争提高服务质量;强调合作伙伴关系;重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强调患者和公民的参与等。
学以致用
1.19世纪30年代,英国成立了研究霍乱的特别委员会。1848年,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成立卫生总署,正式全面介入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管理,同时有关童工、女工、孕妇、职业病和卫生保健的法规也逐渐颁布。这些措施(  )
A.确保疫病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B.完善了英国卫生法律体系
C.推动了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D.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政府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推动了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C项正确;疫病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B、D两项,排除。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不约而同地建立了教育、医疗、托儿所等免费或低费的社会服务系统。这些政策旨在
(  )
A.掠夺高收入阶层
B.提高下层民众的生产积极性
C.发挥政府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D.为人们提供向上进阶的可能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教育、医疗、托儿所等免费或低收费的社会服务系统”,可知是指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建设,其目的并非是掠夺高收入阶层,故A项错误;福利制度会降低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错误;福利制度的实质是发挥政府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而不是目的,故C项错误;福利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保障,为人们提供向上进阶的可能,故D项正确。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医疗卫生体系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百废待兴,缺乏最基本的医疗卫生体系,社会公众的健康水平低下,表现在婴儿死亡率高达 200‰,孕妇死亡率为 15‰,人均预期寿命只有 35 岁。
——摘编自朱傲荣、张觉民等主编
《中国卫生管理学》等
材料二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规范民营医院发展。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医疗卫生体系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快的原因。
提示:(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落后;民众健康水平低。
(2)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医疗科技发展迅速;党和国家的重视,政府政策的调整;医护人员辛苦付出;群众健康意识增强。
核心归纳
改革开放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特点和意义
(1)背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导致医疗卫生体制脱离新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和指导。
(2)特点:逐步推行,渐进改革;简政放权,扩大医院自主权;探索多种运行机制;政府直接投入减少,医疗服务市场化;城乡兼顾,覆盖范围日渐扩大。
(3)意义:增强了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调动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缓解了医患供需矛盾;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有利于深化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为建立新的医疗卫生体系打下基础。
学以致用
1.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主要取决于”是指根本原因。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是思想因素,这并非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是题干现象的客观原因,而非根本原因,排除B项;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使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巨大变化,促进了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故选D项。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不管你住什么地方,居委会的人都会喊你,“没事儿了起来打扫卫生”,大家就纷纷出来,打扫自己门前那一块儿,也包括一些公共的场所……这在农村也非常普遍。当时的爱国卫生运动(  )
A.影响了国人的日常行为
B.表明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开始建立
C.弥合了城乡的发展差距
D.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动员了普通民众,这说明当时的爱国卫生运动影响了国人的日常行为,故A项正确。
一、选择题
1.1883年,德国通过了工业化国家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疾病保险法》,1884年又通过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了第一部《老年和残疾保险法》。这三大保险法旨在
(  )
A.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B.否定自由资本主义原则
C.干预社会发展的进程 D.推动企业自觉进行科技创新
答案:A
解析:为了应对工业化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缓解严重对立的阶级矛盾,19世纪后期德国政府开始采用立法的方式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这主要是为了应对现代化社会的挑战,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故A项正确。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全球卫生防疫,曾推出1947年“全球流感规划”、1952年“全球流感监测网络”、1967年“全球根除天花计划”等计划项目,但全球合作整体进展缓慢。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卫生组织未发挥应有作用
B.多极化趋势尚未真正出现
C.全球防疫体系尚未开始建立
