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单元总结提升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单元总结提升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1 07:42:14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总结提升
【体系建构】
【通史整合】
一、 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年)的时代特征
政治上 日本侵华,制造一系列侵华事件及暴行;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经济上 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外交上 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国家;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国际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思想上 毛泽东思想成熟,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论持久战》的发表,客观地评价了战争的局势,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
二、抗日战争时期两个战场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
(1)两个战场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的表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其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驱逐日寇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2)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没有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没有战略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
(3)在战略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的胜利;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抗战到底,战略反攻阶段也就不可能到来。
(4)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两个战场互相配合,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区别。
比较项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抗战路线 片面抗战路线 全民族抗战路线
依靠的武 装力量 依靠的是国民党军队 依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
比较项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战场范围 国民党统治区域,划分战区来阻击敌人 在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作战规模 和方式 多是大兵团的大会战,以阵地防御为主 基本上是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战略地位 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 在战略相持阶段起主导作用,逐步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三、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比较
1.异同点。
相似 之处 两次战争的起因都是日本垂涎中国的领土,企图侵略扩张;战争爆发时,基本形势均是敌强我弱;日本都采取了先制造事端后发动突然袭击的方式,侵华手段极其残忍,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灾难
不同 之处 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是中国战败,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而抗日战争的结果是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完全胜利
2.出现不同结局的主要因素。
组织 领导 甲午中日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配合抗敌
群众 基础 清政府极力压制人民的抗日热情;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战略 战术 甲午中日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分别开展阵地战和游击战等,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最后取得抗战胜利
国际 环境 甲午中日战争时,西方列强对日本的侵华活动采取默许的态度,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随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中国的抗战得到苏、美、英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有力支持
四、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时代特征
政治上 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基本上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经济上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赢得了农民的支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萎缩
思想上 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发展,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共51张PPT)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1)1931年9月至1945年8月,中国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与日本的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形式进行了全民族的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悍然挑起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解放战争,最终使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覆灭,基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1.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 2.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1.通过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和七七事变等史实,了解日军的侵华历程,培育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结合图片、影像、遗迹等史料,认识日军侵华暴行,培育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3.结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培育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课标导航·明晰目标】
【时空坐标·历史脉络】
知识归纳 | 识记理解
     局部抗战
1.中国局部抗战。
日本 侵华 原因 既定国策 1927年6月,日本召开了制定侵略中国总方针的东方会议,确立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去,自成一区,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
摆脱危机 1929年秋,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日本为摆脱困境,急于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日本 侵华 原因 九一八 事变
1931 
局部 
沈阳 
侵略 扩大 一·二八事变
扶植傀儡政权
上海 
伪满洲国 
国内 态度 国民 政府
民众
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攘外必先安内 
不抵抗 
东北人民革命军 
【特别提醒】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是灭亡中国,把中国变成其独占的殖民地。灭亡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大陆政策”的重要步骤之一,其最终的目标是称霸世界。
2.华北事变。
含义
华北自治运动 
国内 态度 学生
中国 共产党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东北抗日联军 
3.西安事变。
背景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蒋介石调集包括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在内的军队围攻陕北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经过
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
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1936 
兵谏 
和平 
周恩来 
联共抗日 
联蒋抗日 
     全国抗战的开始
1.卢沟桥事变。
________年7月7日晚,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外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日军竟然向宛平城射击,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________抗战由此开始。
1937 
全国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过程 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呼吁实行全民族抗战。随后,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准备抗战
