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新题速递之基础知识(2023年12月)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2023秋 和平区校级期中)下列句中字形及加点字读音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
A.2020,岁在庚子,一场新冠guàn肺炎疫情突然爆发,从荆楚大地曼延波及全国。党中央统筹安排,14亿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打响疫情防控的狙zǔ击战。
B.抱团取暖踏坎坷,守望相助度难关。中国精神,在抗疫中粹炼,在磨砺中升华。
C.一个孤单的老人,面对险恶的大海,力量对比是悬殊的,结jié果似乎也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小说却通过接踵而至的搏斗,展现出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D.《论语》聚焦立身处chù世的规范性原则,深入浅出,要言不繁,精辟隽juàn永;《大学之道》强调“修身为本”,提纲絜领,言简意赅。
2.(2023秋 天山区校级期中)下列选项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雕琢 霓虹 扭怩 瞻前顾后
B.羁縻 谪居 憔悴 张皇不安
C.青暝 魂悸 脂肓 列缺霹雳
D.嚣鸣 阴蔽 褶皱 寒风凛冽
3.(2023秋 鼓楼区校级期中)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短歌行》围绕“忧思”抒情言志。诗人面对短促的人生抒发了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表现出诗人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和积极进取、招募贤才完成统一大业的宏大理想。
B.《归园田居(其一)》描绘了令人厌恶的官场生活和舒心愉快的农村生活,全诗流露出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C.《登高》诗前四句重在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诗歌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苍茫凄清的景致,情感深沉动人。
D.《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浪漫瑰丽的想象,描绘了一个迷离惝恍的梦境。诗作以七言为主,不受诗律限制,笔随兴至,在奇特的梦境中寄寓着深沉的慨叹。
4.(2023秋 天山区校级期中)下列句子中和例句使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但有一只小的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A.红烛啊!你留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B.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C.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
D.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5.(2024 闵行区一模)下列各句中,人物语言得体的是( )
A.螃蟹宴时,吃得正欢的鸳鸯对前来的凤姐说:“奶奶又出来做什么?让我们也受用一会子。”
B.刘姥姥在王熙凤叹穷的时候说:“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您老拔根汗毛比我们腰还粗!”
C.抄检大观园时,王善保家的将探春的衣襟掀开道:“连姑娘身上我都翻了,果然没有什么。”
D.夜宴上,贾赦在给贾母及众人讲笑话时说道:“你不知道天下做父母的,偏心的多着呢!”
6.(2024 金山区一模)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推动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
①在中华古代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国传统科技不仅自身持续发展
②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同时古人也不断吸收外来科技知识,促进传统科技的创新发展
④也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深远影响
A.①④③②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7.(2023秋 灞桥区校级期中)下面有关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园田居》作者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号之“五柳先生”。
B.《念奴娇 赤壁怀古》开篇即抒情,起笔颇有气势,空间巨大;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时空广阔,英雄豪杰无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
C.《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赞颂孙权、刘裕,旨在表明词人自己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下阕借对刘义隆草率北伐而招致失败史实的讥讽,警戒当权者:切勿急于求成。
D.《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情景交融,不仅与开头“夜”“船”“月”相呼应,而且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以及演奏的悲凉气氛,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广阔空间。
8.(2024 闵行区一模)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乡土社会之所以形成差序格局,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形成了一种按亲疏关系来决定权利义务分配的有差等的顺序。
①乡土家族具有伸缩性
②长辈在分配利益时会优先考虑亲生晚辈并适时兼顾旁系晚辈
③亲生晚辈和旁系晚辈都有可能成为养老送终候选人
④乡土社会的养老送终义务在家族内部进行分配
A.①②④③ B.④①③② C.②①④③ D.①④②③
9.(2024 青浦区一模)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作为一种由花材与花器组合而成的复合纹饰,宋代盆花纹广泛应用于陶瓷装饰上。盆花又称盆栽、盆景, , , , 。盆花狭义上仅指花卉盆景,广义上还包括山石、植物等各类盆景。
①以观赏美化为目的
②通常以花草树木、山石为栽培布置对象
③是古代花木应用中的重要形式之一
④以盆钵为花器
A.②①④③ B.②④①③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10.(2023秋 天山区校级期中)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寥廓(1iáo) 守拙(zhuò) 荻花(dí) 未雨绸缪(mòu)
B.罅隙(kiá) 慰藉(jiè) 訇然(hōng) 钿头银篦(diàn)
C.憎恨(zēng) 摈弃(bìn) 包扎(zā) 羽扇纶巾(guān)
D.木讷(nà) 炽热(chì) 虔诚(qiān) 遒劲有力(qiú)
11.(2023秋 和平区校级期中)下列相关文学常识的内容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别了,不列颠尼亚》 通讯 以言见人 历史与现实交替
B.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 战国末期 借助生活经验说理
C. “密考伯主义” 英国 马尔克斯 自传体系说
D. 聂赫留朵夫 俄国 列夫 托尔斯泰 《复活》
A.A B.B C.C D.D
12.(2023秋 江都区期中)下列各项不能体现阿Q“精神胜利法”的一项是( )
A.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
B.“你还不配……”这时候,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容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了。
C.“革命也好罢,”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D.“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在百忙中,“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
13.(2023秋 江都区期中)下列对《阿Q正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Q正传》作者创作这部小说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写出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B.小说的序言,排列起来交代四个问题:小说的名目、阿Q无姓、无名、无籍贯,写阿Q的政治地位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
C.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不过因为他在赵太爷家里帮过忙,手里有现钱,有些便宜货,还知道城里一些见闻。
D.阿Q思想深处的保守心理,使他对一切新生事物都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他高喊“造反了,造反了”,表达了他革命的愿望。
14.(2023秋 仓山区校级期中)下列对课文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是一则消息,它由标题、导语、正文和结尾组成。
B.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都是讲爱,但却有着显著的不同。仁爱,是有差别的爱;而兼爱,是无差别的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儒家思想。
C.米考伯先生是狄更斯小说《大卫 科波菲尔》中的人物,他穷困潦倒,多次得到主人公的帮助,后来人们把这种同情穷苦人、帮助穷苦人的思想称作米考伯主义。
D.“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出自美国小说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他的小说语言凝练精当,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思想情感隐而不露却含而不晦,海明威将这一写作方法总结为“冰山理论”。
15.(2023秋 锡山区校级期中)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不足道的。
B.对于我们生活无关的,我们不关心,司空见惯。
C.过去的一年我决定另辟蹊径,甚至暂时撇开经济问题,专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
D.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16.(2023秋 东城区校级期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红。
B.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面对院长下达的创收指标的压力,医生为此而“摧眉折腰”的事例其实并不新鲜。
C.《百合花》对新媳妇的描写也是绝妙,“瞟”“夺”“瞪”“嚷”等一系列动词,行云流水般地将新媳妇的动作描写出来。
D.这位名演员穿上唐装后,立即成了追星族们心中的风云人物,人们纷纷效仿起来。
17.(2023秋 东城区校级期中)下列各项句子,按顺序依次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②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③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④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⑤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⑥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A.①⑤③②④⑥ B.①②④③⑤⑥ C.①⑤④②③⑥ D.①②③⑤④⑥
