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新题速递之诗歌阅读(2023年12月)
一、诗歌阅读(共25小题)
1.(2023秋 中山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各题。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半死桐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①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梧桐半死:晋崔豹《古今注 草木》:“合欢树,似梧桐。枝叶繁,互相交结。”则所谓“合欢树”似即连理梧桐。古诗文中例以“梧桐半死”比喻丧偶。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处话凄凉”既有词人自己因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绪无法向亡妻诉说的沉痛,又包括亡妻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的凄凉。
B.“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运用了白描手法,刻画了词人的外部形象,表现出其内在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C.“原上草,露初晞”,纯粹是为了状眼前之景,以荒郊常见的“草”“露”为主要意象,运用起兴手法引出后文的“新垅”,抒发了词人对妻子离世的伤悲。
D.“谁复挑灯夜补衣”,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平实的细节表现了妻子的贤慧、勤劳以及夫妇之间的患难与共、甘苦共尝。
(2)苏轼的《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贺铸的《半死桐》堪称古代悼亡篇章中的双璧,同以真挚、沉痛见称。试分析这两首词在表达技巧上的相同之处。
2.(2021秋 道里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题。
畬田①词五首
王禹偁
其一
大家齐力斸孱颜②,耳听田歌手莫闲。
各愿种成千百索③,豆萁禾穗满青山。
其四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注】①畬田:烧荒垦种。②斸(zhú):锄一类的农具。这里作动词,挖掘。孱颜:通“巉岩”,高峻险要的山岩。③索:古代长度单位,十丈为一索。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民们登高山,伐草木,烧灰种地,不畏艰辛,悠扬的田歌回荡山间。
B.“人间皆似我”的“我”指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和山民的心紧紧相连。
C.诗人以贴近畬田劳动者的口吻创作,劳动场景具体生动,内容真切。
D.本诗语言朴素浅近,通俗清新,极富民歌情味,呈现浓郁的民俗之美。
3.(2024 闵行区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寄刘员外长卿
[唐]皇甫曾
南忆新安郡,千山带夕阳。
断猿知夜久,秋草助江长。
疏发应成素,青松独耐霜。
爱才称汉主,题柱待回乡①。
[注]①汉主题柱:指汉灵帝在大殿的柱子上题字赞美田凤。小闵准备撰写《诗人的情谊:皇甫曾与刘长卿》一文,他在阅读这首诗时遇到一些问题,请帮他解决。
(1)小闵对诗中几个字的读音不太确定,以下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长”应读作zhǎng,“称”应读作chèng。
B.“长”应读作zhǎng,“称”应读作chēng。
C.“长”应读作cháng,“称”应读作chēng。
D.“长”应读作cháng,“称”应读作chèng。
(2)小闵想以此诗来增强文章的纪实性特征,以下选项属于纪实的是
A.刘长卿身处新安
B.皇甫曾正在旅途
C.刘长卿疏发成素
D.皇甫曾对松思友
(3)请代小闵分析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
4.(2024 金山区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
(唐)李白
西羌延①国讨,白起②佐军威。
剑决浮云③气,弓弯明月辉。
马行边草绿,旌卷曙霜飞。
抗手④凛相顾,寒风生铁衣。
【注】①延:请,此意为招引。②白起:战国秦之名将,这里借指白利。③决浮云:出自《庄子 说剑》:“天子之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决:断。④抗手:举手拜别。
(1)下列对本诗的题材和体裁判断正确的一项
A.边塞 古诗
B.送别 律诗
C.送别 古诗
D.羁旅 律诗
(2)对本诗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形势,巧用典故,隐含激励。
B.五六两句是对未来战场情景的描写,给读者飘逸豪放的感觉。
C.七八两句描绘白利回首与诗人举手拜别,铁衣生寒,威风凛然。
D.全诗情感热烈,蕴含诗人祝颂友人之意,也流露个人的失落。
(3)赏析诗歌的三、四两句“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
5.(2023秋 余姚市校级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赤壁
杜庠(1)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赤壁
赵翼(2)
依然形胜扼荆襄(3),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4)。
注释:(1)杜庠:明代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2)赵翼:清代诗人,史学家,因不满官场的庸俗黑暗辞官归里,途径赤壁写下此诗。(3)荆襄:荆州和襄阳。(4)渔父唱沧浪:屈原被放逐后渔父唱“沧浪歌”,劝他世道清廉,就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就与世沉浮,不必过于清高。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开篇想象曹军顺流东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直接点明曹操席卷天下,并吞八荒,终将实现“雄图”之志;赵诗则以“依然”二字引出地势险要、故垒仍在的现实景象。
B.两诗颔联都涉及历史人物,杜诗明写蜀汉国祚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也是枉费心机和曹操狂妄轻敌,不把孙权在眼里;赵诗妙用典故,表面写景,实则隐含曹操在此兵败而周瑜得胜成为英雄的历史画卷。
C.两诗颈联对比强烈,杜诗出句是千帆争渡,烟焰张天的战争场景,对句却绘出一幅清幽的长江月夜听箫图,诗境也由粗放转为凄清;赵诗出句是缅怀历史,对句是即目所见,将过去与现实对比,表现古今时代的纵贯,山河遗迹的感喟。
D.两位诗人登山临海,思接千载,纵览古今,又都如苏东坡一样借题发挥,抒写了自己的“思古之幽情”,倾注着鲜明的个人意识,在诗歌中体现了“有我”的境界。
(2)两诗的尾联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6.(2024 徐汇区一模)阅读下面诗歌与评点,完成各题。
长相思李白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评点苏仲翔:“在长安”三字是诗眼。比《离骚》美人芳草之慕,似是太白被谤长安后作。朱熹:美人,美好之妇人,盖托词而寄意于君也。王夫之:题中偏不欲显,象外偏令有馀,一以为风度,一以为淋漓。
(1)下列对本诗写作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络纬”两句以听觉、触觉渲染秋意之凄冷。
B.“孤灯”两句以心理和动作写人的思念无望。
C.“高天”“波澜”以乐景、虚景衬人之哀情。
D.末尾两句回应篇首,短促有力,韵律感强。
(2)结合评点,赏析本诗“长安”“美人”两个意象在表达情志上的作用。
7.(2024 青浦区一模)
街头废名行到街头乃有汽车驶过,乃有邮筒寂寞。邮筒PO①乃记不起汽车号码X,乃有阿拉伯数字寂寞,汽车寂寞,大街寂寞,人类寂寞。(1937) 乐游原②(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①PO:Post Office的缩写,意即邮政局。②乐游原:在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1)两首诗在语言上都体现诗歌的 特点。
(2)以下对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是作者即景抒情的偶然所感。
B.两位诗人都被眼前景物触发内心情感。
C.两位诗人都将自己的情感投射于景物。
D.两首诗的语言通俗,但是都富于哲思。
(3)请分析两首诗在运用意象抒发感情上的不同。
8.(2023秋 天山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泊岳阳城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绵延千里的江水,巍峨高耸的山城,构成了一幅宏大而壮阔的岳阳图景。
B.颔联描写的景物,由远及近,由大及小,一远一近,一大一小,衬托出别样的悲怆。
C.颈联表明诗人虽然遭遇困难无法前进,但心中的雄才大略不会消退,反而志气更增。
D.尾联用典,以《逍遥游》中变化的鲲鹏来暗示前途未卜,表明诗人此时已看淡仕途。
(2)杜甫的《登高》是我们在必修上册学习的篇目,与本诗相比,二者在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9.(2023秋 五华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①。
少小虽非投笔吏②,论功还欲请长缨③。