中共 
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过程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影响
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八路军 
新编第四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历史概念】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又包括以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和地方实力派为主体的中间势力,以及广大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中的爱国人士,更有英美派大资产阶级。
     日军的侵华暴行
侵华方式 侵华地点(或方针) 侵华罪行
制造屠杀 南京
30 
侵华方式 侵华地点(或方针) 侵华罪行
政治侵略
经济掠夺 ①垄断沦陷区工矿、金融、交通业
②实行“粮食统制”,强行“征购”和“配给”
③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
以华制华 
汪精卫 
以战养战 
侵华方式 侵华地点(或方针) 侵华罪行
“三光”政策 敌后抗日根据地
大轰炸 重庆 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
治安强化运动 
侵华方式 侵华地点(或方针) 侵华罪行
细菌战 东北
“慰安 妇”制度 —
细菌战 
人道主义 
政府 
重难探究 | 素养初培
探究点一 全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
材料一 林小姐的一双手在那堆衣服里抓捞了一会儿,就呆呆地站在床前出神……她爱这些东洋货,她又恨那些东洋人:好好儿的发兵打东三省干吗呢?不然,穿了东洋货有谁来笑骂。
——茅盾《林家铺子》
[问题1] 材料一中的“东洋人”指什么人?指出“发兵打东三省”所指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培育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答案】“东洋人”:日本人。
历史事件:九一八事变及此后日军迅速占据整个东北。
影响:日本开始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材料二 如下图。
1935年12月,北平清华大学女学生陆璀(持话筒者)向被阻于西直门外的燕京、清华等校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学生进行抗日宣传。
[问题2] 材料二所示历史事件的背景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示威游行活动的影响。(培育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答案】背景:1935年,日本蓄意制造一系列事件,使中国华北地区面临被日本侵占的危险。
影响: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材料三 我做那件事情(西安事变)没有私人利益在里头……假设我自个儿要地位、利益,我就没有西安事变。我跟你说,我大权在握,富贵在手,我什么都不要。
我牺牲我自己,为什么?我第一个问题就是不要打了!
——据张学良口述
[问题3]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影响。(培育家国情怀、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答案】影响: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要点总结】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原则和策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征与意义
(1)原则和策略。
①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②坚持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
③对待顽固势力,要坚持既联合又斗争的政策,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原则。
(2)特征。
①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
②国共双方既有政权方面又有军队方面的合作。
③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也没有形成协商一致的具体的纲领。
(3)意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探究点二 侵华日军的罪行
材料一 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侵华日军一手制造的这一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惨案……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
——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
[问题1] 材料一控诉的是日军在哪一年制造的什么惨案?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惨案。(培育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答案】时间、惨案:1937年,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随后在南京进行了血腥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0万人以上,这一事件最能体现日军的侵华暴行。
材料二 2015年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提名的南京大屠杀档案项目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中国保存的南京大屠杀档案给予的肯定,是对该档案真实性和唯一性的认可,也是对文献遗产保存完整性的最高赞誉,具有世界意义。
[问题2] 继2014年确立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后,我国又将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申报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这些做法有什么现实意义?(培育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答案】现实意义:告诫世人战争的残酷性,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防止历史悲剧重演,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共同捍卫人类正义。(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言之成理即可)
【要点总结】 对待日军侵华暴行的正确态度
(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日军的侵华暴行不可忘却,中日两国人民遭受巨大苦难的悲惨历史决不能重演。
(2)战后,日本少数人一直在进行篡改日军侵华史的活动,我们不能不提高警惕,及时予以揭露并用史实进行必要的驳斥。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成果,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责任。
课堂小结 | 史论提升
知识导图


史论要语
1.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这一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2.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
3.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北平学生发起一二·九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史论要语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5.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全国抗战由此开始。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6.七七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对中国犯下一系列惨无人道的滔天罪行。
随堂小练 | 素养达成
1.1931年9月20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9月22日,中共中央又通过决议,提出武装群众,成立反帝组织,在东北策划游击战争。这说明 (  )
A.中国共产党率先擎起抗日大旗
B.全国抗战局面由此形成
C.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统一战线
D.民族矛盾已成主要矛盾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抗日武装,率先擎起抗日大旗,故选A项。
2.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在西安督战的蒋介石,发动震惊全国的西安事变。这一做法反映了张学良、杨虎城 (  )
A.主张和平建国 B.希望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C.倡导国共合作 D.要求“攘外必先安内”
【答案】B
【解析】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主张,故选B项。
3.20世纪30年代,在某一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这里的“某一事变”是指 (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华北事变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这一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呼吁实行全民族抗战,故选C项。
4.1938年7月,国民政府在武汉召开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其他小党和无党派人士在内的1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 (  )
A.意味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形成
B.标志着全国抗战的开始
C.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
D.表明国民政府已迁至武汉
【答案】C
