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语文答案
1.B “不再关注虚幻世界的幸福”错误。据原文第3段“因此,孟子把‘孝悌’视为幸福起点,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使得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德性幸福观,也使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近实际,走近生活”,原文只是说“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但并没有说不再关注虚幻世界的幸福。
2.C A.“构建了社会伦理道德体系”错误。由原文“孟子的道德哲学力图建构的是一个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可知,是力图构建,并非构建了。B.“所以”错误。原文为“孟子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视为幸福之源,使得孟子幸福观具有平民化的特点”,选项因果倒置了。D.“孕育了主观心理上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错误。由材料二“‘乐’在中国哲学中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成果和表现”可知,“乐”是“天人合一”产生的成果,而非“乐”孕育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3.D ABC的观点都注重以自我的向善、家庭的孝慈为首或为起点,是儒家德性幸福观的理念;D强调以爱他、利他为起点,达到兼爱的境界,是墨家的理念,与儒家德性幸福观有差别。
4.①幸福的对象平民化。“孔颜之乐”是圣人之乐,“君子三乐”包括君子和普通百姓,是力争让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力和能力。
②幸福的内容生活化。由道德理想境界到现实生活的转变,更加贴近现实,走进生活。
③幸福的内容多元化。将家庭之乐、育才之乐纳入德性幸福观,是对儒家德性幸福观的创新与发展。 (1条2分,2条3分,3条4分。)
“孟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观的范畴,……使得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德性幸福观,也使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近实际,走近生活。孟子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视为幸福之源,使得孟子幸福观具有平民化的特点”,“孔颜之乐”是圣人之乐,而“君子三乐”包括君子和普通百姓,是力争让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力和能力。故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在德性幸福的对象方面更加平民化。
“孟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观的范畴,……,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使得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德性幸福观,也使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近实际,走近生活”,实现了由道德理想境界到现实生活的转变,使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近实际,走近生活。更加生活化。
“孟子毅然将……视为君子一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观的范畴”“《孟子》一书中多次出现‘教’字,并将育才视为君子第三乐,……育才之乐是对儒家德性幸福的创新与发展,为当今社会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了指引”,将家庭之乐、育才之乐纳入德性幸福观,是对儒家德性幸福观的创新与发展。故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在德性幸福的内容方面更加多元化。
5.李大钊所提倡的青年之“乐”渗透了儒家的德性幸福观。
①主张青年塑造青春之“我”,即主张青年以个体向善为根本,修身正己,追求人的精神自由自觉,保持青年的活力,在生生不息的奋斗中塑造青春的自我。
②主张青年创建“青春之家庭”,即主张青年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营造和谐的家庭,开掘幸福的起点。
③主张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即主张青年投身家国,努力奋斗,追求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
④主张“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创建“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即主张青年将个人的仁爱之心、自由自觉的活力推广惠及到世界,惠及到人类;心怀天下,为构建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每条2分,答出3条6分。)
