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直击考点培优模拟卷04(新高考通用)(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语文直击考点培优模拟卷04(新高考通用)(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0 10:37:12

文档简介

冲刺2024年高考语文直击考点培优模拟卷(四)
(适合新高考卷地区)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远在先秦时期,中国人民就已经发现,无论自然、社会还是人生,都有时有位。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因此,我们为人处事都必须尊时守位。
所谓尊时,就是“待时而动”“与时偕行”,就是“因时制宜,审势而行”,意即要顺应,进而引领历史形势和时代潮流。所谓守位,乃是根据自己的职位、地位、身份、权限来生活和工作。“尊时旁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尊时与守位是个统一的整体,尊时必须守位,守位一定要尊时;而贯穿其中的基本精神必须是崇尚道义、敬德保民,坚持以道义尊时守位。
在尊时守位这一点上,中国人民从不盲目地“乐天知命”,更不只是消极地“安分守已”,而是在遵循历史现实的前提下,以保持天地万物的和谐秩序,即“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坚持“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管子·霸言》)的前提下,积极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审时度势”,“时诎则诎,时伸则伸”(《荀子·仲尼》)。在时机未到时,遵养待时,“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易传·系辞下》),积蓄力量,做好准备;一旦时机成熟就紧紧抓住,“来而不可失者,时也”(宋·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立即行动起来,“因时制宜,审势而行”(清·洪仁玕《资政新篇》)。中国人民认为,“圣人不能为时,时至而弗失”(《战国策·秦策》)。总之,能否自觉尊时守位,是判别圣凡、区分智愚的一条重要标准。
“尊时”决不应当只根据自己的一己之利去趋炎附势、投机取巧,而“守位”更不是贪恋个人的某些暂时权位,享安富尊荣。真正的尊时守位,应当是指行为的主体者清醒、自觉地把握时代的主流,坚持正确的方向,代表着社会先进势力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明智地选择好自己的岗位,努力奋斗,去创造历史。为此,他们必须抗击逆流,克服险阻,有时甚至会牺牲自身的暂时或局部利益,使其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体现在自身的实践中。
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历代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之所以高尚,事业之所以成功,都是由于他们能够在坚持尊时守位之中,践行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以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作指导来尊时守位,完成历史赋予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像焦裕禄、袁隆平、张桂梅等英雄模范,个个都是尊时守位的光辉榜样!他们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正是通过“尊时守位”来彰显。同样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也正是凭借他们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尊时守位的劳动和贡献中保存下来并且不断发扬光大。今天,我们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时守位仍然是重要基石。无论什么人,做什么事,都应该发扬中华民族这一优良传统,以高度的精神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尊时守位加以贯彻和落实。
(摘编自王颖、陈瑛《论“尊时守位”》)
材料二:
春节期间邂逅两个词:“春节游行”出自春节前夕的《光明日报》;“外出守岁”出自大年初一的央视晚间新闻。二者都算混搭。前者,也许算海外唐人街过中国年的不得要领。而后者,如果是参加家庭之外的迎新活动,那是舍本逐末。“外出守岁”,是否偏离了春节尊时守位的精神价值呢?
进入腊八,一直到元宵,特别是除夕和初一,几乎每一天,都有特定的意义,中国家庭都会自觉对标。这是春节的时间性。公务人员、职员、商人、农民、学生及各色人等,随着春节的临近,无不迅速回归作为一个家庭的角色。一场数亿人次的大迁徙,就是回家乡、去团圆,这是春节为人儿女、为人父母的“人本位”取向。
旅游过年再怎么时兴,也一定以家庭组团为基本模式;央视春晚再怎么创新,也必须以家庭团圆为基本取向。除夕是辞旧迎新的关键节点,尊时守位的要求格外清晰具体。几点贴春联,几点祭祀先祖,几点吃团年饭,几点看春晚,几点迎新年放鞭炮,堪称倒计时的拉长版。这一晚,祖辈安享晚辈孝敬,父母操持完岁末最后的家务,儿孙沉浸在一年中最无忧无虑的幸福之中。什么经济拮据、职场烦恼、学习压力,统统让位于温情相聚。就是在旧社会,逃债的穷人,除夕夜也可以回家。如果贴了春联门神,讨债的人也不能再上门。
这样一种尊时守位,是全体华人的共识,一年只有这一次。如果学西方大众狂欢、广场跨年,人回家,心在外,千里迢迢往家奔意义何在?家中老小由谁陪伴?与“最近的遥远”(各人玩各人手机)有什么两样?一面抱怨没有年味,一面将围炉夜话、祭祖祈福视为敝屣,至少谈不上文化自爱。
春节是一部经典,历经数千年,堪称中华民俗的金科玉律。它以仪式告诫人们,该节日是人与自然时序的和谐共生,是中华文化勃发的一种特殊孕育状态。守岁,是家庭内聚型特征最集中的体现。外出,自有大年最初几天的串门走亲戚,还有庙会和元宵的公共活动。
长假毕,一场反向迁徙,演绎着人们开始恢复各种社会角色。上班收心,马上进入工作状态,撸起袖子干出“开门红”,应该是过好大年的必然续篇,更是尊时守位的社会价值所在,也是每个中国人的行为遵循。
(摘编自易国祥《彰显春节“尊时守位”的精神价值》)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时与守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两者互为前提,密不可分,而贯穿其中的基本精神是道义。
B. 真正的尊时守位要求主体清醒、自觉地把握时代主流,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甚至在克服困难时做出部分牺牲。
C. 材料二重点阐释了“外出守岁”这个新词,大体上认为其偏离了尊时守位的历史传统,不符合中国家庭的内聚型特征。
D. 学西方大众狂欢、广场跨年,将围炉夜话、祭祖祈福视为敝屣,使得文化自爱缺失、过年年味丧失、回家失去意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以尊时守位为核心,材料一更强调要“顺应历史形势”,而材料二更强调要“引领时代潮流”。
B. 材料一引用了大量古文,论述了中国古人在尊时守位上的智慧做法,很值得当代人吸收学习。
C. 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来指导尊时守位,能帮助避免趋炎附势、投机取巧、安享尊荣的错误做法。
D. 尊时守位这一历史传统在除夕当天尤为突出,体现在以家庭组团为基本模式,对何时做何事形成了清晰的要求。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易传·艮卦》)
B.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易传·系辞上》)
C.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荀子·王霸》)
D.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
4. 材料一指出:“像焦裕禄、袁隆平、张桂梅等英雄模范,个个都是尊时守位的光辉榜样!”请结合所积累的知识,从三位英雄模范中任选一位,分析他(她))的时位观。(4分)
5. 尊时守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结合材料,谈谈其在当今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二次探监
列夫·托尔斯泰
典狱长站起来,走了出去,于是剩下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人了。
对于聂赫留朵夫来说,关键性的时刻到了。他一直在责备自己,上次见面没有对她说出主要的话,也就是没有说他要和她结婚,现在他下定决心要告诉她。她坐在桌子的一边,聂赫留朵夫坐在对面。屋里很亮,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在近距离内看清了她的脸,看到了她眼角、嘴边的皱纹和浮肿的眼皮。他比以前更怜惜起她来。
他用臂肘支着身子,紧紧靠在桌子上,说:“要是这状子不顶事,那咱们就告御状。凡是能做的,咱们都要做到。”
“是啊,要是以前有个好律师就行了……”她打断他的话说,“那时候要是大家知道我跟您认识,就大不一样了。可结果怎样呢?都把我当成小偷了。”
聂赫留朵夫正要说说心里话,可是她又说起来:“我有一件事要对您说说。我们这儿有一个很好的老婆子,平白无故坐起牢来,她坐牢,儿子也坐牢。大家都知道他们没有罪,可是有人控告他们放火,所以就坐了牢。她儿子姓敏绍夫。您就行行好,帮她操操心吧。”她说着,一会儿看看他,一会儿垂下眼睛笑笑。
“好的,我去办,问问是怎么一回事儿。”聂赫留朵夫接着说,“不过我想和您谈谈自己的事。您记得上次我对您说的话吧?”