【解析】第一届国民参政会的代表来自不同政党和阶层,说明在全国抗战的背景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发展,故C项正确;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是在1937年,排除A项;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战的开始,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5.德国人拉贝在1937年12月14日的日记中写道:“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日记可以直接证实日军 (  )
A.在重庆大轰炸的暴行 B.在南京大屠杀的暴行
C.实行疯狂“扫荡”的暴行 D.731部队灭绝人性的暴行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37年12月14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拉贝日记可以直接证实日军在南京大屠杀的暴行,故选B项。
6.日军占领中国东北期间,把朝鲜族教育控制在初等教育阶段,极力限制中等教育的设立,其教育内容也侧重于“产业上之技能教育”。日军以上做法的直接目的是 (  )
A.培养适应其统治需要的顺民
B.促进东亚的共同繁荣
C.促进当地的文明开化
D.将东北建设为稳定的侵华基地
【答案】A
【解析】材料“把朝鲜族教育控制在初等教育阶段,极力限制中等教育的设立,其教育内容也侧重于‘产业上之技能教育’”说明日军在中国东北实行奴化教育,培养适应其统治需要的顺民,故A项正确。(共48张PPT)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2.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课标导航·明晰目标】
学科素养
1.了解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等抗战史实,认识正面战场的抗战,培育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结合百团大战、皖南事变等史实,了解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作用,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培育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3.了解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培育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4.结合抗日战争胜利的史实,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培育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时空坐标·历史脉络】
知识归纳 | 识记理解
     正面战场的抗战
1.淞沪会战。
概况
结果 11月中旬,日军占领上海,淞沪会战结束
意义
上海 
三个月亡华 
2.太原会战。
概况
结果 1937年11月初,太原失守
平型关 
忻口 
3.徐州会战。
概况
结果
李宗仁 
台儿庄 
4.武汉会战。
概况
1938年6月中旬,武汉会战开始
结果 1938年10月下旬,武汉失守
论持久战 
战略相持 
5.第三次长沙会战。
概况 在1941年12月开始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中,中国军队歼灭大批日军,最终取得会战胜利
结果 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6.抗战大迁徙。
概况
意义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西南 
     敌后战场的抗战
1.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概况
根据地军民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
意义 敌后战场的开辟,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敌后抗日根据地 
2.百团大战。
背景
时间
目标 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
影响 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囚笼 
1940 
3.皖南事变。
背景 国民党消极抗战,反共倾向日益增长
过程
结果
1941 
团结 
4.根据地建设。
(1)以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在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同时,精兵简政,以“三三制”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
(2)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也仿照陕甘宁边区,实行民主选举。
【思维点拨】 全国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关系
     东方主战场
背景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发展
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主要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抗日战争与美、英在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密切地联系起来
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
中国战场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
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 中国远征军救援在日军追击下仓皇撤退的英军,战绩名扬海外
开罗 会议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台湾 
     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大。
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
目的 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作准备
举行
延安 
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
内容
意义 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论联合政府 
新民主主义 
毛泽东思想 
2.日本投降。
(1)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
(2)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9日,苏军进入中国东北,与中国军民一道,迅速消灭日本关东军。
(3)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
(4)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
(5)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6)10月25日,陈仪在台北代表中国政府庄严宣布台湾光复。从此,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回到祖国怀抱。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____________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2)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__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世界和平 
伟大复兴 
重难探究 | 素养初培
探究点一 抗日战争的特点
材料一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应该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1937年7月8日)
[问题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针对卢沟桥事变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一主张提出的原因是什么?(培育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答案】主张:全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原因: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加剧。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问题2] 指出材料二中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在抗日战争中的体现。(培育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答案】体现: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爱国华侨的支持。
【要点总结】 抗日战争的特点
(1)民族性。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双重性。从战争性质上看,抗日战争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3)两个战场并存。国民党组织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抗击日军。
(4)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制定了全民族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坚持敌后抗战,决定性地消耗了日军的力量,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以弱胜强。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6)持久性。中国战场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探究点二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材料一 中共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宣言: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7年7月15日)