李大钊所提倡的青年之“乐”渗透了儒家的德性幸福观。
“儒家推崇的道德至善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幸福问题的深刻思考。‘孔颜之乐’是一种克己向善、安贫乐道的德性幸福观,……获得幸福生活的首要标志就是德性的完满,反对世俗的物质幸福,也就是强调道德境界的提升与精神境界的升华,将幸福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级。孟子……进一步追求个体向善的道德人格境界……”“孟子……体现的就是一种天地境界,……实现人精神的自由自觉”“就‘天’来说,它是‘生生’,是‘天行健’”,李大钊主张青年塑造青春之“我”,可以理解为就是主张青年以个体向善为根本,追求人的精神自由自觉,保持青年的活力,在生生不息的奋斗中塑造青春的自我。
“孟子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视为幸福之源,使得孟子幸福观具有平民化的特点”“中国哲学要求为生命、生存、生活而积极活动,要求在这活动中保持人际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孟子毅然将‘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视为君子一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观的范畴,把‘孝悌’视为幸福起点,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使得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李大钊主张青年创建“青春之家庭”,就是主张青年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营造和谐的家庭,开掘幸福的起点。
“儒家推崇的道德至善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幸福问题的深刻思考”“君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从……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三个维度道出了人生幸福之真谛”,李大钊主张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可以理解为是主张青年投身家国,努力奋斗,追求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为社会做出贡献。
“但怎样将仁爱之心惠及更多人呢?唯有通过教育这一途径……”“孟子道德哲学的至高境界就是‘天’,……实现人精神的自由自觉”“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而天下后世无不被其泽矣’,圣人先贤思想、主张广为流传,也是人生一大乐事”,李大钊主张“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创建“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就是主张青年将个人的仁爱之心、自由自觉的活力推广惠及到世界,惠及到人类;心怀天下,为构建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奋斗。
6.C “分外引人注目”错误,原文是“少有人注意到这卑微的荆条,也叫不出它的名字”
7.D 句④两句话主要是概括荆条的高贵品质,并非意在概括“负荆请罪”故事的精神内涵。
8.①惊讶。惊诧于荆条的枝条的粗壮。②惋惜。可惜它生长在无人认识它的院里。
③亲切、喜爱。回忆农村生活中荆条的重要用途,真切感人。
④赞美、敬畏。由“负荆请罪”的典故悟出做人的道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答题区域在“抬头看见一丛荆条”这一部分,先梳理这一部分内容的层次,找出体现作者感受的内容,再来概括。
9.①发现美:梁衡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被人忽视的美(句意理解),譬如一棵桃树、一丛荆条,这些都是我们熟视无睹的东西,但是梁先生却发现了它们独特的美并将其付诸笔端。
②追求美:对于这些常见的事物,梁衡不停留在表面,而是善于见物思情,由物及理,选取独特的角度努力挖掘哲理美。譬如:由桃树联想到《病梅馆记》进而得出“自然最好”的哲理。
③缔造美:梁衡善于用优美的语言创设优美的意境,表达优美的情思(句意理解)。譬如“它像一匹溜出了马厩的野马,逃脱了平时果园里整形、压枝之类的管束,身心舒畅,红果满枝头。”作者巧用比喻将这株桃树比作溜出了马厩野马,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这株桃树自然、自由生长的模样,流露了作者乍见之下的惊喜之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BDG(原文标点为: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
11.A (“相与枕藉乎舟中”的“相与”意思是“互相”。)
12.D(这句话的意思是“跟孔子一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却都是天下的贤才,光这一点也就值得快乐了”。而不是“他们都很快乐”。)
13.(1)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就会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博学、省、知,各一分,句意一分)
