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主题训练-------立志克难奋前行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大江奔腾向海,总会遇到逆流,但任何逆流都阻挡不了大江东去。动力助其前行,阻力促其强大。
——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讲话
材料二: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摆脱贫困·从政杂谈》(典出《论语·子罕》)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入浅出地说出了为人做事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匍匐前行,指的是慢慢地,忍着不适,往前行进。砥砺前行,指的是经历磨炼,克服困难,往前行进;勠力前行,指的是齐心协力地一起往前行进。
人生道路上少不了“前行”这两个字,读了以上材料,你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思考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张载
只有承受过痛苦的人,才能了解真正的欢乐。——尼采
只有长时间的磨砺和不懈的努力,才能锻造出一个人。——罗曼·罗兰
有困难是坏事也是好事,困难会逼着人想办法,困难环境能锻炼出人才来。——徐特立
这几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人应当有三种品质:敢于承认,正视自己的不足;敢于面对,不惧眼前的困难;敢于担当,勇挑时代重任。
你更欣赏这三种品质中的哪一种? 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例文:
立志克难奋前行
人生如路,道阻且长,然立志如路标,可克万难,激人奋勇前行。
立志,是一种期待美好的行为,更是一种追寻美好的态度。它不是随意幻想,不切实际,更不是想立便立,毫无决心。立志是给自己立方向,为自己找路,激励自己心怀理想,不断前行。
心有志向,方可行有方向,才能在人生路上,披霜露,斩荆棘,阔步前行,迎风奔跑。古语云,有志者,事竞成。只有心有志,才能有方向。前路漫漫,唯立志可使路不遥;前路茫茫,唯立志可使路清晰;前路荆棘从生,因立志而敢于披荆斩棘;前路波涛汹涌,因立志而勇于乘风破浪。“乱花渐欲迷人眼”,立志便能披沙拣金,拨云见日;“山重水复疑无路”,立志便能寻得柳暗花明,“众里寻她千百度”,立志便能回首望见她在灯火阑珊处。一言蔽之,立志可以明方向,鼓人心,助前行。
心有志向,何惧阻力与挑战。我们也要看到前进路上的阻力,客观分析阻力,让阻力变成动力。阻力大约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民族的发展阻力,这阻力就是世界之危机、困境之挑战。君不见西方国家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围追堵截?君不见还有自然之危难、社会之危害、人心之伤害?这些都时时刺痛我心。二是来自部分青年的畏惧与责任逃避。你是做向善向上青年,还是做“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消极者?你是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斗士,还是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逃避者?当然是前者。
反观当下,一些愣头青横冲直撞,无志而行,时常焦虑,未来日渐渺茫。一些青年尚且不能自理,过着“衣来伸手”的不“行”生活,他们感叹立志不切实际,将梦想贬为“在梦里想想”。简言之,无志之行,如无头之蝇,不知所往;无行之志,如白日之梦,不得实现。
如今,我辈青年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任务:发展经济,创新科技,将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让中国重新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任重而道远,青年们必须要有远大志向,要具备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奉献终生的毅力。在如今这个科技为本的时代,我将努力获取知识、深化知识,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过程必将充满艰难险阻,然而志向会鼓励我勇敢面对挑战,会激发我的斗志,促我前行。
我立一志于心,因而无畏艰难,向所立之志奋斗。前路光明,无丛生之荆棘,唯骄阳正好,我正年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选自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上发表演讲时所说的话,其中的关键句是“动力助其前行,阻大促其强大”。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阐述了“任何逆流都阻挡不了大江东去”的道理,宏观上强调了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社会如此,人生更是如此,只要我们走在正确的追梦路上,任何困难、困难和逆流等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所以,材料一意在引导我们认识实现梦想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我们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要激发自身动力,不惧逆流,要化解各种阻力,坚定前行,敢于追梦,勇于圆梦。材料二虽也是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源于《论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由此可知,材料二意在强调立志的重要性。二者的关联就在于,遇到逆流,如何才能化阻力为动力,继续前行?那就是,要有远大的志向,坚信志向一定会实现,眼前的困境都是暂时的。志向能够赋予我们克服困难的勇气,最终实现奔流到海的梦想。