【注】①蓟城:唐朝的边疆重镇。②投笔吏:指汉人班超,曾投笔从戎,终以功封侯。③请长缨:指汉代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个“惊”字道出了客子的感受,接着用“笳鼓喧喧汉将营”来描述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使人感到浓重的战争气氛。
B.颔联描写严冬暮色时的景象,闪着寒光的万里积雪、空中高高飘扬的旌旗,动静结合,所选意象雄奇阔大,景象雄壮奇丽。
C.尾联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班超投笔从戎,一是终军请缨,言简意丰,使情感表达丰富并且含蓄蕴藉,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D.这首诗歌从军事上落笔,着大勾画了山川形胜。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
(2)《唐贤三昧集笺注》言此诗:气格雄浑,以为盛唐正声洵然。本诗是如何体现雄浑的气格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0.(2023秋 东城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小题。
夜登白帝城楼怀少陵先生①
陆游
拾遗白发有谁怜?零落歌诗遍两川。
人立飞楼今已矣,浪翻孤月尚依然。
升沉自古无穷事,愚智同归有限年。
此意凄凉谁共语?夜阑鸥鹭起沙边。
【注】①1169年12月,陆游被任命为夔州通判。在此之前,陆游因坚决支持北伐,受主和派排挤,已赋闲在家四年。任职夔州期间,陆游曾多次拜谒杜甫生前所到之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交代了杜甫晚年流落巴蜀时的生活状况,其中“有谁怜”的发问引人深思。
B.颔联“浪翻孤月”描写的是诗人登城所见之景,诗人触景生情,抒发了物是人非之感。
C.颈联诗人纵览古今人事变迁,慨叹仕途得失进退,认为最终无论智愚,都将选择归隐。
D.尾联中“凄凉”一词含意丰富,既是诗人现实心情的反映,同时暗指杜甫当年的境遇。
(2)下列诗句中“孤月”的形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亭亭孤月照行舟,寂寂长江万里流。乡国不知何处是,云山漫漫使人愁。(《杂曲歌辞 胡渭州》)
B.高秋过生日,真气兹一周。观心比孤月,视世皆浮沤。(苏辙《张公生日》)
C.孤月有情来海峤,双鱼无信到天涯。此生那得常飘泊,归卧东溪弄钓车。(陆游《客思》)
D.天际浮云生白发,林间孤月坐黄昏。越南冀北俱千里,正恐春愁入夜魂。(王守仁《夜宿宣风馆》)
(3)本诗以景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请结合全诗,分析“夜阑鸥鹭起沙边”所抒发的情感。
11.(2023秋 东城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满庭芳
苏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①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②。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③,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④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注释:①苏轼在黄州的居所名,位于长江边,是他到黄州一年多之后友人帮助营建的。②岷峨:四川有岷山、峨眉山,苏轼家乡在四川眉山县,被以岷峨代指家乡。③苏轼谪居黄州五年,阴巧三年一闰,故称“再闰”。④洛水,流经洛阳,与汝州近。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童尽楚语吴歌”写贬谪之久,他的孩子已经学会当地语言,从细节表现贬谪之苦。
B.“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描绘了黄州父老乡亲与词人聚会宴饮的场面。
C.“好在堂前细柳”至篇末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并请转告父老常为我晒晒渔蓑。
D.本词意象鲜明,婉转含蓄,以真实感人的情绪和浑然天成的结构取胜。
(2)“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两句,想象自己即将到达之地的景象,下列诗句没有使用这一手法的是
A.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B.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白居易《琵琶行》)
C.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刘辰翁《柳梢青》)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前人认为“居士词岂无去国怀乡之感,殊觉哀而不伤”,请结合全词对此作简要分析。
12.(2023秋 闵行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杜甫
力疾坐清晓,来诗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②。
【注】①力疾:病中用力起身。②来诗:指杜甫的表丈李都督写给杜甫的诗,杜甫此诗为应和之作。③风尘:指天下尚处于战乱之中。
(1)这首诗的体裁是
A.古风
B.律诗
C.绝句
D.乐府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早春清晓时分便勉强支撑病体坐着,由此推测诗人可能是彻夜难眠。
B.第二句,表丈的诗引发了诗人的悲情,此句既照应标题,又诠释“坐”因。
C.颔联给人印象深刻,形式上用对偶而显得整齐,内容上用拟物而显得情深。
D.尾联中“望乡”这一细节耐人寻味,“风尘”一句彰显诗人对时局的判断。
(3)首联“悲早春”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全诗是怎样表现“悲”情的?请具体分析。
13.(2024 杨浦区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一)南乡子 舟行记梦
(南宋)辛弃疾
欹枕艣声边,贪听咿哑聒醉眠。梦里笙歌花底去;依然,翠袖盈盈在眼前。
别后两眉尖,欲说还休梦已阑。只记埋怨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独自圆。
(二)南歌子
(南宋)辛弃疾
万万千千恨,前前后后山。傍人道我轿儿宽。不道被他遮得、望伊难。
今夜江头树,船儿系那边。知他热后甚时眠。万万不成眠后、有谁扇。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词皆可收录在《宋代婉约词选集》中。
B.两首词皆写梦境,借梦境写相思相恋之情。
C.两首词皆口语化,直抒胸臆,被称为俗词。
D.两首词皆以女子口吻书写情怀,视角巧妙。
(2)两首词皆为离别相思之作,你认为哪首的构思更为巧妙?请以两词的画线部分为例,加以分析。
14.(2023秋 丹东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郡圃春晚
韩琦①
溶溶春水满方塘,栏槛风微落蕊香。
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还藏。
沉疴不为闲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
欲战万愁无酒力,可堪三月去堂堂。
注:韩琦,北宋政治家,曾为相十载,赞辅三朝,其功甚伟。本诗是韩琦晚年知相州时的作品。
(1)下列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诗题,起句便描绘出春水方生、碧波平岸的气象,而微风送来的几缕清香,又让人感到春花正随风飘堕。
B.诗人善于用字,颔联中“又”“还”二字既形象表现杨花飘飘落落、林鸟忽现忽藏之美景,又含蓄表达怡然心境。
C.古人称酒为“酒兵”,意思是说酒能消愁,如同兵能克敌;第七句说“欲“战”万愁无酒力”,暗合了这个意思。
D.本诗构思巧妙,前两联从眼前春水、落蕊、杨花、林鸟等景着笔,颈联由景及人,尾联直抒胸臆,结构流转自然。
(2)诗歌尾联直抒无可奈何的愁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因何而“愁”。
15.(2024 长春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次韵子瞻新城道中【注】
苏辙
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
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
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
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
【注】子瞻新城道中:苏轼因厌弃朝廷党争而请求外调杭州,在出巡杭州西南新城途中有感而发,写下《新城道中》,诗中有“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之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春深时节乡间小路上行人稀少,农具之声不时传入耳中,衬托出宁静的气氛。
B.颔联写农人努力耕作仍然饥馑穷困,尉卒不劳而获且到处扰民,前后形成了鲜明对照。
C.未清的浊酒与留香的闲花都别具风味,此浊酒与杜甫《登高》中的浊酒意蕴截然不同。
D.诗人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以“犹觉胜”的心态,勾画出了一幅田园生活图景。
(2)苏辙在这首诗中对苏轼发出的“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的感慨是怎样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16.(2024 虹口区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咏 草
[宋]俞紫芝
满目芊芊野渡头,不知若个解忘忧?