(2)因此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弟子。 (是故,不必,贤,各一分,句意一分)
14.①子贡认为孔子的学说极为宏大,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②颜回认为正是不被容纳,才显出君子本色。③苏轼认为孔子的学说虽然没有被接受,但是,他们都是贤者,这是很值得快乐的。(每条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陈国和蔡国的大夫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没有人能站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孔子知道弟子们有埋怨之心,就见子贡而询问道:“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在空旷的原野上疲于奔命。’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所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在空旷的原野上疲于奔命。’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担心什么,正是不被容纳,这样之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努力修明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担心什么,不被容纳,这样之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材料二:
我每次读到《诗经》的《鸱鸮》,读到《书经》的《君奭》,总是暗暗地悲叹周公没有遇到知己。等到读了《史记》,看到孔子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而弹琴唱歌的声音没断绝过;颜渊、仲由等学生,互相问答。孔子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在空旷的原野上疲于奔命。’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渊说:“先生的主张极为宏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接受;虽然这样,没人接受又有什么害处?并且没人接受,然后才显出你是君子。”孔子温和地笑着说:“颜回,如果你有很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虽然天下没有人接受孔子的主张,但他的学生竟能够自我满足而且是这样的快乐。现在我才知道,周公的富贵实在还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像召公这样的贤人,管叔、蔡叔这样的亲属,却不能够了解周公的心思,那么周公跟谁一同享受这富贵的快乐?然而跟孔子一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却都是天下的贤才,只这一点也就值得快乐了。
15. A “奠定了全诗表达哀伤之情的基调”错误,“万户秋风砧杵哀”点明与李梦阳对饮的时间,也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从下文可以看出故友来访,诗人与之相饮甚欢,以此可知全诗并非表现哀伤之情。
16.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疏帘”“碧簟”应当与诗人及其友人共饮同醉,明月、青天也为他们打开秋天的清朗夜景,这样写使宴饮的画面更生动、更丰富。②借景抒情,以对饮正酣时明月朗照的画面作结,表达了与友人真挚、深厚的情谊。(每条3分,术语1分,解释2分。)
诗句意思是,疏帘和碧席与友人和我一起饮酒到醉,明月、青天也为友人你展现秋天至美的景象。诗句赋予无生命的疏帘、碧席、明月、青天以人的特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疏帘”“碧簟”应当与诗人及其友人共饮同醉,明月、青天也为他们打开秋天的清朗夜景,它们都参与到宴饮中来,这样就使宴饮的画面更生动、更丰富,热烈的气氛溢于言表。疏帘、碧席、明月、青天,意境温馨、疏朗而飒爽,诗句借景抒情,既表达与友人宴饮的欢乐,又以对饮正酣时明月朗照的画面作结,表达了与友人真挚、深厚的情谊。
17.(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重点词“跬”“至”)
(2)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重点词“盛”“谀”)
(3)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重点词“幽壑”“嫠”)
18. 比喻 断章取义 特定称谓 (每处1分)
①“你瞧,又开始画饼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指上司给的空头承诺”比作“画饼”,而没有实际行动或者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②结合“单独挑出来搞成经典语录,而不看这些话语在原著里的语境”可知这是不考虑原文而只截取其中一段的意思,可填“断章取义”。断章取义:指引用他人文章或谈话,只截取其中一段的意思,而不顾全文或原意。
③此处的“糊弄学”指的是看起来不敷衍的方式,去应对生活中难以推脱之事,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19.很多情况下,在一些亲戚、同事或者朋友提出无理要求时,人们总要用一些委婉的言辞把拒绝的意图包裹起来。
