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实验高中2023-2024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三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组(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国家地理频道“探寻欧洲河流”摄制组到欧洲采访,历时一年,绘制出欧洲四条河流年相对流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河流流量变化受气温影响明显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2.①、②、③、④四条河流依次位于( )
A.欧洲北部、欧洲东部、欧洲南部、欧洲西部
B.欧洲西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欧洲南部、欧洲东部
C.欧洲南部、阿尔卑斯山区、欧洲东部、欧洲西部
D.欧洲东部、欧洲北部、欧洲西部、阿尔卑斯山区
地理学家发现,天山地区不同于东亚季风区,几乎没有暖云(温度高于0℃,且云中只有液态水滴的云体)降水,其拥有独特的气候背景。同时,在不同阶段降雪过程中,云层顶部的温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图示意西天山地区一次降雪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三个阶段依次代表的是( )
A.暖锋入侵—暖锋过境—暖锋控制 B.冷锋入侵—冷锋控制—冷锋过境
C.暖锋控制—暖锋过境—暖锋入侵 D.冷锋控制—冷锋入侵—冷锋过境
4.阶段3时,西天山( )
A.大风降温,降雨逐渐减少 B.温度明显升高,降雨增多
C.暖空气被抬升,形成云层 D.暖空气逐渐被冷空气取代
5.相对于东亚季风区,西天山地区缺乏暖云降水的原因是( )
A.海洋气流途经 B.缺乏暖湿气流C.季风气流干扰D.山区海拔过高
鳀鱼是一种生活在温带海洋中上层的小型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鳀鱼也是南美洲秘鲁渔场的常见鱼类之一,鳀鱼产卵盛期水温12-19℃,趋光性较强,幼鱼更为明显。下图为秘鲁附近海域某时段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和我国海域相比,鳀鱼在图示区域活动的纬度范围明显偏低,其原因是( )
A.有大量淡水注入,带来丰富饵料B.大陆架范围宽广,提供生存场所
C.晴天多,光照强,鳀鱼趋光性强D.海域洋流的影响,水温适宜生存
7.拉尼娜现象会导致鱼类大量迁徙或者死亡,为保障足够鱼获,拉尼娜年处于丙地捕捞的渔民需要( )
A.向甲方向移动 B.向乙方向移动 C.向岸边区移动 D.向深海区移动
某学者对法国多地区人口与经济的研究表明,就业密度较大地区的人口平均技能水平较高,而且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都很多,中等技能劳动力更倾向于在中小城市就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大城市往往具有较多的低技能劳动力,主要是因为( )
A.劳动力市场需求多元 B.社会保障水平更高
C.低端产业发展更充分 D.就业竞争压力较小
9.中小城市对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两头缺”,主要是因为( )
①高技能劳动力追求更高收入 ②高技能劳动力追求更好的环境
③低技能劳动力对生活成本更敏感 ④中小城市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岗位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稗在我国内地多被视为稻田伴生杂草或补充性救荒作物,但在东北农业生产中却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历史上低湿地开发的最主要作物。近代以来,优质高产的水稻成为东北低湿地开发的主角。稗于作为一种谷物逐渐淡出人们视野,沦为一种饲料作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稗成为东北地区历史上低湿地开发的最主要作物,反映其突出特征是( )
A.耐寒、耐涝,生长期长 B.耐旱、耐盐碱、生长期长
C.耐寒、耐涝、生长期短 D.耐旱、耐盐碱、生长期短
11.近代以来水稻能够成为东北低湿地开发的主角,主要是因为( )
①东北地区自然环境改善②东北地区农田水利建设