细随绿水侵离馆,远带斜阳过别洲。
金谷园①中荒映月,石头城下碧连秋。
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钗十二②愁。
【注】①金谷园:西晋官僚石崇的别墅,园中财产丰积,屋宇宏丽,极尽奢华。②金钗十二:指美女。
(1)下列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
A.《乐府诗集》
B.《唐宋近体诗选》
C.《宋人绝句精编》
D.《古诗源》
(2)下列对本诗的写作特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以物喻人
B.因事说理
C.咏物抒情
D.借古讽今
(3)本诗前六句从多个角度咏草,请对此加以赏析。
17.(2023秋 巴南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双并茶送子暗①
黄庭坚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②霏霏雪不如。
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③。
【注】①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任翰林学士,已从黄州回京。当时黄庭坚从家乡捎来一些茶,他马上和好友苏轼分享,并附上这首诗。②磑:亦作“碾”,小石磨。③“独载”句;用春秋时范盘事,“遂乘轻舟以洋于五湖”。相传范盏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不愿接受封赏,弃去官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把翰林院说成天上玉堂,各类珍贵书籍井然罗列,整个环境森严压抑,苏轼在此任职,看似尊贵,实则处境不妙。
B.颔联突出苏轼才思敏捷,以“明珠”比喻苏轼拟写的文章等,“泻”字传神地刻画出苏轼奋笔疾书、挥洒自如的意态。
C.颈联转人赠茶本事,我把从老家江南摘下的上好的茶叶,放到茶碾里精心研磨,细洁的叶片连霏霏雪花也比不上它。
D.全诗构思巧妙,由“天上玉堂”兴起,引出题赠对象,再写送茶之事,点明题意,在黄庭坚诗中属于少见的清淡一路。
(2)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18.(2023秋 荔湾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放言五首(其二)①
白居易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率缠卒来休。
祸福回还车转毂,荣枯反覆手藏钩②。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③。
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之时。②〔藏钩〕一种游戏,藏物于手,赌猜为胜。③〔马失应无折足忧〕此处引用塞翁失马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结构圆融完整。“卒未休”是对“无定”的阐释,也与“局终头”相对应。
B.乌龟因灵验而被杀,塞翁失马或无折足祸事,二者表明福祸相互转化的道理。
C.诗人认为人生如下棋,只有在终结时才能知晓输赢,这是消极的宿命论思想。
D.本诗以议论为主,所述虽是日常事物但蕴含人生哲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白居易《放言五首》是对元稹《放言五首》的应和之作,元稹诗云:“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本诗颔联是如何印证元稹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
19.(2022秋 福州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园小梅 其一
林逋①
众芳摇落独暄妍②,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注】①林逋,北宋著名隐逸诗人,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②暄(xuān)妍:景物明媚鲜丽,这里是形容梅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极目骋怀,写百花凋谢时,只有梅花独自开得热烈而美丽。一个“独”字,突出了梅独特的生活环境和孤傲的品格等。
B.颈联,诗人实写眼前“霜禽”“粉蝶”对梅花的反应,从客观上着重渲染梅花的与众不同,也体现了诗人对现实事物的细致观察。
C.尾联,诗人在赏梅中低声吟诗,在恬静的山林里自得其乐,别具风情,无须热闹的俗情凑趣,也把诗人的理想、情操、趣味全盘托出。
D.全诗之妙在于脱略花之形迹,着意写意传神,从各个角度渲染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这神韵也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
(2)本诗的颔联与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析。
20.(2024 大理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重题)
白居易
日高睡足犹慵起,小阁重衾不怕寒。
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
匡庐便是逃名地,司马仍为送老官。
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何独在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的“犹慵起”三字,反映出诗人的慵懒状态,也直接道出他已经有点厌倦宦途生涯。
B.颔联写了作者倚枕听钟声、拨帘看山雪的情景,细腻传神,寓情于景,充满了生活情趣。
C.颈联写诗人虽然处境卑微,但是如果想在此安度余生,得到司马这个职务,已经知足了。
D.尾联引人深思,传达出作者恬淡的心境,苏东坡“心安处是吾乡”的想法与之不谋而合。
(2)同样是被贬江州的诗作,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此诗的感情基调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1.(2024 长宁区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1)文学家多善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意象,藉以引起读者的联想。以下选项中运用上述感觉意象少于三种的一项是
A.戎昱《桂州腊夜》全诗。
B.“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柳永《望海潮》
C.“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
D.“自胡马窥江去后,废弛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2)以下对这首诗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时空感受烘托心理,交代缘起。
B.颈联多用对比,形象鲜明,感染力强。
C.尾联呼应首联,情丝悠长,耐人回味。
D.全诗以时间为线,情感表达婉曲细腻。
(3)“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这句中“偏”和“寒”二字很有表现力,请选其一加以赏析。
22.(2022秋 西城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两首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作,完成下列各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醉花阴①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②销金兽③。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①本词作于作者婚后不久,丈夫“负笈远游”之时。②瑞脑:一种薰香名。又称龙脑,即冰片。③金兽:一种名为“金兽”的香炉。
(1)下列关于作者和两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尤通诗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作家。
B.《声声慢》全词寓情于景,最后用一个“愁”字画龙点睛,表现了词人忧国忧民的深重愁情。
C.《醉花阴》上阕“瑞脑销金兽”暗示时间推移,“半夜凉初透”暗示词人辗转反侧,难以成眠。
D.两首词均体现出了李清照鲜明的词作风格,词韵深意,用语温婉,切合词人的身份和情致。
(2)《声声慢》和《醉花阴》两首词中都借“黄花”写愁情,但愁情的具体内涵却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23.(2023秋 承德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汉①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②。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①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离开夔州,辗转于湖北江陵(今荆州市)、公安等地,写下了这首诗。湖北江陵、公安一带,地处长江和汉水之间,所以诗称“江汉”。②“苏”,同“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首联对自我进行了定位,“思归客”写出了诗人晚年漂泊之苦、思归之切;“一腐儒”是诗人的自嘲,虽满腹经纶,但仍未摆脱穷困。
B.颔联用到了“片云”“孤月”等经典意象,用“共”“同”等词将自然与人融为一体,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的漂泊之情、孤单之思。
C.颈联中用“落日”来比喻自身年老,表达了诗人虽已年老,但仍怀雄心壮志;秋风飒飒而至,诗人病情渐渐好转。
D.尾联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不必取长途”意为不必使用老马走长途,诗人借老马为喻,表达了自己不被重用的郁闷之情。
(2)必修下册选入的杜甫的《登岳阳楼》同样写于大历三年,请比较《登岳阳楼》与《江汉》两首诗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24.(2023秋 龙沙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堂检校①收稻二首(其一)
杜甫
香稻三秋末,平田百顷间。
喜无多屋宇,幸不碍云山。
御夹侵寒气,尝新破旅颜。
红鲜②终日有,玉粒未吾悭。
[注]①764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回到草堂,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②红鲜:指红稻。③玉粒:指米、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诗题,既交代收稻的季节,又着力描绘出收稻的情形。
B.颔联写诗人因茅屋不多,远景开阔,可以欣赏美景的自适心境。
C.颈联中“侵”字突出了深秋的寒意,“破”字突出了收获的喜悦。
D.整首诗采用浅近的语言叙述所见,抒发所思、所感,通俗易懂。
(2)“红鲜终日有,玉粒未吾悭”中的“有”“未”与“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的“有”“无”,在表意上有相似之处,表达的情感却各有侧重,请结合诗句分析。
25.(2023秋 和平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黄鹤矶
(南朝)鲍照①
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
临流断商弦,瞰川悲棹讴。
适郢无东辕,还夏②有西浮。
三崖隐丹磴,九派引沧流。
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③。
岂伊药饵泰,得夺旅人忧。
[注]①鲍照,东海(今山东郯城一带)人,刘宋大明六年秋,他随刘子顼赴荆州任所,途中登黄鹤矶。②夏,指夏水。③传说郑交甫于汉皋台遇二女,二女佩两大珠,交甫求得其珠,不久珠与二女皆不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落”二句视听结合,写出一派肃杀萧条的暮秋景象,境界开阔而又苍凉。
B.“商”是五音之一,从语境看,“商弦”音调高亢而悲凉,很切合诗人的心境。
C.“适郢”二句以对偶的形式概括交代了随友赴任荆州的行程,语言十分精练。
D.诗人最后倾诉,尽管旅途中衣食无忧,但仍然无法消除心中之忧,情味深沉。
(2)“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和“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在表达的情感、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效果上各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新题速递之诗歌阅读(2023年12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诗歌阅读(共25小题)
1.(2023秋 中山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各题。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半死桐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①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梧桐半死:晋崔豹《古今注 草木》:“合欢树,似梧桐。枝叶繁,互相交结。”则所谓“合欢树”似即连理梧桐。古诗文中例以“梧桐半死”比喻丧偶。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无处话凄凉”既有词人自己因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绪无法向亡妻诉说的沉痛,又包括亡妻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的凄凉。
B.“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运用了白描手法,刻画了词人的外部形象,表现出其内在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C.“原上草,露初晞”,纯粹是为了状眼前之景,以荒郊常见的“草”“露”为主要意象,运用起兴手法引出后文的“新垅”,抒发了词人对妻子离世的伤悲。
D.“谁复挑灯夜补衣”,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平实的细节表现了妻子的贤慧、勤劳以及夫妇之间的患难与共、甘苦共尝。
(2)苏轼的《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贺铸的《半死桐》堪称古代悼亡篇章中的双璧,同以真挚、沉痛见称。试分析这两首词在表达技巧上的相同之处。
【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鉴赏诗词形象;鉴赏诗词技巧.