①语序不当,应该将“在”提前到“一些”前面。②主客颠倒,当改为:人们总要用一些委婉的言辞把拒绝的意图包裹起来。 (每点2分。)
20.参考示例一:合适。
①从内容上看,直接表达了对工资少、加班多的不满态度,真实直率。在职场中,这样的表达十分可贵,在某种程度上能促进待遇的提高、人际关系的重塑和社会的发展。
②从形式上看,运用了夸张、对比和反问,突出了工资收入与加班付出极不对等的现象,痛快地表达了对老板的不满情绪和调侃意味。
参考示例二:不合适。
①从内容上看,直接表达了对工资少、加班多的不满,体现了斤斤计较、心地偏狭的特点,不利于团结和谐。
②从形式上看,运用了夸张、对比和反问,夸大了现实状况,强化了不满情绪和讽刺意味,显得尖酸刻薄,不得体。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选合适。从内容上看,“就拿那么一点工资”“24小时使唤人”直接表达了对工资少、加班多的不满,真实直率。在满是社畜的职场中,这样的表达有个性,有自我,十分可贵,很可能引起老板的注意,在某种程度上能促进待遇的提高、人际关系的重塑和社会的发展;
从形式上看,“24小时使唤人”是夸张,“一点工资”与“24小时”形成对比,“还要……”是反问,突出了工资收入与加班付出极不对等的现象,痛快地表达了对老板的不满情绪和调侃意味,充满生命的张力,个性鲜明。
若说不合适。则从反向分析。从内容上看,“就拿那么一点工资”“24小时使唤人”直接表达了对工资少、加班多的不满,直接表达了对工资少、加班多的不满,不尊重个自己提供就业机会的老板,体现了斤斤计较、心地偏狭的特点,不利于团结和谐。
从形式上看,“24小时使唤人”是夸张,“一点工资”与“24小时”形成对比,“还要……”是反问。“一点工资”有待商榷,“24小时”脱离实际,夸大了现实状况,强化了不满情绪和讽刺意味,反问语气更显得尖酸刻薄,不得体。
21.D 文中“熊孩子”中引号作用为特殊含义。A.引号作用为直接引用。B.引号作用为标明句子中的象声词。C.引号作用为讽刺,反语。D.引号作用为特殊含义。
22.(1)也有人主张多多包容(宽容/理解/体谅/谅解)(2)而是对纵容孩子的父母生气
(3)可以做到充耳不闻(无动于衷/不闻不问)(每条2分。)
第一空,从前文“有人主张严厉对待,让‘熊孩子’在路人社会上学些教训”可知,这是人们的一种态度。下文是人们的另一种态度,从后文“孩子毕竟是孩子,管不住自己的行为是常情”可知,这是主张对孩子要宽容,给予一定的包容。故可以填入“也有人主张多多包容”。
第二空,从前文“其实绝大部分情况下,路人并不是要跟扰人的孩子过不去”以及后文“如果父母表现积极,道歉及时,旁人大多会谅解”可以推知,路人不是跟孩子过不去,而是对父母的态度不满,故可以填入“而是对纵容孩子的父母生气”。
第三空,从前文“疲惫的父母早已习惯了儿童噪音的频率和分贝”可知,父母对孩子的吵闹已经习惯,可以对这种吵闹毫无反应,故可以填入“可以做到充耳不闻”。
23.【审题参考】
(1)题目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为一则名言,出自《雷锋日记》,告诉我们要将个体生命融入时代、历史的洪流,为时代、历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体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要求考生论述个体生命与时代、历史的关系,或讲述个体融入集体的故事。提示语要求谈谈以上材料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带来的启示,并结合自身发展进行思考。其中,“当代青年”指明写作对象,“追求理想”明确了立意的方向,也就是说,材料最后指向的是如何追求理想。本命题是引导考生思考:作为当代青年,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怎样处理作为个体的自己与时代、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
写作的时候,我们要富有思辨色彩地去探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如何让个人发展与时代进程同频共振。
(2)写作指导
可以先强调,对集体来说,个体的重要性:只有每一个个体都成熟独立、敢于担当,集体才有力量;集体要注重激发每一个个体的活力。(可列举“捕鸟之罗”的例子)。然后,再强调,对个体来说,集体的重要性:脱离了集体的个体,只能陷入单打独斗,不能充分激发自己的潜能、实现更大的价值。(可列举“足球、篮球等群体性体育运动”的例子),强调在集体中,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个体才能发挥作用。接下来,可以联系现实,分析个人理想追求、自身发展与时代、国家命运的统一性,强调把自己的理想与民族的复兴统一,把自我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统一,既实现自我价值,又实现社会价值。
可以援引材料提出论点:唯有将每一个个体融入集体并嵌入恰当的位置,方能使二者相得益彰。再从“个体只有将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激发个人生命的活力与潜力,进而充分显现自己独特的价值”“每一个独立个体除了融入集体,还应当在集体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唯此,方能各尽其能,进而成就集体”“个人与国家关系,正如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观当下,不乏消极避世的佛系青年,也多有个人至上的精致利已主义者”等四个方面分析。结尾援引名言,回扣论点。
(3)参考立意