“您说了很多呀。上次您说什么来着?”她一面说,一面不停地笑,转悠着脑袋,一会儿转到这边,一会儿转到那边。
“我说过,我来请求您饶恕我。”他说。
“怎么啦,老是饶恕呀饶恕,一点儿也用不着……”
“我说过我要弥补我的过错。”聂赫留朵夫继续说,“不是嘴上说说,而是用行动来弥补。我决定和您结婚。”
她脸上流露出惊骇的神气。她那斜视的眼睛呆住了,像是在看他,又像不是在看他。
“又是为什么呀?”她恶狠狠地皱着眉头说。
“我觉得,我应该这样做,才对得起上帝。”
“怎么又把什么上帝搬出来啦?什么上帝?当初您要是记着上帝就好啦。”她说完这话,就张大了嘴,不说了。
聂赫留朵夫这时才闻到她嘴里有一股浓烈的酒气,于是明白了她兴奋的原因。
“您安静一点儿。”他说。
“我没有什么安静不安静的。你以为我醉了吗?我就是醉了,也明白我说的是什么。”她忽然很快地说起来,脸涨得通红:“我是苦役犯,您是老爷,是公爵,用不着来沾我,弄一身脏。你去找你们那些公爵小姐好啦,我的身价是一张十卢布的红票子。”
“不论你说得多么难听,也说不出我心里是什么滋味。”聂赫留朵夫浑身哆嗦着,小声说,“你想象不出,我觉得对不起你,心里有多么难受!”
“‘我觉得对不起你’……”她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那时候你倒不觉得,却塞给我一百卢布。那就是你出的价钱……”
“我知道,知道,可是现在究竟该怎么办呢?”聂赫留朵夫说,“现在我决定再也不离开你了。”他又说了一遍:“我说到做到。”
“可是我说,你做不到!”她说着,大声笑了起来。
“卡秋莎!”他说着,就去摸她的手。
“你走开,别挨我。”她气得一张脸变了颜色,叫了起来,一面把手从他手里往外抽。“你是想拿我来拯救你自己,你今生拿我寻欢作乐,来世还要拿我来拯救自己!我讨厌你,你走开,走开!”她腾地站起来,嚷道。
“请您再等一下。”聂赫留朵夫说。
玛丝洛娃又坐了下来,垂下眼睛,两只小手交叉着手指头紧紧攥在一起。
“你不相信我。”聂赫留朵夫说。
“您说要和我结婚,这永远办不到。我宁可上吊!就这样。”
“我反正还是要为你出力。”
“哼,那就是您的事了。不过我一点儿也用不着您。我这是对您说老实话。”她说,“可我当初为什么没有死掉呀?”她又说了一句,并且像诉苦似的哭了起来。
聂赫留朵夫说不出话来了,因为她的泪水挑动了他的泪水。
她抬起眼睛看了看他,就好像感到吃惊似的,并且用头巾擦起脸上流着的泪水。
这时看守走过来,提醒说分手的时间到了。玛丝洛娃站起身来。
“您现在很激动。要是能行的话,我明天再来。您考虑考虑吧。”聂赫留朵夫说。
玛丝洛娃什么也没有说,也没有看他,就跟着看守走出去了。
“哈,好闺女,你现在时来运转了。”等玛丝洛娃回到牢房里,科拉布列娃对她说,“看样子,他可是真迷上你了;趁他常常来找你,你可别错过机会。他会把你救出去的。有钱的人什么事都能办得到。”
“怎么样,我的事你说了没有?”那个老婆子问道。
可是玛丝洛娃没有回答同牢房女犯们的话,她躺到床上,一双斜视的眼睛凝望着角落里,就这样躺到天黑。她心里激烈地翻腾着。聂赫留朵夫对她说的一番话,又使她回到她又恨又不理解、受尽折磨之后离开的那个世界。现在她已经脱离以往浑浑噩噩过日子的那种状态,而要带着清醒的记忆生活下去又太苦恼。晚上,她又买了酒,和同牢房的女犯痛饮一场。
(节选自《复活》)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眼角、嘴边的皱纹和浮肿的眼皮,凸显了玛丝洛娃经常熬夜,导致状态欠佳。
B.从聂赫留朵夫第一句话中的“咱们”,可以看出他心里与玛丝洛娃十分亲近。
C.聂赫留朵夫闻到酒气,才明白玛丝洛娃听完自己的话为什么恶狠狠地皱眉头。
D.玛丝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流泪似乎吃惊,是因为她原以为恶毒的人没有真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写玛丝洛娃“垂下眼睛笑笑”“不停地笑”与后文“她恶狠狠地皱着眉头”等描写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聂赫留朵夫的话对她产生的刺激之大。
B.“你今生拿我寻欢作乐,来世还要拿我来拯救自己”,这表明玛丝洛娃认为聂赫留朵夫请求结婚的目的不纯,这能引发读者对聂赫留朵夫行为的思考。
C.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开始时都是用“您”称呼对方,中间则都用了“你”,显示出这时候二人因为有分歧而相互间产生了疏离感,少了尊敬的成分。
D.玛丝洛娃回到牢房后,老婆子问“我的事你说了没有”,这个情节照应了前文玛丝洛娃请求聂赫留朵夫帮助老婆子的内容,使小说结构更为严谨。
8.小说结尾玛丝洛娃为什么又买了酒和同牢房的女犯痛饮?请简述原因。(4分)
9.作者写玛丝洛娃请求聂赫留朵夫帮助老婆子一事,有怎样的写作意图?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及字幼幾,郑州人也。举进士, 寇准荐其才,擢知兴化军。迁枢密直学士, 出知杭州。于时内侍江德元居中用事,其弟德明奉使过杭,及待之薄。僚佐惊曰:“江使者兄弟, 荣枯大臣如反掌耳。今公不加礼待之,公虽不求福, 独不畏其为祸乎 ”及曰:“待之如是足矣。”既而德明谓僚佐曰:“李公春秋高, 何不求闲郡以自处, 而居杭繁剧之地邪 ”僚佐走语及曰:“果然, 江使者之言可惧也。”及笑曰:“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 ”既而德明亦不能伤也,时人重其操守。及资性清介治尚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忌杭风俗轻靡, 未尝事宴游。在杭未尝市物,惟置白乐天一集而已。
(节选自《东都事略·李及传》)
材料二:
曹玮久在秦州, 累章求代。上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枢密直学士李及,上即以及知秦州。众议皆谓及虽谨厚有行,非守边之臣, 不足以继玮。杨亿以众言告旦, 不答,及至秦州,将吏心亦轻之。会有屯驻禁军白昼夺妇人银钗于市中, 吏执以闻。及方坐观书, 召之使前, 略加诘问, 其人服罪。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观书如故。将吏皆惊。不日, 声誉达于京师。亿闻之, 复见旦,具道其事,谓旦曰:“向者相公初用及,外廷之议谓及不胜其任,及今材器乃如此,信乎相公知人之明也!”旦笑曰:“外廷之议,何其易得也。夫以禁军戍边, 白昼为盗于市, 主将斩之, 事之常也, 乌足以为异政乎 旦之用及者, 其意非为此也。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 羌人慑服,边境之事,玮处之已尽其宜矣。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 多所变置,败坏玮之成绩。旦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矣。”改左司郎中、枢密直学士, 以右谏议大夫召还, 勾当三班院,再迁尚书工部侍郎, 历知杭州、郓州、应天、河南府, 召拜御史中丞。卒,年七十。特赠礼部尚书,谥恭惠。
(节选自《说苑·敬慎》,有删减)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断句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在答题卡上。(3分)
及资性A清介B治尚C简严D喜慰荐E下吏F而乐G道H人之善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出,文中指京官调到地方任职。京官到地方任职实际上是因为犯事而被贬官。
B. 荣枯,指使人穷达,与《大学之道》中“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的“齐”用法相同。
C. 相公,在文中是对宰相的尊称。汉魏以来拜相者必封公,故有此称呼。
D.“必矜其聪明”与《<老子>四章》中“自矜者不长”的“矜”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李及是郑州人,曾参加进士科考试,寇准因他有才能推荐过他;他在多地任要职,去世后获得殊荣。
B. 李及任杭州知州时,对过杭使臣江德明未厚礼相待,僚佐提醒他不要因此引来祸端,但李及不以为意。
C. 李及担任秦州知州时,禁军轻视他是文人,因此在集市公然抢劫,李及果断处置了他,由此立下威信。
D. 王旦认为李及不会像其他人一样自恃聪明,大加变革,败坏曹玮的功绩,故推荐李及做曹玮的接班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
(2)旦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矣。
14. 材料二中众人认为李及“谨厚有行”,请依据材料一分析李及这一特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①
苏 轼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山上白云横匹素②,水中明月卧浮图③。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为问④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⑤无。
[注]①本诗是苏轼的一首下元诗。下元,又称“下元节”“下元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这一天,与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同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黄楼,为苏轼担任徐州太守时,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②匹素:白色丝绢。③浮图:梵语音译,对佛和佛教徒的称呼。④为问:借问、请问。⑤使君;苏轼自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点明下元日天气晴好的特点,渲染出诗人和朋友一同赏月的良好氛围。
