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版2023-2024学年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高中地理第2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课件 课后作业含解析(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专版2023-2024学年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高中地理第2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课件 课后作业含解析(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19 23:31:23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素养·目标定位
随 堂 训 练
素养·目标定位
目 标 素 养
1.结合资料,运用综合思维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
2.收集资料,说明焦作市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兴衰,提高区域认知能力
3.收集资料,分析焦作市转型之路,强化人地协调观
知 识 概 览
课前·基础认知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
1.资源型城市
(1)概念:通常把因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而兴起,并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 加工业 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称为资源型城市。
(2)生命周期:兴起期→ 繁荣 期→衰退期(或新生期)。
2.资源枯竭型城市
(1)概念:城市所依托的资源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开采殆尽,或 市场 对这种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减少,城市经济发展趋于缓慢,资源型城市就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2)转型途径。
①延长 产业链 ,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
②开发新的资源,培育新的 主导 产业。
微点拨废弃的煤矿可以建设国家矿山公园,进而发展集旅游、考察、科普、休闲于一体的第三产业。
二、焦作市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兴衰
1.因煤而兴
19世纪末,焦作大规模开采煤矿,修建铁路,聚落因煤而兴。从1956年建市之初,焦作市就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一直是全国优质 无烟煤 生产基地。20世纪80年代,焦作市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的化学工业、 机械 工业、电力工业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2.转型原因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煤炭资源枯竭、企业亏损、经济下滑、就业困难、城市 基础设施 落后及采煤遗留的各类环境破坏等问题,给焦作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三、焦作市的转型之路
1.措施
(1)推动工业 多元化 发展。
(2)大力发展旅游业。
(3)加快农业 产业化 步伐。
2.成效
通过转型发展,焦作市的国民经济从低速徘徊走上快速发展轨道, 综合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微思考许多资源枯竭型城市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转型的主导产业,是否合理
提示:不合理。确立城市转型的方向应根据城市的地理条件、产业基础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需要雄厚的科技力量和经济实力为支撑,许多资源枯竭型城市不具备这些条件。
课堂·重难突破
一 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
重难归纳
1.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共同点
(1)随着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
(2)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
(3)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
(4)大量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水平。
(5)根据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兴起—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
2.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的探讨
(1)焦作市的转型之路。
(2)焦作市的成功转型给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启示。
①资源枯竭型城市因资源而兴起,经济结构往往都比较单一,因此随着资源的枯竭,经济转型要考虑产业间、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使经济结构多元化。
②要加大科技投入,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工业部门进行改造,激发活力。
③要立足本地其他资源优势,大力培育新的优势产业。
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主导逐步转向科技主导。
不同城市的发展历程及城市资源各不相同,转型模式也不相同,必须按照城市自身的特点进行经济转型。首先,要从产业结构、产业化程度、资源、环境等方面分析本地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据此探讨整改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其次,从地理位置、资源、交通和政策等方面分析本地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据此探讨当地应发展的主导产业;最后,进行综合规划与定位,找到经济转型的有效措施。
规律总结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分析思路
(1)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问题 成因 影响
经济结构单一,多以传统重化工业为主 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当地矿产、能源,但也存在过分依赖现象 受技术革命和资源枯竭的影响,经济衰退;产生资源、环境问题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主要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经济结构以传统重化工业为主 传统产业衰退;新兴产业不愿入驻
用地紧张,交通拥挤 工业高度集聚,达到过饱和状态 企业效益下降,出现外迁现象
可能发生地质灾害 矿产资源的开发对原有的地形地貌破坏严重,可能诱发山体开裂、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 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2)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主要措施。
①发展科技,资源枯竭型城市一般随资源开发而兴起,随资源枯竭而衰落,应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②发展第三产业,例如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③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④美化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保护城市生态。
⑤理顺体制机制,实施大小企业、公私企业集约整合战略。
⑥多途径转移剩余劳动力,改善民生。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有“中国煤都”之称。改革开放以来,煤炭产业带动大同经济迅猛发展,造就了大同经济的成长与繁荣。但以煤炭为主的产业结构已不能适应时代经济的发展趋势,大同兴也在煤,困也在煤。后来,大同致力于改变“一煤独大”的传统经济模式,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大数据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下大力气精准布局全市经济发展格局,促进经济快速、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提示: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治理污染,美化环境;延长生存链,发展煤炭深加工等。
为促进大同市经济转型,可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典例剖析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区形成工业地域的主要区位条件有(  )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雄厚的高新技术力量 
③便利的交通 ④丰富的水资源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B
(2)加快该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有
(  )
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②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③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 ④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A
解析:第(1)题,该区是辽中南工业区,形成工业地域的主要区位条件是有丰富的煤炭资源,①正确;该区以传统工业为主,没有雄厚的高新技术力量,②错误;该区有便利的交通,③正确;该区位于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④错误。第(2)题,加快该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有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①正确;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减少污染物排放量,②正确;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④正确。
学以致用
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并且是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下图示意阿尔山市的位置。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阿尔山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原因是(  )
A.草场退化 B.森林资源枯竭
C.土地污染 D.煤炭资源枯竭
(2)最适宜阿尔山市转型发展的产业是(  )
A.航空航天及相关旅游业
B.化石能源产业
C.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
D.绿色、特色食品加工业
B
D
解析:第(1)题,阿尔山市位于大兴安岭西南山麓,是我国重要的林木生产基地,由此可推断其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原因是森林资源枯竭。第(2)题,大兴安岭拥有绿色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野果、野菜、食用菌资源,适合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食品加工业,故D项正确;阿尔山市作为一个纬度较高、降水较少的山区森林城市,不具备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的技术水平,也不具备发展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的水热条件;阿尔山市没有大量化石能源,不能发展化石能源产业。
二 我国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重难归纳
1.产业结构单一,难以及时开发可替代产业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往往围绕着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展开,对该类资源过度依赖,形成了以该类资源为支柱的产业结构,其余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一旦资源濒临枯竭,往往难以及时有效地开发可替代产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无法得到支撑。
2.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政府财力薄弱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资源开发与销售的基础上,产品附加值有限,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发展问题日益严重,造成城市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状况,限制城市的转型。
3.失业人员增加,社会矛盾突出
资源型城市支柱产业的衰退往往会导致企业效益下降、员工大量失业,且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失业人员再就业难度较高,加之地方政府财力薄弱,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矛盾。
4.资源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多数资源枯竭型城市都存在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粗放式开采和利用的情况,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唐山南湖公园位于市中心的南部,距市中心仅1千米,是唐山四大主体功能区之一。南湖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是融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为一体的大型城市中央生态公园。然而,改造前的南湖公园却是经过130多年开采形成的采煤沉降区,经过几十年的沉降,塌陷区平均高度较市区低约20米,周边居民陆续搬迁,一度成为人迹罕见的废弃地。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提示:资源枯竭型城市往往会出现水土污染、土地沙化、地表塌陷等环境问题。
典例剖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焦作市位置图。
材料二 焦作煤矿久负盛名,在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焦作市除原煤外,耐火黏土、铝矾土等矿产也很丰富。焦作市交通便利,山川秀美,有云台山等旅游胜地。农业基础良好,粮食产量高。
(1)焦作市的工业地域类型和哪一工业区类似 (  )
A.鲁尔区 B.意大利新工业区
C.英国苏格兰工业区 D.德国南部工业区
(2)下列焦作的发展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
A.做强做大炼铝工业
B.由煤炭工业向电力、热电联营、铝电联营转变
C.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
D.形成以石化工业为主导,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
A
D
解析:第(1)题,焦作市属于传统工业基地,与鲁尔区属于同一类;意大利新工业区以轻工业为主,英国苏格兰工业区和德国南部工业区都是高新技术工业区。第(2)题,焦作市为资源型城市,除原煤外,耐火黏土、铝矾土等矿产也很丰富,城市发展应立足于丰富的资源,延长产业链,做大做强炼铝工业;注重产业结构调整,由煤炭工业向电力、热电联营、铝电联营转变;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当地没有石油资源,不能发展石化工业。
学以致用
20世纪50年代,已是工业制成品主要出口国的荷兰发现大量石油和天然气,政府将石油、天然气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出口剧增,经济立现繁荣,却也埋下隐患,其他工业遭到削弱。20世纪80年代初期,天然气资源趋向枯竭,荷兰政府不得不面对出口下滑、收入下降、失业人口激增的困境。国际上把这种资源产业短期繁荣后留下的后遗症,称为“荷兰病”。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城市中可能会出现“荷兰病”的是(  )
A.深圳 B.桂林
C.拉萨 D.鞍山
(2)这类城市要避免“荷兰病”的出现,可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
A.关停资源型企业,大力发展新兴工业
B.完善交通网,加强对内、对外联系
C.合理规划,保护环境,完善基础设施
D.因地制宜,发展第三产业
D
A
解析:第(1)题,由题干中“荷兰病”的定义可知,可能会出现“荷兰病”的城市为资源型城市。鞍山是依靠铁矿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属于资源型城市,故选D项。第(2)题,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不能“一刀切”地关停资源型企业,A项错误;完善交通网,加强对内、对外联系,利于改善本地投资环境,B项正确;资源型城市发展会带来污染,要合理规划,保护环境,完善基础设施,C项正确;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应因地制宜,发展第三产业,D项正确。故选A项。