[问题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培育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答案】主要内容:取消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及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的政策;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取消苏维埃政府;对红军进行改编。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意志,领导和推动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浴血奋战于抗战最前线,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新华网
[问题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培育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答案】历史地位: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要点总结】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组织领导: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敌。
(2)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制定全民族抗战路线,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
(3)战略战术:中国共产党制定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配合正面战场,最终赢得战争胜利。
(4)国际支持: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课堂小结 | 史论提升
知识导图


史论要语
1.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抗击日军,领导中国军民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阶段,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2.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随堂小练 | 素养达成
1.下表是1937年9月至11月的太原会战期间中国军队的战略布防简况。这充分体现了 (  )
A.日军在战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B.国共实行军事合作,共同抗日
C.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D.中国共产党军队是正面战场的主力军
傅作义(国民党) 指挥4个军防守雁门关东西一线
朱德(中国共产党) 指挥一一五师、一二○师、一二九师驰援平型关、雁门关、五台山作战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民党军队和中国共产党军队共同参加了太原会战,体现出国共实行军事合作,共同抗日,故B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下半年,排除C项;国民党军队是正面战场的主力军,排除D项。
2.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广州,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下列战役中,属于在该阶段发生的是 (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大捷 D.百团大战
【答案】D
【解析】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8月至次年1月,此时抗日战争已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故选D项。
3.1941年,陕甘宁边区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 592人,占总数的2/3,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这次改选 (  )
A.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
B.根本扭转了根据地严重的经济困难局面
C.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不利于中国共产党对敌后抗日政权的领导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政权机构吸纳了很多其他阶层的人士,调动了边区各阶层抗日的积极性,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故A项正确。
4.英国著名的学者拉纳米特说:“倘若没有中国的勇敢抵抗所构筑的屏障,日本控制全亚洲的野心有可能成真,美、英能否取得胜利也将成为未知。”这充分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 (  )
A.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B.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彻底粉碎了日本称霸世界的迷梦
D.促成了中、美、英三国结为同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倘若没有中国的勇敢抵抗所构筑的屏障,日本控制全亚洲的野心有可能成真,美、英能否取得胜利也将成为未知”可知,拉纳米特认为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故选A项。
5.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长期斗争经验教训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
A.遵义会议 B.八七会议
C.古田会议 D.中共七大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举行的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故选D项。
6.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北举行侵台日军无条件投降仪式,并向全世界宣告:“从今天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材料反映了抗日战争 (  )
A.使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之一
B.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
D.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民族自尊心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10月,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反映了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和民族自尊心提升,故选D项。(共46张PPT)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1.结合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事件,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培育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搜集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国统区经济崩溃的史实,分析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的原因,培育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3.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认识“民心向背”是决定政治局势的关键,培育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课标导航·明晰目标】
【时空坐标·历史脉络】
知识归纳 | 识记理解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重庆谈判 背景
和平建国 
新民主主义 
独裁 
重庆 谈判 时间 1945年8至10月
结果
政治协商会议 时间 1946年1月10日
代表 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
结果
双十协定 
和平建国纲领案 
     全面内战的爆发
爆发 时间 1946年6月
标志
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方针
结果 1946年7至10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约30万人,后又经过4个月作战,进一步挫败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中原解放区 
自卫战争 
粉碎 国民 党的 重点 进攻 背景
方针
结果
陕北 
山东 
延安 
彭德怀 
孟良崮 
     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1.滥发纸币。
背景
表现 1948年前八个月纸币的发行量是1937年全年发行量的47万倍
影响
崩溃 
纸币 
通货膨胀 
2.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
表现
影响 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官僚资本 
3.专制独裁。
表现
影响
专制统治 
独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时间 1947年夏
地点 河北平山西柏坡
内容
影响 各解放区贯彻全国土地会议的精神,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中国土地法大纲 
2.从战略进攻到战略决战。
(1)战略进攻:1947年6月,刘伯承、____________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__________,揭开了__________的序幕。
(2)战略决战。
①概况。
邓小平 
战役名称 时间 军队 歼敌数 解放地区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至11月 东北野战军 47万余人 东北全境
大别山 
战略进攻 