18.(2023秋 朝阳区校级期中)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故亏父而自利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譬如平地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南取百越之地
⑧追亡逐北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③⑤/④/⑧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⑤/⑧
19.(2022秋 西城区校级月考)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暮去朝来颜色故
C.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D.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20.(2023秋 天山区校级期中)下列选项中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蚓无爪牙之利②何以解忧③不拘于时④而耻学于师⑤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⑥惑之不解⑦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⑧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①③/②④/⑤⑦/⑥/⑧ B.①/②⑥/③⑦/④⑤⑧
C.①⑦/②⑤/③④/⑥⑧ D.①⑧/②③/④⑤/⑥⑦
21.(2023秋 和平区校级期中)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A.客有吹洞箫者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22.(2023秋 天山区校级期中)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散文家。他是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B.雪莱,英国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和政治诗,《致云雀》《西风颂》《自由颂》等诗歌一直为人传唱。
C.铁凝,现代作家。其文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无雨之城》《哦,香雪》,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
D.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字友三。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3.(2023秋 和平区校级期中)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自是者不彰 相得益彰
B.自矜者不长 自矜功伐
C.迩之事父 迩安怀远
D.天下归仁焉 返璞归真
24.(2023秋 和平区校级期中)下列加点字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A.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确实) 其脆易泮(同“判”,分离) 与尔同销万古愁(排遣)
B.当察乱何自起(应当) 足以保四海(安定) 文胜质则史(粗野,鄙俗)
C.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于是) 君子喻于义(明白) 将进酒(拿出)
D.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重要) 一日克己复礼(整天) 知者不惑(学识渊博)
25.(2023秋 天山区校级期中)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欲因(因为)之梦吴越 作《师说》以贻(赠送)之
B.假(借助)舟楫者 整顿(整理)衣裳起敛容
C.其为惑(疑难问题)也,终不解矣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多艰)苦恨繁霜鬓
D.金就(接近)砺则利 越陌度阡(南北向的小路)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新题速递之基础知识(2023年12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2023秋 和平区校级期中)下列句中字形及加点字读音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
A.2020,岁在庚子,一场新冠guàn肺炎疫情突然爆发,从荆楚大地曼延波及全国。党中央统筹安排,14亿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打响疫情防控的狙zǔ击战。
B.抱团取暖踏坎坷,守望相助度难关。中国精神,在抗疫中粹炼,在磨砺中升华。
C.一个孤单的老人,面对险恶的大海,力量对比是悬殊的,结jié果似乎也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小说却通过接踵而至的搏斗,展现出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D.《论语》聚焦立身处chù世的规范性原则,深入浅出,要言不繁,精辟隽juàn永;《大学之道》强调“修身为本”,提纲絜领,言简意赅。
【考点】字音;字形.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汉字拼音的错误,往往表现为声韵母的混淆、多音字的误读、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的错误等。汉字字形的错误,往往出现在同音字、形似字上。因此,对于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解答】A.“新冠肺炎”的“冠”应读guān;“狙击战”的“狙”应读jū。
B.“度难关”的“度”应为“渡”;“粹炼”的“粹”应为“淬”。
C.正确。
D.“立身处世”的“处”应读chǔ;“要言不繁”的“繁”应为“烦”;“提纲絜领”的“絜”应为“挈”。
故选C。
【点评】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扎实的积累,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易误读的字,平时要善于归纳,分类整理,加强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一般来说,高考单独考查字音的不多,可以出现在语言文字运用,也可以以创新形式出现,如2023年北京卷的文言文,就以新情境的形式分析“称”字的读音。字音考查的重难点就是多音字,考生应关注古今变化,了解字音变化的原因,仔细揣摩。
2.(2023秋 天山区校级期中)下列选项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雕琢 霓虹 扭怩 瞻前顾后
B.羁縻 谪居 憔悴 张皇不安
C.青暝 魂悸 脂肓 列缺霹雳
D.嚣鸣 阴蔽 褶皱 寒风凛冽
【考点】字形.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的字形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
【解答】A.“扭怩”的“扭”应为“忸”;
C.“青暝”的“暝”应为“冥”,“脂肓”的“肓”应为“膏”;
D.“阴蔽”的“阴”应为“荫”。
故选B。
【点评】在生活中找素材,关注生活中的成语、俗语等内容,有一些常见的错写字要进行思维纠正。
辐射记忆。可以把一类字,容易混淆的字放在一起记忆。同时也要注重基础,例如不少学生分不清“的”“地”“得”,这些低级错误会影响阅卷的观感。
根据偏旁分析,古代创字很多都是表意字,比如有关衣服的都会用衣字旁,这些偏旁可以推断字形含义,同时也可以辅助判断字形是否错误。
3.(2023秋 鼓楼区校级期中)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短歌行》围绕“忧思”抒情言志。诗人面对短促的人生抒发了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表现出诗人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和积极进取、招募贤才完成统一大业的宏大理想。
B.《归园田居(其一)》描绘了令人厌恶的官场生活和舒心愉快的农村生活,全诗流露出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C.《登高》诗前四句重在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诗歌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苍茫凄清的景致,情感深沉动人。
D.《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浪漫瑰丽的想象,描绘了一个迷离惝恍的梦境。诗作以七言为主,不受诗律限制,笔随兴至,在奇特的梦境中寄寓着深沉的慨叹。
【考点】课文内容分析.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平时应该认真阅读课文,分析其中的内容,体悟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
【解答】B.“描绘了令人厌恶的官场生活和舒心愉快的农村生活”错误。诗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描写的是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感受,并没有描绘令人厌恶的官场生活。
故选B。
【点评】这类题的考查点和阅读题的考查点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在作答时此类题,基本可以按照阅读题的各个考点的解题方法答题。因为这是课内阅读,是平时学过的课文,因此,作答此类题的一个很关键的方法,就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积累与识记。
4.(2023秋 天山区校级期中)下列句子中和例句使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但有一只小的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A.红烛啊!你留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B.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C.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
D.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考点】修辞方法.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正确理解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选项加以选择。
【解答】例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默享”“快慰”是描写人的词语,句子把蜘蛛拟人化了,更加生动形象。
A.拟人。句中“留一滴泪,灰一分心”是描写人的词语,句子把红烛拟人化了,更加生动形象。
B.“浪遏飞舟”是夸张修辞手法。
C.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D.比喻。句中“万事”是本体,“东流水”是喻体,句子把万事比作东流水,更加生动形象。
故选A。
【点评】高考涉及较多的修辞方法有8种,即比喻、排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正确理解修辞方法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修辞方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等等。修辞方法的考查同阅读、鉴赏结合;修辞方法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考查更是近几年新高考的发展趋势。
5.(2024 闵行区一模)下列各句中,人物语言得体的是( )
A.螃蟹宴时,吃得正欢的鸳鸯对前来的凤姐说:“奶奶又出来做什么?让我们也受用一会子。”
B.刘姥姥在王熙凤叹穷的时候说:“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您老拔根汗毛比我们腰还粗!”