①独木不成林,独秀不是春;②做融入大海的一滴水;③让个体为集体献力量,让集体为个体提供平台;④要唱出自己音符,要跟上集体的节奏;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夏津育中万隆中英文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儒家推崇的道德至善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幸福问题的深刻思考。“孔颜之乐”是一种克己向善、安贫乐道的德性幸福观,孔子旗帜鲜明地主张“贫且乐”的德性幸福,获得幸福生活的首要标志就是德性的完满,反对世俗的物质幸福,也就是强调道德境界的提升与精神境界的升华,将幸福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级。孟子的道德哲学力图建构的是一个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进一步追求个体向善的道德人格境界,进而实现“天人合一”的终极幸福。孟子提出“君子三乐”是对孔子的德性幸福观的创新与发展。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从自身的品行、家庭的美满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三个维度道出了人生幸福之真谛。
孟子毅然将“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视为君子一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观的范畴,把“孝悌”视为幸福起点,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使得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德性幸福观,也使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近实际,走近生活。孟子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视为幸福之源,使得孟子幸福观具有平民化的特点,但孟子的幸福绝非仅仅包含功利幸福,其幸福的实质为精神的自由、道德境界的提升,因而又具有道德超越性。
孟子二乐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天人合一之乐,道出了天与人的紧密关系,天道与人道的互通,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蕴。孟子“天人合一”之乐主要是对道德问题进行考察,是道德完满后与天地合为一体的精神自由。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孟子·离娄下》)君子必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不为外物叨扰,犹如婴孩一样单纯洁净,具备天真淳朴的本性。“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人人具有善良本心,即恻隐之心、羞愧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乃仁义礼智之端,犹如人之四体,甚为关键。人人都有道德需要,道德需要得到满足,内心会产生获得感、满足感,孟子将这种内心的愉快情感称作“乐”。孟子又曰:“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孟子道德哲学的至高境界就是“天”,而“万物皆备”体现的就是一种天地境界,人对幸福的追求超越了世俗的限制,通晓万事万物之本性,实现人精神的自由自觉。“诚”乃立身之本,处世之道,在“万物皆备”的基础上,反躬自省诚实守信,达到至诚境界,是人生一大乐事。人与天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性,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孟子看来“心”“性”“天”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尽心方能知性,知性即可知天。人之本心根源于人之本性,不断挖掘内在的恻隐、羞愧、辞让、是非四心,就会了解人的善良本性,而人心中的善即为天道,“养浩然之气”进而实现“天人合一”之道德境界。
《孟子》一书中多次出现“教”字,并将育才视为君子第三乐,这是从社会幸福的角度出发的“教育之乐”。孟子为何将育才视为君子一大乐事?这就需要从孟子对于教育的理解角度出发来考察这一问题,君子自身可以节制欲望,躬行道德实践,进而获得幸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但怎样将仁爱之心惠及更多人呢?唯有通过教育这一途径。“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孟子·尽心下》)对于前来求学者不拒绝,怀着一颗广育英才之心去从事教育事业,培育贤德人才。“则斯道之传得之者众”,君子之间相互切磋交流,传播“善端”思想的过程也可称之为教育。“而天下后世无不被其泽矣”,圣人先贤思想、主张广为流传,也是人生一大乐事。育才之乐是对儒家德性幸福的创新与发展,为当今社会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了指引。
(摘编自《从“孔颜之乐”到“君子三乐”:儒家德性幸福的现代生活化启示》)
材料二
中国哲学要求为生命、生存、生活而积极活动,要求在这活动中保持人际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因之,要求在现实的世俗生活中取得精神的平宁和幸福亦即“中庸”,就成为基本要点。实际上,它乃是一种体用不二、灵肉合一,既具有理性内容又保持感性形式的审美境界,而不是理性与感性二分、体(神)用(现象界)割离、灵肉对立的宗教境界。审美而不是宗教,成为中国哲学的最高目标。
