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件(共7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件(共7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0 20:5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5张PPT)
《经济与社会生活》
(选择性必修2)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时空坐标
时间
20世纪初
1914——1918
1918——1929
1929——1933
1933——1939
1939——1945
1945—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后
20世纪90年代
资本主义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
一战
发展、繁荣
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法西斯专政
二战
战后新变化
滞胀
新经济时代;
金融危机
社会主义(苏联)
新经济政策1921
斯大林模式1928
二战
改革——困境
解体
新中国
三大改造、建设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发展中国家
较高速发展
结构性问题
核心素养:
①了解20世纪以来世界贸易、金融的变化历程
②认识20世界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目录: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科技对经济、贸易、金融和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认识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脉络与特点,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贸易、金融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对世界作出的贡献,培养家国情怀。
课程标准: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20世纪初——今)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经济(20世纪初)
1、表现: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
2、原因: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 ②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特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结果: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项目 英 德 法 美
1870-1913年工业增速 1.3 4.6 1.9 8.1
1870年工业产量位次 1 3 2 4
1913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上表反映了什么现象?
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萨拉热窝事件
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一战后:协约国——英国、法国、比利时——坚持说,除非它们从德国收到赔款,不然它们就不能把债款付给美国。1924年,美国实行了道威斯计划,在随后的年代里,有许多美国私人资本投入德国。于是,至少在表面上看来,德国逐渐站稳了脚跟。有四五年的时间,魏玛共和国甚至有了熙熙攘攘的繁荣景象,在道路、住房、工厂和远洋轮船方面,都有许多新的建设。但是,这种繁荣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外国的贷款,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重新勾起了所有的旧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英法经济重创
美日经济崛起
摧毁四大帝国,
新兴民族国家出现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20世纪初——今)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经济(20世纪初)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
过程:
①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余粮收集制)
③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粮食税、租让制)
④1922年,苏联成立,继续实施新经济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
⑤1936年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计划经济体制)建立,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知识回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背景:国内外敌对势力武装干涉;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①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中小企业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物资配给和普遍义务劳动制;
内容:
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行政手段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①积极: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②消极: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军事行政干预
否定商品关系
单一的公有制
影响:
实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新经济政策(1921-1928)
背景: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目的:解决国内危机,过渡到社会主义
材料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际上从农民手里拿走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余粮,还包括农民一部分必须的口粮。付给农民的都是纸币,但由于当时纸币大幅度贬值,不过是些“彩色纸片”。农民认为“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农民对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暴动者提出“拥护苏维埃,但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
①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②允许私营企业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恢复和发展本国工业)]。
③恢复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
④废除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内容:
影响:得到了工农的支持,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践证明,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斯大林体制(1936-1991)
背景:国内复杂社会危机,国际战争阴影笼罩
目的: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国际地位
内容:
特点: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设强大国防);
利用单一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计划经济)。
工业: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实行农业集体化,个体小农合并为集体经济;
消极:
使得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巨大的国际声誉。
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采用强制手段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是苏联解体的重要根源。
影响:
积极:
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政治体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背景 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苏维埃政权 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国内复杂社会危机,国际战争阴影笼罩
时间 1918-1921 1921-1928 1928-1953
目的 巩固苏维埃政权,作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途径 解决国内危机,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国际地位
措施 余粮征集制 工业全面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配给制和普遍劳动义务制 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恢复和发展本国工业);恢复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废除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评价 ①积极: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②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①积极: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②消极:但也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是苏联解体的重要根源。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20世纪初——今)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经济(20世纪初)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
2、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一战后初期的黄金时期(20世纪20年代)
一战后,西欧国家都经历了恢复、发展的过程,美国则进入一个较快发展的时期。
柯立芝繁荣(1923年-1929年),别称咆哮的二十年代,是一战后,总统柯立芝任期内,美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
柯立芝繁荣表现为美国国内通过技术革新,固定资本革新和企业生产及管理的合理化,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程度空前加速,每年生产率增长近4%,美国工业生产增长近一倍。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
2、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一战后初期的黄金时期(20世纪20年代)
(2)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及其应对
A.1929——1933年经济危机
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供需矛盾)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
