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专题九 大国关系 课件+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9. 专题九 大国关系 课件+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1 08:34:4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九 大国关系
1. (10分)大国关系的变化影响着国际格局的变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治维新期间,中日两国采用近代条约的方式,建立邦交关系,在英美支持下,日本以中韩邻国的沉沦为代价,由新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嬗变为主导东亚的帝国主义强国……
二战后,无论是冷战敌对,还是邦交正常化乃至冷战后,中日关系的演进均与世界形势关联密切,构成东亚国际格局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宋成有《16世纪以来西方冲击下日本的嬗变与东亚国际格局》
材料二 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和战略利益形成了根本冲突,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全面的对峙和对抗。
——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三 美国对华关系的两面性在新中国成立后仍然存在。表现在20世纪50—70年代的20多年中,美国采取孤立、封锁、遏制中国的政策,对中国实行冷战甚至热战。但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美国同中国改善和发展关系、寻求合作,同时也奉行制约和防范中国的政策。
——熊志勇《百年中美关系》
(1)根据材料一画线部分的时间提示,简述中日关系的演变。(2分)
(2)根据材料二,列举二战后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峙和对抗”的表现。(2分)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美国对华关系的两面性”?(4分)
(4)综上所述,归纳影响大国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2分)
2. (10分)大国关系是影响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因素,关注大国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把握世界局势的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解读材料,走进历史】
材料一 美俄关系一直是世界大国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曾经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
(1)“曾经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写出他们成为“盟者”和开始成为“仇者”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4分)
【探究史料,回首历史】
材料二
(2)图中两大军事组织的建立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展望未来,创造历史】
材料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已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APEC北京会议到G20杭州峰会,从发起创立亚投行到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展现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大格局、大胸怀。
(3)当今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历史奇迹,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根据材料三回答,中国是怎样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大国风范的?你认为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如何才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4分)
参考答案
1. (1) 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日两国敌对;二战后:由于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中日两国分属两大阵营,两国处于敌对状态;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日两国正式建交,两国邦交正常化,此后两国既合作又有摩擦。(分阶段回答出符合上述意思的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
(2)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的推行;军事上: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柏林危机”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
(3)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态度,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表现在外交孤立,不与中国建交;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如美国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并出兵朝鲜,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20世纪70年代,美国谋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两国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如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正式建交等。(结合具体史实分别说明美国对华关系的两面性各得2分,共4分)
(4)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际形势的变化;意识形态的分歧和社会制度的不同等。(答出符合上述意思的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
2. (1)成为“盟者”:《联合国家宣言》签署;(2分)成为“仇者”:杜鲁门主义出台。(2分)
(2)影响: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对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威胁。(2分)
(3)表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立亚投行;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APEC北京会议和G20杭州峰会;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等。(任答一点,2分)做法: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反对战争,珍爱和平;要用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任答一点,2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九 大国关系
1. (10分)大国关系的变化影响着国际格局的变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治维新期间,中日两国采用近代条约的方式,建立邦交关系,在英美支持下,日
本以中韩邻国的沉沦为代价,由新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嬗变为主导东亚的帝国主义强国……
二战后,无论是冷战敌对,还是邦交正常化乃至冷战后,中日关系的演进均与世界形势关联
密切,构成东亚国际格局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宋成有《16世纪以来西方冲击下日本的嬗变与东亚国际格局》
材料二 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和战略利益形
成了根本冲突,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
全面的对峙和对抗。
——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三 美国对华关系的两面性在新中国成立后仍然存在。表现在 20 世纪 50—70 年代的
20多年中,美国采取孤立、封锁、遏制中国的政策,对中国实行冷战甚至热战。但在 20世
纪 70 年代以后,由于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美国同中国改善和发展关系、寻求合作,同时
也奉行制约和防范中国的政策。
——熊志勇《百年中美关系》
(1)根据材料一画线部分的时间提示,简述中日关系的演变。(2分)
(2)根据材料二,列举二战后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峙和对抗”的表现。(2分)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美国对华关系的两面性”?(4 分)
(4)综上所述,归纳影响大国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2 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 (10分)大国关系是影响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因素,关注大国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把握世
界局势的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解读材料,走进历史】
材料一 美俄关系一直是世界大国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曾经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
忾的盟者,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
(1)“曾经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
仇者”,写出他们成为“盟者”和开始成为“仇者”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4 分)
【探究史料,回首历史】
材料二
(2)图中两大军事组织的建立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展望未来,创造历史】
材料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已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
极的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从 APEC 北京会议到 G20 杭州峰会,从发起创立亚投行到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
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展现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大
格局、大胸怀。
(3)当今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历史奇迹,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前所未有
的重要作用。根据材料三回答,中国是怎样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大国风范的?你认为在错综复
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如何才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4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参考答案
1. (1) 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日两国敌对;二战后:由于
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中日两国分属两大阵营,两国处于敌对状态;20世纪 70年代,随着
国际形势的变化,中日两国正式建交,两国邦交正常化,此后两国既合作又有摩擦。(分阶
段回答出符合上述意思的任意一点得 1分,共 2分)
(2)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的推行;军事上:北约和华约的成立;
“柏林危机”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得 1分,共 2分)
(3)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态度,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表现在外交孤立,