B.颔联虚实结合,将诗人所见的高山、白云、湖水等实景与美好想象结合起来。
C.颈联“未成”“已约”对举,极写行程急促,流露出诗人观月时自由快乐的心情。
D.尾联向席间诸位好友发问,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个太守。
16.本诗的颔联“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与《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都写月,其写法和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明确指出了屈原诗作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的艺术特色。
(2)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其五》中留下“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名句,陆游在《书愤》中也留下了与此内容相关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 。”
(3)孟子倡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念,影响深远。你还知道哪些理念与此类似的古代名句呢?比如“________,________”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__A__。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__B__。①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逐渐腐化,而且缺乏变化。②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习以为常。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③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④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⑤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⑥西洋的中篇诗和中国的长诗比,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__C__,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节选自钱钟书《谈中国诗》)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19. 文中标序号的6句话中有四处错误,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月里一个平淡宁静的早晨,春寒料峭,街巷里了山起卖罐罐儿馍的梆子声。马驹和骡驹听见梆子声就欢叫起来,拽着奶奶的衣襟从上房里屋走出立 白赵氏被两个孙子拽得赳赳趄趄,脸上却洋溢着慈祥温厚的笑容。两只手在衣襟下掏着铜子和底钱。嘉轩跷出厦屋门槛,在院庭里挡住了婆孙三人的去路:“妈,从今日往后,给他俩的偏食断了去。”白赵氏慈和的脸顿时沉阴下来,瞅着儿子,显然是意料不及而愣住了。嘉轩解释说:“不该再吆偏食了,他俩大了。人说‘财东家惯骤马,穷汉家惯娃娃’。咱们家是骡马、娃娃都不兴娇惯。”白叔氏似有所悟,脸上泛出活色来,低头看看偎贴在腰上的两颗可爱的脑袋,扬起脸对儿子说:“今儿个算是尾巴巴一回。”嘉轩仍然不改口:“当断就断。算了,就从今儿个断起。”白赵氏把已经码到手心的铜子和麻钱又塞进大襟底下的口袋,愠怒地转过身去:“①你的心真硬!”马驹和骡驹窝火委屈得哭丧着脸,被奶奶拽着手怏怏地往上房里屋走去。
街巷里的梆子声更加频繁地敲响,干散清脆的吆喝声也愈加洪亮:“罐罐儿馍——兔儿馍——石榴儿馍——卖咧——”仙草从织布机上转过头说:“你去把那个卖馍客撵走,甭叫他对着门楼子吆喝了,引逗得娃们尽哭。”嘉轩反而笑说:“人家在街巷里吆喝,又没有钻到咱们院子里来吆喝,凭啥撵人家?吆喝着好,吆喝得马驹骡驹听见卖馍卖糖的梆子铃鼓响,就跟听见卖辣子的吆喝一样就好了。”仙草咬着嘴唇重复一遍婆婆的话:“②你真心硬!”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
20. “今儿个算是尾巴巴一回”的意思与“今儿个算是最后一回”的意思相同,文中的说法好在哪里?试作分析。(4分)
21. 请结合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效果。(2分)
22. 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意思类似而又有细微的差别,请结合其中加点的“真”字分析两个句子表意的不同。(4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门客毛遂主动自荐,最终打动楚王出兵联合抗击秦国。
《小窗幽记·集法》中:“凡事韬晦,不独益己,抑且益人;凡事表暴,不独损人,抑且损己。”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600字
800字冲刺2024年高考语文直击考点培优模拟卷(四)
(适合新高考卷地区)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远在先秦时期,中国人民就已经发现,无论自然、社会还是人生,都有时有位。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因此,我们为人处事都必须尊时守位。
所谓尊时,就是“待时而动”“与时偕行”,就是“因时制宜,审势而行”,意即要顺应,进而引领历史形势和时代潮流。所谓守位,乃是根据自己的职位、地位、身份、权限来生活和工作。“尊时旁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尊时与守位是个统一的整体,尊时必须守位,守位一定要尊时;而贯穿其中的基本精神必须是崇尚道义、敬德保民,坚持以道义尊时守位。
在尊时守位这一点上,中国人民从不盲目地“乐天知命”,更不只是消极地“安分守已”,而是在遵循历史现实的前提下,以保持天地万物的和谐秩序,即“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坚持“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管子·霸言》)的前提下,积极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审时度势”,“时诎则诎,时伸则伸”(《荀子·仲尼》)。在时机未到时,遵养待时,“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易传·系辞下》),积蓄力量,做好准备;一旦时机成熟就紧紧抓住,“来而不可失者,时也”(宋·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立即行动起来,“因时制宜,审势而行”(清·洪仁玕《资政新篇》)。中国人民认为,“圣人不能为时,时至而弗失”(《战国策·秦策》)。总之,能否自觉尊时守位,是判别圣凡、区分智愚的一条重要标准。
“尊时”决不应当只根据自己的一己之利去趋炎附势、投机取巧,而“守位”更不是贪恋个人的某些暂时权位,享安富尊荣。真正的尊时守位,应当是指行为的主体者清醒、自觉地把握时代的主流,坚持正确的方向,代表着社会先进势力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明智地选择好自己的岗位,努力奋斗,去创造历史。为此,他们必须抗击逆流,克服险阻,有时甚至会牺牲自身的暂时或局部利益,使其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体现在自身的实践中。
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历代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之所以高尚,事业之所以成功,都是由于他们能够在坚持尊时守位之中,践行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以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作指导来尊时守位,完成历史赋予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像焦裕禄、袁隆平、张桂梅等英雄模范,个个都是尊时守位的光辉榜样!他们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正是通过“尊时守位”来彰显。同样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也正是凭借他们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尊时守位的劳动和贡献中保存下来并且不断发扬光大。今天,我们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时守位仍然是重要基石。无论什么人,做什么事,都应该发扬中华民族这一优良传统,以高度的精神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尊时守位加以贯彻和落实。
(摘编自王颖、陈瑛《论“尊时守位”》)
材料二:
春节期间邂逅两个词:“春节游行”出自春节前夕的《光明日报》;“外出守岁”出自大年初一的央视晚间新闻。二者都算混搭。前者,也许算海外唐人街过中国年的不得要领。而后者,如果是参加家庭之外的迎新活动,那是舍本逐末。“外出守岁”,是否偏离了春节尊时守位的精神价值呢?
