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版2023-2024学年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高中地理第4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过关检测A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专版2023-2024学年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高中地理第4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过关检测A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0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19 23:4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过关检测(A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我国法律规定,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右图为黄土高原某地陡坡耕地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
1.黄土高原陡坡开垦耕地会 (  )
①改变地貌类型 ②影响降水量 ③破坏自然植被 ④松动地表土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
①地形坡度大 ②植被稀疏 ③降水量大 ④全年风大
⑤土质疏松 ⑥冻融作用强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某科研团队为解决某地区饮水问题,设计了坝窖联蓄工程(如下图),利用淤地坝拦蓄沟道洪水,再用蓄水池、水窖加以存储。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引水卧管的独特设计,主要目的是(  )
A.减少引水杂质
B.方便引水管自流
C.防止泥沙淤积
D.过滤水中污染物
4.建设坝窖联蓄工程,除了解决饮水问题,还可以(  )
A.增加地表径流
B.减少土地盐碱化
C.缓解水土流失
D.增加水汽输送量
5.最适合该工程推广的地区是(  )
A.东南丘陵 B.河套平原
C.黄土高原 D.藏北高原
农田覆盖技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条农业增产增收之路,是我国发展节水农业,促进水资源持续利用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性措施。下图为我国黄土高原某丘陵沟壑区山地枣林不同覆盖技术比较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6.黄土高原地区枣林实施覆盖技术可以(  )
A.延长生长期,提高土壤温度
B.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
C.保护地表植被,减轻水土流失
D.促进地表水分下渗,保持土壤墒情
7.与枣林地膜覆盖技术相比,枣林秸秆覆盖技术的主要优势是(  )
A.抗风抗旱,地区适应性强
B.成本低廉,经济效益较高
C.病虫害少,增产效果显著
D.抑制杂草,减轻杂草危害
8.该地枣林采用覆盖技术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是(  )
A.改变枣林内与枣林外裸地间风速和风向
B.增加了土壤与大气之间的水热交换
C.降低枣林叶面光合作用效率
D.增加枣林根系虫害和细菌滋生繁殖
西气东输三线东段工程西起江西吉安,东至福建福州,线路全长817千米,设计输气量150亿立方米。下图为西气东输三线东段工程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建设西气东输三线东段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
B.节省输入地能源消费资金
C.发展输入地天然气工业
D.缓解输入地能源紧缺的状况
10.西气东输三线东段工程给福建省带来的有利影响有 (  )
①有利于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 ②有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 ③有利于促进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④有利于煤炭工业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右图为我国三种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据此完成11~13题。
11.下列关于①资源调配线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经过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B.穿越两类陆地自然带
C.目标市场位于海南
D.资源主要来自我国新疆和中亚
12.②资源调配线路建设的不利条件是(  )
A.受地势影响抽水北送
B.污染严重,水质差
C.开挖新河道,建设成本高
D.加大海河的防洪压力
13.③资源调配对输入地的直接影响是(  )
A.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B.出口加工工业比重增加
C.外来务工人员明显增加
D.电子工业升级换代
中巴经济走廊起点位于新疆喀什,终点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内的贸易走廊。2016年11月,由中国新疆喀什出发的首支贸易试点车队抵达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并将货物装船发往海外,标志着中巴经济走廊正式贯通。据此完成14~16题。
14.中巴经济走廊途经地区(  )
