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素养1 唯物史观 课件+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1. 素养1 唯物史观 课件+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1 08:42:3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素养 1 唯物史观
1. 下列图片共同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 社会变革引发的结果 B. 推动社会变革的因素
C. 发生兼并战争的原因 D. 修建水利工程的成就
2. 罗马的经济主要依靠奴隶,罗马帝国晚期,由于奴隶处境日益悲惨,他们丧失了生产兴
趣,而且奴隶人口不断减少,造成劳动力严重短缺,社会产出跟不上社会消耗。据此可知,
罗马帝国统治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 )
A. 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 B. 不断对外征战劳民伤财
C. 生产力水平的不断退步 D. 奴隶工作生产态度消极
3. 大化改新前,部民是主要生产者,没有人身自由。大化改新后,国家占有土地,授予公
民口分田,以租庸调的形式向公民征收国税和课以徭役,而公民紧缚在口分田上,以臣属关
系依附于国家。这说明大化改新( )
A. 提高了地方管理职能 B. 加强了武士阶层的力量
C.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D. 推动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4.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点是( )
A. 都是为了应对严重的民族危机 B. 都改变了社会性质,有利于社会进步
C. 都是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改革 D. 都废除了农奴制,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5.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受到一系列偶然形成的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农业革
命将数量庞大的劳动人口从英国农场中解放出来,足以为新机器配置充足人员。
——摘编自《世界大历史(第 3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促使英国工业革
命发生的其他条件,并进行说明。(6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材料二 吾人所采用工业化之界说为:各种生产事业机械化及科学化,而其组织与管理亦科
学化及合理化。在此概括的定义下,工业化当然不仅指工业发展之一端,而其内容包括下列
各点:①工业本身机械化与科学化……③运输事业机械化与动力化;④各种生产事业以工业
为中心而发展;⑤动力之普遍利用……⑧事业组织及管理科学化与合理化……
——刘大均《工业化与中国工业建设》
(2)根据材料二对工业化的定义,并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史实,为其中一项内容寻找史实依
据。(4分)
材料三
1770—1861年英国煤和铁产量统计图 英格兰和威尔士人均年收入统计图
英国的部分立法
时间 立法 时间 立法
1795年 济贫法改革 1834年 济贫法修正案
1905年 失业工人法 1908年 养老金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对材料三进行解读。(4分,要求:观点明确,
逻辑清晰。)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参考答案
1.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图片“铁制农具”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
发展,“商鞅铜方量”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都江堰”是水利工程建设,生产
力的发展、经济变革、水利工程建设都是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因素,B 项符合题意。
2. A
3. D
4. B
5. (1)条件:农业革命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2分)
其他条件: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政治
前提;英国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扩张与掠夺,为英国工业革命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促使资本
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任答其中一条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4 分)
(2)示例一:内容①工业本身机械化与科学化: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后来,
化工、冶金、采矿等许多工业生产部门都开始使用蒸汽机;1825年,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
车,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
示例二:内容⑤动力之普遍利用:1785 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
动力,为之后的火车、轮船提供动力,并带动机器生产。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的发明为
汽车、飞机等发明提供动力。(任选其中一项,史实正确,能够支持所选择的工业化的定义
即可。4分)
(3)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1分)
解读: 1770—1861年英国煤和铁产量大幅度增加,是因为工业革命创造巨大生产力。工业
革命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收入出现不平衡,资产阶级收入总体呈现较快增长,工人收入缓
慢增长,且资产阶级和工人收入差距拉大,导致阶级矛盾加剧。为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
的发展,英国政府通过《失业工人法》《养老金法》等来缓和阶级矛盾。(3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4张PPT)
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能力
第三部分
唯物史观
素养1
内涵: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目标要求:①能够认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知道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②知道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
③知道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知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知道在阶级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⑤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
⑥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结合史实进行阐述和说明。
——源自《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下同)
1. 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历史镜鉴】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①工人一天工作12~14个小时,每天四五点钟起床就匆匆赶到工厂去。②吃早饭的时候机器继续运转,迫使工人边吃饭边照看着活儿。中午12点,工人们像刚从牛棚里放出的牲口,四散向家中奔去。午餐一吃完,③他们又被牢牢地禁锢在一个拥挤不堪、肮脏龌龊的高温车间里不停地干活。他们④居住的房屋低矮、狭窄、潮湿,然而,这种糟糕透顶的房子还不属于自己,他们每周还需付房租给房东。
——据郭伟峰《英国家庭作坊和工厂制度下劳工生活状况比较》
特色考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的生存状况,(4分)分析这种状况对英国社会造成的影响。(4分)
【素养解读】本题呈现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的生活及工作情景,要求概括这一时期工人的生存状况,并分析这种状况对英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体现了对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知道在阶级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考查。