③稗子沦为一种饲料作物④抗寒性水稻品种的引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泛滥平原即“河漫滩”,是指河床与谷坡间枯水时出露、洪水时被水淹没的部分。泛滥平原是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的沉积形成的,具有明显的沉积物二元结构:下部由较大的河床冲积层(主要是粗砂和砾石)组成,上部由较细的泛滥平原沉积物(主要是细砂和粘土)组成。极宽的泛滥平原又被称为河漫滩平原。下图示意某泛滥平原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形成面积宽广泛滥区的自然原因是( )
A.物理风化强,风化物具有分选性B.积雪冰川分布广,河谷长而宽阔
C.径流季节变化大,地势平坦开阔D.地势低洼,有利于地表径流汇集
13.泛滥平原上部沉积物形成的主要时期是( )
A.洪水期之后 B.洪水期 C.枯水期之前 D.枯水期
肥岛效应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丛下方土壤养分富集。灌丛未完全退化前,冠下水、土、肥数量均高于灌丛间空旷地带。肥岛效应强度与灌丛生长状况密切相关,灌丛的冠面越大,蒸腾量越大,灌丛的植株越大,生长所需水量越多。从水源补给角度分析,土地荒漠化是地下水位下降、浅层土壤含水量减少的过程。塔里木盆地北部的荒漠化表现为草甸退化为灌丛再退化为沙漠的过程。下图为塔里木盆地北部荒漠化过程与肥岛效应强度变化关联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在土地荒漠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水源 B.土壤 C.植被 D.气候
15.在塔里木盆地北部的荒漠化过程中,肥岛效应的强度变化是( )
A.持续变强 B.持续变弱 C.先变强后变弱 D.先变弱后变强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冬荪是一种珍稀食用菌,夏秋季节生于林地下的腐殖质层中,正常生长形成温度不能高于20℃,湿度要求85%以上,摘后保鲜时间极短。贵州省大方县(左下图)地处高原向丘陵过渡地带,2016年所产冬荪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世纪90年代初,技术人员研发出相关人工种植技术,但当地种植规模仍较小。2017年,当地建立特色生产模式(右下图),再次推广种植,实现脱贫。
分析大方县适宜冬荪生长的自然原因。(6分)
说明20世纪90年代初大方县冬荪种植规模较小的原因。(4分)
分析当地建立的冬荪特色生产模式对农民的好处。(4分)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三工河流域(43°09′N~45°29′N,87°47′E~88°17′E)位于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南缘。流域内分为山地区、平原区、沙漠区,其中平原区居民点、农田遍布。图示意三工河流域不同海拔高度主要外力作用的分布状况。
(1)指出该流域最可能发育山地森林的大致海拔范围,并说明依据。(5分)
(2)指出三工河流域山前冲积扇发育的大致海拔范围,说明其形成过程。(5分)
(3)从水资源利用角度,为平原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4分)
18.(17分)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判断甲地气候类型并分析其成因。(5分)
(2)说出乙地冬、夏季盛行风向并分析成因及对降水的影响。(6分)
(3)分析丙地夏季时盛行海陆风的原因,及风速较大的原因。(6分)
19.(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哀牢山纵贯云南中部,呈西北—东南走向,是横断山地和云贵高原的分界线。科考队经考察发现,哀牢山东西坡物种丰富度的垂直分布受地形和降水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下图示意哀牢山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垂直分布。
(1)分析导致东坡山麓地带物种丰富度低的主要原因。(6分)
(2)说明哀牢山东西坡物种丰富度在山顶处差异最小的原因。(4分)高三地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解析】1.图①中冬季流量大,是因受西风带的影响,冬季西风势力较强,降水多,不符
