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0 07:4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说不尽寻常百姓事,道不尽人间万千情。有人说:“诗歌如酒,小说如茶,散文如水。”
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散文在当今社会倍受钟爱。这是因为当代人的欢欣与苦恼日益纷繁,人们渴望在忙碌的间隙,体味悠闲,感受轻松。于是,散文成了人们驿动的心灵心中的圣地。
寻觅心中圣地 收获目下净土
——《荷塘月色》
一、感知荷塘月色
文章哪些段落在直接描写荷塘月色?
4-6段
一、感知荷塘月色
这三段有几个描写镜头?有哪些景物?
分别表现了荷塘月色怎样的特点?
圈点勾画关键字词
用四字格短语进行概括
一、感知荷塘月色
镜头
景物
特点
月下荷塘
荷叶似裙、荷花圣洁、荷香缕缕、流水脉脉
风姿绰约
幽静淡远
荷塘月色
月光如水、薄雾似纱、花叶若梦、黑影斑驳、杨柳如画、光影若曲
朦胧飘渺
轻柔优雅
荷塘四周
树色阴阴、远山隐约、灯光昏暗、蛙蝉热闹
隐约清幽
迷蒙幽暗
清华园中的荷塘:
二、细析荷塘月色
阅读课文的第4-6段
朱自清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和突出景物特点?
写景方法1: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曲曲折折” VS “四四方方” “田田” VS “满满”
“挨” VS “挤”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漂起在荷塘里。
照 —— 太直白,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同时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
泻 —— 化静为动,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意境氛围。


写景方法1: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简约而恰当的空间组合,给荷塘月色增添了一种飘渺幽静的美好风味。
选择精妙生动的字词(炼字)
(1)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比喻、拟人
写景方法2:
(2)
利用感官间的相似性,实现感官之间的转移,新奇性而生动性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通感
写景方法2:
写景方法2:
(3)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衬托和对比
丰富的手法,多情的想象
写景方法3:
多角度、多层次地描摹
荷塘
月色
月光下的荷塘
荷塘里的月色
远近、高低、动静、虚实、疏密、浓淡……
复杂而和谐
第4-6段已经写尽了荷塘月色,
为什么还要写1-3段和后面的内容?
三、体悟宁静之境
阅读1-3段:
“平常的”荷塘 VS “今晚的”荷塘
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三、体悟宁静之境
“平常的”荷塘
朱自清:
“平常的”自己 VS “今晚的”自己
三、体悟宁静之境
今晚:一个 的我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自由
朱自清眼中今晚的荷塘美得那么梦幻,那么温柔、幽静,原因何在?
三、体悟宁静之境
淡淡的满月的光
我也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享受独处的妙处
荷塘成为柔和梦幻的
目下净土、心中圣地
三、体悟宁静之境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王国维
江南采莲往事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结合课下注释,阅读文中引用的《采莲赋》和《西洲曲》,思考:这两段文本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什么共同点?
少年嬉游,风流坦荡
六朝时期,风气开化, 在茂盛美丽的荷塘之中,少年们无忧无虑,热情洋溢,他们直接、真诚、无所顾忌表达自我,张扬性情。
向往、期盼、无奈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父子矛盾
朱先生和父亲的家庭之间有很大的矛盾。
夫妻矛盾
和妻子吵了架,心里很烦闷。
个人原因
远离家乡,思乡情切。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
政治原因(社会原因)
作者为何“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家中(现实)
煤屑路
荷塘月色
(心中圣地)
忆采莲
颇不宁静
寻求宁静
获得宁静
打破宁静
游踪为主线
心情为辅线
人生就是个圆,你以为出去了,其实一直在里面。
后疫情时代,同学们被居家三个星期,对朱自清而言,独处的妙处是“一个人享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对你而言,“独处的妙处”是什么呢?请用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将其表现出来,并在其中正确地使用比喻和通感两种手法。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