③生产方面: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④具体原因:贫富差距过大,信贷泛滥,股票投机过度
特点:①范围广 ②时间长 ③破坏性大 ④影响深远
表现:
影响:
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社会矛盾尖锐。
①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社会危机
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世界局势紧张加剧—政治危机
③资本主义经济遭到空前破坏——经济危机
④推动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的出现及发展(凯恩斯主义)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
2、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一战后初期的黄金时期(20世纪20年代)
(2)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及其应对
A.1929——1933年经济危机
B.应对
①民主方式:美国—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
知识回顾:罗斯福新政
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
②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缓解了社会危机
③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
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⑤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⑥但它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概念:罗斯福新政是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任美国总统后,
为摆脱经济危机而实行的一系列新政策。
基本做法: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
③农业:成立农业调整署,以行政手段调整农业,稳定农产品价格
④社会:加强社会救济、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
⑤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立法,保障工人基本权利,缓和阶级矛盾
措施:
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①金融: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恢复银行信用
②工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蓝鹰计划),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防止生产过剩;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融为一体的垄断资本主义,
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干预与调节
影响: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
2、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一战后初期的黄金时期(20世纪20年代)
(2)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及其应对
A.1929——1933年经济危机
B.应对
①民主方式:美国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
②极端方式:德日意走上法西斯道路,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面对经济大危机,许多国家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方式,极大地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经济危机推动了德意日法西斯从对内加强专制统治和对外武力扩张以寻找出路。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20世纪初——今)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经济(20世纪初)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与市场调节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1、资本主义国家
(1)“黄金时期”(20世纪50、60年代):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A.原因:
B.表现: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②凯恩斯主义指导、罗斯福新政的借鉴;
③战后相对安定的环境;
④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⑤战后经济政策调整(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等,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
①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②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极大提高了工业、农业、能源、交通、通信等部门的生产效率。
市场调节
政府宏观调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1、资本主义国家
(1)“黄金时期”(20世纪50、60年代):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2)滞涨与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
滞胀: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经济发展的停滞和通货膨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1950-1973 1974-1982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GDP 6% 2.4%
通货膨胀率 3.4% 9.9%
项目 期间(年) 年均生产率增长 消费品价格提高
美国 1963-1973 1974-1979 1.9 -0.1 3.6
8.6
英国 1963-1973 1974-1979 3.0 0.8 5.3
15.7
法国 1963-1973 1974-1979 4.6 2.7 4.7
10.7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1、资本主义国家
(1)“黄金时期”(20世纪50、60年代):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2)滞涨与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
(3)复苏与发展时期(20世纪80、90年代)
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20世纪80年代经济复苏,20世纪90年代进入新经济时代。
拓展 美国新经济时代
时间: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时期)
含义: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增长模式。
原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特征: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
评价:
积极:推动了美国经济长达十年的持续增长。
局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
1997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根据下图并结合所学,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根源。
特点:呈现出周期性的循环往复。
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0世纪美国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 历史阶段 在位总统 经济理论 历史影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 凯恩斯主义 经济高度繁荣
20世纪70年代 尼克松、福特、卡特 凯恩斯主义 陷入“滞涨”
20世纪80年代 里根 供给学派、货币学派 经济回升并增长,但赤字严重
20世纪90年代 克林顿 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经济再度繁荣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策的调整
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二战后凯恩斯主义;20世纪80年代的货币主义;
20世纪90年代经济自由主义);
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
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统制经济体制)
思考:评价资本主义国家一系列的经济政策调整
评价资本主义国家一系列的经济政策调整
实质: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积极: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消极:①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
②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并且波及范围更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不久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货币大幅贬值,主要股市大幅下跌,许多大型企业的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又名次贷危机,引发了雷曼兄弟的倒闭,也导致了蒸发地球上百分之五十的股价。
小结: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发展
英国《航海条例》
重商主义
(16C-18C中期)
自由主义
(18C中- 20C30S)
凯恩斯主义( 20C30S -70S )
新自由主义(20C70S – 今)
减少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政府充当“守夜人”
,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国富论》
盛行于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主张政府管制生产和商业活动、垄断外贸、提高关税。
典型表现:政府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海盗式劫掠
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
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代表: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缩减福利开支
代表学派:
供应学派;
货币学派
守夜人
大管家
中间路线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1、资本主义国家
2、苏联与东欧国家经济:
(1)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
A.原因:
B.概况: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等问题突出
苏联改革 措施
赫氏改革 (1953-1964)
勃氏改革 (1964-1982)
戈氏改革 (1985-1991)