A.地表起伏大 B.河流较多
C.高温多雨 D.黑土深厚
15.新疆经中巴经济走廊对外出口的商品可能是(  )
①天然气 ②稻米 ③棉花 ④葡萄干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会(  )
A.造成我国产业空心化
B.带动巴基斯坦基础设施建设
C.增加巴基斯坦就业压力
D.增加我国能源进口来源
下图示意世界汽车产业四次大转移。据此完成17~18题。
17.第一次转移是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美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国土地域辽阔
B.劳动力资源丰富
C.美国出现逆城市化
D.钢铁、石化等工业迅速发展
18.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汽车产量迅速上升,其主要原因是我国(  )
A.地形、气候条件适宜
B.科技发展迅速,潜在市场广大
C.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高
D.发达的经济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近年来,全球的电子、半导体和汽车等装配基地转移到东南亚,东南亚制造业随之崛起。据2019年2月26日消息,越南政府要求韩国的一家汽车制造商向越南当地转让技术,并将其本地化率提高到40%以上。据此完成19~20题。
19.近年来,韩国等多国制造业企业到东南亚大力投资建厂,其考虑的主要是(  )
A.市场规模 B.劳动力成本
C.投资风险 D.原料成本
20.越南政府推动汽车制造本地化的根本目的是(  )
A.增加当地就业 B.保证产品质量
C.提高本地生产能力 D.降低配件运费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40分)
21.(11分)丹江口水库位于湖北省与河南省交界处(图1),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引江济汉工程作为中线工程的组成部分,于2014年9月26日通水(图2)。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说出南水北调和引江济汉工程对水循环的影响。
(2)从自然角度分析丹江口水库成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优势条件。
(3)说明引江济汉工程对汉江的作用。
(4)说明丹江口水库作为华北未来可持续供水的水源地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22.(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随着全球变暖,北极海冰持续消融,人们开始开辟北极航道。特别是中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开建后,走北极东北航道成为常态。中俄计划建设“冰上丝绸之路”,开展北极航道合作,使白令海峡成为北方的“马六甲”。
材料二 北极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中俄合作的液化天然气项目地处北极圈内鄂毕湾西侧的亚马尔半岛。半岛地表60%为沼泽和湖泊,平均海拔50米,沿海大部分是低平的沙岸。冬季寒冷而漫长,永冻层广布,暴风雪天气频繁。液化天然气工厂的模块建造,中国企业承担了85%,还参与了钻机和具有破冰功能的运输船的建造。我国企业承建的模块、钻机和零部件经白令海峡运抵亚马尔,用时16天左右,比走传统航道缩短近20天。伴随着该项目的投产,俄罗斯天然气的产量将增加2.5倍,开采、液化和海洋运输实现了技术升级,每年可向我国稳定供应400万吨液化天然气。
材料三 亚马尔半岛位置图。
(1)指出亚马尔天然气项目建设中需要克服的不利自然条件。
(2)亚马尔天然气项目是“共建、共享”的鲜明例子,分析亚马尔天然气项目的建设对中俄产生的积极影响。
(3)有人推测白令海峡会成为北方的“马六甲”,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23.(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从20世纪70年代半导体产业在美国形成规模以来,半导体产业总共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第一次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美国本土向日本转移;第二次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2000年,由美国、日本向韩国以及中国台湾转移。
材料二 半导体产业每一次转移的过程都带动了当地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正在承接第三次转移,在过去的20多年中,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获取了部分国外半导体封装、制造等业务。下图为半导体产业链示意图。
(1)简析美国半导体产业进行第一次产业转移的原因。
(2)第二次产业转移时,美国开始主动将生产线外搬,采用委外代工的模式。判断此阶段美国半导体产业的生产特点。
(3)第三次半导体产业转移为规模转移。简述我国承接半导体第三次转移的优势条件。
(4)简述半导体产业转移给我国带来的有利影响。
24.(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挪威、芬兰两国计划在北极圈内修建一条北极铁路(下图),与芬兰南方铁路网相连,并与赫尔辛基至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海底隧道对接,可将欧洲大陆与北冰洋相连,再经由北冰洋东北航线与亚洲联通,成为“北极丝路”。
从亚洲到西欧各港,“北极丝路”比苏伊士航线缩短近5000海里,比好望角航线缩短8000海里以上,挪威和芬兰两国力邀中国企业合作共建北极铁路。
(1)简述修建北极铁路的地理意义。
(2)分析在修建北极铁路中需要克服的不利自然条件。
(3)说出挪威、芬兰两国通过北极铁路可向中国输出的大宗自然资源。