不与中国建交;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如美国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
军解放台湾,并出兵朝鲜,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20 世纪 70年代,美国谋求改善与中国的
关系,两国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如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正式建交等。(结合具体史实分
别说明美国对华关系的两面性各得 2分,共 4分)
(4)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际形势的变化;意识形态的分歧和社会制度的不同等。(答出符
合上述意思的任意一点,得 1分,共 2分)
2. (1)成为“盟者”:《联合国家宣言》签署;(2分)成为“仇者”:杜鲁门主义出台。(2分)
(2)影响: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对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威胁。(2分)
(3)表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立亚投行;举办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 APEC北京会议和 G20杭州峰会;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等。(任
答一点,2分)做法: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反对战争,珍爱和平;要用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
国际争端等。(任答一点,2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6张PPT)
中考专题研究
第二部分
专题九 大国关系
拓展设问
2
1
线索梳理
目录
周年热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10周年;巴黎和会召开105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5周年;苏联与中国建交75周年
线索梳理
线索
1
中美关系
阶段特征 追随英法,染指中国(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
原因 美国国家实力落后于英法,主要致力于解决国内问题
相关史实 (1)1844年,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是英、法的帮凶
(3)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照会;1900—1901年,美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与其他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推动了西方国家支配世界的局面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阶段特征 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政治控制(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初)
原因 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在19世纪末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国家实力增强
相关史实 (1)1919年,巴黎和会上,美国等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2)1921—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签署《九国公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限制了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阶段特征 合作抗日(20世纪40年代前半期)
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两国都受到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日本法西斯成为中美两国共同的敌人;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相关史实 (1)1942年1月,中、美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2)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敦促日本将其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
(3)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大量兵力,配合了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对日作战
(4)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投降和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彻底打败了日本法西斯,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阶段特征 扶蒋反共,控制中国(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
原因 美国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遏制共产党在中国的发展壮大
相关史实 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攫取在华的经济特权等
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扶蒋反共政策最终失败,打击了美国的殖民侵略政策
阶段特征 敌视对抗(1949年—20世纪70年代初)
原因 中美两国的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存在严重分歧;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
相关史实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采取敌视态度,并实行外交孤立、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致使双方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2)1950年,美国侵略朝鲜并威胁中国安全,派遣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中国进行抗美援朝
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击了美国的殖民侵略政策,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了亚太地区的和平
阶段特征 走向正常化(20世纪70年代)
原因 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高
相关史实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出现了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有助于改善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不利局面
阶段特征 合作与冲突并存(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原因 中美两国有共同的利益,中美合作是两国发展的共同需求;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美国把中国作为主要对手之一,实施遏制中国的战略
相关史实 (1)冲突表现:19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遭到美国为首的北约导弹袭击;中国经过和平发展不断壮大,亚太局势发生变化,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等
(2)合作表现:2001年,美国总统布什出席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等
(3)总的趋势:合作与冲突并存;两国在地区和重大国际问题上有一定共识
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中美合作对解决地区性和全球性问题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线索
2
中日关系
阶段特征 和平交往(隋唐时期)
原因 中国文明先进,对日本具有吸引力;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概况 日本派遣唐使等到中国学习,仿效唐朝典章制度,推动了日本大化改新的进行;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扩大了唐文化的影响
阶段特征 侵略与反抗(元末—明朝中期)
原因 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
概况 从元末开始,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明朝中期,倭寇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戚继光等进行抗倭斗争
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
阶段特征 侵略与反抗(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中期)
原因 (1)中国封建社会日益衰落,经济、科技、文化等全面落后
(2)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日本的纵容和支持
概况 (1)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
《马关条约》。维新派掀起了变法维新运动,主张学习日本,变革政治
制度
(2)1900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与其他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3)1914年,日本对德宣战,出兵强占山东,企图独霸中国;1919年,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收回了在山东的大部分权益
(4)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开始了14年抗战;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1945年,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中国坚持抗战,彻底打败了日本法西斯,使日本遭受重大打击,国际地位下降
阶段特征 敌对(20世纪40年代末—70年代初)
原因 日本追随美国,敌视中国
概况 日本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经济上封锁,外交上孤立
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加剧了亚太地区的紧张局势
阶段特征 合作与冲突并存(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
原因 (1)中国综合国力提升,中美关系缓和
(2)日本国内右翼势力膨胀
概况 (1)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2)中日围绕历史和现实问题存在着矛盾斗争:日本否认侵略史实,美化侵略;钓鱼岛争端等
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两国关系的和平发展对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具有重要
作用
线索
3
中俄(苏)关系
阶段特征 侵略与抗争(17世纪中期—20世纪初)
原因 俄国国力增强,急剧向外扩张
概况 17世纪中期,俄国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清康熙帝组织了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
阶段特征 侵略与抗争(17世纪中期—20世纪初)
原因 19世纪中叶,俄国继续实行扩张政策;中国清政府腐败落后
概况 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达150多万平方千米,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是英法的帮凶
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
阶段特征 侵略与抗争(17世纪中期—20世纪初)
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列强的侵略野心
概况 1900—1901年,俄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其他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
阶段特征 合作与帮助(十月革命后—20世纪50年代)
原因 中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十月革命的成功,鼓舞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信心