随 堂 训 练
陕西省榆林市是我国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经济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读图,完成1~2题。
1.榆林市成为我国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优势条件有(  )
①煤、天然气、岩盐资源丰富 ②水陆交通便利 
③市场广阔 ④科技力量雄厚 ⑤国家政策支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2.榆林市发展重化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能有(  )
①改变地表形态,减缓水土流失 
②加剧大气污染,空气质量下降 
③增加能源输出,增加经济收入 
④完善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
D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榆林市煤、天然气、岩盐资源丰富; “榆林市是我国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说明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且市场广阔;榆林市位于我国北方降水少、河流少的地区,水路交通不便,且该地处于陕西省北部,科技较落后。故选C项。第2题,发展重化工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但重化工业属于严重污染的产业,会加剧当地大气污染;煤炭资源的开发会破坏植被,加重水土流失;增加能源输出、增加经济收入不属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故选D项。
玉门老城(老君庙)是我国石油工业的摇篮,至20世纪80年代,玉门市总面积扩张到1.35万平方千米,人口13万余人,但是到了2001年玉门老城却出现了人走楼空、弃楼遍地的现象。后来,玉门市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据此完成3~5题。
3.20世纪80年代以前,玉门市迅速扩张的主要因素是(  )
A.石油 B.水资源
C.地形 D.交通
4.2001年玉门老城出现弃楼遍地现象的原因是(  )
A.房地产过度开发 B.石油资源枯竭
C.生态环境恶化 D.城市新区建设
A
B
5.玉门老城的转型方向是(  )
A.增加资金技术投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争取国家资金,延长化工产业链
C.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商品粮生产基地
D.开发风能等新能源,建设新能源城市
D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玉门市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玉门老城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靠丰富的石油资源,属于因资源而兴起的城市。故选A项。第4题,城市的发展与工业发展关系密切,石油资源枯竭导致石油产业衰落,劳动力大量外迁,故玉门老城出现弃楼遍地现象。故选B项。第5题,玉门老城科技水平低,不利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A项错误;由上题解析可知,玉门老城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石油资源的枯竭,当地已不再适宜发展化工产业,B项错误;当地条件不适合建设商品粮基地,C项错误;开发新能源,建设新能源城市有利于促进玉门老城的复兴,D项正确。
6.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呼伦贝尔市在《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被列为成长型城市。
材料二 呼伦贝尔大草原有“绿色净土”“北国碧玉”“中国最美草原”之美誉,是全国重点生态旅游开发区之一。呼伦贝尔高原上河流纵横,湖沼众多,其中呼伦湖是我国北方第一大湖。
材料三 呼伦贝尔区域示意图。
(1)根据材料,分析呼伦贝尔市矿产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
(2)随着当地矿产资源的开采,呼伦湖曾出现水位下降、湖水污染的问题,试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3)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列举呼伦贝尔市适宜发展的具体产业部门。
答案:(1)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水源丰富;区内、区外市场需求量大。
(2)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量增大;入湖径流减少,蓄水量减少,水体更新慢,自净能力下降。
人为原因:随着资源的开发,用水量增加,水位下降;污染物大量排放,水质下降;草原沙化,生态环境恶化。
(3)第一产业:合理发展畜牧业;第二产业:发展采矿业和深加工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矿产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等相关知识。第(1)题,从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角度分析,该地区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水源丰富,区内、区外市场需求量大,利于矿产资源的开发。第(2)题,从自然角度分析,呼伦湖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全球变暖,蒸发量增大,入湖径流减少,蓄水量减少,水体更新慢,自净能力下降。从人为因素分析,随着资源的开发,生产用水量增加,导致水位下降;污染物大量排放,水质下降,进而导致草原沙化,生态环境恶化。
第(3)题,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呼伦贝尔地区位于内蒙古高原,属于温带草原区,适宜发展畜牧业。该地矿产资源丰富,适宜发展采矿业和深加工工业;呼伦贝尔有政策支持,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完善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可以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读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省级行政区成为我国能源基地的主要优势区位条件是 (  )
①交通运输便利 ②农业基础好 ③能源丰富 ④劳动力素质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该省级行政区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应采取的措施有(  )
①提高能源外运能力 ②尽量减少能源加工转化 ③加速产业结构调整 ④加强能源综合利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位于皖浙交界的长广煤矿,曾是浙江省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后由于煤炭资源的枯竭和产业结构调整,一代“煤城”谢幕。下图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机制和发展轨迹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长广煤矿经济转型前,不属于发展阻力的是(  )
A.技术 B.环境变化
C.人口规模 D.资源枯竭
4.新生期面临着经济转型,下列举措不属于新生动力的是 (  )
A.培育新兴产业 B.扩大煤炭市场
C.发展工业旅游 D.拓展交通网络
伊春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小兴安岭,曾是我国重要的家具生产基地,后来成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近年来,围绕打造“两座金山银山”,伊春市加快培育壮大绿色生态产业,经济实现正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6题。
5.伊春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原因是(  )
A.煤炭资源枯竭
B.水资源枯竭
C.石油资源枯竭
D.可采林木资源枯竭
6.最适宜该市转型发展的产业是(  )
A.IT等高新科技产业
B.森林观光等生态旅游业
C.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D.以风力发电为主的能源工业
读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示意图,完成7~8题。
7.下列有关资源型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当资源总开采量占资源总量比例达到70%时,资源型城市进入成熟期
B.资源型城市进入成熟期时,资源总开采量达到最大值
C.衰退期警戒阶段资源年开采量呈下降趋势
D.衰退期发展阶段资源年开采量仍呈上升趋势
8.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下列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将资源开采业集中到利润高、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
B.发展交通运输,合理引入区域以外的资源
C.利用高新技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D.加强资源立法和执法,停止开采资源
宁夏石嘴山市位于贺兰山东麓,号称“塞上煤城”,硅石(主要作为太阳能光伏板原料)、草场资源丰富。该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成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缩影。据此完成9~10题。
9.石嘴山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水资源枯竭
B.煤炭资源枯竭
C.耕地资源枯竭
D.草场资源枯竭
10.最适宜石嘴山市转型发展的产业是(  )
A.以风力发电为主的能源工业
B.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C.航空航天等高新科技产业
D.生态农业和光伏设备制造业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甘肃省白银市地处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地形绝大部分是山区,地貌以基岩山地和山间盆地为主,地表基岩裸露。白银市因矿得名、因企设市,是全国唯一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也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国铜城”。经过50多年的开采,白银市已探明的铜矿资源濒临枯竭,伴生矿产资源也开始萎缩,支柱产业不再辉煌,2008年白银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此后,白银市积极转型,坚持以经济转型为根本,带动生态、文化、社会全面转型,现已取得显著成效。下图为白银市的地理位置图。
(1)推测白银市20世纪50年代开发矿产资源的有利自然条件。
(2)说明白银市开发矿产资源对当地的影响。
(3)简述白银市产业转型中面临的问题。
(4)请分析白银市这一国家级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措施。
能力提升
19世纪中叶,波士顿的制造业在重要性上超过了国际贸易,成为美国最大的制造业中心之一,其中尤其以服装、皮革制品和机械工业著称。20世纪早期波士顿工业开始衰落,20世纪70年代波士顿的经济又恢复了繁荣。21世纪初,波士顿已经成为一个科技与文化中心。下图为波士顿主要交通线路和部分工业园分布图。读图,完成1~3题。
1.国际贸易曾是波士顿的经济支柱,主要得益于(  )
A.发达的农业
B.先进的科技
C.优良的海港
D.适宜的气候
2.20世纪早期波士顿经济衰落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气候变暖,出口农产品锐减
B.环境污染加剧,工厂大量关闭
C.煤炭资源枯竭,能源价格大幅上涨
D.技术、设备陈旧,劳动力价格上涨
3.图中128公路沿线的工业园区的主体产业最可能是 (  )
A.食品加工业
B.高新技术产业
C.机械制造业
D.服装制造业
“资源诅咒”是指一些地方过度依赖自然资源优势,致使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压力加大,核心竞争力缺失,持续增长乏力,从而使得丰富的自然资源最终成为经济发展的“诅咒”。图1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示意图,图2为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矿产丰富程度与经济增幅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图1
图2
4.读图1,关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兴起期,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B.衰退期是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
C.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资源型城市摆脱“资源诅咒”的唯一途径
D.在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人地关系的变化是不协调—协调—不协调
5.图2所示省级行政区中,与“资源诅咒”相符的组合是 (  )
①四川 ②河北 ③福建 ④辽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安徽省铜陵市因铜而兴、依矿建市,铜资源的开采持续数千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铜陵市原是我国重要的铜工业、硫磷化工、煤炭开采和水泥建材基地。它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但多年的开采,使矿产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因此这座因铜得名、因铜而兴的古老城市不得不调整战略,全力将自身打造为生态山水园林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铜陵市产业转型已取得显著成效。图1为铜陵市周边地区概况图,图2为铜陵市有色金属工业生态产业链网图。
图1
图2
(1)结合材料,分析铜陵市早期成为铜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
(2)分析铜陵市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经过多年发展,铜陵市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分析产业转型过程中该市采取的主要措施。
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读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省级行政区成为我国能源基地的主要优势区位条件是 (  )
①交通运输便利 ②农业基础好 ③能源丰富 ④劳动力素质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该省级行政区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应采取的措施有(  )
①提高能源外运能力 ②尽量减少能源加工转化 ③加速产业结构调整 ④加强能源综合利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该省级行政区为内蒙古自治区,煤炭等资源丰富、铁路等交通便捷是其成为我国重要能源基地的主要优势区位条件。第2题,该省级行政区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可以通过增大能源外运量,精加工、深加工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等措施来实现。
位于皖浙交界的长广煤矿,曾是浙江省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后由于煤炭资源的枯竭和产业结构调整,一代“煤城”谢幕。下图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机制和发展轨迹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长广煤矿经济转型前,不属于发展阻力的是(  )
A.技术 B.环境变化
C.人口规模 D.资源枯竭
4.新生期面临着经济转型,下列举措不属于新生动力的是 (  )
A.培育新兴产业 B.扩大煤炭市场
C.发展工业旅游 D.拓展交通网络
答案3.A 4.B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在中年期环境变化、资源枯竭、人口规模箭头向下,说明这些因素阻碍了城市发展,只有技术箭头向上,A项正确。第4题,新生期的新生动力应包括培育新兴产业、发展交通和第三产业,扩大煤炭市场不属于新生动力,故选B项。
伊春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小兴安岭,曾是我国重要的家具生产基地,后来成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近年来,围绕打造“两座金山银山”,伊春市加快培育壮大绿色生态产业,经济实现正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6题。
5.伊春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原因是(  )
A.煤炭资源枯竭
B.水资源枯竭
C.石油资源枯竭
D.可采林木资源枯竭
6.最适宜该市转型发展的产业是(  )
A.IT等高新科技产业
B.森林观光等生态旅游业
C.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D.以风力发电为主的能源工业
答案5.D 6.B