C.抄检大观园时,王善保家的将探春的衣襟掀开道:“连姑娘身上我都翻了,果然没有什么。”
D.夜宴上,贾赦在给贾母及众人讲笑话时说道:“你不知道天下做父母的,偏心的多着呢!”
【考点】语言得体.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是否得体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了解关于用语得体的常识,读懂每个选项的句子,认真辨别句子是否得体,作出正确的选择。
【解答】A.得体。
B.刘姥姥粗俗的话与贾府文雅的氛围不合。
C.王善保家的当着探春的面说翻身不合身份。
D.贾赦当着自己的母亲说“天下做父母的,偏心的多着呢”不得体。
故选:A。
【点评】所谓得体,就是适合语言环境,用语恰如其分。具体说,就是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同某个或某些有关系的人说一件事,怎样说最恰当,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求,合乎听话人和说话人相互关系的要求。
6.(2024 金山区一模)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推动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
①在中华古代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国传统科技不仅自身持续发展
②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同时古人也不断吸收外来科技知识,促进传统科技的创新发展
④也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深远影响
A.①④③②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考点】句子排序.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衔接能力,涉及的是语言连贯的知识。答题时要读懂每个句子的内容,结合句子之间的关系选出排列正确的选项。
【解答】②紧承前文“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提出“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话题,排在第一位;②中的“在中华古代文明发展历程中”把话题拉到古代,①排在第二位;④中的“也”与①中的“不仅”搭配,④排在第三位;③中的“促进传统科技的创新发展”衔接后文“进而推动了……”,③排在第四位。故排序为:②①④③。
故选:B。
【点评】做排序题时,我们总是先要初步排序,确定相邻的句子,通过抓住体现句子之间联系的词语(如:复指词语,表示句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标明主次轻重、时间、总括性的词,前后呼应的词语等)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组。然后再通过组间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将各小组组合成一个大组,最终确定句子的正确语序。这其间要注意打乱的句子与原有语段上下句之间的近邻关系,确保话题内容的一致性。当然,我们在做题时根据选项还可以采用排除法,以及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意思,排好之后再通读语段,看看是否自然通顺,如果不连贯再进行微调后,最终确定。
7.(2023秋 灞桥区校级期中)下面有关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园田居》作者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号之“五柳先生”。
B.《念奴娇 赤壁怀古》开篇即抒情,起笔颇有气势,空间巨大;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时空广阔,英雄豪杰无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
C.《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赞颂孙权、刘裕,旨在表明词人自己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下阕借对刘义隆草率北伐而招致失败史实的讥讽,警戒当权者:切勿急于求成。
D.《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情景交融,不仅与开头“夜”“船”“月”相呼应,而且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以及演奏的悲凉气氛,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广阔空间。
【考点】课文内容分析.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课文内容及相关文学常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题干涉及的课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解答】A.“自号靖节先生”“世人号之‘五柳先生’”错,应为: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
故选A。
【点评】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常见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
8.(2024 闵行区一模)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乡土社会之所以形成差序格局,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形成了一种按亲疏关系来决定权利义务分配的有差等的顺序。
①乡土家族具有伸缩性
②长辈在分配利益时会优先考虑亲生晚辈并适时兼顾旁系晚辈
③亲生晚辈和旁系晚辈都有可能成为养老送终候选人
④乡土社会的养老送终义务在家族内部进行分配
A.①②④③ B.④①③② C.②①④③ D.①④②③
【考点】句子排序.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表达连贯能力。做此题时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现代文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意合理。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和体会。
【解答】①句是对“乡土社会之所以形成差序格局”的原因的总说,应放在开头;④句是对①句的具体解释,应放在①句后;③句是对②句的解释,应放在②句后。
故选:B。
【点评】“连贯”是指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合乎语境。高考“连贯”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考查形式包括排列句序(要求把一组打乱顺序的句子按一定的逻辑关系重新排列)、复位填空(要求将语段中抽出的句子放到合适的位置)或续写(要求根据语段中心内容和具体情境在指定位置上填入合适的词语或在后面续写恰当的句子)等。
9.(2024 青浦区一模)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作为一种由花材与花器组合而成的复合纹饰,宋代盆花纹广泛应用于陶瓷装饰上。盆花又称盆栽、盆景, , , , 。盆花狭义上仅指花卉盆景,广义上还包括山石、植物等各类盆景。
①以观赏美化为目的
②通常以花草树木、山石为栽培布置对象
③是古代花木应用中的重要形式之一
④以盆钵为花器
A.②①④③ B.②④①③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考点】句子排序.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表达连贯能力。做此题时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现代文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意合理。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和体会。
【解答】②句中的“通常”与①句中的“以观赏美化为目的”构成转折关系,④句中的“以盆体为花器”与①句中的“以观赏美化为目的”构成并列关系,③句中的“是古代花木应用中的重要形式之一”与前文“盆花狭义上仅指花卉盆景,广义上还包括山石、植物等各类盆景”构成总结关系。
故选:B。
【点评】“连贯”是指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合乎语境。高考“连贯”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考查形式包括排列句序(要求把一组打乱顺序的句子按一定的逻辑关系重新排列)、复位填空(要求将语段中抽出的句子放到合适的位置)或续写(要求根据语段中心内容和具体情境在指定位置上填入合适的词语或在后面续写恰当的句子)等。
10.(2023秋 天山区校级期中)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寥廓(1iáo) 守拙(zhuò) 荻花(dí) 未雨绸缪(mòu)
B.罅隙(kiá) 慰藉(jiè) 訇然(hōng) 钿头银篦(diàn)
C.憎恨(zēng) 摈弃(bìn) 包扎(zā) 羽扇纶巾(guān)
D.木讷(nà) 炽热(chì) 虔诚(qiān) 遒劲有力(qiú)
【考点】字音.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做这种题重在平时反复强化,多从意思层面和形声字的角度去识记,更主要的是养成勤于翻阅工具书的习惯。
【解答】A.“守拙”的“拙”应读“zhuō”;“未雨绸缪”的“缪”应读“móu”;
B.“罅隙”的“罅”应读“xià”;
C.正确。
D.“木讷”的“讷”应读“nè”;“虔诚”的“虔”应读“qián”。
故选C。
【点评】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扎实的积累,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易误读的字,平时要善于归纳,分类整理,加强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一般来说,高考单独考查字音的不多,可以出现在语言文字运用,也可以以创新形式出现,如2023年北京卷的文言文,就以新情境的形式分析“称”字的读音。字音考查的重难点就是多音字,考生应关注古今变化,了解字音变化的原因,仔细揣摩。
11.(2023秋 和平区校级期中)下列相关文学常识的内容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别了,不列颠尼亚》 通讯 以言见人 历史与现实交替
B.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 战国末期 借助生活经验说理
C. “密考伯主义” 英国 马尔克斯 自传体系说
D. 聂赫留朵夫 俄国 列夫 托尔斯泰 《复活》
A.A B.B C.C D.D
【考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解答】A.“以言见人”错误,“以言见人”是人物通讯常用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其形象。本文主要报道新闻事件,没有用这一手法。
B.“荀子——战国末期”错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 第六十四章》,课文是《老子》四章。
C.“马尔克斯”错误,“密考伯主义”出自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大卫 科波菲尔》中大卫的房东密考伯夫妇,是一种“乐知天命”的性格,是一种乐观,看的开的心际。
D.正确。
故选:D。
【点评】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现代文学常识与课本关系密切,考查的多是常出现在课文中的作者,因此重在平时积累。
12.(2023秋 江都区期中)下列各项不能体现阿Q“精神胜利法”的一项是( )
A.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
B.“你还不配……”这时候,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容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了。