合题意,①错误;欧洲的降水主要受西风的影响,图②中夏季流量大,是因有冰雪融水补给,
受气温的影响,符合题意,②正确;图③中春季流量大,是因有季节性积雪融水,受气温的
影响大,符合题意,③正确;图④中流量变化较小,是因常年受西风带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④错误。故选 D 。
2.①河流夏季径流量较小,冬季径流流量较大,应位于欧洲南部,受地中海气候影响;②
河流夏季流量大,是因有冰川融水补给,应位于海拔高的阿尔卑斯山区;③河流春季流量大,
是因有积雪融水补给应位于欧洲东部,纬度高,冬季有积雪;④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小,
应位于欧洲西部,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 C。
3.B 4.D 5.B
【解析】3.结合西天山地区一次降雪过程可知,阶段 1为暖气团控制,近地面水汽含量高,
缓慢降温,说明冷锋逐渐靠近但还没有真正受冷锋控制,为冷锋入侵;阶段 3温度区域平缓,
且略有上升,说明冷锋过境;阶段 2快速降温,水汽不断减少,形成降雪,此时受冷锋控制,
B正确,ACD错误。故选 B。
4.阶段 3处在冷锋过境,逐渐受冷气团控制,出现大风降温,降水形成,温度温度相对阶
段 1、2不会明显升高,暖空气被冷空气取代,暖空气抬升,形成降雪,D正确,ABC错误。
故选 D。
5.根据题干定义可知,暖云为温度高于 0℃,且云中只有液态水滴的云体,西天山地区,
深居内陆,受夏季风(暖湿气流)影响小,缺乏暖湿气流,B正确,AC错误;山区海拔高
与受暖云降水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 B。
6.D 7.A
【解析】6.鳀鱼是生活在温带海洋中上层的鱼类,分布于我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读图
可知该海域位于南半球热带,能够生存此鱼类,可能是水温条件满足,根据所学该海域受秘
鲁寒流影响,冷水上泛区域,水温较低,适合鱼类生存,D正确,排除 ABC。故选 D。
7.根据所学,拉尼娜现象就是由于东南信风增强导致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
所以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南美洲西岸水温较往年偏低,导致鱼类向纬度较低、水温较高的北
方迁徙,因此为保障足够鱼获,拉尼娜年处于丙地捕捞的渔民需要向甲方向移动,A正确;
答案第 1页,共 4页
{#{QQABAYCQggigQAIAARgCQQ0YCgOQkBCACCoGhBAIIAAAARNABAA=}#}
拉尼娜发生时,由于向乙地、向岸边移动,都是向水温低的地区移动,水温更低,都不适合
鱼类生存,不能增加鱼获,排除 BC;向深海移动,远离海岸,上升流不明显,营养物质较
少,不利于鱼群集聚,排除 D。故选 A。
8.A 9.B
【解析】8.大城市经济规模大,各行各业的体量大,中低端的行业与岗位虽然占比不高,
但总量多,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大,A正确;低技能劳动力难以获得更充分的社会保
障,B错误;大城市以高端产业发展为主,C错误;大城市就业竞争压力大,D错误。故选
A。
9.高技能劳动力为追求更高收入前往大城市,不一定是追求大城市好环境,①正确,②错
误;如果低技能劳动力对生活成本更敏感,其应当选择在中小城市就业,与题干不符,③错
误;由于中小城市低技能劳动力岗位选择有限,供应不足,因此低技能劳动力只能前往大城
市,④正确。①④组合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 B。
10.C 11.D
【分析】1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地区纬度高,降水较少,冬季漫长且气温低,故稗具
有耐寒、生长期短的特点,根据材料“成为历史上低湿地开发的主要作物”可知稗具有耐涝的
特点。C正确,A、B、D错误。故选 C。
11.水稻原本是一种好暖喜湿的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水量很大。东北能够发展水稻种植与
农田水利建设和引入适应较高纬度的抗寒水稻品种有关,②,④正确。东北地区自然环境改
善,稗子沦为一种饲料作物都不是水稻能够成为东北低湿地开发的主角的主要原因,①,③
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 D。
12.C 13.B
【解析】12.泛滥平原多位于河流中下游,气候湿润,水量大,物理风化弱,A错误;积雪