解析第5题,“小兴安岭”“重要的家具生产基地”这两个信息均说明伊春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原因是森林的过度采伐,导致可采林木资源枯竭。故选D项。第6题,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应立足于当地的区域特征和优势。伊春市森林资源丰富,可发展森林观光等生态旅游业。故选B项。
读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示意图,完成7~8题。
7.下列有关资源型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当资源总开采量占资源总量比例达到70%时,资源型城市进入成熟期
B.资源型城市进入成熟期时,资源总开采量达到最大值
C.衰退期警戒阶段资源年开采量呈下降趋势
D.衰退期发展阶段资源年开采量仍呈上升趋势
8.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下列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将资源开采业集中到利润高、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
B.发展交通运输,合理引入区域以外的资源
C.利用高新技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D.加强资源立法和执法,停止开采资源
答案7.C 8.D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当资源总开采量占资源总量的比例达70%时,资源型城市进入衰退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主要差异体现在资源年开采量上,成长期阶段,资源年开采量不断上升,成熟期阶段,资源年开采量保持稳定,在衰退期阶段,资源年开采量呈下降趋势。故选C项。第8题,加强资源立法和执法,停止开采资源的做法不合理,D项错误。
宁夏石嘴山市位于贺兰山东麓,号称“塞上煤城”,硅石(主要作为太阳能光伏板原料)、草场资源丰富。该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成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缩影。据此完成9~10题。
9.石嘴山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水资源枯竭
B.煤炭资源枯竭
C.耕地资源枯竭
D.草场资源枯竭
10.最适宜石嘴山市转型发展的产业是(  )
A.以风力发电为主的能源工业
B.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C.航空航天等高新科技产业
D.生态农业和光伏设备制造业
答案9.B 10.D
解析第9题,材料信息表明,宁夏石嘴山市位于贺兰山东麓,号称“塞上煤城”,因此石嘴山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最可能的原因是煤炭资源枯竭,故选B项。第10题,材料信息表明,石嘴山市的硅石和草场资源丰富,因此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最适宜石嘴山市转型发展的产业是生态农业和光伏设备制造业,故选D项。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甘肃省白银市地处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地形绝大部分是山区,地貌以基岩山地和山间盆地为主,地表基岩裸露。白银市因矿得名、因企设市,是全国唯一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也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国铜城”。经过50多年的开采,白银市已探明的铜矿资源濒临枯竭,伴生矿产资源也开始萎缩,支柱产业不再辉煌,2008年白银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此后,白银市积极转型,坚持以经济转型为根本,带动生态、文化、社会全面转型,现已取得显著成效。下图为白银市的地理位置图。
(1)推测白银市20世纪50年代开发矿产资源的有利自然条件。
(2)说明白银市开发矿产资源对当地的影响。
(3)简述白银市产业转型中面临的问题。
(4)请分析白银市这一国家级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措施。
答案(1)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储量大;地表基岩裸露,埋藏浅,开采难度小;临近黄河,水资源丰富等。
(2)有利影响: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吸引人口迁入,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带动与矿产资源开发相关的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经济收入等。不利影响:开挖地表,破坏植被;破坏地下水系统,导致荒漠化的发生频率增大;产生扬尘,污染大气;消耗大量水资源,污染水源,加剧当地用水紧张状况等。
(3)白银市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修复和治理周期长;长期受单一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缺乏创新思想和理念;缺乏技术人才等。
(4)加大资金投入,治理和修复当地的生态环境;淘汰落后产能,引进新兴产业;引进高端人才,为产业转型提供技术支持和管理经验;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大政策扶持等。
解析第(1)题,开发矿产资源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资源的储量、开采难易程度与水源等,结合材料分析即可。第(2)题,影响包括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有利影响应从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带动就业、促进工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速经济发展等方面考虑。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态破坏、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第(3)题,白银市为资源型城市,应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转型。因此在转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以及人才短缺等方面。第(4)题,从完善交通、优化产业结构、消除污染、美化环境、发展科技、加大政策支持等方面考虑。
能力提升
19世纪中叶,波士顿的制造业在重要性上超过了国际贸易,成为美国最大的制造业中心之一,其中尤其以服装、皮革制品和机械工业著称。20世纪早期波士顿工业开始衰落,20世纪70年代波士顿的经济又恢复了繁荣。21世纪初,波士顿已经成为一个科技与文化中心。下图为波士顿主要交通线路和部分工业园分布图。读图,完成1~3题。
1.国际贸易曾是波士顿的经济支柱,主要得益于(  )
A.发达的农业
B.先进的科技
C.优良的海港
D.适宜的气候
2.20世纪早期波士顿经济衰落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气候变暖,出口农产品锐减
B.环境污染加剧,工厂大量关闭
C.煤炭资源枯竭,能源价格大幅上涨
D.技术、设备陈旧,劳动力价格上涨
3.图中128公路沿线的工业园区的主体产业最可能是 (  )
A.食品加工业
B.高新技术产业
C.机械制造业
D.服装制造业
答案1.C 2.D 3.B
解析第1题,国际贸易必须以便捷的对外交通为前提,波士顿濒临大西洋,有优良的海港条件,故C项正确。第2题,20世纪以前波士顿以“以服装、皮革制品和机械工业著称”,经济衰落必然是这些产业出现衰落,而产业衰落与技术落后、成本上涨有关,故D项正确。第3题,依据“21世纪初,波士顿已经成为一个科技与文化中心”,可知该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力量雄厚,同时128公路沿线有便捷、快速的交通运输条件,所以最可能是高新技术产业,故B项正确。
“资源诅咒”是指一些地方过度依赖自然资源优势,致使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压力加大,核心竞争力缺失,持续增长乏力,从而使得丰富的自然资源最终成为经济发展的“诅咒”。图1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示意图,图2为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矿产丰富程度与经济增幅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图1
图2
4.读图1,关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兴起期,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B.衰退期是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
C.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资源型城市摆脱“资源诅咒”的唯一途径
D.在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人地关系的变化是不协调—协调—不协调
5.图2所示省级行政区中,与“资源诅咒”相符的组合是 (  )
①四川 ②河北 ③福建 ④辽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4.A 5.D
解析第4题,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发展起来的,在兴起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较小,因此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故A项正确。若对城市的发展做出合理规划,资源型城市的衰退期是可以避免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等措施均可以摆脱“资源诅咒”;在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人地关系的变化一般是协调—不协调—协调。故B、C、D三项错误。第5题,读图可知,四川和辽宁矿产资源丰富程度高,但经济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故D项正确。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安徽省铜陵市因铜而兴、依矿建市,铜资源的开采持续数千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铜陵市原是我国重要的铜工业、硫磷化工、煤炭开采和水泥建材基地。它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但多年的开采,使矿产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因此这座因铜得名、因铜而兴的古老城市不得不调整战略,全力将自身打造为生态山水园林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铜陵市产业转型已取得显著成效。图1为铜陵市周边地区概况图,图2为铜陵市有色金属工业生态产业链网图。
图1
图2
(1)结合材料,分析铜陵市早期成为铜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
(2)分析铜陵市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经过多年发展,铜陵市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分析产业转型过程中该市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1)铜矿资源丰富,煤炭和水资源丰富,铁路和长江提供便利的运输条件,铜制产品市场广阔。
(2)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化工业比例偏高;矿产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严重。
(3)围绕铜资源,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治理污染,实现矿区再利用。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铜陵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因铜而兴、依矿建市,铜矿资源丰富。从图中可以看出,铜陵市靠近长江,水资源丰富,并且便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煤炭资源丰富,便于冶炼。铜冶炼产品市场需求量大。第(2)题,由材料可知,铜陵市原是我国重要的铜工业、硫磷化工、煤炭开采和水泥建材基地,发展有色金属冶炼,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化工业比例偏高。多年的矿产开采,使矿产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第(3)题,由图2可以看出,铜陵市除了硫磷化工、煤炭开采和水泥建材,还发展制酸、发电以及产品回收,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减轻了大气污染,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仅仅发展重工业,还调整产业结构,加大了科技投入;矿山进行井下填坑,治理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现矿区再利用。(共85张PPT)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素养·目标定位
随 堂 训 练
素养·目标定位
目 标 素 养
1.结合资料,认识生态脆弱区,提高区域认知能力
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3.结合资料,掌握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强化人地协调观
4.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不同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提升地理实践力
知 识 概 览
课前·基础认知
一、生态脆弱区
1.概念
生态脆弱区是指 生态系统 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2.主要分布地区
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 农牧交错 、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特点
生态系统 稳定 性较差,一旦稳定性被打破,土地易退化且难以恢复。
4.我国生态脆弱区的总体特征
我国的生态脆弱区面积大, 类型多 ,分布广。
微思考1什么是土地退化 有哪些表现
提示:土地退化是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5.我国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的土地退化——石漠化
(1)自然原因:多陡坡,土层薄;石灰岩抗 风化 能力较强, 成土 过程缓慢;降水多且多暴雨,土层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2)人为原因:人类的 过度开垦 使得石灰岩上的土层遇暴雨激发,更易产生水土流失,加速了石漠化进程。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位置
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 半湿润 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共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9个省级行政区。
2.土地退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降水量具有 临界 性且变率大。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土壤侵蚀强烈;降水少的年份往往出现旱灾,加剧土地退化。②多大风。集中于 冬春 季节,土地风蚀严重。
(2)人为原因:①过度 开垦 ,加重土壤侵蚀;②过度 放牧 ,导致草场退化;③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也会造成土地退化。
微思考2农牧交错带的进退与气候变化有何关系
提示:气候暖湿时期,农进牧退,农区北界向西、向北推移,气候冷干时期则相反。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1.综合治理原则
(1)首先,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 恢复 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
(2)其次,综合运用生物、 工程 、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2.综合治理措施
(1)优化 土地利用 结构,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2)构筑防护体系, 生物 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
(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4)调整牲畜 结构 和数量。
(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课堂·重难突破
一 典型的生态脆弱区
重难归纳
1.土地沙化
(1)定义:土地沙化是指由于土壤侵蚀,表土失去细粒而逐渐沙质化,或由于流沙入侵,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的现象。
(2)成因:既有气候变化等自然原因,也有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荒、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人为原因。
(3)分布: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2.石漠化
