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综合素质评价
积累与运用(63分)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序号,4分)
1. [A. piāo B. piào] 漂亮 ( ) 漂流( )
2. [A. zhá B. zhà] 炸酱面( ) 爆炸( )
二、读一读,根据拼音写字词。(12分)
rè nɑo tiē cái
春节到,真。人们对联,吃饺子,接神,放鞭炮。
hǎi xiá zhōnɡ huá mín zú qí
声音传到那边去,两岸同胞共欢笑。
fèn
发,一年更比一年好。
三、看菜单,完成练习。(15分)
“特色菜”菜单 ①烤鸡 38元 ②烧茄子 18元 ③炒蒜苗 18元 ④炸黄花鱼 58元 ⑤香辣煎豆腐 18元 ⑥清蒸大虾 38元
1. 典典不认识“香辣煎豆腐”中的“辣”字,他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应先查部首 ,再查 画。(2分)
2. 根据菜的制作方法,给菜单中的菜分类。(填序号,6分)
煎: 蒸: 烧:_______
炒: 炸: 烤:_______
3. 我发现“煎、蒸”的偏旁都有 。“炒、烤、烧、炸”的偏旁都有 。带这两个偏旁的字都与 有关。(3分)
4. 照样子,写一写。(4分)
例:(脆生生)的凉拌黄瓜
( )的烤鸡 ( )的香辣煎豆腐
四、根据所学知识,将下面的主持词补充完整。(8分)
五、按要求写句子。(6分)
1. 小枣树结了枣子。(把句子写具体)
的小枣树结了 的枣子。
2. 古人把贝壳当作钱币。(改为“被”字句)
六、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6分)
1. 《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告诉我们不同事物各有各的长处。 ( )
2. 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国庆节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 )
3. 学了《神州谣》,我知道了中华还可以被称为神州、华夏,长江和黄河是两条著名的河流。 ( )
七、填空,再选出和节日相对应的诗词句(填序号)。(6分)
1. ,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 )
2. 七月七, ,牛郎织女会鹊桥。 ( )
3. 过中秋,吃月饼, 。 ( )
八、下面是华华的生肖剪纸作品,先照样子填空,再完成练习。(6分)
1. 请你把华华的作品按照十二生肖的顺序排列:鼠、 、 、 。
2. 【新角度】2024年5月,叔叔家的小弟弟就要满月了。华华想制作一幅生肖剪纸作品作为礼物送给小弟弟,剪纸上的动物应该是 。
阅读与欣赏(17分)
九、读短文,完成练习。(17分)
过年的由来
相传,在远古时期,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头长尖角,异常凶猛。每当“年”出现时,人们就会惊慌地喊道:“年到了,年到了!”
在和“年”的斗争中,人们发现了“年”的三个弱点:一是怕红色,二是怕火光,三是怕声响。于是,“年”快到时,家家户户就在门口挂上红灯笼,烧起木炭火,敲锣打鼓,直到天明。这一招可真管用,“年”就这样被吓跑了!于是,人们奔走相告,庆祝胜利。这一天,就被称为“过年”。
后来,每到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红对联,挂红灯笼,烧木炭火,放鞭炮,一家人坐在一起辞旧迎新,直到天明。第二天见面时,人们互相祝福吉祥如意。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守岁和拜年。由于过年后天气变暖,春暖花开,所以人们又把“过年”称为“过春节”。
1. 照样子,写一写。(3分)
家家户户
2. 读一读,连一连。(4分)
挂 烧 放 贴
对联 鞭炮 灯笼 木炭火
3. 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年”的样子的句子。(2分)
4. 根据短文内容填空。(8分)
(1) 读了短文,我们知道“年”怕 ,怕 ,怕 。
(2)拜年就是 。
表达与交流(20分)
十、林宇和刘利在谈论各自的愿望。想一想,把对话补充完整。(6分)
林宇:我长大后想当医生,因为 。
刘利:我长大后想当 ,因为 。
十一、看图写话。(14分)
图上画的是哪个节日的场景?图上都有谁?她们在干什么?心情怎样?请用几句通顺、连贯的话把图上的内容写出来。
答案
一、1. B A 2. A B
二、热闹 贴 财 海峡 中华民族 齐 奋
三、1. 辛 七 2. ⑤ ⑥ ② ③ ④ ①
3. 灬 火 火 4. 示例:香喷喷 辣乎乎
四、团 结 中 华 神 州 奋 发
五、1. 示例:树枝弯弯曲曲 许多又大又红
2. 贝壳被古人当作钱币。
六、1. √ 2. × 3. √
七、1. 清明节 ② 2. 来乞巧 ③
3. 十五圆月当空照 ①
八、子 丑 1. 牛 兔 龙 2. 龙
九、1. 示例:明明白白 开开心心
反反复复
2.
3. 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头长尖角,异常凶猛。
4. (1)红色 火光 声响
(2)“过年”第二天见面时,人们互相祝福吉祥如意
十、示例:医生可以帮助病人减轻病痛,恢复健康 歌唱家 美妙的音乐可以让人们放松身心
十一、示例:端午节那天,同同坐在椅子上,看奶奶包粽子。只见奶奶先把洗过的粽叶折成漏斗状,再把提前泡好的糯米和红枣放在粽叶里,然后将粽叶合拢,包成一个立体三角形,最后用五彩线缠紧,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同同和奶奶都开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