D.冷战政治和意识形态冲突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卫生组织针对全球防疫推出多个方案,但整体进展缓慢,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正处于冷战时期,东西方政治和意识形态冲突制约了全球合作,故选D项;世界卫生组织未能发挥应有作用是现象而非原因,排除A项;多极化趋势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经出现,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3.1939 年,陕甘宁边区医院的门诊、取药是免费的,轻病者三餐白米饭,休养者每人一毛的菜钱,病重者有牛奶、鸡蛋。绝不以金钱的有无来决定对病人的诊视。陕甘宁边区医院的这些规定(  )
A.反映了其维护人民健康的理念
B.推动了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C.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体现了“三三制”民主原则的落实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门诊、取药是免费的”“绝不以金钱的有无来决定对病人的诊视”,可知中国共产党特别注重维护人民群众(特别是劳苦大众)的健康,故选A项;1939年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就已经正式建立,排除C项; “三三制”原则是指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中国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题干材料并未体现这一内容,排除D项。
4.接种疫苗、隔离受传染的病人、保护水源、掌握有关抗菌剂的知识——所有这一切都使西北欧的人口死亡率从1800年至少每千人的30%降低到1914年每千人的15%左右。因而,欧洲的人口从1750年的14 000万急剧地上升到1800年的18 800万、1850年的26 600万。这表明,西北欧的人口死亡率降低和欧洲人口的增长源自(  )
A.医学知识普及并深入发展 B.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C.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 D.工业革命向全球拓展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基本的医学知识得以普及并深入发展,促使西北欧的人口死亡率降低,欧洲人口增长,故A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现行的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包括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对于保障职工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问题日益突出,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推进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从1994年上半年开始,国务院在江苏省镇江市和江西省九江市进行了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试点。一年多来,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成效……国务院决定,在镇江、九江两市试点的基础上,再挑选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城市,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试点范围。
…………
改革的目标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提高职工健康水平的要求,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并使之逐步覆盖城镇全体劳动者。
——《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
改革扩大试点的意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我国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试点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我国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义。
参考答案:(1)背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旧的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缺陷,财政负担过重,医疗保障面狭窄,广大职工追求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特点:渐进性,先试点,后推广;有计划,有步骤;覆盖面扩大;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2)意义: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的健康水平,有利于扩大医疗覆盖面,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适应经济改革的要求。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德国史纲》中写道,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年和残疾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下列对此政策评析正确的是 (  )
A.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促进德国统一
B.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民众生活,缓解社会矛盾
C.消除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阻碍工人运动发展
D.德国建立了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2.19世纪以前,英国专科医生盛行,其服务价格昂贵。19世纪以后,这个群体的市场份额缩小,全科医生迅速崛起,且价格低廉。这一变化说明英国(  )
A.医疗资源呈现社会化大生产趋势
B.专科医生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
C.工业革命导致人们健康状况恶化
D.工业革命推动了医疗技术的进步
3.1945年7月,英国战后第一次大选。工党竞选时主张要进行社会改革,除了要对许多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之外,还要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险制度和国民医疗保险制度。结果艾德礼领导的工党出人意料地大胜丘吉尔领导的保守党。工党取胜的原因在于其主张(  )
A.政府运用宏观调控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
B.追随美国推行冷战政策
C.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维护“世界工厂”地位
D.顺应欧洲一体化的趋势
4.1985年,英国政府宣布,压缩社会保障费用,规定只有低收入家庭才能享受产妇津贴、死亡津贴,取消洗衣和供暖津贴等。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减少政府的财政开支
B.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范围
C.说明英国已经消灭了贫困
D.有利于提高妇女的地位
5.20世纪初,上海广智书局出版的《最近卫生学》一书提出:“夫欲保国,必先强种,而强种之术,舍人人自解卫生、自能卫生,其道无由。吾国自医学失传,卫生一事,阙而不讲,此国民体格所以日趋于文弱也。”书中观点意在(  )
A.说明建立完善医疗体系的重要性