C.“革命也好罢,”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D.“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在百忙中,“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
【考点】课文内容分析.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解答】C.这是体现阿Q有本能的“革命”要求。
故选:C。
【点评】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3.(2023秋 江都区期中)下列对《阿Q正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Q正传》作者创作这部小说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写出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B.小说的序言,排列起来交代四个问题:小说的名目、阿Q无姓、无名、无籍贯,写阿Q的政治地位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
C.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不过因为他在赵太爷家里帮过忙,手里有现钱,有些便宜货,还知道城里一些见闻。
D.阿Q思想深处的保守心理,使他对一切新生事物都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他高喊“造反了,造反了”,表达了他革命的愿望。
【考点】课文内容分析.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解答】 C.“赵太爷”错,应是在城里给白举人家里帮过忙。
故选C。
【点评】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4.(2023秋 仓山区校级期中)下列对课文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是一则消息,它由标题、导语、正文和结尾组成。
B.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都是讲爱,但却有着显著的不同。仁爱,是有差别的爱;而兼爱,是无差别的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儒家思想。
C.米考伯先生是狄更斯小说《大卫 科波菲尔》中的人物,他穷困潦倒,多次得到主人公的帮助,后来人们把这种同情穷苦人、帮助穷苦人的思想称作米考伯主义。
D.“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出自美国小说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他的小说语言凝练精当,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思想情感隐而不露却含而不晦,海明威将这一写作方法总结为“冰山理论”。
【考点】课文内容分析.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解答】 C.“后来人们把这种同情穷苦人、帮助穷苦人的思想称作米考伯主义”错误。米考伯主义:债多不愁,乐天知命。
故选:C。
【点评】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5.(2023秋 锡山区校级期中)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不足道的。
B.对于我们生活无关的,我们不关心,司空见惯。
C.过去的一年我决定另辟蹊径,甚至暂时撇开经济问题,专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
D.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考点】成语运用.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再判断选择。
【解答】A.“微不足道”指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此处应为“微乎其微”。
B.“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此处应为“熟视无睹”。
C.“另辟蹊径”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此处应为“另起炉灶”。
D.正确。“阖第光临”是敬辞,邀请客人全家到来的敬语。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要明确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再结合语境分析作答。
16.(2023秋 东城区校级期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红。
B.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面对院长下达的创收指标的压力,医生为此而“摧眉折腰”的事例其实并不新鲜。
C.《百合花》对新媳妇的描写也是绝妙,“瞟”“夺”“瞪”“嚷”等一系列动词,行云流水般地将新媳妇的动作描写出来。
D.这位名演员穿上唐装后,立即成了追星族们心中的风云人物,人们纷纷效仿起来。
【考点】成语运用.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再判断选择。
【解答】A.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没有变化。
B.摧眉折腰:形容低头弯腰、恭敬屈从的样子。
C.行云流水: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D.风云人物: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非常活跃,很有影响的人。风云人物用在这里大词小用。用法错误。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要明确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再结合语境分析作答。
17.(2023秋 东城区校级期中)下列各项句子,按顺序依次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②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③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④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⑤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⑥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A.①⑤③②④⑥ B.①②④③⑤⑥ C.①⑤④②③⑥ D.①②③⑤④⑥
【考点】句子排序.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衔接能力,涉及的是语言连贯的知识。答题时要读懂每个句子的内容,结合句子之间的关系选出排列正确的选项。
【解答】①“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交代地点和描写对象,应排在第一位;⑤句的“这些树”与①的“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相照应,排在第二位;③中的“只在小路一旁”照应⑤中的“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排在第三位;②句转向写“树色”,排在第四位;④中的“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紧承②中的“乍看像一团烟雾”,排在第五位;最后是⑥,介绍远山,排在第六位。故排序为:①⑤③②④⑥。
故选A。
【点评】做排序题时,我们总是先要初步排序,确定相邻的句子,通过抓住体现句子之间联系的词语(如:复指词语,表示句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标明主次轻重、时间、总括性的词,前后呼应的词语等)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组。然后再通过组间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将各小组组合成一个大组,最终确定句子的正确语序。这其间要注意打乱的句子与原有语段上下句之间的近邻关系,确保话题内容的一致性。当然,我们在做题时根据选项还可以采用排除法,以及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意思,排好之后再通读语段,看看是否自然通顺,如果不连贯再进行微调后,最终确定。
18.(2023秋 朝阳区校级期中)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故亏父而自利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譬如平地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南取百越之地
⑧追亡逐北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③⑤/④/⑧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⑤/⑧
【考点】词类活用.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词语所在的句子,结合语境分析其用法和含义。
【解答】①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
②使动用法。使……斗。
③使动用法。使……亏。
④名词作动词。登上。
⑤形容词作动词。平整。
⑥使动用法。使……朝拜。
⑦名词作状语。向南。
⑧动词作名词。败北的人。
故选D。
【点评】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19.(2022秋 西城区校级月考)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暮去朝来颜色故
C.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D.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考点】古今异义.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掌握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中的各个句子,判断各句相关词语是否古今同义,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
【解答】A.“因为”:古义,于是写;今义,连词,表原因。句意:于是写了这首,作歌用来赠给她(琵琶女)。古今异义。
B.“颜色”:古义,脸色;今义,色彩。句意: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古今异义。
C.“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句意:第二年的秋天,送客人到湓浦口。古今异义。
D.“可堪”:古今同义,怎能。句意: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故选:D。
【点评】古今异义:词汇的发展,体现于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词义转移,词义缩小等。
20.(2023秋 天山区校级期中)下列选项中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蚓无爪牙之利②何以解忧③不拘于时④而耻学于师⑤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⑥惑之不解⑦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⑧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①③/②④/⑤⑦/⑥/⑧ B.①/②⑥/③⑦/④⑤⑧
C.①⑦/②⑤/③④/⑥⑧ D.①⑧/②③/④⑤/⑥⑦
【考点】文言句式.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每个句子的含义,正确判断文言句式。
【解答】①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②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何解忧。句意:用什么解除忧愁?