【答案】(1)C
(2)①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词的上片是写实,写尽了词人的相思之苦;下片一开始由现实进入梦境,最后一句又从梦中回到现实,表达了词人无法与亡妻相见的彻底的绝望。贺词由“重过阊门”的眼前之景到最后一句想象“挑灯夜补衣”昔日之景,由实入虚,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怅惘。
②都运用了细节描写。如苏词中“小轩窗,正梳妆”,再现了生活中的细节,表现了二人的夫妻情长。如贺词“空床卧听南窗雨”,细致入微地表现词人独守空床,卧听窗雨的孤独和凄凉。
③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苏词的“明月夜,短松冈”,用明月照在长满松树的山冈的凄冷之景,抒发了词人对亡妻绵长的怀念。如贺词的“原上草,露初晞”,原野之上的鲜草、露水以及后文的“新垅”相互映衬,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追怀之痛。
④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苏词的“鬓如霜”,把鬓发比作寒霜,把自己的辛苦遭逢与对亡妻的思念交融在一起。贺词上片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喻自己的丧偶,刻画出作者的孤寂、伤悲。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首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C.“纯粹是为了状眼前之景”错误。“原上草,露初晞”,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亦比亦兴,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比;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兴。使用了比兴的手法,不是为了状眼前之景。
故选C。
(2)虚实结合。苏词上片写实。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为虚写。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如“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融于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感情深沉悲痛又无奈,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
贺词上片开头两句用赋,直抒胸臆,写作者这次重回苏州经过阊门,一想起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长眠地下,不禁悲从中,只觉得一切都不顺心。这是写实。下文即很自然地转入到自己“旧栖”中的长夜不眠之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夜间辗转难眠中,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由实入虚。
运用细节描写,如苏轼的“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
贺词“空床卧听南窗雨”,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夜间辗转难眠中,表现词人的孤独和凄凉。
都运用借景抒情手法。如苏词中的“明月夜,短松冈”,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作者借景抒发自己的悼念之情。
贺词“原上草,露初晞”,原野里绿草嫩叶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既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又借露水哀叹妻子生命的短暂。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比;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兴。抒发了追怀之痛。
都运用比喻修辞。如苏词的“尘满面,鬓如霜”,我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勾勒出词人四处奔波、生活艰难、仕途坎坷、心力交瘁的形象特征。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写出词人的艰难遭遇,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
贺词,“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两句,借用典故,用半死梧桐和失伴鸳鸯比喻自己知天命之年却成为鳏夫,孑身独存的苦状,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答案:
(1)C
(2)①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词的上片是写实,写尽了词人的相思之苦;下片一开始由现实进入梦境,最后一句又从梦中回到现实,表达了词人无法与亡妻相见的彻底的绝望。贺词由“重过阊门”的眼前之景到最后一句想象“挑灯夜补衣”昔日之景,由实入虚,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怅惘。
②都运用了细节描写。如苏词中“小轩窗,正梳妆”,再现了生活中的细节,表现了二人的夫妻情长。如贺词“空床卧听南窗雨”,细致入微地表现词人独守空床,卧听窗雨的孤独和凄凉。
③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苏词的“明月夜,短松冈”,用明月照在长满松树的山冈的凄冷之景,抒发了词人对亡妻绵长的怀念。如贺词的“原上草,露初晞”,原野之上的鲜草、露水以及后文的“新垅”相互映衬,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追怀之痛。
④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苏词的“鬓如霜”,把鬓发比作寒霜,把自己的辛苦遭逢与对亡妻的思念交融在一起。贺词上片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喻自己的丧偶,刻画出作者的孤寂、伤悲。
译文:
第一首:
你我一生一死,隔绝已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不想让自己去思念,却难以忘怀。你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你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你也该认不出我了,因为四处奔波,我早已灰尘满面,鬓发如霜。晚上忽然在梦境中又回到了家乡,只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默默相望,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无言的泪水落下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的长着小松树的坟山,是你年复一年地思念我而痛欲断肠的地方。
第二首:
再次来到苏州,只觉得万事皆非。曾与我同来的妻子为何不能与我同归呢?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我流连于旧日同栖的居室,又徘徊于垄上的新坟。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几多愁绪。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
赏析:
第一首: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创作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全词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思致委婉,境界层出,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第二首:
《半死桐》又名《鹧鸪天》《思越人》,是北宋词人贺铸为亡妻作的一首悼亡词。这首词是作者对亡妻赵氏的深挚追怀。词中通过旧地重游抒发感情,追念了作者与亡妻在长期同甘共苦的生活中,培育出来的深厚爱情。全词触景生情,出语沉痛,情真意切,哀怨凄婉,动人肺腑。
【点评】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
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赋、比、兴等。
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2.(2021秋 道里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题。
畬田①词五首
王禹偁
其一
大家齐力斸孱颜②,耳听田歌手莫闲。
各愿种成千百索③,豆萁禾穗满青山。
其四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注】①畬田:烧荒垦种。②斸(zhú):锄一类的农具。这里作动词,挖掘。孱颜:通“巉岩”,高峻险要的山岩。③索:古代长度单位,十丈为一索。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山民们登高山,伐草木,烧灰种地,不畏艰辛,悠扬的田歌回荡山间。
B.“人间皆似我”的“我”指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和山民的心紧紧相连。
C.诗人以贴近畬田劳动者的口吻创作,劳动场景具体生动,内容真切。
D.本诗语言朴素浅近,通俗清新,极富民歌情味,呈现浓郁的民俗之美。
【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分析诗词主旨;鉴赏诗词语言.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解答】B.“我”指诗人和山民,“人间皆似我”是人世间都能像我们一样互帮互助。表现的是山民的团结互助,诗人和山民的心紧紧相连表述也不准确。
故选B。
答案:B
赏析:
王禹偁的《畲田词》共有五首,是他在991年(淳化二年)贬官商州(治所在今陕西商县)的第二年春天写的。商州多山,深山穷谷,不通辙迹,农民垦植的是畲田,即火耕田、火种田。前二句“大家齐力劚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展观了一幅欢乐而又热情洋溢的垦畲图:在那高山丛莽之中,劳动者在斫伐树木,排山奋进,“鼓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乱云”(《畲田词 鼓声猎猎酒醺醺》),随着山风吹来的猎猎鼓声和亢亮的田歌,劳动者互相勉励,齐心协力地劳动着。劚,砍伐;孱颜,山高的样子。这两句简括而又着力地渲染出了改山造田的磅礴气势。“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二句,明白道出了劳动者美好的愿望。诗人用民歌般朴实的诗句唱出了农民的心声。“索”字,原指大绳子,这里指长度单位,诗人自注:“山田不知其畎亩,但以百尺绳量之,曰:某家今年种得若干索,以为田数。”这首诗清新爽朗、畅达和谐,诗人不是以旁观者而是以贴切畲田劳动者的口吻创作的,劳动者也乐意唱它:“畲田鼓笛乐熙熙,空有歌声未有词。从此商于为故事,满山皆唱舍人诗。”(《畲田词 畲田鼓笛乐熙熙》)成为劳动者自己督课勉励之词。这样的写法与以旁观者身份所作的不同,内容更真切。《畲田词》为诗人藉当地民歌的格清,融会了民歌通俗清新、悠扬生动的优点而创作的新歌词。唐代流行于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的山歌《竹枝》,主要因刘禹锡创作的十一首《竹枝词》新歌词,从而立足文坛,经久不衰;而唐代流行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县)一带船夫唱的民歌,经元结在767年(大历二年)创作的五首《欸乃曲》,从而显名后世。王禹偁的五首《畲田词》也起到了相同的作用。此诗对承晚唐、五代而来的宋初浮靡诗风,起到了力矫时弊的作用。
【点评】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3.(2024 闵行区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寄刘员外长卿
[唐]皇甫曾
南忆新安郡,千山带夕阳。
断猿知夜久,秋草助江长。
疏发应成素,青松独耐霜。
爱才称汉主,题柱待回乡①。
[注]①汉主题柱:指汉灵帝在大殿的柱子上题字赞美田凤。小闵准备撰写《诗人的情谊:皇甫曾与刘长卿》一文,他在阅读这首诗时遇到一些问题,请帮他解决。
(1)小闵对诗中几个字的读音不太确定,以下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C
A.“长”应读作zhǎng,“称”应读作chèng。
B.“长”应读作zhǎng,“称”应读作chēng。
C.“长”应读作cháng,“称”应读作chēng。
D.“长”应读作cháng,“称”应读作chèng。
(2)小闵想以此诗来增强文章的纪实性特征,以下选项属于纪实的是 A
A.刘长卿身处新安
B.皇甫曾正在旅途
C.刘长卿疏发成素
D.皇甫曾对松思友
(3)请代小闵分析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
【考点】理解作者情感.
