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章末提优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章末提优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5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2-20 10:3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章末提优训练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30分)
1.2018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发现石墨烯的开创性研究者,金刚石、石墨、C60和石墨烯的结构示意图分别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四种物质都很软,可作润滑剂
B.这四种物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C.这四种物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CO2
D.这四种物质的结构中都是每个碳原子连接3个碳原子
第1题图+
2.作为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轻、最薄的新材料之一,石墨烯的研究应用一直引发各国激烈竞争。在五年前,由于石墨烯原料制备工艺复杂,国内厂家从美国购买石墨烯对照品,每克价格高达500元人民币,而经过国内企业的研发突破,使得当初成本高昂的石墨烯原料价格降至原先的千分之一。石墨烯状如蜂巢,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六边形单元向外延展而成,下列有关石墨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墨烯属于单质
B.石墨烯与C60是同一种物质
C.石墨烯常温下化学性质活泼
D.石墨烯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和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不同
3.下列实验设计中,不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是( )
A. B.C. D.
4.下列有关CO2和CO的叙述,正确的是( )
A.CO2、CO都能用于灭火
B.二者的组成元素相同,密度也相同
C.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CO不能
D.CO、CO2在空气中含量高都能使人死亡,因为它们都有毒性
5.要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一氧化碳, 可将混合气体(  )
A.点燃烧掉 B.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C.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D.通过炽热的炭层
6.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一氧化碳用于炼铁
C.金刚石用于制玻璃刀 D.石墨用于作电极
7.下列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和方法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制取CO2 B.收集CO2 C.CO2的验满 D.CO2的检验
第7题图 第8题图
8.如图装置可用于气体的收集、检验、除杂和体积的测量等,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
A.气体从a端通入,收集二氧化碳
B.瓶内装有澄清石灰水,检验氧气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
C.瓶内装有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
D.在b端接量筒,瓶内装满水,测量气体的体积
9.“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下列叙述不科学的是( )
A.区别硬水与软水常用肥皂水 B.久未开启的地窖,不可贸然进入
C.加碘食盐的“碘”是指碘元素 D.经常用的铅笔,主要成分中有大量铅
10.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描述,完全正确的是(  )
A.组成:CO2、CO均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性质:CO2、CO密度均大于空气
C.用途:CO2可用于人工降雨;CO可用于气体肥料
D.危害:CO2会导致酸雨;CO会引起雾霾
11.实验室制取一氧化碳发生的化学反应是HCOOH (甲酸)H2O+CO↑。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一氧化碳并还原氧化铜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过程中a处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
B.浓硫酸在制取一氧化碳的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C.大气球的作用是收集一氧化碳,防止其污染空气
D.该实验所涉及到的反应类型有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
第11题图 第12题图
12.甲、乙、丙是某同学设计的三套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对三套装置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装置此时容器内右侧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B.此时甲装置中的止水夹M处于关闭状态
C.乙装置N处添加止水夹可以与甲装置具有相同功能
D.甲装置和丙装置具有可控制反应进行或停止的功能
13.4.6g某物质在足量的O2中充分燃烧,生成8.8gCO2和5.4g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此物质中一定含C、H元素;②可能含O元素;③一定含O元素;④物质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3;⑤物质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4;⑥此物质的化学式为C2H6O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①③④⑥ D.①③⑤⑥
14.碳及含碳物质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质Y可以为稀硫酸 B.X可以是酒精
C.反应①一定是化合反应 D.反应②可以是吸热反应
第14题图 第15题图
15.取三套如图1所示的相同的装置、连接好装置和压强传感靠。气密性良好的烧瓶内均充满CO2,三位同学同时分别用注射器向烧瓶中迅速注入等量的水、饱和石灰水和40%的氢氧化钠溶液,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在振荡烧瓶。观察传感器所示气压变化如图2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2代表加入的是水
B.AB段气压增大的原因之一是液体的添加使气体体积缩小
C.曲线1中CD段气压“急速减小的原因可能是装置漏气”
D.吸收CO2,用石灰水较合适
二.非选择题( 40 分)
16.(3分)中华民族有许多和传统节日有关的习俗。
(1)春节——喜贴春联。用墨汁书写的春联能长时间保存的原因是  。