③被动句,“于”表被动,被。句意:不受时俗限制。
④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而耻于师学。句意:但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⑤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冰,水为之,而于水寒。句意:冰是由水结成的,但比水更寒冷。
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解惑。句意:不能解决疑惑。
⑦被动句,“为”表被动,被。句意:吴广向来爱惜人才,士卒大多被他使用。
⑧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其闻道也固乎吾先。句意: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
①定语后置句,②⑥宾语前置句,③⑦被动句,④⑤⑧状语后置句。
故选B。
【点评】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倒装句分为: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21.(2023秋 和平区校级期中)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A.客有吹洞箫者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考点】文言句式.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每个句子的含义,正确判断文言句式。
【解答】例句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有善为不龟手之药宋人”。句意: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宋国人。
A.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有吹洞箫者客”。句意: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
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非所以于孺子之父母内交也”;判断句,“非……也”表判断。句意:不是因为想要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
C.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利爪牙”“强筋骨”。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D.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有可以终身行之一言乎”。句意:有没有可以用来终身奉行的一句话呢?
故选B。
【点评】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倒装句分为: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22.(2023秋 天山区校级期中)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散文家。他是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B.雪莱,英国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和政治诗,《致云雀》《西风颂》《自由颂》等诗歌一直为人传唱。
C.铁凝,现代作家。其文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无雨之城》《哦,香雪》,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
D.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字友三。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考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表述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
【解答】A.“他是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错误,应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山水诗的鼻祖是谢灵运。
B.“英国现实主义诗人”错,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C.“现代作家”错误,应为当代作家;“长篇小说……《哦,香雪》”错误,《哦,香雪》是短篇小说。
D.正确。
故选D。
【点评】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常见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
23.(2023秋 和平区校级期中)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自是者不彰 相得益彰
B.自矜者不长 自矜功伐
C.迩之事父 迩安怀远
D.天下归仁焉 返璞归真
【考点】一词多义.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进行解释,作出正确的选择。
【解答】A.两个“彰”都是“明晰、清楚、明显”的意思。句意:自以为是的人则是非分不清楚。/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明显。
B.两个“矜”都是“夸耀”的意思。句意:自我夸耀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自己夸耀自己的功劳。
C.两个“迩”都是“近”的意思。句意: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让近居的百姓安居,怀柔远方的百姓。
D.称许、称赞/归属。句意: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去掉外在的装饰,归属于原来的质朴状态。
故选D。
【点评】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其他意义由本义引申或假借而形成,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
24.(2023秋 和平区校级期中)下列加点字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A.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确实) 其脆易泮(同“判”,分离) 与尔同销万古愁(排遣)
B.当察乱何自起(应当) 足以保四海(安定) 文胜质则史(粗野,鄙俗)
C.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于是) 君子喻于义(明白) 将进酒(拿出)
D.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重要) 一日克己复礼(整天) 知者不惑(学识渊博)
【考点】一般实词.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
【解答】A.均正确。句意: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物品脆弱就容易消解。/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B.当,通“尝”,尝试。/史,虚浮。句意:曾试着考察起源于何处。/足以安定天下。/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C.将,请。句意: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才能治理天下。/君子懂得的是道义。/请饮酒。
D.要,同“邀”,博取。/一日,一旦。/知,通“智”。句意:不是因为想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一旦克制自己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聪慧的人不会疑惑。
故选A。
【点评】实词的意义推断:
1.语境分析法;2.结构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联想推断法;5.邻字借推法;6.成语对应法;7.古今对比法;8.代入检验法;9.依形推义法。
25.(2023秋 天山区校级期中)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欲因(因为)之梦吴越 作《师说》以贻(赠送)之
B.假(借助)舟楫者 整顿(整理)衣裳起敛容
C.其为惑(疑难问题)也,终不解矣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多艰)苦恨繁霜鬓
D.金就(接近)砺则利 越陌度阡(南北向的小路)
【考点】一般实词.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
【解答】A.因:依据;句意:我想要依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
故选A。
【点评】实词的意义推断:
1.语境分析法;2.结构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联想推断法;5.邻字借推法;6.成语对应法;7.古今对比法;8.代入检验法;9.依形推义法。
考点卡片
1.字音
【考点讲解】
字音的定义:字音是学习汉语言的基础,是表情达意的关键所在。字音是研究汉字的读音,是把一个方块字的音分成三部分:声母、韵母(音段成分)和声调(超音段成分)。
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扎实的积累,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易误读的字,平时要善于归纳,分类整理,加强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一般来说,高考单独考查字音的不多,可以出现在语言文字运用,也可以以创新形式出现,如2023年北京卷的文言文,就以新情境的形式分析“称”字的读音。字音考查的重难点就是多音字,考生应关注古今变化,了解字音变化的原因,仔细揣摩。
【重难点】
常见易错的字音:
拗(ào)口 斑斓(bān lán)奔丧(bēn sānɡ) 迸(bèng)溅
濒(bīn)临 禀(bǐng)告哺(bǔ)育 惭愧(cán kuì)
参差(cēn cī) 刹(chà)那 掺和(chān huo) 潺(chán)潺
称(chèn)职 匀称(chèn)澄(chéng)清 逞(chěng)能
炽(chì)热 略胜一筹(chóu)踌躇(chóu chú) 啜(chuò)泣
阔绰(chuò) 伺(cì)候葱茏(cōng lóng) 猝(cù)然
篡(cuàn)夺 祷(dǎo)告根深蒂(dì)固 真谛(dì)
玷(diàn)污 踱(duó)步厄(è)运 阻遏(è)
噩耗(è hào) 气氛(fēn)分(fèn)外 孵(fū)化
凫(fú)水 束缚(fù) 尴尬(gān gà) 亘(gèn)古
勾(gòu)当 粗犷(guǎng) 菡萏(hàn dàn) 呵(hē)斥
干涸(hé) 沟壑(hè)惊惶(huáng) 混(hùn)为一谈
滑稽(jī) 畸(jī)形
【答题技巧】
字音题应注意“据义定音”的方法,要多积累总结、归类;要采取“记少不记多”的原则,多摸索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的场合等理解记忆。
要注意辨别常见易错的字音,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惯用的思维模式而导致误读,要注意纠正自己的思维。
熟悉一些常见规则,如:ü的使用