①破除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②加大农业投入,增加农作物播种面积,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在工业领域推行“新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经济:①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政治②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抛弃马克思主义,代之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5年)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1991年)
不 同 点 历史背景 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指导思想 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 对苏联进行根本性变革
重点 农业 工业、军事 前期是经济领域,后转向政治领域
历史结果 取得一定成效,最后失败 失败,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失败原因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苏联模式进行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相 同 点 ①目的:都是针对斯大林模式进行的改革,想要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 ②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③结果:都没有找到适合苏联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特点),都没有解决苏联的根本问题(改革结果)。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1、资本主义国家
2、苏联与东欧国家经济:
(1)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A.原因:B.概况:
(2)东欧各国的改革
(3)结果:苏东剧变
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经济面临挑战。
实质: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弊端
根本原因:东欧各国国内经济陷困境,政局动荡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1、资本主义国家
2、苏联与东欧国家经济: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1) 曲折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
“政协”“人大”“宪法”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曲折发展
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八字方针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革
(1953--1956--1957--1958--1960--1966--1976)
一五计划的成就
长春
沈阳
鞍山
钢铁公司
三大工厂
第一汽车制造厂
第一机床厂
飞机制造厂
武汉长江大桥
鹰厦铁路
宝成铁路
川藏公路
青藏公路
新藏公路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1、资本主义国家
2、苏联与东欧国家经济: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1) 曲折探索:
(2) 改革开放:
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②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③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④21世纪以来,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倡议“一带一路”,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改革开放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
城市:国企改革
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开放:经济特区-开放区-内地-加入WTO
成就: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978—1984—1992---21世纪初)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1、资本主义国家
2、苏联与东欧国家经济: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4、新兴民族国家的发展:
(1)背景:二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
(2)目标:实现经济独立、加速工业化进程;
(3)手段:发展国有经济与制定经济计划;
(4)成就: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一些国家的经济实现高速发展;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马来西亚早已由于锡、石油、橡胶和木材资源而繁荣,20世纪80年代,又发展起了高新技术工业,成为亚洲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并吸引了大量外资。到20世纪90年代,马来西亚已脱离原来的“第三世界”经济地位,但是在世纪末,一系列金融和货币危机削弱了国家的财政地位。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区域 代表 发展表现
亚洲 新加坡、韩国等 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石油输出国 依靠开采石油和出口石油实现经济起飞。
非洲 ①非洲国家独立后,经济一度发展较快。
②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③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又开始增长。
拉丁美洲 巴西、墨西哥、阿根廷 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积极促进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基本实现工业化。
大多数国家 属于中等收入国家。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1、资本主义国家
2、苏联与东欧国家经济: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4、新兴民族国家的发展:
(1)背景:二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
(2)目标:实现经济独立、加速工业化进程;
(3)手段:发展国有经济与制定经济计划;
(4)成就: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一些国家的经济实现高速发展;
(5)问题:由于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加上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发展道路仍然充满挑战。
(6)应对措施:反对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5、21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
(1)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特点
①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联系与依存日益加深;
②经济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突出;
③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
生产的全球化
资本的全球化
贸易的全球化
(商品、技术、服务等)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1、资本主义国家
2、苏联与东欧国家经济: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4、新兴民族国家的发展:
5、21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
(1)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特点
(2)中国应对全球化的政策(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①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②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五通”;
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1、资本主义国家
2、苏联与东欧国家经济: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4、新兴民族国家的发展:
5、21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
(1)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
(2)科学技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
(3)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4)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多极化趋势。
(5)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不断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
(6)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升。
探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模式
材料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结合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有关史实说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一观点。
美国罗斯福新政采用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扭转了危机,即计划,取得很大的成效,二战后被西方国家广泛采用。
而苏联则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经济,并取得成功。因而,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
要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机制结合起来,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20世纪初——今)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国际贸易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泛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它既包含着有形商品交换,也包含着无形商品的交换,一般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贸易体系
关贸总协定
GATT
世界贸易组织
WTO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世界银行
WB
结合以上图形分析二战前、后,世界贸易的变化趋势如何?受何影响?