【答案】(1)C
(2)A
(3)有对千山阻隔之外的朋友的思念,对朋友远谪南方孤身一人的同情,对朋友年老发疏甚至白发生的怜悯,对朋友像青松能耐严寒的赞颂,对朋友能重新得到皇帝赏识召回的期盼、信心和安慰。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字读音的掌握能力。这些字是多音字,要根据语境判断该读哪个音。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先要理解“纪实”的含义,再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判断。
(3)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要在整体上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
【解答】(1)“秋草助江长”大意是“秋天的草木帮助河流流长”,“长”应读作“cháng”;“爱才称汉主”中“称”是“(被)称赞”的意思,所以应读“chēng”。
故选:C。
(2)A.“刘长卿身处新安”是真实的,作者通过回忆曾经与刘长卿在新安的交往表达了对他的思念,所以属于“纪实”。
B.“皇甫曾正在旅途”不属于纪实,那些写景都属于回忆。
C.“刘长卿疏发成素”属于作者想象,“疏发应成素”有一个“应”字,是说稀疏的头发应该染成白色。
D.“皇甫曾对松思友”无中生有,诗人对朋友像青松能耐严寒有一种赞美之情,没有写友人对松思友。
故选:A。
(3)诗人写信给刘长卿,回忆起当初在新安交往的日子,现在刘长卿还久谪在此,表达的是对远在千山之外的友人的思念以及孤身在此的同情。“疏发应成素,青松独耐霜”,稀疏的头发应该染成白色,只有青松可以忍受冰冷的霜冻。这里有两层情感,一是对友人年老发疏甚至白发生的怜悯,二是赞美友人能像青松一样正直耐寒。“爱才称汉主,题柱待回乡”,诗人赞美刘员外长卿的才华,皇帝认可了他的能力,期待他回到家乡,有一种良好的祝愿、赞美和期待。
答案:
(1)C
(2)A
(3)有对千山阻隔之外的朋友的思念,对朋友远谪南方孤身一人的同情,对朋友年老发疏甚至白发生的怜悯,对朋友像青松能耐严寒的赞颂,对朋友能重新得到皇帝赏识召回的期盼、信心和安慰。
译文:
我寄语给刘员外长卿,回忆起南方的新安郡,当时夕阳照耀在千山之间。在夜晚,听到断断续续的猿叫声,意识到了时间的长久流逝。秋天的草木帮助河流流长。稀疏的头发应该染成白色,只有青松可以忍受冰冷的霜冻。赞美刘员外长卿的才华,皇帝认可了他的能力,期待他回到家乡。
赏析:
这首诗以南方的新安郡为背景,通过描写山川自然景观,猿叫声和秋草助江等元素,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生命年华的感慨。与此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对刘员外长卿的赞美和期待,体现了唐代士人对仕途和归乡的追求与思考。诗意含蓄,情感真挚,展示了皇甫曾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自然景观的深入观察。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4.(2024 金山区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
(唐)李白
西羌延①国讨,白起②佐军威。
剑决浮云③气,弓弯明月辉。
马行边草绿,旌卷曙霜飞。
抗手④凛相顾,寒风生铁衣。
【注】①延:请,此意为招引。②白起:战国秦之名将,这里借指白利。③决浮云:出自《庄子 说剑》:“天子之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决:断。④抗手:举手拜别。
(1)下列对本诗的题材和体裁判断正确的一项 B
A.边塞 古诗
B.送别 律诗
C.送别 古诗
D.羁旅 律诗
(2)对本诗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一二两句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形势,巧用典故,隐含激励。
B.五六两句是对未来战场情景的描写,给读者飘逸豪放的感觉。
C.七八两句描绘白利回首与诗人举手拜别,铁衣生寒,威风凛然。
D.全诗情感热烈,蕴含诗人祝颂友人之意,也流露个人的失落。
(3)赏析诗歌的三、四两句“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
【考点】送别抒情;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答案】(1)B
(2)D
(3)示例:这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描绘白利将军挥动宝剑,使空中云气为之消散,白利将军的弯弓如满月,似与天上的明月相映增辉,表达了诗人对他武艺高超,气势威武(或有万夫不挡之勇)的由衷赞美。
【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题材与体裁的辨别能力。要结合诗歌内容以及自己的积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3)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先要理解诗句,再从炼字、手法等角度赏析表达效果,最后分析传达出的思想感情。
【解答】(1)从题干提示“送”字就可以知道此诗从题材来说为送别诗。另外此诗前三联都押韵,又是八句,属于现代诗中的律诗。
故选:B。
(2)D.“也流露个人的失落”有误,此诗着重描写友人到前线威武飒爽的风姿,祝颂之意即暗含其中,没有流露个人的失落。
故选:D。
(3)“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大意是“举起倚天长剑斩断浮在敌人阵地上的妖氛,拉满明月之弓,箭镞闪看凛烈的光芒”。这两句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百利将军的武艺高强。他挥动宝剑,能够让云气消散,他拉开宝弓如满月般,力气惊人,好像与天上的明月相映曾辉。言语中表达出对他武艺高强,气势威武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答案:
(1)B
(2)D
(3)示例:这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描绘白利将军挥动宝剑,使空中云气为之消散,白利将军的弯弓如满月,似与天上的明月相映增辉,表达了诗人对他武艺高超,气势威武(或有万夫不挡之勇)的由衷赞美。
译文:
吐蕃将要受到我大唐帝国的征讨,您这白起将军的后代也为助军威奔赴战场。举起倚天长剑斩断浮在敌人阵地上的妖氛,拉满明月之弓,箭镞闪看凛烈的光芒。战马驰骋在边塞的原野上,旌旗在霜晨中飘扬。当将士们招手相看时,铠甲上已是结满了厚目的寒霜。
赏析:
“西羌延国讨,白起佐军威”这两句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出一幅西羌叛乱招引大唐国征讨、白利将军奔赴战场助军威的景致。诗人通过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形势,烘托气氛,点明题旨,升华主题,富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这两句以剑、弓显示白利威武的气势:挥动宝剑,使空中云气为之消散,弯弓如满月,似与天上的明月相映增辉。诗中“剑决”“弓弯”富有烘云托月之意,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豪气四溢、志兴翻飞的气度。侧面夸赞白起将军后代的白利将军武艺高强、万夫不挡之勇。
“马行边草绿,旌卷曙霜飞”这两句是诗人对未来战场情景的描写:战马在边塞中驰骋、旌旗在寒霜中飞卷。诗人虽然没有把杀敌的情况加以叙述,但那种飘逸豪放的气度、扬眉剑出鞘的神情、鲜明生动的形象,都洋溢着李白的浪漫风采,寄托了李白的沉阔情怀。
“抗手凛相顾,寒风生铁衣”描绘一幅将士们举手凛然拜别、寒霜照铁衣的离别图景。诗人将饯行离别和抒怀融为一体,情意深长而又志气干云。如果说伤别诉情诗是李白热爱人民的必然,那么饯行述怀诗则是李白兼济天下、富安万民理想之结果。云、风、雷、电,天、海、月、涛,是李白爱入诗的事物。凌、挥、飞、吼,奔、卷、横、啸是李白最爱入诗的动词。此诗借用“云”“月”“风”“卷”“飞”等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迅猛阔大、不可一世的气势,易使读者产生激昂振奋的感觉。此诗借助驰骋想象的笔墨,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沙场剪影。着重描写友人到前线威武飒爽的风姿,祝颂之意即暗含其中,这样来写送别,生面别开。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5.(2023秋 余姚市校级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赤壁
杜庠(1)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赤壁
赵翼(2)
依然形胜扼荆襄(3),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4)。
注释:(1)杜庠:明代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2)赵翼:清代诗人,史学家,因不满官场的庸俗黑暗辞官归里,途径赤壁写下此诗。(3)荆襄:荆州和襄阳。(4)渔父唱沧浪:屈原被放逐后渔父唱“沧浪歌”,劝他世道清廉,就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就与世沉浮,不必过于清高。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杜诗开篇想象曹军顺流东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直接点明曹操席卷天下,并吞八荒,终将实现“雄图”之志;赵诗则以“依然”二字引出地势险要、故垒仍在的现实景象。
B.两诗颔联都涉及历史人物,杜诗明写蜀汉国祚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也是枉费心机和曹操狂妄轻敌,不把孙权在眼里;赵诗妙用典故,表面写景,实则隐含曹操在此兵败而周瑜得胜成为英雄的历史画卷。
C.两诗颈联对比强烈,杜诗出句是千帆争渡,烟焰张天的战争场景,对句却绘出一幅清幽的长江月夜听箫图,诗境也由粗放转为凄清;赵诗出句是缅怀历史,对句是即目所见,将过去与现实对比,表现古今时代的纵贯,山河遗迹的感喟。
D.两位诗人登山临海,思接千载,纵览古今,又都如苏东坡一样借题发挥,抒写了自己的“思古之幽情”,倾注着鲜明的个人意识,在诗歌中体现了“有我”的境界。
(2)两诗的尾联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考点】咏史怀古;理解诗词词句;分析诗词主旨;鉴赏诗词技巧.