B.大力宣传国家卫生防疫基本常识
C.强调卫生之事应该与救国相结合
D.督促政府积极开展卫生防疫工作
6.1953年10月,卫生部向中央报告,确定卫生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要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医疗工作,使农村卫生工作和互助合作运动密切结合,并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治对人民危害性最大的疾病。这一举措的施行(  )
A.确保互助合作运动的顺利开展
B.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缩小城乡医疗卫生水平的差距
D.服务国家建设主要任务的推进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列各项科技成就中符合“世界之最”这一主题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升入太空
8.观察下表,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81年 2005年
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 67岁 73岁
学龄儿童入学率 95% 99%
A.人们对政治和教育的重视
B.社会主义法制的逐步建立
C.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D.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完善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83年,德国颁发了世界上第一部《疾病保险法》,是社会保险诞生的标志。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德国的医疗保险现已达到相当普及和比较完善的程度。
在德国,医疗保险分为法定保险和自愿保险两种类型。法定的医疗保险是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其覆盖面达全国人口的90%。大约从1925年起,私人医疗保险开始迅速发展,主要投保对象是没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群。同时,德国政府注重“有管理的竞争”的理念,这样有利于患者获得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另外,社会福利立法也对长时间在私人医疗保险公司投保、岁数比较大的群体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以增加他们转为法定医疗保险的难度。这些现象的存在就表现出对互助原则的损害。
——摘编自陈成武《德国医疗保障制度及其改革探索》
(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德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医疗卫生制度体系忽视集体卫生机构和个体医生的作用,片面强调卫生事业的福利性质,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医疗服务机构及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导致医疗服务质量下降。
1978—1984年,我国对医疗卫生体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主要内容是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的管理。1984—1992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其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内容涉及办医体制、管理体制、分配机制、收费制度、事业经费补偿机制等医疗体制的多个方面。1992—2005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内容主要涉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医药卫生体制、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体制等方面。2005年至今,在总结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医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摘编自李玉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特点。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1848年,英国第一个公共卫生条例诞生,第一个中央卫生委员会建立。从此,“国家就以一套杂乱无章的条例对疾病展开了毫无组织的战争”。卫生法散见于地方条例、工厂条例、埋葬条例以及种痘、煤烟、食品掺假等条例之中。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带来巨大的环境卫生问题
B.英国的早期殖民扩张带来新问题
C.新航路开辟促使航运中心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改善了英国形象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日益流行。从知识精英到一般知识分子,中国的文化论述中弥漫着讲求卫生、强身救国的主张。《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1903年)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这种现象(  )
A.源于对晚清疫灾频发的反思
B.推动了卫生观念的进一步普及
C.说明卫生意识承载爱国主义精神
D.推动中国社会习俗日益西方化
二、非选择题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1900年后,北京饮水卫生事业发生了较大变化。早期,技术改良改善了北京饮水状况。洋井开凿技术的传入,使深水井逐步普及,很多人喝上了甜水。接着,基于现代设备和化学化验的自来水公司建立起来。此时,现代饮水卫生的观念尚未形成,不过,人们已从简单地以口味苦甜区分井水的好坏,发展到具备一些关于饮水的科学知识。1925年后,北京饮水卫生进入国家主导时期。技术进步带来的改变只是一种附带效果,而细菌理论指导的公共卫生则是一种官方的主动作为。20世纪20年代,北京的西方医学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人们开始应用科学细菌方法检验水质。1928年8月,公共卫生成为政府职责之一,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卫生行政机构,一方面积极建设专业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又大力普及科学饮水卫生知识。
——摘编自杜丽红《知识、权力与日常生活
——近代北京饮水卫生制度与观念嬗变》
(1)根据材料,分析北京近代饮水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京近代饮水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
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德国史纲》中写道,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年和残疾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下列对此政策评析正确的是 (  )
A.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促进德国统一
B.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民众生活,缓解社会矛盾
