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陆游生平履历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朗读诗文领悟感情基调。
3、逐联分析,体会这首诗歌所表现的内容以及突出的艺术手法。
4、总体把握,总结诗歌思想内容。
5、对比<<临安春雨初霁>>分析两首诗的的不同。
6、背诵两首诗歌,完成课后习题。
二、教学重点
1、了解陆游及其诗歌创作。
2、这首诗歌所表现的内容以及突出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
1、深刻领悟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诗歌中艺术手法如对比、用典。
3、深刻领悟书愤之“愤”,理解作者的爱国感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知人论世是我们高中学习古诗文作品的一种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方法,它要求我们在学习一篇古诗文作品之前必须先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为人,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与时代,带着了解来品读,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先后接触了屈原、鲍照、杜甫等人的作品,通过对他们以及作品的学习和鉴赏,我们会发现历史上的他们都或多或少带有共通性:首先,他们都是满腹才情、胸怀大志、爱国爱人民的高雅之士,而生活中的他们远没有文学造诣上的一帆风顺,他们在仕途或者生活中都不断经历坎坷和挫折,但是他们都没有屈服,因为在他们的心底都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文人气节。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近陆游,走进《书愤》,走近这位同样命途坎坷而不屈的高雅之士——陆游。
<二>作者生平履历介绍
(参照书本注释一) 陆游(1125—121 ( http: / / www.21cnjy.com )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作品集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②(履历,参照学典)
少能诗文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十余岁就熟读了陶潜、王维、李白等人的诗篇,12岁便能诗文,有“小李白”之称。17岁便有盛名。
中年仕途坎坷
绍兴中应礼部试,因名次居于主和派权臣秦桧( ( http: / / www.21cnjy.com )hui)的孙子之前,不慎触怒秦桧,遭到黜落。秦桧死后三年才被启用,而他的政途生活也是坎坷不断,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压,几起几落:绍兴二十八年入闽任宁德县主簿(始),孝宗即位后,被赐其进士出身,之后历经多次升降官职,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等职(起落不断)。乾道六年入蜀(落),任夔(kui)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谟(mo)阁待制。光宗即位,改任礼部郎中(起),由于遭弹劾,再度被罢官。
晚年孤寂
罢官之后的二十余年,他长期蛰伏在山阴老家农村,最后于在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抱着未见国土收复的遗恨与世长辞,享年86岁。
<三>作者诗歌特色介绍
①陆游诗词创作的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又富有浪漫色彩。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②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变化无穷。中年入蜀之后,形成豪情奔放的风格,晚年诗风趋于恬淡,有时幽愤。
③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
总体看来,艺术特色是宏伟豪放,热情洋溢。
<四>诗歌写作背景介绍
(大背景)陆游生活在金兵入 ( http: / / www.21cnjy.com )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小背景)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五>诗歌朗读,体会沉郁顿挫的感情基调
字音,注意衰鬓(bin)伯仲(zhong)
节奏划分,注意七律的节拍划分2221,2212。体会诗题“愤”,用沉郁顿挫的感觉读出悲愤之情。
(对照蜀相课后指导强调停顿,指导特殊字词,体会沉郁顿挫)
<六>讲解诗文
总说:体会诗题。 书:书写;愤:悲 ( http: / / www.21cnjy.com )愤。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高度概括。参照创作背景我们可知,作者陆游是在山阴闲居了6年,61岁高龄,在“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就要化为泡影的悲愤失望之下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所以取名“书愤”,借此抒发自己大志未酬的愤怒。
首联:{参照课后习题大二大题}(疏通诗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犹如山岳。
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 ( http: / / www.21cnjy.com )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人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铺垫感情,指出“愤”,基调悲愤)
颔联:(疏通诗文,提问特点)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纯意象组合,连用六个名词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 ( http: / / www.21cnjy.com )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两句都写当年壮观的战争胜利的场面,这表明南宋人民有能力打退金人,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写出了诗人对青壮年时期战斗生活的向往。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叙事、写景,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板书设计:
首联:点题,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
颔联:连用六个名词,追述对青壮年时期战斗生活的向往。
首联、颔联: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叙事)
颈联:
A(疏通诗文,解释用典)长城自诩(xu)我白白的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双鬓早已斑白。
用典 塞上长城:出自《南史 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
B(提问诗眼,参照学典习题)
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
抒悲愤之情,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英雄无用武之地,却早生华发。
尾联:{参照课后习题大二大题}
(疏通诗文,解释用典)《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百年来谁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呢?