(1)定义:又称石质荒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
(2)成因:山地坡度大、土壤贫瘠,极易造成水土流失;降水多且集中,对地面冲刷强烈;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如滥垦耕地、砍柴伐薪等,造成地面植被破坏,使地表裸露,失去保护。
(3)典型分布区——西南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
3.土壤次生盐碱化
(1)定义:又称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碱化过程。
(2)成因:不合理的灌溉(如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土壤中的盐分随地下水上泛至土壤上层乃至表层,水分蒸发而盐分保留在作物根区。
(3)分布:多发生在气候干旱、蒸发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在我国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4.红漠化
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造成土地贫瘠,逐渐形成荒漠,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我国农牧区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以东、以南为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区,以西、以北为以畜牧业为主的牧区。两个区域之间存在一条沿东北—西南向延伸、空间上农牧并存、时间上农牧交替的农牧交错带,其范围北起大兴安岭西麓的呼伦贝尔,经内蒙古东南、冀北、晋北直到鄂尔多斯和陕北榆林地区。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土地退化现象非常严重。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二者的关系如何
提示: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原因为土地退化提供了基础条件,而人为原因加快了土地退化,是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典例剖析
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但有一段时间变成了荒漠化严重的沙地。从1997年开始,科尔沁人因地制宜,防沙用沙,现已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下图为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科尔沁沙地走“沙绿民富”道路给我们的启示,叙述错误的是(  )
A.本区经济建设必须以生态建设为前提
B.树立新的发展观,由“掠夺式开发”转向“可持续性开发”
C.实行退耕还草、封沙育草,加大力度发展畜牧业
D.发展乔、灌、草、药相配合,农、牧、副相协调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经济
C
(2)科尔沁沙地曾经“沙进人退”、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有
(  )
①生态环境脆弱 ②气候异常 
③大规模人口迁入开发 ④不合理开采地下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A
解析:第(1)题,经济建设必须以生态建设为前提,由“掠夺式开发”转向“可持续性开发”,发展乔、灌、草、药相配合,农、牧、副相协调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经济;实行退耕还草、封沙育草,可较好地改善生态环境,但加大力度发展畜牧业可能加剧土地荒漠化的程度。第(2)题,荒漠化严重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自然方面,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异常,降水少,植被稀少;人为方面,人口增加,大规模人口迁入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荒漠化。科尔沁沙地位于农牧过渡地带,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
学以致用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经济发展初期,石羊河上游地区修建了许多水库,几乎拦截了全部河水。随着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民勤县地表水骤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胡杨、沙枣等植被大面积死亡。肆虐的风沙、荒废的田园使民勤人深刻地意识到“决不能富一阵子,后悔一辈子”。经过数年的努力,截至2018年底,民勤县人工造林面积超过1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大大提高,生态环境恶化得到有效遏制。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民勤县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气候变暖 B.土地荒漠化
C.旱涝灾害 D.水土流失
(2)民勤县绿洲面临消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过度用水 B.沙漠广布
C.过度放牧 D.气候干旱
(3)综合治理和保护民勤县环境的合理措施有(  )
①放弃全部耕地 ②合理调水 
③加强能源建设 ④恢复自然植被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B
A
D
解析:第(1)题,民勤县位于西北地区,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第(2)题,该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导致土地退化,荒漠化问题突出。第(3)题,根据该地环境问题的成因,可采取的措施有合理用水、调水,保护自然植被。
二 典型的生态脆弱区
重难归纳
1.我国南方喀斯特分布区石漠化的主要原因
(1)自然原因。
①喀斯特分布区石灰岩广布,石灰岩抗风化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土层薄。②喀斯特分布区地形崎岖,多陡坡,水土易流失。③喀斯特分布区降水丰沛,多暴雨,土层遇暴雨激发,更易产生水土流失。④喀斯特分布区生态环境脆弱,破坏容易恢复难。
(2)人为原因。
①人口增长使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增大,过度垦殖、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②生态环境面临人口和发展的双重压力。③不合理的工程建设或工程建设中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
(1)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a.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土壤侵蚀强烈;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降水少的年份往往出现旱灾,加剧土地退化。b.多大风,且集中在冬春季节。农牧交错带春季气温回升,地表解冻,但是降水稀少,因此表土层裸露、疏松,极易遭受大风侵蚀。
②人为原因:过度开垦,加剧土壤侵蚀;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破坏植被。
(2)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治理,首先应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其次应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措施 具体要求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
构筑防护体系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在草地退化严重地区采用灌草相结合的方式,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
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把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例,增加肉牛等的比例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2019年6月17日是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中国宣传的主题是“防治土地荒漠化,推动绿色发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监测显示,自2000年以来,每5年监测一次,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已实现连续3个监测期缩减。库布齐治沙模式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高度肯定,被称为“全球治沙样本”。
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是世界上迄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科学治沙,科技先行。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人们发明了甘草平移、容器植树、无人机植树等100多种沙漠生态新技术。在库布齐沙漠,目前植树造林的成活率可达到85%。201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中国库布齐生态财富评估报告》,认定库布齐治沙共创造生态财富5 000多亿元人民币,这也是全球首部由联合国官方发布的生态财富报告。
(1)库布齐沙漠所在地区应主要发展何种农业生产活动
(2)库布齐沙漠的治理中,人们采取了多种生物措施防治荒漠化,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3)在库布齐沙漠的治理过程中,可采取哪些措施帮助当地的农牧民致富 试举例说明。
提示:(1)主要发展畜牧业。
(2)保护和恢复地表植被,防治沙漠侵吞。
(3)①在封沙育林、育草时,引导当地农牧民种植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多年生的草药植物,改变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②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沙漠风光,发展特色沙漠旅游活动,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典例剖析
“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使生态要素合理配置。贵州省政府扶持石山区农民,将山区坡耕地建设为石坎梯高标准农田,成为精准扶贫的成功案例。石坎梯田就是用石头砌田埂进行农田改造。下图为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石坎梯高标准农田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发展农业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 B.石漠化
C.次生盐碱化 D.滑坡、泥石流
(2)下列关于石坎梯田建设区域的自然特征,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
B.喀斯特地貌,多石灰岩石料
C.地表崎岖,降水丰富,易出现山洪
D.常绿硬叶林植被稀疏,涵养水源能力差
B
D
(3)建设石坎梯田的意义有(  )
①拦截雨水,增加地下径流,缓解旱情 
②就地取材,综合治理“山、水、林、田、路” 
③扩大耕地面积,提高作物复种指数 
④滞缓径流,减弱流水侵蚀和水土流失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C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地处云贵高原,是石质山区,地表起伏大,地表裸露岩石多,土层浅薄,因此该地区发展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石漠化。土地沙漠化主要出现在我国西北地区,次生盐碱化多发生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滑坡和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不属于生态问题。故选B项。
第(2)题,贵州省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充分发育,土层浅薄,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洪涝灾害多发;贵州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选D项。
第(3)题,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建设石坎梯田的意义主要从当地的自然环境角度分析。修建梯田可以增加地下径流,缓解因地表水流失导致的旱情;同时,修建梯田滞缓了径流,减弱了流水侵蚀和水土流失;就地取材,实现“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热量条件没有变化,不会提高作物复种指数。①②④正确。故选C项。
学以致用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喀斯特地貌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区域内喀斯特地貌所占比例最高的两个省级行政区是(  )
①贵州 ②云南 ③广西 ④重庆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该地区石漠化现象极为严重,其自然原因有(  )
①土层薄,山多坡陡 ②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流失快 
③人口增长过快,对土地压力大 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D
D
解析:第(1)题,图中喀斯特地貌主要集中在中东部,贵州和广西所占比例最高。第(2)题,西南地区山多坡陡,土层薄,易被侵蚀;降水量大且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
三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重难归纳
1.水土流失的形成、危害与治理
(1)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
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自然因素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 与植被覆盖率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弱,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②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如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
(2)水土流失的危害。
①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甚至表层土壤流失殆尽,给农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危害。
②使河道、水库淤积,河流资源难以开发利用,水库丧失防洪功能。
③地下水位下降,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④环境质量变差,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3)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①工程措施:针对水土流失的情况,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将产生的泥土控制、固定,使水土流失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
②生物措施:在水土流失较轻的地方,采取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
2.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1)荒漠化的成因。
①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a.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我国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位置地区中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区。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b.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c.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为风沙活动创造了动力条件。
d.其他重要条件——气候异常。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②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人为因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因素。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为因素 分布地区 破坏原因 危害
过度 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严重破坏植被,造成风沙侵蚀