【答案】(1)A
(2)相同点:两诗尾联都使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诗歌分别结束于荒矶鸥鸟、沧浪渔父的画面当中,余韵悠长,回味无穷。
不同点:杜诗直抒胸臆,认为过往的历史已不堪回首,眼前荒岛上鸥鸟乱飞满目荒芜。诗人面对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表达了历史沧桑、宇宙苍凉和人生短暂渺小的凄怆情感。
赵诗用典,认为一切已是历史陈迹,眼前只有明月高照、渔父清唱的安逸无忧的景象,表达了脱离政治纠葛后淡泊超脱的心境和不与世沉沦、洁身自好的归隐之意。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方式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式,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
【解答】(1)A.“直接点明”错误。非直接点明终将实现“雄图”之志,而是用一“本”字暗示其“雄图”终将成为泡影。
故选A。
(2)首先是相同点,杜诗尾联展现了荒矶鸥鸟、衰草寒烟的景象,更兼自身仕途坎坷,作者将百般感慨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全诗笼上了一层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渺小短暂的感喟交织而成的凄怆意绪,言尽而意无穷。赵诗尾联写赤壁古战场已为陈迹,只剩明月下渔父的吟唱。借此抒发历史变迁的沧桑之感。由此可知两首诗尾联都以景结情,两幅景象颇有余味。
其次是不同点,杜诗中,“过此”句紧承上文,直抒胸臆: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孔明,雄姿英发的周郎以及月夜泛舟的苏轼,早已杳如黄鹤。诗人面对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芜,不禁心生沧桑、悲凉和人生短暂渺小等复杂的情感。赵诗中,运用了“赤壁”“乌鹊”“周瑜”等典故,在诗人的眼中只是“已陈迹”,眼前只有“月明渔父唱沧浪”,表达了诗人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和对自然永恒和人事变迁的慨叹;其中“渔父”典故,表达了诗人弃官归乡、淡于名利的超凡心境。
答案:
(1)A
(2)相同点:两诗尾联都使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诗歌分别结束于荒矶鸥鸟、沧浪渔父的画面当中,余韵悠长,回味无穷。
不同点:杜诗直抒胸臆,认为过往的历史已不堪回首,眼前荒岛上鸥鸟乱飞满目荒芜。诗人面对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表达了历史沧桑、宇宙苍凉和人生短暂渺小的凄怆情感。
赵诗用典,认为一切已是历史陈迹,眼前只有明月高照、渔父清唱的安逸无忧的景象,表达了脱离政治纠葛后淡泊超脱的心境和不与世沉沦、洁身自好的归隐之意。
杜诗
译文:
八十万水军顺江东下,原本是想大展雄图,船头船尾相接,让千里长江都显的狭窄了。诸葛亮心中空有大汉王朝(满腹才智到最后也是枉费心机),曹孟德眼里已经没有吴国,(狂妄轻敌最终梦断赤壁)。东风猛,烈火剧,八十万水军付之一炬,全部销毁,夜半醒来,唯有凄凉的箫声飘扬在孤独的月夜。经过这个不堪回首的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的历史遗迹,看到而今只剩下荒凉的石矶上飞鸟盘旋,一片衰草寒烟。
赏析:
这是作者经过赤壁时,回忆起一千二百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场大战而写出的一首怀古诗。诗的前五句,作者以巨匠之手,举重若轻地把一场历史的风雷任意驱遣于笔底,并从一定角度对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给予评价。
首联“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舟舳舻”,诗人以惊人的艺术腕力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长江东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然而,句中着一“本”字,则明白暗示了其骄兵必败,“雄图”终将化为泡影的历史结局。
颔联“诸葛心中空有汉,曹满眼里已无吴”,分述诸葛亮和曹操两个历史人物。“心中空有汉”是说,汉朝国祚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终究也是枉费心机。对句写曹操的狂妄轻敌。
颈联出句“兵销炬影东风猛”,写曹军的失败。接下来的对句“梦断箫声夜月孤”,则出现一个大跨度的跳跃、转折,作者移宫换羽,诗笔一挥越过八、九百年,联想到大苏泛赤壁的遗事,一种虚空怅惘的情绪随之升腾起来,诗境也由粗放转为凄清。句中“梦断”“箫声”“夜月”的意象,全由苏轼《前赤壁赋》一文化出。这一联的两句诗对比强烈,出句尚是千帆争渡,烟焰张天的战争场景,对句却绘出一幅清幽的长江月夜听箫图,读者如闻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洞箫声在耳畔索回飘荡,令人黯然销魂。
尾联诗人从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使他感兴趣的眼前风物上来:“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不堪回首是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姿英发的周郎,“而今安在哉”!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放言宏论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黄鹤。面对荒矶鸥鸟、哀草寒烟,多情善感的诗人抚今追昔,念往思来,能不感慨万端!更兼那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坎坷,命运的乖舛……一腔忧思愁绪向谁倾?末句以景结情,作者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感喟相交织而成的凄怆意绪。
赵诗
译文:
昔日的形胜依旧扼住了从赤壁通往荆州、襄阳的路,赤壁的山前,古老的堡垒绵长。又是乌鹊南飞之时,但已经没有魏国了;大江依然东去,周瑜般的人物又在哪有?古代人物千秋永在,魏蜀吴三足鼎立,这一片大好河山,只不过是历经百战的一片战场。今日经过已经是陈年旧事了一切已成为历史的遗迹,唯有渔夫在月光下唱着歌谣。
赏析:
全诗完全从历史与现实的差异,时间与空间的对照来表现今昔之感,并逗出自己淡于名利的归隐之志。
首联破题,从山河形胜落笔。赤壁扼守着通往荆州和襄阳去的道路,因而成了古代兵家争战之地,三国时修筑的战争营垒依稀可辨,山川依然,地形奇险。“故垒”自然是用了苏轼“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的名句。这两句虽为写地理,但“依然”“故垒”等词已引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颔联则巧妙地运用了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和苏轼《念奴娇》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句子,貌似写景,其实隐寓曹操在此兵败而周瑜得胜成为英雄的历史画卷。“乌鹊南飞”和“大江东去”是万古如斯的自然景象,但在作者笔下借用了典故的联想而各自带上了丰富的意蕴,而且对仗工巧,绝去斧凿之浪,可见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
颈联则以时间和地理自然成对。孙权、刘备、周瑜、曹操这些风云一时的历史人物流传千年,赤壁一战奠定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眼前的山河即是当年历尽无数战斗的地方。出句是缅怀历史,对句是即目所见;表现古今时代的纵贯,山河遗迹的感喟,于真自然过渡到尾联的自我抒怀。此日经过赤壁,多少英雄已成陈迹,只有在明月照耀的江上,时时传来渔翁的晚唱。“唱沧浪”云云自然是用了《孟子》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意思。与萧散自在的渔父相比,那些在政治上曾一度风云显赫的人们也显得可怜可叹了。结尾这两句不仅与前六句的宏阔气象形成一鲜明对照,以冷静幽远的笔墨结束全诗,令诗意波折,更具回味;同时也与诗人此时弃官归乡、淡于名利的心境暗合,从而起到借古喻今的作用。
全诗一气流走,虽点化成言,然清新畅达,境界辽阔,感情激荡,不失为咏史诗中的佳作。
【点评】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6.(2024 徐汇区一模)阅读下面诗歌与评点,完成各题。
长相思李白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评点苏仲翔:“在长安”三字是诗眼。比《离骚》美人芳草之慕,似是太白被谤长安后作。朱熹:美人,美好之妇人,盖托词而寄意于君也。王夫之:题中偏不欲显,象外偏令有馀,一以为风度,一以为淋漓。
(1)下列对本诗写作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络纬”两句以听觉、触觉渲染秋意之凄冷。
B.“孤灯”两句以心理和动作写人的思念无望。
C.“高天”“波澜”以乐景、虚景衬人之哀情。
D.末尾两句回应篇首,短促有力,韵律感强。
(2)结合评点,赏析本诗“长安”“美人”两个意象在表达情志上的作用。
【考点】鉴赏诗词技巧;理解作者情感.