(4)你是否赞成中国企业参与合作共建北极铁路 说出你的理由。
第四章过关检测(A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我国法律规定,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右图为黄土高原某地陡坡耕地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
1.黄土高原陡坡开垦耕地会 (  )
①改变地貌类型 ②影响降水量 ③破坏自然植被 ④松动地表土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
①地形坡度大 ②植被稀疏 ③降水量大 ④全年风大
⑤土质疏松 ⑥冻融作用强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陡坡开垦耕地会破坏自然植被、松动地表土体而导致水土流失。第2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有地形坡度大、植被稀疏、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等。
某科研团队为解决某地区饮水问题,设计了坝窖联蓄工程(如下图),利用淤地坝拦蓄沟道洪水,再用蓄水池、水窖加以存储。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引水卧管的独特设计,主要目的是(  )
A.减少引水杂质
B.方便引水管自流
C.防止泥沙淤积
D.过滤水中污染物
4.建设坝窖联蓄工程,除了解决饮水问题,还可以(  )
A.增加地表径流
B.减少土地盐碱化
C.缓解水土流失
D.增加水汽输送量
5.最适合该工程推广的地区是(  )
A.东南丘陵 B.河套平原
C.黄土高原 D.藏北高原
答案3.A 4.C 5.C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引水卧管在清水层设计有进水口,而在浑水层是封闭的,这样有利于减少引水杂质。故选A项。第4题,读图可知,坝窖联蓄工程拦蓄了泥沙,有利于缓解当地的水土流失;同时有利于地表径流下渗,增加地下径流。故选C项。第5题,由材料信息可推知,该工程是为缺水严重、地形起伏比较大、有洪水灾害的山区设计的,最符合条件的是黄土高原。故选C项。
农田覆盖技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条农业增产增收之路,是我国发展节水农业,促进水资源持续利用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性措施。下图为我国黄土高原某丘陵沟壑区山地枣林不同覆盖技术比较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6.黄土高原地区枣林实施覆盖技术可以(  )
A.延长生长期,提高土壤温度
B.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
C.保护地表植被,减轻水土流失
D.促进地表水分下渗,保持土壤墒情
7.与枣林地膜覆盖技术相比,枣林秸秆覆盖技术的主要优势是(  )
A.抗风抗旱,地区适应性强
B.成本低廉,经济效益较高
C.病虫害少,增产效果显著
D.抑制杂草,减轻杂草危害
8.该地枣林采用覆盖技术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是(  )
A.改变枣林内与枣林外裸地间风速和风向
B.增加了土壤与大气之间的水热交换
C.降低枣林叶面光合作用效率
D.增加枣林根系虫害和细菌滋生繁殖
答案6.D 7.B 8.D
解析第6题,黄土高原地处我国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气候区,降水较少且季节变化较大,冬春季节干旱严重,是枣林的休眠期,同时也是枣林土壤水分损失的重要时期,枣林为了吸收更多的水分,根系扎入土壤很深,因此,为了保持土壤水分,可实施枣林覆盖技术,促进休眠期枣林土壤水分向深处下渗,从而保持土壤墒情。第7题,在图中所示的三种覆盖措施中,除了石子覆盖外,秸秆和地膜覆盖的抗风性都较差;三种措施都可以抑制杂草和减少病虫害,但秸秆覆盖可以就地取材,减少果农的投资成本,经济效益较高。第8题,枣林采用秸秆、地膜、石子覆盖于土壤表层,阻碍了枣林地对太阳辐射热量的有效吸收与传导,导致土壤升温较慢,也阻碍了土壤与大气之间的水热交换,同时加剧枣林根系虫害和细菌滋生繁殖,会改变林区和外部的风速,但对林地的风向影响很小。
西气东输三线东段工程西起江西吉安,东至福建福州,线路全长817千米,设计输气量150亿立方米。下图为西气东输三线东段工程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建设西气东输三线东段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
B.节省输入地能源消费资金
C.发展输入地天然气工业
D.缓解输入地能源紧缺的状况
10.西气东输三线东段工程给福建省带来的有利影响有 (  )
①有利于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 ②有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 ③有利于促进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④有利于煤炭工业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9.D 10.C
解析第9题,西气东输三线将中亚天然气和新疆煤制天然气输往东南沿海地区,可有效缓解天然气供需紧张的状况。第10题,相对于煤炭,天然气污染小,因此有利于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西气东输有利于促进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西气东输与实现农业机械化关系不大;对煤炭工业的发展不利。
右图为我国三种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据此完成11~13题。