草原地区 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过度 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 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 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 用不当 绿洲地区 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资源短缺,生态恶化 次生盐碱化
灌溉农业区 大水漫灌 (2)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治理措施如下图所示。
“北方那消失了的一抹黄色,就是荒凉的黄土高原。那里沟壑纵横,土地被流水切割得支离破碎,面积却要占全省版图的百分之四十五。这季节那里仍然是一望无际的荒凉”
——路遥《平凡的世界》
(1)水土流失可能诱发和加剧哪些自然灾害 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不利影响
(2)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有哪些
提示:(1)旱涝灾害、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制约当地的农业和其他各行业的发展,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2)轮荒耕作制度,露天开矿,无计划地建窑洞、修路、建设水利设施等。
典例剖析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
答案: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耕地和牧草地。
解析:据图可知该地区为黄土高原北部,根据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和图示降水量信息,综合判断该地位于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干旱、植被稀少,进一步分析该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和牧草地。
学以致用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原本是京外的皇家园林。清末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加之山火不断,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冬春季节,西伯利亚寒风长驱直入,使得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等南侵,风沙紧逼北京城。塞罕坝冬长夏短,夏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春、秋两季多大风,气候具有过渡性。1962年,我国设立塞罕坝林场。林场兴建之初,种树的主要目的是伐木取材,提供木材产品,现在种树的主要目的是增林扩绿、提供生态产品。得益于一整套成熟的
立体化火灾预防、监测和扑救体系,塞罕坝林场设立至今从未发生过森林火灾。近年来,针对各地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大量绿化苗木,塞罕坝林场建设了8万多亩(1亩≈667平方米)绿化苗木基地,培植了1 800余万株多品种、多规格的苗木,成为绿色“聚宝盆”。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在京津冀区域中的位置。
(1)从气候过渡性方面描述塞罕坝的地理位置特征。
(2)分析塞罕坝人工育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
(3)简述塞罕坝万里林场生态治理的经验。
(4)为塞罕坝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塞罕坝位于我国暖温带向中温带、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向大陆性气候区的过渡地带。
(2)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较大,气候条件较差;植被长期遭到破坏,沙漠化加剧;土壤较贫瘠,含水量较低;地处山地向高原的过渡地带,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3)加强防火、防虫的监测工作;以生态育林为主,减少木材采伐量;绿化苗木产业既提高了经济效益,也提高了环境效益。
(4)综合利用林场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区接待能力,在开发的同时,继续加强火灾防治工作。
解析:第(1)题,塞罕坝位于我国暖温带向中温带、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向大陆性气候区的过渡地带。第(2)题,育林需要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也要考虑林木外运的条件。塞罕坝是高原、山地地形,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距冬季风源地近,气候条件较差;沙漠化加剧;土壤较贫瘠,含水量较低;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第(3)题,塞罕坝万里林场生态治理的经验主要是加强监测、以生态育林为主;绿化苗木产业既提高了经济效益,也提高了环境效益。第(4)题,塞罕坝的进一步发展要贯彻生态环保原则,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区接待能力,在开发的同时,继续加强火灾防治工作。
随 堂 训 练
读我国某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统计图,完成1~2题。
1.该生态环境问题最可能是(  )
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 D.湿地减少
2.为了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
A.大面积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B.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
C.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D.退耕还湖,建立湿地保护区
A
B
解析:第1题,根据该环境问题分布的省级行政区情况可以看出,该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故可能是土地荒漠化。第2题,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少,不适宜大面积植树造林,保护当地的植被是缓解土地荒漠化的主要途径,故选B项。
下图为新疆和田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甲表示(  )
A.土地盐碱化
B.河流下游水位上升
C.河流下游流量减少
D.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
4.导致图示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类活动有(  )
①燃料短缺 ②砍伐森林 ③不合理灌溉 
④盲目扩大耕地 ⑤风沙侵袭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③⑤
C
B
5.防治该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A.控制人口增长和转移农业劳动力
B.扩大工业用水规模和发展采矿业
C.大规模发展畜牧业和提高商品率
D.发展节水农业和大规模开采地下水
A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甲是用水增加导致的,在干旱区,人类活动主要在河流中上游地区,所以中上游地区过度用水会导致河流下游地区流量减少。第4题,风沙侵袭和燃料短缺不是人类活动;导致土地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类活动有砍伐森林、不合理灌溉和盲目扩大耕地。第5题,该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所以控制人口增长与转移农业劳动力是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扩大工业用水规模会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造成水污染,发展采矿业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大规模发展畜牧业和提高商品率会使草场载畜量增加,造成草地退化;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可能使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表植被死亡。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 我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国家之一。我国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南方丘陵区、西南山地区、青藏高原区及东部沿海水陆交接地区。加强生态脆弱区保护,增强生态环境监管力度,促进生态脆弱区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图中A地区日照时数不及B地区,而积温却高于B地区,试分析其原因。
(2)B地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试分析造成该地区生态脆弱的原因。
(3)请为B地区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A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日照时数小;云层厚,大气保温作用强,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积温高。B地区位于云贵高原,海拔较高,日照时数大;海拔高,云层薄,大气保温作用弱,积温较低。
(2)B地区位于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全年降水量大,溶蚀作用强;土层薄,过度砍伐林木,植被覆盖率低,石漠化严重;降水量大,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
(3)开展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控制水土流失。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以林果业、立体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特色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加大生态保护监管力度,加强区域生态监测与预警机制。
解析:第(1)题,日照时数和积温主要与两地的天气状况及地形有关。第(2)题,生态脆弱的原因主要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第(3)题,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主要从综合治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强监管方面分析。
7.地理实践探究。
实验探究:草地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
(1)实验准备材料。
在校园内选取具有一定坡度且表层平坦、形状规整的草地,木板若干,两桶水(水量相同),固定拼接木板的材料及工具。
(2)实验过程。
①用木板隔离出约1平方米的草坪,要求草类植物品种单一,长势良好,修剪规整。在底端的木板开一较小的出水口;同样在相邻处用木板隔出与前者同样大的裸地。要求两隔离区域周边的木板拼接良好,除底端出水口外不漏水。
②先后把两桶水倾倒在上述两个隔离区域内,要求倾倒时用力平稳。
(3)观察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果与总结。
①在此实验过程中,你观察到水倾倒后很快形成径流的是
    (填“裸地”或“草地”);在出水口处流出的水量裸地
    (填“大于”或“小于”)草地;在出水口端流出的水较浑浊的是    (填“裸地”或“草地”)。
②请总结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草地在水土保持方面发挥的作用有哪些。
(5)实验后的思考。
①草地除了在本实验中体现出的作用,还有哪些价值
②做该实验,除了用上述提供的材料外,你认为还可以用到哪些材料以增强观察效果
③你认为本实验存在的主要不足是什么
(6)拓展延伸。
①不同地区或环境下的草地发挥的作用有差别,请写出以下各处草地的作用。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地:_________________。
南方低山丘陵区的草地:_________________。
城市中的草地:_________________。
②近来有研究表明,在城市中大面积种植草坪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你能谈谈其中的原因吗
答案:略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读甲、乙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产业结构图,完成1~2题。
1.甲为西半球某国,则其可能是(  )
A.巴西 B.墨西哥
C.美国 D.英国
2.乙为东半球某国,则其可能是(  )
A.日本 B.印度
C.法国 D.阿根廷
读某年我国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示意图,完成3~4题。
3.该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例为4.1∶55.3∶40.6,图中可以表示该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发达国家的许多普通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据此判断,该现象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  )
A.第一产业比例有所上升
B.第二产业比例继续上升
C.第三产业比例迅速上升
D.第三产业产值继续上升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是中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吸引多家手机生产厂家入驻。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该试验区累计生产手机6.58亿部,2016年手机产量达2.58亿部。另有手机研发中心、生活小镇、电子商务、手机翻新维修、航空物流园等多个相关项目建成和推进。据此完成第5~7题。
5.郑州航空试验区将力争打造成全球智能终端(手机)制造基地作为发展目标,其主要得益于该地(  )
A.自然资源丰富
B.劳动力资源充足
C.消费市场广阔
D.协作条件优越
6.郑州航空港吸引多家手机生产厂家入驻,能够(  )
A.提高产品创新力
B.降低产品运输成本
C.减轻环境污染
D.增加手机生产成本
7.目前手机可通过手机商务进行销售,可能(  )
A.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
B.削弱产品的市场开拓
C.降低商业网点空间布局的要求
D.增加产品的流通环节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十三五”期间,上海致力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地区竞争力。上海“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水平,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要求,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不断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同时坚定不移加大劣势产业和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目前,上海产业转型升级已取得显著成效。
(1)试推测上海重点淘汰行业的特点。
(2)与2016年相比,2017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了7.52万人,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人口规模缩减。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分析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原因。
(3)结合产业结构优化的原理,评价上海“十三五”期间产业转型升级的合理性。
能力提升
下图中A、B、C示意某区域空间结构变化,①②③示意该区域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读图,完成1~3题。
1.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A、B、C表示的时期先后顺序依次是(  )
A.B—A—C B.A—C—B
C.B—C—A D.C—A—B
2.关于该区域不同时期对应的产业结构,组合正确的是 (  )
A.A—①、B—②、C—③
B.A—③、B—①、C—②
C.A—②、B—③、C—①
D.A—③、B—②、C—①
3.目前,该区域工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原料、燃料不足,加工能力过剩。下列解决措施最合理的是(  )
A.加大交通建设力度,从区域外运进原料和燃料,保证加工业的需求
B.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技术含量高的精品加工工业和高科技工业
C.将加工业全部向区域外转移
D.发展第三产业替代工业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例与就业比例之比同1的差。下表是2001年和2012年长沙市产业结构偏离度表。读表,完成4~5题。
年份 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例/% 第二产业 增加值 比例/% 第三产业 增加值 比例/% 第一产 业就业 比例/% 第二产 业就业 比例/% 第三产 业就业 比例/% 第一产业 偏离度 第二产业 偏离度 第三产业 偏离度
2001 9.7 38.6 51.7 51.8 23.3 24.9 -0.81 0.66 1.08
2012 4.3 56.1 39.6 24.4 33.2 42.4 -0.83 0.69 -0.07
4.根据信息,可以判定(  )