用典明志。出自《三国志》 ( http: / / www.21cnjy.com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在尾联运用了诸葛亮的典故。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还包含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而心生难言的悲哀。(升华感情,升华“愤”,基调由悲愤转含豪壮之情)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抒情,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板书设计:
颈联:抒悲愤之情,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颈联、尾联: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感慨。
<七>艺术特色总体把握
分析结构 两组对比(ppt)
总体把握诗歌内容及主旨思想感情
作者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抗金救国的理想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满腔积愤,但悲怆中不失激昂。
诗的感情基调充斥着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
回到诗题,分析把握“愤”
首先理解“愤”: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满腔激愤。
通读诗文,得出结论。
读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说明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
读颔联,上句 “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乃所愤之二。
读下句, “镜中衰鬓已先斑” 乃所愤之三: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
读尾联,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乃所愤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四。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对比手法的分析
主要有四种:阶段对比、虚实对比、感彩对比、现实处境对比。
A阶段对比:早年晚年对比,早年意气风发、满怀抱负而晚年壮志难酬 、苦闷自抑。
B虚实对比:首联上句虚写,回忆年轻时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真单纯;下句写实,“北望中原气如山”,北望中原,突出诗人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C感彩对比:颔联描画白雪皑皑, ( http: / / www.21cnjy.com )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年轻时的满腹豪情。颈联陆游对镜自照,鬓发已白,作者在这里表现了一种不甘老而无功,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前后对比令人嗟叹不已。
D现实处境对比:尾联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虽身居山阴,人已老去,但豪情未老,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然而现实处境让诗人只能空谈诸葛亮发出感慨伯仲无处寻,发出非不能也是不为也的感叹。
<八>对照课后习题,对比《临安春雨初霁》
谈《临》背景。
参看课后习题第一大题第一小题,这两首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写于同一年,而且《临安春雨初霁》在《书愤》之前,这年自淳熙七年罢官闲居山阴,已有六年多了。这次奉召到临安,宋孝宗任命他代理严州(现在浙江建德)的军州事,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孝宗并不想重用他,只是给他一个闲职。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写的。
提示读音 注意感情节奏。齐读全诗 朝(zhao)
通诗文整体诵读
A首联:
(解释诗句)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世味:人情味;) 近来世态人情淡薄如纱,谁让我又骑马客居京华?
诗一开始就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世味薄则直道穷,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一天地坏下去,哪里还有什么直道呢 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官,的确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而只说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这正是讽喻的笔法,作者自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感情:懊悔、无奈。
B颔联:(解释诗句)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提问,谁卖杏花?)只身于小楼中,听春雨淅淅沥沥了一夜,想象着深幽小巷中明早还会传来卖杏花的声音吧。
中间两联写客居生活,“小楼一夜 ( http: / / www.21cnjy.com )听春雨”, 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写诗人彻夜不眠,表现他心情不安,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以及前途的未知茫然,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 “深巷明朝卖杏花”,达官贵人多居深巷,那里自然有人去叫卖杏花,作者实在夜听春雨,却在想象明早卖花姑娘的情景,一实一虚,虚实相生,这不经意的一笔,点染了临安城中的“太平盛世”气象,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C颈联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矮纸”就是短纸、小纸,“草”就是草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陆游擅长行草,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即是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指鉴别茶的等级,是南宋时期的一种茶道,这里就是品茶的意思。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诗人到了京城,不愿去结交权贵,四处打点,却宁愿独自呆在客邸里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这一来似乎是嘲笑自己百无聊赖,其实是从侧面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反衬了他的无奈和心酸,表现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只能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
D尾联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素衣” 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用作代称。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那些地位低下的官员,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素士”),作为一介素衣,不要因为风尘仆仆而感叹,一到清明,我就可以回到家中了。到尾联诗人才将他的讽喻意图明朗化,因为“素衣莫起风尘叹”里,已经包含了“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内容;诗人告诉家人“莫起风尘叹”,也是自己不会受到京城坏风气影响的意思。这样来结住全诗,跟开头的“世味年来薄似纱”是紧紧呼应的,
E归纳主旨 总体感知这首诗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不难得出结论:这首诗运用了寄情于景的手法,诗的主旨是通过写照诗人客居他乡的无聊生活(小楼听雨、练草书、分茶)表现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冷淡心情,意在感慨世态炎凉和政治舞台上的倾轧变幻。
感知对比两篇诗歌的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的差异。
A表现重点 《临安春雨初霁》是诗人在“客居寂寞与无聊的状态”中写下的,寄情于景,感慨世态炎凉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和政治舞台上的倾轧变幻。表现重点是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世态炎凉的失望。
而《书愤》主要表达的是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以及收复中原而不得的满腔激愤。
B诗歌风格 《书愤》严肃而激愤,沉郁 ( http: / / www.21cnjy.com )压抑。而这一首则不乏诙谐意味。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松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忧愤,因此风格直接明快,情趣中含心酸。
课后习题的讲解。
分析陆游的自况,辩证地看。
陆游之所以喜欢吟咏诸葛亮要从两个方面看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一是诸葛亮自身的原因,我们知道诸葛亮具有高尚的人品和突出的才德,受到刘备的信任和赏识,值得诗人以之为精神标榜、吟咏传唱。其二是自况和自勉,从陆游本身来看,他借吟咏诸葛亮是表达自己不被人赏识的愤懑愁苦,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在歌颂诸葛亮功绩和个人感情方面方面:
《蜀相》着重是惋惜之情,歌颂诸葛亮的丰功 ( http: / / www.21cnjy.com )伟绩,惋惜一代将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命运,抒发自己功业未就的遗憾,因为杜甫人生穷困潦倒,仕途坎坷,功业未就。
《书愤》着重是赞扬、羡慕诸葛亮的才华、能被明主重用、能够实现他自己的人生抱负,借此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懑。因为陆游的人生大起大落,主张抗金,但报国无门。
在表现手法方面:
杜甫的《蜀相》前两联写景属于借景抒情和以乐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衬哀情,后两联借古伤今、借古讽今。
陆游的《书愤》采用 “用典”的手法,用了檀道济和诸葛亮的典故,用典的好处是高度概括的抒发所要表达的情感, 还用了“对比”的手法,用“早岁”的胜仗对比现在的“衰鬓先斑”。
五,背诵课堂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完成练习。
Ps:知识补充
放翁:陆游任成都府路安抚使参议官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大诗人范成大一起共事,由于两人有些矛盾,范成大左右的官员认为陆游不知高下,不守礼义,是个粗野狂放的人。陆游气愤地想到:“你们说我狂放,我就当个‘放翁’,总比明哲保身的庸人强。”从此,“放翁”这个号经常出现在他的诗文中。