11.下列关于①资源调配线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经过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B.穿越两类陆地自然带
C.目标市场位于海南
D.资源主要来自我国新疆和中亚
12.②资源调配线路建设的不利条件是(  )
A.受地势影响抽水北送
B.污染严重,水质差
C.开挖新河道,建设成本高
D.加大海河的防洪压力
13.③资源调配对输入地的直接影响是(  )
A.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B.出口加工工业比重增加
C.外来务工人员明显增加
D.电子工业升级换代
答案11.D 12.C 13.A
解析第11题,图中①资源调配线路为西气东输二线线路,资源主要来自新疆和中亚。该线路没有经过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穿越了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目标市场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第12题,②资源调配线路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能够自流,水质较好,但需开挖新的河道,成本较高。第13题,③资源调配线路是西电东送南线工程,输送电能相对于输送煤炭而言,可以改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
中巴经济走廊起点位于新疆喀什,终点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内的贸易走廊。2016年11月,由中国新疆喀什出发的首支贸易试点车队抵达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并将货物装船发往海外,标志着中巴经济走廊正式贯通。据此完成14~16题。
14.中巴经济走廊途经地区(  )
A.地表起伏大 B.河流较多
C.高温多雨 D.黑土深厚
15.新疆经中巴经济走廊对外出口的商品可能是(  )
①天然气 ②稻米 ③棉花 ④葡萄干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会(  )
A.造成我国产业空心化
B.带动巴基斯坦基础设施建设
C.增加巴基斯坦就业压力
D.增加我国能源进口来源
答案14.A 15.B 16.B
解析第14题,中巴经济走廊起点位于新疆喀什,途经地区以高原、山地为主,地表起伏较大,A项正确;途经地区高温少雨,河流发育较差,B、C两项错误;途经地区无黑土分布,D项错误。第15题,我国能源不足,不可能通过中巴经济走廊对外出口天然气资源,①错误;水稻不是新疆的主要粮食作物,②错误;新疆绿洲地区盛产棉花和葡萄,经中巴经济走廊对外出口的商品可能是棉花和葡萄干,B项正确。第16题,中巴经济走廊是一条贸易走廊,双方互利互赢,不会造成我国产业的空心化,A项错误;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带动巴基斯坦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B项正确,C项错误;可以使我国能源进口方式更加多样,但没有增加能源进口来源,D项错误。
下图示意世界汽车产业四次大转移。据此完成17~18题。
17.第一次转移是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美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国土地域辽阔
B.劳动力资源丰富
C.美国出现逆城市化
D.钢铁、石化等工业迅速发展
18.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汽车产量迅速上升,其主要原因是我国(  )
A.地形、气候条件适宜
B.科技发展迅速,潜在市场广大
C.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高
D.发达的经济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答案17.D 18.B
解析第17题,世界汽车产业第一次转移是从欧洲转移到美国,原因是美国的东北部有丰富的资源,钢铁、石化等工业迅速发展,为发展汽车产业创造了条件。第18题,世界许多著名汽车生产公司纷纷在我国建立生产线,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潜在市场广大以及科技发展迅速。
近年来,全球的电子、半导体和汽车等装配基地转移到东南亚,东南亚制造业随之崛起。据2019年2月26日消息,越南政府要求韩国的一家汽车制造商向越南当地转让技术,并将其本地化率提高到40%以上。据此完成19~20题。
19.近年来,韩国等多国制造业企业到东南亚大力投资建厂,其考虑的主要是(  )
A.市场规模 B.劳动力成本
C.投资风险 D.原料成本
20.越南政府推动汽车制造本地化的根本目的是(  )
A.增加当地就业 B.保证产品质量
C.提高本地生产能力 D.降低配件运费
答案19.B 20.C
解析第19题,东南亚地区经济较落后,人口众多,故韩国等多国制造业到东南亚投资建厂是因为东南亚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生产成本低,B项正确。第20题,越南政府推动汽车制造本地化,可以引进生产技术,提高本地生产能力,C项正确。在不转让技术的情况下,增加配件生产,也能增加当地就业,降低配件运费,A、D两项错误。直接进口,也能保证产品质量,B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40分)
21.(11分)丹江口水库位于湖北省与河南省交界处(图1),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引江济汉工程作为中线工程的组成部分,于2014年9月26日通水(图2)。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说出南水北调和引江济汉工程对水循环的影响。
(2)从自然角度分析丹江口水库成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优势条件。