韵母ü能和j、q、x、n、l五个声母相拼.声母j、q、x可以和ü相拼,但是不和u相拼。为了减少ü的出现频率,汉语拼音方案规定.当j、q、x和ü相拼时,ü上的两点要省去,写成u。“居、屈、虚““要写为ju、qu、xu.不能写为jü、qü、xü.而n、l既可以和u相拼,又可以和ü相拼,当n、l和ü相拼时,ü上的两点不能省去。“女、吕“要写为nü、lü.不能写为nu、lu。
2.字形
【考点讲解】
汉字的定义:汉字是用表意体系的符号(由不同笔画构成)来记录汉语的。一个汉字通常表示汉语里的一个词或一个语素,这表现了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的特点。字形很好表现了汉字本身的魅力。理解字形,要从笔画、偏旁等角度出发。笔画就是组成汉字的各种形状的点和线,笔画就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偏旁又叫部件或构件,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基本结构单位。一个偏旁一般由两画或更多的笔画构成。以前有人把合体结构的汉字左方称为“偏”,右方称为“旁”,现在上、下、左、右都称为“偏旁“。如“灾““岗“中的“六”“火”“山”“冈”都是偏旁。有些偏旁不一定是字,如“把““远“中的“才““之“就不是字。
【重难点】
高考考查的字形一般是同音字或者是相近字。同音字的两种情况:一种是音同而形不同。如:“在”和“再”、“只”和“支”。另一种是音同而形相近。如:墓、暮、幕、慕;避、壁、壁、臂。这两种情况,后一种音同而形近的字,是最容易错的。
常见易错字词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读音相同相近,如“食不果腹”误为“食不裹腹”;二是字形相似,如“气概”误为“气慨”,“辐射”误为“幅射”;三是意义混淆,如“凑合”误为“凑和”,“针砭”误为“针乏”;四是不明典故,如“墨守成规”误为“默守成规”,不知道“墨”指战国时的“墨翟”,“黄粱美梦”误为“黄梁美梦”,不知道“黄粱”指的是做饭的小米;五是忽视语文新规,如“重叠”误为“重迭”,“天翻地覆”误为“天翻地复”,其实早在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叠”“覆”二字已经恢复使用。
【答题技巧】
在生活中找素材,关注生活中的成语、俗语等内容,有一些常见的错写字要进行思维纠正。
辐射记忆。可以把一类字,容易混淆的字放在一起记忆。同时也要注重基础,例如不少学生分不清“的”“地”“得”,这些低级错误会影响阅卷的观感。
根据偏旁分析,古代创字很多都是表意字,比如有关衣服的都会用衣字旁,这些偏旁可以推断字形含义,同时也可以辅助判断字形是否错误。
3.成语运用
【考点讲解】
成语运用
成语释义与成语运用紧密相连。懂得成语的含义是基本,如何运用是关键。它们是理论与实际的关系。近两年,语用题逐渐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出现了一批书写成语的题目。这些题目本质上就是对成语的运用。首先要根据上下文理解句意,知道填什么,然后联想合适的成语,进行排除和确定。
【重难点】
在解答高考语文成语题时,应注意以下五点:
1、形似神异
一些成语从表面上看起来,它们的构成语素十分相近,但成语的意义却相差很大,如“一挥而就”和“一蹴而就”,“不以为然”和“不以为意”,等等。
还有一些,构成成语的语素比较相近,成语的意义也很接近,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指日可待”和“拭目以待”,“另眼相看”和“刮目相看”,等等。对这两类成语,我们极易混淆,因此应多比较,掌握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2、感彩
有些成语感彩强烈,褒贬分明,是非明了,好恶明晰。只有准确把握了成语的感彩,才能辨别正误,恰当运用。如: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实际上就是不想失去亚洲这块蛋糕,拼命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殚精竭虑地要抑制中国崛起的势头。“殚精竭虑”是褒义词,形容耗尽精力,费尽心机。这里应用“处心积虑”。
3、适用对象
每个成语都有比较确定的适用对象和适用范围。如果超出了成语的适用范围,弄错了搭配对象,就会造成成语和对象之间不搭配。如:近年来几乎每年都会有一部让人宵衣旰食的韩剧火爆荧屏,从《继承者们》到《来自星星的你》再到如今的《太阳的后裔》,这些韩剧都让剧迷们疯狂追捧。“宵衣旰食”指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这里对象误用,应改为“废寝忘食”。
4、语境要求
成语的运用与语境密切相关,因为语境对语言表达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注意语境要求,就是要从成语前后的语句来辨析它们内在的关联、照应、衔接、过渡等是否有问题。如:蒂姆 库克长期以来其实已在掌管苹果公司,乔布斯两次病休期间,实干家库克都临危授命,负责苹果的日常运营工作。“临危授命”指在危亡关头勇于献出生命。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可换为“临危受命”。
5、整体意义
成语是形式和内容都非常固定的词组或短句,有其整体意义。把握成语意义的整体性,不是将组成成语的每个语素简单相加,而是要透过字面从整体上把握;尤其是一些特殊语素,更要注意其古义,不要想当然地按现代汉语的意义去理解。如:这次期中语文考试,学生出的问题可谓五花八门,特别是作文,有的严重跑题,有的文不加点,集中体现出学生平时训练不够用心的问题。“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用在这里属望文生义。
【答题技巧】
5条备考建议
1.深刻理解,“语用题”是为“写作题”热身的。语用题,不再仅仅要求辨析了,而是要求“运用(写)”了。
2.不要死记硬背成语的释义,这样意义不大,成语必须放在语境中才有意义。
3.教师要多设计上面的那种填空题给学生做,注意,要确保试题质量,成语的意思在上下文中有明确的“勾连”。
4.不要局限在成语复习,很明显,明年词语(实词、虚词)都有可能考到。
5.放弃生僻艰涩的成语(词语)。
4.修辞方法
【考点讲解】
高考涉及较多的修辞方法有8种,即比喻、排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正确理解修辞方法在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修辞方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等等。修辞方法的考查同阅读、鉴赏结合;修辞方法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考查更是近几年新高考的发展趋势。
【重难点】
高考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只要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具有相似点就可形成比喻。比喻由本体、喻体、喻词构成,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类。比喻的作用是对事物进行描绘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深刻印象,也可以用常见的事物说明深奥的道理,使道理显明。
使用比喻要注意:①喻体要常见易懂;②比喻要贴切,不能信手拈来;③要注意思想感情。
2.比拟
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形式。比拟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使读者对事物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引起感情的共鸣。
使用比拟要注意与比喻的区别:比喻是“以此喻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上,且喻体必须出现;比拟是“拟此为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动词上,而喻体始终不出现。
3.借代
借代就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主要有以下七种借代方式:特征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结果代原因,牌号代本体,产地代本体。运用借代可以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事代情,从而引发读者联想,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使用借代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借代的事物要有所交代,本体借代体不能同时出现;借代与借喻不同,前者注重相关性,后者注重相似性,借喻可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4.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的修辞手法。使用夸张可以揭示事物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使人联想,创造意境。
使用夸张既要注意显豁,又要注意以事实为基础,还要注意文体特征。
5.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有正对、反对、串对等。使用对偶可使表意凝练、抒情酣畅;语言整齐,富于美感;也便于记忆。
6.排比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一组句子。使用排比可以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使用排比要注意与对偶的区别,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排比常用同一词语作为提示语,对偶一般不重字。
7.设问
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说出自己的看法的一种修辞方法。分自问自答和问而不答两种。使用设问,可起到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的作用;有时用在文章中间,也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8.反问
反问也叫反诘,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包括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使用反问能加强语气,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5.句子排序
【考点分析】
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考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从命题的基本形式看,语句排序题型又可分语境类和非语境类两种。
【重难点】
(一)非语境类
这类题没有语境设置,答题时不必考虑与整个语境的衔接,只要做到句与句间的思路清晰与连贯就行了。一般说来,解答这类题需要经过四步,即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连缀排列顺序、检查调整确定。
(二)语境类
这类题由于增设了语境,因此在作答的时候,除了考虑句子内部的顺序之外,还要考虑与整个语境的协调。从命题的形式上看,这类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设置语境,即提供出具体的上下文;一类是间接设置语境,即按特定的要求调整语序。
1.直接设置语境类
因为设置了具体的语境,作答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与上下文的衔接问题。否则,即使内部排序得当,也会因与上下文衔接不当而功亏一篑。一般来说,解答这类题需按三步进行,即内部连缀排序,分析整体语境,审察调整确定。
2.间接设置语境类