②影响: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战役名称 时间 军队 歼敌数 解放地区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 55万余人 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 52万余人 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3.争取中国革命的全国胜利。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时间 1949年春
地点 河北平山西柏坡
内容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提出了“两个务必”,提醒中国共产党全党坚持优良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
全国胜利 
(2)北平和谈。
背景
谈判
结果
长江 
李宗仁 
周恩来 
张治中 
国内和平协定 
(3)渡江战役。
经过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战线上,分三路发起渡江战役,迅速突破长江防线
结果
南京 
中华民国 
4.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原因 国民党 方面
中国共产党方面
意义 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根本矛盾 
根本利益 
毛泽东思想 
【易错提醒】 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这也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
重难探究 | 素养初培
探究点一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材料一 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
[问题1] 根据材料一,指出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原因。(培育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答案】原因:借谈判拖延时间,为发动全面内战作准备。
材料二 如下图。



注:注意右侧桌面下的一只手拿着手枪。
[问题2] 材料二中的漫画映射了蒋介石在抗战胜利后的政策的本质是什么?(培育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答案】本质:“假和平、真内战”。
【要点总结】 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
(2)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要实现民主革命的目标,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就要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3)抗战胜利后,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切斗争必须服从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
(4)国共双方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5)虽有和平谈判,但国民党方面是“假和平、真内战”。
(6)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大环境有关。美国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探究点二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材料一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
[问题1] 材料一中的“转折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的?(培育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答案】转折点: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理解: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从此由进攻转入防御,人民革命力量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并将迅速地夺取全国胜利。
材料二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问题2] 材料二反映了哪一重要历史事件?其有何伟大意义?(培育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答案】重要历史事件:渡江战役。
伟大意义: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要点总结】 中国共产党取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1)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为人民解放战争制定了正确的政治方针,团结民主党派,进行土地改革,在战争的不同阶段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军事方针等,有力地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2)人民解放军广大官兵的英勇作战。
(3)各解放区人民以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给予前线以规模空前的支援。
(4)国统区的革命群众掀起了广泛的人民民主运动,形成了反蒋斗争的第二条战线,也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课堂小结 | 史论提升
知识导图


史论要语
1.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积极准备发动内战。
2.“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建国的方针。重庆政协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3.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后,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4.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随堂小练 | 素养达成
1.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发表了名为《毛泽东先生来了!》的社论。总编辑王芸生兴奋地写道:“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毛泽东此行的目的是 (  )
A.商讨对日最后决战 B.筹备成立人民民主政府
C.争取和平民主建国 D.揭露国民党的独裁面目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力争建成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为此,1945年8月,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向国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的诚意,故选C项。
2.1946年初,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和国民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及无党派人士代表共同参加了某次会议。该次会议 (  )
A.目的是筹建新中国 B.制定了“共同纲领”
C.商讨联合抗战事宜 D.通过和平建国纲领案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46年初”“重庆”可知这次会议是政治协商会议,这次会议上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故D项正确;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目的是筹建新中国,这次会议上制定了“共同纲领”,排除A、B两项;1946年时抗日战争已经胜利,排除C项。
3.下图是20世纪40年代中叶《新华日报》一个版面的图片。这可用于研究 (  )
A.中国共产党武装重创日本侵略者
B.国民党全面“围剿”工农红军
C.中原地区是中日争夺的焦点
D.“双十协定”遭到国民党破坏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20世纪40年代中叶”及图片文字信息“中原内战”可知,这反映的是1946年6月国民党破坏“双十协定”,进攻中原解放区,故D项正确;此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排除A、C两项;工农红军存在于土地革命时期,此时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排除B项。
4.解放区的人们热火朝天地支援解放军,而国统区的人民怨声载道,哀叹:“工厂死在接收上,鸟巢做在烟囱上。……民主涂在嘴巴上……”解放区和国统区的这种不同状况可以说明 (  )
A.人心向背定成败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
C.国民政府的腐败导致其丧失人心
D.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解放区的人们热火朝天地支援解放军,而国统区的人民怨声载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心向背决定了战争的成败,故A项正确;B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排除;C、D两项都只体现了材料的其中一方面,排除。
5.刘伯承曾在回忆他在人民解放战争期间指挥的一次军事行动时说道:“以十几万大军远离根据地, 一举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作战,这种独特的进攻方式,是史无前例的。”这一军事行动标志着人民解放军 (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C.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D.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故选D项。
6.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
A.刘邓大军千里跃进,挺进大别山
B.渡江战役,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C.平津战役,和平解放北平
D.民众支援前线,淮海战役胜利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49年4月”“大江”“金陵(即南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后,渡江战役开始。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故B项正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