C.消除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阻碍工人运动发展
D.德国建立了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俾斯麦政府通过颁布法令,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法令的颁布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故选B项。
2.19世纪以前,英国专科医生盛行,其服务价格昂贵。19世纪以后,这个群体的市场份额缩小,全科医生迅速崛起,且价格低廉。这一变化说明英国(  )
A.医疗资源呈现社会化大生产趋势
B.专科医生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
C.工业革命导致人们健康状况恶化
D.工业革命推动了医疗技术的进步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促进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居民增多,对社会资源的需求增多,医疗向廉价化、大众化发展,医疗资源的社会化分配是其典型表现,故A项正确。
3.1945年7月,英国战后第一次大选。工党竞选时主张要进行社会改革,除了要对许多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之外,还要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险制度和国民医疗保险制度。结果艾德礼领导的工党出人意料地大胜丘吉尔领导的保守党。工党取胜的原因在于其主张(  )
A.政府运用宏观调控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
B.追随美国推行冷战政策
C.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维护“世界工厂”地位
D.顺应欧洲一体化的趋势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对许多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险制度和国民医疗保险制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和国民医疗保险制度以改善民生,故A项正确;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故B项错误;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实力衰落,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未涉及欧洲一体化,故D项错误。
4.1985年,英国政府宣布,压缩社会保障费用,规定只有低收入家庭才能享受产妇津贴、死亡津贴,取消洗衣和供暖津贴等。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减少政府的财政开支
B.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范围
C.说明英国已经消灭了贫困
D.有利于提高妇女的地位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压缩社会保障费用”“只有低收入家庭才能享受产妇津贴、死亡津贴”,可知英国政府减少了福利政策的支出,有利于减少政府的财政开支,故A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规定只有低收入家庭才能享受产妇津贴、死亡津贴,取消洗衣和供暖津贴等”,可知社会保障的范围缩小了,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英国政府缩减福利开支,不能说明英国已经消灭贫困,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妇女地位的提高,故D项错误。
5.20世纪初,上海广智书局出版的《最近卫生学》一书提出:“夫欲保国,必先强种,而强种之术,舍人人自解卫生、自能卫生,其道无由。吾国自医学失传,卫生一事,阙而不讲,此国民体格所以日趋于文弱也。”书中观点意在(  )
A.说明建立完善医疗体系的重要性
B.大力宣传国家卫生防疫基本常识
C.强调卫生之事应该与救国相结合
D.督促政府积极开展卫生防疫工作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书强调卫生观念与强种、救国相结合,故选C项;材料并没有提及建立比较完善的医疗体系,排除A项;大力宣传国家卫生防疫基本常识只是题干材料中的局部信息,排除B项;题干材料只是强调通过书籍宣传,并没有督促政府积极开展医疗卫生防疫工作,排除D项。
6.1953年10月,卫生部向中央报告,确定卫生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要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医疗工作,使农村卫生工作和互助合作运动密切结合,并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治对人民危害性最大的疾病。这一举措的施行(  )
A.确保互助合作运动的顺利开展
B.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缩小城乡医疗卫生水平的差距
D.服务国家建设主要任务的推进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53年10月”“确定卫生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要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医疗工作,使农村卫生工作和互助合作运动密切结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将卫生工作与工业建设、互助合作运动相结合,说明当时卫生工作服务国家建设主要任务的推进,故选D项;卫生工作可以辅助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而不是确保,排除A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卫生工作服务于“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城乡同时开展卫生工作,并未反映侧重发展乡村卫生,无法得出缩小城乡差距的结论,排除C项。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列各项科技成就中符合“世界之最”这一主题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升入太空
答案C
解析1965年,中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先世界的研究成果,故选C项。
8.观察下表,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81年 2005年
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 67岁 73岁
学龄儿童入学率 95% 99%
A.人们对政治和教育的重视
B.社会主义法制的逐步建立
C.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D.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完善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83年,德国颁发了世界上第一部《疾病保险法》,是社会保险诞生的标志。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德国的医疗保险现已达到相当普及和比较完善的程度。
