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素养 3 史料实证
1. 下表所示资料可以用来说明( )
地点 云南元谋县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出土文物 炭屑和烧骨化石 头盖骨、牙齿化石
史料实证价值 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 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
A. 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 B. 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会保存火种
C. 元谋人和北京人体貌具有相似性 D. 中国大地较早孕育了早期人类
2.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如果要研究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情况,下列最为
可信的依据是( )
A. 史书记载 B. 考古发现 C. 神话传说 D. 主观推测
3. 以下是出土文物和史籍中对同一事件的历史记述,由此可知( )
A. 史书记载完全真实可靠 B. 不同史料可以相互印证
C. 考古发掘更加公正客观 D. 史料史籍价值高于文物
4. 下列两则史料共同印证了我国古代( )
上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
时期引入内地。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法曲》
A. 对外交往频繁 B. 民族交往交融
C. 政治较为清明 D. 对边疆的管辖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 下面是两则有关北宋时期的史料记载,其共同反映了此时期 ( )
《宋金纸币史》 北宋川蜀地区“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等
《汴都赋》 记载京城汴梁市场上的商品有“安邑之枣,江陵之橘,陈夏之漆”
A. 商品贸易相当繁荣 B. 南方农业相当发达
C. 市坊界限逐渐打破 D. 政府重视经济发展
6. 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是一部以三国史实为基础的长篇历史小说。同学们阅读
《三国演义》后,对比所学三国历史,形成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
A. 阅读《三国演义》,就能了解三国的真实历史
B. 《三国演义》取材于史实,属于一手文献史料
C. 《三国演义》是文学创作,不能帮助我们了解相关史实
D. 《三国演义》有助于理解历史,但需要和真实历史相结合
7. (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组
图① 遣唐使出使图 图② 日本的和同开珎
第二组
图③ 南宋持罗盘陶俑 图④ 哥伦布登上新大陆
(1)史料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上述史料可以按照如下进行分类,请把序号填入对应的横线处。
(4分)实物史料: ________;图像史料: ________
(2)中外历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任选其中一组图片,对其所反映史事的中国与世界
的联系进行说明。(5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 (14分)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依据,运用可信史料进行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必备素养。阅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193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情况(单位:亿关两)
年份 进口净值 出口净值 出超(+) 或入超(-)
1928 11.96 9.91 -2.05
1929 12.66 10.16 -2.50
1930 13.10 8.95 -4.15
1931 14.33 9.09 -5.24
——摘编自许涤新等主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等
材料二 1950年中苏两国的贸易额在中国内地对外贸易中的比重,由 1949年的第三上升为
第一。1951年中国与苏联的进出口总额比 1950年增长了 138.9%。到 1952年,中国与苏联、
东欧及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总额已占中国内地对外贸易总额的 81.26%。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28—1931 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变化及其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合理解
释。(6分)
(3)数据是史料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和支撑。在探究历史过程中,对
数据的使用应注意什么?(2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参考答案
1. A
2. B
3. 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利簋记载了武王牧野伐纣的过程,而在《尚书·牧誓》
中同样记载了牧野之战,说明实物史料和文字史料对同一事件可以互相印证,B项符合题意。
史书记载完全真实可靠的说法过于绝对,且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 A项;题干并非将考古
发掘与史籍的客观性进行对比,考古发掘更加公正客观、史料史籍价值高于文物无从得出,
排除 C、D两项。
4. B
5. A
6. 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三国演义》是一部以三国史实为基础的长篇历史小说”可
知,《三国演义》有助于理解历史,但也需要和真实历史相结合,D项符合题意。《三国演义》
是历史小说,不属于第一手文献史料,也无法反映三国的真实历史,A、B两项排除;《三国
演义》是以三国史实为基础进行的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相关史实,C
项排除。
7. (1)实物史料:②③;(2分)图像史料:①④。(2分)
(2)示例:第一组。
说明:唐朝时,日本政府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中国先进文化,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
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等传回日本。日本的和同开珎形制与唐开元通宝高度相似,说
明中国先进文化传入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分)
8. (1)变化:进口净值逐年增加;出口净值有所波动;入超增多。(任答一点得 2 分)背景:
九一八事变爆发;国内政局动荡;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等。(一点 2分,任答两点得 4分)
(2)趋势:中苏贸易额增加;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占比提高。(任答一点得 2 分)解
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保持良好的经贸交流;