【答案】(1)C
(2)“长安”对于李白赋有相思地和政治理想地的双重意蕴;如花“美人”似近在眼前惹人思慕、引人追求,又高“隔云端”让人“天长路远”难以企及,表明“寄意于君”之情志。诗作巧妙地将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忧思寄寓于对“美人”的相思之中,含蓄蕴藉又酣畅淋漓地抒发了思慕之情。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C.“哀情”错,诗歌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则悲恸,但绝无萎靡之态。
故选C。
(2)“长相思,在长安”,六个字直接把相思这件事和相思的人所在的地点都表达了,极其直白;“思欲绝”,思念欲绝,直接表述思念之苦;“长相思,摧心肝”,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故“长安”对于李白赋有相思地和政治理想地的双重意蕴;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却到底很远,远隔云端。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长叹”了。“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以“天长路远”“关山难”来比喻实现个人政治理想的艰难,而“魂飞苦”以及后文的“摧心肝”是理想难以实现的痛苦;“美人如花隔云端”,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诗作巧妙地将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忧思寄寓于对“美人”的相思之中,含蓄蕴藉又酣畅淋漓地抒发了思慕之情。
答案:
(1)C
(2)“长安”对于李白赋有相思地和政治理想地的双重意蕴;如花“美人”似近在眼前惹人思慕、引人追求,又高“隔云端”让人“天长路远”难以企及,表明“寄意于君”之情志。诗作巧妙地将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忧思寄寓于对“美人”的相思之中,含蓄蕴藉又酣畅淋漓地抒发了思慕之情。
《长相思》译文: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长安。
秋夜里纺织娘在井栏啼鸣,微霜浸透了竹席分外清寒。
孤灯昏暗暗思情无限浓烈,卷起窗帘望明月仰天长叹。
亲爱的人相隔在九天云端。
上面有长空一片渺渺茫茫,下面有清水卷起万丈波澜。
天长地远日夜跋涉多艰苦,梦魂也难飞越这重重关山。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相思之情痛断心肝。
赏析:
这首诗大致可分两段。第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长安”的相思苦情。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他(或她)居处非不华贵──这从“金井阑”可以窥见,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作者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渲染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人物的感情的。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虫鸣则岁时将晚,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他更不能成眠了。“微霜凄凄”当是通过逼人寒气感觉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眼前是“罗帐灯昏”,益增愁思。一个“孤”字不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从而引起一番思念。“思欲绝”(犹言想煞人)可见其情之苦。于是进而写卷帷所见,那是一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诗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发出了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这就逼出诗中关键的一语:“美人如花隔云端。”“长相思”的题意到此方才具体表明。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却到底很远,远隔云端。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长叹”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句是诗中唯一的单句(独立句),给读者的印象也就特别突出,可见这一形象正是诗人要强调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这颇类屈原《离骚》中那“求女”的一幕。在诗人浪漫的幻想中,诗中人梦魂飞扬,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然而“天长地远”,上有幽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动荡的渌水,还有重重关山,尽管追求不已,还是“两处茫茫皆不见”。这里,诗人的想象诚然奇妙飞动,而诗句的音情也配合极好。“青冥”与“高天”本是一回事,写“波澜”似亦不必兼用“渌水”,写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颇有犯复之嫌。然而,如径作“上有高天,下有波澜”(歌行中可杂用短句),却大为减色,怎么读也不够味。而原来带“之”字、有重复的诗句却显得音调曼长好听,且能形成咏叹的语感,正《诗大序》所谓“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长声调歌唱),能传达无限感慨。这种句式,为李白特别乐用,它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句中“之难”“之日”“之水”从文意看不必有,而从音情上看断不可无,而音情于诗是至关紧要的。再看下两句,从语意看,词序似应作:天长路远关山难(度),梦魂不到(所以)魂飞苦。写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不仅是为趁韵,且运用连珠格形式,通过绵延不断之声音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可谓辞清意婉,十分动人。由于这个追求是没有结果的,于是诗以沉重的一叹作结:“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则悲恸,但绝无萎靡之态。
此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前面由两个三言句发端,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个七言句叙写,两个三言句作结。全诗从“长相思”展开抒情,又于“长相思”一语收拢。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像实际生活的写照,而显有托兴意味。何况我国古典诗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而“长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就此而言,此诗诗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隐然不露,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
【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7.(2024 青浦区一模)
街头废名行到街头乃有汽车驶过,乃有邮筒寂寞。邮筒PO①乃记不起汽车号码X,乃有阿拉伯数字寂寞,汽车寂寞,大街寂寞,人类寂寞。(1937) 乐游原②(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①PO:Post Office的缩写,意即邮政局。②乐游原:在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1)两首诗在语言上都体现诗歌的 韵律美(或:节奏感) 特点。
(2)以下对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两首诗都是作者即景抒情的偶然所感。
B.两位诗人都被眼前景物触发内心情感。
C.两位诗人都将自己的情感投射于景物。
D.两首诗的语言通俗,但是都富于哲思。
(3)请分析两首诗在运用意象抒发感情上的不同。
【考点】鉴赏诗词语言;鉴赏诗词技巧;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答案】(1)韵律美(或:节奏感)
(2)A
(3)《街头》运用“大街”“汽车”“邮筒”“阿拉伯数字”等一组意象,将自己惆怅、寂寞的情感投射其中,通过意象群的方式强化寂寞的情感,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乐游原》则是通过“夕阳”这一核心意象,抒发生命美好而短暂易逝的伤感。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特点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明确诗歌在语言方面的特点,再分析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街头》是现代小说家废名创作的一首新诗,由“汽车寂寞”“大街寂寞”“人类寂寞”可知,诗歌结构整齐,富有韵律美的特点,且节奏感强;《乐游原》是李商隐的一首绝句,“原”“昏”为诗歌韵脚,故诗歌也富有韵律美,有节奏感。
(2)A.“都是作者即景抒情的偶然所感”错,由《乐游原》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可知,诗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古原。所以此诗不是偶然所感。
故选A。
(3)《街头》是诗人一次街行的偶感。诗人行至街头,一辆汽车从面前一掠而过。马达声渐渐远去,一阵喧嚣后的街头变得寂静冷清。他突然看见对面人行道上孤单单地矗立着一只邮筒,诗人油然而生一种惆怅和寂寞感。接下去,诗人遂以寂寞的心理观照街头的一切:他想起刚才驶过的那辆汽车,竟连它的车牌号码也没有留意一下,它将永远是一个未知数X。于是诗人替这个号码的阿拉伯数字难过,觉得它太寂寞了,它白白地在街头驰了一趟,白白地与诗人邂逅了一遭。进而,诗人觉得车过街空,冷清的街头也同样十分寂寞。还有这周围的一切,甚至整个人类也同这里一样是寂寞的。故《街头》运用“大街”“汽车”“邮筒”“阿拉伯数字”等一组意象,将自己惆怅、寂寞的情感投射其中,通过意象群的方式强化寂寞的情感,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乐游原》“夕阳”一句,向来被认为是诗人对繁盛的唐帝国即将衰落之感叹。大唐王朝繁盛一时,可如今就如同这夕阳般西下,好景不长。故而这句诗长久以来是这样翻译的:“夕阳无限的美好啊!只不过已经快要落下了。”李商隐身处的晚唐,总有一种极致奢华过后的颓废感,故而此诗理解为李商隐对唐帝国的感叹。这种美好事物即将消逝沉落的失落感深深地烙在晚唐的每一个诗人身上,故而晚唐诗人的诗作比起盛唐总少了那种英姿勃发的自信感,大多消沉颓丧、含蓄委曲。故《乐游原》则是通过“夕阳”这一核心意象,抒发生命美好而短暂易逝的伤感。