在德国,医疗保险分为法定保险和自愿保险两种类型。法定的医疗保险是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其覆盖面达全国人口的90%。大约从1925年起,私人医疗保险开始迅速发展,主要投保对象是没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群。同时,德国政府注重“有管理的竞争”的理念,这样有利于患者获得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另外,社会福利立法也对长时间在私人医疗保险公司投保、岁数比较大的群体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以增加他们转为法定医疗保险的难度。这些现象的存在就表现出对互助原则的损害。
——摘编自陈成武《德国医疗保障制度及其改革探索》
(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德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参考答案(1)特点:医疗保险改革历史悠久;医疗保险制度完备;医疗保险覆盖人群广;以法定医保为主,私人医保为辅;立法先行,强制实施;引入竞争机制以改善服务。
(2)评价:德国医疗保险制度完备,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了德国人的生活质量,延长了德国人的平均寿命;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但对私人医疗保险设限不利于发扬社会互助精神。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医疗卫生制度体系忽视集体卫生机构和个体医生的作用,片面强调卫生事业的福利性质,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医疗服务机构及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导致医疗服务质量下降。
1978—1984年,我国对医疗卫生体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主要内容是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的管理。1984—1992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其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内容涉及办医体制、管理体制、分配机制、收费制度、事业经费补偿机制等医疗体制的多个方面。1992—2005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内容主要涉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医药卫生体制、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体制等方面。2005年至今,在总结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医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摘编自李玉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特点。
参考答案(1)背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改革开放的决策,医疗卫生体制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2)特点:顺应经济发展要求;覆盖范围日渐扩大;政府主导,逐步推进,城乡兼顾。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1848年,英国第一个公共卫生条例诞生,第一个中央卫生委员会建立。从此,“国家就以一套杂乱无章的条例对疾病展开了毫无组织的战争”。卫生法散见于地方条例、工厂条例、埋葬条例以及种痘、煤烟、食品掺假等条例之中。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带来巨大的环境卫生问题
B.英国的早期殖民扩张带来新问题
C.新航路开辟促使航运中心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改善了英国形象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848年”“英国第一个公共卫生条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后,政府制定公共卫生条例,建立中央卫生委员会,这说明工业革命带来严重的环境卫生问题,故A项正确;“早期殖民扩张”与题干材料的时间信息不符,故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于15—16世纪,故排除C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确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排除D项。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日益流行。从知识精英到一般知识分子,中国的文化论述中弥漫着讲求卫生、强身救国的主张。《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1903年)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这种现象(  )
A.源于对晚清疫灾频发的反思
B.推动了卫生观念的进一步普及
C.说明卫生意识承载爱国主义精神
D.推动中国社会习俗日益西方化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的文化论述中弥漫着讲求卫生、强身救国的主张”“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可知卫生意识承载了爱国主义精神,故选C项;根据题干材料“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可知是对救亡图存而非疫病的反思,排除A项;题干材料强调把卫生教育和爱国教育联系起来,并不是侧重于推动卫生观念的普及,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体现中国社会习俗日益西方化,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1900年后,北京饮水卫生事业发生了较大变化。早期,技术改良改善了北京饮水状况。洋井开凿技术的传入,使深水井逐步普及,很多人喝上了甜水。接着,基于现代设备和化学化验的自来水公司建立起来。此时,现代饮水卫生的观念尚未形成,不过,人们已从简单地以口味苦甜区分井水的好坏,发展到具备一些关于饮水的科学知识。1925年后,北京饮水卫生进入国家主导时期。技术进步带来的改变只是一种附带效果,而细菌理论指导的公共卫生则是一种官方的主动作为。20世纪20年代,北京的西方医学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人们开始应用科学细菌方法检验水质。1928年8月,公共卫生成为政府职责之一,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卫生行政机构,一方面积极建设专业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又大力普及科学饮水卫生知识。
——摘编自杜丽红《知识、权力与日常生活
——近代北京饮水卫生制度与观念嬗变》
(1)根据材料,分析北京近代饮水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京近代饮水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1)原因:近代西方技术的传入;近代医学教育的发展;政府主动参与,设立专门机构;现代卫生观念的不断增强。
(2)影响:有利于保障民众的身体健康,推动了政府管理职能向近代转型,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增强了公众的卫生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