1950 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对中国与西方的贸易产生一定影响;冷战形势下,美国等帝国
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封锁和禁运,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下降等。(一点 2 分,任答两
点得 4分)
(3)数据使用不能根据使用需要任意修改;数据统计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应多方查证,
相互印证,谨慎使用等。(任答一点得 2分,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6张PPT)
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能力
第三部分
史料实证
素养3
内涵: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目标要求:①了解史料的主要类型,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提高对史料的识读能力;
②能够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学会根据可信史料对历史进行论述;
③初步形成重证据的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1. 史料分类
特色考法
(1)按表现形式:分为实物史料(指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被保留或遗留下来有形物品,如人类化石、考古遗址、出土文物);文献史料(指用文字语言记载的历史资料,包括各类史书、档案、地方志、家谱、日记、笔记、杂志报纸等;是研究历史的主要史料载体);口述史料(指当事人或知情人留下的口头资料。如传说、访谈录等);图像史料(指影像史料,如地图、画像、照片等);音像史料(指能反映不同历史内容的录音、录像及纪实性影视作品,如电影、纪录片等);数字史料(指多媒体资料,如电子书、电子期刊、网页等)
(2)按史料价值:分为直接史料,也称第一手史料(当时或当事人提供的史料,如出土的文物、照片等。价值较高,高于二手史料,很多情况下可以作为直接证据);间接史料,也称第二手史料(对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如根据一手史料整理而成的人物传记、历史纪录片等)
文物是我们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下列文物都可以用来研究( D )
A. 贵族等级制度 B. 军事技术 C. 小农经济 D. 冶炼铸造
【素养解读】本题呈现了先秦时期的三件出土文物,要求对史料进行分析并归纳主题,体现了对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了解史料的主要类型,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提高对史料的识读能力”的考查。
解题思维可视化
步骤1审设问 明确作答 信息 “下列文物都可以用来研究……”
步骤2读素材 据设问,提取有效信息 ①→西周时期青铜礼器 ②→春秋时期青铜兵器
③→春秋时期铁制农具
步骤3 定答案 分析备选项 根据题干图片文字信息“毛公鼎”“夫差矛”“铁农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公鼎是西周时期的青铜礼器,夫差矛是春秋时期的青铜兵器,铁农具是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的铁制农具,这三件文物共同反映了先秦时期高超的冶炼铸造技术,D项符合题意。
2. 史料信度
形式 证史价值
遗址遗物 作为历史证据,遗址遗物可证文献之记载,可校文献之谬误,可补文献记载之缺轶。尤其对无文字记载的史前社会,文物是研究、复原其社会面貌的实物史料,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历史照片 (1)没有经过刻意伪造的照片是还原历史的可靠证据
(2)从照片拍摄动机与达成效果的不一致中可以发现深层的证史价值
(3)照片不能反映历史全貌,证史必须图文互证
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能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可反映作者对所处时代和当时事件的认识;可以同历史记载相互印证,有时是对历史记载的有益补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时代风貌
史料的类型多种多样,价值各有不同。在下列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的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D )
A. 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
B. 关于二战的电影《最长的一天》
C. 长篇小说中关于德国闪电战的描述
D. 当时拍摄的德军通过华沙街头的照片
【素养解读】本题通过呈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料,要求在比较中对史料信度和史料价值作出判断,体现了对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能够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学会根据可信史料对历史进行论述”的考查。
3. 史料实证
右图是①北魏宣武帝为父亲孝文帝、母亲文昭皇太后祈福而雕刻的浮雕,图中②孝文帝及其随从的衣冠器物均有明显的汉族风格。这一风格能够佐证当时( C )
A. 经济的发展 B. 艺术的高超
C. 民族的交融 D. 军力的强盛
【素养解读】本题通过呈现北魏宣武帝为父亲孝文帝、母亲文昭皇太后祈福而雕刻的浮雕,反映出文物考古的证史作用和证史价值,体现了对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初步形成重证据的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的考查。
解题思维可视化
步骤1 审设问 明确作答信息 “这一风格能够佐证当时……”
步骤2 读素材 据设问,提取有效信息 ①→雕刻对象为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
②→特点:孝文帝及其随从的衣冠器物均有明显的汉族风格
解题思维可视化
步骤3 定答案 分析备选项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其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及其随从穿着汉族风格的服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等,促进了民族交融,故C项符合题意。浮雕以及题干信息无法说明经济的发展、艺术的高超及军力的强盛,A、B、D三项排除。
史料实证的全国特色考法还包括二重证据法、孤证不立等,备考时可关注广东、上海等省市试题。
全国视野特色考法
谢谢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素养3 史料实证
1. 下表所示资料可以用来说明( )
地点 云南元谋县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出土文物 炭屑和烧骨化石 头盖骨、牙齿化石
史料实证价值 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 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
A. 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 B. 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会保存火种