概况 (1)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2)1921年,在苏俄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成立
(3)1924年,苏联促成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支持国民大革命,帮助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
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阶段特征 合作与帮助(十月革命后—20世纪50年代)
原因 法西斯国家成为双方共同的敌人
概况 (1)1942年,中、苏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成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2)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
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阶段特征 合作与帮助(十月革命后—20世纪50年代)
原因 同为社会主义国家
概况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同中国建交
(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
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阶段特征 交恶(20世纪50年代末—80年代)
原因 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和大国意志,威胁中国安全
概况 苏联停止对中国的援助和支持;两国关系逐渐恶化
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促使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阶段特征 合作(20世纪90年代至今)
原因 美国的霸权主义威胁双方的安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概况 (1)共同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加强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等
(2)2001年,中、俄等国在上海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维护了地区与世界的和平与
发展
线索
4
中英关系
阶段特征 侵略与反抗(19世纪30年代—20世纪初)
原因 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寻找原料产地和扩大海外市场
概况 (1)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2)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强迫清政府签订
《南京条约》
(3)1856—1860年,联合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4)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与其他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5)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英国等西方列强无视中国的战胜国地位,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形成东方落后、西方先进的局面
阶段特征 合作抗击法西斯(20世纪40年代上半期)
原因 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损害了中英两国的利益
概况 1942年,中、英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共同对抗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
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世界和平
阶段特征 由敌对走向和平友好(1949年至今)
原因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两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概况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英国同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一起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
(2)1972年,中英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1997年,中英两国实现了香港政权的和平交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4)2018年,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访华,推动两国关系继续发展
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线索
5
美俄(苏)关系
阶段特征 相互勾结(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
原因 共同掠夺在华利益
主要史实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俄同为英、法的帮凶
(2)1900—1901年,美、俄共同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帝国主义集团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给被侵略地区带来灾难
阶段特征 相互学习与敌视(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初)
原因 (1)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而进行合作
(2)十月革命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的苏俄(联)采取排斥及扼杀的态度和手段
(3)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美国学习借鉴苏联经济发展模式
主要史实 (1)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同俄国一起对抗同盟国集团,俄国十月革命后,美国参与了西方列强对苏俄的武装干涉
(2)1921年,列宁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1933年,美国开始实行罗斯福新政,借鉴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
阶段特征 战时同盟关系(20世纪40年代前半期)
原因 为了共同反抗法西斯侵略而走向合作
主要史实 (1)1942年,共同参与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2)1945年,共同参加雅尔塔会议,共同参与了对日作战行动
(3)德国战败后,共同参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
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
阶段特征 冷战与争霸(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20世纪90年代初)
原因 (1)美苏两国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冲突对抗不断加剧
(2)美国和苏联势均力敌
主要史实 (1)1947年,美国提出了“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2)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美苏争霸的代表性事件有:柏林墙的修筑、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入侵阿富汗等
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形成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阶段特征 斗争与合作并存(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原因 (1)两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主要史实 (1)美俄关系总体平缓,两国的高层接触不断,经济、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
(2)近年来,美俄在中东和东欧地区再次出现政治和军事博弈,两国关系出现波折
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俄罗斯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重要力量之一,有利于遏制美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线索
6
美英关系
阶段特征 殖民与反殖民(17—18世纪)
原因 从17世纪开始,英国先后在北美建立了13个殖民地;18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强化了对北美的殖民统治,竭力压制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主要史实 1775年,英属北美殖民地爆发独立战争。1783年,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打击了英国的殖民扩张和殖民统治政策
阶段特征 合作与竞争并存(19世纪—20世纪40年代前半期)
原因 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状态加剧,为了抢占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列强之间展开激烈的争夺,同盟国的扩张损害了美、英等国的利益
主要史实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和英国同在协约国集团作战,取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2)1919年,巴黎和会由英、法、美三国操纵
(3)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召开,会议签署了《五国条约》,美国取得了与英国同等的地位,英国海上优势丧失
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共同领导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阶段特征 合作与竞争并存(19世纪—20世纪40年代前半期)
原因 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损害了美、英等国的利益
主要史实 (1)1942年,美、英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2)1944年,美英盟军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3)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召开雅尔塔会议
(4)1945年9月,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
阶段特征 合作与追随(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至今)
原因 (1)英国实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严重削弱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争霸,英国寻求自身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主要史实 (1)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鼓动英美联合对抗苏联,拉开冷战序幕
(2)1947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美国从经济上对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欧国家进行援助
(3)1949年,美国主导成立了北约,英国是其成员国之一
(4)在美国侵略朝鲜、发动伊拉克战争时,英国始终追随美国
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1)冷战时期,加剧了全球的对抗,给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带来了威胁,并阻碍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2)冷战结束后,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拓展设问
谈谈你对世界主要大国之间关系变化的认识?
【答案】(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国家综合国力的变化,影响国际关系的变化。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各国的共同愿望。
谢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