A.产业结构偏离度与产业增加值比例呈正相关
B.产业结构偏离度与产业就业比例呈负相关
C.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值,表明该产业还具有一定的劳动力吸纳优势
D.产业结构偏离度为负值,表明该产业的产值高,吸引了大量劳动力
5.据表中信息推测,长沙市2012年以后的一段时间内(  )
A.第三产业发展快速,吸引大量劳动力
B.工业化继续推动城镇化发展
C.农业生产受到限制,产值将下降
D.劳动力过剩,人口向外流动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1为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图,图2为1998—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苏州和嘉兴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图。
图1
图2
(1)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方面,上海应重点发展的三个产业是   、   、   。(填数码)
①国际金融 ②机械制造 ③服装制造 ④石油化工 ⑤文化创意 ⑥进出口贸易
(2)苏州和嘉兴与上海距离相近,自然条件与农业基础相似,分析1980—2010年两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3)为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需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读甲、乙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产业结构图,完成1~2题。
1.甲为西半球某国,则其可能是(  )
A.巴西 B.墨西哥
C.美国 D.英国
2.乙为东半球某国,则其可能是(  )
A.日本 B.印度
C.法国 D.阿根廷
答案1.C 2.B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国第三产业的比例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故该国属于发达国家,且该国为西半球国家,故C项正确。第2题,乙国三大产业的比例大致相当,各占1/3左右,应为发展中国家,且乙国为东半球国家,B项正确。
读某年我国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示意图,完成3~4题。
3.该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例为4.1∶55.3∶40.6,图中可以表示该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发达国家的许多普通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据此判断,该现象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  )
A.第一产业比例有所上升
B.第二产业比例继续上升
C.第三产业比例迅速上升
D.第三产业产值继续上升
答案3.C 4.B
解析第3题,结合图示坐标判断即可。第4题,普通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其大量迁入会使迁入国第二产业的比例上升,第一、第三产业比例相对下降。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是中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吸引多家手机生产厂家入驻。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该试验区累计生产手机6.58亿部,2016年手机产量达2.58亿部。另有手机研发中心、生活小镇、电子商务、手机翻新维修、航空物流园等多个相关项目建成和推进。据此完成第5~7题。
5.郑州航空试验区将力争打造成全球智能终端(手机)制造基地作为发展目标,其主要得益于该地(  )
A.自然资源丰富
B.劳动力资源充足
C.消费市场广阔
D.协作条件优越
6.郑州航空港吸引多家手机生产厂家入驻,能够(  )
A.提高产品创新力
B.降低产品运输成本
C.减轻环境污染
D.增加手机生产成本
7.目前手机可通过手机商务进行销售,可能(  )
A.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
B.削弱产品的市场开拓
C.降低商业网点空间布局的要求
D.增加产品的流通环节
答案5.D 6.A 7.C
解析第5题,由材料可知,手机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在该地得以建成和推进,因此协作条件优越,有利于郑州航空港试验区成为全球智能终端(手机)制造基地,故选D项。第6题,郑州航空港吸引多家手机生产厂家入驻,使不同手机生产厂家信息与技术交流加强及企业竞争加剧,有利于促进各自企业生存与发展,因此有利于不同手机生产厂家提高产品创新力。不同手机企业为了更好地发展,会降低手机生产成本;对消费市场距离影响不大,因此没有降低产品运输成本;手机生产厂家在该地区集聚,对环境问题会带来一定影响,但不是减轻环境污染。故选A项。第7题,电子商务多通过网络进行销售,因此降低手机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要求;产业升级主要得益于当地经济发展与技术的创新,手机销售通过电子商务对产品升级换代影响不大;手机销售通过电子商务有利于开拓市场;手机可通过电子商务进行销售,通过厂家售后部门直接到达消费者手中,会减少产品的流通环节。故选C项。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十三五”期间,上海致力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地区竞争力。上海“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水平,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要求,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不断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同时坚定不移加大劣势产业和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目前,上海产业转型升级已取得显著成效。
(1)试推测上海重点淘汰行业的特点。
(2)与2016年相比,2017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了7.52万人,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人口规模缩减。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分析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原因。
(3)结合产业结构优化的原理,评价上海“十三五”期间产业转型升级的合理性。
答案(1)能耗高、污染大、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
(2)上海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周边城市和地区转移,导致对外来普通劳动力岗位需求减少;上海产业升级后需要更多高端技术人才;一般劳动力就业竞争大,就业困难,生活成本上升,导致外来常住人口减少。
(3)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技术力量雄厚;劳动力素质高且价格高,土地资源有限且地价高昂;对环保的要求高;市场需求大,消费能力强,追求产品的高质量。因此上海产业调整朝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产业方向发展,可以实现高利润、无污染和集约化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实现上海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第(1)题,上海重点淘汰行业的特点可从能耗、污染、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原因可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上海“十三五”期间产业转型升级的合理性可从上海地理位置、劳动力素质、环保要求、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
能力提升
下图中A、B、C示意某区域空间结构变化,①②③示意该区域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读图,完成1~3题。
1.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A、B、C表示的时期先后顺序依次是(  )
A.B—A—C B.A—C—B
C.B—C—A D.C—A—B
2.关于该区域不同时期对应的产业结构,组合正确的是 (  )
A.A—①、B—②、C—③
B.A—③、B—①、C—②
C.A—②、B—③、C—①
D.A—③、B—②、C—①
3.目前,该区域工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原料、燃料不足,加工能力过剩。下列解决措施最合理的是(  )
A.加大交通建设力度,从区域外运进原料和燃料,保证加工业的需求
B.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技术含量高的精品加工工业和高科技工业
C.将加工业全部向区域外转移
D.发展第三产业替代工业
答案1.A 2.B 3.B
解析第1题,根据城市数量由少到多的变化、交通网络由疏到密的变化即可得出答案。第2题,B时期最早,应以第一产业为主;C时期最晚,以第三产业为主。第3题,原料、燃料不足,加工能力过剩,反映了当地资源已不能满足该地加工工业的需求。从外地运进原料和燃料势必会提高成本,使经济效益下降,从而失去区域原有的优势;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加工工业和高科技工业,能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能够减轻环境污染,促进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将加工业全部向区域外转移和发展第三产业替代工业都不合理。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例与就业比例之比同1的差。下表是2001年和2012年长沙市产业结构偏离度表。读表,完成4~5题。
年份 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例/% 第二产业 增加值 比例/% 第三产业 增加值 比例/% 第一产 业就业 比例/% 第二产 业就业 比例/% 第三产 业就业 比例/% 第一产业 偏离度 第二产业 偏离度 第三产业 偏离度
2001 9.7 38.6 51.7 51.8 23.3 24.9 -0.81 0.66 1.08
2012 4.3 56.1 39.6 24.4 33.2 42.4 -0.83 0.69 -0.07
4.根据信息,可以判定(  )
A.产业结构偏离度与产业增加值比例呈正相关
B.产业结构偏离度与产业就业比例呈负相关
C.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值,表明该产业还具有一定的劳动力吸纳优势
D.产业结构偏离度为负值,表明该产业的产值高,吸引了大量劳动力
5.据表中信息推测,长沙市2012年以后的一段时间内(  )
A.第三产业发展快速,吸引大量劳动力
B.工业化继续推动城镇化发展
C.农业生产受到限制,产值将下降
D.劳动力过剩,人口向外流动
答案4.C 5.B
解析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例与就业比例之比同1的差,若某一产业的
结构偏离度为正,即产业的增加值比例高于就业比例,说明该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表明该产业还具有一定的劳动力吸纳优势,反之则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第5题,读表可知,第三产业偏离度由2001年的正值变为2012年的负值,该产业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下降,不代表其产值下降;根据产业结构偏离度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偏离度为正值,表明该产业还具有一定的劳动力吸纳优势,工业化将继续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因此不能说明该地区劳动力过剩,人口向外流动。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1为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图,图2为1998—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苏州和嘉兴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图。
图1
图2
(1)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方面,上海应重点发展的三个产业是   、   、   。(填数码)
①国际金融 ②机械制造 ③服装制造 ④石油化工 ⑤文化创意 ⑥进出口贸易
(2)苏州和嘉兴与上海距离相近,自然条件与农业基础相似,分析1980—2010年两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3)为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需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1)① ⑤ ⑥
(2)差异:苏州发展速度快于嘉兴;苏州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嘉兴。原因:苏州有产业发展政策的支持;产业基础好;与周边城市联系更密切;交通条件更好(便捷程度更高)。
(3)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完善与加强交通及信息网络;减少行政壁垒;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活动。
解析第(1)题,作为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上海城市等级高,辐射范围广,经济发展水平高,应该重点发展国际金融、文化创意和进出口贸易等产业。第(2)题,由图2可知,两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相差较大,苏州比嘉兴经济发展速度快、水平高,差异形成的原因可从产业基础、政策、交通条件、与周边城市的联系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提高城市群的竞争力可从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完善城市间交通与信息网络、减少城市间行政壁垒、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等方面分析。(共56张PPT)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素养·目标定位
随 堂 训 练
素养·目标定位
目 标 素 养
1.结合资料,运用综合思维,分析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运用资料,说明改造自然应遵循自然规律,强化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3.结合资料,说明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提高区域认知能力
知 识 概 览
课前·基础认知
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1.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前提
(1)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 、自然要素等都对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
(2)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都位于北 温 带,地处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
微思1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为什么都位于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
提示: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热量、水源充足,灌溉便利,便于农耕。
2.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孟加拉国自然条件优越,但发展水平却不高; 日本 虽然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但充分利用了自身的比较优势,依靠社会资源发展成为世界上富裕的国家之一。
3.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
(1)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 人地和谐 。如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 ,就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功典范。
(2)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如美国 大平原 地区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黑风暴”。
微点拨都江堰工程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人地协调观。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在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
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农业社会, 土地资源 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工业社会, 矿产资源 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1)一种重要能源或 关键性 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如沙特阿拉伯因盛产 石油 成为世界上的富裕国家之一。