结合材料一、二信息,可得出写作的分析思路。比如可说,实现梦想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追梦路上总会遇到顺境和逆境,顺境时自是能一往无前,所向披靡,固然是好;但遭遇逆境时,我们也不能被困难打倒,一蹶不振,而是应该秉持着“动力助其前行,阻大促其强大”的信念,在直面困难中找到方法、勇气与毅力,从而将阻力转化为动力,并由此激发不断向前的志气。或者也可以转换思路,说明想要将阻力转化为前行的动力,要依靠志气。有志者事竟成,而无志者只会在遭遇一点小挫折时就被打倒。
立意:
1.士不可以不弘毅,将任重道远之阻力化为前进志气。
2.唯有树立高远志向,才有勇气将阻力化为动力。
3.克服阻力,坚定志气,一往无前。
2.例文:
踔厉向前,笃行不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年前,屈原喟然长叹。生命不息,求索不止,就像时间的长河,片刻不停地奔涌向前。人生亦然,在路上,没有人能扼住生命前行的脚步,或匍匐行进,或砥砺前往,或戮力向前。青年我辈,自当踔厉向前,笃行不怠。
风雨飘摇时,俯下身,匍匐前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曾经,国事危笃,大厦将倾,中华民族岌岌可危,前路一片迷茫,无数爱国志士匍匐前行,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严复的睁开眼睛看世界,梁启超的为国奔走,林觉民的一片赤诚,他们在风雨如磐的暗夜之中,俯身匍匐,以己之力,前行不止。如今,物阜民丰,生活优渥,可是,年青一代太缺少历练和沉潜,故而,踵武前贤,在求学路上,束己修身,我辈更需匍匐前行。只有能匍匐前行,才可以踔厉向前,笃行不怠。
道路崎岖时,昂起头,砥砺前行。时下有一句很流行,“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忍着不适,承受着不甘,经历磨炼,克服困难,砥砺前行。没有人随随便成功,历经磨砺始得玉成。笑对苦难,昂然前行,江梦南不惧疾患,收获学业硕果累累;从脑瘫少年到“阿甘”厂长,44岁的他“感动中国”。若没有伤痛,伤口就难以长出翅膀,他们砥砺前行,不惧坎坷。我辈青年,面对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建功立业更需磨砺,不断前行。砥砺奋进,无畏艰难,踔厉向前,笃行不怠。
创榛辟莽时,挽起手,戮力前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万物互联,天下大同,与人合作,勠力向前。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形成合力才能走的更远。更何况在这个性张扬的时代,最需要团队合作,所以,青年想要有更大的进步,必须学会与人合作,戮力前行。中国航空航天团队,国测一大队,北斗导航团队----精诚合作,相互协调,前行的路上,只有手挽手,肩并肩才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合作共赢,勠力团结,我辈青年干事创业不断前行。建功新时代,我辈当勠力,踔厉向前,笃行不怠。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踔厉向前,笃行不怠。在路上,不要停下前行的脚步。阿尔卑斯山谷的路牌上写着“慢慢走,风景在路上”,是啊,只有不断前行,才能看得见一路的彧彧花繁。世间百味在路上,出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对“匍匐前行”“砥砺前行”“勠力前行”三个词语的内涵进行了阐释,这三个词语的共性就是都有“前行”。也就是说,该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人生路上如何“前行”,写作时可侧重其中之一,或加以兼顾。
当我们身处逆境当中,或者是处于条件极其恶劣的时候,我们需要“匍匐前行”。比如,当中华民族处于危难时刻,需要革命者“匍匐前行”,也正是这些革命者的“匍匐前行”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对于个人或社会来讲,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比如我们个人,有些人生来是残疾的,这个时候需要的就是“砥砺前行”,克服困难,战胜自我,最终取得成功,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当然,对于社会来讲,也是如此,因为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因此说,需要每一个人都“砥砺前行”,经历磨炼,我们的社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一个团队、一个集体、一个国家,更需要“戮力前行”。只要集体或团队中的成员齐心协力,一起往前行进,一定会战胜困难。比如我们的一些科研团队,往往依靠的就是戮力前行,正是所有成员齐心协力,所以才有我们国家科技的发展。
写作时,可以选择一个方面来写,也可以综合三个方面来写。比如开篇引出观点:一路前行,方得始终。文章主体可以采用分论点并列的形式:分论点一,艰难之时,匍匐前行;分论点二,困境之时,砥砺前行;分论点三,团结奋斗,戮力前行。最后,照应开篇,重申观点。
立意:
1.做一个“匍匐前行”的勇敢者。
2.坚持不懈,砥砺前行。
3.克服困难,携手同行。
4.立足当下,一路前行。
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四句话构成,探讨了苦难与人生的关系,其中包含苦难与成功的关系、苦难与快乐的关系、苦难的价值、面对苦难的态度,从中可以提炼出关键词“苦难”。材料意在引导考生辩证认识“苦难”,提示语部分“这几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意味着考生必须综合四句话的内容进行立意,即苦难孕育辉煌,我们应正视苦难,勇于面对生活的挑战,在困难中磨砺自我,增长才干,成就精彩人生。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苦难的内涵,苦难与成功的关系,苦难的价值,如何面对苦难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苦难的价值”时,可以从个人成长、国家发展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述“如何面对苦难”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我们应勇于面对人生中的痛苦,敢于迎接挑战,磨砺自我,厚积薄发;我们应乐观面对困难,以豁达的胸襟寻找人生出口,成为人生的强者。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陆鸿幼时因病导致脑瘫,却凭借“永不服输”的口号成立了远近闻名的残疾人扶贫创业基地,扼住乐命运的喉咙,在苦难中成就自我的事例,论证困难环境能锻炼出人才,在困境中应保持逆流而上的精神,永不放弃。也可以引用周国平“真正的成功者必定经历过苦难、挫折和逆境,绝不是只靠运气好”的名言,论证苦难是强者通往成功殿堂的阶梯。