(3)说明引江济汉工程对汉江的作用。
(4)说明丹江口水库作为华北未来可持续供水的水源地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答案(1)主要影响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影响着水循环过程中能量和物质的流动。
(2)水库坐落于群山之中,环境优美,水质好;库区雨季长,降水丰沛,水源足;集水面积大,库容量大;地势高,向华北可自流引水。
(3)引江济汉工程具有生态补水功能,可减少丹江口水库蓄水和调水后对下游的影响;能改善汉江下游河段的生态、灌溉、供水和航运条件。
(4)减少库区流域内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和农药施用量;迁移周边工厂或工业废水实行达标排放,防治工业污染;避免过度的水产养殖;保护森林,防止水土流失。
解析第(1)题,可从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及意义角度分析。第(2)题,从自然角度看,丹江口水库成为水源地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水质、水量、能否自流等方面。第(3)题,该工程会增加汉江的水量,可有效缓解南水北调对汉江下游水量减少的影响;同时对汉江下游生态、灌溉、供水及航运具有重要意义。第(4)题,应从水质保护的角度分析。
22.(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随着全球变暖,北极海冰持续消融,人们开始开辟北极航道。特别是中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开建后,走北极东北航道成为常态。中俄计划建设“冰上丝绸之路”,开展北极航道合作,使白令海峡成为北方的“马六甲”。
材料二 北极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中俄合作的液化天然气项目地处北极圈内鄂毕湾西侧的亚马尔半岛。半岛地表60%为沼泽和湖泊,平均海拔50米,沿海大部分是低平的沙岸。冬季寒冷而漫长,永冻层广布,暴风雪天气频繁。液化天然气工厂的模块建造,中国企业承担了85%,还参与了钻机和具有破冰功能的运输船的建造。我国企业承建的模块、钻机和零部件经白令海峡运抵亚马尔,用时16天左右,比走传统航道缩短近20天。伴随着该项目的投产,俄罗斯天然气的产量将增加2.5倍,开采、液化和海洋运输实现了技术升级,每年可向我国稳定供应400万吨液化天然气。
材料三 亚马尔半岛位置图。
(1)指出亚马尔天然气项目建设中需要克服的不利自然条件。
(2)亚马尔天然气项目是“共建、共享”的鲜明例子,分析亚马尔天然气项目的建设对中俄产生的积极影响。
(3)有人推测白令海峡会成为北方的“马六甲”,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案(1)永冻层厚,钻井难度大;纬度高,冬季漫长,施工季短;有沼泽湿地,施工不便;位于极地地区,气候寒冷,环境恶劣,给建设和生产带来困难。
(2)对于俄罗斯:该项目的投产带动天然气产业和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天然气产量倍增,增强了在世界能源市场的竞争力;亚马尔半岛的气田建设,加强在极地环境的开发能力;天然气的开采、液化、运输等技术得到升级,引领天然气工业向高端发展。对于中国:增强能源(天然气)供应的稳定性、进口能源的多样化,保障能源供应的安全;缓解能源(天然气)紧缺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白令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和北冰洋的最便捷的运输通道,利用这个航道,可缩短航程(航运时间),降低物流成本;全球变暖,北极海冰持续消融,通航条件得到改善;运输船的改进,极地航海技术快速进步;北极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得来往白令海峡的船舶逐年增多。
解析自然条件对重大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应从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等方面进行分析。跨区域调配资源和能源的影响可以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分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亚马尔位于北极圈以内,纬度高、气温低,导致施工时间短;沼泽、湿地分布面积大、冻土层厚,不利于施工;暴风雪天气多,环境恶劣不利于施工和生产。第(2)题,结合材料,亚马尔项目投产后,俄罗斯天然气产量增加,同时促进开采和海洋运输技术的升级,将俄罗斯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中国而言,缓解能源不足状况,促进能源进口多元化,减少对西亚等其他地区的依赖,有利于增强我国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天然气为清洁能源,有利于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例,改善环境质量;带动化工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第(3)题,可根据马六甲海峡交通位置的优越性分析。白令海峡连接亚洲和北美洲,沟通北冰洋和太平洋。由材料可知,随着全球变暖,极地地区通航时间和通航能力得到较大改善,同时随着极地地区石油资源的开采,运输需求会增大。
23.(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从20世纪70年代半导体产业在美国形成规模以来,半导体产业总共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第一次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美国本土向日本转移;第二次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2000年,由美国、日本向韩国以及中国台湾转移。