进入腊八,一直到元宵,特别是除夕和初一,几乎每一天,都有特定的意义,中国家庭都会自觉对标。这是春节的时间性。公务人员、职员、商人、农民、学生及各色人等,随着春节的临近,无不迅速回归作为一个家庭的角色。一场数亿人次的大迁徙,就是回家乡、去团圆,这是春节为人儿女、为人父母的“人本位”取向。
旅游过年再怎么时兴,也一定以家庭组团为基本模式;央视春晚再怎么创新,也必须以家庭团圆为基本取向。除夕是辞旧迎新的关键节点,尊时守位的要求格外清晰具体。几点贴春联,几点祭祀先祖,几点吃团年饭,几点看春晚,几点迎新年放鞭炮,堪称倒计时的拉长版。这一晚,祖辈安享晚辈孝敬,父母操持完岁末最后的家务,儿孙沉浸在一年中最无忧无虑的幸福之中。什么经济拮据、职场烦恼、学习压力,统统让位于温情相聚。就是在旧社会,逃债的穷人,除夕夜也可以回家。如果贴了春联门神,讨债的人也不能再上门。
这样一种尊时守位,是全体华人的共识,一年只有这一次。如果学西方大众狂欢、广场跨年,人回家,心在外,千里迢迢往家奔意义何在?家中老小由谁陪伴?与“最近的遥远”(各人玩各人手机)有什么两样?一面抱怨没有年味,一面将围炉夜话、祭祖祈福视为敝屣,至少谈不上文化自爱。
春节是一部经典,历经数千年,堪称中华民俗的金科玉律。它以仪式告诫人们,该节日是人与自然时序的和谐共生,是中华文化勃发的一种特殊孕育状态。守岁,是家庭内聚型特征最集中的体现。外出,自有大年最初几天的串门走亲戚,还有庙会和元宵的公共活动。
长假毕,一场反向迁徙,演绎着人们开始恢复各种社会角色。上班收心,马上进入工作状态,撸起袖子干出“开门红”,应该是过好大年的必然续篇,更是尊时守位的社会价值所在,也是每个中国人的行为遵循。
(摘编自易国祥《彰显春节“尊时守位”的精神价值》)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时与守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两者互为前提,密不可分,而贯穿其中的基本精神是道义。
B. 真正的尊时守位要求主体清醒、自觉地把握时代主流,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甚至在克服困难时做出部分牺牲。
C. 材料二重点阐释了“外出守岁”这个新词,大体上认为其偏离了尊时守位的历史传统,不符合中国家庭的内聚型特征。
D. 学西方大众狂欢、广场跨年,将围炉夜话、祭祖祈福视为敝屣,使得文化自爱缺失、过年年味丧失、回家失去意义。
【答案】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使得文化自爱缺失、过年年味丧失、回家失去意义”说法错误,文章说的是“如果学西方大众狂欢、广场跨年,人回家,心在外,千里迢迢往家奔意义何在?家中老小由谁陪伴?与‘最近的遥远’(各人玩各人手机)有什么两样?一面抱怨没有年味,一面将围炉夜话、祭祖祈福视为敝屣,至少谈不上文化自爱”。其中“将围炉夜话、祭祖祈福视为敝屣”和抱怨“过年年味丧失”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且题干“文化自爱缺失、回家失去意义”相较文中“千里迢迢往家奔意义何在?”“至少谈不上文化自爱”的表述相比程度太重,不够妥当。
故选D。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以尊时守位为核心,材料一更强调要“顺应历史形势”,而材料二更强调要“引领时代潮流”。
B. 材料一引用了大量古文,论述了中国古人在尊时守位上的智慧做法,很值得当代人吸收学习。
C. 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来指导尊时守位,能帮助避免趋炎附势、投机取巧、安享尊荣的错误做法。
D. 尊时守位这一历史传统在除夕当天尤为突出,体现在以家庭组团为基本模式,对何时做何事形成了清晰的要求。
【答案】 A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材料一更强调要‘顺应历史形势’,而材料二更强调要‘引领时代潮流’”说法错误,两则材料并未体现一则更强调要“顺应历史形势”,另一则更强调要“引领时代潮流”的区别。两则材料的区别在于材料一更具理论特色,而材料二更具现实针对性。
故选A。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易传·艮卦》)
B.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易传·系辞上》)
C.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荀子·王霸》)
D.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
【答案】C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阐述了“尊时守位”的内涵和价值。
A.仅体现“尊时”;
B.仅体现“守位”;
C.该项既体现了“尊时”,又体现了“守位”,与材料一主旨相同;
D.重在说明修身的重要性。
故选C。
4. 材料一指出:“像焦裕禄、袁隆平、张桂梅等英雄模范,个个都是尊时守位的光辉榜样!”请结合所积累的知识,从三位英雄模范中任选一位,分析他(她))的时位观。(4分)
【答案】
【示例一】焦裕禄——尊时:焦裕禄任职兰考期间,正值兰考地区遭遇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焦裕禄因时制宜,审势而行,同全县干部一起治理“三害”。守位:焦裕禄身为兰考县委书记,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亲民爱民,无私奉献。
【示例二】袁隆平——尊时:直面中国人口众多、粮食不足的问题,尊重自然,利用规律,引导杂交水稻研究。守位:终身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与推广,坚守第一线耕耘探索,不畏艰难,无私奉献。
【示例三】张桂梅——尊时:响应大山深处的需求,创办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帮助山区的女孩圆梦大学。守位:数十年如一日,坚守校长职位,坚持用红色文化引领教育,为学生们无私奉献。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所谓尊时,就是‘待时而动’、‘与时偕行’,就是‘因时制宜,审势而行’,意即要顺应,进而引领历史形势和时代潮流。所谓守位,乃是根据自己的职位、地位、身份、权限来生活和工作”。
焦裕禄:
尊时:1962年12月,焦裕禄调到河南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1962年12月至1964年间,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焦裕禄任职兰考期间,正值兰考地区遭遇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焦裕禄因时制宜,审势而行,同全县干部一起治理“三害”;
守位:焦裕禄身为兰考县委书记,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亲民爱民,无私奉献。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总结出了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
袁隆平:
尊时:1960年,我国发生了全国性的大饥荒。为了解决中国人口众多、粮食不足的问题,袁隆平在1964年提出了利用杂种优势进行杂交水稻育种的设想。在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中,他尊重自然,利用规律,不断突破,不断改进,引导着世界杂交水稻科研的方向。
守位: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他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半个多世纪,50多年来,他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他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与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
张桂梅
尊时:1996年,一场家庭变故让张桂梅从大理来到丽江山区,当她看到山区贫困孩子一张张渴望知识的纯真面庞时,她毅然决定响应大山深处的需求,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她节衣缩食,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3元,并先后捐出了40多万元,帮助山区的女孩圆梦大学,她的学生没有任何一个因贫穷而辍学。
守位: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几十年如一日坚守校长职位,坚守滇西山区教育事业,她常年坚持家访,行程11万多公里,覆盖学生1300多名,为学校留住了学生,为学生留住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她以坚韧执着的拼搏和无私奉献的大爱,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5. 尊时守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结合材料,谈谈其在当今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6分)
【答案】
个人:
①在尊时守位的实践中践行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审美观,涵养高尚的品德,从而完成历史赋予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②尊时守位仍是每个中国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行为遵循。
社会:
①尊时守位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基石;
②尊时守位能够促进文化传承与社会和谐稳定。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
个人方面:
根据材料一第五自然段中“我们就会发现,历代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之所以高尚,事业之所以成功,都是由于他们能够在坚持尊时守位之中,践行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以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作指导来尊时守位,完成历史赋予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等句子,可以得出个人在尊时守位的实践中践行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审美观,涵养高尚的品德,从而完成历史赋予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根据材料二第四、六自然段中“这样一种尊时守位,是全体华人的共识”“更是尊时守位的社会价值所在,也是每个中国人的行为遵循”等句子,可以得出尊时守位仍是每个中国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行为遵循。
社会方面:
根据材料一第五自然段中“我们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时守位仍然是重要基石”等句子,可以得出尊时守位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
从材料二第五段“春节是一部经典,历经数千年,堪称中华民俗的金科玉律。它以仪式告诫人们,该节日是人与自然时序的和谐共生,是中华文化勃发的一种特殊孕育状态。守岁,是家庭内聚型特征最集中的体现。外出,自有大年最初几天的串门走亲戚,还有庙会和元宵的公共活动”等过年的相关习俗中,我们可以看出,尊时守位能够促进文化传承与社会和谐稳定。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二次探监
列夫·托尔斯泰
典狱长站起来,走了出去,于是剩下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人了。
对于聂赫留朵夫来说,关键性的时刻到了。他一直在责备自己,上次见面没有对她说出主要的话,也就是没有说他要和她结婚,现在他下定决心要告诉她。她坐在桌子的一边,聂赫留朵夫坐在对面。屋里很亮,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在近距离内看清了她的脸,看到了她眼角、嘴边的皱纹和浮肿的眼皮。他比以前更怜惜起她来。
他用臂肘支着身子,紧紧靠在桌子上,说:“要是这状子不顶事,那咱们就告御状。凡是能做的,咱们都要做到。”
“是啊,要是以前有个好律师就行了……”她打断他的话说,“那时候要是大家知道我跟您认识,就大不一样了。可结果怎样呢?都把我当成小偷了。”
聂赫留朵夫正要说说心里话,可是她又说起来:“我有一件事要对您说说。我们这儿有一个很好的老婆子,平白无故坐起牢来,她坐牢,儿子也坐牢。大家都知道他们没有罪,可是有人控告他们放火,所以就坐了牢。她儿子姓敏绍夫。您就行行好,帮她操操心吧。”她说着,一会儿看看他,一会儿垂下眼睛笑笑。
“好的,我去办,问问是怎么一回事儿。”聂赫留朵夫接着说,“不过我想和您谈谈自己的事。您记得上次我对您说的话吧?”