“乐”在中国哲学中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成果和表现。就“天”来说,它是“生生”,是“天行健”。就人遵循这种“天道”说,它是孟子和《中庸》讲的“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而“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它所指向的最高境界即是主观心理上的“天人合一”,到这境界,人与整个宇宙自然合一,即所谓尽性知天、穷神达化,从而得到最大快乐的人生极致。可见整个极致并非宗教性的而毋宁是审美性的。
(摘编自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颜之乐”超越了世俗物质层面的幸福,其道德至善的理念将中华民族的幸福观升华至道德和精神的崇高境界。
B.“孔颜之乐”强调克己向善、安贫乐道;“君子三乐”起于家庭幸福,不再关注虚幻世界的幸福,更贴近生活。
C.孟子之所以提出育才之乐,是因为他认为教育是将个人的仁爱之心、圣人先贤的思想主张广为传播的途径。
D.孟子二乐是“天人合一”之乐,“天”是孟子道德哲学的至高境界。李泽厚对“乐”也做出了相近的解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贵在以血缘亲情为纽带,从自身、家庭和社会三个维度构建了社会伦理道德体系。
B.孟子秉持平民化幸福观,所以将家庭的“孝悌”看作幸福的起点,以让每个人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和能力。
C.孟子以人之本性为源,以人心之善为天道,向往“心”“性”“天”内在的一致性,这种境界是人生极致。
D.中国哲学的“乐”强调天道生生不息和人至诚至信的自然合一,孕育了主观心理上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与儒家德性幸福观有差别的一项是(3分)
A.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
B.仁道莫先于亲亲,推其余,“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而况故旧乎?《论语集说》
C.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淮南子》
D.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
4.相较“孔颜之乐”,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在德性幸福的对象和内容两方面有哪些开拓?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4分)
5.李大钊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李大钊提倡的青年之“乐”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6~9题。
三木小记(节选)
梁衡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物人相通,世界是一个有机体。所以才会见物思情,由物及理;才有艺术,才有哲学,才有朱子格物、达摩面壁。其实,我们不一定行万里、读万卷,只要稍微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它就会对你微笑,开示出一点什么道理。
在院里遇见一株桃树
本来,这院里的树都是为美化环境而栽的,有很多碧桃,①只为看花,不为结果。但今天从楼下路过时竟发现了一株果实累累的桃树,我怀疑是园林人进货时混进了一株真身。它像一匹溜出了马厩的野马,逃脱了平时果园里整形、压枝之类的管束,身心舒畅,红果满枝头。龚自珍在《病梅馆记》里惋惜那些天真烂漫的梅花,被扭曲绑扎成奇形怪状的盆景,大哭三日,发誓要将它们全部松绑,放归大地,正是此意。
昨夜风雨,桃子落了一地,我随便捡起一颗便是蜜汁横流,尝了一口,一下勾起小时候的山野记忆。怕有半个多世纪没有邂逅过这种味道了。② 七分甜,二分酸,还有一分难言说 。因为平常吃的桃子都是商店里买来的,多是反季节的温室大桃,就算是应季的桃子,也是未熟时就摘了下来,留出了运输的时间,等到了你的嘴里,白马非马,已不是原来的味道。这桃子经过化肥农药的变性,加上路途遥远的疲劳,还有冷藏后的冻馁,它在强颜欢笑,以一个疲惫之身来满足你的口腹之欲。只不过因为你没有尝过最本真的桃子,便以为它就是这个样子。而眼前的这一树桃,既不是供人赏花的碧桃,也不是作为商品培养的肥桃。它回归自然,吸取泥土之香,承受日月之华,酿造出了一颗颗真桃、原桃。正当那些桃汁液饱满,薄薄的皮都快要被撑破时,恰好来了一个幸运的我,看到了它们。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原来世界上的事物,千好万好,自然最好;千变万化,美在一刹。最甜的瓜在地头,最好吃的桃在树下,蓦然回首忽相遇。
抬头看见一丛荆条
这是一个干部大院。我每天散步时要经过一个小坡。坡顶上长满了凌霄、迎春、连翘、樱花、牡丹、玉兰,都是些富贵之木。一年一年,秋有红叶春有花,一团锦绣无尽时。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坡顶上还有一丛荆条树。它黄褐色的枝干钻出地面,紧紧地吸抓在坡塄上。叶扁而薄,花小而碎,跻身在这些华木荣花之间显得很不协调。让我吃惊的是它的枝条。按常规应该只有筷子或者手指般粗细,它却有一握之粗,十分强壮。大概是它特别能吃苦的山野基因突然遇到了水饱肥足的条件,便发育得格外硕壮。可惜它生错了地方,这个院里几乎没有人认识它。