材料二 半导体产业每一次转移的过程都带动了当地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正在承接第三次转移,在过去的20多年中,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获取了部分国外半导体封装、制造等业务。下图为半导体产业链示意图。
(1)简析美国半导体产业进行第一次产业转移的原因。
(2)第二次产业转移时,美国开始主动将生产线外搬,采用委外代工的模式。判断此阶段美国半导体产业的生产特点。
(3)第三次半导体产业转移为规模转移。简述我国承接半导体第三次转移的优势条件。
(4)简述半导体产业转移给我国带来的有利影响。
答案(1)半导体产业利润降低;美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日本劳动力较美国廉价。
(2)半导体产业不断发展与升级;产业链更加完整、细化;掌握利润高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设计等环节。
(3)劳动力成本较低;半导体产业下游应用发展迅速,消费市场广阔;我国科技发展迅速,具备了相应的技术条件;资金充裕。
(4)有利于提升我国半导体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比重;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能够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我国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的科技发展等。
解析第(1)题,产业转移的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随着经济的发展,用工成本升高,美国将一些技术含量和利润低的生产环节向外转移。第(2)题,结合示意图综合判断,美国的半导体产业在不断发展、升级,产业链更加完整、细化,美国掌握利润高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设计等环节,将利润低的生产环节转移出去。第(3)题,我国半导体产业下游应用发展兴旺,消费电子、电动汽车等产业市场广阔,给我国的半导体产业带来了大量的消费需求;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科技也迅速发展,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技术条件;另外,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资金充裕。第(4)题,承接半导体产业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我国半导体产业在国际市场的比重,有利于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24.(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挪威、芬兰两国计划在北极圈内修建一条北极铁路(下图),与芬兰南方铁路网相连,并与赫尔辛基至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海底隧道对接,可将欧洲大陆与北冰洋相连,再经由北冰洋东北航线与亚洲联通,成为“北极丝路”。
从亚洲到西欧各港,“北极丝路”比苏伊士航线缩短近5000海里,比好望角航线缩短8000海里以上,挪威和芬兰两国力邀中国企业合作共建北极铁路。
(1)简述修建北极铁路的地理意义。
(2)分析在修建北极铁路中需要克服的不利自然条件。
(3)说出挪威、芬兰两国通过北极铁路可向中国输出的大宗自然资源。
(4)你是否赞成中国企业参与合作共建北极铁路 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1)将沟通波罗的海与北冰洋,缩短亚洲东北部与欧洲西部的海航距离;完善欧洲铁路运输网络;极大促进挪威、芬兰两国和北极铁路沿线人文交往和经济发展。
(2)地处北极圈内,需要克服酷寒、暴风、冰雪反射等极端恶劣环境;需要穿越茫茫原始针叶(森)林,克服广布的冻土、沼泽和冰湖的影响;夏季短促,极夜期长,建设工期长。
(3)油气资源、森林资源和海洋渔业资源。
(4)赞成:符合中国和芬兰、挪威三国的发展战略;北极地区油气等资源丰富,彼此都有利益的需求;中国企业资金雄厚,有克服酷寒、冻土、复杂地质条件等的建路技术。
不赞成:中国与西欧(芬兰、挪威)等在政治、意识形态、文化等方面有巨大差异;北极铁路沿线的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投资量大,投资风险大。
解析第(1)题,北极铁路沟通波罗的海与北冰洋,缩短亚洲东北部与欧洲西部的航海距离。与芬兰南方铁路网相连,并与赫尔辛基至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海底隧道对接,完善欧洲铁路运输网络。极大地促进挪威、芬兰两国和北极铁路沿线人文交往和经济发展。第(2)题,规划的北极铁路地处北极圈内,从自然条件分析,需要克服酷寒、暴风、冰雪反射等极端恶劣环境,穿越茫茫原始针叶林区,需要克服广布的冻土、沼泽和冰湖的影响。北极地区夏季短促,极夜期长,建设工期长。第(3)题,挪威、芬兰两国距北海油田、北海渔场近,森林、渔业资源丰富。通过北极铁路,可向中国输出的大宗自然资源有油气资源、森林资源和海洋渔业资源等。第(4)题,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北极铁路建设符合中国和芬兰、挪威三国的发展战略,彼此都有利益的需求。中国企业资金雄厚,有克服酷寒、冻土、复杂地质条件等的建路技术;铁路修建有利于各国经济发展,所以赞成。中国与西欧(芬兰、挪威)等在政治、意识形态、文化等方面有巨大差异;北极铁路沿线的气候等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沿线基础设施落后,投资量大,投资风险大,所以不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