“您说了很多呀。上次您说什么来着?”她一面说,一面不停地笑,转悠着脑袋,一会儿转到这边,一会儿转到那边。
“我说过,我来请求您饶恕我。”他说。
“怎么啦,老是饶恕呀饶恕,一点儿也用不着……”
“我说过我要弥补我的过错。”聂赫留朵夫继续说,“不是嘴上说说,而是用行动来弥补。我决定和您结婚。”
她脸上流露出惊骇的神气。她那斜视的眼睛呆住了,像是在看他,又像不是在看他。
“又是为什么呀?”她恶狠狠地皱着眉头说。
“我觉得,我应该这样做,才对得起上帝。”
“怎么又把什么上帝搬出来啦?什么上帝?当初您要是记着上帝就好啦。”她说完这话,就张大了嘴,不说了。
聂赫留朵夫这时才闻到她嘴里有一股浓烈的酒气,于是明白了她兴奋的原因。
“您安静一点儿。”他说。
“我没有什么安静不安静的。你以为我醉了吗?我就是醉了,也明白我说的是什么。”她忽然很快地说起来,脸涨得通红:“我是苦役犯,您是老爷,是公爵,用不着来沾我,弄一身脏。你去找你们那些公爵小姐好啦,我的身价是一张十卢布的红票子。”
“不论你说得多么难听,也说不出我心里是什么滋味。”聂赫留朵夫浑身哆嗦着,小声说,“你想象不出,我觉得对不起你,心里有多么难受!”
“‘我觉得对不起你’……”她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那时候你倒不觉得,却塞给我一百卢布。那就是你出的价钱……”
“我知道,知道,可是现在究竟该怎么办呢?”聂赫留朵夫说,“现在我决定再也不离开你了。”他又说了一遍:“我说到做到。”
“可是我说,你做不到!”她说着,大声笑了起来。
“卡秋莎!”他说着,就去摸她的手。
“你走开,别挨我。”她气得一张脸变了颜色,叫了起来,一面把手从他手里往外抽。“你是想拿我来拯救你自己,你今生拿我寻欢作乐,来世还要拿我来拯救自己!我讨厌你,你走开,走开!”她腾地站起来,嚷道。
“请您再等一下。”聂赫留朵夫说。
玛丝洛娃又坐了下来,垂下眼睛,两只小手交叉着手指头紧紧攥在一起。
“你不相信我。”聂赫留朵夫说。
“您说要和我结婚,这永远办不到。我宁可上吊!就这样。”
“我反正还是要为你出力。”
“哼,那就是您的事了。不过我一点儿也用不着您。我这是对您说老实话。”她说,“可我当初为什么没有死掉呀?”她又说了一句,并且像诉苦似的哭了起来。
聂赫留朵夫说不出话来了,因为她的泪水挑动了他的泪水。
她抬起眼睛看了看他,就好像感到吃惊似的,并且用头巾擦起脸上流着的泪水。
这时看守走过来,提醒说分手的时间到了。玛丝洛娃站起身来。
“您现在很激动。要是能行的话,我明天再来。您考虑考虑吧。”聂赫留朵夫说。
玛丝洛娃什么也没有说,也没有看他,就跟着看守走出去了。
“哈,好闺女,你现在时来运转了。”等玛丝洛娃回到牢房里,科拉布列娃对她说,“看样子,他可是真迷上你了;趁他常常来找你,你可别错过机会。他会把你救出去的。有钱的人什么事都能办得到。”
“怎么样,我的事你说了没有?”那个老婆子问道。
可是玛丝洛娃没有回答同牢房女犯们的话,她躺到床上,一双斜视的眼睛凝望着角落里,就这样躺到天黑。她心里激烈地翻腾着。聂赫留朵夫对她说的一番话,又使她回到她又恨又不理解、受尽折磨之后离开的那个世界。现在她已经脱离以往浑浑噩噩过日子的那种状态,而要带着清醒的记忆生活下去又太苦恼。晚上,她又买了酒,和同牢房的女犯痛饮一场。
(节选自《复活》)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眼角、嘴边的皱纹和浮肿的眼皮,凸显了玛丝洛娃经常熬夜,导致状态欠佳。
B.从聂赫留朵夫第一句话中的“咱们”,可以看出他心里与玛丝洛娃十分亲近。
C.聂赫留朵夫闻到酒气,才明白玛丝洛娃听完自己的话为什么恶狠狠地皱眉头。
D.玛丝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流泪似乎吃惊,是因为她原以为恶毒的人没有真情。
【答案】B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凸显了玛丝洛娃经常熬夜,导致状态欠佳”分析错误,小说写玛丝洛娃眼角、嘴边的皱纹和浮肿的眼皮,其实是表现她整体生活状况不好。
C.“才明白玛丝洛娃听完自己的话为什么恶狠狠地皱眉头”分析错误,他明白的是玛丝洛娃兴奋的原因。
D.“原以为恶毒的人没有真情”分析错误,没有内容表明玛丝洛娃认为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恶毒的人。
故选B。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写玛丝洛娃“垂下眼睛笑笑”“不停地笑”与后文“她恶狠狠地皱着眉头”等描写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聂赫留朵夫的话对她产生的刺激之大。
B.“你今生拿我寻欢作乐,来世还要拿我来拯救自己”,这表明玛丝洛娃认为聂赫留朵夫请求结婚的目的不纯,这能引发读者对聂赫留朵夫行为的思考。
C.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开始时都是用“您”称呼对方,中间则都用了“你”,显示出这时候二人因为有分歧而相互间产生了疏离感,少了尊敬的成分。
D.玛丝洛娃回到牢房后,老婆子问“我的事你说了没有”,这个情节照应了前文玛丝洛娃请求聂赫留朵夫帮助老婆子的内容,使小说结构更为严谨。
【答案】C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这时候二人因为有分歧而相互间产生了疏离感,少了尊敬的成分”说法错误。聂赫留朵夫并没有对玛丝洛娃产生疏离感,他用“你”实际是想拉近与玛丝洛娃的距离。
故选C。
8.小说结尾玛丝洛娃为什么又买了酒和同牢房的女犯痛饮?请简述原因。(4分)
【答案】
①玛丝洛娃已有酗酒的习惯。②聂赫留朵夫把玛丝洛娃从麻木不仁的状态中唤醒了,而她又无法摆脱困境,因而要借酒浇愁。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对于作者在小说结尾写玛丝洛娃又买了酒和同牢房的女犯痛饮情节的原因,可以从选文中“聂赫留朵夫这时才闻到她嘴里有一股浓烈的酒气,于是明白了她兴奋的原因”可知,玛丝洛娃经常饮酒,她已有酗酒的习惯。
其次,玛丝洛娃饮酒也有借酒浇愁的成分。从选文结尾处“聂赫留朵夫对她说的一番话,又使她回到她又恨又不理解、受尽折磨之后离开的那个世界。现在她已经脱离以往浑浑噩雷过日子的那种状态,而要带着清醒的记忆生活下去又太苦恼”可以看出聂赫留朵夫的一席话以及他对玛丝洛娃求婚的行为,把玛丝洛娃从麻木不仁的状态中唤醒了,但她此时身陷囹圄,有着无法摆脱的困境,这让她想重新振作的念头受到打击,因而要借酒浇愁。
9.作者写玛丝洛娃请求聂赫留朵夫帮助老婆子一事,有怎样的写作意图?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情节上,避免呆板,丰富中有变化有波澜。在聂赫留朵夫想要说心里话时,插进玛丝洛娃的请求,情节一下子就有了顿挫感。
②人物形象更丰满,体现了多面性。玛丝洛娃的请求,表现了她乐于助人,使其形象中增加了善良的特点。
③从主旨上讲,这一情节暗示着玛丝洛娃并非麻木不仁、无可救药,而是预示着她有“复活”的可能性。
④反映社会黑暗,激发读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被迫害者的同情。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对于小说来说,忌讳平铺直叙,而是要有一些波澜,以丰富小说的内容和增加小说的可读性。本文也是这样,如果没有玛丝洛娃请求聂赫留朵夫帮助老婆子一事,两人间的谈话就只是关于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间的事情,这就让故事的情节单一,叙述平板化,正是增加了这一情节,就让小说避免呆板,情节一下子就有了顿挫感,丰富中有变化有波澜。
其次,这一情节的加入对塑造玛丝洛娃这一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说中,玛丝洛娃泼辣放纵,是一个堕落的女人。这一情节的加入,表现了玛丝洛娃乐于助人,使其形象中增加了善良的特点,让人物体现出多面性,也让人物形象更丰满。
再次,与玛丝洛娃作为妓女平时所表现出的对任何事情都表现出的愤世嫉俗不同,这一情节表现出她的善良,她对与己无关的人都充满着同情,甚至不惜去求她所憎恨的聂赫留朵夫,暗示着玛丝洛娃并非麻木不仁、无可救药,从而预示着她有“复活”的可能性。