二战前:世界贸易额缓慢增长,1929年-1948年出现负增长和零增长。
二战后:世界贸易总额逐年增长。
二战前:受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影响,各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
二战后:1947年关贸总协定(GATTI),削减关税、取消歧视待遇。
1995年成立世贸组织(WTO),提倡自由贸易政策。
所受影响:
变化趋势: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20世纪初—今)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1、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GATT
(1) 背景:
(2) 建立:
(3) 宗旨:
(4) 性质:
(5) 作用:
①由于战争与经济危机,各国通过贸易封锁与提高关税保护本国贸易,导致国际贸易总量增速放缓;
②世界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难。
③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西欧衰落,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并积极倡导建立国际贸易组织。
在美国主导下,23个国家于1947年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
是一个有关关税及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但实际上一直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多边贸易体制)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20世纪初—今)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1、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GATT
(1) 背景:(2) 建立:(3) 宗旨:(4) 性质:
(5) 作用:
积极:
局限:
①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
②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
③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成为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工具。
材料一:关贸总协定制订了防止国际贸易中的歧视的规则,确立了处理贸易纠纷的程序,并建立了一个框架性安排,使各国通过旨在降低关税和消除非关税壁垒的旷日持久的讨价还价会议期(即所谓“回合”)继续进行谈判。关贸总协定只是正式的国际贸易组织的局部性替代,但是它对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世界贸易大扩张助益良多。
材料二:1946—1949年,美国对外投资增加了近50%,到1970年,美国资本输出总达1555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左右。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20世纪初—今)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1、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GATT
2、国际贸易体系的发展---WTO
(1) 原因:
(2) 建立:
(3) 宗旨:
①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
②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加强,建立规范化、法制化的贸易组织已非常重要;
1995年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基础上,成立世界贸易组织(WTO)
各成员力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合理利用世界资源、保护环境,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和利益,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世界贸易组织,如果大家要记清楚的话,基本上就干三件事。一个是制定规则,第二是开放市场,第三个是解决纠纷。
—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
材料一: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该机构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截至2020年5月,世界贸易组织有164个成员,24个观察员,其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占世界的绝大多数,因此被称为"经济联合国"。
材料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间关税的下降和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直接降低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费用,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1997年,69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签署了《全球基础电信协定》,电报、电话、移动数据服务等电信市场相互开放,大大降低了人们的通信成本。世界贸易组织在扩大货物生产与贸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服务贸易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也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20世纪初—今)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1、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GATT
2、国际贸易体系的发展---WTO
(1) 原因:(2) 建立:(3) 宗旨:
(4) 影响:
①经济:规范了国际贸易秩序,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增长,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②生活:关税的下降和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
③局限:西方发达国家仍然主导地位,广大发展中国家不能得到平等的发言权,发达国家处于一己私利往往成为世贸组织原则的破坏者。
关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异同点
关贸总协定(1947) 世界贸易组织(1995)
不 同 背景 战争与经济危机,各国高筑贸易壁垒 世界贸易自由化深入发展,关贸总协定难以适应时代潮流
性质 临时适用多边贸易协定 具有国际法人资格的永久性组织(监督世界贸易和使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国际组织)
重点 取消贸易壁垒,促进自由贸易 合理利用世界资源,保护环境,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份额和利益。
意义 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积极:①经济:推动国际贸易增长,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
②生活:关税的下降和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
局限:西方发达国家仍然主导游戏规则制定,广大发展中国家不能得到平等的发言权,发达国家处于一己私利往往成为世贸组织原则的破坏者。
相同 ①原则、目的基本相同(即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②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 ③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20世纪初—今)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1、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GATT
2、国际贸易体系的发展---WTO
3、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 过程:
①1947年作为创始会员国 ②1950年台湾当局退出
③1986年开启复关谈判 ④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 影响:
机遇:
挑战:
对策:
①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 :②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③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①主权和经济安全遭到威胁;②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加重;
③经济风险加大;④面临剧烈的国际竞争力
①保持清醒头脑,制定合理对策;
②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
③坚持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战略;
④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20世纪初—今)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1、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GATT
2、国际贸易体系的发展---WTO
3、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4、贸易形式发生变化
(1) 表现:
①经济合作方式的变化:
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实现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
a.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
b.1997年《全球基础电信协定》,电信市场相互开放,大大降低了人们的通信成本。
②交易手段的变化
原因:
a.第三次科技革命;
b.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技术的突飞猛进;
c.知识经济的兴起;
d.电子商务自身的优势;
e.各国政府的推动
4、贸易形式发生变化
(1) 表现:
①经济合作方式的变化:
②交易手段的变化
原因:
表现:电子商务兴起,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
影响:
①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②改变商务活动的方式;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金融业的发展;转变政府行为.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
背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需要法律保驾护航
影响:保护电子商务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规范电子商务市场。
①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间关税的下降和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直接降低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费用,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
②1997年,69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签署了《全球基础电信协定》,电信市场的相互开放,大大降低了人们的通信成本;
③世界贸易组织在扩大货物生产与贸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服务贸易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也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④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了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从而得到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 ,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⑤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手段。
电子商务兴起,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同时也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小结 国际贸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20世纪初—今)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国际金融是指国家和地区之间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联系而产生的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贸易体系