(2)端午节——端午食粽。粽子是用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味道松软可口,营养丰富。煮粽子时用天然气做燃料,天然气燃烧发生的是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中秋赏月——用手电筒。手电筒电池中石墨表现出优良的导电性能。石墨与金刚石物理性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    。
17.(5分)如图是某同学对二氧化碳部分知识构建的网络图(部分反应条件和部分生成物省略)。请按下列要求填空:
(1)物质a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是______。
(2)物质b主要成分中阳离子是_____。’
(3)物质c(C6H12O6)所属类别是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该物质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___。
(4)写出由CO2生成物质d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
(5)标出物质e化学式中带点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
18.(6分)下图的甲、乙分别是木炭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中观察到的共同的实验现象是①_______;②_______。
(2)实验说明木炭与一氧化碳都具有______性;与一氧化碳不同,木炭还原氧化铜需要能产生更高温度的酒精喷灯,这说明木炭与一氧化碳相比较,______的这一性质较强。
(3)乙中的尾气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需要处理。你认为比较好的处理方法为:_____。
19.(8分)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制取装置如下,请回答:
(1)写出编号仪器的名称:Ⅰ______;Ⅱ______。
(2)实验室既可以制取 CO2,又可以制取 O2的发生装置为______(填装置编号),收集一瓶较纯净的 O2可以选用的装置是______。(填装置编号)。
(3)某同学利用空塑料输液袋收集二氧化碳(如下图),验满时,把燃着的木条放在玻璃管______(填“a”或“b”)端,如果熄灭则满了。
(4)小明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氧气,反应中固体总质量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
Ⅰ、反应生成的氧气质量是______g。
Ⅱ、请分析图中 P 点固体的成分:______。
20.(8分)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处于不停的循环过程中。
(1)如图是大自然中碳循环的局部示意图1
①图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是  (填序号);
②海水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吸收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之一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科学家设想利用太阳能加热器捕捉”空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然后再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工作原理如图2。
①写出步骤2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下列有关这种设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充分利用太阳能B.不需要能源C.原理易得且可循环利用D.可全天候使用
21.(10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用贝壳和一定浓度的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二氧化碳的部分性质,在实验中使用了压强和温度两种传感器。
【查阅资料】①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贝壳中的其它杂质对实验影响可以忽略不计;②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探究实验一】贝壳与稀盐酸反应速率的探究 分别取等质量颗粒状和粉末状的贝壳样品与等体积、等浓度的足量稀盐酸在图1的三颈烧瓶中反应,采集数据,如图2和图3
(1)根据图2回答:对比分析可知,曲线______(填“①”或“②”)表示粉末状贝壳与稀盐酸反应。
(2)据图3分析,贝壳与盐酸反应______(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探究实验二】发生装置的优化
(3)选用图4装置制二氧化碳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为了解该装置的特点,他们在装置中连接压强传感器(如图4左),从而测定实验中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化的情况(如图4右),其中曲线ab段对应的现象是______。
【探究实验三】验证CO2的性质
操作步骤:用三个250mL的烧瓶收集满CO2进行实验,如图5所示,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液体全部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三个烧瓶。
回答下列问题:
(4)实验步骤中,曲线1、2、3中ab段压强增大的原因是______。
(5)曲线2对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教师样卷
一.选择题(30分)
1.2018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发现石墨烯的开创性研究者,金刚石、石墨、C60和石墨烯的结构示意图分别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这四种物质都很软,可作润滑剂
B.这四种物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C.这四种物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CO2
D.这四种物质的结构中都是每个碳原子连接3个碳原子
第1题图+
2.作为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轻、最薄的新材料之一,石墨烯的研究应用一直引发各国激烈竞争。在五年前,由于石墨烯原料制备工艺复杂,国内厂家从美国购买石墨烯对照品,每克价格高达500元人民币,而经过国内企业的研发突破,使得当初成本高昂的石墨烯原料价格降至原先的千分之一。石墨烯状如蜂巢,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六边形单元向外延展而成,下列有关石墨烯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石墨烯属于单质
B.石墨烯与C60是同一种物质
C.石墨烯常温下化学性质活泼
D.石墨烯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和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不同
3.下列实验设计中,不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是( A )