最后,从玛丝洛娃的叙述中可知,“(老婆子)平白无故坐起牢来,她坐牢,儿子也坐牢。大家都知道他们没有罪,可是有人控告他们放火,所以就坐了牢”,一个没有犯罪的人平白无故坐起牢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激发读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被迫害者的同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及字幼幾,郑州人也。举进士, 寇准荐其才,擢知兴化军。迁枢密直学士, 出知杭州。于时内侍江德元居中用事,其弟德明奉使过杭,及待之薄。僚佐惊曰:“江使者兄弟, 荣枯大臣如反掌耳。今公不加礼待之,公虽不求福, 独不畏其为祸乎 ”及曰:“待之如是足矣。”既而德明谓僚佐曰:“李公春秋高, 何不求闲郡以自处, 而居杭繁剧之地邪 ”僚佐走语及曰:“果然, 江使者之言可惧也。”及笑曰:“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 ”既而德明亦不能伤也,时人重其操守。及资性清介治尚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忌杭风俗轻靡, 未尝事宴游。在杭未尝市物,惟置白乐天一集而已。
(节选自《东都事略·李及传》)
材料二:
曹玮久在秦州, 累章求代。上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枢密直学士李及,上即以及知秦州。众议皆谓及虽谨厚有行,非守边之臣, 不足以继玮。杨亿以众言告旦, 不答,及至秦州,将吏心亦轻之。会有屯驻禁军白昼夺妇人银钗于市中, 吏执以闻。及方坐观书, 召之使前, 略加诘问, 其人服罪。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观书如故。将吏皆惊。不日, 声誉达于京师。亿闻之, 复见旦,具道其事,谓旦曰:“向者相公初用及,外廷之议谓及不胜其任,及今材器乃如此,信乎相公知人之明也!”旦笑曰:“外廷之议,何其易得也。夫以禁军戍边, 白昼为盗于市, 主将斩之, 事之常也, 乌足以为异政乎 旦之用及者, 其意非为此也。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 羌人慑服,边境之事,玮处之已尽其宜矣。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 多所变置,败坏玮之成绩。旦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矣。”改左司郎中、枢密直学士, 以右谏议大夫召还, 勾当三班院,再迁尚书工部侍郎, 历知杭州、郓州、应天、河南府, 召拜御史中丞。卒,年七十。特赠礼部尚书,谥恭惠。
(节选自《说苑·敬慎》,有删减)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断句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在答题卡上。(3分)
及资性A清介B治尚C简严D喜慰荐E下吏F而乐G道H人之善
【答案】BDF
【解析】李及天性清正耿直,为政崇尚简约严明,喜好推荐属吏,乐于称道他人的优点。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出,文中指京官调到地方任职。京官到地方任职实际上是因为犯事而被贬官。
B. 荣枯,指使人穷达,与《大学之道》中“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的“齐”用法相同。
C. 相公,在文中是对宰相的尊称。汉魏以来拜相者必封公,故有此称呼。
D.“必矜其聪明”与《<老子>四章》中“自矜者不长”的“矜”意思相同。
【答案】A
【解析】
A.出:京官调到地方任职有很多原因,并不一定是因为犯事而被贬官,故选项说法错误。
B.“齐”是使动用法,使齐整,故用法相同,选项说法正确。
C.选项说法正确。
D.“矜”的意思都是夸耀、夸大,故意思相同,选项说法正确。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李及是郑州人,曾参加进士科考试,寇准因他有才能推荐过他;他在多地任要职,去世后获得殊荣。
B. 李及任杭州知州时,对过杭使臣江德明未厚礼相待,僚佐提醒他不要因此引来祸端,但李及不以为意。
C. 李及担任秦州知州时,禁军轻视他是文人,因此在集市公然抢劫,李及果断处置了他,由此立下威信。
D. 王旦认为李及不会像其他人一样自恃聪明,大加变革,败坏曹玮的功绩,故推荐李及做曹玮的接班人。
【答案】C
【解析】 “禁军轻视他是文人,因此在集市公然抢劫”错误,从原文“将吏心亦轻之”中只能看出秦州文武属官轻视李及,看不出那名禁军轻视他是文人;且这名禁军“在集市公然抢劫”和“轻视他是文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
(2)旦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矣。
【答案】【参考答案】 (1)我老了,假如能到政事比较闲的地方任职,来使自己身心闲适,又有何妨呢
【解析】 “诚”,假如、假使、如果真的(1分);“自逸”,使自己闲适、安逸,安逸地生活(1分);“庸”,反问句, 1分;“何伤”,何妨,有什么妨碍呢, 有什么可担忧呢, 有什么关系呢(1分)。
(2)我任用李及的原因,只是因为他持重敦厚,一定能严格遵守曹玮的制度(规矩)罢了。
【解析】 “所以”,...的原因(1分); “但”,只、仅仅、只是、只不过是(1分); “以”, 因为; “规模”, 制度、规矩(1分)。
14. 材料二中众人认为李及“谨厚有行”,请依据材料一分析李及这一特点。(3分)
【参考答案】①李及不用超常礼仪接待使臣江德明,且不怕报复,不惧威胁,表明李及有操守、有德行;②李及喜欢推荐属吏,乐于称道他人有点,表明他忠厚;③李及不满杭州轻浮奢靡的风俗,且从不举行宴饮游乐,表明他严格谨慎。
【解析】
材料二中,“众议皆谓及虽谨厚有行”,众人都认为李及严格谨慎、忠厚、有操守有德行。
材料一中, “于时内侍江德元居中用事,其弟德明奉使过杭,及待之薄。” “及笑曰: ‘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 ’ ” “既而德明亦不能伤也,时人重其操守。”表明李及有操守。
“及资性清介,治尚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李及喜好推荐属吏,乐于称道他人有点,表明他忠厚。
“忌杭风俗轻靡,未尝事宴游。在杭未尝市物,惟置白乐天一集而已。”李及不满杭州轻浮奢靡的风俗,且从不举行宴饮游乐,不在杭州购物,表明他的严格谨慎。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及字幼幾,是郑州人。参加进士科考试,寇准举荐他有才能,被提拔为兴化军知军。升任枢密院直学士,外任杭州知州。当时官江德元在内廷掌权,他的弟弟江德明奉命出使,经过杭州,李及待他很冷淡。属吏惊讶地说:“江使者兄弟,想要使大臣尊贵或低贱, 简直易如反掌。如今大人不用超常的礼仪对待他, 大人即使不企求福分,难道就不怕他报复吗 ”李及说:“这样对他已经足够了。”不久江德明对(李及的)属吏说:“李公年纪老了,何不找个政事清闲的州郡任职,却要待在这事务繁重至极的杭州呢 ”属吏跑去告诉李及说:“果真如此,江使者的话可怕啊。”李及笑着说:“我老了,假如能到政事清闲的州郡任职,来使自己身心闲适,又有何妨呢 ”后来江德明也无法中伤他,世人(因此)推崇李及的操守。李及天性清正耿直,为政崇尚简约严明,喜好推荐属吏, 乐于称道他人的优点。(他)对杭州轻浮奢靡的风俗不满,未曾从事宴饮游乐。没有在杭州购物,只买过一部白居易诗集而已。
材料二:
曹玮在秦州任职很久,多次上表请求委派别人接替自己的职务。皇帝问王旦谁可接替曹玮,王旦推荐枢密院直学士李及,皇帝于是任命李及为秦州知州。众人都认为李及虽然严格忠厚有操守,但不是守卫边境的臣子,不能够接替曹玮。杨亿把众人的议论告诉王旦, (王旦)不回答。李及到了秦州, 文武属官心里也瞧不起他。恰逢一名驻守禁军白昼在市中抢夺妇女的银钗, 小吏抓住他, 向李及报告。李及正坐着看书, 召见禁军,令他上前,稍加责问,那名禁军承认罪责。李及不再交付法官审讯,马上命令将他斩首, (然后)照样看书。文武属官都大吃一惊。不几天, (李及的)声誉就传到了京城。杨亿听说后, 又去拜见王旦, 详细陈述此事,对王旦说:“从前相公初用李及,外朝认为李及不能胜任职务,如今李及竟有如此才能器度,相公确实有知人之明啊!”王旦笑着说:“外朝的议论,太容易满足了。禁军戍守边疆,青天白日在集市公然抢劫, 主将(即李及)将他斩首,这是平常之事,哪里称得上优异的政绩呢 我任用李及,本意不在此。曹玮担任秦州知州七年,羌人畏惧屈服,边境之事, 曹玮已处理得够好了。派遣他人接替曹玮,一定自恃聪明,大加变革, (这就)破坏了曹玮成功的业绩。我任用李及的原因,只是因为他持重敦厚,定能谨慎守护曹玮的制度不变罢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①