荆条是一种最普通的野生灌木。八岁以前我生长在农村,放学后的一项任务就是上山割荆条。背回家后连枝带叶弯成手臂粗、半尺长的“荆条把”,晒干备用。它枝细叶干,木坚而韧,是引火的好材料。放入炉膛里再加上几铲子煤,投进一根火柴,拉几下风箱,就火苗狂舞,呼呼有声。这时,袅袅炊烟起,饭菜满院香,是农家最享受的时刻。当然它还有其他用途,即制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大到屯粮的粮仓、盖房的篱笆、担土送肥的箩筐,小至孩子们的背篓、灶台上插筷子用的插兜。还有一个特殊的用途,就是充当乡村教师手中的教鞭。它挺直细长,无论是敲着黑板认字还是敲哪个顽皮学生的脑壳,都很应手。这都因了它柔韧、刚劲、能伸能屈的个性。
后来,在书里读到了“负荆请罪”这个成语,对荆条又有了新的认识。廉颇恃功自傲,与蔺相如争名斗气。而相如则以国事为重,处处屈身相让。这个“三家村”里的故事只有两个人物和一个道具——荆条。一日,廉颇突然觉悟,便背着一把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本是准备让对方用荆条抽身来解气的,但这荆条并没有派上用场。蔺相如连忙将廉颇扶起,宽容大度地唱了一出将相和。荆条虽没有抽在廉颇的背上,却抽在了千万人的心上,在史书上留下了深深的一痕。从此,“负荆请罪”成了谦诚自责、光明磊落的象征。
我每天还是照旧走过这个斜坡去散步,但是自从发现了头顶上方的这丛荆条,每过其下,③总有一种上悬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味道,会仰头向它行一个注目礼,有时还要发一会儿呆。散步的人们仍是围着那些华贵的牡丹、玉兰拍照留念,少有人注意到这丛卑微的荆条,也叫不出它的名字。然而它劲枝挺立,紫花低垂,静静立于华木之中,不以出身山野而自卑,却因曾登临庙堂而益刚,昂首坡上,威仪四方。
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农村做饭或者盖房早已不用荆条,它的物质意义近于消失。但是自从司马迁将它引入《史记》,它便永久地留在了宦海中,拷问着官德人品。在它面前,有的人自责清醒而独立,有的人被鞭落于尘埃,落花流水而去。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之后,坊间又多爱莲花。我却独爱这荆条出瘠贫而益增其坚,入富贵而不改其韧,柔条绕指可亲可近,长干如鞭威严自重。④它来自山野,以布衣之身而执公卿之责;它植根青史,铜干铁枝尽显纯朴绵长的古风。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因物人相通,所以可以见物思情、由物及理。留心身边草木从而悟出道理——文章第一段是总写,为下文张本。
B.碧桃、肥桃与真桃、原桃,大相径庭,碧桃仅供欣赏,肥桃是培养出来的商品,真桃、原桃则是回归自然的产物。
C.荆条树生长在坡顶,在凌霄、牡丹等华木荣花之中显得不协调,但其枝条有一握之粗,格外硕壮,分外引人注目。
D.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通过议论升华主旨, 使文章内容充实、充满思想的魅力,引人深省。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句①运用“只为……不为……”句式,对比强烈,突出了碧桃“为美化环境而栽”,且句式短小,节奏明快,易读易懂。
B.句②中“七分”“二分”“一分”三个数词连用,富有表现力,强调了落地的桃子汁横流,味道鲜美,回味醇厚。
C.句③中“达摩克利斯之剑”又称“悬顶之剑”,指时刻存在的危险,常怀危机识,表明“我”对荆条的敬畏之感。
D.句④意在高度概括“负荆请罪”故事的内涵,启示人们哪怕出身卑微,也要心怀家国大事,谦诚自责,勇于担当。
8.文章中,我”在发现荆条后依次产生了哪些感受?请结合文本加以梳理概括。(4分)
9.有人评价“梁衡是一个美的发现者、一个美的追求者、 一个美的缔造者”, 请结合文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古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陈蔡大夫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贡而问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轼每读《诗》至《鸱鸮》[1],读《书》至《君奭》[2],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乎此矣。
(苏轼《上梅直讲书》)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夫以召A公之贤B以管C蔡之亲D而E不知F其心G则周公H谁与乐其富贵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与,此处指共同、一起,与《赤壁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的“相与”意思相同。
B.道,此处是学说,《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道”是风尚,两者意思不同。
C.而,此处表修饰,与《劝学》中“蟹六跪而二螯”的“而”用法不同。
D.徒,此处意为类、辈,与《师说》中“郯子之徒”的“徒”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记载孔子一行人被陈蔡大夫围困在野外,粮食断绝了,随从人员都站不起来了,情况非常危急。
B.材料一中,孔子先后向子贡、颜回问了相同的问题,得到了两个不同的答案,他对颜回的回答最满意。
C.材料二苏轼初读《诗》《书》时,常暗暗悲叹周公没有知音,后来读了孔子困厄的故事,对此有了不同的理解。