立意:
1.直面苦难不畏惧,方能成就美好人生。
2.历经彻骨寒,赢得梅花香。
3.在苦难中绽放,在挫折中成长。
4.让苦难为人生着色。
4.例文:
勇于直面困难
有人说,人应当有三种品质。敢于承认:正视自己的不足;敢于面对:不惧眼前的困难;敢于担当:勇挑时代重任。我更欣赏这三种品质中的第二种,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
正视自己的不足属于思想认识,敢于直面困难是真正行动的开始,做到了无惧前行,自然也就能担当时代的重任。有句名言说:“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人在生命的历史长河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坦然、积极、乐观地直面困难,才是真正的勇者。
著名科学家爱迪生,为了找到可以做电灯灯丝的材料,试验了1600多种矿物和6000多种植物,最后才使电灯发出耀眼的光华。爱迪生一生的发明,有记载的就有1328种,他是在不断失败的磨砺下,终于走向成功;越王勾践兵败于吴国,死里逃生,卧薪尝胆,终于东山再起。洗雪前耻。在困难面前,他们勇于面对,最终终走向成功。
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困难。使人倒下的往往不是困难本身,而是消极悲观的态度,没有坚强的意志,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往往会使你一蹶不振。
意志坚强,山岳可搬,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意志坚强,勇于战胜困难,勇于向命运挑战的人才能取得胜利。“意志坚强,山岳可搬。”这是无需置疑的道理。三分之二高位瘫痪的张海迪,没有向命运低头,向困难屈服。她坚信没有爬不上的山,没有过不去的河,面对重重困难,刻苦自修外语,翻译了30多万的外国文学名著,如果不是靠着坚强的意志迎接困难的挑战,如何到达成功的顶峰
巴尔扎克有句名言:“困难,对于弱者来说是一个万丈深渊,对于强者来说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的,如果一个人屈服于命运,屈服于困难,那么,他只能是个弱者,但是,如果面对困难,意志坚强,勇于向命运挑战,那么他就会成为生活的强者。
当前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会面临许多艰难险阻,只有勇于直面困难的挑战,才能更好地助力于民族复兴的伟业。高尔基曾经说过:“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是的,困难好比生活中的调味品。没有了这些,生活也许会变得平淡寡味。让我们像暴风雨中的海燕,充满豪情壮志,以微笑面对人生的挫折,品尝成功的喜悦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提到人应当有三种品质:
一是“敢于承认,正视自己的不足”,这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成长过程中,让人成长最快的方式就是正视缺点然后不断修正,一个人如何认错,就意味着他将如何成长。有些人,明知自己有错,却为了面子、害怕承担,而否认错误,缺乏悔过之心,错误将一直存在;有些人,愿意认错,却没有真正反思错误的根源,这样的认错,充其量只能生出内疚,会阻碍一个人改错的决心;真正的认错,是从内心长出惭愧心,直面错误,是一种愿意主动改变的力量。
一是“敢于面对,不惧眼前的困难”,当我们在追求理想和目标的过程在中,必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何去战胜他,本就需要有超出常人的毅力去克服困难,冲出重围。最可怕的是,问题来临时,不敢去面对。能够困住人们的,不是一路上的泥泞和荆棘,而是不敢面对困难的心。
一是“敢于担当,勇挑时代重任”,担是肩挑,当是承受。担当指的是接受并承担某种责任。在社会生活中,担当是一种负责的行为,是一种自觉的状态,是一种舍我其谁的精气神,也是动机、智慧、勇气、能力的有机统一。当前,我们处于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梦想,勇于挑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厚积跬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
根据任务要求,“你更欣赏这三种品质中的哪一种?” 考生要“三选一”,要明确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要有比较,有鉴别,阐明“更欣赏”的具体理由。三种品质各有侧重:若更欣赏品质一,可阐述“正视自己的不足”是一种难得的“自知之明”,先内后外,这是成就大学问、大事业的前提和基础;若更欣赏品质二,可阐明“不惧眼前的困难”是一种勇往直前、敢打敢冲的无畏精神,“行”胜于“言”;若更欣赏品质三,可突出强调“勇挑时代重任”比前两种品质更具有大智慧、大境界,还可联系新时代背景,强调这种“敢于担当”品质对于青年人的自我成长和发展,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意义,在“躺平”“佛系”思想流行的今天,青年人拥有这种品质更是难能可贵!行文要有侧重,观点要鲜明,不要走极端,不要夸张式地捧高踩低。在论证方法上,适合采用比较论证法,以体现出思维的辩证性和严密性。
立意:
1.正视不足,强大自己。
2.不惧风雨,奋而前行。
3.勇挑时代重任, 厚积跬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