苏轼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山上白云横匹素②,水中明月卧浮图③。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为问④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⑤无。
[注]①本诗是苏轼的一首下元诗。下元,又称“下元节”“下元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这一天,与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同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黄楼,为苏轼担任徐州太守时,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②匹素:白色丝绢。③浮图:梵语音译,对佛和佛教徒的称呼。④为问:借问、请问。⑤使君;苏轼自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点明下元日天气晴好的特点,渲染出诗人和朋友一同赏月的良好氛围。
B.颔联虚实结合,将诗人所见的高山、白云、湖水等实景与美好想象结合起来。
C.颈联“未成”“已约”对举,极写行程急促,流露出诗人观月时自由快乐的心情。
D.尾联向席间诸位好友发问,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个太守。
【答案】:B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B 项“颔联虚实结合”有误,这里诗人所见的高山、白云、湖水等都是实景,没有虚写。
故选B 。
16.本诗的颔联“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与《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都写月,其写法和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本诗颔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宛如浮图佛憨态可掬地卧在水底,从正面描写下元佳景,为下文表达“下元之感叹”张本。②《春江花月夜》中将月亮拟人化,写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诗人用极具人情味的月光侧面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意为:洁白的云就像白色丝绢环绕在山上,空中皎洁的月亮宛如浮图佛静静地映在寺院的湖水中。该诗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水中明月卧浮图”一句中将明月比喻成“浮图”,写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宛如浮图佛憨态可掬地卧在水底。这就从正面描写下元节的佳景,为尾句诗人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自己张本。
《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意为: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诗人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月”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诗人用“徘徊”的“月”侧面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
译文:
十月十五日下元节在黄楼上观赏月亮,在酒席上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下元节的月色是这样美好,和今年中秋节的月色不应该不同,所以不用等到中秋节的月亮来照亮我座位的旁边。山上的白云在皎洁的月光的照耀下,就像横放的整匹的白色丝绢;水中明月的倒影,宛如憨态可掬地躺卧着的佛爷。想乘坐小船返回蜀地还没有想好,已经和朋友们约定要像范蠡那样功成身退。明年你们再次登临黄楼,欣赏美好的风景是,请问还会想到我吗?赏析这首诗写苏轼在下元日登临黄楼时的见闻情思。
首联上句虚写,把眼前美好的月色和预想中的中秋节的月色比较,觉得中秋节的月色再美好,也不会和今日不同吧,用中秋节的月色来衬托下元日月色的美好。下句承接上文,联系到当年中秋正是红纱日的情况,自然有不用等中秋节的月亮来照亮座隅的结论。
首联紧扣题目,极写下元日月色的美好,渲染出诗人和朋友一同赏月的良好氛围。颔联运用比喻修辞,将月光下的白云比喻为匹练、水中月影比喻为卧浮图,写景状物生动形象,也从侧面表现了月色的美好动人。以上两联同时运用寓情于景的抒情手法,通过景语委婉地表达了诗人观月时的愉悦和欣喜。颈联写月色感染下人物的心理与活动。望月而思乡怀人,诗人面对美好的月色,不由得想驾一叶扁舟飘然返回蜀地。但是,这个想法还没有敲定,美好月色也使朋友们沉醉,简直有遗世独立之感,于是相约要想范蠡一样功成身退逍遥五湖。通过人物的反应,表现了观月者尾联运用想象,设想明年下元日的情景,询问席间诸位好友,明年的今日还会忆起“我”这个太守吗?实际上,这一问要表达的意思是,不论别人是否会想起“我”,“我”一定会想起今日、想起今日的快乐时光。由眼前写到将来,运用虚写,委婉地表现了今晚月色的美好、赏月的快乐和诗人对此景此会此人的眷恋。
总之,这首诗紧紧围绕观月展开,运用多种手法来虚写月色之美、观月之乐,笔触灵动洒脱,情感真挚感人,很好地完成了酬答这一写作任务。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明确指出了屈原诗作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的艺术特色。
(2)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其五》中留下“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名句,陆游在《书愤》中也留下了与此内容相关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 。”
(3)孟子倡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念,影响深远。你还知道哪些理念与此类似的古代名句呢?比如“________,________”两句。
【答案】 ①.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②. 举类迩而见义远 ③. 出师一表真名世 ④. 千载谁堪伯仲间 ⑤. 忧劳可以兴国 ⑥. 逸豫可以亡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指、迩、见、义、堪、逸、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__A__。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__B__。①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逐渐腐化,而且缺乏变化。②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习以为常。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③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④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⑤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⑥西洋的中篇诗和中国的长诗比,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__C__,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节选自钱钟书《谈中国诗》)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案】示例:A中国诗可(则)不然 B早熟的代价是早衰(早熟意味着早衰) C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譬如我们意欲远观)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此处为过渡句,结合前后文“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中国没有史诗”,可推知此处是说中国诗不是这样子,应填“中国诗可(则)不然”。