此类题虽无具体的语境设置,但是有明确的要求限制,因而,排序之前应当首先考虑到这些要求,然后再进行排序。
【答题技巧】
1、明确语段中心
一个句群由若干个句子组成,总要说明一个问题,而语序是由中心决定的。因此,首先确定中心,找出表达中心的中心句。其他句子的顺序就容易确定。
2、弄清句间顺序
句子间的顺序常见的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从近几年高考所出句子排序题来看,所给的大部分句子排序题考查的均是对句间逻辑顺序的把握。因此,在指导学生复习这一考点时,一定要把重点放在如何把握句间的逻辑顺序上。
3、注意标志性的词语
语段中标志性的词语通常有五类:中心词、代词、关联词、序数词、方位名词。
4、注意所给语境
既要认真分析需要排序的句子的句间顺序,更要分析题目中句子的语义特点,只有两头兼顾,前后勾连,才能正确排定句序。
5、注意句子结构
保持特定层次中句子结构方式的一致是保证语义连贯、顺畅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在作答调整语序式的排序题时,我们不但要弄清相关句子的句间顺序,还必须弄清题目中的句子同所给句子的结构方式。
6.语言得体
【考点讲解】
语言得体主要考查使用语言时是否吻合对象、场合、目的、语体特点等。
【答题方法】
1.根据目的调整语言
答题时,应围绕着表达的目的要求,结合自己对表述事物的生活体验,比较相关因素,选取最重要的信息为基本内容,并作为表述核心,同时也应考虑语境的有关因素,使表述全面、完整。
2.根据对象调整语言
我们要根据言语对象的思想水平、认知能力、社会处境、心理状况等综合因素,实行语言调整控制,选择最妥帖的语句,达到最佳表达效果。
3.根据表达方式调整语言
表达方式,从语体形式分,有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两大类,其中口头语言包括谈话语体、讲演语体、辩论语体;书面语言包括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体。公文语体要求语言庄重、严谨、准确、简明;科技语体的特点是具有术语性、符号性、客观性、严密的逻辑性;文艺语体因所属门类不同,要求也各有侧重,总体而言,强调形象性、生动性,强调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口头语言的谈话语体具有采用生活语言的口语化特点,句子较短,结构较为松散;演讲语体多口语化,句子简短、明快;辩论语体,具有话题多变性,语言节奏快,常使用反诘、对比、引用等手段。
5.正确使用谦敬词语
敬称的词语只能用于对方,而谦称只能用于称自己。常见的谦称和敬称有“家大舍小令外人”。即称自己的亲属,比自己大的用“家”字冠首,如: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家严”,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家慈”。称呼对方的亲属时,多用“令”字冠首,如: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称对方的母亲为“令堂”。
7.文学常识
【考点讲解】
一、考查形式
多以选择或填空的形式考查。
二、知识讲解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现代文学常识与课本关系密切,考查的多是常出现在课文中的作者,因此重在平时积累。
【知识积累】
(一)诗歌
1、戴望舒: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代表作《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
2、徐志摩:新月派代表作家。诗歌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代表作《再别康桥》。
3、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中国现代诗人。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小说散文
1、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闻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坟》《而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
2、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代表作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
3、梁实秋:中国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作品集《雅舍小品》。
4、夏衍:原名沈端先,创作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
5、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作品有散文《荷塘月色》《背影》《春》《匆匆》。
6、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作品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和散文《故都的秋》等。
7、陆蠡:学名陆圣泉,原名陆考原。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作品有《囚绿记》。
8、蔡元培: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作品有《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9、曹禺:原名万家宝,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胆剑篇》《王昭君》等作品。
10、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代表作中篇小说《边城》。
11、朱光潜:笔名孟实,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在写《文艺心理学》等专著之余,又写出一部《谈美》的亲切自然的小册子。
12、林庚:字静希。林志钧之子。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出版的诗集有《夜》(1933)、《春野与窗》(1934)、《北平情歌》(1936)、《冬眠曲及其他》(1936)、《林庚诗选》(1985)等。
13、钱钟书: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文学论著《谈艺录》;学术论著《管锥编》;长篇小说《围城》。
14、梁思成:梁启超之子,建筑大师,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是解放后致力于保护古建筑的旗帜性人物。著有《中国建筑史》等。
(三)英国文学家
1、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集大成者。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著名戏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查理二世》。正剧、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本 琼森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2、狄更斯:查尔斯 狄更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做过童工和学徒,后来当上民事诉讼法庭的审案记录员和记者。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23岁凭借《匹克威克外传》赢得名声,作品还有《大卫 科波菲尔》《雾都孤儿》《双城记》《远大前程》等。他成为唯一可以与莎士比亚比肩的英语作家。
3、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代表人物之意。《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4、斯蒂芬霍金:英国理论物理学家。
(四)法国文学家
1、蒙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著有《随笔集》。
2、雨果:维克多 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3、巴尔扎克:法国小说家,现实主义文学大师,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 葛朗台》、《高老头》。
4、帕斯卡尔: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
(五)俄国文学家
1、蒲宁:俄国作家,193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创作继承俄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被高尔基誉为“当代优秀的文体家”。1897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在天涯》引起评论界注意。
2、列夫 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等,《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3、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之王,著名的戏剧家。代表作:《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
4、高尔基: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代表作:《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长篇小说《母亲》。
(六)其他外国文学家
1、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价,1913年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
2、志贺直哉:日本作家,“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3、塞万提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他被誉为是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评论家们称他的小说《堂吉诃德》是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4、加西亚 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
5、博尔赫斯:阿根廷诗人、小说家,20世纪短篇小说大师。作品《沙之书》。
6、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代表作:短篇小说《变形记》《骑桶者》。
7、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
8、世界四大吝啬鬼形象:夏洛克(英国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阿巴贡(法国莫里哀《悭吝人》)葛朗台(法国巴尔扎克《欧也妮 葛朗台》)泼留希金(俄国果戈里《死魂灵》)
8.文化常识
【考点讲解】
文化常识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有关各个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常规规范。它涵盖了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科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是人们进行社交交往和文化素养提升的基础。