D.材料二中,苏轼认为跟孔子一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却都是天下的贤才,所以他们都很快乐。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4.两则材料针对孔子疑问,子贡、颜回、苏轼分别是怎样理解的?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
十四夜月与李二献吉①饮
王九思
万户秋风砧杵哀,殊方今夕故人来。
竹间凉露潇潇下,楼上浮烟细细回。
地僻柴门无过客,家贫樽酒有余杯。
疏帘碧簟须同醉,明月青天为尔开。
【注】①李二献吉:即明代文人李梦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万户秋风砧杵哀”中“哀”字奠定了全诗表达哀伤之情的基调。
B.“殊方今夕故人来”,诗人在异乡为客却突有故人来访,写出了真挚的故旧感情。
C.颔联描写诗人的居住环境,既抓住秋天景物的特点,也从侧面烘托了主人的高雅性情。
D.颈联“家贫”句化用了杜甫的“樽酒家贫只旧醅”,但表达的意味有所不同。
16.这首诗的尾联颇具艺术感染力,请分别从修辞方法和抒情方式的角度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著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1) 老子在《道德经》说“千里之行”,要“始于足下”,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以“千里”为目标,从反面强调“积累”重要性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韩愈批评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
(3)《赤壁赋》中,用侧面描写的方式来表现箫声凄切有源、婉转感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三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你瞧,又开始画饼(①)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最近,“林黛玉发疯文学”在网络走红。网友们脑洞大开,各类生活场景将林黛玉的“怼人”话术巧妙应用,短视频平台也掀起了二次创作。有人质疑网友将林黛玉怼人的话语单独挑出来搞成经典语录,而不看这些话语在原著里的语境,有(②)之嫌。对此,专家认为,新媒介技术的变化确实产生了远离纸质阅读这样一个趋势,许多作品也都被娱乐化,但经典仍然还是经典,经典只有传播了,才有价值。
在网友对“林怼怼”的模仿热潮中,不难发现,职场话题是创作焦点。“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一句,表达的是职场人对过度加班的不满;“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则是借林妹妹之口,直言对老板空洞承诺的反感。这其中,语气也许是戏谑“发疯”的,情绪却是极其真实的。
林黛玉“花式怼人”大火的背后,折射出一些人现实中无法体面拒绝、坦言不满的无奈。很多情况下,一些亲戚、同事或者朋友在提出无理要求时,拒绝的意图总是要被人们用一些委婉的言辞包裹起来。当“高情商”说法也无法回绝时,便只能勉为其难答应下来。就这个角度而言,如今流行的犀利“林学”,其实与此前被动自我保护的“糊弄学” (③) 有异曲同工之处,它们共同传达出年轻人对缺乏边界意识、形式主义、过度内耗等行为的反感。
18.在文中①处“画饼”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在文中②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是 ,第③处“糊弄学”引号的作用是 。(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面对老板的加班要求,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了员工的不满,你认为这种“林怼怼”式的表达合适吗?请结合情境,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简要分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2题。
在公共场合如何应付“熊孩子”,是社交媒体上永远热闹的话题。有人主张严厉对待,让“熊孩子”在路人社会上学些教训; ① ,孩子毕竟是孩子,管不住自己的行为是常情。作为成年人,因为陌生儿童的行为导致自己行为失控,才更不得体。双方都有道理,在现实中,狭路相逢勇者胜,就看当事人的决心有多大,气场有多强了。
公共空间中的儿童扰人,其实绝大部分情况下,路人并不是要跟扰人的孩子过不去, ② 。如果父母表现积极,道歉及时,旁人大多会谅解。让人生气的是孩子一直左冲右突,尖声怪叫,家长就在旁边,却木木然毫无知觉,仿佛在等孩子自己跟别人协商。殊不知,疲惫的父母早已习惯了儿童噪音的频率和分贝, ③ ,可是路人却受不了。
21.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A.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B.张书通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泪水夺眶而出,“呜呜”哭了起来。
C.美国对华“援助”帮助蒋介石杀死几百万中国人,算一项“友谊”的表示。
D.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的这层“厚障壁”太难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雷锋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