答案:
(1)韵律美(或:节奏感)
(2)A
(3)《街头》运用“大街”“汽车”“邮筒”“阿拉伯数字”等一组意象,将自己惆怅、寂寞的情感投射其中,通过意象群的方式强化寂寞的情感,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乐游原》则是通过“夕阳”这一核心意象,抒发生命美好而短暂易逝的伤感。
《街头》赏析:
废名(原名冯文炳)虽是一个具有禅味的诗人,不过他对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也很喜欢,他的诗作同时具备象征派诗的某种气韵。事实上,佛、道与象征主义若从比较文化的视角看,本来就存在某种共同之处;二者的结合,使得冯文炳的诗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这首诗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一次街行的偶感。诗人行至街头,一辆汽车从面前一掠而过。马达声渐渐远去,一阵喧嚣后的街头变得寂静冷清。他突然看见对面人行道上孤单单地矗立着一只邮筒,邮筒上两个英文字母PO(PO是Post Office的缩写,意即邮政局)好似一双圆滚滚的大眼睛冷漠地瞧着他,瞧着寂静街头的一切。诗人油然而生一种惆怅和寂寞感。这是诗人情绪线索的第一阶段,从心理学上说,这也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内模仿作用”,即以物理移人情,由孤单的邮筒而感染了诗人的寂寞情绪。
接下去,诗人遂以寂寞的心理观照街头的一切:他想起刚才驶过的那辆汽车,它来去匆匆,竟连它的车牌号码也没有留意一下,它将永远是一个未知数X;或许这一生中再也见不到这辆汽车了,若见了,恐怕也不能认得了。它竟如此地不被人注意,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不住一丁点印痕,这实在也太悲哀了。于是诗人替这个号码的阿拉伯数字难过,觉得它太寂寞了,它白白地在街头驰了一趟,白白地与诗人邂逅了一遭。
进而,诗人觉得车过街空,冷清的街头也同样十分寂寞。还有这周围的一切,甚至整个人类也同这里一样是寂寞的。到这里,完成了诗人心理发展的第二阶段,即所谓“移情作用”,也即是以人情衡物理;把诗人自己的寂寞感“投射”到外界的事物身上,使外界事物拟人化,并具备与诗人同样的情感。这也就是象征主义的情与景、意与象的契合说。同样,这种物我同一也有释道的某种影子。
总之,这首诗的意境既有传统诗例如陶潜、王维的恬淡、隐逸的内涵,又有现代主义一派的感伤、幽玄的质素,体现了冯文炳诗风中释道与现代主义的两重气质。另外,这首诗的另一特点是用极俗的文字表现一种极玄深的情绪,由浅入深,由淡而浓,体现了诗人的艺术风格。
《乐游原》译文:
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
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
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和表现自己的感受。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诗也表示:人到晚年,过往的良辰美景早已远去,不禁叹息光阴易逝,青春不再。这是迟暮者对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于生命的伟大与不可超越,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
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8.(2023秋 天山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泊岳阳城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首联描写了绵延千里的江水,巍峨高耸的山城,构成了一幅宏大而壮阔的岳阳图景。
B.颔联描写的景物,由远及近,由大及小,一远一近,一大一小,衬托出别样的悲怆。
C.颈联表明诗人虽然遭遇困难无法前进,但心中的雄才大略不会消退,反而志气更增。
D.尾联用典,以《逍遥游》中变化的鲲鹏来暗示前途未卜,表明诗人此时已看淡仕途。
(2)杜甫的《登高》是我们在必修上册学习的篇目,与本诗相比,二者在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鉴赏诗词意境;鉴赏诗词技巧.
【答案】(1)D
(2)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异: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济世的鲲鹏之志,表现了乐观、昂扬、积极的情绪。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两首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
【解答】(1)D.“表明诗人此时已看淡仕途”错误,引用《庄子 逍遥游》中的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前途的不可预料。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料,但诗人临危弥坚、报国豪情高涨,仍期待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
故选D。
(2)相同点:
《泊岳阳城下》颈联写到留滞他乡,有才无用,艰危时局,气节弥坚,所以抒发了作者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登高》颈联和尾联写到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也抒发了作者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
不同点:
《泊岳阳城下》颈联和尾联写到即使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气魄壮大,临危无惧而弥坚。图南之举未可逆料,但鲲鹏变化是巨大的,将会飞向南天。所以虽然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济世的鲲鹏之志,表现了乐观、昂扬、积极的情绪。《登高》颈联和尾联写到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侧重于自己年老多病,漂泊不定,而艰难困苦的不只有自己还有国家,所以也感慨了时局的动乱。“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答案:
(1)D
(2)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异: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济世的鲲鹏之志,表现了乐观、昂扬、积极的情绪。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译文:
南国的江河众多,水程超过一千。岳阳城在巴陵山上,将近百层。
湖岸的风翻起晚浪,舟外的雪飘落灯前。
留滞他乡,有才无用,艰危时局,气节弥坚。
打算乘风破浪,放舟南下,说不定就像扶摇直上的九天鲲鹏。
赏析:
以“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开端,写作者对岳阳的初识: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气势宏博,旋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接下来转写近景:河岸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江浪,小船上冰冷的灯光映照着纷飞落雪。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既是对比,又是承辅,以浩瀚开篇,续写冷风寒灯,一远一近,一大一冷托衬出别样的悲怆。
“滞留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即使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气魄壮大,临危无惧而弥坚。接下来“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句以图南,鲲鹏自喻远大之志向无可披靡。顺承上句的情感又更升一层,至此,诗歌的情境推向最高潮,并与前段的宏伟景色遥相呼应,似断犹续,首尾相照。
这首诗主要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它的创作背景应该从“大历三年(768)冬”推出,安史之乱发生于天宝十四年(755),这场战乱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转变,也给知识分子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阴影。这点也反映到杜甫的诗歌当中,从“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一句可以看出杜甫此时的心情是很失落的。也是很迷茫的。因为他说“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安史之乱后的现实并未改变杜甫的忠君恋阙的心,但也流露出了一种迷茫的情绪。前途未卜,不知何去何从。其次,杜甫的诗歌十分重视炼字,他很讲究对仗,“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的对仗十分工整,其中“翻”和“洒”字用的也十分贴切。最后,杜甫在此诗中还用了典故,就是“鲲鹏”,他引用了《庄子 逍遥游》中的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前途的不可预料,非常贴切。
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又以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点评】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9.(2023秋 五华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①。
少小虽非投笔吏②,论功还欲请长缨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