【重难点】
一、历史常识
历史常识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制度、革命和常识,还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如中国的夏、商、周三代,法国的拿破仑,美国的华盛顿等等。
二、地理常识
地理常识是指对地球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和地理位置等方面的了解。
三、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包括各个文学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四、艺术常识
艺术常识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艺术形式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
五、科学常识
科学常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个科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9.古今异义
【考点讲解】
1、古今异义的定义: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与现在的词意义用法不同的词。
2、古今异义的类型:
①词义的扩大: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②词义的缩小: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③词义转移: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④词义弱化: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⑤词义强化: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⑥感彩变化: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言文中古今异义字词的类型,弄懂并辨析古今异义。
难点:弄懂并辨析古今异义。
【答题方法】
1、以今推古。对于古今词义差别不大的词语,可以以今推古,如“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中的“逐”是“追赶”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追逐”意思相近。
2、引申意义。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语,需要了解词语的引申意义。如“不速之客”中的“速”是“邀请”的意思。
3、语境判断。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不同,需要结合语境来判断。如“薄”在“薄雾”中读bó,“薄饼”中读báo。
4、特殊记忆。对于一些特殊的古今异义词,需要单独记忆。如“曾不若孀妻弱子”中的“曾”是“竟”的意思,“阡陌交通”中的“交通”是“交错相通”的意思。
10.一词多义
【考点讲解】
1、一词多义的定义:指古汉语中词语的一种现象,即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和用法。
2、一词多义的形式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1)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例如:朝,本义是“早晨”(朝令夕改)。
在现代汉语中谈到本义是指后者,即词的基本义,也就是常用的意义。这种基本义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总是作为词的第一个义项。
(2)引申义。
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例如:
朝,早晨是大臣朝见国君的时间,故由“早晨”引申为“朝见”(率天下诸侯而朝周);
朝见的地方也叫“朝”,故引申为“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再引申为“朝代”(改朝换代)。
(3)比喻义。
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义。
例如:
“手足”本义是“手和脚”,“兄弟”是其比喻义。
(4)假借义。
所谓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它同词的本义是不相干的。如:“然”,本义是燃烧。后来假借为:
①代词,如此,这样。如“鞣使之然也”。
②形容词词尾,相当……的样子”。如“屋舍俨然”。
【重难点】
重点:掌握常见重点词语的多种意义和用法
【答题方法】
第一步,判断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第二步,判断词语的本义或引申义;
第三步,根据句子意思确定词语意义;
第四步,利用排除法选出答案。
11.词类活用
【考点讲解】
定义: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文言断句考查形式:①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即给出断句,要求考生判断断句的正误。②直接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即要求考生用斜(竖)线标记出语句停顿的位置。
【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言文断句的一般方法。
难点:能够对文言文语句正确地断句。
【答题方法】
1、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2、虚词断句法:在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
3、句式断句法: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12.一般实词
【考点讲解】
文言实词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但一般不单独命题,在文言文板块的各个试题中几乎都有所体现。因此,掌握好文言实词,是理解和作答文言文文本的基础和前提。一般实词主要考查的重点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这些知识点都需要平时的积累。一般实词考查的都是特定语境下的实词意义。因此,考生需要具备依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重难点】
1、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与现在的词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古今异义词的几种类型
(1)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这种词义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
(2)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
A.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
B.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
(3)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
A.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
B.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
C.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
D.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
(4)词义感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
A.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
B.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僻性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
C.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古义表示“见识短浅”,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
2、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合成一个词,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3、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答题方法】
一、联想推断法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本上相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辩其异同,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这就要求同学们平时要多积累,作答时根据平时积累的课内知识举一反三,从而推断出正确的词义。
二、成语印证法
成语是沿用下来的其中保留了文言词义。因此,分析理解文言实词时,我们通过联系成语,加以印证,从而判断出正确的词义。
三、语境分析法
其实文言实词中很多词是一词多义的,但是,在固定的语境中,其含义也是确定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所说的事和理来判断实词的含义。
四、句式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现象很多,其对应位置使用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只要我们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
五、邻字借推法
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陪衬的作用;同义复词:同义复用,因此可以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13.文言句式
【考点讲解】
文言句式主要包括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关于特殊句式的详细知识点在对应的句式考点有详细分析。
14.课文内容分析
【考点讲解】
课文内容分析主要考查的是对课本内容的掌握情况,考查点涉及多个方面:文本内容的识记、写作特色的分析、句子的理解、主旨的把握等等。
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
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是单篇课文,也可以是多篇课文。
【答题技巧】
这类题的考查点和阅读题的考查点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在作答时此类题,基本可以按照阅读题的各个考点的解题方法答题。因为这是课内阅读,是平时学过的课文,因此,作答此类题的一个很关键的方法,就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积累与识记。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