B承接“早熟”,结合后文的阐释“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逐渐腐化”,可知此处说早熟的结果,应填“早熟的代价是早衰”或者“早熟意味着早衰”。
C结合“收缩并不妨碍延长”“把眉眼颦蹙”可知,此处指往长远看,应填“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或者“譬如我们意欲远观”。
19. 文中标序号的6句话中有四处错误,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案】①“缺乏变化”和“逐渐腐化”调换位置。②“习以为常”改为“数见不鲜”或“屡见不鲜”“层出不穷”或意思类似的词。⑤去掉“二、三分钟”之间的顿号。⑥“西洋的中篇诗和中国的长诗比”改为“和西洋的中篇诗比”。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以后就逐渐腐化,而且缺乏变化”不合逻辑,递进关系前后颠倒“缺乏变化”和“逐渐腐化”调换位置。
②成语使用错误,“习以为常”偏主观感受,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主语往往是人,与“这种现象”搭配不当。可将“习以为常”改为“数见不鲜”或“屡见不鲜”“层出不穷”或意思类似的词。
⑤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表示概数的数字中间不能加顿号。去掉“二、三分钟”之间的顿号。
⑥“西洋的中篇诗和中国的长诗比”中途易辙,可把“西洋的中篇诗和中国的长诗比”改为“和西洋的中篇诗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月里一个平淡宁静的早晨,春寒料峭,街巷里了山起卖罐罐儿馍的梆子声。马驹和骡驹听见梆子声就欢叫起来,拽着奶奶的衣襟从上房里屋走出立 白赵氏被两个孙子拽得赳赳趄趄,脸上却洋溢着慈祥温厚的笑容。两只手在衣襟下掏着铜子和底钱。嘉轩跷出厦屋门槛,在院庭里挡住了婆孙三人的去路:“妈,从今日往后,给他俩的偏食断了去。”白赵氏慈和的脸顿时沉阴下来,瞅着儿子,显然是意料不及而愣住了。嘉轩解释说:“不该再吆偏食了,他俩大了。人说‘财东家惯骤马,穷汉家惯娃娃’。咱们家是骡马、娃娃都不兴娇惯。”白叔氏似有所悟,脸上泛出活色来,低头看看偎贴在腰上的两颗可爱的脑袋,扬起脸对儿子说:“今儿个算是尾巴巴一回。”嘉轩仍然不改口:“当断就断。算了,就从今儿个断起。”白赵氏把已经码到手心的铜子和麻钱又塞进大襟底下的口袋,愠怒地转过身去:“①你的心真硬!”马驹和骡驹窝火委屈得哭丧着脸,被奶奶拽着手怏怏地往上房里屋走去。
街巷里的梆子声更加频繁地敲响,干散清脆的吆喝声也愈加洪亮:“罐罐儿馍——兔儿馍——石榴儿馍——卖咧——”仙草从织布机上转过头说:“你去把那个卖馍客撵走,甭叫他对着门楼子吆喝了,引逗得娃们尽哭。”嘉轩反而笑说:“人家在街巷里吆喝,又没有钻到咱们院子里来吆喝,凭啥撵人家?吆喝着好,吆喝得马驹骡驹听见卖馍卖糖的梆子铃鼓响,就跟听见卖辣子的吆喝一样就好了。”仙草咬着嘴唇重复一遍婆婆的话:“②你真心硬!”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
20. “今儿个算是尾巴巴一回”的意思与“今儿个算是最后一回”的意思相同,文中的说法好在哪里?试作分析。(4分)
【答案】①“尾巴巴”体现比喻的修辞,表达更为生动形象。
②“尾巴巴”运用叠词,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格外亲切,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尾巴巴”即指尾巴,此处把最后一次吃偏食比喻为尾巴,化抽象为具体,表达更为生动形象。
“尾巴巴”运用叠词,说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韵律之美,听起来格外亲切,品起来满口生香,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21. 请结合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效果。(2分)
【答案】 ①句中破折号所起的作用是“表示语音的延长”。
②几个破折号连用,生动地再现了生意人悠扬婉转的吆喝声,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句中破折号连接的是吆喝声,表示吆喝的声音延长了,所起的作用是“表示语音的延长”。
“罐罐儿馍——兔儿馍——石榴儿馍——卖咧——”,几个破折号连用,表明其间吆喝的内容的连贯性,生动地再现了生意人悠扬婉转的吆喝声,且极具代入感,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22. 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意思类似而又有细微的差别,请结合其中加点的“真”字分析两个句子表意的不同。(4分)
【答案】 ①第①句中的“真”修饰“硬”,表示“的确、实在”,突出“硬”的情况与程度。
②第②句中的“真”修饰“心硬”,表示“确实”,突出“你心硬”的事实,认可并强调了之前婆婆的看法。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作用的能力。
“你的心真硬”,“真”后接的是“硬”,表示心“的确、实在”的“硬”,突出的是心的“硬”的情况与程度,侧重“心”。
“你真心硬”中的“真”修饰“心硬”,表示“确实”,突出“你心硬”的事实,呼应“你的心真硬”,直接指向“人”,认可并强调了之前婆婆的看法,多了些不满的意味。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门客毛遂主动自荐,最终打动楚王出兵联合抗击秦国。
《小窗幽记·集法》中:“凡事韬晦,不独益己,抑且益人;凡事表暴,不独损人,抑且损己。”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到了成就人生的两种不同方法。毛遂通过主动自荐的方式,打动楚王出兵联合抗击秦国的侵略,毛遂的这次自荐不仅帮平原君完成了任务,也为国家立下了功劳,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平原君也因此待他为上宾。此则典故意在启示我们要勇于展示自我,这个世界充满机会,只是它永远不会点名,需要我们主动出手,抓住机遇,成就人生。
《小窗幽记·集法》一句,强调了韬光养晦的意义,以及过于张扬的危害。以此告诉我们人生之道,做人做事切忌张扬自满,应谦虚低调,韬光养晦,厚积薄发。
材料围绕着“主动自荐”“韬光养晦”这两个含义相对的关键词展开,写作时要辩证分析二者的关系,体现出考生的辩证思维。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主动自荐”与“韬光养晦”的内涵,各自的好处,二者的关系,何时该“主动自荐”,何时要“韬光养晦”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
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运用比喻论证时,可说谦虚低调与自我表现就像太极的阴阳两鱼,相辅相成,以此来论证二者的密切关系。也可以引用“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木秀于林,风必助之”的不同言论进行对比论证,引导读者辩证思考“谦虚低调”与“自我表现”的利弊,使文章更具有深度。
在论据选用上,应注意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的综合运用。如可以列举蔡泽勇于向范雎自荐,最终赢得丞相之位的典故,以此论证勇于自荐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立足于现实,看到主动自荐和出风头、逞英雄的不同,从而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
1.保持谦逊之姿,涵养人生底色。
2.主动以求机遇,自荐以成未来。
3.谨守谦逊之心,努力向外求索。
4.明辨处世智慧,成就精彩人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