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社戏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15 15:3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0张PPT。社戏鲁迅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戏台“
1、感悟本文的人情美、风景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2、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鲁迅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 《狂人日记》是我国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杂文集有《坟》《华盖集》等。另外还有散文诗集《野草》。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坟》、《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华盖集》、《集外集》。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鲁迅《社戏》 给加点的字注音xǐnghángdànxù daodàicuān duofúchánchuī
yùn zǎojuànjiǎopiāo miǎoJiū gé
相仿:
欺生:
怠慢:
诚然:
舒展: 副词。有“大多”、“多半”的意思,
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 大致相同。仿:类似。欺负新来的生人。冷淡。怠:轻慢。慢:态度冷淡。副词。有“确实”的意思。原指事物展开身体或动作 。
本课是“舒畅”的意思。大抵:朦胧: 月光不明。
本课用作动词,是“模糊起来”的意思。
用作形容词,泛指(光线、物体、思想、意识等)模糊、不清晰。 歌声和乐声。高耸而稳固地立着。
屹:山峰高耸的样子。 形容稀疏的样子。疏疏朗朗:屹立:歌吹: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 潺潺: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
葛: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 扫兴:正当高兴的时候,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情而兴致大减。
兴:兴致。1.请按时间顺序,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并归纳段意、层意。
2.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3.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1)(1~3段):写“我”随母亲回平桥村省亲,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人物。
①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
②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③平桥村乐土的乐事:钓虾、放牛。
为最大乐事——看社戏做铺垫。1.请按时间顺序,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并归纳段意、层意。(2)(4~30段):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①(4~9段):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②(10~13段):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③(14~21段):写在赵庄看社戏。
④(22~30段):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3)(31~40段):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2.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⑴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⑵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⑶看社戏前的波折
⑷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⑸在赵庄看社戏
⑹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⑺六一公公送豆详略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在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情节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3.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平桥村的自然美景钓虾放牛 安桥头村
鲁迅的外婆家在安桥头村,他少年时经常随母到外婆家,并与安桥头的农民孩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先生的 《社戏》一文就是以这段生活为素材写就的。 船头看戏——找找看戏过程中“我们 ”的心理和语言描写戏好看吗船上看戏(14-21)①看戏内容:铁头老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②看戏心理: 孩子们不喜欢听唱的戏,喜欢看动作的、好玩的戏。所以,心里有些失望。 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不好看。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还有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孩子的神态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豆好吃吗? 同是六一公公的豆,偷着吃与他送来吃味道为什么不同?(1)小伙伴们在什么地方偷?为什么“偷”?
(2)“偷”谁家的?怎样偷?
(3)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 如何看待小伙伴偷罗汉豆这件事情? 孩子们认为背着大人摘豆吃是不应该的,所以直言不讳地说“偷”。可是他们不是窃取别人的东西来肥私,有趣的是把自己家最好的劳动果实奉献给伙伴享用;“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些话足以表现出这群农家孩子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⑴“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 ——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⑵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 ——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 ⑶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
过的” 。——表现六一公公好强。 ⑷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怎样的孩子? ⑴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⑵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⑶看戏时铁头老生不翻筋斗,“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双喜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⑷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替他人做想。⑸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⑹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⑺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总结文中人物性格:双喜:聪明能干、热情爽直、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小领袖、善解人意、办事果断。阿发:热情好客、淳朴无私、憨厚善良、
天真活泼六一公公:善良淳朴、宽厚好客、豪爽风趣桂生:机灵勤快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地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地好戏了其实最令我难忘的是什么?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 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生活美好的回忆,充满了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了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本文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夏夜行船月下行船(10-13)②我上船时的心情:轻松、愉快(与前文的着急心理形成对比)。③出发时的划船动作及作用:拔、点开、磕、退后、出、架起,这样突出了他们划船技术熟练。①大声朗读:注意体会“我”此时的感受。 在课文第11节中,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复习回顾:在上学期学习的一课里,作者也运用多种感觉来描写事物,请问是哪篇?《春》(春风)思考:从上述三种感觉描写里,推测“我”月下坐
船去看社戏时怎样的心理?·总体来说,有高兴、迫切和沉静的心理。进一步分析,突出“迫切”心理较为明显。起伏的连山如
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的急迫心
情。听到歌声,料想便来自戏台,心里更是迫切。
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着急
的心理。 (1)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2)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 (3)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 (4)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月下归航 月下归航(22-30)品位22段中的相关词语:
回望、缥缈、罩。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 “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为什么说“航船”像条“大白鱼”呢?  这样写带有童话色彩,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快场景。   1、抨击封建教育制度与封建礼教观念对青少年的禁锢与摧残。
2、赞美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与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怀对人们心灵的陶冶与拯救。
3、表达了对自由、民主、平等生活的追求与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