C. 元谋人和北京人体貌具有相似性 D. 中国大地较早孕育了早期人类
2.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如果要研究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情况,下列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
A. 史书记载 B. 考古发现 C. 神话传说 D. 主观推测
3. 以下是出土文物和史籍中对同一事件的历史记述,由此可知( )
A. 史书记载完全真实可靠 B. 不同史料可以相互印证
C. 考古发掘更加公正客观 D. 史料史籍价值高于文物
4. 下列两则史料共同印证了我国古代( )
上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法曲》
A. 对外交往频繁 B. 民族交往交融
C. 政治较为清明 D. 对边疆的管辖
5. 下面是两则有关北宋时期的史料记载,其共同反映了此时期 ( )
《宋金纸币史》 北宋川蜀地区“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等
《汴都赋》 记载京城汴梁市场上的商品有“安邑之枣,江陵之橘,陈夏之漆”
A. 商品贸易相当繁荣 B. 南方农业相当发达
C. 市坊界限逐渐打破 D. 政府重视经济发展
6. 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是一部以三国史实为基础的长篇历史小说。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后,对比所学三国历史,形成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
A. 阅读《三国演义》,就能了解三国的真实历史
B. 《三国演义》取材于史实,属于一手文献史料
C. 《三国演义》是文学创作,不能帮助我们了解相关史实
D. 《三国演义》有助于理解历史,但需要和真实历史相结合
7. (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组
图① 遣唐使出使图 图② 日本的和同开珎
第二组
图③ 南宋持罗盘陶俑 图④ 哥伦布登上新大陆
(1)史料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上述史料可以按照如下进行分类,请把序号填入对应的横线处。(4分)实物史料: ________;图像史料: ________
(2)中外历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任选其中一组图片,对其所反映史事的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进行说明。(5分)
8. (14分)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依据,运用可信史料进行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必备素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193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情况(单位:亿关两)
年份 进口净值 出口净值 出超(+) 或入超(-)
1928 11.96 9.91 -2.05
1929 12.66 10.16 -2.50
1930 13.10 8.95 -4.15
1931 14.33 9.09 -5.24
——摘编自许涤新等主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等
材料二 1950年中苏两国的贸易额在中国内地对外贸易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第三上升为第一。1951年中国与苏联的进出口总额比1950年增长了138.9%。到1952年,中国与苏联、东欧及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总额已占中国内地对外贸易总额的81.26%。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8—193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变化及其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合理解释。(6分)
(3)数据是史料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和支撑。在探究历史过程中,对数据的使用应注意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 A
2. B
3. 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利簋记载了武王牧野伐纣的过程,而在《尚书·牧誓》中同样记载了牧野之战,说明实物史料和文字史料对同一事件可以互相印证,B项符合题意。史书记载完全真实可靠的说法过于绝对,且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题干并非将考古发掘与史籍的客观性进行对比,考古发掘更加公正客观、史料史籍价值高于文物无从得出,排除C、D两项。
4. B
5. A
6. 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三国演义》是一部以三国史实为基础的长篇历史小说”可知,《三国演义》有助于理解历史,但也需要和真实历史相结合,D项符合题意。《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不属于第一手文献史料,也无法反映三国的真实历史,A、B两项排除;《三国演义》是以三国史实为基础进行的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相关史实,C项排除。
7. (1)实物史料:②③;(2分)图像史料:①④。(2分)
(2)示例:第一组。
说明:唐朝时,日本政府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中国先进文化,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等传回日本。日本的和同开珎形制与唐开元通宝高度相似,说明中国先进文化传入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分)
8. (1)变化:进口净值逐年增加;出口净值有所波动;入超增多。(任答一点得2分)背景:九一八事变爆发;国内政局动荡;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等。(一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2)趋势:中苏贸易额增加;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占比提高。(任答一点得2分)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保持良好的经贸交流;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对中国与西方的贸易产生一定影响;冷战形势下,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封锁和禁运,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下降等。(一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3)数据使用不能根据使用需要任意修改;数据统计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应多方查证,相互印证,谨慎使用等。(任答一点得2分,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