关贸总协定
GATT
世界贸易组织
WTO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世界银行
WB
一个中心,两个体系,三大支柱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1、二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
①吸取经济大危机及二战的惨痛教训——必要性
②二战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契机
③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倡导者
(2)建立过程:
(3)内容:
①一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②双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美元与黄金挂钩(1盎司黄金=35美元),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上下浮动不得超过1%。
a.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弱;
b.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
c.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①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签署《布雷顿森林协定》;
②1945年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③1945年成立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WB世界银行)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1、二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2)建立过程:
(3)内容:
①一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②双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③两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
机构 宗旨 业务活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重建国际货币制度,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增强会员国维持经济繁荣的信心。 向会员国发放短期贷款,用于进行国际收支调整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世界银行) 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初期贷款对象集中在西欧国家,后来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1、二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2)建立过程:(3)内容:
(4)影响:
(5)瓦解:
①时间:20世纪70年代初,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②原因:a.美国的黄金储备日益减少,美元实际贬值加剧;
b.西欧、日本经济崛起,与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
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发展,稳定了国际金融。②推动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③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项目 类别 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贸总协定
不同点 性质 国际金融体系 国际贸易体系
构成 IMF、WB 关贸总协定
作用 稳定金融秩序 稳定贸易秩序,促进贸易自由化
相同点 原因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教训;美国的倡导及其经济实力的强大;稳定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的需要 目的 美国进行经济扩张,建立经济霸权 作用 适应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有利于美国的经济扩张 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制度 1816年—1929年 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1971年
建 立 背景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贸易的发展;英国经济实力强大。 二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特点 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 美元为中心;实行固定汇率制度,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影响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利于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美元取得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也便利美国推行世界霸权;
瓦 解 原因 1929年经济大危机影响 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滞胀危机
影响 世界货币失去统一标准和基础,英、法、美分别构建了各自货币为中心的货币集团,各自为政 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1、二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的发展
(1)主导趋势: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
(2)表现:
①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②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银行、证券和保险的产品日益趋同并相互融合
③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
非银行金融机构 (non-bank financialinstitutions)以发行股票和债券、接受信用委托、提供保险等形式筹集资金,并将所筹资金运用于长期性投资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信托、证券、保险、融资租赁等机构以及财务公司等。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1、二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的发展
(1)主导趋势:(2)表现:
(3)存在风险:
现代国际金融也具有一定的风险。金融风险一旦失控,就会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是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2008年9月15日,有着158年历史的华尔街投行雷曼兄弟轰然倒闭,创下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破产案。倒闭前雷曼兄弟资产规模达到6390亿美元,业务覆盖全球逾40个国家。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逐渐席卷全球。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1、二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的发展
3、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上升
(1)表现
①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②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③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
亚投行是由中国发起的,是一个能够替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如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机构。即将加入亚投行的成员国名单包括英国、德国和韩国,这些国家不顾美国的强烈反对决定加入亚投行。——Alexander Gabue
目的:解决亚洲经济体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问题,以推动亚洲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亚洲经济体的抗风险能力。
中国发起成立亚投行的背景和目的:
背景: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提升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是美国实现金融霸权的工具。
亚投行是为推动新型金融合作、推动世界各国发展而成立,并非重建世界金融体系。
否。
亚投行的成立是否意味着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1、二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的发展
3、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上升
(1)表现①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②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③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
④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2)趋势:作为迅速崛起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
逐步提升
(2)影响:①提升新兴经济体在国际上的地位;②促进多极化趋势发展;
③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2016年10月1日IMF正式将人民币纳入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成为五种国际储备货币之一。2016上权重占10.92%,2022年权重提升至12.28%。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1、二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的发展
3、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上升
4、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日益普及
(1)原因: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2)表现:
①20世纪70年代末期,自动取款机
②20世纪末,国际信用卡支付体系的联网
③21世纪以来,互联网金融已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④人们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就能办理转账汇款、投资理财、贷款兑换等业务。
(3)影响:
公认的自动取款机发明人是英国的谢泼德·巴伦。1967年6月27日,世界上第一台自动取款机在伦敦附近的巴克莱银行分行亮相。
1958年,拉尔夫对外公开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张信用卡——美洲银行的“邦加美利卡”,并成立了美国美洲银行车队信用卡公司。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1、二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的发展
3、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上升
4、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日益普及
(1)原因: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2)表现:
(3)影响:
①省时省力,不用受银行营业时间和网点的限制,即可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务,为人们提供了各种资金便利。
②绿色低碳,减少能源消耗,既环保又经济。
③电子支付也给个人生活带来了风险和挑战,包括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
5、国际金融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积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金融组织,对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种国际金融服务产品的推出,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消费。
(2)消极:日益复杂、快捷的金融产品加大了国际金融风险,金融风险一旦失控,就会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变化?