解题思维可视化
步骤1 审设问 1.明确答案来源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2.明确作答内容 概括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的生存状况,分析这种状况对英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步骤2 读材料 1.据设问,提取有效信息 ①②③④
2.信息转化 ①→劳动时间长 
②→劳动强度大;劳动节奏快 
③→劳动条件恶劣  ④→居住条件差 ①②③④→艰辛困苦
解题思维可视化
步骤3 规范答 分层、分点、历史术语作答:
状况:艰辛困苦;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劳动节奏快;劳动条件恶劣;居住条件差。(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影响:造成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逐步兴起。(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2. 人民群众的作用
上图展现了近代台湾人民反日斗争的历程,这一历程反映出( A )
A. 台湾军民反殖民统治的决心   B. 西方列强“以华制华”的政策
C. 台湾是中国反抗侵略的中心 D. 台湾军民粉碎了日本侵华野心
【素养解读】本题情境创设、任务驱动、设问指向与主题立意“人民群众的作用”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突出了对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知道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的考查。
解题思维可视化
步骤1 审设问 明确作答信息 “这一历程反映出……”
步骤2 读素材 据设问,提取 有效信息 ①→时间:1895—1945年
②→近代台湾人民反日斗争历程长、次数多
步骤3 定答案 分析备选项 根据题干年代尺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至1945年收回台湾期间,台湾地区反日斗争从未间断,反映出台湾军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决心,A项符合题意。题干并没有提及西方列强“以华制华”,B项排除;C、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唯物史观的全国特色考法还包括评价历史事件,分析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与经济动因,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或历史趋势等,备考时可关注山西、北京、安徽等省市的试题。
全国视野特色考法
谢谢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素养1 唯物史观
1. 下列图片共同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 社会变革引发的结果 B. 推动社会变革的因素
C. 发生兼并战争的原因 D. 修建水利工程的成就
2. 罗马的经济主要依靠奴隶,罗马帝国晚期,由于奴隶处境日益悲惨,他们丧失了生产兴趣,而且奴隶人口不断减少,造成劳动力严重短缺,社会产出跟不上社会消耗。据此可知,罗马帝国统治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  )
A. 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 B. 不断对外征战劳民伤财
C. 生产力水平的不断退步 D. 奴隶工作生产态度消极
3. 大化改新前,部民是主要生产者,没有人身自由。大化改新后,国家占有土地,授予公民口分田,以租庸调的形式向公民征收国税和课以徭役,而公民紧缚在口分田上,以臣属关系依附于国家。这说明大化改新(  )
A. 提高了地方管理职能 B. 加强了武士阶层的力量
C.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D. 推动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4.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点是(  )
A. 都是为了应对严重的民族危机 B. 都改变了社会性质,有利于社会进步
C. 都是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改革 D. 都废除了农奴制,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5.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受到一系列偶然形成的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农业革命将数量庞大的劳动人口从英国农场中解放出来,足以为新机器配置充足人员。
——摘编自《世界大历史(第3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促使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其他条件,并进行说明。(6分)
材料二 吾人所采用工业化之界说为:各种生产事业机械化及科学化,而其组织与管理亦科学化及合理化。在此概括的定义下,工业化当然不仅指工业发展之一端,而其内容包括下列各点:①工业本身机械化与科学化……③运输事业机械化与动力化;④各种生产事业以工业为中心而发展;⑤动力之普遍利用……⑧事业组织及管理科学化与合理化……
——刘大均《工业化与中国工业建设》
(2)根据材料二对工业化的定义,并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史实,为其中一项内容寻找史实依据。(4分)
材料三
1770—1861年英国煤和铁产量统计图 英格兰和威尔士人均年收入统计图
英国的部分立法
时间 立法 时间 立法
1795年 济贫法改革 1834年 济贫法修正案
1905年 失业工人法 1908年 养老金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对材料三进行解读。(4分,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图片“铁制农具”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商鞅铜方量”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都江堰”是水利工程建设,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变革、水利工程建设都是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因素,B 项符合题意。
2. A 
3. D 
4. B
5. (1)条件:农业革命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2分)
其他条件: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政治前提;英国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扩张与掠夺,为英国工业革命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促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任答其中一条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4分)
(2)示例一:内容①工业本身机械化与科学化: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后来,化工、冶金、采矿等许多工业生产部门都开始使用蒸汽机;1825年,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
示例二:内容⑤动力之普遍利用: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为之后的火车、轮船提供动力,并带动机器生产。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的发明为汽车、飞机等发明提供动力。(任选其中一项,史实正确,能够支持所选择的工业化的定义即可。4分)
(3)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1分)
解读: 1770—1861年英国煤和铁产量大幅度增加,是因为工业革命创造巨大生产力。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收入出现不平衡,资产阶级收入总体呈现较快增长,工人收入缓慢增长,且资产阶级和工人收入差距拉大,导致阶级矛盾加剧。为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英国政府通过《失业工人法》《养老金法》等来缓和阶级矛盾。(3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