(2)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 制约 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如 澳大利亚 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3.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关键
(1)有的区域尽管矿产资源丰富,但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会 制约 区域经济的发展。
(2)有些国家矿产资源 贫乏 ,却并未阻碍其经济发展。
微训练日本是当今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主要依靠(  )
A.耕地面积广大
B.矿产资源丰富
C.社会资源
D.自然灾害少
答案:C
解析: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耕地面积小,矿产资源匮乏并且多火山、地震。其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科技、交通等社会资源。
课堂·重难突破
一 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都对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并不是唯一条件,具体分析如下。
1.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区域发展提供动力与机遇
优越的地理位置容易与相邻区域产生区域关联,通过区域间要素的流动而获得促进区域发展的动力与机遇。
2.优越的区域自然要素及其组合会极大地促进区域发展
(1)适宜的气候、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适宜农业的发展。
(2)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提供丰富的生物资源,也为人类生存提供宜居之地;多样的生态环境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多种经营的便利。
(3)优越的水文环境可以为区域发展提供丰富的水资源、水能资源及运输、养殖、旅游等方面的便利。
3.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共同作用决定区域发展
(1)有些区域虽然自然条件优越,但是由于人口密集、科技水平低、对外开放程度差、产业基础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的影响,经济水平较低,区域发展水平不高。
(2)有些区域虽然自然条件较差,但是由于科技水平高、临海位置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教育水平高等的影响,经济水平高,区域发展水平高。
4.人类活动对区域自然条件的改造,影响区域发展
自然条件 改造方式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气候 条件 建造温室大棚,改造热量条件 提高区域耕地利用效率
人工降雨 缓解区域旱情
地形 条件 山区建设梯田,进行立体种植 发展农业、保护生态
水文 条件 建设水利工程 防洪、排涝、灌溉
过度开发 导致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
生物 条件 过度捕捞、盲目引进物种 破坏生物多样性、生物入侵
破坏植被 导致区域生态问题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红河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当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据记载已有1 300多年的历史。这里水源丰富,空气湿润,雾气变化多端。红河哈尼梯田生态系统呈现以下特点:村寨的上方矗立着茂密的森林,提供水、用材、薪炭;村寨下方是层层相叠的千百级梯田,那里提供哈尼族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粮食;中间的村寨由座座古意盎然的蘑菇房组合而成。
(1)历史上红河地区的哈尼族发展农耕的有利自然条件和不利自然条件分别是什么
(2)哈尼梯田的形成,说明哈尼族为发展农业对哪种自然要素进行了改造 其影响如何
提示:(1)发展农耕的有利自然条件是气候适宜,水热充足;不利自然条件是山地多、平地少,地表崎岖。
(2)对不利的地形条件进行了改造。在改造过程中,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通过合理的布局,形成了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
典例剖析
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关系密切。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1 甲地位置示意图
图2 甲地多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
(1)我国有名的乌龙茶生长于云雾环境中,甲地是我国乌龙茶主要产地。甲地盛产乌龙茶的主要气候原因是(  )
A.光照充足 B.降水丰富
C.土壤肥沃 D.昼夜温差小
(2)1月日均最高温与日均最低温差值大于7月的主要原因是
(  )
A.1月晴天多,7月阴天多 B.1月阴天多,7月晴天多
C.1月雨天多,7月阴天多 D.1月雨天多,7月晴天多
D
A
(3)该区域名优茶品种多,但以原料出售为主,本地品牌企业少,60%以上的茶叶由茶农个体生产经营。下列关于该地乌龙茶未来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降低集约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
B.茶农之间加强合作,进一步提高个体经营比重
C.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提高附加值
D.加强宣传,强化品牌意识,扩大市场占有比例
D
解析:第(1)题,由题干可知,乌龙茶生长于云雾环境中。据图2分析,甲地昼夜温差小,说明云雾比较多,所以盛产乌龙茶的主要气候原因为昼夜温差小,D项正确;昼夜温差小,水汽含量大,光照差,同时光照充足不是盛产乌龙茶的有利条件,A项错误;降水丰富不是盛产乌龙茶的条件,B项错误;土壤肥沃不是气候条件,C项错误。
第(2)题,从图1中的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我国东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1月受冬季风的影响,晴天多,7月受夏季风的影响,阴天多,故选A项。
第(3)题,该区域名优茶品种多,但以原料出售为主,本地品牌企业少,60%以上的茶叶由茶农个体生产经营。针对这一问题,该地应加强宣传,强化品牌意识,扩大市场占有比例,D项正确;该地生产集约化程度低,继续降低集约化程度会影响产品的数量和质量,A项错误;个体经营不易形成规模和创建品牌,B项错误;生产初级产品不能提高附加值,深加工才能提高产品附加值,C项错误。
学以致用
地中海东岸的小国以色列,国土总面积的45%是沙漠。以色列实现了“让沙漠开满鲜花”的梦想,成为世界重要的鲜花出口国,其鲜花主要销往西欧。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以色列实现了“让沙漠开满鲜花”的梦想,关于其对自然条件的改造,合理的是(  )
A.山区地形改造成梯田
B.建温室大棚改造热量
C.修建水利工程和完善技术措施改造水源
D.把沙漠变为肥沃的土壤
C
(2)冬季是以色列鲜花的销售旺季。该季节,以色列种植鲜花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A.气温较高 B.地形平坦
C.昼夜温差大 D.光照充足
(3)以色列鲜花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是培育的新品种,主要是因为以色列拥有(  )
A.发达的经济实力
B.雄厚的农业科技力量
C.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D.多种多样的自然条件
A
B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以色列气候干旱,降水少,“让沙漠开满鲜花”需要改造水分条件,应修建水利工程和完善技术措施改造水源,C项正确。第(2)题,以色列位于地中海东岸,是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湿润,A项正确;地形平坦没有季节差异;夏季高温少雨时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第(3)题,培育新品种需要有雄厚的科技力量,B项正确。
二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重难归纳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如下表所示。
2020年12月17日,我国石油天然气企业发布了2020版《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报告。该报告在应对气候变化紧迫性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研判全球及中国能源发展趋势。
(1)目前人类利用的能源主要有哪些
(2)石油资源的分布有哪些特点 该特点对区域发展有何影响
提示:(1)目前人类利用的能源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石油资源具有分布不均的特点。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因为石油的开发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石油资源贫乏的地区,经济发展则受到很大的制约。
典例剖析
安徽省淮南市煤炭资源丰富,但长期采煤已导致20%左右的地面沉陷,积水成湖,平均沉陷可达7米左右。漂浮式光伏电站将光伏发电组件安装在水面漂浮体上,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全球最大的150兆瓦水面漂浮光伏电站已在淮南市刘龙采煤沉陷区并网发电。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在淮南市建设漂浮式光伏电站的主要区位条件不包括
(  )
A.淮南市太阳能资源丰富
B.淮南市科技力量雄厚
C.淮南市采煤沉陷区面积大
D.鼓励发展新能源的政策
B
(2)淮南市漂浮式光伏电站(  )
A.发电稳定性比传统火力发电强
B.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淮南市能源不足的难题
C.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当地的水资源
D.有利于淮南市成为中国未来的“光谷”
(3)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建设大规模漂浮式光伏电站的是
(  )
A.贵州贵阳 B.江苏徐州
C.四川成都 D.内蒙古呼伦贝尔
C
B
解析:第(1)题,淮南市位于我国南方地区,纬度较低,太阳能资源丰富,有利于光伏电站的建设;淮南市采煤沉陷区面积大,加之政府政策的支持,促进了淮南市漂浮式光伏电站的建设;建设光伏电站对技术需求不高,且淮南市科技力量薄弱。故选B项。第(2)题,光伏发电受天气状况影响较大,稳定性不如火力发电,A项错误;光伏发电不能彻底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B项错误;由于漂浮式光伏电站的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蒸发,所以可以增加水资源,C项正确;淮南市科技水平低,不太可能成为中国的“光谷”,D项错误。第(3)题,江苏徐州是我国传统煤炭产区,地面沉陷面积大,有利于建设大规模漂浮式光伏电站,故选B项。
学以致用
内蒙古武川县在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方面迈出坚定的步伐,该县正在着力引进光伏发电,与风电场共同形成“风光互补、蓄储一体”的清洁能源体系,为呼和浩特市打造“中国新能源之都”提供支持。下图中的“白道”是沟通阴山南北的交通要道。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武川县打造风电能源产业的有利条件是(  )
①受地形狭管效应的影响,风力资源丰富 
②地形平坦开阔,人口密度小 ③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④产业技术基础好,交通便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武川县发展“风光互补、蓄储一体”的清洁能源体系
(  )
A.可以降低风能利用率 B.可以使电力输出更平稳
C.可以降低建设成本 D.会造成能源的浪费
A
B
解析:第(1)题,图示武川县南侧是阴山山口,受地形狭管效应的影响,风力资源丰富;武川县地形平坦开阔,人口密度小,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武川县经济并不发达,交通也不便利。故选A项。第(2)题,风能和太阳能都是气候资源,受气候条件影响大,“风光互补”使电力输出更平稳;“蓄储一体”可以提高风能利用率,减少能源的浪费。故选B项。
随 堂 训 练
读四大文明古国发祥地位置示意图,完成1~2题。
1.阴影区表示文明古国发祥地,①地位于(  )
A.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B.印度河流域
C.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D.尼罗河流域
2.四大文明古国发祥地纬度相似,但农业生产条件差异较大,②地比①地优越的自然条件是(  )
A.纬度较低,热量充足 B.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C.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D.人口多,劳动力丰富
D
C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①是古埃及文明发祥地,位于尼罗河流域;②是古中国文明发祥地,位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故选D项。第2题,②地属于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①地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干燥少雨,农业生产依赖尼罗河的水源灌溉。故选C项。
下图所示区域内自南向北年降水量由200毫米左右增至500毫米左右,沙漠地区年降水量仅为50毫米左右。读图,完成3~5题。
3.制约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
A.水资源短缺 B.能源不足
C.地势起伏大 D.光热不足
4.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状况的可行性措施有(  )
①引湖水灌溉 ②海水淡化 
③改进灌溉技术 ④建水库调节径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
B
5.甲地区农业发达,其成功之处在于(  )
A.提高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调节了降水的季节分配
C.调节了降水的年际变化
D.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D
解析:第3题,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该区域位于中东地区,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河流径流量小,且经常断流,水资源短缺。故选A项。第4题,该区域多季节性河流,建水库难以起到调节径流的作用;湖泊为死海(盐度极高),不适合灌溉;该区域临近地中海,可以进行大规模海水淡化,同时以色列的喷灌、滴灌技术世界领先,可以大规模推广。故选B项。第5题,甲地区农业发达,其成功之处在于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对自然条件的改造和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故选D项。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都江堰是一项伟大的古代科技水利工程,被称为“古代水利的璀璨明珠”。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省北部高山地区。在都江堰建成以前,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由于河道狭窄,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低坝和宝瓶口进水口。
(1)仔细对比左右两图的变化,试分析从离堆附近引岷江水入成都平原时,冬夏引水量皆很稳定的原因。
(2)评价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古代与现在的主要功能差异。
答案:(1)鱼嘴把岷江分成了内、外两江;宝瓶口再次控制入水量;飞沙堰既可以保证冬季入水量,又可把夏季多余的水量与泥沙分流到外江,从而实现了引水的稳定均衡。
(2)该工程是顺应自然规律,并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典范;利用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岷江水可以自流进入成都平原;防洪抗旱,减少成都平原的旱涝灾害;为成都平原提供农业灌溉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
(3)在古代具有灌溉、防洪等功能,在现在不仅具有这些功能,还具有旅游观赏功能。
解析:第(1)题,对比两幅图的变化可知,右图中鱼嘴把岷江分成了内江和外江,飞沙堰连接着内、外江。夏季,水量大,飞沙堰将多余的水量与泥沙分流到外江,从而减少流入成都平原的水量;冬季,水量小,利用飞沙堰将内、外江隔开,从而保证冬季流入成都平原的水量。第(2)题,都江堰是一项伟大的古代科技水利工程,主要从有利影响的角度进行评价。可从该工程本身和对成都平原的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都江堰在古代主要具有灌溉、防洪的功能;现在,都江堰仍然发挥着灌溉、防洪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水利旅游资源,还具有了旅游观赏功能。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读华北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完成1~2题。