(1)国际贸易:①国际贸易规模扩大,对世界依存度提高
②服务贸易进一步扩大,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③国际贸易的形式发生重大变化,实现了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
④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手段,电子商务兴起。
⑤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凸显。
(2)国际金融:①世界经济日益呈现出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趋势。全球金融活动运行规则逐步统一
②金融科技创新的进程加快,世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
当今世界,人类创造了很多便利经济活动的方式,如自动取款机、互联网电子支付等,谈谈20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①促使服务贸易迅速增长,电子商务的兴起,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便利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②为人们提供了各种资金便利,便利了人们的消费,但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一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世界经济的发展
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21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的发展
国际金融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国际贸易体系建立
国家贸易变化
国际金融体系与经济全球化
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国家贸易与中国
课堂小结
解析:据材料“主要目的是集中财力和物力,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可知,当时苏联依然将重点用于重工业生产,并未重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故选C项;“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说明当时苏联依然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行业的发展,排除A项;“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说明当时苏联依然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延续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苏联依然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说明当时苏共中央坚持美苏争霸的基本立场,不利于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排除D项。
1.在1985年4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苏共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主要目的是集中财力和物力,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购买西方技术,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据此可知,该战略(  )A.重视国民消费行业的发展B.旨在改变苏联的传统经济模式C.忽视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D.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C
解析 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二战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在危机前基本失效,资本主义不得不寻求破解危机的出路。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的调整,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因此材料中资本主义国家主张实行国家调控与国际协调,C项正确;亚当斯密理论主张自由竞争,而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运用宏观调控,排除A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运用宏观调控来挽救危机,而不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是对殖民地的经济掠夺,排除BD项。故选C项。
2.20世纪前期的两次世界大战和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打碎了资本主义长期以来对自身的乐观自信,基于国家“不干预”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在危机面前基本失效,资本主义不得不加强自我认识,以寻求破解危机的出路。据此,资本主义国家主张( )A.以亚当·斯密理论为指导
B.运用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C.实行国家调控与国际协调
D.加强对殖民地的经济掠夺
C
解析 结合所学,其中的印度、中国、埃及、墨西哥、越南、印度尼西亚、南非等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材料中“金砖四国”“新钻十一国”“展望五国”等新概念的不断出现表明新兴国家呈群体性崛起态势,C项正确;新概念的不断出现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是否陷入危机无必然关系,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亚洲国家,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国际格局中心并未转移到第三世界,排除D项。故选C项。
3.21世纪初,首次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并称为“金砖四国”。2005年,高盛集团又提出“新钻十一国”,包括埃及、韩国、墨西哥、尼日利亚等11国。2007年,日本学者门仓贵史提出“展望五国”概念,即越南、印度尼西亚、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这些新概念的不断出现表明( )A.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危机
B.亚洲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崛起C.新兴国家呈群体性崛起态势
D.国际格局中心转移到第三世界
C
解析:材料从“算不上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到“对所有成员国家和地区均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可知,这一变化之下,世界贸易组织对从事国际贸易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约束力更强,在严格约束下,国际贸易发展会更加有序,故选B项;根据所学可知,世界贸易组织倡导贸易自由,美国作为第一强国,自由竞争下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因而世界贸易组织不会弱化美国的影响,相反会增强,排除A项;世界贸易组织推进贸易自由,但无法保证交易的绝对公平,在经济全球化的自由竞争中,第三世界国家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排除C项;目前来讲,世界经济运行中仍然是强国占据优势地位,自由不等于公正,排除D项。
4.1947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不是“国际法人”,算不上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具有国际法人资格条件,其地位对所有成员国家和地区均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据此可知,这一变化(  )A.弱化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B.有利于国际贸易更加有序发展C.保证了自由贸易下交易的公平D.实现了世界经济秩序的公正化