A. B.C. D.
4.下列有关CO2和CO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CO2、CO都能用于灭火
B.二者的组成元素相同,密度也相同
C.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CO不能
D.CO、CO2在空气中含量高都能使人死亡,因为它们都有毒性
5.要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一氧化碳, 可将混合气体( C )
A.点燃烧掉 B.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C.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D.通过炽热的炭层
6.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B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一氧化碳用于炼铁
C.金刚石用于制玻璃刀 D.石墨用于作电极
7.下列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和方法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C )
A.制取CO2 B.收集CO2 C.CO2的验满 D.CO2的检验
第7题图 第8题图
8.如图装置可用于气体的收集、检验、除杂和体积的测量等,不能完成的实验是(D )
A.气体从a端通入,收集二氧化碳
B.瓶内装有澄清石灰水,检验氧气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
C.瓶内装有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
D.在b端接量筒,瓶内装满水,测量气体的体积
9.“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下列叙述不科学的是( D )
A.区别硬水与软水常用肥皂水 B.久未开启的地窖,不可贸然进入
C.加碘食盐的“碘”是指碘元素 D.经常用的铅笔,主要成分中有大量铅
10.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描述,完全正确的是( A )
A.组成:CO2、CO均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性质:CO2、CO密度均大于空气
C.用途:CO2可用于人工降雨;CO可用于气体肥料
D.危害:CO2会导致酸雨;CO会引起雾霾
11.实验室制取一氧化碳发生的化学反应是HCOOH (甲酸)H2O+CO↑。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一氧化碳并还原氧化铜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反应过程中a处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
B.浓硫酸在制取一氧化碳的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C.大气球的作用是收集一氧化碳,防止其污染空气
D.该实验所涉及到的反应类型有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
第11题图 第12题图
12.甲、乙、丙是某同学设计的三套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对三套装置分析不正确的是( C )
A.甲装置此时容器内右侧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B.此时甲装置中的止水夹M处于关闭状态
C.乙装置N处添加止水夹可以与甲装置具有相同功能
D.甲装置和丙装置具有可控制反应进行或停止的功能
13.4.6g某物质在足量的O2中充分燃烧,生成8.8gCO2和5.4g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①此物质中一定含C、H元素;②可能含O元素;③一定含O元素;④物质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3;⑤物质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4;⑥此物质的化学式为C2H6O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①③④⑥ D.①③⑤⑥
14.碳及含碳物质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物质Y可以为稀硫酸 B.X可以是酒精
C.反应①一定是化合反应 D.反应②可以是吸热反应
第14题图 第15题图
15.取三套如图1所示的相同的装置、连接好装置和压强传感靠。气密性良好的烧瓶内均充满CO2,三位同学同时分别用注射器向烧瓶中迅速注入等量的水、饱和石灰水和40%的氢氧化钠溶液,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在振荡烧瓶。观察传感器所示气压变化如图2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
A.曲线2代表加入的是水
B.AB段气压增大的原因之一是液体的添加使气体体积缩小
C.曲线1中CD段气压“急速减小的原因可能是装置漏气”
D.吸收CO2,用石灰水较合适
二.非选择题( 40 分)
16.(3分)中华民族有许多和传统节日有关的习俗。
(1)春节——喜贴春联。用墨汁书写的春联能长时间保存的原因是  。
(2)端午节——端午食粽。粽子是用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味道松软可口,营养丰富。煮粽子时用天然气做燃料,天然气燃烧发生的是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中秋赏月——用手电筒。手电筒电池中石墨表现出优良的导电性能。石墨与金刚石物理性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    。
【答案】(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2)化学变化。(3)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17.(5分)如图是某同学对二氧化碳部分知识构建的网络图(部分反应条件和部分生成物省略)。请按下列要求填空:
(1)物质a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是______。
(2)物质b主要成分中阳离子是_____。’
(3)物质c(C6H12O6)所属类别是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该物质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___。
(4)写出由CO2生成物质d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
(5)标出物质e化学式中带点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
【答案】(1)CH4 (2) Ca2+ (3)有机物 6:1:8 (4) CO2+H2O=H2CO3 (5)+1价
18.(6分)下图的甲、乙分别是木炭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中观察到的共同的实验现象是①_______;②_______。
(2)实验说明木炭与一氧化碳都具有______性;与一氧化碳不同,木炭还原氧化铜需要能产生更高温度的酒精喷灯,这说明木炭与一氧化碳相比较,______的这一性质较强。
(3)乙中的尾气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需要处理。你认为比较好的处理方法为:_____。
【答案】(1) 黑色固体变成光亮的红色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 还原 一氧化碳 (3)用导气管导引到酒精灯火焰处燃烧
19.(8分)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制取装置如下,请回答:
(1)写出编号仪器的名称:Ⅰ______;Ⅱ______。
(2)实验室既可以制取 CO2,又可以制取 O2的发生装置为______(填装置编号),收集一瓶较纯净的 O2可以选用的装置是______。(填装置编号)。
(3)某同学利用空塑料输液袋收集二氧化碳(如下图),验满时,把燃着的木条放在玻璃管______(填“a”或“b”)端,如果熄灭则满了。
(4)小明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氧气,反应中固体总质量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
Ⅰ、反应生成的氧气质量是______g。
Ⅱ、请分析图中 P 点固体的成分:______。
【答案】(1)试管 锥形瓶 (2) B F (3)b (4)9.6 KClO3、KCl、MnO2
20.(8分)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处于不停的循环过程中。
(1)如图是大自然中碳循环的局部示意图1
①图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是  (填序号);
②海水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吸收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之一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科学家设想利用太阳能加热器捕捉”空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然后再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工作原理如图2。
①写出步骤2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下列有关这种设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充分利用太阳能B.不需要能源C.原理易得且可循环利用D.可全天候使用
【答案】(1)①③⑤;②:CO2+H2O=H2CO3;
(2)①:CaCO3CaO+CO2↑;②:BD。
21.(10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用贝壳和一定浓度的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二氧化碳的部分性质,在实验中使用了压强和温度两种传感器。
【查阅资料】①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贝壳中的其它杂质对实验影响可以忽略不计;②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探究实验一】贝壳与稀盐酸反应速率的探究 分别取等质量颗粒状和粉末状的贝壳样品与等体积、等浓度的足量稀盐酸在图1的三颈烧瓶中反应,采集数据,如图2和图3
(1)根据图2回答:对比分析可知,曲线______(填“①”或“②”)表示粉末状贝壳与稀盐酸反应。
(2)据图3分析,贝壳与盐酸反应______(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探究实验二】发生装置的优化
(3)选用图4装置制二氧化碳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为了解该装置的特点,他们在装置中连接压强传感器(如图4左),从而测定实验中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化的情况(如图4右),其中曲线ab段对应的现象是______。
【探究实验三】验证CO2的性质
操作步骤:用三个250mL的烧瓶收集满CO2进行实验,如图5所示,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液体全部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三个烧瓶。
回答下列问题:
(4)实验步骤中,曲线1、2、3中ab段压强增大的原因是______。
(5)曲线2对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答案】(1)① (2)放出 (3)试管中液面逐渐下降 (4)迅速将注射器内液体全部注入各自烧瓶中,瓶内物质体积增大,而烧瓶的体积不能增大,导致压强大
(5)CO2+Ca(OH)2=CaCO3↓+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