1.在采集狩猎阶段、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的主要集中地区分别是(  )
A.平原地区、沿海地区 B.丘陵山地地区、平原地区
C.沿海地区、丘陵山地地区 D.沿海地区、油田附近地区
2.在工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在(  )
A.沿海、城市和矿产地 B.丘陵、山地和平原
C.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 D.风景优美的地区
下图是甘肃省局部地区图(椭圆范围内是有“陆上三峡”之称的风电基地分布区)及风电设施景观图。读图,完成3~5题。
图1
图2
3.图示区域风电建设非常快速,主要原因是(  )
A.风能丰富 B.交通便捷
C.地价低廉 D.政策支持
4.该风电基地建设的不利条件是(  )
A.当地市场小
B.大风天数少
C.地区差异大
D.占用耕地广
5.为了缓解风能不稳定对电网的冲击,当地可因地制宜配套发展(  )
A.水力发电
B.太阳能发电
C.沼气发电
D.生物能发电
生物质能是以生物为载体,将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储存的一种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读我国三个省级行政区生物质能状况表,完成6~7题。
省级行政区 面积/104km2 生物质能 满足状况 薪柴总量/104kg
浙江 10.18 可满足两个月 380.6
江苏 10.26 可满足一个月 14.2
新疆 166 严重缺乏区 79.9
6.浙江和江苏的薪柴总量相差很大,主要原因是(  )
A.浙江丘陵多,江苏平原多
B.江苏人口远少于浙江
C.浙江的水热条件更好
D.省级行政区面积差异较大
7.新疆的生物质能远不能满足需求,其最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迁入多,矿物能源少
B.气候干旱,植被稀疏
C.交通落后,运输不便
D.海拔较高,雪山面积小
8.我国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存在着较大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农业生产和景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都江堰和坎儿井工程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根据当地地理环境成功建设的水利工程。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比较都江堰和坎儿井所在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比较项目 都江堰所在区域 坎儿井所在区域
所在地区
气候类型
气候优势
(2)坎儿井由明渠、竖井、暗渠、涝坝四部分组成,修建暗渠的目的是(  )
A.增加冰川融化量
B.减少水分蒸发量
C.减少地下径流量
D.增加大气降水量
(3)由于所在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都江堰既能灌溉,还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都江堰和坎儿井还成为重要的    资源,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能力提升
油橄榄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喜光、耐旱、不耐低温、不耐湿,在晚冬、早春需水较多。甘肃陇南存在多条“干舌”地带,“干舌”地带海拔1300米以下的河谷及半山腰,被确认为我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区。近年来,陇南开始大规模种植油橄榄,成为中国最大的油橄榄基地,但油橄榄单位面积产量及出油率较低。下图为陇南简图。读图,完成1~3题。
1.陇南“干舌”地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B.谷地地形,盛行下沉气流
C.纬度低,蒸发旺盛
D.植被覆盖率低,地表水分易流失
2.陇南“干舌”地带成为我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区的主要原因是(  )
①光热充足 ②北部有山地阻挡冷空气 ③土壤深厚肥沃 ④坡度适中,排水条件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与地中海沿岸地区相比,我国油橄榄种植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
A.市场 B.交通
C.水分 D.劳动力
美国基威诺半岛自然铜储量巨大,漂流铜在周边广泛散落。考古发现,附近的土著居民很早之前就利用漂流铜直接打制各种铜器和饰品。19世纪中叶后,基威诺半岛的自然铜开始工业开采,并通过铜港运往伊利湖畔的工厂进行加工。据此完成4~5题。
4.有的漂流铜重达数吨,它们能够离开原生地可能借助于 (  )
A.冰川 B.河流
C.风力 D.波浪
5.随着基威诺半岛自然铜的大量开采,当地的伐木业同时兴起。当地伐木业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修建公路便于自然铜的外运
B.为当地冶炼自然铜提供燃料
C.扩大耕地以便种植粮食作物
D.为自然铜的采运提供原材料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意为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地方,是古巴比伦文明的发祥地。由于河水泛滥,下游低洼地区不宜耕作。在历史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不断有弃耕的土地,古代文明中心不断北移。图1为两河流域图,图2为巴格达的气候资料图。
图1
图2
(1)运用地质作用原理说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形成过程。
(2)简述R河的水文特征。
(3)从地理角度分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孕育古文明的条件。
(4)分析历史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不断有土地弃耕,文明中心北移的原因。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读华北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完成1~2题。
1.在采集狩猎阶段、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的主要集中地区分别是(  )
A.平原地区、沿海地区 B.丘陵山地地区、平原地区
C.沿海地区、丘陵山地地区 D.沿海地区、油田附近地区
2.在工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在(  )
A.沿海、城市和矿产地 B.丘陵、山地和平原
C.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 D.风景优美的地区
答案1.B 2.A
解析第1题,在采集狩猎阶段,需要采集野果、获取猎物,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丘陵山地地区;在农业社会阶段,需要发展农业生产,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故选B项。第2题,在工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在第二、第三产业相对集中的城市、具有海运优势的沿海地区和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故选A项。
下图是甘肃省局部地区图(椭圆范围内是有“陆上三峡”之称的风电基地分布区)及风电设施景观图。读图,完成3~5题。
图1
图2
3.图示区域风电建设非常快速,主要原因是(  )
A.风能丰富 B.交通便捷
C.地价低廉 D.政策支持
4.该风电基地建设的不利条件是(  )
A.当地市场小
B.大风天数少
C.地区差异大
D.占用耕地广
5.为了缓解风能不稳定对电网的冲击,当地可因地制宜配套发展(  )
A.水力发电
B.太阳能发电
C.沼气发电
D.生物能发电
答案3.D 4.A 5.B
解析第3题,风电建设快速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政策支持。第4题,该风电基地位于甘肃,该地经济相对落后,能源需求量小,距离东部地区市场远,A项正确;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冬季风源地近,多大风天气,B项错误;地区差异与风电基地建设无关,C项错误;西北地区荒漠、戈壁面积大,风电基地不会占用大量耕地,D项错误。第5题,该地太阳能丰富,可发展太阳能发电缓解风能不稳定对电网的冲击,B项正确;该地位于甘肃,水能资源不丰富,不适合发展水力发电,A项错误;西北地区冬季气温低,且该地植被稀疏,不利于发展生物能、沼气发电,C、D两项错误。
生物质能是以生物为载体,将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储存的一种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读我国三个省级行政区生物质能状况表,完成6~7题。
省级行政区 面积/104km2 生物质能 满足状况 薪柴总量/104kg
浙江 10.18 可满足两个月 380.6
江苏 10.26 可满足一个月 14.2
新疆 166 严重缺乏区 79.9
6.浙江和江苏的薪柴总量相差很大,主要原因是(  )
A.浙江丘陵多,江苏平原多
B.江苏人口远少于浙江
C.浙江的水热条件更好
D.省级行政区面积差异较大
7.新疆的生物质能远不能满足需求,其最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迁入多,矿物能源少
B.气候干旱,植被稀疏
C.交通落后,运输不便
D.海拔较高,雪山面积小
答案6.A 7.B
解析第6题,浙江和江苏的薪柴总量相差很大,主要原因是浙江丘陵多,林地多,江苏平原多,耕地多,A项正确。第7题,新疆的生物质能远不能满足需求,最主要原因是气候干旱,植被稀疏,B项正确;新疆矿物能源丰富,A项错误;交通落后、运输不便不是主要原因,C项错误;海拔较高、雪山面积小与生物能不足无关,D项错误。
8.我国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存在着较大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农业生产和景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都江堰和坎儿井工程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根据当地地理环境成功建设的水利工程。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比较都江堰和坎儿井所在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比较项目 都江堰所在区域 坎儿井所在区域
所在地区
气候类型
气候优势
(2)坎儿井由明渠、竖井、暗渠、涝坝四部分组成,修建暗渠的目的是(  )
A.增加冰川融化量
B.减少水分蒸发量
C.减少地下径流量
D.增加大气降水量
(3)由于所在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都江堰既能灌溉,还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都江堰和坎儿井还成为重要的    资源,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答案(1)
比较项目 都江堰所在区域 坎儿井所在区域
所在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优势 水热充足 光照充足
(2)B
(3)防洪 旅游
解析第(1)题,都江堰位于四川盆地,属于南方地区,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好。坎儿井位于新疆,属于西北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光照充足,但水资源不足。第(2)题,坎儿井位于西北内陆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修建暗渠的目的是将水体引入地下以减少水分蒸发,故选B项。第(3)题,由于所在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都江堰既能灌溉,还能防洪。随着时代的发展,都江堰和坎儿井因其特殊性还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能力提升
油橄榄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喜光、耐旱、不耐低温、不耐湿,在晚冬、早春需水较多。甘肃陇南存在多条“干舌”地带,“干舌”地带海拔1300米以下的河谷及半山腰,被确认为我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区。近年来,陇南开始大规模种植油橄榄,成为中国最大的油橄榄基地,但油橄榄单位面积产量及出油率较低。下图为陇南简图。读图,完成1~3题。
1.陇南“干舌”地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B.谷地地形,盛行下沉气流
C.纬度低,蒸发旺盛
D.植被覆盖率低,地表水分易流失
2.陇南“干舌”地带成为我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区的主要原因是(  )
①光热充足 ②北部有山地阻挡冷空气 ③土壤深厚肥沃 ④坡度适中,排水条件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与地中海沿岸地区相比,我国油橄榄种植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
A.市场 B.交通
C.水分 D.劳动力
答案1.B 2.B 3.C
解析第1题,据图分析,“干舌”地带位于陇南的河谷地区,这些地区由于山高谷深,谷地位于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形成“干舌”地带;陇南位于季风区,受海洋影响较大;该地区纬度低,但是海拔相对较高,蒸发并不旺盛;山区植被茂盛。第2题,陇南“干舌”地带降水少,光照充足;图中“干舌”地带位于山地南侧,可阻挡冬季风,热量条件好;陇南山区土壤并不肥沃;山区地势起伏大,坡度适中,排水条件良好。第3题,油橄榄在晚冬、早春需水较多,与地中海地区相比,我国冬季降水少,不利于油橄榄生长;我国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劳动力充足;无法判断地中海沿岸和陇南的交通条件差异。
美国基威诺半岛自然铜储量巨大,漂流铜在周边广泛散落。考古发现,附近的土著居民很早之前就利用漂流铜直接打制各种铜器和饰品。19世纪中叶后,基威诺半岛的自然铜开始工业开采,并通过铜港运往伊利湖畔的工厂进行加工。据此完成4~5题。
4.有的漂流铜重达数吨,它们能够离开原生地可能借助于 (  )
A.冰川 B.河流
C.风力 D.波浪
5.随着基威诺半岛自然铜的大量开采,当地的伐木业同时兴起。当地伐木业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修建公路便于自然铜的外运
B.为当地冶炼自然铜提供燃料
C.扩大耕地以便种植粮食作物
D.为自然铜的采运提供原材料
答案4.A 5.D
解析第4题,北美五大湖属于冰蚀湖,据图可知,基威诺半岛是苏必利尔湖中最大的半岛,纬度较高,最有可能是受第四纪冰川的影响,漂流铜离开原生地。故选A项。第5题,据材料可知,19世纪中叶后,基威诺半岛的自然铜开始工业开采,并通过铜港运往伊利湖畔的工厂进行加工,说明该地主要是通过水路运输原铜,而不是在当地冶炼,A、B两项错误;伐木的主要目的不是扩大耕地面积种植粮食作物,C项错误;伐木业的兴起主要是为自然铜的采运提供原材料,D项正确。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意为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地方,是古巴比伦文明的发祥地。由于河水泛滥,下游低洼地区不宜耕作。在历史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不断有弃耕的土地,古代文明中心不断北移。图1为两河流域图,图2为巴格达的气候资料图。
图1
图2
(1)运用地质作用原理说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形成过程。
(2)简述R河的水文特征。
(3)从地理角度分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孕育古文明的条件。
(4)分析历史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不断有土地弃耕,文明中心北移的原因。
答案(1)板块碰撞挤压导致该地下陷;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的冲积作用。
(2)径流量较小;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无结冰期;有冬汛。
(3)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交通要道,多民族融汇之地;人口众多。
(4)地处干旱地区,蒸发旺盛;河水泛滥,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地表水蒸发后,造成土壤盐碱化。
解析第(1)题,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形成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该地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板块碰撞挤压导致该地下陷,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流水冲积作用下形成平原。第(2)题,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和气候有关,一般从径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汛期、结冰期、凌汛、含沙量、流速等方面分析。第(3)题,古代文明中心一般位于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使得这些地区农业发达、人口众多,孕育出古老文明。第(4)题,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文明重心不断北移的地理原因是该地土壤盐碱化的加剧。该地位于干旱地区,蒸发旺盛;河流下游易出现河水泛滥,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地表水蒸发后,盐类物质在地表残留,使该地出现土壤盐碱化,文明中心不断向河流中上游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