B
解析:由“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等信息可得,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金融体系对美国的要求是自相矛盾的,所以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自身难以解决的缺陷,故选C项;题干体现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自身的内在矛盾,而不是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表述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自身的内部问题,而不是对美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B项;题干仅表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一国际金融体系的问题和缺陷,并不能说明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裂痕,因为其构成还包括国际贸易体系,排除D项。
5.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指出: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美元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一内在矛盾说明(  )A.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削弱B.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放缓C.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缺陷D.世界经济体系出现了裂痕
C
解析 根据材料“1990年”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科技发展迅速,科技的发展推动全球联系的加强,也促进了全球化的飞速发展,C项正确;区域经济集团出现于20世纪中期,排除A项;世界银行成立于1945年,排除B项;世贸组织成立于1995年,排除D项。故选C项。
6.1990年后,全球经济开始为公众所注意。经济学家指出新的经济秩序的特征是国家间贸易的扩大,对外投资的增加,资本的自由流动,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减少和新型合作的出现。这一时期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是( )A.区域经济集团的出现
B.世界银行的推动C.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D.世贸组织的成立
C
解析 据材料“人们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无须亲自到金融网点,就能办理转帐汇款、投资理财、贷款兑换等业务”及所学知识可知,互联网金融在当今社会已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了新途径,C项正确;互联网金融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并非互联网金融,排除B项;互联网金融无法防范金融危机,排除D项。故选C项。
7.互联网金融(ITFIN)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的有机结合,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业态及其服务体系。人们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就能办理转帐汇款、投资理财、贷款兑换等业务。这反映了互联网金融( )A.改变了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趋势
B.使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C.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了新途径
D.能有效防范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C
8.历史上的技术变革层出不穷,人类社会生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下列项中,关于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对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铁犁耕作技术——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B.钢筋混凝土技术——创造了城市新的夜生活方式
C.杂交育种新技术——一年四季都能买到生鲜食品
D.移动通信技术——与外界沟通更加便捷
解析 据所学可知,移动通信技术主要方便人类之间更好地交流与沟通,因此D项正确;铁犁耕作技术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它的作用并不是让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据所学可知,促进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的是原始农业的出现,排除A项;钢筋混凝土技术有助于提高房屋的质量,与城市夜生活之间没有必然关联性,排除B项;杂交育种新技术能改良作物品种,同时增加作物产量,生鲜食品涉及到的技术是食物储存技术,排除C项。故选D项。
D
解析:根据材料“受益者永远是那些持有特权并主宰世界经济的发达国家……贫困不断加深,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在加大”可知,经济全球化的主导权始终控制在发达国家手中,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亟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来改变这种现状,故选D项;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是改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日益加大现状的必然结果,排除A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导致的,而不是自身的发展道路问题,排除B项;“受益者永远是那些持有特权并主宰世界经济的发达国家”说明目前的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主要受益者是发达国家,排除C项。
9.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严酷现实是:受益者永远是那些持有特权并主宰世界经济的发达国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却被甩到世界经济的边缘,贫困不断加深,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在加大。这反映出(  )A.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日益加大B.发展中国家要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C.发达国家找到了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途径D.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
D
解析 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利于突破传统商品交易时空的限制,A项正确;电子商务并没有降低商品服务费,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经济体制的急剧转型,排除C项;主导经济全球化的是商品、资本在全球的流通,排除D项。故选A项。
10.电子商务是消费者与销售者双方的网络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在线电子支付活动以及商务活动的一类更具创新性和综合性特征的互联网商业运营模式。1998年,电子商务开始在中国兴起,并不断发展,创造出诸如淘宝、京东等著名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电子商务的兴起( )A.突破了商品交易的时空障碍
B.降低了商品服务的费用C.促进了经济体制的急剧转型
D.主导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A
本节内容结束!
谢 谢 配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