冰川分布少,B错误;根据泛滥平原的涵义和泛滥平原物质的二元结构特点可以推断,利于
宽广泛滥区发育的自然条件是降水季节变化较大,河流有明显的洪水期,河流流经平坦开阔
的地形地区,河流横向流动沉积显著,C正确;地势低洼不能体现水量的季节变化大,D不
是主要原因。故选 C。
13.河漫滩位于河床一侧或两侧,平水期和枯水期出露地表,洪水期被淹没,洪水期(河流
水位高于洪水位的时期)河漫滩处洪水较浅,流速较缓,沉积的泥沙粒径较小,洪水期之后
和枯水期之前为河流的平水期,B正确;ACD错误;故选 B。
14.A 15.C
答案第 2页,共 4页
{#{QQABAYCQggigQAIAARgCQQ0YCgOQkBCACCoGhBAIIAAAARNABAA=}#}
【解析】14.土地荒漠化过程中,主要是土壤水分减少,表层土壤逐渐变得疏松,因水分减
少,植被减少,固沙固土作用减弱,导致土地荒漠化,故在土地荒漠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的因素是水源,水源除降水外还包括冰雪融水等地表水、地下水,A正确;土地荒漠化过程
中,土壤肥力降低,即土壤是土地荒漠化的表现,而不是原因,B错误;水源可以影响植被,
进而影响土地荒漠化的进程,故植被不是主要因素,C错误;气候中的降水会对土壤的水分
条件产生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 A。
15. 读图可知,塔里木盆地北部荒漠化过程中,随着根系浅的草甸退化,灌丛入侵,根系
逐渐变深,后逐渐退化,该过程中肥岛效应先变强后变弱,C正确,ABD错误,故选 C。
二、非选择题(55分)
16.(14分)
(1)大方县海拔较高,夏秋季节凉爽;山地丘陵地形,降水丰沛,云雾较多,空气湿度大,
适合冬荪生长;山地丘陵森林广布,林下腐殖质层较厚,适合冬荪生长。(6分)
(2)冬荪采摘后保鲜时间极短(加工技术落后、冷藏保鲜水平低),冬荪损耗率高,种植风险
大;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地区偏远,市场信息闭塞,产品知名度低,市场销
量小。(4分)
(3)提高了产品销量,促进冬荪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冬荪进行加工,增加了附加值,提高了
农民的收入;保证了农民收入的稳定性,使农民的抗风险能力提升。(4分)
17.(14分)
(1)1700~2800m。缓坡,以流水作用为主,水、土条件较好;山区人类活动少。(5分)
(2)500~800m。山地区水流速度快,挟带大量砾石和泥沙;平原区地势趋缓,流速减慢,搬
运物质沉积,形成扇状堆积地貌。(5分)
(3)山地区修建水库;平原区种植耐旱作物;推广喷灌、滴灌。(4分)
18.(17分)
(1)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1分)
成因: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东澳大利亚暖流具有增温增湿作用。(4分)
(2) 冬季:东南风;(1分)
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东南信风带北移控制该地;从澳大利亚内陆吹来的东南风相对干燥。
(2分)
夏季:西北风;(1分)此时北半球的东北信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而南移,越过赤道偏
转成为西北风;来自海洋的西北风比较湿润。(2分)
答案第 3页,共 4页
{#{QQABAYCQggigQAIAARgCQQ0YCgOQkBCACCoGhBAIIAAAARNABAA=}#}
(3)夏季时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天多,海陆温差大,盛行海陆风;濒临海洋,下垫面阻力
小;大陆内部热带沙漠气候分布面积广,进一步加大温差,增大风速。(6分)
19.(10分)
(1)西南季风翻过哀牢山在东坡下沉,形成焚风效应和雨影效应;气候干热,植物种类减少;
山麓河谷地带多开辟为农田,建筑用地增多,人类活动破坏了自然植被的生存环境,导致生
物多样性减少。(6分)
(2)山顶处东西坡降水差异小,环境特征趋同,环境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弱;山顶附近东西
坡面积较小,东西坡空间距离接近,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植被趋同,差异小。
(4分)
答案第 4页,共 4页
{#{QQABAYCQggigQAIAARgCQQ0YCgOQkBCACCoGhBAIIAAAAR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